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

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提纲(第3版)

公共基础部分: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公共管理的含义:P15

公共管理---- 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2、公共管理的性质(特性):P17

公共性(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和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公共权力机构为主体、非政府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服务性(管理就是服务,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组织所实现的公共管理的种种活动,都是为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和履行公民赋予的使命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合作共治性(公共管理推崇治理就是要推进和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这不仅是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救治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要求使然,政府不应该独自行使公共治理的职能,而应该与其他组织乃至公民共同承担公共治理的责任。)

3、公共管理的功能:P18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

4、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公共管理总体上分为哪两大时期?请简要论述之。P19以欧文·休斯和罗森布洛姆的标准,将公共管理总体上分为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两大时期,而公共行政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又分为两大具体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公共行政时期也可称为传统的公共管理时期,历时90年。从总体上看,它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这两大基本框架下的。新公共管理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

5、简要地阐述公共管理的三大准则。P20 以人为本的准则: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因此在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必须牢记公共管理的宗旨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切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社会公平与民主的维护是公共管理的主要价值,如果缺少人本义的终极关怀,公共管理根本不具有“合法性”。 公共利益至上的准则:公共管理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统治方式和政治控制的方式,而应该主要是一种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 公众参与的准则:公共管理必须有代表性和回应性,通过分权扩大参与,增强社会和公民的责任感。

第二章 公共组织

1、公共组织的概念和范畴。P22 公共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按照一定法律程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实体。

关于公共组织的范畴,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从人的需要出发,站在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企业;第二部门是政府;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组织。以此来看,公共组织应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引起了公共管理格局的变化,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形成两大块:国家机关的公共行政(广义)管理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事务管理。从组织系统来看,前者包括行政(狭义)、立法、司法机构,称为政府(广义)组织;后者包括事业单位、社区管理型组织、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二者统称为“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的特性有:公共性、社会性、合法性、服务性、非营利性、民众参与性、公开性。

公共组织的和功能:服务功能、经济功能、政策与法律功能、社会保障功能。P23

2、分述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功能。P33

广义政府组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政府组织一般

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组织从事公共管理的手段是行政权力;政府组织有权支配和运用公共资源;政府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公共物品;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非政府组织简称NGO ,它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由民间自愿组织起来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具有非营利性、政治性的社会组织。一般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非学派性,实行自主管理,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3、简述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缺点P29

集权制指行政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把持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分权制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集权制优点:

(1)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2)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应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

(3)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

(4)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能增强 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集权制的缺陷:

(1)组织结构比较僵化,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能发挥下级的聪明才智,造成消极情绪,使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性;

(2)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并造成决策失误,易出现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浪费时间和资源;

(3)层级过多造成信息传递迟缓,对外部环境反应较慢,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

(4)集权制易于走向高度集权的家长制。 分权制优点:

(1)独立自主,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决策和管理;

(2)分层授权,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反应灵活,不需要层层请示汇报,信息传递较快,对外部环境反应也较快,宜于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效率较高;

(4)职能分工明确,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分权制缺点:

(1)造成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意志和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2)不易于集中资源,统筹全面发展;

(3)过度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

4、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P32

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

5、简述政府组织的几种类型。P33 立法机关:指一切有权制定、修改、解释、补充或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广义的立法机关其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某些社会组织,如政党等,还包括在国家机关之上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狭义的立法机关仅指依法行使立法权,制定、认可、修改、解释、补充或废止法律的国家代议机关。 行政机关: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通过强制和非强制手段对国家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等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 司法机关:是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狭义上讲,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依法独立行使审

判权、检察权等司法权力,是代表国家专门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广义上讲,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外,负责对大量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的公安机关、国家案例机关等机关也属于司法机关或具有司法机关的性质。

6、简述非政府组织的几种类型。P35 社会团体: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起到服务、协调、监督、公证等作用的各类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指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力量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面向人民群众从事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教育文化卫生领域服务的小型组织。 事业单位:在我国,事业单位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存在,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7、如何认识非正式组织的功能。P37

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巴纳德。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

非正式组织功能有两种: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主要表现为:

(1)可以调节、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

(2)可以加强组织内部沟通,使成员更加快捷、迅速地了解组织各种措施的意图;

(3)可以有助于成员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发挥统一成员、安定组织的作用;

(4)可以使组织成员遵从团体的文化价值规范,进而增进团结,使组织保持和谐一致;(5)有助于对组织成员的控制,进而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

(6)可以给组织成员以社会满足感;

(7)改善组织气候,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负功能表现为:

(1)抵制正式组织的变革;

(2)可能与正式组织的任务相冲突;

(3)传播谣言;

既然非正式组织在任何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那么,对这种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正功能,尽量降低其负功能。

第三章 公共事务

1、公共事务含义:指那些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期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其特征是公益性、非营利性、规模性和阶级性。P40

2、公共事务有哪些区别于私人事务的独特功能?

公共服务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市场规制功能;宏观调控功能。P42

3、公共经济事务主要包含哪些重要的内容?

(1)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2)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P43

4、公共事业主要包含哪些重要内容?

公共事业主要包括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卫生事业。P46

5、社会安全事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社会治安与社会保障。P51

6、公共资源管理事略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事务;公共物质资源管理事务。P48

第四章 公共政策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特征?P54;P56

公共政策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

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由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3)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

(4)是一种行为或行为规范。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什么?P56

(1)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2)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

(3)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3、公共政策的类型有哪些?P57

(1)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2)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

4、简述公共政策过程?P58

(1)政策的制定:政策问题的认定;公共政策议程;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合法化;

(2)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功能环节的一系列活动。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有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及政策以外的因素;

(3)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作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等的一种政策活动,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4)政策监控:是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进行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政策监控的作用在于保证政策的合法化、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使政策终结。

(5)政策终结:即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认真评估之后,发现该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或不起作用的,采用措施予以结束的过程或行为。政策终结的特征有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5、政策评估的意义是什么? P61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4)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第五章 公共伦理与公共责任

1、简述公共伦理的含义、内容和特征。P64

公共管理是用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行为、以保证公益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公益事业目标的准则体系,称为公共伦理。 公共伦理的基本内容:公共伦理观、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公共伦理的规范和范畴、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公共伦理的道德修养及养成机制、公共伦理的制度建设等。

公共伦理的基本特征:非强制性、广泛渗透性、义务本位性、灵活性。

2、简述公共伦理建设的意义(公共伦理的基本功能)。P67

(1)公共伦理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2)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深化行政改革的内在要求;

(3)建立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公共伦理观;

(4)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

3、简述公共责任制度的类型。P71

公共责任制度的基本类型:

(1)无限责任制;

(2)无责任制;

(3)有限责任制。

我国责任制度的内容:

(1)宪政责任制;(2)政党责任制;(3)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4)公仆责任制。

4、简述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作用。P73

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公共管理者在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其本质是:

(1)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是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其作用是:

(1)一般作用:对公共管理过程中特定道德秩序有维护作用;对以法律规范为主的其他社会规范作用有补充作用;对社会有教育和示范作用;对文化的传承和开创有促进作用。此外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和进一步巩固,并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对公共管理人员的作用:对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导向作用;对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规范作用;对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调整作用。

5、简述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P74

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依法执行公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做人民满意的公共管理者。 其内容有:

(1)作为一个执行政治任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公共管理者必须有政治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清正廉洁,艰苦朴素;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忠诚老实,实事求是。

(2)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公共管理者必须有工作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即遵纪守法,依法管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精通业务;谦虚谨慎,文明礼貌。

第六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1、公共部门战略的含义是什么?P76

公共部门战略是公共部门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考察和审视的基础上,对组织的目的、长远发展目标、政策策略、实施步骤进行的谋划和安排,是对组织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行的定位。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点有哪些?P77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前瞻性的面向未来的管理;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

(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功能有哪些?P78

(1)公共部门管理的战略导向,关系到公共组织的兴衰存亡;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

4、简述战略规划及其内容。P79

战略规划是组织高层管理者在分析和解读组织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努力与过程。其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适应环境和获取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其内容有:战略范围;资源部署;战略说明;最佳协调作用;

5、简要说明一下战略规划的步骤。P80

按照布莱森战略规划模式,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启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并取得一致意见;

(2)确认组织的权限与使命;

(3)分析组织的内外环境;

(5)提出组织面临的战略问题;

(6)制定与选择战略方案。

6、简述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与方式。P84

从战略管理整体来看,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灵敏有效的反馈控制机制。控制战略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控制系统,确定控制关键因素和控制标准;

(2)监测战略实施环境和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找出原因;

(3)研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证战略方针实施和目标实现。

第七章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

1、简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与特征。P86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就是对广义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公共企业等特定的社会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进行评审界定。

特征:

(1)内容方面的特征: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

(2)要素方面的特征: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3)程序方面的特征: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功能是什么?P87

(1)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2)有利于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

