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经典语录

 豐子愷經典語錄,句句金玉良言!

1、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有捨有得,

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

2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3、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愛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4、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5、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6、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7、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8、有人幫你,是你的幸撸粺o人幫你,是公正的命摺沒有人該為你做什麼,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為自己負責。

9、有些動物主要是皮值錢,譬如狐狸;有些動物主要是肉值錢,譬如牛;有些動物主要是骨頭值錢,譬如人。

10、虛心的人用文憑來鞭策自己,心虛的人用文憑來炫耀自己。

11、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一切遊戲都甩全力去幹。

12、你住幾層樓?——“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李叔同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人格

赵大民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

李叔同1918年以盛年出家,当时曾震惊整个知识界,也给后世留下一个谜。24年后,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功德圆满,安祥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时间是1942年10月13日。临终前写"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通,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其生其死,都充满了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评出韵味的时候,便卸妆收场了。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弘一法师终其一生,凡在俗39年,在佛24年,活得虽非轰轰烈烈但却光明磊落,潇洒飘逸。一生充满离奇,一生行谊便是一本没有写完的哲学。正如他的好友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这便是当时知识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看法。这里有崇敬,有叹惋,有困惑,有猜测,甚至有误解,有演绎,有讹传„„有的以管窥豹,试图通过李叔同某一时期的言行,形而上地诠释其一生行止,不免得出许多荒唐的结论。就以他的出家而言,他从赫赫朱门到寂寂佛门,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到戒律精严的苦行僧,所谓"朱门年少空门老",这种巨大的生命跨越,超常的生活反差,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于是便引发了种种说法:什么家庭影响说,理想破灭说,经济破产说,性格变态说„„等等。这些说法大都以某一事实(或现象)为依据,加以逻辑推理,想象大于求证,看似有一定道理,往往以偏盖全,似是而非,攻其一端,不及其余。甚至诸说互相抵牾,互相驳诘,夏虫语冰,终不能自圆其说。

综观李叔同的一生,虽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遍走天涯",但他走来走去也没有走出文化天地。他始终是一个文化人。就是出了家以后也还是一位文化和尚(见黄福海《弘一法师与我》)。他用文人的才情与习性接会前人,啸傲当世。如果我们抛开他的一些烦琐身世,着重从文化传统和文化站位上来理解他的出家,是否更接近客观实际呢?

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

从我接触的史料来看,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金石书画,乃至八股文的范文。《格言联璧》、《古文观止》、"四子书"等。这是他十八岁以前所学,是他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时期他还受教于赵幼梅、唐静岩等津门耆宿,与严修、周啸麟、王仁安、王吟笙等有文字交往,这些都深刻地奠定了他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严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柳亚子、严复等人的社会思想。这一部分主要是他到上海以后在城南文社,特别是进入南洋公学时所受到的教养,后来影响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思想。三是洋文化。这部分主要指他留学时期通过日本所接触的西方文化。这里包括西方美术(塞尚等人的画风),西方音乐(合声配器以及移植奥尔德等人的乐曲)、西方戏剧(研读原文莎士比亚剧作,演出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这诸种文化麇集一身,互相渗透、侵寻、碰撞,构成他文化结构的兼容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文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所谓"以美淑世"、"以善达人",实质上就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他在引进西方艺术(音、美、戏)上开一代风气之先,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他对它们热衷留恋,一往情深,构成他文化思想的主干。即使从日本留学归来,在艺术教学上尝试了许多超前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画人体模特儿),但他在学生中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传统文人的形象。他"穿一身布衣:灰色云章布袍子,黑布马褂,然而因他是美术家,衣服的形式很称身,色彩很调和,所以虽然布衣草裳,还是风度翩然。"(见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一个人的风度,就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外延,李叔同以才情入世,

