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几何研究讲义(提纲)(函授用)

初等几何研究讲义(提纲)(函授用)

引言

1. 本课程特点 :

《初等几何研究》课主要是对中学几何内容的补充、深化、融会贯通。进一步明确初等几何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理论体系。为胜任中学几何教学打好基础。

2. 初等几何发展简史

初等几何是世界上最先成熟的一门学科。

“几何 ” 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 , 意思是“土地测量”,即几何来源于生产实践中土地测量的需要。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都位于大河流域。因人类、动物、植物生长中都离不开水 , 这些国家首先发展了农业 , 也发展了几何学。

三千多年前在古埃及 , 每年雨季一到 , 尼罗河水泛滥 , 大批良田被淹, 两岸田亩地界被水冲坏,而农民租种的土地是国王按照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配给他们的。每年要缴租金 , 为计算租金数量 , 洪水退后 , 要重新测量土地。几 何学就是这样在计算和测量中产生 , 并应用几何知识 , 造出了金字塔。

埃及人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几何知识经验 , 而把这时经验集中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 , 并将其推广的却是与埃及隔海相望的古希腊人。

公元前五、六世纪 , 古希腊学者泰勒斯 , 毕达哥拉斯年轻时都到过埃及 , 学习埃及人的几何经验 , 并将这些知识系统化。泰勒斯重要发现:对顶角相等 , 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 ...,毕达哥拉斯重要发现 : 三角形的内角定理 , 正多面体最多有五种。

欧几里得 ( 公元前330年至前275 年 , 古希腊人)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 , 发展了几何学 , 使几何系统化、严谨化。写出了光辉著作《几何原本》。 世界历史上从来末有一本科学书籍象《几何原本》那样长期地成为广大教师、 学生的读物 , 《几何原本》手抄本先流传了 1800 多年 , 从 1482年至19 世纪末 ,印刷本用各种文字出了一千版以上。元朝(13 世纪)阿拉伯文本传入我国。明 朝 (17 世纪 ) 徐光启汉译本出版。

古埃及的几何知识与古希腊的逻辑学结合产生了欧几里得几何学。

直到 19 世纪末 , 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出版 , 其完善的公理体系才代替了《几何原本》。

第一章几何公理体系

第一节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与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

一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1. 《几何原本》的主要内容 :

《几何原本》共 13 卷 , 第5、 7 、 8 、 9 、 10 卷为算术和比例 , 其它 8 卷为 几何。

1 、 2 卷 : 直线形 ( 三角形、平行线 ); 3 卷 : 圆 ;

4 卷 : 内接和外切多边形 ; 6 卷 :相似形

11 、 12 、 13 卷 : 立体几何。

在第 1 卷中 , 首先给出 23 个定义 , 5 个公设、 5 个公理 , 组成公理体系。 定义 : (1) 点是没有部分的;

(2) 线有长度而没有宽度;

(3) 线的界限是点;

(4) 直线是同其中各点看齐的线;

(5) 面只有长度和宽度;

(6) 面的界限是线;

(7) 平面是同其上直线看齐的那种面;

(8) 至(22) 为角、平角、垂线、圆„。

(23) 平行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 , 而且往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后在两个方向上都不会相交

的直线。

公设 : (1) 从每一点向另一点可引直线;

(2) 每条直线可以无限延长;

(3) 以任意点为圆心 , 可用任意长为半径画圆;

(4) 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5) 在同一平面上 , 若两直线和第三直线相交 , 且在同侧构成的两个内角之和小

于两直角 , 则这两条直线在第三直线的这一侧相交。

公理 : (1) 等于同量的量相等;

(2) 等量加等量 , 其和相等;

(3) 等量减等量 , 其差相等;

(4) 互相重合的量相等;

(5) 全量大于部分。

其中公设是关于几何关系的规定 , 而公理是关于数量的规定 , 现代统称公理。

2. 《几何原本》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

(1)《几何原本》特点 : 是用 ( 古典 ) 公理体系最早建立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的典范 , 其基本思想是以较少的几个基本假设 ( 公理、公设 ) 为 基础 , 运用逻辑上的定义和推理的方法推导出尽可能多的定义和定 理。这样 , 欧几里得就把历史上积累的庞杂分散的几何知识编排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 历史意义 : 《几何原本》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数学理论著作 , 是一部初等数学的基础教材 , 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沿用 , 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3. 《几何原本》公理体系的缺陷 :

(1) 有些定义模糊 , 逻辑顺序不清楚。

如 “点”、“直线”、“平面”的概念是用“部分”、“长度” 、“宽度”等概 念来定义的 , 而后者实际上更为复杂 , 用 “看齐”来定义直线、平面 , 语言费解。

(2) 有些推理缺乏依据 , 只得借助于直观

例如 : 证明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 , 用“运动”把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 , 但运动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大小是否会改变无公理保证 , 仅借助于直观。

(3) 有的公理不独立

如 " 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 可用其它公理推导出 , 应为定理。

二 .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

1. 希尔伯特对公理体系的要求 :

(1) 相容性 : 各公理之间不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 :

(2) 独立性 : 要求公理的条数尽可能的少 , 也就是不能有能被其它公理证明的公理命题

(3) 完备性 : 由定义和公理组成的公理系统不必借助于直观而用纯粹逻辑推理

的方法展开全部几何学。

3. 希尔伯特公理体系

欧几里得以后的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完善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工作 , 直到

1899 年希尔伯特发表《几何基础》才算完成这项工作。

希尔伯特《几何基础》公理体系包括三个基本元素(原始概念)、三个基本关系、

五组二十条公理。

希尔伯特公理体系 (见教科书P242页附1.1)

第二节中学几何教材的公理体系

本世纪流传的小学几何课本 , 是仿照勒让德 (1752-1833) 对《几何原本》

的改写本改写的。

我国的中学几何教材 , 是在解放初 , 取材于前苏联几何课本 , 参考解放

前用的三S 平面几何编写 , 后经七次较大修改 (l952, 1956, 1962, 1977, 1982,

1993, 2001 ) 。 但逻辑结构不变 , 与《几何原本》出入不很大。(近几年的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各地编写的)

一 .现行中学课本公理 :

1.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 , 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2. 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 , 线段最短;

3.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条己知直线平行;

4.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如果同位角相等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 ( 边角边公理 )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 角边角公理 )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 矩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和宽的乘积;

8. 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 , 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

面内;

9.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

线;

10. 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11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2. 长方休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13. ( 祖暅原理 ) 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 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

的任意平面所截 , 如果截得的截面面积相等 , 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

二.现行中学几何公理体系的特点 :

1. 公理方面 :

(1) 采用扩大了的公理体系,把一些可以证明但较难证明的定理作为公理以减

少教学难度 , 这样作放弃了公理休系的独立性

(2) 顺序公理、连续公理不提及 , 全靠直观承认 , 这样作实际上是放弃了公

理体系的完备性。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几何与数学科学的几何的不同,是为照顾学

生的年龄特征与思维能力。

公理体系的相容性是满足的。

2. 概念方面 :

(1)对原始概念点、直线、平面是用描述的方法 , 通过实例引入的。易为学生

接受。

(2)采用一些没有解释的概念 , 如“通过” , “在„„之间”,“同侧”等;

