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3.匀变速运动的延伸-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延伸问题

一.考点直达

1.追及、相遇问题

A原因: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两物体间距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

B解决思路:

①分析两物体运动过程,画出物体运动情况的示意草图.

②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个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③根据运动草图,结合实际运动情况,找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关系;

④将以上方程联立为方程组求解,必要时,要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C.解决方法:临界条件法、数学判断法、图像法。

2.运动对称性问题

末速度为零的运动可以理解为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运动,这两个运动是等效的;而竖直上抛运动则需要考虑到两个对称性的过程—上升和下降,这两个过程是对称的。由于下落过程是上升过程的逆过程,所以物体在通过同一高度位置时,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大小相等,物体在通过同一段高度过程中,上升时间与下落时间相等。这是竖直上抛的对称性问题。

3.图像问题

速度与时间的图像、位移与时间的图像是直线运动中最常见的图像。解答问题时,必须看清楚横坐标、纵坐标。 图象与图象的比较:

二.考题直达

1.追及、相遇问题

1、为了安全,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v=120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运动,后面汽车的司机从眼睛发现这一情况,经过大脑反应,指挥手、脚操纵汽车刹车,到汽车真正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需要0.50s(即反应时间),刹车时汽车所受阻力是车重的0.40倍,为了避免发生追尾事故,在该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至少应保留多大的距离?

解析:156m。v=120km/h=33.3m/s,匀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a=kmg/m=4m/s2。匀速阶段的位移s1=vt1=16.7m, 减速阶段的位移s2=v2/2a=139m,所以两车至少相距s=s1+s2=156m。

2.物体A、B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A以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B以2m/s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B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

解析:25m。【解法一】物理分析法

A做υA=10 m/s的匀速直线运动,B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2 m/s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开始一小段时间内,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它们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当B的速度加速到大于A的速度后,它们间的距离又逐渐变小;A、B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υB. ①

设两物体经历时间t相距最远,则υA=at ②

把已知数据代入①②两式联立得t=5 s

在时间t内,A、B两物体前进的距离分别为

1212 sA=υAt=10×5 m=50 m sB==2×5 m=25 m 22

A、B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为

Δsm=sA-sB=50 m-25 m=25 m

【解法二】 相对运动法

因为本题求解的是A、B间的最大距离,所以可利用相对运动求解.选B为参考系,则A相对B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分别是υ0=10 m/s、υt=υA-υB=0、a=-2 m/s. 根据υt-υ0=2as.有0-10=2×(-2)×sAB

解得A、B间的最大距离为sAB=25 m.

【解析三】 极值法

12125物体A、B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分别是sA=10t,sB=at2×t =t. 22

则A、B间的距离Δs=10t-t,可见,Δs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

24×(-1)×0-10Δsm= m=25 m 4×(-1)

【解析四】 图象法

根据题意作出A、B两物体的υ-t图象,如图1-5-1所示.由图可知,A、B

再次相遇前它们之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υB,得t1=5 s.

A、B间距离的最大值数值上等于ΔOυAP的面积,即

1Δsm=5×10 m=25 m. 2

2.运动对称性问题 222222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率都为v,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A上抛时的初速度和物体B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等,都是2v

B. 物体A和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 物体A上升的最大高度和物体B开始下落的高度相等

D.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的同一个高度处一定是物体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的一半 解析:AC。A上升最大高度应与B自由落体时高度相同,物体A是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2倍,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的同一个高度处一定是物体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的1。 4

2.小球在空中A点竖直上抛,落到距A点的正下方h处的速度恰是小球在距A点的正上方h处的速度的二倍,则小球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距A点的高度是________。

5h。最高点到A上方h处,再到A下方h处,用时之比为1:1,则位移之比为1:3

5h23,最高点到A上方h处位移为h,可得最高点距A点为。 33解析:

3.图像问题

1.矿井里的升降机,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经过5秒钟速度达到

6m/s后,又以这个速度匀速上升10秒,然后匀减速上升,经过10

秒恰好停在井口,求矿井的深度?

解析:105m。图像面积正好为深度。

2、.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

所示,由图可以看出物体 ( )

A. 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

B. 沿直线做往复运动

C. 加速度大小不变

D. 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AC。考察学生对图像的基本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火车以速度v2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处有另一列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v2(对地、且v1>v2)做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a应满足什么条件?