以诗文会友,以真知育人,在天津在上海在杭州始终如一,这是他的文化学养最完满的体现。

文化铸造了他的人格,而成熟的人格又推进了他对深层文化底蕴的探求。他从儒到士到佛,在心路历程上始终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轨迹。他多才多艺,和蔼慈悲,克己谦恭,庄严肃穆,整洁宁静。他中年以后顿悟前非,处处避世绝俗,又无处不近乎人情。他对美术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的培养和造就,为师为友,都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典范。由于他性格内向,过分追求自我完善,所以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自然不为世俗所见容。他的大彻大悟,就意味着对人生的大弃大毁,他在虎跑寺一绝红尘,恰如广陵绝响,充满了人世沧桑的悲凉韵味。

他说禅时往往借助艺术的手段把禅境延伸到艺境,使听者感到既生动又容易理解;说艺术时又借禅的玄机妙理把艺境提高到佛境。两只话筒对接,传出的是同一个旋律,同一个宗旨。

他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一切嘉言懿行都出自他的善良的本性。我曾经注意他晚年讲经和开示佛徒的讲稿,这些,同他当年的讲课一脉相承。尽管所讲内容和对象不同,但他作为一位宣讲者,要把自己的知识和义理传授给世人,在这一点上佛堂和课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里有两个现成的例子。一是法师的书法弟子黄福海,他在《弘一法师与我》一文中,记述1939年冬与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的一次谈话,其中一段说:"我曾这样大胆地问法师:‘您虽是出了家不愿再谈艺术,但在我心目中老是认定法师是一位艺术家。„„我始终从艺术观点来瞻仰法师。法师在所著《佛法十疑略释》一书中,论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学等等,独未说到佛法非艺术。我可不可以这么说:佛门中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呢?’法师点点头说:‘各人的观点不同,也可以这么说。’"这段谈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师已然默认了佛家生活与艺术生活的关系。二是法师晚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给学徒作开示,在讲到书法艺术时,他说:"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要从佛法中得来,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所以诸位学佛法有一分地深入,那么字也就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地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有十分的进步".这里他干脆把书法与佛法、学书与学佛完全看作一回事了。难怪当时的人们总是带着三分佛陀七分艺术的眼光去看他。他说禅时往往借助艺术的手段把禅境延伸到艺境,使听者感到既生动又容易理解;说艺术时又借禅的玄机妙理把艺境提高到佛境。综观李叔同的一生,似乎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之音,向世人召唤救世之道。两只话筒对接,传出的是同一个旋律,同一个宗旨。

从李叔同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发现世上的文人与艺术家,是最容易与佛法接近的,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因为这两种人都富于智慧和感情。富于智慧便容易参透人生、了事如幻;富于感情便容易体物多变、悟世无常。所以编《文选》的昭明太子精通佛法;作《文心雕龙》的刘勰,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善书的王右军,善画的顾恺之,擅诗的贾岛,工诗擅词的苏轼„„都与佛学有很深的渊源。以此看李叔同的出家,似乎也不难找到一条必然而不期然的轨迹。一个人在个人奋斗的鼎盛期突然收下风帆,或许更能体现他的生命的辉煌。

生活感悟

当你觉得纯净时,其他别的事情会立刻对你打开其可能性,因为每一件事都是环环相扣

的。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生活,总是要从最初开始。

教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笑话,大家都笑了。半个小时后,教授又把这个笑话讲了一遍,只有一半人略带笑容。当教授第三次讲这个笑话时,没有人再笑了。最后,教授说:是啊,既然你们从不因为同一个笑话一次又一次的感到快乐,为何总因为同一个理由持续悲伤呢?

有些人认为,世界上一切舒适富贵的东西像豪华住宅、漂亮衣服以及旅行娱乐等都不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认为幸福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另一个阶层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属于劣等阶层,属于没有希望的阶层。试问,一个从骨子里植入了自卑念头的人,他还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吗?

