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群书治要]的为君之道

天地君亲师—《群书治要》的为君之道

在中国古圣先贤所讲述的五伦关系中,「君」是重要的一伦,也是三纲中不可或缺的一纲。「君」是指国君,延伸开来,所有的领导者都称为君,包括家庭亦是如此。《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家庭之中最威严的「君」是父母,一个家庭的带头人要很有威严,可以威摄整个家庭的后代,恩威并施,这就是父严母慈,其中「父严」之「父」,就是君。从前是大家族,有一、二百人住在一起,辈分最高、公认最有德行、有地位的族长就是君。所以一个人尊重领导者的态度,在家庭中就培养起来了。

在二次大战前夕,欧洲的学者研究,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国独存?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这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孝子贤孙,才能培养出国家的忠臣,所以教育最重要。

壹、天地君亲师

中国的老祖宗非常推崇「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这对家庭、社会、国家的影响特别大。所以从前,人们在祖先牌位旁,还会供一个「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当然,君亲师也是效法天地的无私、天地的德行来扮演好他的角色。社会动乱,一定是从君亲师方面出问题开始,居上位者没有做好君、亲、师,在下位者不尊敬君、亲、师,国家就会动乱。

《孝经》言:「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这是说不尊重君,不尊重至圣先师、古圣先贤,不尊重父母,这就是大乱之道。现在社会、家庭的现况是:二、三代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人,先要求自己,「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正己化人,学习的人、居上位的人自己先做好,德行自然能感动他人,进而唤醒人们的善根。

「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只要能够贯彻三个精神,就能把它们扮演好。第一,「君」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懂得知人善任、反求诸己,这是君道。第二,领导者懂得落实「亲」的精神,如同对待家人一般的爱护下属,这是亲的精神,这样就能君仁臣忠。第三,懂得「师」的精神。师是引导、教导、指导,抓住机会点给他讲明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的道德学问、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扮演好师的精神。可见,君道并不是政治人物才需要学,无论是家长、单位领导或者是学校老师,都要持守君道,才能把我们的角色做圆满。

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康失国,他的弟弟很无奈,想起大禹的教诲,写成「五子之歌」(见《夏书》),收录在《群书治要》卷二《尚书》中。经文云:「其一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为人君者要安定民心,然后国家才能发展。「本」是基础,人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民惟邦本);基础稳固了国家才能兴盛,国家才能安宁(本固邦宁)。这是大禹的教诲,他的心境是念念重视人民、尊重人民。

大禹说:「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在大禹的眼中,天下每一位男女都胜过自己。这体现出他敬畏、尊敬、重视每个人;他不会轻视人民,更不会去糟蹋、奴役人民。由于大禹尊重人民,所以才得民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接着这一句话也很精辟,「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注解说这是「不见是谋,备其微也」,意思是说:埋怨、怨恨不能等到很明显、很严重的时候再处理,而是要在不明显、还看不见的时候就能感觉得到。「图」就是赶紧修正自己、施行好的措施赢回民心。领导者如是,我们在经营人生时亦如是。

大禹又说,「予临兆民」,我带领、面对着亿万的子民,君临天下,「廪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廪」是戒慎恐惧,以非常慎重、诚惶诚恐的心情来治理天下。「若朽索之驭六马」,就好比用一条腐烂的绳索驾着六匹马拉的车,车速度很快,而绳索就快断了,如此驾车,心情如何?一定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慎重就不会出大状况。最后结论说,「为人上者,奈何弗敬」。当天子、当领导者的人,怎么可以不尊重臣民?所以,领导者最重要是有德,要把爱敬带头做出来。对这一句的注解,引用了《孝经》的经文说:「能敬则不骄」,能恭敬就不会傲慢,就不会对人民无礼,所以「在上不骄,则高而不危也」。

