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乱局背后的黑手

  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胜利引发了伊斯兰世界局势动荡,北非、中东、中亚,到处可见美国的身影,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中国。         始乱突尼斯   21世纪伊始,华盛顿的战略人士愈发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全球霸权的唯一潜在对手就在欧亚大陆,确切地讲就是防止中俄联手,不让中东和非洲的主要产油国与他们合作。中国虽是全球经济大国,但国家能源安全过度依赖油气进口,五角大楼对此弱点一清二楚。   为了控制波斯湾的石油,从2010年10月开始,美国情报部门利用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大胆的行动,CNN、BBC、《纽约时报》等美英喉舌也纷纷出马,把中东北非的动荡标榜为“民众的民主运动”,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殊不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也门等地的乱局早在数年前就埋下了伏笔。五角大楼麾下的智库筹划在先,目的就是给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预设羁绊。正如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所言:“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2010年12月17日,为抗议执法不公,一名27岁的突尼斯小贩纵火自焚,所谓“茉莉花革命”一发而不可收。当地工会和年轻人利用互联网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和平抗议,推翻了总统本・阿里的长期独裁统治。熟练利用网络工具实现政权更迭,这在中东还是第一次。   就在“自焚事件”之前的10月末,《纽约时报》曝光了一封美国外交邮件。邮件是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给国内的报告,内容有关于他和本・阿里的富翁女婿的晚餐谈话。邮件似乎是从网上不小心泄露出去的,但突尼斯网民迅速得知内容,并据此判断华盛顿会支持他们反对本・阿里的行动。很多严肃的政治�察家认为其消息来源――“维基解密”的背景复杂,很可能是美国情报部门用来散布虚假消息的工具。在“突尼斯事件”中,维基解密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泄露邮件的时机不可谓不巧,难免让人心生疑云。   为了促成突尼斯民众对本・阿里的“自发”抗议,华盛顿真是煞费苦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迫使本・阿里取消粮食补贴,华尔街的投机商们就大肆推高谷物价格,为突尼斯民众纷纷倒戈火上浇油。此外,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威廉・沃德上将在2010年5月造访突尼斯,会见了国防部长利达・格里拉。本・阿里倒台后,突尼斯军方高层地位依旧巩固,在幕后控制着国内事态的发展,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华盛顿对突军方支持的力度。横扫突尼斯及该地区的所谓“民主”,只不过是西方媒体刻意制造的幌子,为的是扶持投靠华盛顿的新兴军事独裁势力。五角大楼对这一伎俩可谓轻车熟路。   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胜利引发了伊斯兰世界局势动荡,北非、中东、中亚,到处可见美国的身影,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中国。2011年1月,颇具影响力的《纽约时报》明目张胆地呼吁在中国搞所谓的“民主革命”。      美国的“大中东”计划   2003年初,小布什和切尼决定入侵伊拉克,这其实与“9・11”恐怖袭击以及本・拉登毫无关系,后来的事实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此举只是华盛顿宏大的地缘战略的一个棋子。这一战略涵盖地域极广,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到利比亚,经波斯湾到伊朗、阿富汗,最终直抵中国的家门口,目的是要彻底实现对伊斯兰世界石油资源的军事控制。   美国的这一大战略到底是什么?   鉴于对前华约国家的政权更迭计划非常成功,美国以此为蓝本制定了“大中东战略”的框架。该战略由前五角大楼顾问、新保守主义分子理查德・珀尔和小布什政府官员道格拉斯・费斯于1996年提出,最初是为以色列新当选的内塔尼亚胡政权起草的白皮书。   白皮书题为《彻底改变:确保政权的新策略》,是美国智库第一份公开呼吁清除萨达姆的政策建议,并且主张对巴勒斯坦人采取强硬军事立场,打击叙利亚和位于黎巴嫩境内的叙利亚目标。