(3)有利于监督公共部门的行为,改善公共部门的形象。

3、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有哪些?P89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体现公平公正、系统全面、连续稳定、可靠客观、操作简便、适用宽广的原则。

4、简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步骤。P90

(1)明确目标。绩效目标是对评估对象的期望结果,对公共管理绩效的衡量就是以既定的目标为准来衡量其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

(2)设计结构。指标体系的结构就是构成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维度和边界。

(3)拟定指标。根据指标体系结构,评估指标的设计可以具体化为基本指标的设定和修正指标的确定。

(4)设定权重。具体而言,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定量指标,应根据指标各项因素进行排序,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其权值,所以一切有关排序的处理,也可当做权值的处理方法。

5、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P92

(1)评估机构的设立:组建评估管理机构;设立专家咨询机构;选聘评估中介机构。

(2)评估主体的选择:综合评估组织;直管领导;公众或行政相对人;自我评估主体;特定评估主体。

(3)具体的评估操作:明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时机;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具体方案;设计评估调查内容,下达评估通知书;收集基础资料,确定评估计分标准;评估工作小组的评议;评估结果的形成,撰写评估报告;评估结果的分析和运用。

6、简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方法。P95

(1)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官方的记录;培训观测者的方法;工作标准方法;公众/顾客意见调查。

(2)平衡计分卡方法;

(3)中国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主要操作方法:“绩”与“效”相结合的方法;“人”与“事”相结合的方法;“内”与“外”相结合的方法。

第八章 公共管理改革

1、简述公共部门改革的含义和基本内容。P97

公共管理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基本内容:

(1)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

(2)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

(3)公共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2、简述公共部门改革的意义。P98

(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

(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3)促使公共部门更有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

(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有适应性;

(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

3、简述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P100

(1)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改革;

(2)以小型化与分权为目标的改革;

(3)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改革;

(4)以公共服务取向为目标的改革。

4、简述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特点。P101

(1)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企业型政府”;

(2)广泛推行合同制,实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

(3)分散公共管理职能,实施分权改革;

(4)推动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逐步推行电子政务。

5、简述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P103

(1)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体制改革仍将是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改革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和政府对公共经济管理的体制。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包括对国家基本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宏观经济规范和监管等;政府以公共经济管理包括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公共财政和政府内部经济事务的管理。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看,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从政府内部管理看,政府应进一步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大力精简机构,减少政府行政开支,节约行政成本;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建立一个开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3)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高效的事业管理体制。

(4)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社会管理体制中,关键是培养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机制。为此要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规范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要加强公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努力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自治作用。

6、简述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P105

(1)公共管理法制化。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公共管理必须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公共管理民主化。法制化必须与民主化同时进行,坚持公共管理的公开性,增加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接受社会各方面对公共机构的直接监督,扩大公众参与。

(3)公共管理责任化。法治政府同时也是责任政府,推行责任制就是对每个机构和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划分。真正做到职 到人、责任到人、权力到人。

(4)公共管理服务化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生产中,政府应由“大政府”现“小政府”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5)公共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产生影响巨大,公共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在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即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6)公共管理高效化。现代化社会节奏加快、注重效率,公共管理要有更多的活力、更多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专业知识部分:行政管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行政管理的定义和功能是什么?P123

行政管理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行政管理的功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沟通、监督、决策、激励、预算、报告等。

2、行政管理的原则有哪些?P125法制原则;服务原则;效率原则;责任原则。

3、试论述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P126

西方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两个标志性事件预示了些研究开端:一是1887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二是1926年罗纳德·怀特撰写的美国第一本教科书《公共行政原理》。

(1)古典理论,也称程序学派和制度学派。其出发点和目标 是“效率和经济”,注重行政程序、组织结构和行政原理的研究,着重规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这些管理功能。重要代表人物有:一是被称为程序学派创始人的法国人享利·法约尔。1916年出版《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首先他指出管理是企业的职能之一,并继而指出管理的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次提出了著名的管理14项原则,强调了集体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再次还提出了著名的“法约尔跳板”。此外,他还认为,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的一些内在要素,要注意对员工的培训。

第二位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官僚制的特征,并分析了它在西欧工业社会中的作用。官僚组织是一种以管理为目标的社会组织特定形式。他的官僚制理论是和他的权威理论联系一起的,在他看来,以理性权威为特征的官僚组织表现了与工业社会相吻合的组织特征。

第三位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他通过强调研究时间和动作以获得人与机器的最高效能,开创了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在一切企业和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这些工人们对待其工作责任、其同事和雇主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同时也是管理方面的厂长、雇主、董事会对其同事、工人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古立克和厄威克在《行政学散认》中归纳了大典学派提出的基本原理:通过管理来协调的组织结构是合理和有效管理的关键,人应当恰如其分地适应结构;组织应当根据服务的目标、任用的程序、处理的人事、进行工作的地方这四个标准来建设;命令统一或由一个上司指挥是到头重要的,多头指挥会产生混乱和冲突;权责相符,通过层级授予下级,高层管理应限于提出标准和检查执行情况;较小的控制幅度;系统的计划是组织必须具备的一个功能。

(2)行为理论。其经历了一个从“人际关系”到人类行为科学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行政研究注重组织结构、组织程序以及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忽略了对于“团体人”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哈佛大学梅奥主导了霍桑实验,用“社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认为在任何正式组织中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要重视其作用;其后,40年代,心理

学家马斯络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大类,按先后次序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0世纪60年代,麦格雷戈提出了分别建立在对人性不同假设基础上的X 理论和Y 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的激励的理论,他把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此外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等也是有影响的激励理论。

(3)决策理论。西蒙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开创了对决策的研究。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是有限的,因而主张“满意”来取代理性决策模式追求的最佳。

另一有影响的决策理论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其认为政策的制定是以往政策的小小修正而已,政策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埃佐尼的综视(也称混合扫描)模式是一种将理性模式与渐进模式结合起来的模式,其把决定区分为根本性决定和非根本性决定,渐进方法适用于非根本性决定,而在涉及根本性决定时,理性性决策模式则更适用。这两种方法一起使用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4)系统理论。切斯特·巴纳德是第一个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的理论家,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并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他是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者,也是均衡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组织通过向个人提供刺激,以使个人作出回报,从而使组织和个人之间维持一种均衡,组织的管理在于维持这样一种均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系统理论又引发出两大理论,一是里格斯的生态理论,他认为行政生态要探讨的是各国的具体国情如何影响并塑造该国的行政,反过来,公共行政又是如何影响该社会的的发展的。二是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对反有管理者都适用的一般理论,管理都是因时、因人、因条件而发生变化的。在此较有影响的是卡斯特的用权变观点对组织的分析及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式。

(5)新公共行政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进行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旗号的公共行政改革,其表明了政府的市场、企业式的管理趋向,并以达到一些目标:提高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效率,缩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开支,提高服务质量,即以企业精神履行公共部门。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改革蓝图的著作《改革政府》中,勾勒出了一种新的政府形象。

4、新公共管理实践的特征是什么?P130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体现出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重大的差异,如更注重管理绩效和管理效率,更注重市场的力量,更注重管理的弹性而不是僵化,更注重公共部门运行于其中的相关的政治环境,更注重私营部门管理方式在公共部门的应用等等。如将政府的某些功能通过市场的测试而承包出去;把公众视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客户,向客户作出承诺,明确服务标准;在资源使用中强调节省,以削减直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以较少的代价做较多的事情;在公共部门引入更多的竞争,包括任期合同、公开的投标程序,并使竞争成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标准的关键。总之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表现了政府的市场、企业式的管理改革趋向,是一种以企业精神改造公共部门的运动。

5、我国行政管理必须处理好哪些问题?P131

(1 )政府定位问题;

(2)政府官员问题;

(3)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

(4)依法行政问题;

(5)观念更新问题。

6、简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P132

研究范围:人们把行政管理定义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一活动的规律。因此其研究范围就是构成这一活动因素:人、结构和过程。这里的人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即政府公务员;结构是指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形式;过程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的动态层面,它通常是由行政管理的功能构成。

研究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第二章 行政职能

1、试述行政职能的特点及其意义。P135

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的功能作用。

特点:执行性、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

意义:(1)研究行政职能对于合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有着重要意义;(2)研究行政职能对行政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3)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生要意义;(4)研究行政职能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2、行政职能由哪几部门构成?试阐述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P137

(1)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主要包括统治职能、民主职能、军事保卫与对外交往职能;经济职能,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职责范围及应发挥的功能作用,这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文化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社会职能,包括社会服务与社会控制职能、社会安全职能、环境保护职能。

(2)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3、试述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P139

(1)行政职能转变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行政职能转变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3)行政职能转变是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行政职能转变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5)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4、试述行政职能转变的具体内容。P141

(1)职能重点的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职能关系的转变: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 的职能关系;理顺政企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三章 行政领导

