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法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皇帝似乎永远是不受法律约束、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他们手握生杀予夺之大权,臣民和官吏只能逆来顺受地任其摆布,稍有忤逆便会遭家破人亡之祸。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的封建历史真的是“没有真正法律”的绝对专制吗?   皇帝并非说一不二   中国古代的皇帝虽然拥有刑赏大权,但却并非今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专制主义化身,当其意志和决定涉及律法的时候,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   自秦统一后,“律”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统一颁行的法律就出现了。之后各朝虽然在具体流程上有所区别,但一般程序都是王朝建立或新帝即位后,下诏制定或修订法律,参与人员由朝中重臣、地方大员、精通经学及律学的专家学者等组成。这些人对历代颁行的律法体例、条文、实践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采其精华,然后广纳朝臣、律学家的建议,最终形成法律,由皇帝下诏颁行天下。可见,中国古代的立法并非是皇帝“出言即法”,而是有着严谨缜密的订立过程,在这些订立的律法中,皇帝要受到“祖宗之法”的制约,制度并没有给他们“为所欲为”的机会。   在法律的践行方面,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并非如时下一些人认为的那样,都是帝王粉饰世道的幌子。依据史实,古代的案件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皇帝的确拥有制度上的“立断权”,可以不顾法律的规定。但这种案件的数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偶然的,绝大多数案件都是要依法审理的。而案件的审理一旦进入法定程序,即便是皇帝也是难以干涉的。也就是说,法律并没有因为皇帝具有最高的司法权而被任意破毁。   唐代时,唐德宗李适有一次命玉工为其制作玉带。一名玉工在制作时不慎摔坏了玉带上的玉质扣版,为了掩盖罪责,便在市场上买了一块来补缺。但由于皇宫的选料都是价格昂贵的上品,玉工替换的那块劣质玉料一眼就被唐德宗看了出来。责查之下,玉工伏法认罪。盛怒的德宗皇帝不等有司审查完毕,便下令以“欺君”罪名处死所有参与制作玉带的工匠。结果诏令刚到申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机关)便被负责的官员理直气壮地拦了下来。最后,审判部门只是以“误伤皇家车马用具服饰罪”判处了那名犯错工匠杖刑六十,其他工人均无罪释放。   其实,不仅唐太宗、明太祖、清康熙、清雍正、清乾隆等明君有过克己守法的事迹,就连以暴虐著称的隋炀帝也是如此。隋炀帝因为荒淫常恐惧被暗杀,于是敕令宫中卫士须臾不得离开职守。但有一次,一名卫士队长私自批准手下卫士外出,隋炀帝得知后,将其送交大理寺(最高审判机关)审判。大理寺少卿(类似今天的最高法院副院长)源师依据律文判以徒刑,而隋炀帝却认为处罚不够,下令处斩。源师劝谏炀帝说:“既然您把案件送到了大理寺,我就要依律办事。”最终,隋炀帝只好“乃止”,服从了法官的裁断。   皇帝也要忍气吞声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皇帝不仅对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没有发言权,甚至在涉及其切身利益的一些事情上,也要遵循法令,不得不对执法官吏“忍气吞声”。   西汉的汉文帝有一天出巡至中渭桥(位于西安,始建于秦),忽然有人从桥下跑出,惊了其坐骑,侍卫将此人捉拿,交给廷尉(类似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张释之审查。张释之查明此人并非故意冲撞皇帝的坐骑后,便依据汉律,只按照“犯跸”罪(跸,禁止人通行的条令)罚他4两金(铜)了事。文帝觉得处罚太轻,便非常生气地质问张释之:“幸亏我的坐骑是匹温驯的良马,换做别的马,被惊吓到还不把我摔伤?你怎么能罚点小钱就打发了事呢?”张释之据“令”力争说:“法是天子与天下人约定的共同守则,廷尉是为天下守护法律的人。如果皇帝当时立诛此人,而不是交与廷尉处断,那大家也无话可说。但是案子既然送到了法司廷尉处,我只能依法办事。如果因为您的干涉,而使律法成为一纸空文,那么以后让天下百姓如何相信法律,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呢?”文帝听后沉默良久,说:“廷尉说的是。”   可见,从法律的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的帝王虽然具有对法律最权威的解释权,是最高的法律解释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法律的见解上,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言出法随、为所欲为。特别是当其遇到对法律秉承忠诚之志的司法官员,而皇帝自身又比较开明时,皇帝们的“判决”和解释同样会“失效”。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君主多数是“合法的专制君主”,因为他们的统治大都建立在明智和确定不移的法律之上,他们在执行这些法律的同时,自己也会审慎地遵守这些法律。