这一段很精彩,是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这是珍宝,大家要捧好,真捧回去,家就会兴旺,团体就会兴盛。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这是指大禹皇祖的教训:如果都迷乱、迷恋在欲望里面,只要犯了六种之中的一种欲望、嗜好,就一定会亡国。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历史,这是夏朝的典章,讲述的是尧帝的治国之道,所以不只是孔子祖述尧舜。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都是以古圣先王为榜样,这是道统,一直传承后世没有中断。唐尧建都冀州,行的是大道,所有诸侯和老百姓都以他为天子。「今失厥道」,指太康失道,乱其纪纲,没有遵循尧帝、祖先的规矩、纲纪,以及治国的原理原则。「底」是招致,「乃底灭亡」指最后感来的就是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荒堕厥绪,覆宗绝祀。」「明明」是形容祖先大禹非常圣明,他是万邦的国君天子,有典有则;「贻」就是留,他将治国的规则、典籍都留给我们。而太康却没有遵守,荒废、违背了这些规则、典籍,造成祖宗的太庙都毁弃,后代不能传承下去(覆宗绝祀),因为国家被后羿夺走了。

「其五曰,乌虖曷归,予怀之悲,万世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乌虖」这两个字跟「呜呼」相通,我们要归向哪里?我心里一想到此就非常悲哀。万世的老百姓都会埋怨我们。「依」是依靠,现在国家覆亡了,我们要依靠谁?以后如何复国?「郁」是心里非常忧愁、郁闷;「忸怩」就是心里很惭愧,「颜厚有忸怩」指愧对仁人贤士,现在国家变成这样,遇到仁人贤士都觉得抬不起头。「弗慎厥德」,因为不谨慎,败坏了自己的德行,「虽悔可追」,现在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参、周公教子与尊贤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公是落实「君亲师」的好榜样,他的教子与尊贤之道令人敬佩。

在《群书治要》卷十一引用《史记》说:「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戒」是劝诫、告诫,周公教儿子伯禽相当严格。因为他们是贵族,假如不严格教导,孩子容易骄纵、放逸。在《德育故事》中提到,伯禽三次去见父亲,都被父亲处罚,他不知道原因何在,就去请教贤人商子。商子让伯禽去看南山的乔木和北山的梓木。他才了解到,乔木很高代表父道,梓木比较矮代表子道,所以,为人子对待父亲,要有为人子之礼,要懂得礼敬父亲,要懂得卑下。后来伯禽再去见父亲,就赶紧给父亲行跪拜礼,父亲很欣慰,说他得到了贤者的教导。从这个故事我们也看到周公爱子,并不是宠爱,确实是恩威并施,悲智双运,用智慧来教导孩子,而且是慎于始,从小就要教导。以至于在他的孩子将去鲁国就任国君时,就先教导他当国君应有的态度,这是周公教子的智慧。

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而且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地位在整个天下是仅次于周成王,连成王也要非常礼敬叔叔。周公说:「我跟天下人相比,应该不是低贱之人(不贱矣)。周公很谦虚,说他是不低贱的,其实他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然而有如此高的地位却是非常的谦卑,不会因地位高而产生骄傲、奢侈。如同《孝经》所言:「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不骄傲、不奢侈才能长保富贵,而保有富贵更重要的是「和其民人」,就是照顾好老百姓。周朝分封诸侯,而分封诸侯最重要的是让这些诸侯代表周天子真正去爱护人民,他是受天子之命,他要忠于天子的信任,要好好爱民,而不是去作威作福。

周公辅佐成王,要为国家做出很多重大决策,需要很多贤德之人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所以只要有贤德之人来拜见,周公马上恭谦的去迎接,听取他们的意见。「一沐三捉发」是指周公接见的贤士太多,有时候贤士到来时,他刚好在洗头发,因为他对人恭敬,不敢怠慢,所以就赶紧把头发抓起来整理一下,还没洗完就去见这些贤士,往往洗一次头都要中断好几次。「一饭三吐哺」,吃一顿饭,可能贤士又来了,他就把刚刚放到口中的饭吐出来,赶紧先去见,所以吃一顿饭吐好几次,从这里看出他尊贤恭敬的态度。「起以待士」,是赶紧去接见这些贤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心里很担忧怠慢了贤士,让国家失去任用贤人的机会,都是存大公无私、为国举才的心。