1、简述行政领导的要素。P146行政领导活动的要素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

2、行政领导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P149

行政领导失败的原因:

(1)体制的失败;

(2)能力的失败;

(3)性格的失败;

(4)人生的失败;

行政领导的独特性:等级性、权威性、综合性、服务性。

3、如何正确处理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关系?P153

(1)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集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于一身;

(2)注意协调同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注意使他们的作用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完成;

(3)改善正式领导,消除潜伏在等级体制中的对抗性因素;

(4)在必要情况下,对那些妨碍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非正式领导者加以取代,从而促成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瓦解。

4、简述行政授权艺术的类型与原则。P156

类型:刚性授权;柔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

原则:

(1)因事择人,视能授权;

(2)明确权责,适度授权;

(3)授权留责,监督控制;

(4)防止反向授权。

5、如何认识行政首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的关系?P159

(1)集体领导不能代替首长负责制。集体领导并不意味着行政决策掌握在集体手中,不意味着决定的作出改由集体以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方式进行,不能借口集体领导而剥夺行政首长应该享有的权力。反过来,行政首长也不能借口集体领导而推卸责任。

(2)首长负责制是一种组织领导制度,而领导集体的分工负责只是一种运作方式。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行政系统中,对整个行政机关的工作结果承担最终责任的只能是行政首长。行政首长握有权力,就要承担责任,这符合权责相称的原则。领导集体的个人负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工领域的工作负责,二是对行政首长负责。

6、简述行政首长的领导类型。P160

(1)独断型的领导行为模式。其优点在于领导者行事效率较高,缺点是缺乏上下的感情交流,下级“满意程度”较低,下级通常是被动地服从命令和指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发挥。

(2)放任型的领导行为模式,是一种弹性或自由度较大的领导方式,领导者重感情交往,关心下级的需要,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同下级维持着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往往导致实际上的无人领导,工作经常处于混乱和无秩序状态,工作效率低。

(3)民主型的领导行为模式,是居于以上两者之间的一促领导行为模式,也称为参与型 的领导行为模式。这种领导方式既注重正式组织结构的作用、规章制度的作用,又不完全大权独揽,在某种程度上又设法使下级参与一些决策,善于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下属的作用。对决策的执行采取分权的方式进行,对下属工作的检查监督主要依靠有一定自主权的部门来进行。

第四章 行政决策

1、简述行政决策的含义与主要特点。P163

行政决策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特点:

(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

(2)行政决策的内容是行政事务;

(3)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2、简述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P169

(1)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2)行政决策具有优化行政管理目标、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益的重要功能;

(3)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各项事业的兴衰。

3、分析赫伯特·A. 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的理论命题。P170

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现代管理学一般把管理的主要职能概括为三项: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而决策则贯穿于各项职能之中。确定目标、抉择方案、制定计划属于决策的内容;设置机构、配备干部、分配权限同样需要决策;对工作的检查、监督、控制也需要决策。因此,正如赫伯特·A. 西蒙所说,管理就是决策。整个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没有决策,也就无管理可言。

4、简述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主要任务。P173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也称为行政决策中心,是指领导、组织整个决策活动和最终从事抉择方案的领导核心。 其主要任务有:

(1)组织领导整个决策过程;

(2)确定决策目标;

(3)选择决策方案;

(4)监督决策的执行。

5、简述行政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性分析与党派相结合的过程。P183

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他认为,决策过程并非理性决策理论所说的是一个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过程,而是一个理性分析与党派分析相结合的错综复杂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方面,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进的过程。人们的决策活动是在边行动、边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案之后才去行动的,相反,人们在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时便开始行动,通过“走一步,看一步”逐渐明确行动的目标并形成或完善行动的方案。另一方面,决策过程是一个利益冲突和价值分配的政治过程。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利益集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又是相互冲突,因此,决策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围绕着利益的争夺而相互冲突和斗争的政治过程,政府的决策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

6、简述行政决策过程是一个利益冲突和价值分配的政治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利益集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又是相互冲突,因此,决策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围绕着利益的争夺而相互冲突和斗争的政治过程,政府的决策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如果一个利益集团在社会中乃至在决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那么它在这种价值分配中则占有更多的份额;反之,则占有更少的份额。因此,决策的形成往往不是某个决策者个人意志的结果,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人又把这种强调利益集团在决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理论称为团体决策模型。

7、简述行政决策过程应该是理性决策与渐进决策的结合。P184

出于对人类决策活动规律性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论概括的考虑,阿·埃特奥尼提出了混合扫描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决策过程应该是理性决策过程与渐进决策过程的结合,或者说,在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理性决策方法,也要运用渐进决策方法。

理性决策方法与渐进决策方法虽然都有其不足之处,钽也都有其合理之处。问题不在于这两种决策方法是否有用,而在于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在某种情况下,运用理性决策方法是适用的,在另一种情况下,运用渐进决策方法比较适用,此外,在渐进决策过程中,具体到这一过程的某个环节、某个方面的决策,也可能需要运用理性决策方法。而且在相当部分决策中,都不是单纯的理性决策方法和单纯的渐进决策方法所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作出决策。

8、简述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P18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方面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决策思想和方法,但不可否认,在理论上还缺乏对决策程序及其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就目前我国政府决策的实践而言,在决策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要完善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建议从以下几信方面着手: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第五章 行政沟通

1、行政沟通的特点与功能是什么?P193

行政沟通是指行政组织中,单位与单位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用语言、方案、图片、动作等形式交换有关问题的内心感受、观念、意见、事实与信息,以期获得相互了解并产生一致行为的过程。简言之,行政沟通应时开展行政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传递和了解的过程。

沟通的四大特征:

(1)互动性,沟通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过程;

(2)媒介性,沟通必须借助一定媒介来完成;

(3)期待性,沟通是一种期待行为,总希望获得对方的某种反应;

(4)目的性,沟通是一种有结果的行为。

行政沟通的组织功能:收集功能;维持功能;革新功能;监控功能;协调功能。

2、行政沟通的理论基础有哪些?P194

民主参与理论;决策制定理论;动能组织理论;人格尊重理论。

3、各种行政沟通方式的差异与优缺点各有哪些?P197

(1)文字沟通的优点:在沟通发生之前,可以斟酌所要使用的文句,以求得最佳效果;可以防止转述时的遗漏和曲解;可以长期保存,以备日后查考;法律责任明确;见诸文字使人有慎重之感。

文字沟通的缺点:沟通的接受者因教育的水准差异,接受的信息不一,会有不同的沟通效果;文字的意义不一,对于不同行业的人,同样的文字具有不同的意义;以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意图,往往不能尽言;文字沟通往往不如口头沟通亲切。

(2)口头沟通的优点:使对方感到亲切、富有人情味;可以当面获知对方的反应;可以用手势、语调或面部表情来增加沟通的效果;可以使文盲或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获知沟通的内容;比文字沟通快速。

口头沟通的缺点:容易滋生谣言或误传;如果口齿不清或乡音过重,对方不易了解;非经记录无法保存;难以确定法律责任;不如文字沟通正式、规范。

(3)以视听为媒介的沟通,即运用文字、图画、符号、实物、声音、光线等媒介来从事沟通,融合了前两者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认为开会、面谈等皆具有视听沟通的双重效果。当然选择何种方式进行沟通,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4、行政沟通有何障碍?如何克服?P202 障碍:

心理障碍;

语言符号障碍;

认识和理解障碍;

意识形态与身份地位障碍;

组织规模、层级与专业化障碍;

非语言符号的模糊性引起的障碍;

克服:

下行沟通;

上行沟通;

语言表达;

沟通环境;

沟通手段;

沟通形式。

5、试述行政沟通的过程。P201

沟通就是将信息带给对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带有个体情绪、认知、态度等心理特征,它不仅是一种逻辑的传递,也是一种理性与情感的混合交流。基于此,行政沟通的过程包括下列七个阶段:

(1)发送者意愿的形成。发送信息的一方,首先必须决定发送何种信息,也就是决定发送信息的内容。

(2)选择发送意愿的媒介。媒介的选择应注意接收者的认知能力;接收者的数目;所发送意愿的性质。

(3)将意愿转化为符号,当发送的媒介选定后,须根据媒介将意愿转化为一连串的符号,以便通过媒介来发送。

(4)决定意愿发送的途径与时间,同一意愿可由发送者直接向接收者传递,也可以某个中介人为媒介向接收者传递。

(5)接收者注意并接收信息。

(6)接收者对意愿的了解。(7)接收者采取配合行动。

6、如何建立良好的行政沟通?P204

行政沟通原则的确立相对其他行政学理论而言发展较晚,主要有下面几种行政沟通原则:

(1)巴纳德的七项沟通原则。他提出用以沟通概念为中心的行政管理理论来观察组织及人际关系的各种问题,并认为沟通是决定一位行政首长应该行使多少权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为行使权力,必须进行有效沟通,善于沟通巴纳德提出了七项原则:沟通的管道应为全体人员所知晓;正式管道必须四通八达,及于组织内每一位工作人员;沟通的管道必须尽可能简短而直接;沟通的程序应该经过既定的管道;主管人员必须是有能力的人;沟通管道必须经常畅通无阻;每一条沟通管道者必须被鉴定为确实可靠。

(2)孔茨和唐纳尔的沟通原则。有以下三项内容:明确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策略性地运用非正式组织。

(3)“良好沟通十诫”。此为美国管理学会提出,主要内容有:沟通之前应先澄清观念;检验每次沟通的真正目的;沟通时应考试到整个物质和人的环境因素;在策划沟通时,应遵循他人意见;沟通时,应注意语调;对信息接收者有帮助或有价值的事情,应把握时机,适时表达;追踪沟通的效果;沟通不仅要适合当前的需要,也应顾及长远的利益和目的;以实际行动支持沟通;不仅要使他人了解,也要了解他人。

第六章 行政监督

1、简述行政监督的功能。P207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督促和检查;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一节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和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利益集团与公众舆论的监督。

行政监督的功能主要指监督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行政法规、行政政策的情况,同时纠正和惩处违犯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行政纪律的行为。具体地讲,主要有

(1)行政督察,目的是督察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行政纪律的情况;

(2)行政纠错,是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违犯有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纪律的情况下,特定行政监督部门所进行的行政活动;

(3)行政防护,是运用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纪律来约束、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通过制止和处分违犯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纪律的行为来实现。

2、简述我国一般行政监督系统的构成。P210

(1)国务院,是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对各级行政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同时还担负着重要的监督职能。

(2)国务院各部门,其行政监督是纵向监督。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可以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其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部门,既有管理、领导或业务指导关系,又具有行政监督的责任和权力。

(3)各级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对其作部门的领导者及其他工作人员拥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从横向来看,各级人民政府内部的各工作部门之间,地方各行政机关之间,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在行政活动中却发挥着相互监督的作用。

3、西方国家专门行政监督系统的主要模式有哪几种?P212

(1)由议会设立的行政监察机构;

(2)由政府设立的行政监察机构;

(3)属于行政机关系统,但独立于行政机关的监察机构;

(4)设于行政机关各部门的监察机关。

4、简述我国的行政督察制度。P2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彻底、不同步等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而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所以,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希望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

制度来遏制腐败之风的盛行。当前,我国行政监察制度有几个方面的不足:

(1)监察机关地位较低;

(2)监察机关权威不够;

(3)监察机关缺乏独立性;

(4)行政监察与其他检查监督、党纪检查监督的职责界线模糊。

我国的行政行政监察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其他国家机关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都增强了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意识。当前我国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主体十分庞杂。除了人大的权力机关监督外,宪法、法律还赋予其他很多监督主体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职能和职责。这主要包括行政监察机构的内部监督,检察院、法院、纪检委、审计局、司法局等其他国家机构的外部监督和大众媒体、社会团体与公民的外部监督等。因而,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更好地发挥行政监察机关的作用,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必须区分各种不同监督的性质、职能、职责,正确协调行政监察与其他各类监督的关系。

5、简述行政监督的原则。P219

合法性原则;

行动统一原则;

弹性原则;

尊重下级原则;

幅度原则;

时效原则;

经常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

6、试述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P223

(1)加强制度建设。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恢复发展,对我国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职能,但是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很多制度不健全,体制建设不到位、不合理,形成了很多行政腐败的漏洞。因而,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从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强监督力量两个方面构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体系。

(2)构建行政监督网。当前,我国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类监督主体已经初步形成,监督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但是要跨出行政督察本身的范畴,着手构建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必须整合各类监督主体的力量和资源,初步构建以人大监督为主体,内部的行政监察监督与司法监督、大从传媒监督、政协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公民监督等外部监督相配合的监督网络,从而形成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恢弘“电网”。

第七章 人事行政

1、简述人事行政的含义及其作用。P224

广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人事行政机关依是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进行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各类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的管理。狭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的管理。

作用:

(1)人事行政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活动之一;

(2)人事行政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人事行政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事行政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2、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P226

公平竞争原则;功绩制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3、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的历史演变。P226

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1)发生阶段:公元前21世纪以前的中国原始公社时期。由于没有国家机构,部落酋长和其他管理人员由氏族全体人员或部落联盟会议民主选举产生,这一时期,中国的人事行政基本上是实行以宗法血统关系为特

征的世袭制,即世卿禄制;而王位继承则实行父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为主,弟继承为辅。

(2)发展阶段:从秦朝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内集权制的国家。秦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对人事行政制度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从两汉到南北朝,中国古代社会 的人事行政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 为人才录用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3)成熟阶段:从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在隋炀帝时正式建立,在唐朝得到长足发展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步入了八股文的歧途,日趋僵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4、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P228

(1)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类是英美式,即是在同因赐官爵制和政党分赃制的斗争中确立的;另一类是德、法、日本式,即在原有的帝国官僚制和封建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

17世纪以前,在封建君主制下,英国国王集立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所有的官员者是国王的臣仆。官吏的任用和升迁,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而不限决于个人的表现和才学,这种人事行政制度就是“恩赐官爵制”。19世纪初,在议会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两党政治制度。在议会中汇款单多数席位的党派掌握了对重要官员的任免权。政党轮流执政导致“政党分赃制”。1854年,英国政府为研究文官状况,专门成立了诺斯科特——屈威廉委员会。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善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用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来结束长期以来实行的“恩赐官爵”现象,以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受政府更迭影响的职业文官队伍。1870年,英国正席确定和完善了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

美国的文官制度是在反对政党分赃、借鉴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并经过多次调整、改革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务员制度法案》即《彭德尔顿法》,该法标志着美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与英美不用,德国、法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就存在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确立了文官制度。1946年,法国仅存了统一的公务员法,开始将文官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947年,日本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法》,1950年德国颁布了《德意志共和国公务员法》,都先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2)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科技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对政府职能的影响表现为政府职能进一步朝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传统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在许多方面已经不合时宜,西方国家纷纷开始了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文官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68年,英国成立了以富尔顿为首的12人委员会并提出了包括158项具体建议的改革报告。些报告中的一些建议在随后的文官管理实践中相继实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发展。美国在二战后国会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其中职位分类法是最为重要的法律。1978年10月卡特政府通过实施《公务员制度改革法》,对联邦公务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核心是推进按工作业绩付酬的绩效考核制,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其主要内容包括:确立九项绩效制原则;改革人事管理机构;推行绩效工资;改革考核制度等。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文官制度的改革发展,使文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目前文官制度越来越重视公务员的专业化,重视对公务员权利的保障,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强化公务员的流动性,强化人事行政管理机构等。

5、简述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P232

(1)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

(2)职位分类;

(3)录用;

(4)考核、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

(5)奖励与惩戒;

(6)培训、交流与回避;

(7)工资、保险与福利;

(8)辞职、辞退、退休与申诉控告。

第八章 行政方法

1、简述运用行政方法要遵循哪些原则?P244

广义的行政方法与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等同;狭义的行政方法又称行政指令方法,是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即行政指令方法。

原则:

(1)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上级机关在发指示、下命令之前,要先对下级的情况你一番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所掌握的,有针对性地下命令、发指示,力图使指令更切合下级的具体实际,避免主观主义的瞎指挥;

(2)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要根据指示、命令的内容、本单位的实际,学会把原则的坚定性与处事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性、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执行上级的命令;

(3)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运动用行政方法,特别要强调与思想政治工作相配合。

2、经济方法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P246

经济方法就是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加以引导的控制的管理方法。 优点: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方法实施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自主性。经济方法是依靠经济杠杆为工具,以物质利益为核心实施管理,对被管理者发出的都是经济信息,因而收效快。同时由于经济方法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人们必然会迅速作出反应,按行政机关发出的信号行动,因此效果较为显著。这种方法特点适用于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缺点:但是,经济方法仅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要为前提,因而作用范围仅集中在经济行政管理方面或与经济连带关系的工作方面。因些靠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这种方法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掌握运用不当会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产生副作用,如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意识,置工作不顾而为蝇头小利向集体、国家讨价还价,只注重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等。严重的还会引起经济生活混乱,助长非正常经济行为的蔓延。

3、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P251

(1)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3)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电子政务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国际贯例。

4、简述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P251

答: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第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

5、试论述行政方法的特点及其利弊。P242

特点:

(1)强制性,体现于行政组织在思想上纪律上要服从集中统一的意志,即行政主体发出的命令、规定、条例等都是必须执行的,更有甚者是要求无条件地绝对服从。

(2)权威性,行政指令实质上所依靠的是强制性权威,行政职位越高,其权威就越强,所带来的服从广度也就越大。

(3)具体性,行政指令的内容和发布的对象都是具体的。

(4)层次性,行政方法是根据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自上而下、由大到小一层层进行管理的,行政指令都是直线传递,层层下达。

