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
年级:高一 编写:刘兴文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1-8-29
班次: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重点难点预测】
1、把握词中的意象。
2、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
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1、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
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
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
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
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古典诗歌,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
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可迅速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
境之目的。读者也可由此探究诗人的情感意图。水喻愁绪,李煜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见月怀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背景链接 :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
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
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
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
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3、同学少年:毛泽东1911年到长沙,进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
等到橘子洲一带游泳,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与同学开展
反袁斗争;1916年,毛泽东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斗争,同学参加者众多;1919年
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多为第一师范同学;1920年7月,毛泽东回湖南成立马克思主
义研究会,成为建党的一支力量,骨干多为同学。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请回忆默写《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住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 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著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
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
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文体知识:
词,兴于__隋唐____,流行于___宋___,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
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
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字以内)、______(58到90字)、______(91字以上)。词的
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_婉约派作品气势豪放,意
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_辛弃疾,苏轼_等。豪放派作
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多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
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_ 晏几道,姜夔等。
4·熟读全词,填写下列词语的汉字或拼音。
沁( )园春 百舸( ) 峥嵘( )( ) 挥斥方遒( )
( )jú子洲 ( )liáo 廓 ( ) â止 ( )cāng茫
携( )来百侣( ) 峥嵘( ) 方遒( )
5·多音辨析
曾经______ 中心______ 数字______
曾祖父______ 中毒______ 数典忘祖______
数见不鲜______
6·相似辨形
沁______ 舸______ 寥______
泌______ 坷______ 廖______
漫______ 遏______ 惆______
谩______ 竭______ 稠______
7·词语集释
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B级)
诵读时注意
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分小组朗读)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词的前三句用了倒装句式,请问正常的顺序是怎样的,怎么理解?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点明了时间,地点,特殊环境。一开始,诗人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这一广阔的背景
之中,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大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2、上阕由哪个字统领?由这个关键字,作者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
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看字总领下文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得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意象有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飞鹰,游鱼,霜天等意象。
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
3、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来主宰你消长
兴衰的命运呢?
这一问,即使询问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应该由谁来主宰,也是面对山河破败,民生凋敝的现
状询问,谁才是社会历史的主宰?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显示了青年毛泽东的博
大胸怀和敢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ã) 遏(â)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D
A,漫江碧透 百舸 寥郭 B,沉浮 携带 仓茫
C,挥斥 酋劲 峥嵘 D,遏阻 惆怅 激扬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 B,怅寥廓(失意)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D,浪遏飞舟(阻止)
4、积累名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拓展】(D级)
侧重写景,诗人旧地重游,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
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二)
年级:高一 编写:刘兴文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1-8-29
班次: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重点难点预测】
1、 分析下阙,背诵全词
2、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
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
“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
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
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
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
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赏析下阕
1、下阕由哪个字统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忆,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是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刻的含义?
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中流击水图)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
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
“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3、下阕小结: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
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
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4、从这首词的上下两阙的内在联系入手探究此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主题是什么?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
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
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
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
年级:高一 编写:刘兴文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1-8-29
班次: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重点难点预测】
1、把握词中的意象。
2、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
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1、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
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
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
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
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古典诗歌,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
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可迅速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
境之目的。读者也可由此探究诗人的情感意图。水喻愁绪,李煜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见月怀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背景链接 :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
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
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
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
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3、同学少年:毛泽东1911年到长沙,进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
等到橘子洲一带游泳,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与同学开展
反袁斗争;1916年,毛泽东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斗争,同学参加者众多;1919年
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多为第一师范同学;1920年7月,毛泽东回湖南成立马克思主
义研究会,成为建党的一支力量,骨干多为同学。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请回忆默写《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住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 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著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
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
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文体知识:
词,兴于__隋唐____,流行于___宋___,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
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
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字以内)、______(58到90字)、______(91字以上)。词的
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_婉约派作品气势豪放,意
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_辛弃疾,苏轼_等。豪放派作
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多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
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_ 晏几道,姜夔等。
4·熟读全词,填写下列词语的汉字或拼音。
沁( )园春 百舸( ) 峥嵘( )( ) 挥斥方遒( )
( )jú子洲 ( )liáo 廓 ( ) â止 ( )cāng茫
携( )来百侣( ) 峥嵘( ) 方遒( )
5·多音辨析
曾经______ 中心______ 数字______
曾祖父______ 中毒______ 数典忘祖______
数见不鲜______
6·相似辨形
沁______ 舸______ 寥______
泌______ 坷______ 廖______
漫______ 遏______ 惆______
谩______ 竭______ 稠______
7·词语集释
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B级)
诵读时注意
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分小组朗读)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词的前三句用了倒装句式,请问正常的顺序是怎样的,怎么理解?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点明了时间,地点,特殊环境。一开始,诗人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这一广阔的背景
之中,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大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2、上阕由哪个字统领?由这个关键字,作者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
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看字总领下文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得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意象有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飞鹰,游鱼,霜天等意象。
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
3、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来主宰你消长
兴衰的命运呢?
这一问,即使询问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应该由谁来主宰,也是面对山河破败,民生凋敝的现
状询问,谁才是社会历史的主宰?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显示了青年毛泽东的博
大胸怀和敢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ã) 遏(â)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D
A,漫江碧透 百舸 寥郭 B,沉浮 携带 仓茫
C,挥斥 酋劲 峥嵘 D,遏阻 惆怅 激扬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 B,怅寥廓(失意)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D,浪遏飞舟(阻止)
4、积累名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拓展】(D级)
侧重写景,诗人旧地重游,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
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二)
年级:高一 编写:刘兴文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1-8-29
班次: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重点难点预测】
1、 分析下阙,背诵全词
2、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
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
“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
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
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
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
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赏析下阕
1、下阕由哪个字统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忆,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是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刻的含义?
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中流击水图)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
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
“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3、下阕小结: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
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
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4、从这首词的上下两阙的内在联系入手探究此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主题是什么?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
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
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
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