周公以自己的身教来期勉儿子,告诉他,「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你到了鲁国,要戒慎恐惧,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分怠慢了读书人,看不起读书人,这就是严重的错误。所以愈在上位者,愈要谦卑。唐代魏征劝谏唐太宗皇帝,有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在这十条中有提到,「念高危」,「则思虚心以纳下」。处在高位,要虚怀若谷,以谦虚的态度来接纳属下的意见,绝对不能刚愎自用。所以谦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六爻都是吉祥的卦。

《说苑》中有一段文章说,孔子带着学生去参观太庙,看到一个攲器,它没有装水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水以后它中正,可是水太满了,它就会倾覆倒掉。所以,自满没有不失败的,都是要循着中道。子路这时候就问夫子,有没有能持满然后不倾覆的方法,也就是说,有没有长保富贵不衰败的方法?夫子接着说,「高而能下」,地位很高常常能屈下来;「满而能虚」,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学识,但是能够虚心,不志得意满,满而能虚;「富而能俭」,很有钱但是能够节俭。现在很多企业家确实很有钱,他藏富不奢侈,藏富教孩子,节俭才能长保富贵。「贵而能卑」,身分高贵却能自卑尊人;「智而能愚」,有智慧但是不骄傲,不自以为是,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觉得自己不足,自己还是愚昧;「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懂得戒慎恐惧来对待事情,尤其是出国征战,虽然勇猛,但是毕竟打仗都有可能伤亡,不可不谨慎,诚惶诚恐的去做。能够时时戒慎恐惧才是大勇,才能成就事情,匹夫之勇会坏事。「辩而能讷」,辩才无碍但是韬光养晦不张扬,「讷」就是不去卖弄言辞,懂得收敛;「博而能浅」,学问广博,却自觉还很浅薄;「明而能闇」,很多事情看得明白但是不苛刻,有时候懂得装糊涂给人台阶下,叫难得糊涂。能够做到这些才能够长保富贵而不衰败。

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身」是在《群书治要.君道》中强调的重点。假如我不是一国之君,也不是团体的领导者,这些教诲我也能奉行吗?现在天下乱了也是我的责任吗?天下乱了跟我有关系,是我的责任。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色有好的榜样,都能把人的善心唤醒。我们对民族、对人类有责任,应该带个好头,扮演好每个角色,给他们好的影响,这也是对天下最大的贡献。

胡小林董事长是一个企业家,做了很好的示范,现在带动了无数的企业家来扭转整个商道。每个人都可以对天下有极大的利益,怎么可以说天下安危跟我们没有关系?所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武侠片也说,国家存亡之际岂可言儿女私情!民族、天下危亡的时候,不能只想着儿女私情,夫妻要同心传家道,为社会做榜样。

台湾有一位女士陈树菊,当选为「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物,也当选了「富比士」慈善英雄,得了两个世界性的大奖。她从事哪个行业?卖菜的。她从小学毕业上初中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就压在她这名十三岁孩子的身上。她体会到没有钱给亲人治病,是她人生的遗憾,就把遗憾变成动力,尽心尽力去资助特别困难的人。以她这样一位卖菜的女士,竟然能捐出一千多万元台币!她做慈善的心是尽心竭力,是完全奉献,没有丝毫为自己。

她有一句话很有哲理: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是数字而已,没有发挥价值;可是,钱在非常危难的人手上,它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她三百六十五天都欢欢喜喜的在卖菜,她说自己最喜欢赚钱,因为赚愈多帮助的人愈多(重点在后半句)。她非常朴实,决定不是赚很多钱然后去挥霍。她的事迹在台湾报导之后,整个社会出现一个现象,小额捐款的人快速增加。因为受到她的感召,觉得我们的经济都比她还好,她竭尽全力为社会奉献,我们跟她比差多了。所以一个女子带动整个社会行善风气,怎么可以说一个人的力量小?