2.A、B两车在一条水平直线上同向匀速行驶,B车在前,车速v2=10m/s,A车在后,车速72km/h,当A、B相距100m时,A车用恒定的加速度a减速。求a为何值时,A车与B车相遇时不相撞。

3.从某一高度先后由静止释放两个相同的小球甲和乙,若两球被释放的时间间隔为1s,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它们在空中的运动过程中( )

A. 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大

B. 甲、乙两球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C. 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D. 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小,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小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率都为v,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A上抛时的初速度和物体B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等,都是2v

B. 物体A和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 物体A上升的最大高度和物体B开始下落的高度相等

D.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的同一个高度处一定是物体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的一半

5.杂技演员把3个球依次竖直向上抛出,形成连续的循环。在循环中,他每抛出一球后,再过一段与刚抛出的球刚才在手中停留的时间相等的时间,又接到下一个球。这样,在总的循环过程中,便形成有时空中有3个球,有时空中有2个球,而演员手中则有一半时间内有1个球,

2有一半时间内没有球。设每个球上升的高度均为1.25m,取g=10m/s,求每个球每次在手中停

留的时间?

6.石块A自塔顶落下lm时,石块B自离塔顶nm处自由落下,二石块同时落地,则塔高为( )

A. ln (ln)2

B. 4ll2C. 4(ln)(ln)2D. ln

7、右图所示为A和B两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t=0

时,A、B两质点的速度均不为零.

B. 在运动过程中,A质点运动得比B快.

C. 当t=t1时,两质点的位移相等.

D. 当t=t1时,两质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8、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0-t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1-t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

B.在0-t2时间内火箭上升,t2-t3时间内火箭下落

C.t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

D.t3时刻火箭回到地面

9.如图所示,a、b两条直线分别描述P、Q两个物体 的位移-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s B. M点表示两物体在时间t内有相同的位移

C. t时间内P的位移较小

D. 0~t,P比Q的速度大,t以后P比Q的速度小

10.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乙比甲运动的快 B.2 s乙追上甲

B.C.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乙追上甲时距出发点40 m远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延伸问题

一.考点直达

1.追及、相遇问题

A原因: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两物体间距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

B解决思路:

①分析两物体运动过程,画出物体运动情况的示意草图.

②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个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③根据运动草图,结合实际运动情况,找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关系;

④将以上方程联立为方程组求解,必要时,要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C.解决方法:临界条件法、数学判断法、图像法。

2.运动对称性问题

末速度为零的运动可以理解为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运动,这两个运动是等效的;而竖直上抛运动则需要考虑到两个对称性的过程—上升和下降,这两个过程是对称的。由于下落过程是上升过程的逆过程,所以物体在通过同一高度位置时,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大小相等,物体在通过同一段高度过程中,上升时间与下落时间相等。这是竖直上抛的对称性问题。

3.图像问题

速度与时间的图像、位移与时间的图像是直线运动中最常见的图像。解答问题时,必须看清楚横坐标、纵坐标。 图象与图象的比较:

二.考题直达

1.追及、相遇问题

1、为了安全,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v=120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运动,后面汽车的司机从眼睛发现这一情况,经过大脑反应,指挥手、脚操纵汽车刹车,到汽车真正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需要0.50s(即反应时间),刹车时汽车所受阻力是车重的0.40倍,为了避免发生追尾事故,在该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至少应保留多大的距离?

解析:156m。v=120km/h=33.3m/s,匀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a=kmg/m=4m/s2。匀速阶段的位移s1=vt1=16.7m, 减速阶段的位移s2=v2/2a=139m,所以两车至少相距s=s1+s2=156m。

2.物体A、B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A以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B以2m/s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B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

解析:25m。【解法一】物理分析法

A做υA=10 m/s的匀速直线运动,B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2 m/s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开始一小段时间内,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它们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当B的速度加速到大于A的速度后,它们间的距离又逐渐变小;A、B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υB. ①

设两物体经历时间t相距最远,则υA=at ②

把已知数据代入①②两式联立得t=5 s

在时间t内,A、B两物体前进的距离分别为

1212 sA=υAt=10×5 m=50 m sB==2×5 m=25 m 22

A、B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为

Δsm=sA-sB=50 m-25 m=25 m

【解法二】 相对运动法

因为本题求解的是A、B间的最大距离,所以可利用相对运动求解.选B为参考系,则A相对B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分别是υ0=10 m/s、υt=υA-υB=0、a=-2 m/s. 根据υt-υ0=2as.有0-10=2×(-2)×sAB

解得A、B间的最大距离为sAB=25 m.

【解析三】 极值法

12125物体A、B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分别是sA=10t,sB=at2×t =t. 22

则A、B间的距离Δs=10t-t,可见,Δs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

24×(-1)×0-10Δsm= m=25 m 4×(-1)

【解析四】 图象法

根据题意作出A、B两物体的υ-t图象,如图1-5-1所示.由图可知,A、B

再次相遇前它们之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υB,得t1=5 s.