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我们常常苦苦的追逐,又执着的放不下。其实,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让心静下来,静观自在。

恐惧常常磨灭了人的锐气,它巨大的力量往往能使生命的源泉干涸。假如你的心为恐惧所占据,那么你做任何事都难以成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仰能够医治人的懦弱,改善人的习惯和品性。

生活总试图把我们埋了,却不知道我们其实是种子。

帝国首富给儿子的叮咛:如果精神破产,你就会输掉一切(深度好文!)

本文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

亲爱的约翰:

你近来的情绪过于低落,这种表现让我感到非常难过。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你还在为那笔让你赔进一百万美元的投资而感到耻辱和羞耻。因此终日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其实,这大可不必,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失败更不会在你的脑门上贴上无能者的标签。

乐观起来,我的儿子。你需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自始至终地保持顺利;相反,却要时刻与失败比邻而居。也许正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无奈的失败,追求卓越才变得魅力十足。人们对成功竞相追逐,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但即便如此,失败还是无可避免的。

我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只是与有些人不同,我把失败当作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涩,

吐出来的却是精神。

在我雄心勃勃进入商界,跪下来诚心祈求上帝保佑我们的新公司一路顺风之时,一场灾难性的风暴袭击了我们。当时我们签订了一笔合同。要购进一大批豆子,本来可以从中大赚一把,但没有想到一场突然“来访”的霜冻击碎了我们的美梦,到手的豆子毁了一半,而且有失德性的供货商还在里面掺加了沙土和细小的豆叶、豆秸。这注定是一笔要做砸了的生意。但我知道,我不能沮丧,更不能沉浸在失败的痛苦当中,否则,我就会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远。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不可能一直维持现状,如果静止不动,就是退步,但要前进,必须乐于作决定和冒险。那笔生意失败之后,我再次向我的父亲借债,尽管我很不情愿这么做。而且,为使自己在经营上胜人一筹,我告诉我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我们必须宣传自己,通过报纸广告让我们的潜在客户知道,我们能够提供大笔的预付款,并能提前供应大量的农产品。

结果让人非常满意,胆识加勤奋拯救了我们,那一年我们非但没有受“豆子事件”影响,反而赚到了一笔可观的纯利。

人人都厌恶失败,然而,一旦未把失败变成你做事的动机,你就走上了怠惰无力之路。这非常可怕,甚至是种灾难。因为这预示着你可能会丧失原本可能有的机会。

儿子,机会是稀少的东西,人们因机会而发迹、富有,看看那些穷人你就知道,他们不是无能的蠢材,他们也不是不努力,他们是苦于没有机会。你需要知道,我们生活在肉弱强食的丛林之中,在这里你不是吃人就是被人吃掉,逃避风险几乎就是放弃成功;而如果你利用了机会,那别人的机会就相应减少了,这样能更好地保全自己。

害怕失败就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会错失眼前的机会。所以,我的儿子,为了避免丧失机会、保住竞争的资格,我们为失败与挫折买单是值得的!

失败是迈向更高地位的开始,我可以说,我今天的地位,是踏着失败的螺旋阶梯升上来的,是在失败中崛起的。我是一个聪明的“失败者”

,我知道向失败学习,从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成功的因素,用自己不曾想到的手段,去开创新事业。所以我想说,只要不变成习惯,失败是件好事。

我的座右铭是:人始终要保持活力,保持坚强,不论遭遇怎样的失败与挫折,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非常明白,做什么事情才会让自己感到快乐,什么东西值得自己为之效命。根本的期望,就像清洁工用手中的扫把,扫尽成功路上所有的垃圾。儿子,你自己根本的期望在哪里?只要你不丢掉它,成功必将到来。

乐观的人在苦难中会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只会看到苦难。儿子,记住我深信不疑的成功公式:梦想+失败+挑战=成功。

当然,失败有它的杀伤力,它会打击人的意志力,使人变得萎靡。但最重要的是你对待失败的态度。天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先生,在用电灯照亮摩根先生的办公室前,共做了