(3)对一些概念未能作出精确的定义 , 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三.中学几何课程的改革:

中学数学是各国中学课程中相对比较统一的一门学科 ,而几何课程是其中最不统一的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 , 传统的欧氏几何作为现代中学课程是不适宜的 ,但完全把欧氏几何拒之于中中学门外也是不正确的,几何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章 几何证明

第一节 命题

1. 命题 : 反映客观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关系的思维形式叫做判断。表

示判断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由两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称前提或假设 , 第二部分称结论。 数学上的

命题常写成假言命题的形式。

若 P 则 Q. 记作 P ⇒ Q

2. 命题的四种变化(见教材 P4)

二 .证明 :

1. 证明的意义和结构 :

证明是通过一连串的推理 , 由一些真实性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真实性的

过程。

证明由论题、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

(1) 论题 : 指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那个命题 , 命题的条件是己知部分 , 结

论是求证部分。

(2) 论据 : 指被引用来作为证明论题真实性的命题 , 在几何证明中的论据

是公理、已知定义、定理和论题中的己知条件。

(3) 论证: 指论据和论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的方式 , 也就是用那些推理形式

从论据推出论题的过程。

2. 证明的种类 : 按照推理形式可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 , 按照证明方法可分为

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 , 按照思维理路 ( 理由和路线) 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

法。

(1)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 :

1°直接证法 : 由论题的己知条件出发 , 根据定义、定理、公理进行一系列

正面的逻辑推理 , 最后得出命题的结论 ,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直接证法。

2 °间接证法 : 有些命题用直接证法较困难可改证原命题的等效命题 , 这样的

证明方法称为间接证法。

常用的间接证法可分为 : 同一法、反证法。

同一法 : 如果一个命题是同一性命题 ( 条件与结论唯一 ), 并且直接证明有困难可以改证与 原命题等价的逆命题 , 这种方法叫同一法。

运用同一法证明“具有条件 A 的图形 F 必具有性质 B”的步骤 :

第一步 : 另作一图形F '使它具有性质 B;

第二步 : 证明所作的图形 F' 符合己知条件 A;

第三步 : 由于己知条件所制约的图形具有唯一性 , 从而判断 F 与 F' 重合 ,

于是图形 F 具有性质 B 。

P15例3

反证法 : 从否定结论的正确性出发 , 根据假设、定义、公理、定理进行一系列

正确推理 , 最后得到一个矛盾的结果(与命题的假设矛盾 , 或与某个定理、 公

理矛盾 , 或自相矛盾)这就表明结论的反面不能成立 , 从而肯定结论的正确

性 , 这种方法叫反证法。

反证法可分为归谬法和穷举法。

若论题的反面只有一种情况 , 否定这种情况便完成了证明 , 这种证法称为

归谬法;

若论题的反面有多种情况 , 必须把所有情况全部列举出来并一一加以否定 ,

这种证法叫穷举法。

例 1 (P13例 1)

例 2 己知 : P是△ABC 内部一点若 AB=AC 且∠APB >∠APC

求证 : PB

(2) 综合法与分析法 :

由于思维理路有顺逆之分 , 证明方法可分为综合法与分析法。

1°综合法 : (顺推法) 从己知条件出发 , 逐步顺推 , 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推

理 ,逐步靠近目标 , 最后证出结论。

2°分析法 : ( 逆求法〉从待证的结论入手 , 承认它是正确的话 , 逐步寻找

使之成立的根据 ,一步一步逆而推之 , 直到与已知条件会合。

例 1 (P16例2)

例 2 已知⊙O 的两弦 AB、CD 延长后交于圆外一点 E, 过 E 作 AD 的平行线交

CB 的延长线于F, 自 F 作⊙O 的切线 FG, 则 FG=FE

一般说来综合法从已知条件推演 , 支路较多 , 不易找出证明途径 , 但叙述

简便 , 容易使人理解。因此 , 一般用分析法想问题 , 用综合法写出。

第三章几何变换

第一节 变换与变换群

定义 1 : 设映射f :A →B ,若 A=B, 称 f 是集合 A 上变换。

定义 2: 使得集合 A 中任何元素都不变的变换叫做集合 A 上的恒等变换 , 记

作I A 或I

定义 3 : 设f , g 是集合 A 上的两个变换 , 对于 A 中的任一元素a , 有

a →a '→a '',则a →a ''称为变换f , g 的乘积 , 记作ϕ=f g (ϕ=f ⋅g ) f g ϕ

变换的乘积具有下述性质 :

(1) 若f , g 是一一变换 ,则f g 也是一一变换 ;

( 2)f i =i f =f

(3) 变换的乘积满足结合律 , 即(f g ) h =f (g h )

(4) 变换的乘法不一定满足交换律。

定义4:任意a ∈A , a →a ', a '→a ,g 为f 的逆变换,记作g =f -1

定义5: 设 A 为点集 ,G 是集合 A 上的若干个一一变换的集合 , 若 G 关于

f g

变换的乘法构成群 , 则称 G 为点集 A 上的变换群 , 需证明 :

(1) 若f , g ∈H ,则f g ∈H

(2) 若f ∈H 则f -1∈H

若满足 (1), (2) 则为变换群。

定义 5: 一个群 G 的一个子集 H 叫做 G 的一个子群 , 假若 H 对于 G 的乘

法来 说作成一个群。

定义 6: 若f 是点集 A 上的变换 ,F ⊆A 若 f(F) = F, 则称 F 是变换f 下的

不变图形 ( 二重图形 )

第二节合同变换

一 . 合同变换〈平面〉

定义 1. 一个平面到自身的变换 f ,若对于平面上任意两点A 、B 其距离 AB总等

于对应点A' 、B' 的距离 A' B', 则 f 称为平面上的合同变换 .

定理 1: 平面上的合同变换由不共线的三对对应点唯一确定 .

两个三角形合同可分为 :

(1 ) 真正合同 ( 全相等、全等 ) 两个三角形合同旦转向相同。

(2) 镜照合同 : 两个三角形合同旦转向相反。

合同变换可分为两类 :

第一类合同变换 :( 运动 ): 把一个三角形变为与自身真正合同的三角形的合

同变换 .

第二类合同变换 :把一个三角形变为与自身镜照合同的三角形的合同变换

定理 2: 合同变换是一一变换 .

定理 3. 平面上所有合同变换的集合构成一个变换群 .