中国的白方礼老先生,论经济、体力和能力,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他高,可是他却成为行善最好的榜样。为了下一代能够读书,老人家绕赤道十八圈,捐了三十多万人民币,感动了无数人。后来还被拍成电影,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如果各行各业都有人力行仁义忠恕,就可以带动一方的风气。告诉大家有一点很重要,陈树菊女士之所以能够变成台湾的精神,是因为她每天必看师长讲经,这是重点!

所以,我们觉得师长老人家的教学太有价值了,他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当中,依照他的教诲去落实,都可以成为各行业的榜样。陈女士可以,胡小林老师可以,我们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只要把天下的安危放在心上,这些经句我们就可以用上。我们这一生的目标是

成圣贤,从哪里跟圣贤效法?是他的身高、体重?是他的动作?不是。「慕贤当慕其心」,要效法他的心境。

孔子为什么成为圣人?因为他觉得天下的安危是他的责任。所以夫子说,「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他不怪天下人破坏这些文化,他只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尽心尽力把诗书礼乐弘扬开来。所以夫子他能讲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群书治要》卷九《论语》),这是他老人家的心境。我们看到老人家「躬自厚」,就会想到当五伦关系中发生状况时,会完全不指责对方,只反省自己,因为至诚就能感通对方。

例如在君臣关系当中,春秋时代的史鰌劝卫灵公要任用蘧伯玉,不能用弥子瑕,弥子瑕是佞臣。他劝了很久,卫灵公都没有听。结果直到他断气的那一刻,史鰌也没有责怪他的君王,而只是责怪自己。他断气前还在为国家着想,交代他的儿子说:我没有尽到忠,我死后没有资格放在正厅,你把我放在窗户底下就好。儿子很孝顺,就照办了。

卫灵公来吊唁,一进来看到棺木摆在旁边,非常震怒,对他儿子讲:「你这不孝子,怎么把父亲的棺木乱放?」儿子说:「这是我父亲生前最后一口气时交代的,说他没有尽到忠,不能劝君王任用蘧伯玉,这是他的过失,所以他没有资格放在正厅。」他到死亡的那一刻都不指责别人,而是在反省自己,这是至诚的忠心。卫灵公一听,当下非常震动,回去之后就罢黜了弥子瑕,任用了蘧伯玉。我们要了解,任用忠臣而不是奸臣,这对国家、人民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诚如《群书治要》所言,「为君难,为臣不易」,为人君者真正是不容易,要处处给天下人做榜样,国家才能够真正长治久安。师长上净下空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二十五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崛起,都是认真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国家才能传世久远。只要一疏忽,不听老祖宗的教诲,社会就出问题,政权就被别人夺取。

古圣先贤教导后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是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社会安定,国泰民安,才能传之久远。要尊重文化,尊重圣贤,教育是以「孝亲尊师」为根本,这是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中国还存在,就是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种文化的承传,方能永远不衰、永远不变。

诚愿天下为人君者都能够真正落实古圣先贤「君亲师」的教诲,反身躬己,尊贤远佞,惩忿戒贪,真正为天下百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真正缔造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永续和谐以及天下的太平盛世!

天地君亲师—《群书治要》的为君之道

在中国古圣先贤所讲述的五伦关系中,「君」是重要的一伦,也是三纲中不可或缺的一纲。「君」是指国君,延伸开来,所有的领导者都称为君,包括家庭亦是如此。《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家庭之中最威严的「君」是父母,一个家庭的带头人要很有威严,可以威摄整个家庭的后代,恩威并施,这就是父严母慈,其中「父严」之「父」,就是君。从前是大家族,有一、二百人住在一起,辈分最高、公认最有德行、有地位的族长就是君。所以一个人尊重领导者的态度,在家庭中就培养起来了。

在二次大战前夕,欧洲的学者研究,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国独存?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这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孝子贤孙,才能培养出国家的忠臣,所以教育最重要。

壹、天地君亲师

中国的老祖宗非常推崇「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这对家庭、社会、国家的影响特别大。所以从前,人们在祖先牌位旁,还会供一个「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当然,君亲师也是效法天地的无私、天地的德行来扮演好他的角色。社会动乱,一定是从君亲师方面出问题开始,居上位者没有做好君、亲、师,在下位者不尊敬君、亲、师,国家就会动乱。