一万多次试验,在他那里,失败是成功的试验田。

10年前,《纽约太阳报》一位年轻记者对爱迪生进行了一次采访,那位少不经事的年轻记者问道:“爱迪生先生,您目前的发明曾经失败过一万次,您对这些有什么看法?”爱迪生对失败一词很不受用,他以长者的口吻对那位记者说:“年轻人,你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没有失败过一万次,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永远如此巨大。

儿子,如果你宣布精神破产,你就会输掉一切。你需要知道,人的事业就如同浪潮,如果你踩到浪头,功名随之而来;而一旦错失,则终其一生都将受困于浅滩与悲哀。失败是一种学习经历,你可让它变成墓碑,也可以让它变成垫脚石。

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停下脚步,战胜自己,你就是最大的胜者!

我对你很有信心。

爱你的父亲!

 豐子愷經典語錄,句句金玉良言!

1、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養;有捨有得,

看智慧;是成是敗,看堅持。

2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3、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愛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4、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5、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6、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

7、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8、有人幫你,是你的幸撸粺o人幫你,是公正的命摺沒有人該為你做什麼,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為自己負責。

9、有些動物主要是皮值錢,譬如狐狸;有些動物主要是肉值錢,譬如牛;有些動物主要是骨頭值錢,譬如人。

10、虛心的人用文憑來鞭策自己,心虛的人用文憑來炫耀自己。

11、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一切遊戲都甩全力去幹。

12、你住幾層樓?——“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李叔同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人格

赵大民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

李叔同1918年以盛年出家,当时曾震惊整个知识界,也给后世留下一个谜。24年后,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的时候,功德圆满,安祥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时间是1942年10月13日。临终前写"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通,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其生其死,都充满了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评出韵味的时候,便卸妆收场了。

一个人生时能虑及死,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犹能凭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给世人留下许多思索和盲点,扑朔迷离,如真如幻,这就非哲人所不能为了。弘一法师终其一生,凡在俗39年,在佛24年,活得虽非轰轰烈烈但却光明磊落,潇洒飘逸。一生充满离奇,一生行谊便是一本没有写完的哲学。正如他的好友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这便是当时知识界对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看法。这里有崇敬,有叹惋,有困惑,有猜测,甚至有误解,有演绎,有讹传„„有的以管窥豹,试图通过李叔同某一时期的言行,形而上地诠释其一生行止,不免得出许多荒唐的结论。就以他的出家而言,他从赫赫朱门到寂寂佛门,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到戒律精严的苦行僧,所谓"朱门年少空门老",这种巨大的生命跨越,超常的生活反差,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于是便引发了种种说法:什么家庭影响说,理想破灭说,经济破产说,性格变态说„„等等。这些说法大都以某一事实(或现象)为依据,加以逻辑推理,想象大于求证,看似有一定道理,往往以偏盖全,似是而非,攻其一端,不及其余。甚至诸说互相抵牾,互相驳诘,夏虫语冰,终不能自圆其说。

综观李叔同的一生,虽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遍走天涯",但他走来走去也没有走出文化天地。他始终是一个文化人。就是出了家以后也还是一位文化和尚(见黄福海《弘一法师与我》)。他用文人的才情与习性接会前人,啸傲当世。如果我们抛开他的一些烦琐身世,着重从文化传统和文化站位上来理解他的出家,是否更接近客观实际呢?