据称,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政权当时没有采纳珀尔和费斯所提的建议,理由是太过冒险。   “9・11”之后,随着珀尔等新保守主义的极端好战分子重返决策圈,小布什政府对珀尔-费斯报告的扩充版予以高度重视,将其称为“大中东”计划,费斯也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该计划宣称要对整个大中东地区的独裁政府实行民主改革,虽然听上去冠冕堂皇,实际上无不渗透着美国扩大军事控制和准备从经济上撬开中东国家大门的野心。   2004年6月,八国集团峰会在格鲁吉亚的海岛召开,美国提交了一份文件,题为“八国集团与大中东伙伴关系”,在文件的“经济机会”部分,华盛顿高调呼吁在大中东地区“大举推行经济变革,规模要不亚于前苏东共产党国家曾实施过的经济疗法”。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前苏东国家实行“休克疗法”。经历之痛苦让这些前共产党国家清楚地意识到,华盛顿就是要掠夺其国家财富。为了把东欧国家纳入美国的掌控,华盛顿把他们一个又一个拉进北约。   2004年,文件被沙特《生活报》曝光,中东抗议浪潮此起彼伏,重点就是针对美国的“大中东”计划。   2005年5月,美军轰炸巴格达的硝烟尚未散去,小布什就宣布要在整个中东地区“传播民主”,明确表示这意味着要“在10年内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   文件设想由国际机构接管该地区的银行和金融业务,所谓国际机构主要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它们与世界贸易组织一样,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美国的长期目标就是完全控制石油,全面掌控石油美元再循环,进而彻底控制整个中东的经济。   然而,不久华盛顿就在伊拉克陷入泥潭,再加上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沙特国王这两位中东老牌领导人的强烈反对,小布什政府的意识形态狂热分子才将“大中东”计划暂时搁置。显然,这也是日后穆巴拉克成为华盛顿眼中钉的原因。   到了2010年,美国的战略影响力有所下降,而中国的实力却迅速上升,这不能不让华盛顿的战略人士忧心忡忡。他们决定以“民主”的名义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策动政权更迭。2011年初,突尼斯变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美国所左右,之后五角大楼就把目标锁定了长期铁杆盟友穆巴拉克。      华盛顿的“软”革命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仓皇流亡沙特,接着埃及的示威活动就导致穆巴拉克下台。白宫、国务院、CNN、BBC等宣称抗议活动是“自发”事件,事实远非如此。   如果仔细�察2003年至2004年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以及2009年试图推翻伊朗总统内贾德但以失败告终的“绿色革命”,就会发现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和埃及的政权更迭与他们极其相似。这些事件都以高科技为手段,而且背后有美国的支持。   在埃及变革中,一方面支持巴拉迪的青年人利用网络相互串联,另一方面神秘的穆斯林兄弟会在被取缔后依然呼风唤雨,而据称穆斯林兄弟会与美英情报机构和共济会都有联系。   挑头的是一个自称“4月6日运动”的组织,它号召埃及举行大罢工,并把2011年1月25日定为“愤怒日”。活动是该组织利用“脸谱”(Facebook)网站发起的,声势浩大、组织严密,穆巴拉克被迫解散内阁,任命前情报部长苏莱曼任副总统。   “4月6日运动”的发起人是一个29岁的土木工程师,名叫艾哈迈德・马希尔・易卜拉欣。他在“脸谱”网站上开设了主页,意在纪念2008年4月6日发生的工人罢工。   据《纽约时报》2009年的统计,“脸谱”和“推特”(Twitter)网站的埃及会员已达80万,大部分是年轻人。在华盛顿接受卡内基基金会采访时,“4月6日运动”的负责人马希尔讲道:“这是埃及青年第一次利用‘脸谱’和‘推特’这样的网络工具发起运动。我们的目标是推动民主,鼓励民众参与政治改革。”   “4月6日运动”自由松散,但在它背后却有另外一个组织严密的机构Kefaya,由兰德公司一手扶植。兰德与五角大楼关系密切,善于利用暴徒并煽动民众来给华盛顿的对手制造麻烦,1968年针对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五月风暴”、针对中国的1989年“天安门动乱”都是这个智库所为。   (摘自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作者:[美]威廉・恩道尔译者:戴健 等)   (图片201205-6-1201205-6-2 图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201205-6-3 图注:1月25日,示威民众扯烂穆巴拉克儿子贾迈勒・穆巴拉克的照片。201205-6-4)