(5)无偿性,上级行政组织对下级行政组织的人、财、物、技术等的调动与使用不采取等价交换的原则和方式,而是根据工作的需要。

利弊:运用行政指令方法实施行政管理,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意图快速向下贯彻,有利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行政指令方法的运用使行政系统内层层直接控制,各个环节都围绕行政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保证政策、法令、决策指令得到迅速贯彻实施;另个,运用行政指令方法,使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到按时处理,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更显示出这种方法的灵活快捷的优点。

但是,行政方法以强制性的指令、命令支配下级的行为,下级处在被动服从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另外,过分依赖这种方法,容易造成领导者个人专断,助长家长制、一言堂的不良作风,不利于参与式的民主管理。同时,行政指令是以垂直方向传达的,在指示、命令的下行传达过程中容易忽视横向的协调,有可能造成条块之间的矛盾,反过来制约了行政系统的高度统一。

6、试论述电子政务的含义及其功能。P251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载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功能:

(1)实行电子政务,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实行电子政务,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廉政、勤政建设。

(3)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型转变。

(4)电子政务有利于融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试论述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P253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提纲(第3版)

公共基础部分: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公共管理的含义:P15

公共管理---- 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2、公共管理的性质(特性):P17

公共性(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和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公共权力机构为主体、非政府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服务性(管理就是服务,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组织所实现的公共管理的种种活动,都是为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和履行公民赋予的使命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合作共治性(公共管理推崇治理就是要推进和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这不仅是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救治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要求使然,政府不应该独自行使公共治理的职能,而应该与其他组织乃至公民共同承担公共治理的责任。)

3、公共管理的功能:P18 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

4、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公共管理总体上分为哪两大时期?请简要论述之。P19以欧文·休斯和罗森布洛姆的标准,将公共管理总体上分为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两大时期,而公共行政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又分为两大具体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公共行政时期也可称为传统的公共管理时期,历时90年。从总体上看,它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这两大基本框架下的。新公共管理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

5、简要地阐述公共管理的三大准则。P20 以人为本的准则: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因此在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必须牢记公共管理的宗旨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切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社会公平与民主的维护是公共管理的主要价值,如果缺少人本义的终极关怀,公共管理根本不具有“合法性”。 公共利益至上的准则:公共管理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统治方式和政治控制的方式,而应该主要是一种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 公众参与的准则:公共管理必须有代表性和回应性,通过分权扩大参与,增强社会和公民的责任感。

第二章 公共组织

1、公共组织的概念和范畴。P22 公共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社会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按照一定法律程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实体。

关于公共组织的范畴,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从人的需要出发,站在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企业;第二部门是政府;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组织。以此来看,公共组织应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引起了公共管理格局的变化,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形成两大块:国家机关的公共行政(广义)管理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事务管理。从组织系统来看,前者包括行政(狭义)、立法、司法机构,称为政府(广义)组织;后者包括事业单位、社区管理型组织、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二者统称为“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的特性有:公共性、社会性、合法性、服务性、非营利性、民众参与性、公开性。

公共组织的和功能:服务功能、经济功能、政策与法律功能、社会保障功能。P23

2、分述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功能。P33

广义政府组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政府组织一般

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组织从事公共管理的手段是行政权力;政府组织有权支配和运用公共资源;政府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公共物品;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非政府组织简称NGO ,它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由民间自愿组织起来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具有非营利性、政治性的社会组织。一般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非学派性,实行自主管理,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3、简述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缺点P29

集权制指行政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把持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分权制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集权制优点:

(1)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2)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应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

(3)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

(4)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能增强 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集权制的缺陷:

(1)组织结构比较僵化,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能发挥下级的聪明才智,造成消极情绪,使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性;

(2)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并造成决策失误,易出现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浪费时间和资源;

(3)层级过多造成信息传递迟缓,对外部环境反应较慢,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

(4)集权制易于走向高度集权的家长制。 分权制优点:

(1)独立自主,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决策和管理;

(2)分层授权,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反应灵活,不需要层层请示汇报,信息传递较快,对外部环境反应也较快,宜于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效率较高;

(4)职能分工明确,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分权制缺点:

(1)造成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意志和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2)不易于集中资源,统筹全面发展;

(3)过度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

4、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P32

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

5、简述政府组织的几种类型。P33 立法机关:指一切有权制定、修改、解释、补充或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广义的立法机关其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某些社会组织,如政党等,还包括在国家机关之上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狭义的立法机关仅指依法行使立法权,制定、认可、修改、解释、补充或废止法律的国家代议机关。 行政机关: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通过强制和非强制手段对国家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等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 司法机关:是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狭义上讲,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依法独立行使审

判权、检察权等司法权力,是代表国家专门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广义上讲,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外,负责对大量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的公安机关、国家案例机关等机关也属于司法机关或具有司法机关的性质。

6、简述非政府组织的几种类型。P35 社会团体: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起到服务、协调、监督、公证等作用的各类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指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力量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面向人民群众从事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教育文化卫生领域服务的小型组织。 事业单位:在我国,事业单位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存在,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7、如何认识非正式组织的功能。P37

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巴纳德。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

非正式组织功能有两种: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主要表现为:

(1)可以调节、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

(2)可以加强组织内部沟通,使成员更加快捷、迅速地了解组织各种措施的意图;

(3)可以有助于成员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发挥统一成员、安定组织的作用;

(4)可以使组织成员遵从团体的文化价值规范,进而增进团结,使组织保持和谐一致;(5)有助于对组织成员的控制,进而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

(6)可以给组织成员以社会满足感;

(7)改善组织气候,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负功能表现为:

(1)抵制正式组织的变革;

(2)可能与正式组织的任务相冲突;

(3)传播谣言;

既然非正式组织在任何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那么,对这种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正功能,尽量降低其负功能。

第三章 公共事务

1、公共事务含义:指那些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期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其特征是公益性、非营利性、规模性和阶级性。P40

2、公共事务有哪些区别于私人事务的独特功能?

公共服务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市场规制功能;宏观调控功能。P42

3、公共经济事务主要包含哪些重要的内容?

(1)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2)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P43

4、公共事业主要包含哪些重要内容?

公共事业主要包括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卫生事业。P46

5、社会安全事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社会治安与社会保障。P51

6、公共资源管理事略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事务;公共物质资源管理事务。P48

第四章 公共政策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特征?P54;P56

公共政策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

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由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3)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

(4)是一种行为或行为规范。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什么?P56

(1)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2)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

(3)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3、公共政策的类型有哪些?P57

(1)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2)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

4、简述公共政策过程?P58

(1)政策的制定:政策问题的认定;公共政策议程;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合法化;

(2)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功能环节的一系列活动。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有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及政策以外的因素;

(3)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作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等的一种政策活动,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4)政策监控:是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进行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政策监控的作用在于保证政策的合法化、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使政策终结。

(5)政策终结:即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认真评估之后,发现该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或不起作用的,采用措施予以结束的过程或行为。政策终结的特征有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5、政策评估的意义是什么? P61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4)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第五章 公共伦理与公共责任

1、简述公共伦理的含义、内容和特征。P64

公共管理是用以规范公共管理主体行为、以保证公益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公益事业目标的准则体系,称为公共伦理。 公共伦理的基本内容:公共伦理观、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公共伦理的规范和范畴、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公共伦理的道德修养及养成机制、公共伦理的制度建设等。

公共伦理的基本特征:非强制性、广泛渗透性、义务本位性、灵活性。

2、简述公共伦理建设的意义(公共伦理的基本功能)。P67

(1)公共伦理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2)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深化行政改革的内在要求;

(3)建立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公共伦理观;

(4)加强公共伦理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

3、简述公共责任制度的类型。P71

公共责任制度的基本类型:

(1)无限责任制;

(2)无责任制;

(3)有限责任制。

我国责任制度的内容:

(1)宪政责任制;(2)政党责任制;(3)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4)公仆责任制。

4、简述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作用。P73

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公共管理者在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其本质是:

(1)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是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其作用是:

(1)一般作用:对公共管理过程中特定道德秩序有维护作用;对以法律规范为主的其他社会规范作用有补充作用;对社会有教育和示范作用;对文化的传承和开创有促进作用。此外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和进一步巩固,并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对公共管理人员的作用:对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导向作用;对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规范作用;对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的调整作用。

5、简述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P74

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依法执行公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做人民满意的公共管理者。 其内容有:

(1)作为一个执行政治任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公共管理者必须有政治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清正廉洁,艰苦朴素;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忠诚老实,实事求是。

(2)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公共管理者必须有工作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即遵纪守法,依法管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精通业务;谦虚谨慎,文明礼貌。