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

从我接触的史料来看,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金石书画,乃至八股文的范文。《格言联璧》、《古文观止》、"四子书"等。这是他十八岁以前所学,是他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时期他还受教于赵幼梅、唐静岩等津门耆宿,与严修、周啸麟、王仁安、王吟笙等有文字交往,这些都深刻地奠定了他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严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柳亚子、严复等人的社会思想。这一部分主要是他到上海以后在城南文社,特别是进入南洋公学时所受到的教养,后来影响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思想。三是洋文化。这部分主要指他留学时期通过日本所接触的西方文化。这里包括西方美术(塞尚等人的画风),西方音乐(合声配器以及移植奥尔德等人的乐曲)、西方戏剧(研读原文莎士比亚剧作,演出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这诸种文化麇集一身,互相渗透、侵寻、碰撞,构成他文化结构的兼容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结构,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文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所谓"以美淑世"、"以善达人",实质上就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他在引进西方艺术(音、美、戏)上开一代风气之先,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他对它们热衷留恋,一往情深,构成他文化思想的主干。即使从日本留学归来,在艺术教学上尝试了许多超前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画人体模特儿),但他在学生中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传统文人的形象。他"穿一身布衣:灰色云章布袍子,黑布马褂,然而因他是美术家,衣服的形式很称身,色彩很调和,所以虽然布衣草裳,还是风度翩然。"(见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一个人的风度,就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外延,李叔同以才情入世,

以诗文会友,以真知育人,在天津在上海在杭州始终如一,这是他的文化学养最完满的体现。

文化铸造了他的人格,而成熟的人格又推进了他对深层文化底蕴的探求。他从儒到士到佛,在心路历程上始终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轨迹。他多才多艺,和蔼慈悲,克己谦恭,庄严肃穆,整洁宁静。他中年以后顿悟前非,处处避世绝俗,又无处不近乎人情。他对美术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的培养和造就,为师为友,都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典范。由于他性格内向,过分追求自我完善,所以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自然不为世俗所见容。他的大彻大悟,就意味着对人生的大弃大毁,他在虎跑寺一绝红尘,恰如广陵绝响,充满了人世沧桑的悲凉韵味。

他说禅时往往借助艺术的手段把禅境延伸到艺境,使听者感到既生动又容易理解;说艺术时又借禅的玄机妙理把艺境提高到佛境。两只话筒对接,传出的是同一个旋律,同一个宗旨。

他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一切嘉言懿行都出自他的善良的本性。我曾经注意他晚年讲经和开示佛徒的讲稿,这些,同他当年的讲课一脉相承。尽管所讲内容和对象不同,但他作为一位宣讲者,要把自己的知识和义理传授给世人,在这一点上佛堂和课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里有两个现成的例子。一是法师的书法弟子黄福海,他在《弘一法师与我》一文中,记述1939年冬与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的一次谈话,其中一段说:"我曾这样大胆地问法师:‘您虽是出了家不愿再谈艺术,但在我心目中老是认定法师是一位艺术家。„„我始终从艺术观点来瞻仰法师。法师在所著《佛法十疑略释》一书中,论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学等等,独未说到佛法非艺术。我可不可以这么说:佛门中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呢?’法师点点头说:‘各人的观点不同,也可以这么说。’"这段谈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师已然默认了佛家生活与艺术生活的关系。二是法师晚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给学徒作开示,在讲到书法艺术时,他说:"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要从佛法中得来,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所以诸位学佛法有一分地深入,那么字也就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地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有十分的进步".这里他干脆把书法与佛法、学书与学佛完全看作一回事了。难怪当时的人们总是带着三分佛陀七分艺术的眼光去看他。他说禅时往往借助艺术的手段把禅境延伸到艺境,使听者感到既生动又容易理解;说艺术时又借禅的玄机妙理把艺境提高到佛境。综观李叔同的一生,似乎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之音,向世人召唤救世之道。两只话筒对接,传出的是同一个旋律,同一个宗旨。

从李叔同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发现世上的文人与艺术家,是最容易与佛法接近的,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因为这两种人都富于智慧和感情。富于智慧便容易参透人生、了事如幻;富于感情便容易体物多变、悟世无常。所以编《文选》的昭明太子精通佛法;作《文心雕龙》的刘勰,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善书的王右军,善画的顾恺之,擅诗的贾岛,工诗擅词的苏轼„„都与佛学有很深的渊源。以此看李叔同的出家,似乎也不难找到一条必然而不期然的轨迹。一个人在个人奋斗的鼎盛期突然收下风帆,或许更能体现他的生命的辉煌。