  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胜利引发了伊斯兰世界局势动荡,北非、中东、中亚,到处可见美国的身影,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中国。         始乱突尼斯   21世纪伊始,华盛顿的战略人士愈发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全球霸权的唯一潜在对手就在欧亚大陆,确切地讲就是防止中俄联手,不让中东和非洲的主要产油国与他们合作。中国虽是全球经济大国,但国家能源安全过度依赖油气进口,五角大楼对此弱点一清二楚。   为了控制波斯湾的石油,从2010年10月开始,美国情报部门利用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大胆的行动,CNN、BBC、《纽约时报》等美英喉舌也纷纷出马,把中东北非的动荡标榜为“民众的民主运动”,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殊不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也门等地的乱局早在数年前就埋下了伏笔。五角大楼麾下的智库筹划在先,目的就是给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预设羁绊。正如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所言:“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2010年12月17日,为抗议执法不公,一名27岁的突尼斯小贩纵火自焚,所谓“茉莉花革命”一发而不可收。当地工会和年轻人利用互联网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和平抗议,推翻了总统本・阿里的长期独裁统治。熟练利用网络工具实现政权更迭,这在中东还是第一次。   就在“自焚事件”之前的10月末,《纽约时报》曝光了一封美国外交邮件。邮件是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给国内的报告,内容有关于他和本・阿里的富翁女婿的晚餐谈话。邮件似乎是从网上不小心泄露出去的,但突尼斯网民迅速得知内容,并据此判断华盛顿会支持他们反对本・阿里的行动。很多严肃的政治�察家认为其消息来源――“维基解密”的背景复杂,很可能是美国情报部门用来散布虚假消息的工具。在“突尼斯事件”中,维基解密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泄露邮件的时机不可谓不巧,难免让人心生疑云。   为了促成突尼斯民众对本・阿里的“自发”抗议,华盛顿真是煞费苦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迫使本・阿里取消粮食补贴,华尔街的投机商们就大肆推高谷物价格,为突尼斯民众纷纷倒戈火上浇油。此外,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威廉・沃德上将在2010年5月造访突尼斯,会见了国防部长利达・格里拉。本・阿里倒台后,突尼斯军方高层地位依旧巩固,在幕后控制着国内事态的发展,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华盛顿对突军方支持的力度。横扫突尼斯及该地区的所谓“民主”,只不过是西方媒体刻意制造的幌子,为的是扶持投靠华盛顿的新兴军事独裁势力。五角大楼对这一伎俩可谓轻车熟路。   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胜利引发了伊斯兰世界局势动荡,北非、中东、中亚,到处可见美国的身影,而这一切的终极目标都指向中国。2011年1月,颇具影响力的《纽约时报》明目张胆地呼吁在中国搞所谓的“民主革命”。      美国的“大中东”计划   2003年初,小布什和切尼决定入侵伊拉克,这其实与“9・11”恐怖袭击以及本・拉登毫无关系,后来的事实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此举只是华盛顿宏大的地缘战略的一个棋子。这一战略涵盖地域极广,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到利比亚,经波斯湾到伊朗、阿富汗,最终直抵中国的家门口,目的是要彻底实现对伊斯兰世界石油资源的军事控制。   美国的这一大战略到底是什么?   鉴于对前华约国家的政权更迭计划非常成功,美国以此为蓝本制定了“大中东战略”的框架。该战略由前五角大楼顾问、新保守主义分子理查德・珀尔和小布什政府官员道格拉斯・费斯于1996年提出,最初是为以色列新当选的内塔尼亚胡政权起草的白皮书。   白皮书题为《彻底改变:确保政权的新策略》,是美国智库第一份公开呼吁清除萨达姆的政策建议,并且主张对巴勒斯坦人采取强硬军事立场,打击叙利亚和位于黎巴嫩境内的叙利亚目标。据称,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政权当时没有采纳珀尔和费斯所提的建议,理由是太过冒险。   “9・11”之后,随着珀尔等新保守主义的极端好战分子重返决策圈,小布什政府对珀尔-费斯报告的扩充版予以高度重视,将其称为“大中东”计划,费斯也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该计划宣称要对整个大中东地区的独裁政府实行民主改革,虽然听上去冠冕堂皇,实际上无不渗透着美国扩大军事控制和准备从经济上撬开中东国家大门的野心。   2004年6月,八国集团峰会在格鲁吉亚的海岛召开,美国提交了一份文件,题为“八国集团与大中东伙伴关系”,在文件的“经济机会”部分,华盛顿高调呼吁在大中东地区“大举推行经济变革,规模要不亚于前苏东共产党国家曾实施过的经济疗法”。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前苏东国家实行“休克疗法”。经历之痛苦让这些前共产党国家清楚地意识到,华盛顿就是要掠夺其国家财富。为了把东欧国家纳入美国的掌控,华盛顿把他们一个又一个拉进北约。   2004年,文件被沙特《生活报》曝光,中东抗议浪潮此起彼伏,重点就是针对美国的“大中东”计划。   2005年5月,美军轰炸巴格达的硝烟尚未散去,小布什就宣布要在整个中东地区“传播民主”,明确表示这意味着要“在10年内建立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   文件设想由国际机构接管该地区的银行和金融业务,所谓国际机构主要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它们与世界贸易组织一样,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美国的长期目标就是完全控制石油,全面掌控石油美元再循环,进而彻底控制整个中东的经济。   然而,不久华盛顿就在伊拉克陷入泥潭,再加上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沙特国王这两位中东老牌领导人的强烈反对,小布什政府的意识形态狂热分子才将“大中东”计划暂时搁置。显然,这也是日后穆巴拉克成为华盛顿眼中钉的原因。   到了2010年,美国的战略影响力有所下降,而中国的实力却迅速上升,这不能不让华盛顿的战略人士忧心忡忡。他们决定以“民主”的名义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策动政权更迭。2011年初,突尼斯变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美国所左右,之后五角大楼就把目标锁定了长期铁杆盟友穆巴拉克。      华盛顿的“软”革命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仓皇流亡沙特,接着埃及的示威活动就导致穆巴拉克下台。白宫、国务院、CNN、BBC等宣称抗议活动是“自发”事件,事实远非如此。   如果仔细�察2003年至2004年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以及2009年试图推翻伊朗总统内贾德但以失败告终的“绿色革命”,就会发现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和埃及的政权更迭与他们极其相似。这些事件都以高科技为手段,而且背后有美国的支持。   在埃及变革中,一方面支持巴拉迪的青年人利用网络相互串联,另一方面神秘的穆斯林兄弟会在被取缔后依然呼风唤雨,而据称穆斯林兄弟会与美英情报机构和共济会都有联系。   挑头的是一个自称“4月6日运动”的组织,它号召埃及举行大罢工,并把2011年1月25日定为“愤怒日”。活动是该组织利用“脸谱”(Facebook)网站发起的,声势浩大、组织严密,穆巴拉克被迫解散内阁,任命前情报部长苏莱曼任副总统。   “4月6日运动”的发起人是一个29岁的土木工程师,名叫艾哈迈德・马希尔・易卜拉欣。他在“脸谱”网站上开设了主页,意在纪念2008年4月6日发生的工人罢工。   据《纽约时报》2009年的统计,“脸谱”和“推特”(Twitter)网站的埃及会员已达80万,大部分是年轻人。在华盛顿接受卡内基基金会采访时,“4月6日运动”的负责人马希尔讲道:“这是埃及青年第一次利用‘脸谱’和‘推特’这样的网络工具发起运动。我们的目标是推动民主,鼓励民众参与政治改革。”   “4月6日运动”自由松散,但在它背后却有另外一个组织严密的机构Kefaya,由兰德公司一手扶植。兰德与五角大楼关系密切,善于利用暴徒并煽动民众来给华盛顿的对手制造麻烦,1968年针对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五月风暴”、针对中国的1989年“天安门动乱”都是这个智库所为。   (摘自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作者:[美]威廉・恩道尔译者:戴健 等)   (图片201205-6-1201205-6-2 图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201205-6-3 图注:1月25日,示威民众扯烂穆巴拉克儿子贾迈勒・穆巴拉克的照片。201205-6-4)