定理 4. 在合同变换下 :

1. 两直线的夹角不变 , 三角形的面积不变 , 平面图形的面积不变,直线上三

点A 、B 、C 的简单比不变;

2. 共线点变为共线点 , 且保持顺序不变;

3. 直线变为直线 , 线段变为线段 , 射线变为射线 , 半平面变为半平面;

4 两直线的平行性不变。

又 : 第一类合同变换构成群 ( 运动群 ), 是合同变换群的子群。

二 .平移变换 :

1. 定义:如果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M 及其对应点M ',→→一个平面到自身的变换,

a , 那么这个变换称为平面上的平移变换向量M M ' ,简称平→→→移。记作T (a ) ,a 称为平移距离,a 的方称平移方向

2. , 零向量确定的平移是恒等变换。

3. 平移的性质:

(1) 平移是第一类合同变换;

(2) 平面上的所有合同变换构成变换群 , 称为平移群 , 平移群是交换群 。

(3) 除恒等变换外 , 平移没有二重点,但有无穷多条二重线。即所有与平移方

向平行的直线 ;

(4) 在平移变换下 , 直线l 变为直线l ',则l 平行于l ',或l 与l ' 重合 , 线段

AB 变为线段A 'B ', 且AB =A 'B ', AB ∥A 'B '

5. 平移的应用 :

在平面几何题中 , 当已知条件中有平行线段 , 或有造成平行的因素 , 又需将

线段或角相对集中时采用平移变换。

例 1. 己知 :P 为平行四边形 ABCD 内的一点∠PAB=∠PCB ,求证:∠PBA=∠PDA

B C

例2.P75例2

三.旋转变换 :

1. 定义 : 一个平面到自身的变换 , 如果存在一个定点 O 和定角θ ( 有向

角 ), 使平面上任一点M 及对应点M ' , 满足OM =O M ', ∠MO M '=θ, 那么

这个变换称为平面上的旋转变换 , 简称旋转 , 记为R (O , θ), O 为旋转中心 ,θ

为旋转角 .

当 θ=00 , 时为恒等变换 ,

当θ=1800时称为中心对称变换或中心反射 .

2. 旋转由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唯一确定 , 或由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唯一确

定。

3. 旋转的性质 :

(1) 旋转是第一类合同变换 :

(2) 具有同一中心的旋转变换的集合构成一个变换群 , 是交换群;

(3)除恒等变换外 , 旋转变换只有一个二重点 , 即旋转中心 , 当θ≠1800

时 ,旋转变换没有二重线 .

(4) 当θ≠1800直线与其对应直线的交角等于旋转角 ,

4. 中心对称变换 :

旋转角为 180°的旋转变换称为中心对称变换 ( 中心反射、点反射 ), 旋转中心 O 称为 对称中心。中心对称变换记为 C (0), 即 C (0) = R (0, 180° ) 中心对称变

换除具有旋转的性质外 , 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1) 中心对称变换是对合变换C 2(O ) =I , C (O ) =C -1(O ) ;

(2) 中心对称变换有无穷多条二重线 , 即所有过对称中心的直线;

(3) 对应点连线过对称中心且被它平分 , 对应线段相等且反向平行或共线;

(4) 不过对称中心的直线与其对应直线平行 , 反之 , 若两直线平行 , 则它们

是某个中心对称变换下的两条对称直线。

5. 旋转变换的应用 :

(1)θ≠1800的旋转的应用:

当具有两点到某定点等距 , 又需将线段或角集中时可考虑用旋转变换 ( 如图形中有正方形、 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

例 1.△ABC 中 ,AB = AC,P 是△ABC 内的一点,且∠APB >∠APC 求证:PB

例 2.(P81例4)

(2) 中心对称变换的应用 :

当具有图形中心 ( 如圆、平行四边形、线段中点等 ) 可用中心对称变换使条件集中。 例 1. 在△ABC 中 M 为BC 的中点,P 、 R 分别在 AB 、AC 上 ,Q 为 AM与PR 的交点。 证明 :Q 为 PR 的中点 , 则 PR//BC

四 .轴反射 :

1. 定义 .一个平面到自身的变换如果存在平面上的一条直线l , 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 M 及其对应点 M' 连线段 MM' 被l 所垂直平分那么这个变换就称为平面上的轴反射变换 ( 或轴对称变换 ) 简称反射 .记为S (l )

2. 反射由反射轴或一对对应点所确定;

3. 反射的性质 :

(1) 反射是第二类合同变换

(2) 反射是对合变换 .即S 2(l ) =I , S -1(l ) =S (l ) , 关于不同反射轴的两个反射

的乘积是一个运动 , 不是反射 , 因此反射不构成群 ;

(3) 反射有无穷多个二重点 , 它们是反射轴上的点 , 反射有无穷多条二重线 , 即 反射轴及与反射轴垂直的直线 .

(4)设P 为反射轴l 上任一点,A A '是一对对应点,则∠AP A '被l 所平分。

例:在△ABC 中,已知∠B =900AD 是∠BAC 的平分线,求证:

AB 2:AD 2=BC :2CD

第四章 轨迹

第一节 轨迹的基本知识

一.轨迹的意义 :

给定了条件 C( 或性质 C), 则满足条件 C 的一切点所构成的图形 F 称为由条 件 C 所规定的轨迹。

必须特别注意轨迹命题的两面证明。

(1) 任取合乎条件 C 的一点 , 证明它在图 F 上 ;

(2) 在图形 F 上任取一点 , 证明它合乎条件 C 。

也可分别改证它们的等效命题 :

(1' ) 不在图 F 上的任一点 , 必不合乎条件 C;

(2' ) 不合乎条件 C 的任一点 , 必不在图形 F 上 .

二 .轨迹命题的三种类型 :

第一类型轨迹命题 : 明白说出轨迹的形状和位置 , 如有大小可言 , 也一并

指出 .证明第一类型轨迹分为三步。(1)证完备性 , 即证明合乎条件的点都在指示的图形上 .(2) 证纯粹性 , 即证所示图形上的点都合乎条件 .(3) 下结

论 , 即判断命题成立 .

例 : 求证 : 距两定点等远的点的轨迹 , 是该两点连线段的中垂线 .

第二类型轨迹命题 : 明白说出轨迹的形状 , 至于位置和大小 , 或叙述不

全 , 或干脆不说。解题步骤(1) 探求 , 即预测轨迹的大小和位置 ;(2) 证明 ( 证完备性 , 证纯粹性 , 下结论 ;(3) 讨论 ,即研究给定的条件对轨迹的影

响 .

例 : 求证 : 距两定点等远的点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

第三类型轨迹命题 : 只给出条件,形状、大小、位置则不提。解题步骤与第二类 型类似 , 探求麻烦一些 , 先探求出形状。

例 : 求距两定点等远的点的轨迹。

三 .基本轨迹命题 : 基本轨迹在中学介绍过 , 在此不加证明 , 要求熟练掌

握。

1. 距两定点等远的点的轨迹 , 是该两点连线段的中垂线。

2. 距两相交直线等远的点的轨迹 , 是两互垂的直线 , 它们平分两定线所成 的角 ;

3. 距两平行的定直线等远的点的轨迹 , 是平行它们的一条直线 , 即两平行 线的公垂线段的中垂线 ;

4. 至定直线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 , 是平行于定直线的两条直线 , 各在 定直线的一侧且距离定线等于所设定长 ;

5. 至定点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为一圃 , 以定点为其中心而以定长为半 径 :

6. 对定线段的视角为定角α (0

第二节 轨迹题的解法

一 . 第一类型轨迹题 :

例 1. 连接一定直线上的点与直线外一定点的线段 , 其中点的轨迹是定点至定 直线所引垂线的中垂线 .