生活感悟

当你觉得纯净时,其他别的事情会立刻对你打开其可能性,因为每一件事都是环环相扣

的。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生活,总是要从最初开始。

教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笑话,大家都笑了。半个小时后,教授又把这个笑话讲了一遍,只有一半人略带笑容。当教授第三次讲这个笑话时,没有人再笑了。最后,教授说:是啊,既然你们从不因为同一个笑话一次又一次的感到快乐,为何总因为同一个理由持续悲伤呢?

有些人认为,世界上一切舒适富贵的东西像豪华住宅、漂亮衣服以及旅行娱乐等都不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认为幸福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另一个阶层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属于劣等阶层,属于没有希望的阶层。试问,一个从骨子里植入了自卑念头的人,他还能获得美好的生活吗?

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我们常常苦苦的追逐,又执着的放不下。其实,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让心静下来,静观自在。

恐惧常常磨灭了人的锐气,它巨大的力量往往能使生命的源泉干涸。假如你的心为恐惧所占据,那么你做任何事都难以成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仰能够医治人的懦弱,改善人的习惯和品性。

生活总试图把我们埋了,却不知道我们其实是种子。

帝国首富给儿子的叮咛:如果精神破产,你就会输掉一切(深度好文!)

本文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

亲爱的约翰:

你近来的情绪过于低落,这种表现让我感到非常难过。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你还在为那笔让你赔进一百万美元的投资而感到耻辱和羞耻。因此终日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其实,这大可不必,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失败更不会在你的脑门上贴上无能者的标签。

乐观起来,我的儿子。你需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自始至终地保持顺利;相反,却要时刻与失败比邻而居。也许正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无奈的失败,追求卓越才变得魅力十足。人们对成功竞相追逐,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但即便如此,失败还是无可避免的。

我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只是与有些人不同,我把失败当作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涩,

吐出来的却是精神。

在我雄心勃勃进入商界,跪下来诚心祈求上帝保佑我们的新公司一路顺风之时,一场灾难性的风暴袭击了我们。当时我们签订了一笔合同。要购进一大批豆子,本来可以从中大赚一把,但没有想到一场突然“来访”的霜冻击碎了我们的美梦,到手的豆子毁了一半,而且有失德性的供货商还在里面掺加了沙土和细小的豆叶、豆秸。这注定是一笔要做砸了的生意。但我知道,我不能沮丧,更不能沉浸在失败的痛苦当中,否则,我就会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远。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不可能一直维持现状,如果静止不动,就是退步,但要前进,必须乐于作决定和冒险。那笔生意失败之后,我再次向我的父亲借债,尽管我很不情愿这么做。而且,为使自己在经营上胜人一筹,我告诉我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我们必须宣传自己,通过报纸广告让我们的潜在客户知道,我们能够提供大笔的预付款,并能提前供应大量的农产品。

结果让人非常满意,胆识加勤奋拯救了我们,那一年我们非但没有受“豆子事件”影响,反而赚到了一笔可观的纯利。

人人都厌恶失败,然而,一旦未把失败变成你做事的动机,你就走上了怠惰无力之路。这非常可怕,甚至是种灾难。因为这预示着你可能会丧失原本可能有的机会。

儿子,机会是稀少的东西,人们因机会而发迹、富有,看看那些穷人你就知道,他们不是无能的蠢材,他们也不是不努力,他们是苦于没有机会。你需要知道,我们生活在肉弱强食的丛林之中,在这里你不是吃人就是被人吃掉,逃避风险几乎就是放弃成功;而如果你利用了机会,那别人的机会就相应减少了,这样能更好地保全自己。

害怕失败就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会错失眼前的机会。所以,我的儿子,为了避免丧失机会、保住竞争的资格,我们为失败与挫折买单是值得的!