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皇帝似乎永远是不受法律约束、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他们手握生杀予夺之大权,臣民和官吏只能逆来顺受地任其摆布,稍有忤逆便会遭家破人亡之祸。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的封建历史真的是“没有真正法律”的绝对专制吗?   皇帝并非说一不二   中国古代的皇帝虽然拥有刑赏大权,但却并非今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专制主义化身,当其意志和决定涉及律法的时候,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   自秦统一后,“律”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统一颁行的法律就出现了。之后各朝虽然在具体流程上有所区别,但一般程序都是王朝建立或新帝即位后,下诏制定或修订法律,参与人员由朝中重臣、地方大员、精通经学及律学的专家学者等组成。这些人对历代颁行的律法体例、条文、实践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采其精华,然后广纳朝臣、律学家的建议,最终形成法律,由皇帝下诏颁行天下。可见,中国古代的立法并非是皇帝“出言即法”,而是有着严谨缜密的订立过程,在这些订立的律法中,皇帝要受到“祖宗之法”的制约,制度并没有给他们“为所欲为”的机会。   在法律的践行方面,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并非如时下一些人认为的那样,都是帝王粉饰世道的幌子。依据史实,古代的案件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皇帝的确拥有制度上的“立断权”,可以不顾法律的规定。但这种案件的数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偶然的,绝大多数案件都是要依法审理的。而案件的审理一旦进入法定程序,即便是皇帝也是难以干涉的。也就是说,法律并没有因为皇帝具有最高的司法权而被任意破毁。   唐代时,唐德宗李适有一次命玉工为其制作玉带。一名玉工在制作时不慎摔坏了玉带上的玉质扣版,为了掩盖罪责,便在市场上买了一块来补缺。但由于皇宫的选料都是价格昂贵的上品,玉工替换的那块劣质玉料一眼就被唐德宗看了出来。责查之下,玉工伏法认罪。盛怒的德宗皇帝不等有司审查完毕,便下令以“欺君”罪名处死所有参与制作玉带的工匠。结果诏令刚到申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机关)便被负责的官员理直气壮地拦了下来。最后,审判部门只是以“误伤皇家车马用具服饰罪”判处了那名犯错工匠杖刑六十,其他工人均无罪释放。   其实,不仅唐太宗、明太祖、清康熙、清雍正、清乾隆等明君有过克己守法的事迹,就连以暴虐著称的隋炀帝也是如此。隋炀帝因为荒淫常恐惧被暗杀,于是敕令宫中卫士须臾不得离开职守。但有一次,一名卫士队长私自批准手下卫士外出,隋炀帝得知后,将其送交大理寺(最高审判机关)审判。大理寺少卿(类似今天的最高法院副院长)源师依据律文判以徒刑,而隋炀帝却认为处罚不够,下令处斩。源师劝谏炀帝说:“既然您把案件送到了大理寺,我就要依律办事。”最终,隋炀帝只好“乃止”,服从了法官的裁断。   皇帝也要忍气吞声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皇帝不仅对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没有发言权,甚至在涉及其切身利益的一些事情上,也要遵循法令,不得不对执法官吏“忍气吞声”。   西汉的汉文帝有一天出巡至中渭桥(位于西安,始建于秦),忽然有人从桥下跑出,惊了其坐骑,侍卫将此人捉拿,交给廷尉(类似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张释之审查。张释之查明此人并非故意冲撞皇帝的坐骑后,便依据汉律,只按照“犯跸”罪(跸,禁止人通行的条令)罚他4两金(铜)了事。文帝觉得处罚太轻,便非常生气地质问张释之:“幸亏我的坐骑是匹温驯的良马,换做别的马,被惊吓到还不把我摔伤?你怎么能罚点小钱就打发了事呢?”张释之据“令”力争说:“法是天子与天下人约定的共同守则,廷尉是为天下守护法律的人。如果皇帝当时立诛此人,而不是交与廷尉处断,那大家也无话可说。但是案子既然送到了法司廷尉处,我只能依法办事。如果因为您的干涉,而使律法成为一纸空文,那么以后让天下百姓如何相信法律,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呢?”文帝听后沉默良久,说:“廷尉说的是。”   可见,从法律的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的帝王虽然具有对法律最权威的解释权,是最高的法律解释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法律的见解上,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言出法随、为所欲为。特别是当其遇到对法律秉承忠诚之志的司法官员,而皇帝自身又比较开明时,皇帝们的“判决”和解释同样会“失效”。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君主多数是“合法的专制君主”,因为他们的统治大都建立在明智和确定不移的法律之上,他们在执行这些法律的同时,自己也会审慎地遵守这些法律。