例 2. 给定直角∠XOY , 一条定长 ( 记为 a) 的线段 AB 两端在角的两边滑动 , 则 AB 中点 P 的轨迹是以 O 做中心 , 以 a/2 做半径的弧 QR

例 3. 平行四边形ABCD 的底边 BC 固定 , 且一边 AB 为定长α , 则其对角线交点的轨迹为一圆 , 圆心是 BC 的中点 , 半径是a/2

第二类型轨迹题 : 第二类型轨迹题中轨迹的形状知道 , 但位置、大小或叙述不全 , 或完全不讲 , 需探求出来。

例 1. 和两定点距离之比等于定比 ( 不等于 1) 的点的轨迹是一个圆, 称为阿氏 ( Apollonius ) 圆。

例 2. 到两定点距离的平方和为常量的点的轨迹 ( 倘若存在〉为一圆 ( 可能退 缩为一点 ), ( 称为定和幂圆)

例 3. 到两定点距离的平方差为常量的点的轨迹 , 是垂直于这两点连线的一条 直线 , ( 称为定差幂线) 。

以上三个轨迹为常用轨迹。

第三类型轨迹题 : 第三类型轨迹题 , 轨迹的形状、大小、位置都不知道 , 需先探求出来。

探求方法 :1. 描迹 ( 描点法 ) 按照所设条件作出轨迹上若干点 , 可发现大概形状 .

2. 预测轨迹性质 (1) 对称性 (2) 范围 : 若轨迹上的点可到达

无穷远 , 无端点为直线 , 有端点为射线 ; 若轨迹上的点不能到达无穷远 , 轨迹为圆 , 圆弧 , 线段 , 三点共线为线段 , 否则为圆或圆弧 , 此时需求出一点对两端点的视角。

3. 确定轨迹上的特殊点。

4. 考察任意点与特殊点的关系。

例 1. 从已知半圆直径 AB 延长线上任一点 C 作切线 CT 及∠ACT 的平分线 , 从圆心作这角平分线的垂线 , 求垂足 M 的轨迹 .

例 2. 设 BC 是定半圆的直径 , 从半圆上的动点 A 作 AD⊥BC, 在半径OA 上截OP=AD. 当点 A 描画半圆时 , 点 P 的轨迹为何 ?

例 3. 等边△ABC 的点 A 固定 , 点 B 为定直线 m 上的动点 , 求点 C 的轨迹 .

第五章作图题

第一节作图基本知识

一 . 几何作图及其意义 :

1. 作图问题 : 结合条件、要求作出合乎这些条件的图形。

2. 意义:(1)建立学生具体几何观念的重要手段 ; (2) 可把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具体问题 , 学以致用 ; (3) 为制图学提供理论基础 (4)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尺规作图 :

1. 尺规作图 : 仅用直尺 ( 无刻度 ) 和圆规经有限手续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或初等几何作图。

2. 利用直尺和圆规可以完成下列作图 ( 作图公法)

(1) 过两点作一直线 ;

(2) 已知圆心和半径可作一圈 ;

(3) 求直线与直线 , 直线与圆 , 圆与圆的交点。

三 .定位作图与不定位作图

如果求作的图形必须作在指定的位置 , 便叫做定位作图。例如 " 给定三角形求作它的外接圆 "

如果求作的图形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 至于画在什么位置可以不计 , 便叫做不 定位作图 ( 活位作图) 。例如 " 已知三边长 , 求作三角形 " “ 求作定圆的内接正方形 " 。

按一定步骤作出一个合乎所设条件的图形 , 便说得到这个问题的一个解。 定位作图能作出几个合乎条件的图形 , 便说有多少个解。 活位作图合乎条件但彼此合同的图形只算一个解。

四 .基本作图 :

1. 以定射线为一边作一角等于给定的角;

2. 求作三角形 , 已知 : (1) 三边 ; (2) 二边及其夹角 ; (3) 二角及其夹边。

3.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

4.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

5. 平分一角 ;

6. 平分一弧 :

7. 作定线段的中垂线 ;

8. 分一线段成若干等分 ;

9. 作线段的和或差 , 作角的和或差 ;

10. 已知弓形的弦长及其内接角 , 求作弓形弧 ;

11. 内分或外分一线段成己知比 ;

12. 作三已知线段的第四比例项 ;

13. 作二已知线段 a, b 的第三比例项 (a: b = b: x)

14. 作二已知线段的等比中项 ( 比例中项 ) (a:x = x:b)

15. 已知线段a , b 求作线段x =a 2+b 2

16. 已知线段a , b 求作线段x =a 2-b 2

五.解作图题步骤 : 已知 , 求作 , 分析 , 作法 , 证明 , 讨论 缺一不可 .

第二节 作图题解法

一 . 轨迹交截法 ( 交轨法 )

一些作图题的解决 , 往往归结到某一点的确定 .而一点的确定 , 须要两条件 C1 和C2, 分别作出合乎条件 C1 的轨迹 Fl 与合乎条件 C2 的轨迹F2, 则 Fl 和F2的交点同时满足条件 C1 和C2,为所求点 , 这种方法称为轨迹交截法 . 例 1. 已知三角形的底边a , 高h a , 中线m a 的长 , 求作 :△ABC 例 2. 己知△ABC 的底边a , 顶角 A 以余两边的平方和b 2+c 2=k 2, 求作这三角形 .

二 .三角形奠基法 :

在一些作图题中 , 可先作出图形的一个三角形 , 从而奠定全部图形的基础 , 图形 的其它部分可由此而作出 , 这个三角形称为基础三角形 , 这种方法称为三角形奠基 法 .

例 1. 已知三角形的底边a , 高h a , 中线m a 的长 , 求作 :△ABC

例 2. 已知△ABC 的三中线m a , m b , m c 的长度 , 求作这三角形 .

第六章 立体几何

第一节 直线与平面

一.用综合法解立体几何题

例1 P185 例1

例2 P192 例1

二.用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题

例1 P185 例1

第二节 多面角与多面体

一.多面角

定义与相关定理(P195)

二.多面体

1.多面体定义(P198)

2.欧拉定理:设凸多面体的顶数为V ,面数为F ,棱数为E ,则

V+F-E=2

3.正多面体

(1) 正多面角,正多面体定义

(2) 定理:正多面体最多有五种

第三节 空间几何变换与立体几何轨迹

一.空间几何变换

1.空间图形的相等(P210)

2.空间几何变换

(1) 第一类合同变换(运动):平移、旋转、轴反射、螺旋运动。

(2) 第二类合同变换:面反射、(中)心反射。

二.立体几何轨迹(P219)

初等几何研究讲义(提纲)(函授用)

引言

1. 本课程特点 :

《初等几何研究》课主要是对中学几何内容的补充、深化、融会贯通。进一步明确初等几何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理论体系。为胜任中学几何教学打好基础。

2. 初等几何发展简史

初等几何是世界上最先成熟的一门学科。

“几何 ” 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 , 意思是“土地测量”,即几何来源于生产实践中土地测量的需要。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都位于大河流域。因人类、动物、植物生长中都离不开水 , 这些国家首先发展了农业 , 也发展了几何学。

三千多年前在古埃及 , 每年雨季一到 , 尼罗河水泛滥 , 大批良田被淹, 两岸田亩地界被水冲坏,而农民租种的土地是国王按照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配给他们的。每年要缴租金 , 为计算租金数量 , 洪水退后 , 要重新测量土地。几 何学就是这样在计算和测量中产生 , 并应用几何知识 , 造出了金字塔。

埃及人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几何知识经验 , 而把这时经验集中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 , 并将其推广的却是与埃及隔海相望的古希腊人。