A、B间距离的最大值数值上等于ΔOυAP的面积,即

1Δsm=5×10 m=25 m. 2

2.运动对称性问题 222222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率都为v,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A上抛时的初速度和物体B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等,都是2v

B. 物体A和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 物体A上升的最大高度和物体B开始下落的高度相等

D.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的同一个高度处一定是物体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的一半 解析:AC。A上升最大高度应与B自由落体时高度相同,物体A是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2倍,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的同一个高度处一定是物体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的1。 4

2.小球在空中A点竖直上抛,落到距A点的正下方h处的速度恰是小球在距A点的正上方h处的速度的二倍,则小球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距A点的高度是________。

5h。最高点到A上方h处,再到A下方h处,用时之比为1:1,则位移之比为1:3

5h23,最高点到A上方h处位移为h,可得最高点距A点为。 33解析:

3.图像问题

1.矿井里的升降机,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经过5秒钟速度达到

6m/s后,又以这个速度匀速上升10秒,然后匀减速上升,经过10

秒恰好停在井口,求矿井的深度?

解析:105m。图像面积正好为深度。

2、.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

所示,由图可以看出物体 ( )

A. 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

B. 沿直线做往复运动

C. 加速度大小不变

D. 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AC。考察学生对图像的基本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火车以速度v2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处有另一列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v2(对地、且v1>v2)做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a应满足什么条件?

2.A、B两车在一条水平直线上同向匀速行驶,B车在前,车速v2=10m/s,A车在后,车速72km/h,当A、B相距100m时,A车用恒定的加速度a减速。求a为何值时,A车与B车相遇时不相撞。

3.从某一高度先后由静止释放两个相同的小球甲和乙,若两球被释放的时间间隔为1s,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它们在空中的运动过程中( )

A. 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大

B. 甲、乙两球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C. 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D. 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小,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小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率都为v,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A上抛时的初速度和物体B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等,都是2v

B. 物体A和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 物体A上升的最大高度和物体B开始下落的高度相等

D.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的同一个高度处一定是物体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的一半

5.杂技演员把3个球依次竖直向上抛出,形成连续的循环。在循环中,他每抛出一球后,再过一段与刚抛出的球刚才在手中停留的时间相等的时间,又接到下一个球。这样,在总的循环过程中,便形成有时空中有3个球,有时空中有2个球,而演员手中则有一半时间内有1个球,

2有一半时间内没有球。设每个球上升的高度均为1.25m,取g=10m/s,求每个球每次在手中停

留的时间?

6.石块A自塔顶落下lm时,石块B自离塔顶nm处自由落下,二石块同时落地,则塔高为( )

A. ln (ln)2

B. 4ll2C. 4(ln)(ln)2D. ln

7、右图所示为A和B两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t=0

时,A、B两质点的速度均不为零.

B. 在运动过程中,A质点运动得比B快.

C. 当t=t1时,两质点的位移相等.

D. 当t=t1时,两质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8、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0-t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1-t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

B.在0-t2时间内火箭上升,t2-t3时间内火箭下落

C.t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

D.t3时刻火箭回到地面

9.如图所示,a、b两条直线分别描述P、Q两个物体 的位移-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s B. M点表示两物体在时间t内有相同的位移

C. t时间内P的位移较小

D. 0~t,P比Q的速度大,t以后P比Q的速度小

10.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乙比甲运动的快 B.2 s乙追上甲

B.C.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乙追上甲时距出发点40 m远


相关文章

  • 高一美术专业课教案
  • 高一美术专业课教案 第一周:素描基础介绍.作画工具材料介绍.排线和目测比例 [教学班级]:高一(11.12)班 [课型]:专业课 [课时安排]:8节+1晚修 [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让学生清楚学习要具备的工具材料和其特点与作用,如何选取工具材 ...查看


  • 高一音乐_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教案
  •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高一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静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 2.听赏<少女的祈祷>中能说出其基本结构,知道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3.浅探变奏曲的变奏手法 教学构想: 高中生 ...查看


  • 幼儿课堂教学设计精选
  • 篇一: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精选汇编)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精选汇编) 大班科学优质教案:美丽的家园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猴子求救 1."孩子们,你们看猴子哭了!" 2.让 ...查看


  • 高一地理教学建议
  • 高一地理教学建议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 ...查看


  • 高一体育篮球教案
  • 高一体育篮球教案 高一体育篮球教案 班级 1. 篮球双手接球 游戏(贴膏药) 1.通过练习,让大部分学生了解篮球双手接球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 2.初步掌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技术.使学生明白接球的顺序与方法和传球的路线 ...查看


  • 高一物理共点力的平衡
  • 第二章 D 共点力的平衡 一.教学任务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是在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基础上,对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的物体平衡的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有关物体平衡的知识是今后学习牛顿定律等内容的基 ...查看


  • 高一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与练习题
  • 高一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与练习题 一.新内容讲解 1. 2. 合运动与分运动: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物体实际表现出的运动就叫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就叫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小铁球 ...查看


  •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 第三章第3节 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作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 ...查看


  • 高一体育与健康教案下
  • 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 体 育 与 健 康 教 案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体育组 安丰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表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体育与健康教学进度表 运动与健康 第 1 次课 教学目标: 通过对运动生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