失街亭教案大全

失街亭_教案大全 (1)

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2

课时 2课时。

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

有关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要求,引导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 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过程旨在培养捕捉和筛选的能力。

讨论后,归纳:

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

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第二课时

过程

一、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意在引导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二、品味精彩片断

美读:课文第三段。

赏析:

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活生生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当年的赵括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马谡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旁风,他的语气里还似乎有点笑话诸葛亮的谨慎多余。当王平向他提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素读兵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误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吗?

三、比较阅读

联单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课本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间在街亭的一次战斗。试将下面两则史料与课文加以比较。

.

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郃传》)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此练习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四、美文赏析

提示:在《三国演义》中,继失街亭后,接着写了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与诸葛亮直接对阵的是曹真,街亭之战也是曹真派张郃去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当时又在哪里呢?当时,魏国有三路大军在前线拒敌,东路军在扬州,总指挥是曹休;中路军在宛城,总指挥是司马懿。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是防备东吴。还有一路就是西路军了,总指挥是曹真。

五、品读:《三国演义》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捎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

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巳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又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六、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马谡失街亭是谁的过失?马谡有没有谋略?

提示:①马谡失街亭与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马谡的评价相呼应。可从诸葛亮用人上考虑。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攻心为上“。

.

2、根据你所了解的故事给诸葛亮写一篇传略。要求400字左右。

失街亭_教案大全 (1)

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2

课时 2课时。

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

有关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要求,引导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 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过程旨在培养捕捉和筛选的能力。

讨论后,归纳:

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

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第二课时

过程

一、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意在引导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二、品味精彩片断

美读:课文第三段。

赏析:

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活生生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当年的赵括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马谡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旁风,他的语气里还似乎有点笑话诸葛亮的谨慎多余。当王平向他提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素读兵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误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吗?

三、比较阅读

联单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课本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间在街亭的一次战斗。试将下面两则史料与课文加以比较。

.

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郃传》)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此练习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四、美文赏析

提示:在《三国演义》中,继失街亭后,接着写了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与诸葛亮直接对阵的是曹真,街亭之战也是曹真派张郃去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当时又在哪里呢?当时,魏国有三路大军在前线拒敌,东路军在扬州,总指挥是曹休;中路军在宛城,总指挥是司马懿。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是防备东吴。还有一路就是西路军了,总指挥是曹真。

五、品读:《三国演义》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捎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

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巳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又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六、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马谡失街亭是谁的过失?马谡有没有谋略?

提示:①马谡失街亭与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马谡的评价相呼应。可从诸葛亮用人上考虑。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攻心为上“。

.

2、根据你所了解的故事给诸葛亮写一篇传略。要求400字左右。


相关文章

  • [空城计]教案
  • <空城计> (公开课) 漳州华侨中学  赵陈丹 教学目标 :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 ...查看


  •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析教案
  • 2011--2012学年研究性学习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析 指导教师:王智峰 教学目的:1.理清<三国演义>全书脉络, 2.熟悉其中重点情节, 3.了解主要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1.概括其中的主要情节, 2. ...查看


  • 三国演义-失街亭中的管理学
  • <三国演义> 失街亭中的管理学 笨 狸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 ...查看


  •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 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至帐下曰:"诸葛 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查看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吭,这才是失街亭的真相!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然而一直以来,众多三国爱好者对此却一直争论不休.争论集中在两点: 1.马谡能力到底如何?失街亭责任是不是全在他一人? 2.马谡是不是必须死?诸葛亮杀马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网络配图 失街亭简史 公元2 ...查看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228年(蜀汉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 ...查看


  •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挥泪斩马谡",揭秘马谡真正的死因.
  • 说起马谡,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在<三国演义>里,人很有才,诸葛亮也很信任,于是也才在北伐过程中让他让守街亭,但是也正是最终战略失误失守街亭,也才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样精彩的三国片段.但演义毕竟是演义,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段故事, ...查看


  • 马谡在街亭被谁打败了[梦幻西游]科举乡试答案
  • 马谡在街亭被谁打败了<梦幻西游>科举乡试答案 在<梦幻西游>手游中科举乡试是玩家友友们的心头病,每次答题时总会有那么一两道题不知道选什么,这说明对科举乡试还不够了解.本文就为大家带来科举乡试马谡在街亭败给了谁的答案解 ...查看


  • [失街亭]读后感
  • 失街亭,谁之过? --读<失街亭>有感 新沂市第三中学 2005级 高二(11)班 付颖 <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的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