《孝经》言:「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这是说不尊重君,不尊重至圣先师、古圣先贤,不尊重父母,这就是大乱之道。现在社会、家庭的现况是:二、三代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人,先要求自己,「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正己化人,学习的人、居上位的人自己先做好,德行自然能感动他人,进而唤醒人们的善根。

「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只要能够贯彻三个精神,就能把它们扮演好。第一,「君」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懂得知人善任、反求诸己,这是君道。第二,领导者懂得落实「亲」的精神,如同对待家人一般的爱护下属,这是亲的精神,这样就能君仁臣忠。第三,懂得「师」的精神。师是引导、教导、指导,抓住机会点给他讲明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的道德学问、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扮演好师的精神。可见,君道并不是政治人物才需要学,无论是家长、单位领导或者是学校老师,都要持守君道,才能把我们的角色做圆满。

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康失国,他的弟弟很无奈,想起大禹的教诲,写成「五子之歌」(见《夏书》),收录在《群书治要》卷二《尚书》中。经文云:「其一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为人君者要安定民心,然后国家才能发展。「本」是基础,人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民惟邦本);基础稳固了国家才能兴盛,国家才能安宁(本固邦宁)。这是大禹的教诲,他的心境是念念重视人民、尊重人民。

大禹说:「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在大禹的眼中,天下每一位男女都胜过自己。这体现出他敬畏、尊敬、重视每个人;他不会轻视人民,更不会去糟蹋、奴役人民。由于大禹尊重人民,所以才得民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接着这一句话也很精辟,「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注解说这是「不见是谋,备其微也」,意思是说:埋怨、怨恨不能等到很明显、很严重的时候再处理,而是要在不明显、还看不见的时候就能感觉得到。「图」就是赶紧修正自己、施行好的措施赢回民心。领导者如是,我们在经营人生时亦如是。

大禹又说,「予临兆民」,我带领、面对着亿万的子民,君临天下,「廪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廪」是戒慎恐惧,以非常慎重、诚惶诚恐的心情来治理天下。「若朽索之驭六马」,就好比用一条腐烂的绳索驾着六匹马拉的车,车速度很快,而绳索就快断了,如此驾车,心情如何?一定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慎重就不会出大状况。最后结论说,「为人上者,奈何弗敬」。当天子、当领导者的人,怎么可以不尊重臣民?所以,领导者最重要是有德,要把爱敬带头做出来。对这一句的注解,引用了《孝经》的经文说:「能敬则不骄」,能恭敬就不会傲慢,就不会对人民无礼,所以「在上不骄,则高而不危也」。

这一段很精彩,是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这是珍宝,大家要捧好,真捧回去,家就会兴旺,团体就会兴盛。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这是指大禹皇祖的教训:如果都迷乱、迷恋在欲望里面,只要犯了六种之中的一种欲望、嗜好,就一定会亡国。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历史,这是夏朝的典章,讲述的是尧帝的治国之道,所以不只是孔子祖述尧舜。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都是以古圣先王为榜样,这是道统,一直传承后世没有中断。唐尧建都冀州,行的是大道,所有诸侯和老百姓都以他为天子。「今失厥道」,指太康失道,乱其纪纲,没有遵循尧帝、祖先的规矩、纲纪,以及治国的原理原则。「底」是招致,「乃底灭亡」指最后感来的就是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荒堕厥绪,覆宗绝祀。」「明明」是形容祖先大禹非常圣明,他是万邦的国君天子,有典有则;「贻」就是留,他将治国的规则、典籍都留给我们。而太康却没有遵守,荒废、违背了这些规则、典籍,造成祖宗的太庙都毁弃,后代不能传承下去(覆宗绝祀),因为国家被后羿夺走了。