公元前五、六世纪 , 古希腊学者泰勒斯 , 毕达哥拉斯年轻时都到过埃及 , 学习埃及人的几何经验 , 并将这些知识系统化。泰勒斯重要发现:对顶角相等 , 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 ...,毕达哥拉斯重要发现 : 三角形的内角定理 , 正多面体最多有五种。

欧几里得 ( 公元前330年至前275 年 , 古希腊人)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 , 发展了几何学 , 使几何系统化、严谨化。写出了光辉著作《几何原本》。 世界历史上从来末有一本科学书籍象《几何原本》那样长期地成为广大教师、 学生的读物 , 《几何原本》手抄本先流传了 1800 多年 , 从 1482年至19 世纪末 ,印刷本用各种文字出了一千版以上。元朝(13 世纪)阿拉伯文本传入我国。明 朝 (17 世纪 ) 徐光启汉译本出版。

古埃及的几何知识与古希腊的逻辑学结合产生了欧几里得几何学。

直到 19 世纪末 , 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出版 , 其完善的公理体系才代替了《几何原本》。

第一章几何公理体系

第一节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与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

一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1. 《几何原本》的主要内容 :

《几何原本》共 13 卷 , 第5、 7 、 8 、 9 、 10 卷为算术和比例 , 其它 8 卷为 几何。

1 、 2 卷 : 直线形 ( 三角形、平行线 ); 3 卷 : 圆 ;

4 卷 : 内接和外切多边形 ; 6 卷 :相似形

11 、 12 、 13 卷 : 立体几何。

在第 1 卷中 , 首先给出 23 个定义 , 5 个公设、 5 个公理 , 组成公理体系。 定义 : (1) 点是没有部分的;

(2) 线有长度而没有宽度;

(3) 线的界限是点;

(4) 直线是同其中各点看齐的线;

(5) 面只有长度和宽度;

(6) 面的界限是线;

(7) 平面是同其上直线看齐的那种面;

(8) 至(22) 为角、平角、垂线、圆„。

(23) 平行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 , 而且往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后在两个方向上都不会相交

的直线。

公设 : (1) 从每一点向另一点可引直线;

(2) 每条直线可以无限延长;

(3) 以任意点为圆心 , 可用任意长为半径画圆;

(4) 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5) 在同一平面上 , 若两直线和第三直线相交 , 且在同侧构成的两个内角之和小

于两直角 , 则这两条直线在第三直线的这一侧相交。

公理 : (1) 等于同量的量相等;

(2) 等量加等量 , 其和相等;

(3) 等量减等量 , 其差相等;

(4) 互相重合的量相等;

(5) 全量大于部分。

其中公设是关于几何关系的规定 , 而公理是关于数量的规定 , 现代统称公理。

2. 《几何原本》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

(1)《几何原本》特点 : 是用 ( 古典 ) 公理体系最早建立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的典范 , 其基本思想是以较少的几个基本假设 ( 公理、公设 ) 为 基础 , 运用逻辑上的定义和推理的方法推导出尽可能多的定义和定 理。这样 , 欧几里得就把历史上积累的庞杂分散的几何知识编排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 历史意义 : 《几何原本》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数学理论著作 , 是一部初等数学的基础教材 , 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沿用 , 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3. 《几何原本》公理体系的缺陷 :

(1) 有些定义模糊 , 逻辑顺序不清楚。

如 “点”、“直线”、“平面”的概念是用“部分”、“长度” 、“宽度”等概 念来定义的 , 而后者实际上更为复杂 , 用 “看齐”来定义直线、平面 , 语言费解。

(2) 有些推理缺乏依据 , 只得借助于直观

例如 : 证明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 , 用“运动”把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 , 但运动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大小是否会改变无公理保证 , 仅借助于直观。

(3) 有的公理不独立

如 " 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 可用其它公理推导出 , 应为定理。

二 .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

1. 希尔伯特对公理体系的要求 :

(1) 相容性 : 各公理之间不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 :

(2) 独立性 : 要求公理的条数尽可能的少 , 也就是不能有能被其它公理证明的公理命题

(3) 完备性 : 由定义和公理组成的公理系统不必借助于直观而用纯粹逻辑推理

的方法展开全部几何学。

3. 希尔伯特公理体系

欧几里得以后的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完善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工作 , 直到

1899 年希尔伯特发表《几何基础》才算完成这项工作。

希尔伯特《几何基础》公理体系包括三个基本元素(原始概念)、三个基本关系、

五组二十条公理。

希尔伯特公理体系 (见教科书P242页附1.1)

第二节中学几何教材的公理体系

本世纪流传的小学几何课本 , 是仿照勒让德 (1752-1833) 对《几何原本》

的改写本改写的。

我国的中学几何教材 , 是在解放初 , 取材于前苏联几何课本 , 参考解放

前用的三S 平面几何编写 , 后经七次较大修改 (l952, 1956, 1962, 1977, 1982,

1993, 2001 ) 。 但逻辑结构不变 , 与《几何原本》出入不很大。(近几年的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各地编写的)

一 .现行中学课本公理 :

1.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 , 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2. 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 , 线段最短;

3.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条己知直线平行;

4.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如果同位角相等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 ( 边角边公理 )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 角边角公理 )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 矩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和宽的乘积;

8. 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 , 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

面内;

9.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

线;

10. 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11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2. 长方休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13. ( 祖暅原理 ) 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 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

的任意平面所截 , 如果截得的截面面积相等 , 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

二.现行中学几何公理体系的特点 :

1. 公理方面 :

(1) 采用扩大了的公理体系,把一些可以证明但较难证明的定理作为公理以减

少教学难度 , 这样作放弃了公理休系的独立性

(2) 顺序公理、连续公理不提及 , 全靠直观承认 , 这样作实际上是放弃了公

理体系的完备性。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几何与数学科学的几何的不同,是为照顾学

生的年龄特征与思维能力。

公理体系的相容性是满足的。

2. 概念方面 :

(1)对原始概念点、直线、平面是用描述的方法 , 通过实例引入的。易为学生

接受。

(2)采用一些没有解释的概念 , 如“通过” , “在„„之间”,“同侧”等;

(3)对一些概念未能作出精确的定义 , 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三.中学几何课程的改革:

中学数学是各国中学课程中相对比较统一的一门学科 ,而几何课程是其中最不统一的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 , 传统的欧氏几何作为现代中学课程是不适宜的 ,但完全把欧氏几何拒之于中中学门外也是不正确的,几何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章 几何证明

第一节 命题

1. 命题 : 反映客观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关系的思维形式叫做判断。表

示判断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由两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称前提或假设 , 第二部分称结论。 数学上的

命题常写成假言命题的形式。

若 P 则 Q. 记作 P ⇒ Q

2. 命题的四种变化(见教材 P4)

二 .证明 :

1. 证明的意义和结构 :

证明是通过一连串的推理 , 由一些真实性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真实性的

过程。

证明由论题、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

(1) 论题 : 指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那个命题 , 命题的条件是己知部分 , 结

论是求证部分。

(2) 论据 : 指被引用来作为证明论题真实性的命题 , 在几何证明中的论据

是公理、已知定义、定理和论题中的己知条件。

(3) 论证: 指论据和论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的方式 , 也就是用那些推理形式