第六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1、公共部门战略的含义是什么?P76

公共部门战略是公共部门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考察和审视的基础上,对组织的目的、长远发展目标、政策策略、实施步骤进行的谋划和安排,是对组织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行的定位。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点有哪些?P77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前瞻性的面向未来的管理;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

(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功能有哪些?P78

(1)公共部门管理的战略导向,关系到公共组织的兴衰存亡;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有助于应对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

4、简述战略规划及其内容。P79

战略规划是组织高层管理者在分析和解读组织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努力与过程。其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适应环境和获取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其内容有:战略范围;资源部署;战略说明;最佳协调作用;

5、简要说明一下战略规划的步骤。P80

按照布莱森战略规划模式,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启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并取得一致意见;

(2)确认组织的权限与使命;

(3)分析组织的内外环境;

(5)提出组织面临的战略问题;

(6)制定与选择战略方案。

6、简述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与方式。P84

从战略管理整体来看,控制战略实施的过程,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灵敏有效的反馈控制机制。控制战略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控制系统,确定控制关键因素和控制标准;

(2)监测战略实施环境和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找出原因;

(3)研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证战略方针实施和目标实现。

第七章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

1、简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与特征。P86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就是对广义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公共企业等特定的社会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进行评审界定。

特征:

(1)内容方面的特征: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

(2)要素方面的特征: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3)程序方面的特征: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功能是什么?P87

(1)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2)有利于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

(3)有利于监督公共部门的行为,改善公共部门的形象。

3、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有哪些?P89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体现公平公正、系统全面、连续稳定、可靠客观、操作简便、适用宽广的原则。

4、简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步骤。P90

(1)明确目标。绩效目标是对评估对象的期望结果,对公共管理绩效的衡量就是以既定的目标为准来衡量其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

(2)设计结构。指标体系的结构就是构成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维度和边界。

(3)拟定指标。根据指标体系结构,评估指标的设计可以具体化为基本指标的设定和修正指标的确定。

(4)设定权重。具体而言,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定量指标,应根据指标各项因素进行排序,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其权值,所以一切有关排序的处理,也可当做权值的处理方法。

5、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P92

(1)评估机构的设立:组建评估管理机构;设立专家咨询机构;选聘评估中介机构。

(2)评估主体的选择:综合评估组织;直管领导;公众或行政相对人;自我评估主体;特定评估主体。

(3)具体的评估操作:明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时机;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具体方案;设计评估调查内容,下达评估通知书;收集基础资料,确定评估计分标准;评估工作小组的评议;评估结果的形成,撰写评估报告;评估结果的分析和运用。

6、简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方法。P95

(1)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官方的记录;培训观测者的方法;工作标准方法;公众/顾客意见调查。

(2)平衡计分卡方法;

(3)中国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主要操作方法:“绩”与“效”相结合的方法;“人”与“事”相结合的方法;“内”与“外”相结合的方法。

第八章 公共管理改革

1、简述公共部门改革的含义和基本内容。P97

公共管理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基本内容:

(1)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

(2)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

(3)公共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2、简述公共部门改革的意义。P98

(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

(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3)促使公共部门更有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

(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有适应性;

(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

3、简述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P100

(1)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改革;

(2)以小型化与分权为目标的改革;

(3)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改革;

(4)以公共服务取向为目标的改革。

4、简述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特点。P101

(1)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企业型政府”;

(2)广泛推行合同制,实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

(3)分散公共管理职能,实施分权改革;

(4)推动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逐步推行电子政务。

5、简述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P103

(1)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体制改革仍将是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改革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和政府对公共经济管理的体制。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包括对国家基本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宏观经济规范和监管等;政府以公共经济管理包括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公共财政和政府内部经济事务的管理。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看,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从政府内部管理看,政府应进一步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大力精简机构,减少政府行政开支,节约行政成本;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建立一个开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3)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高效的事业管理体制。

(4)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社会管理体制中,关键是培养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机制。为此要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规范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要加强公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努力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自治作用。

6、简述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P105

(1)公共管理法制化。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公共管理必须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公共管理民主化。法制化必须与民主化同时进行,坚持公共管理的公开性,增加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接受社会各方面对公共机构的直接监督,扩大公众参与。

(3)公共管理责任化。法治政府同时也是责任政府,推行责任制就是对每个机构和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划分。真正做到职 到人、责任到人、权力到人。

(4)公共管理服务化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生产中,政府应由“大政府”现“小政府”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5)公共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产生影响巨大,公共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在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即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6)公共管理高效化。现代化社会节奏加快、注重效率,公共管理要有更多的活力、更多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专业知识部分:行政管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行政管理的定义和功能是什么?P123

行政管理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行政管理的功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沟通、监督、决策、激励、预算、报告等。

2、行政管理的原则有哪些?P125法制原则;服务原则;效率原则;责任原则。

3、试论述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P126

西方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两个标志性事件预示了些研究开端:一是1887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二是1926年罗纳德·怀特撰写的美国第一本教科书《公共行政原理》。

(1)古典理论,也称程序学派和制度学派。其出发点和目标 是“效率和经济”,注重行政程序、组织结构和行政原理的研究,着重规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这些管理功能。重要代表人物有:一是被称为程序学派创始人的法国人享利·法约尔。1916年出版《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首先他指出管理是企业的职能之一,并继而指出管理的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次提出了著名的管理14项原则,强调了集体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再次还提出了著名的“法约尔跳板”。此外,他还认为,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的一些内在要素,要注意对员工的培训。

第二位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官僚制的特征,并分析了它在西欧工业社会中的作用。官僚组织是一种以管理为目标的社会组织特定形式。他的官僚制理论是和他的权威理论联系一起的,在他看来,以理性权威为特征的官僚组织表现了与工业社会相吻合的组织特征。

第三位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他通过强调研究时间和动作以获得人与机器的最高效能,开创了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在一切企业和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这些工人们对待其工作责任、其同事和雇主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同时也是管理方面的厂长、雇主、董事会对其同事、工人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古立克和厄威克在《行政学散认》中归纳了大典学派提出的基本原理:通过管理来协调的组织结构是合理和有效管理的关键,人应当恰如其分地适应结构;组织应当根据服务的目标、任用的程序、处理的人事、进行工作的地方这四个标准来建设;命令统一或由一个上司指挥是到头重要的,多头指挥会产生混乱和冲突;权责相符,通过层级授予下级,高层管理应限于提出标准和检查执行情况;较小的控制幅度;系统的计划是组织必须具备的一个功能。

(2)行为理论。其经历了一个从“人际关系”到人类行为科学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行政研究注重组织结构、组织程序以及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忽略了对于“团体人”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哈佛大学梅奥主导了霍桑实验,用“社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认为在任何正式组织中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要重视其作用;其后,40年代,心理

学家马斯络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大类,按先后次序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0世纪60年代,麦格雷戈提出了分别建立在对人性不同假设基础上的X 理论和Y 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的激励的理论,他把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此外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等也是有影响的激励理论。

(3)决策理论。西蒙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开创了对决策的研究。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是有限的,因而主张“满意”来取代理性决策模式追求的最佳。

另一有影响的决策理论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其认为政策的制定是以往政策的小小修正而已,政策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埃佐尼的综视(也称混合扫描)模式是一种将理性模式与渐进模式结合起来的模式,其把决定区分为根本性决定和非根本性决定,渐进方法适用于非根本性决定,而在涉及根本性决定时,理性性决策模式则更适用。这两种方法一起使用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4)系统理论。切斯特·巴纳德是第一个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的理论家,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并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他是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者,也是均衡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组织通过向个人提供刺激,以使个人作出回报,从而使组织和个人之间维持一种均衡,组织的管理在于维持这样一种均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系统理论又引发出两大理论,一是里格斯的生态理论,他认为行政生态要探讨的是各国的具体国情如何影响并塑造该国的行政,反过来,公共行政又是如何影响该社会的的发展的。二是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对反有管理者都适用的一般理论,管理都是因时、因人、因条件而发生变化的。在此较有影响的是卡斯特的用权变观点对组织的分析及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式。

(5)新公共行政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进行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旗号的公共行政改革,其表明了政府的市场、企业式的管理趋向,并以达到一些目标:提高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效率,缩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开支,提高服务质量,即以企业精神履行公共部门。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改革蓝图的著作《改革政府》中,勾勒出了一种新的政府形象。

4、新公共管理实践的特征是什么?P130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体现出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重大的差异,如更注重管理绩效和管理效率,更注重市场的力量,更注重管理的弹性而不是僵化,更注重公共部门运行于其中的相关的政治环境,更注重私营部门管理方式在公共部门的应用等等。如将政府的某些功能通过市场的测试而承包出去;把公众视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客户,向客户作出承诺,明确服务标准;在资源使用中强调节省,以削减直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以较少的代价做较多的事情;在公共部门引入更多的竞争,包括任期合同、公开的投标程序,并使竞争成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标准的关键。总之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表现了政府的市场、企业式的管理改革趋向,是一种以企业精神改造公共部门的运动。