「其五曰,乌虖曷归,予怀之悲,万世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乌虖」这两个字跟「呜呼」相通,我们要归向哪里?我心里一想到此就非常悲哀。万世的老百姓都会埋怨我们。「依」是依靠,现在国家覆亡了,我们要依靠谁?以后如何复国?「郁」是心里非常忧愁、郁闷;「忸怩」就是心里很惭愧,「颜厚有忸怩」指愧对仁人贤士,现在国家变成这样,遇到仁人贤士都觉得抬不起头。「弗慎厥德」,因为不谨慎,败坏了自己的德行,「虽悔可追」,现在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参、周公教子与尊贤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公是落实「君亲师」的好榜样,他的教子与尊贤之道令人敬佩。

在《群书治要》卷十一引用《史记》说:「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戒」是劝诫、告诫,周公教儿子伯禽相当严格。因为他们是贵族,假如不严格教导,孩子容易骄纵、放逸。在《德育故事》中提到,伯禽三次去见父亲,都被父亲处罚,他不知道原因何在,就去请教贤人商子。商子让伯禽去看南山的乔木和北山的梓木。他才了解到,乔木很高代表父道,梓木比较矮代表子道,所以,为人子对待父亲,要有为人子之礼,要懂得礼敬父亲,要懂得卑下。后来伯禽再去见父亲,就赶紧给父亲行跪拜礼,父亲很欣慰,说他得到了贤者的教导。从这个故事我们也看到周公爱子,并不是宠爱,确实是恩威并施,悲智双运,用智慧来教导孩子,而且是慎于始,从小就要教导。以至于在他的孩子将去鲁国就任国君时,就先教导他当国君应有的态度,这是周公教子的智慧。

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而且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地位在整个天下是仅次于周成王,连成王也要非常礼敬叔叔。周公说:「我跟天下人相比,应该不是低贱之人(不贱矣)。周公很谦虚,说他是不低贱的,其实他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然而有如此高的地位却是非常的谦卑,不会因地位高而产生骄傲、奢侈。如同《孝经》所言:「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不骄傲、不奢侈才能长保富贵,而保有富贵更重要的是「和其民人」,就是照顾好老百姓。周朝分封诸侯,而分封诸侯最重要的是让这些诸侯代表周天子真正去爱护人民,他是受天子之命,他要忠于天子的信任,要好好爱民,而不是去作威作福。

周公辅佐成王,要为国家做出很多重大决策,需要很多贤德之人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所以只要有贤德之人来拜见,周公马上恭谦的去迎接,听取他们的意见。「一沐三捉发」是指周公接见的贤士太多,有时候贤士到来时,他刚好在洗头发,因为他对人恭敬,不敢怠慢,所以就赶紧把头发抓起来整理一下,还没洗完就去见这些贤士,往往洗一次头都要中断好几次。「一饭三吐哺」,吃一顿饭,可能贤士又来了,他就把刚刚放到口中的饭吐出来,赶紧先去见,所以吃一顿饭吐好几次,从这里看出他尊贤恭敬的态度。「起以待士」,是赶紧去接见这些贤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心里很担忧怠慢了贤士,让国家失去任用贤人的机会,都是存大公无私、为国举才的心。

周公以自己的身教来期勉儿子,告诉他,「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你到了鲁国,要戒慎恐惧,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分怠慢了读书人,看不起读书人,这就是严重的错误。所以愈在上位者,愈要谦卑。唐代魏征劝谏唐太宗皇帝,有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在这十条中有提到,「念高危」,「则思虚心以纳下」。处在高位,要虚怀若谷,以谦虚的态度来接纳属下的意见,绝对不能刚愎自用。所以谦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六爻都是吉祥的卦。