相关文章

  • 唐 健:世界走近下一个"火药桶"
  •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世界上大多数人们带着美好的愿望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少数地区的人们却忧心忡忡.惴惴不安,他们的未来在何方,出路在哪里,连和平的基本愿望和诉求都很难得以实现.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这些不安定的势力和战争的阴霾为何总围绕着他们周 ...查看


  • 山爷收藏:留美20年的非常经历:美国也荒唐
  • 山爷图书馆 [美国也荒唐]         留美20年的非常经历:美国也荒唐 作者通过自己独特而传奇的留学.创业经历,透视了当下美国社会的"荒唐"与文明,在惊心动魄的细节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背后,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思想的 ...查看


  • 当代中东恐怖主义的特点
  • 当代中东恐怖主义的特点 政工三队 冯贻辉 [1**********]6 9·11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恐怖主义危害的严重性,而中东地区则是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主要的孽生与泛滥之地.中东恐怖主义不仅危害当地,也波及西方大国,非洲.中亚.东南亚 ...查看


  • 热点丨治理网络食品谣言营造行业健康环境
  • 关注食品谣言治理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幕后黑手利用网络等渠道散布谣言的事件此起彼伏,特别是我国的食品行业和食品知名企业几乎成了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今年以来,"塑料紫菜"" ...查看


  • 2015厄尔尼诺
  • 2015厄尔尼诺将制造"凌乱"夏天 发稿时间:2015-05-28 08:51:00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中国天气网独家报道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又"发烧"了.意味着,厄尔尼诺将再 ...查看


  • 血饮|中东乱局背后的大国博弈
  • 文章导读 在最近一个月里中东作为世界大国霸权角逐的核心战场风云变化,世界主要大国除了中国以外全部卷入其中,那么中东角力的背后究竟主线是什么?各国出牌要达到什么目的呢?首先我们明确一点大国地缘角力最终目的是为本民族的生存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政 ...查看


  • 我眼中的黑社会
  • 我眼中的黑社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仇杀.所见.所感.所闻.所经历的却是一部黑社会的史诗.社会与人性拷问下.所谓的江湖还剩下了什么? 由于东北三省是国家建国后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东北的城市建设与发展颇多雷同之处.与这些存在 ...查看


  • 普京死死咬住土耳其和它的总统是一大杀招
  • 普京死死咬住土耳其和它的总统是一大杀招 普京为何死咬住土耳其不放 普京特工出身,还是战略家,拥有极强的反应速度和魄力,很能见缝插针,且有极强忍耐力,这样的人在国际上是非常可怕的,成为伙伴是很好的帮手,成为对手就是一个可怕的敌人.很不幸的是, ...查看


  •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
  • 考试范围和题型 •(一)名词解释:10选5,共计40分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威斯特伐里亚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由来:威斯特法利亚和约(westphalian syst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