5、我国行政管理必须处理好哪些问题?P131

(1 )政府定位问题;

(2)政府官员问题;

(3)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

(4)依法行政问题;

(5)观念更新问题。

6、简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P132

研究范围:人们把行政管理定义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一活动的规律。因此其研究范围就是构成这一活动因素:人、结构和过程。这里的人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即政府公务员;结构是指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形式;过程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的动态层面,它通常是由行政管理的功能构成。

研究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第二章 行政职能

1、试述行政职能的特点及其意义。P135

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的功能作用。

特点:执行性、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

意义:(1)研究行政职能对于合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有着重要意义;(2)研究行政职能对行政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3)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生要意义;(4)研究行政职能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2、行政职能由哪几部门构成?试阐述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P137

(1)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主要包括统治职能、民主职能、军事保卫与对外交往职能;经济职能,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职责范围及应发挥的功能作用,这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文化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社会职能,包括社会服务与社会控制职能、社会安全职能、环境保护职能。

(2)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3、试述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P139

(1)行政职能转变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行政职能转变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3)行政职能转变是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行政职能转变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5)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4、试述行政职能转变的具体内容。P141

(1)职能重点的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职能关系的转变: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 的职能关系;理顺政企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三章 行政领导

1、简述行政领导的要素。P146行政领导活动的要素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

2、行政领导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P149

行政领导失败的原因:

(1)体制的失败;

(2)能力的失败;

(3)性格的失败;

(4)人生的失败;

行政领导的独特性:等级性、权威性、综合性、服务性。

3、如何正确处理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关系?P153

(1)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集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于一身;

(2)注意协调同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注意使他们的作用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完成;

(3)改善正式领导,消除潜伏在等级体制中的对抗性因素;

(4)在必要情况下,对那些妨碍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非正式领导者加以取代,从而促成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瓦解。

4、简述行政授权艺术的类型与原则。P156

类型:刚性授权;柔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

原则:

(1)因事择人,视能授权;

(2)明确权责,适度授权;

(3)授权留责,监督控制;

(4)防止反向授权。

5、如何认识行政首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的关系?P159

(1)集体领导不能代替首长负责制。集体领导并不意味着行政决策掌握在集体手中,不意味着决定的作出改由集体以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方式进行,不能借口集体领导而剥夺行政首长应该享有的权力。反过来,行政首长也不能借口集体领导而推卸责任。

(2)首长负责制是一种组织领导制度,而领导集体的分工负责只是一种运作方式。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行政系统中,对整个行政机关的工作结果承担最终责任的只能是行政首长。行政首长握有权力,就要承担责任,这符合权责相称的原则。领导集体的个人负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工领域的工作负责,二是对行政首长负责。

6、简述行政首长的领导类型。P160

(1)独断型的领导行为模式。其优点在于领导者行事效率较高,缺点是缺乏上下的感情交流,下级“满意程度”较低,下级通常是被动地服从命令和指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发挥。

(2)放任型的领导行为模式,是一种弹性或自由度较大的领导方式,领导者重感情交往,关心下级的需要,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同下级维持着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往往导致实际上的无人领导,工作经常处于混乱和无秩序状态,工作效率低。

(3)民主型的领导行为模式,是居于以上两者之间的一促领导行为模式,也称为参与型 的领导行为模式。这种领导方式既注重正式组织结构的作用、规章制度的作用,又不完全大权独揽,在某种程度上又设法使下级参与一些决策,善于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下属的作用。对决策的执行采取分权的方式进行,对下属工作的检查监督主要依靠有一定自主权的部门来进行。

第四章 行政决策

1、简述行政决策的含义与主要特点。P163

行政决策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特点:

(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

(2)行政决策的内容是行政事务;

(3)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2、简述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P169

(1)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2)行政决策具有优化行政管理目标、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益的重要功能;

(3)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各项事业的兴衰。

3、分析赫伯特·A. 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的理论命题。P170

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现代管理学一般把管理的主要职能概括为三项: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而决策则贯穿于各项职能之中。确定目标、抉择方案、制定计划属于决策的内容;设置机构、配备干部、分配权限同样需要决策;对工作的检查、监督、控制也需要决策。因此,正如赫伯特·A. 西蒙所说,管理就是决策。整个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没有决策,也就无管理可言。

4、简述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主要任务。P173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也称为行政决策中心,是指领导、组织整个决策活动和最终从事抉择方案的领导核心。 其主要任务有:

(1)组织领导整个决策过程;

(2)确定决策目标;

(3)选择决策方案;

(4)监督决策的执行。

5、简述行政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性分析与党派相结合的过程。P183

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他认为,决策过程并非理性决策理论所说的是一个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过程,而是一个理性分析与党派分析相结合的错综复杂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方面,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进的过程。人们的决策活动是在边行动、边探索的过程中进行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案之后才去行动的,相反,人们在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时便开始行动,通过“走一步,看一步”逐渐明确行动的目标并形成或完善行动的方案。另一方面,决策过程是一个利益冲突和价值分配的政治过程。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利益集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又是相互冲突,因此,决策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围绕着利益的争夺而相互冲突和斗争的政治过程,政府的决策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

6、简述行政决策过程是一个利益冲突和价值分配的政治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利益集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又是相互冲突,因此,决策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围绕着利益的争夺而相互冲突和斗争的政治过程,政府的决策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如果一个利益集团在社会中乃至在决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那么它在这种价值分配中则占有更多的份额;反之,则占有更少的份额。因此,决策的形成往往不是某个决策者个人意志的结果,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人又把这种强调利益集团在决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理论称为团体决策模型。

7、简述行政决策过程应该是理性决策与渐进决策的结合。P184

出于对人类决策活动规律性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论概括的考虑,阿·埃特奥尼提出了混合扫描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决策过程应该是理性决策过程与渐进决策过程的结合,或者说,在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理性决策方法,也要运用渐进决策方法。

理性决策方法与渐进决策方法虽然都有其不足之处,钽也都有其合理之处。问题不在于这两种决策方法是否有用,而在于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在某种情况下,运用理性决策方法是适用的,在另一种情况下,运用渐进决策方法比较适用,此外,在渐进决策过程中,具体到这一过程的某个环节、某个方面的决策,也可能需要运用理性决策方法。而且在相当部分决策中,都不是单纯的理性决策方法和单纯的渐进决策方法所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作出决策。

8、简述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P18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方面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决策思想和方法,但不可否认,在理论上还缺乏对决策程序及其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就目前我国政府决策的实践而言,在决策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要完善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建议从以下几信方面着手: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第五章 行政沟通

1、行政沟通的特点与功能是什么?P193

行政沟通是指行政组织中,单位与单位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用语言、方案、图片、动作等形式交换有关问题的内心感受、观念、意见、事实与信息,以期获得相互了解并产生一致行为的过程。简言之,行政沟通应时开展行政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传递和了解的过程。

沟通的四大特征:

(1)互动性,沟通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过程;

(2)媒介性,沟通必须借助一定媒介来完成;

(3)期待性,沟通是一种期待行为,总希望获得对方的某种反应;

(4)目的性,沟通是一种有结果的行为。

行政沟通的组织功能:收集功能;维持功能;革新功能;监控功能;协调功能。

2、行政沟通的理论基础有哪些?P194

民主参与理论;决策制定理论;动能组织理论;人格尊重理论。

3、各种行政沟通方式的差异与优缺点各有哪些?P197

(1)文字沟通的优点:在沟通发生之前,可以斟酌所要使用的文句,以求得最佳效果;可以防止转述时的遗漏和曲解;可以长期保存,以备日后查考;法律责任明确;见诸文字使人有慎重之感。

文字沟通的缺点:沟通的接受者因教育的水准差异,接受的信息不一,会有不同的沟通效果;文字的意义不一,对于不同行业的人,同样的文字具有不同的意义;以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意图,往往不能尽言;文字沟通往往不如口头沟通亲切。

(2)口头沟通的优点:使对方感到亲切、富有人情味;可以当面获知对方的反应;可以用手势、语调或面部表情来增加沟通的效果;可以使文盲或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获知沟通的内容;比文字沟通快速。

口头沟通的缺点:容易滋生谣言或误传;如果口齿不清或乡音过重,对方不易了解;非经记录无法保存;难以确定法律责任;不如文字沟通正式、规范。

(3)以视听为媒介的沟通,即运用文字、图画、符号、实物、声音、光线等媒介来从事沟通,融合了前两者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认为开会、面谈等皆具有视听沟通的双重效果。当然选择何种方式进行沟通,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4、行政沟通有何障碍?如何克服?P202 障碍:

心理障碍;

语言符号障碍;

认识和理解障碍;

意识形态与身份地位障碍;

组织规模、层级与专业化障碍;

非语言符号的模糊性引起的障碍;