《说苑》中有一段文章说,孔子带着学生去参观太庙,看到一个攲器,它没有装水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水以后它中正,可是水太满了,它就会倾覆倒掉。所以,自满没有不失败的,都是要循着中道。子路这时候就问夫子,有没有能持满然后不倾覆的方法,也就是说,有没有长保富贵不衰败的方法?夫子接着说,「高而能下」,地位很高常常能屈下来;「满而能虚」,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学识,但是能够虚心,不志得意满,满而能虚;「富而能俭」,很有钱但是能够节俭。现在很多企业家确实很有钱,他藏富不奢侈,藏富教孩子,节俭才能长保富贵。「贵而能卑」,身分高贵却能自卑尊人;「智而能愚」,有智慧但是不骄傲,不自以为是,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觉得自己不足,自己还是愚昧;「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懂得戒慎恐惧来对待事情,尤其是出国征战,虽然勇猛,但是毕竟打仗都有可能伤亡,不可不谨慎,诚惶诚恐的去做。能够时时戒慎恐惧才是大勇,才能成就事情,匹夫之勇会坏事。「辩而能讷」,辩才无碍但是韬光养晦不张扬,「讷」就是不去卖弄言辞,懂得收敛;「博而能浅」,学问广博,却自觉还很浅薄;「明而能闇」,很多事情看得明白但是不苛刻,有时候懂得装糊涂给人台阶下,叫难得糊涂。能够做到这些才能够长保富贵而不衰败。

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身」是在《群书治要.君道》中强调的重点。假如我不是一国之君,也不是团体的领导者,这些教诲我也能奉行吗?现在天下乱了也是我的责任吗?天下乱了跟我有关系,是我的责任。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色有好的榜样,都能把人的善心唤醒。我们对民族、对人类有责任,应该带个好头,扮演好每个角色,给他们好的影响,这也是对天下最大的贡献。

胡小林董事长是一个企业家,做了很好的示范,现在带动了无数的企业家来扭转整个商道。每个人都可以对天下有极大的利益,怎么可以说天下安危跟我们没有关系?所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武侠片也说,国家存亡之际岂可言儿女私情!民族、天下危亡的时候,不能只想着儿女私情,夫妻要同心传家道,为社会做榜样。

台湾有一位女士陈树菊,当选为「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物,也当选了「富比士」慈善英雄,得了两个世界性的大奖。她从事哪个行业?卖菜的。她从小学毕业上初中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就压在她这名十三岁孩子的身上。她体会到没有钱给亲人治病,是她人生的遗憾,就把遗憾变成动力,尽心尽力去资助特别困难的人。以她这样一位卖菜的女士,竟然能捐出一千多万元台币!她做慈善的心是尽心竭力,是完全奉献,没有丝毫为自己。

她有一句话很有哲理: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是数字而已,没有发挥价值;可是,钱在非常危难的人手上,它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她三百六十五天都欢欢喜喜的在卖菜,她说自己最喜欢赚钱,因为赚愈多帮助的人愈多(重点在后半句)。她非常朴实,决定不是赚很多钱然后去挥霍。她的事迹在台湾报导之后,整个社会出现一个现象,小额捐款的人快速增加。因为受到她的感召,觉得我们的经济都比她还好,她竭尽全力为社会奉献,我们跟她比差多了。所以一个女子带动整个社会行善风气,怎么可以说一个人的力量小?

中国的白方礼老先生,论经济、体力和能力,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他高,可是他却成为行善最好的榜样。为了下一代能够读书,老人家绕赤道十八圈,捐了三十多万人民币,感动了无数人。后来还被拍成电影,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如果各行各业都有人力行仁义忠恕,就可以带动一方的风气。告诉大家有一点很重要,陈树菊女士之所以能够变成台湾的精神,是因为她每天必看师长讲经,这是重点!

所以,我们觉得师长老人家的教学太有价值了,他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当中,依照他的教诲去落实,都可以成为各行业的榜样。陈女士可以,胡小林老师可以,我们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只要把天下的安危放在心上,这些经句我们就可以用上。我们这一生的目标是

成圣贤,从哪里跟圣贤效法?是他的身高、体重?是他的动作?不是。「慕贤当慕其心」,要效法他的心境。

孔子为什么成为圣人?因为他觉得天下的安危是他的责任。所以夫子说,「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他不怪天下人破坏这些文化,他只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尽心尽力把诗书礼乐弘扬开来。所以夫子他能讲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群书治要》卷九《论语》),这是他老人家的心境。我们看到老人家「躬自厚」,就会想到当五伦关系中发生状况时,会完全不指责对方,只反省自己,因为至诚就能感通对方。