失败是迈向更高地位的开始,我可以说,我今天的地位,是踏着失败的螺旋阶梯升上来的,是在失败中崛起的。我是一个聪明的“失败者”

,我知道向失败学习,从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成功的因素,用自己不曾想到的手段,去开创新事业。所以我想说,只要不变成习惯,失败是件好事。

我的座右铭是:人始终要保持活力,保持坚强,不论遭遇怎样的失败与挫折,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非常明白,做什么事情才会让自己感到快乐,什么东西值得自己为之效命。根本的期望,就像清洁工用手中的扫把,扫尽成功路上所有的垃圾。儿子,你自己根本的期望在哪里?只要你不丢掉它,成功必将到来。

乐观的人在苦难中会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只会看到苦难。儿子,记住我深信不疑的成功公式:梦想+失败+挑战=成功。

当然,失败有它的杀伤力,它会打击人的意志力,使人变得萎靡。但最重要的是你对待失败的态度。天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先生,在用电灯照亮摩根先生的办公室前,共做了

一万多次试验,在他那里,失败是成功的试验田。

10年前,《纽约太阳报》一位年轻记者对爱迪生进行了一次采访,那位少不经事的年轻记者问道:“爱迪生先生,您目前的发明曾经失败过一万次,您对这些有什么看法?”爱迪生对失败一词很不受用,他以长者的口吻对那位记者说:“年轻人,你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没有失败过一万次,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永远如此巨大。

儿子,如果你宣布精神破产,你就会输掉一切。你需要知道,人的事业就如同浪潮,如果你踩到浪头,功名随之而来;而一旦错失,则终其一生都将受困于浅滩与悲哀。失败是一种学习经历,你可让它变成墓碑,也可以让它变成垫脚石。

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停下脚步,战胜自己,你就是最大的胜者!

我对你很有信心。

爱你的父亲!


相关文章

  • 民国作家一人一句经典语录
  • 徐志摩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沈从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林徽因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 ...查看


  • 想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 1886年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经典作品<爱的教育>全球销量达1000000册以上,被译成了数百种文字,在国内的版本有几十种之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4月最新推出了名译插图珍藏版.它集夏丏尊.丰子恺两位先生的译文和插画 ...查看


  • [边城]的世外桃源:沈从文经典名言选录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 ...查看


  •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
  • 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一)先秦时期作家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曾整理<诗经>.<春秋>.<论语>是记 ...查看


  • 引用 引用 中国散文500篇 - 梅兰竹菊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引用 引用 中国散文500篇 读书与理论 2010-08-16 08:21:24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沧海一声笑 的 引用 中国散文500篇 引用 大胡子肥爷 的 中国散文500篇 中国散文500篇 "儿时&quo ...查看


  • 编辑说|丰子恺先生[护生画集]背后的故事
  • 编者按: 历时46年完成的人类艺术文化之精品<护生画集>,可谓是佛教界.文艺界诸位先贤.大师们绝世合作的结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艺术地位.自1929年<护生画集>第一册交由开明书店出版以来,国内各家出 ...查看


  •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总汇
  •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总汇 高考语文试卷离不开语文常识,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文学常识部分掌握的不够,下面给你带来高中三年全部文学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一:文学常识 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雨巷>是其成名 ...查看


  • 一份给4-6年级孩子们的阅读书单(分类版)
  • 一份给4-6年级孩子的书单 特别推荐 一.<小学生名家读本>[共有10本.分别是<小学生鲁迅读本>.<小学生老舍读本>.<小学生巴金读本>.<小学生沈从文读本>.<小学生汪曾 ...查看


  • 郭敬明经典语录
  • 郭敬明语录/郭敬明经典语录大全分享郭敬明的经典伤感爱情语录! [郭敬明经典语录]青春是一滩水, 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 都无法从指缝中淌过单薄的年华. [郭敬明经典语录]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像个华丽的木偶, 演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 可是背上总是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