从论据推出论题的过程。

2. 证明的种类 : 按照推理形式可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 , 按照证明方法可分为

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 , 按照思维理路 ( 理由和路线) 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

法。

(1)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 :

1°直接证法 : 由论题的己知条件出发 , 根据定义、定理、公理进行一系列

正面的逻辑推理 , 最后得出命题的结论 , 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直接证法。

2 °间接证法 : 有些命题用直接证法较困难可改证原命题的等效命题 , 这样的

证明方法称为间接证法。

常用的间接证法可分为 : 同一法、反证法。

同一法 : 如果一个命题是同一性命题 ( 条件与结论唯一 ), 并且直接证明有困难可以改证与 原命题等价的逆命题 , 这种方法叫同一法。

运用同一法证明“具有条件 A 的图形 F 必具有性质 B”的步骤 :

第一步 : 另作一图形F '使它具有性质 B;

第二步 : 证明所作的图形 F' 符合己知条件 A;

第三步 : 由于己知条件所制约的图形具有唯一性 , 从而判断 F 与 F' 重合 ,

于是图形 F 具有性质 B 。

P15例3

反证法 : 从否定结论的正确性出发 , 根据假设、定义、公理、定理进行一系列

正确推理 , 最后得到一个矛盾的结果(与命题的假设矛盾 , 或与某个定理、 公

理矛盾 , 或自相矛盾)这就表明结论的反面不能成立 , 从而肯定结论的正确

性 , 这种方法叫反证法。

反证法可分为归谬法和穷举法。

若论题的反面只有一种情况 , 否定这种情况便完成了证明 , 这种证法称为

归谬法;

若论题的反面有多种情况 , 必须把所有情况全部列举出来并一一加以否定 ,

这种证法叫穷举法。

例 1 (P13例 1)

例 2 己知 : P是△ABC 内部一点若 AB=AC 且∠APB >∠APC

求证 : PB

(2) 综合法与分析法 :

由于思维理路有顺逆之分 , 证明方法可分为综合法与分析法。

1°综合法 : (顺推法) 从己知条件出发 , 逐步顺推 , 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推

理 ,逐步靠近目标 , 最后证出结论。

2°分析法 : ( 逆求法〉从待证的结论入手 , 承认它是正确的话 , 逐步寻找

使之成立的根据 ,一步一步逆而推之 , 直到与已知条件会合。

例 1 (P16例2)

例 2 已知⊙O 的两弦 AB、CD 延长后交于圆外一点 E, 过 E 作 AD 的平行线交

CB 的延长线于F, 自 F 作⊙O 的切线 FG, 则 FG=FE

一般说来综合法从已知条件推演 , 支路较多 , 不易找出证明途径 , 但叙述

简便 , 容易使人理解。因此 , 一般用分析法想问题 , 用综合法写出。

第三章几何变换

第一节 变换与变换群

定义 1 : 设映射f :A →B ,若 A=B, 称 f 是集合 A 上变换。

定义 2: 使得集合 A 中任何元素都不变的变换叫做集合 A 上的恒等变换 , 记

作I A 或I

定义 3 : 设f , g 是集合 A 上的两个变换 , 对于 A 中的任一元素a , 有

a →a '→a '',则a →a ''称为变换f , g 的乘积 , 记作ϕ=f g (ϕ=f ⋅g ) f g ϕ

变换的乘积具有下述性质 :

(1) 若f , g 是一一变换 ,则f g 也是一一变换 ;

( 2)f i =i f =f

(3) 变换的乘积满足结合律 , 即(f g ) h =f (g h )

(4) 变换的乘法不一定满足交换律。

定义4:任意a ∈A , a →a ', a '→a ,g 为f 的逆变换,记作g =f -1

定义5: 设 A 为点集 ,G 是集合 A 上的若干个一一变换的集合 , 若 G 关于

f g

变换的乘法构成群 , 则称 G 为点集 A 上的变换群 , 需证明 :

(1) 若f , g ∈H ,则f g ∈H

(2) 若f ∈H 则f -1∈H

若满足 (1), (2) 则为变换群。

定义 5: 一个群 G 的一个子集 H 叫做 G 的一个子群 , 假若 H 对于 G 的乘

法来 说作成一个群。

定义 6: 若f 是点集 A 上的变换 ,F ⊆A 若 f(F) = F, 则称 F 是变换f 下的

不变图形 ( 二重图形 )

第二节合同变换

一 . 合同变换〈平面〉

定义 1. 一个平面到自身的变换 f ,若对于平面上任意两点A 、B 其距离 AB总等

于对应点A' 、B' 的距离 A' B', 则 f 称为平面上的合同变换 .

定理 1: 平面上的合同变换由不共线的三对对应点唯一确定 .

两个三角形合同可分为 :

(1 ) 真正合同 ( 全相等、全等 ) 两个三角形合同旦转向相同。

(2) 镜照合同 : 两个三角形合同旦转向相反。

合同变换可分为两类 :

第一类合同变换 :( 运动 ): 把一个三角形变为与自身真正合同的三角形的合

同变换 .

第二类合同变换 :把一个三角形变为与自身镜照合同的三角形的合同变换

定理 2: 合同变换是一一变换 .

定理 3. 平面上所有合同变换的集合构成一个变换群 .

定理 4. 在合同变换下 :

1. 两直线的夹角不变 , 三角形的面积不变 , 平面图形的面积不变,直线上三

点A 、B 、C 的简单比不变;

2. 共线点变为共线点 , 且保持顺序不变;

3. 直线变为直线 , 线段变为线段 , 射线变为射线 , 半平面变为半平面;

4 两直线的平行性不变。

又 : 第一类合同变换构成群 ( 运动群 ), 是合同变换群的子群。

二 .平移变换 :

1. 定义:如果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M 及其对应点M ',→→一个平面到自身的变换,

a , 那么这个变换称为平面上的平移变换向量M M ' ,简称平→→→移。记作T (a ) ,a 称为平移距离,a 的方称平移方向

2. , 零向量确定的平移是恒等变换。

3. 平移的性质:

(1) 平移是第一类合同变换;

(2) 平面上的所有合同变换构成变换群 , 称为平移群 , 平移群是交换群 。

(3) 除恒等变换外 , 平移没有二重点,但有无穷多条二重线。即所有与平移方

向平行的直线 ;

(4) 在平移变换下 , 直线l 变为直线l ',则l 平行于l ',或l 与l ' 重合 , 线段

AB 变为线段A 'B ', 且AB =A 'B ', AB ∥A 'B '

5. 平移的应用 :

在平面几何题中 , 当已知条件中有平行线段 , 或有造成平行的因素 , 又需将

线段或角相对集中时采用平移变换。

例 1. 己知 :P 为平行四边形 ABCD 内的一点∠PAB=∠PCB ,求证:∠PBA=∠PDA

B C

例2.P75例2

三.旋转变换 :

1. 定义 : 一个平面到自身的变换 , 如果存在一个定点 O 和定角θ ( 有向

角 ), 使平面上任一点M 及对应点M ' , 满足OM =O M ', ∠MO M '=θ, 那么

这个变换称为平面上的旋转变换 , 简称旋转 , 记为R (O , θ), O 为旋转中心 ,θ

为旋转角 .