例如在君臣关系当中,春秋时代的史鰌劝卫灵公要任用蘧伯玉,不能用弥子瑕,弥子瑕是佞臣。他劝了很久,卫灵公都没有听。结果直到他断气的那一刻,史鰌也没有责怪他的君王,而只是责怪自己。他断气前还在为国家着想,交代他的儿子说:我没有尽到忠,我死后没有资格放在正厅,你把我放在窗户底下就好。儿子很孝顺,就照办了。

卫灵公来吊唁,一进来看到棺木摆在旁边,非常震怒,对他儿子讲:「你这不孝子,怎么把父亲的棺木乱放?」儿子说:「这是我父亲生前最后一口气时交代的,说他没有尽到忠,不能劝君王任用蘧伯玉,这是他的过失,所以他没有资格放在正厅。」他到死亡的那一刻都不指责别人,而是在反省自己,这是至诚的忠心。卫灵公一听,当下非常震动,回去之后就罢黜了弥子瑕,任用了蘧伯玉。我们要了解,任用忠臣而不是奸臣,这对国家、人民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诚如《群书治要》所言,「为君难,为臣不易」,为人君者真正是不容易,要处处给天下人做榜样,国家才能够真正长治久安。师长上净下空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二十五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崛起,都是认真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国家才能传世久远。只要一疏忽,不听老祖宗的教诲,社会就出问题,政权就被别人夺取。

古圣先贤教导后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是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社会安定,国泰民安,才能传之久远。要尊重文化,尊重圣贤,教育是以「孝亲尊师」为根本,这是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中国还存在,就是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种文化的承传,方能永远不衰、永远不变。

诚愿天下为人君者都能够真正落实古圣先贤「君亲师」的教诲,反身躬己,尊贤远佞,惩忿戒贪,真正为天下百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真正缔造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永续和谐以及天下的太平盛世!


相关文章

  • 徐霞客的故事
  • 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过三十年的考察撰写成的六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 ...查看


  • 为什么中国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天地君亲师"?
  • 过去中国家家户户过年,堂屋里的神龛上都会换上新写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他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新年的由来.新年过去也叫元旦.新年所在 ...查看


  • 读书伴我成长演讲稿
  • 读书伴我成长演讲稿- - - 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早至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流芳百世:上至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雄才伟略,振兴中华„„读书似乎是一件苦事,不然,为什么有人头悬梁,锥刺股?读书似乎又是一件快乐的事,否则,为什么 ...查看


  •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理解附答案解放自己的空间
  •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理解附答案解放自己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告诫青少年:不要把自己关在笼子里,要学会"解放自己的空间",努力到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自己的空间",可从以下几 ...查看


  • 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四个策略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四个策略 作者:吴正兵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12期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要重视培养学 ...查看


  • 书房春联大全
  • 书房春联大全 金石乐:书画缘. 笔永健:艺常青. 诗书画:松竹梅. 雁外无书:诗内有天. 词近愈远:意浅偏深. 芝兰气味:湖海襟怀. 博通上下:雅集古今. 友天下士:读古今书. 胸中波澜:笔底风雷. 广撷众彩:博览群收. 砚磨雾起:笔染云生 ...查看


  • [雨后荷花分外娇]
  • 大换藏书屋 dahuan5856 <雨后荷花分外娇> 编辑:大换 雨后荷花分外娇 读你,你含苞待放,娇艳欲滴. 品你,如唐时的风,宋时的雨,吟遍弦歌曲水. 观你,清雅高洁,一袭静美雅立于天地,你是那一朵水仙子. 叹你,生命为何是 ...查看


  • 中国近现代读书名言
  •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3.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4.书看多了,文章自然 ...查看


  • 廉洁修身大学版
  • 从<廉洁修身>了解到,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腐败并不是现在才有,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腐败也随之产生.腐败的实质是公与私的矛盾,人如果不对贪欲加以控制,腐败就会滋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