相关文章

  • [必读]秦汉以后的帝制"法治"(节选)
  • 本文节选自李贵连教授著<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 秦汉以后的君主/官僚/专制/帝制"法治"(节选) 法家强调过君主自己要守法,要以法而治.但是,在制度设计上,没有解决君主不守法该怎么做的问题.法家的 ...查看


  • 张释之执法等
  • 张释之执法 张释之,字季,曾事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官至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司马迁著<史记>,将其与冯唐合立<张释之冯唐列传>,班固的<汉书>将其列入<张冯汲郑传>. 张释之任公车令时,太 ...查看


  • 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真题2010年
  • 2010年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真题 (二)法学专业 综 合 课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法的创制主体和适用范围为标准,可以将法划分为( ). A.国内法和国际法 B.根本法 ...查看


  •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阅读答案附答案
  •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憬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用度广, 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试江夏尉,佐诸使府,进太 子舍人.母丧免,有芝生壤树.建中初,擢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表憬自副.承 ...查看


  • 中西传统价值观念比较
  • 作者:魏素琳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01期 一.价值观念的基点: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从价值观念的基点看,西方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的.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 础,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个人主义有两个基本观念:其一,就 ...查看


  • 汉兴三诏(中).doc
  • 汉兴三诏( 中) 作者:胡德平 来源:<中国民商>2013年第03期 <令二千石修职诏>是汉景帝于西汉后元二年,公元前142 年的一道诏书.刘启在位十七年,这是他去世前一年颁布的诏书,全文183 个字. 全文如下: ...查看


  • 2016年枣强中学语文阶段性测试题(文言文)答案
  • 枣强中学语文阶段性测试题 答案 一.语言运用 1.C (浑水摸鱼,也作"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攫取不正当的利益.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顺手牵羊,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 ...查看


  • 实拍阿甘正传外景地珍妮农场(美国连载16)
  • 2013-10-18 佛蒙特---波士顿 攻略:珍妮农场(Jenny farm )是佛蒙特自驾游的一大亮点,因为这里曾经是电影阿甘正传的外景地.此外,马什-布林斯-洛克菲勒国家历史公园以及附近的小镇Woodstock也是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查看


  • 唐朝三大名将
  •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武将下场都不好,要么不得善终,要么晚景凄凉.赵国大将廉颇,军功很大,赵悼襄王继位后,不被信任,他只好逃到魏国,这时秦国猛烈攻打赵国,赵王想起用廉颇,却被廉颇的仇人郭开从中破坏,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不叫廉颇回赵国,最后,廉颇死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