当 θ=00 , 时为恒等变换 ,

当θ=1800时称为中心对称变换或中心反射 .

2. 旋转由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唯一确定 , 或由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唯一确

定。

3. 旋转的性质 :

(1) 旋转是第一类合同变换 :

(2) 具有同一中心的旋转变换的集合构成一个变换群 , 是交换群;

(3)除恒等变换外 , 旋转变换只有一个二重点 , 即旋转中心 , 当θ≠1800

时 ,旋转变换没有二重线 .

(4) 当θ≠1800直线与其对应直线的交角等于旋转角 ,

4. 中心对称变换 :

旋转角为 180°的旋转变换称为中心对称变换 ( 中心反射、点反射 ), 旋转中心 O 称为 对称中心。中心对称变换记为 C (0), 即 C (0) = R (0, 180° ) 中心对称变

换除具有旋转的性质外 , 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1) 中心对称变换是对合变换C 2(O ) =I , C (O ) =C -1(O ) ;

(2) 中心对称变换有无穷多条二重线 , 即所有过对称中心的直线;

(3) 对应点连线过对称中心且被它平分 , 对应线段相等且反向平行或共线;

(4) 不过对称中心的直线与其对应直线平行 , 反之 , 若两直线平行 , 则它们

是某个中心对称变换下的两条对称直线。

5. 旋转变换的应用 :

(1)θ≠1800的旋转的应用:

当具有两点到某定点等距 , 又需将线段或角集中时可考虑用旋转变换 ( 如图形中有正方形、 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

例 1.△ABC 中 ,AB = AC,P 是△ABC 内的一点,且∠APB >∠APC 求证:PB

例 2.(P81例4)

(2) 中心对称变换的应用 :

当具有图形中心 ( 如圆、平行四边形、线段中点等 ) 可用中心对称变换使条件集中。 例 1. 在△ABC 中 M 为BC 的中点,P 、 R 分别在 AB 、AC 上 ,Q 为 AM与PR 的交点。 证明 :Q 为 PR 的中点 , 则 PR//BC

四 .轴反射 :

1. 定义 .一个平面到自身的变换如果存在平面上的一条直线l , 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 M 及其对应点 M' 连线段 MM' 被l 所垂直平分那么这个变换就称为平面上的轴反射变换 ( 或轴对称变换 ) 简称反射 .记为S (l )

2. 反射由反射轴或一对对应点所确定;

3. 反射的性质 :

(1) 反射是第二类合同变换

(2) 反射是对合变换 .即S 2(l ) =I , S -1(l ) =S (l ) , 关于不同反射轴的两个反射

的乘积是一个运动 , 不是反射 , 因此反射不构成群 ;

(3) 反射有无穷多个二重点 , 它们是反射轴上的点 , 反射有无穷多条二重线 , 即 反射轴及与反射轴垂直的直线 .

(4)设P 为反射轴l 上任一点,A A '是一对对应点,则∠AP A '被l 所平分。

例:在△ABC 中,已知∠B =900AD 是∠BAC 的平分线,求证:

AB 2:AD 2=BC :2CD

第四章 轨迹

第一节 轨迹的基本知识

一.轨迹的意义 :

给定了条件 C( 或性质 C), 则满足条件 C 的一切点所构成的图形 F 称为由条 件 C 所规定的轨迹。

必须特别注意轨迹命题的两面证明。

(1) 任取合乎条件 C 的一点 , 证明它在图 F 上 ;

(2) 在图形 F 上任取一点 , 证明它合乎条件 C 。

也可分别改证它们的等效命题 :

(1' ) 不在图 F 上的任一点 , 必不合乎条件 C;

(2' ) 不合乎条件 C 的任一点 , 必不在图形 F 上 .

二 .轨迹命题的三种类型 :

第一类型轨迹命题 : 明白说出轨迹的形状和位置 , 如有大小可言 , 也一并

指出 .证明第一类型轨迹分为三步。(1)证完备性 , 即证明合乎条件的点都在指示的图形上 .(2) 证纯粹性 , 即证所示图形上的点都合乎条件 .(3) 下结

论 , 即判断命题成立 .

例 : 求证 : 距两定点等远的点的轨迹 , 是该两点连线段的中垂线 .

第二类型轨迹命题 : 明白说出轨迹的形状 , 至于位置和大小 , 或叙述不

全 , 或干脆不说。解题步骤(1) 探求 , 即预测轨迹的大小和位置 ;(2) 证明 ( 证完备性 , 证纯粹性 , 下结论 ;(3) 讨论 ,即研究给定的条件对轨迹的影

响 .

例 : 求证 : 距两定点等远的点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

第三类型轨迹命题 : 只给出条件,形状、大小、位置则不提。解题步骤与第二类 型类似 , 探求麻烦一些 , 先探求出形状。

例 : 求距两定点等远的点的轨迹。

三 .基本轨迹命题 : 基本轨迹在中学介绍过 , 在此不加证明 , 要求熟练掌

握。

1. 距两定点等远的点的轨迹 , 是该两点连线段的中垂线。

2. 距两相交直线等远的点的轨迹 , 是两互垂的直线 , 它们平分两定线所成 的角 ;

3. 距两平行的定直线等远的点的轨迹 , 是平行它们的一条直线 , 即两平行 线的公垂线段的中垂线 ;

4. 至定直线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 , 是平行于定直线的两条直线 , 各在 定直线的一侧且距离定线等于所设定长 ;

5. 至定点的距离为定长的点的轨迹为一圃 , 以定点为其中心而以定长为半 径 :

6. 对定线段的视角为定角α (0

第二节 轨迹题的解法

一 . 第一类型轨迹题 :

例 1. 连接一定直线上的点与直线外一定点的线段 , 其中点的轨迹是定点至定 直线所引垂线的中垂线 .

例 2. 给定直角∠XOY , 一条定长 ( 记为 a) 的线段 AB 两端在角的两边滑动 , 则 AB 中点 P 的轨迹是以 O 做中心 , 以 a/2 做半径的弧 QR

例 3. 平行四边形ABCD 的底边 BC 固定 , 且一边 AB 为定长α , 则其对角线交点的轨迹为一圆 , 圆心是 BC 的中点 , 半径是a/2

第二类型轨迹题 : 第二类型轨迹题中轨迹的形状知道 , 但位置、大小或叙述不全 , 或完全不讲 , 需探求出来。

例 1. 和两定点距离之比等于定比 ( 不等于 1) 的点的轨迹是一个圆, 称为阿氏 ( Apollonius ) 圆。

例 2. 到两定点距离的平方和为常量的点的轨迹 ( 倘若存在〉为一圆 ( 可能退 缩为一点 ), ( 称为定和幂圆)

例 3. 到两定点距离的平方差为常量的点的轨迹 , 是垂直于这两点连线的一条 直线 , ( 称为定差幂线) 。

以上三个轨迹为常用轨迹。

第三类型轨迹题 : 第三类型轨迹题 , 轨迹的形状、大小、位置都不知道 , 需先探求出来。

探求方法 :1. 描迹 ( 描点法 ) 按照所设条件作出轨迹上若干点 , 可发现大概形状 .

2. 预测轨迹性质 (1) 对称性 (2) 范围 : 若轨迹上的点可到达

无穷远 , 无端点为直线 , 有端点为射线 ; 若轨迹上的点不能到达无穷远 , 轨迹为圆 , 圆弧 , 线段 , 三点共线为线段 , 否则为圆或圆弧 , 此时需求出一点对两端点的视角。

3. 确定轨迹上的特殊点。

4. 考察任意点与特殊点的关系。

例 1. 从已知半圆直径 AB 延长线上任一点 C 作切线 CT 及∠ACT 的平分线 , 从圆心作这角平分线的垂线 , 求垂足 M 的轨迹 .

例 2. 设 BC 是定半圆的直径 , 从半圆上的动点 A 作 AD⊥BC, 在半径OA 上截OP=AD. 当点 A 描画半圆时 , 点 P 的轨迹为何 ?

例 3. 等边△ABC 的点 A 固定 , 点 B 为定直线 m 上的动点 , 求点 C 的轨迹 .

第五章作图题

第一节作图基本知识

一 . 几何作图及其意义 :

1. 作图问题 : 结合条件、要求作出合乎这些条件的图形。

2. 意义:(1)建立学生具体几何观念的重要手段 ; (2) 可把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具体问题 , 学以致用 ; (3) 为制图学提供理论基础 (4)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尺规作图 :

1. 尺规作图 : 仅用直尺 ( 无刻度 ) 和圆规经有限手续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或初等几何作图。

2. 利用直尺和圆规可以完成下列作图 ( 作图公法)

(1) 过两点作一直线 ;

(2) 已知圆心和半径可作一圈 ;

(3) 求直线与直线 , 直线与圆 , 圆与圆的交点。

三 .定位作图与不定位作图

如果求作的图形必须作在指定的位置 , 便叫做定位作图。例如 " 给定三角形求作它的外接圆 "

如果求作的图形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 至于画在什么位置可以不计 , 便叫做不 定位作图 ( 活位作图) 。例如 " 已知三边长 , 求作三角形 " “ 求作定圆的内接正方形 " 。

按一定步骤作出一个合乎所设条件的图形 , 便说得到这个问题的一个解。 定位作图能作出几个合乎条件的图形 , 便说有多少个解。 活位作图合乎条件但彼此合同的图形只算一个解。

四 .基本作图 :

1. 以定射线为一边作一角等于给定的角;

2. 求作三角形 , 已知 : (1) 三边 ; (2) 二边及其夹角 ; (3) 二角及其夹边。

3.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

4.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

5. 平分一角 ;

6. 平分一弧 :

7. 作定线段的中垂线 ;

8. 分一线段成若干等分 ;

9. 作线段的和或差 , 作角的和或差 ;

10. 已知弓形的弦长及其内接角 , 求作弓形弧 ;

11. 内分或外分一线段成己知比 ;

12. 作三已知线段的第四比例项 ;

13. 作二已知线段 a, b 的第三比例项 (a: b = b: x)

14. 作二已知线段的等比中项 ( 比例中项 ) (a:x = x:b)

15. 已知线段a , b 求作线段x =a 2+b 2

16. 已知线段a , b 求作线段x =a 2-b 2

五.解作图题步骤 : 已知 , 求作 , 分析 , 作法 , 证明 , 讨论 缺一不可 .

第二节 作图题解法

一 . 轨迹交截法 ( 交轨法 )

一些作图题的解决 , 往往归结到某一点的确定 .而一点的确定 , 须要两条件 C1 和C2, 分别作出合乎条件 C1 的轨迹 Fl 与合乎条件 C2 的轨迹F2, 则 Fl 和F2的交点同时满足条件 C1 和C2,为所求点 , 这种方法称为轨迹交截法 . 例 1. 已知三角形的底边a , 高h a , 中线m a 的长 , 求作 :△ABC 例 2. 己知△ABC 的底边a , 顶角 A 以余两边的平方和b 2+c 2=k 2, 求作这三角形 .

二 .三角形奠基法 :

在一些作图题中 , 可先作出图形的一个三角形 , 从而奠定全部图形的基础 , 图形 的其它部分可由此而作出 , 这个三角形称为基础三角形 , 这种方法称为三角形奠基 法 .

例 1. 已知三角形的底边a , 高h a , 中线m a 的长 , 求作 :△ABC

例 2. 已知△ABC 的三中线m a , m b , m c 的长度 , 求作这三角形 .

第六章 立体几何

第一节 直线与平面

一.用综合法解立体几何题

例1 P185 例1

例2 P192 例1

二.用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题

例1 P185 例1

第二节 多面角与多面体

一.多面角

定义与相关定理(P195)

二.多面体

1.多面体定义(P198)

2.欧拉定理:设凸多面体的顶数为V ,面数为F ,棱数为E ,则

V+F-E=2

3.正多面体

(1) 正多面角,正多面体定义

(2) 定理:正多面体最多有五种

第三节 空间几何变换与立体几何轨迹

一.空间几何变换

1.空间图形的相等(P210)

2.空间几何变换

(1) 第一类合同变换(运动):平移、旋转、轴反射、螺旋运动。

(2) 第二类合同变换:面反射、(中)心反射。

二.立体几何轨迹(P219)


相关文章

  • [精彩内容]刘立德 高蓉?│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探析
  • [新朋友]点击上方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关注我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探析 ◆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立德 ◆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高 蓉 夏丏尊先生(1886-1946)是我国20 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 ...查看


  • 数学专业参考书推荐
  • 数学专业参考书整理推荐 从数学分析开始讲起: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重要的一门课,经常一个点就会引申出今后的一门课,并且是今后数学系大部分课程的基础.也是初学时比较难的一门课,这里的难主要是对数学分析思想和方法的不适应,其实随着课程的深入会一点 ...查看


  • 各种书籍名
  • 大量交流周易资料 由于本人爱好周易,搜集了有关风水.八卦.预测.改运.符咒等各方面的资料书籍和光盘,收集有2000多盘光蝶,现想与诸位周易爱好者交流或交换. 注:交流前请先联系确认,本人均先收到款或资料后再寄出相应资料,不放心的勿来联系 邮 ...查看


  • 教育学中图分类
  • G4 教育 G40 教育学 {G40-01} 教育理论 G40-011 教育职能 G40-011.8 教育立法与教育政策 G40-012 全面发展教育 [G40-012.9] 德育 G40-013 智育 [G40-013.9] 体育 G40 ...查看


  • 高考临近数学复习方法
  • 高考临近数学复习方法 高考临近,如何有效地利用最后的时间提高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所有考生共同面临的问题.记者特邀北京市十一学校数学学科主任.高级教师张鹤,特级教师.精华学校数学主讲教师齐智华,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数学高级教师田明泉为高三 ...查看


  •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笔记整理
  •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笔 记整理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 ...查看


  • 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A卷 经济教育 (图文版)
  • 请选择星星评价 作者:黄勇 出版日期:2005 页数:350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经济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劳动和劳动关系,社会大分工,教育,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投资等. 章节目录 一.经济常识 经济与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劳动和劳动关系 ...查看


  • 中财金融学考研英语翻译真题分析
  • 中财金融学考研英语翻译真题分析 1.When I decided to quit my full time employment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I might become a part of a ...查看


  •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
  •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大纲 一. 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必备的有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掌握微机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并为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具体要求为: 1. 了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