克服:

下行沟通;

上行沟通;

语言表达;

沟通环境;

沟通手段;

沟通形式。

5、试述行政沟通的过程。P201

沟通就是将信息带给对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带有个体情绪、认知、态度等心理特征,它不仅是一种逻辑的传递,也是一种理性与情感的混合交流。基于此,行政沟通的过程包括下列七个阶段:

(1)发送者意愿的形成。发送信息的一方,首先必须决定发送何种信息,也就是决定发送信息的内容。

(2)选择发送意愿的媒介。媒介的选择应注意接收者的认知能力;接收者的数目;所发送意愿的性质。

(3)将意愿转化为符号,当发送的媒介选定后,须根据媒介将意愿转化为一连串的符号,以便通过媒介来发送。

(4)决定意愿发送的途径与时间,同一意愿可由发送者直接向接收者传递,也可以某个中介人为媒介向接收者传递。

(5)接收者注意并接收信息。

(6)接收者对意愿的了解。(7)接收者采取配合行动。

6、如何建立良好的行政沟通?P204

行政沟通原则的确立相对其他行政学理论而言发展较晚,主要有下面几种行政沟通原则:

(1)巴纳德的七项沟通原则。他提出用以沟通概念为中心的行政管理理论来观察组织及人际关系的各种问题,并认为沟通是决定一位行政首长应该行使多少权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为行使权力,必须进行有效沟通,善于沟通巴纳德提出了七项原则:沟通的管道应为全体人员所知晓;正式管道必须四通八达,及于组织内每一位工作人员;沟通的管道必须尽可能简短而直接;沟通的程序应该经过既定的管道;主管人员必须是有能力的人;沟通管道必须经常畅通无阻;每一条沟通管道者必须被鉴定为确实可靠。

(2)孔茨和唐纳尔的沟通原则。有以下三项内容:明确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策略性地运用非正式组织。

(3)“良好沟通十诫”。此为美国管理学会提出,主要内容有:沟通之前应先澄清观念;检验每次沟通的真正目的;沟通时应考试到整个物质和人的环境因素;在策划沟通时,应遵循他人意见;沟通时,应注意语调;对信息接收者有帮助或有价值的事情,应把握时机,适时表达;追踪沟通的效果;沟通不仅要适合当前的需要,也应顾及长远的利益和目的;以实际行动支持沟通;不仅要使他人了解,也要了解他人。

第六章 行政监督

1、简述行政监督的功能。P207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督促和检查;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一节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和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利益集团与公众舆论的监督。

行政监督的功能主要指监督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行政法规、行政政策的情况,同时纠正和惩处违犯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行政纪律的行为。具体地讲,主要有

(1)行政督察,目的是督察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行政纪律的情况;

(2)行政纠错,是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违犯有关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纪律的情况下,特定行政监督部门所进行的行政活动;

(3)行政防护,是运用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纪律来约束、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通过制止和处分违犯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行政纪律的行为来实现。

2、简述我国一般行政监督系统的构成。P210

(1)国务院,是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对各级行政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同时还担负着重要的监督职能。

(2)国务院各部门,其行政监督是纵向监督。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可以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其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部门,既有管理、领导或业务指导关系,又具有行政监督的责任和权力。

(3)各级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对其作部门的领导者及其他工作人员拥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从横向来看,各级人民政府内部的各工作部门之间,地方各行政机关之间,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在行政活动中却发挥着相互监督的作用。

3、西方国家专门行政监督系统的主要模式有哪几种?P212

(1)由议会设立的行政监察机构;

(2)由政府设立的行政监察机构;

(3)属于行政机关系统,但独立于行政机关的监察机构;

(4)设于行政机关各部门的监察机关。

4、简述我国的行政督察制度。P2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彻底、不同步等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而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所以,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希望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

制度来遏制腐败之风的盛行。当前,我国行政监察制度有几个方面的不足:

(1)监察机关地位较低;

(2)监察机关权威不够;

(3)监察机关缺乏独立性;

(4)行政监察与其他检查监督、党纪检查监督的职责界线模糊。

我国的行政行政监察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其他国家机关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都增强了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意识。当前我国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主体十分庞杂。除了人大的权力机关监督外,宪法、法律还赋予其他很多监督主体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职能和职责。这主要包括行政监察机构的内部监督,检察院、法院、纪检委、审计局、司法局等其他国家机构的外部监督和大众媒体、社会团体与公民的外部监督等。因而,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更好地发挥行政监察机关的作用,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必须区分各种不同监督的性质、职能、职责,正确协调行政监察与其他各类监督的关系。

5、简述行政监督的原则。P219

合法性原则;

行动统一原则;

弹性原则;

尊重下级原则;

幅度原则;

时效原则;

经常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

6、试述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P223

(1)加强制度建设。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恢复发展,对我国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职能,但是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很多制度不健全,体制建设不到位、不合理,形成了很多行政腐败的漏洞。因而,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从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强监督力量两个方面构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体系。

(2)构建行政监督网。当前,我国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类监督主体已经初步形成,监督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但是要跨出行政督察本身的范畴,着手构建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必须整合各类监督主体的力量和资源,初步构建以人大监督为主体,内部的行政监察监督与司法监督、大从传媒监督、政协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公民监督等外部监督相配合的监督网络,从而形成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恢弘“电网”。

第七章 人事行政

1、简述人事行政的含义及其作用。P224

广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人事行政机关依是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进行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各类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的管理。狭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的管理。

作用:

(1)人事行政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活动之一;

(2)人事行政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人事行政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事行政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2、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P226

公平竞争原则;功绩制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3、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的历史演变。P226

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1)发生阶段:公元前21世纪以前的中国原始公社时期。由于没有国家机构,部落酋长和其他管理人员由氏族全体人员或部落联盟会议民主选举产生,这一时期,中国的人事行政基本上是实行以宗法血统关系为特

征的世袭制,即世卿禄制;而王位继承则实行父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为主,弟继承为辅。

(2)发展阶段:从秦朝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内集权制的国家。秦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对人事行政制度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从两汉到南北朝,中国古代社会 的人事行政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 为人才录用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3)成熟阶段:从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在隋炀帝时正式建立,在唐朝得到长足发展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步入了八股文的歧途,日趋僵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4、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P228

(1)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类是英美式,即是在同因赐官爵制和政党分赃制的斗争中确立的;另一类是德、法、日本式,即在原有的帝国官僚制和封建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

17世纪以前,在封建君主制下,英国国王集立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所有的官员者是国王的臣仆。官吏的任用和升迁,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而不限决于个人的表现和才学,这种人事行政制度就是“恩赐官爵制”。19世纪初,在议会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两党政治制度。在议会中汇款单多数席位的党派掌握了对重要官员的任免权。政党轮流执政导致“政党分赃制”。1854年,英国政府为研究文官状况,专门成立了诺斯科特——屈威廉委员会。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善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用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来结束长期以来实行的“恩赐官爵”现象,以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受政府更迭影响的职业文官队伍。1870年,英国正席确定和完善了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

美国的文官制度是在反对政党分赃、借鉴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并经过多次调整、改革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务员制度法案》即《彭德尔顿法》,该法标志着美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与英美不用,德国、法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就存在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确立了文官制度。1946年,法国仅存了统一的公务员法,开始将文官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947年,日本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法》,1950年德国颁布了《德意志共和国公务员法》,都先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2)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科技革命的影响,西方国家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对政府职能的影响表现为政府职能进一步朝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传统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在许多方面已经不合时宜,西方国家纷纷开始了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文官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68年,英国成立了以富尔顿为首的12人委员会并提出了包括158项具体建议的改革报告。些报告中的一些建议在随后的文官管理实践中相继实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发展。美国在二战后国会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其中职位分类法是最为重要的法律。1978年10月卡特政府通过实施《公务员制度改革法》,对联邦公务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核心是推进按工作业绩付酬的绩效考核制,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其主要内容包括:确立九项绩效制原则;改革人事管理机构;推行绩效工资;改革考核制度等。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文官制度的改革发展,使文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目前文官制度越来越重视公务员的专业化,重视对公务员权利的保障,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强化公务员的流动性,强化人事行政管理机构等。

5、简述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P232

(1)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

(2)职位分类;

(3)录用;

(4)考核、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

(5)奖励与惩戒;

(6)培训、交流与回避;

(7)工资、保险与福利;

(8)辞职、辞退、退休与申诉控告。

第八章 行政方法

1、简述运用行政方法要遵循哪些原则?P244

广义的行政方法与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等同;狭义的行政方法又称行政指令方法,是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即行政指令方法。

原则:

(1)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上级机关在发指示、下命令之前,要先对下级的情况你一番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所掌握的,有针对性地下命令、发指示,力图使指令更切合下级的具体实际,避免主观主义的瞎指挥;

(2)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要根据指示、命令的内容、本单位的实际,学会把原则的坚定性与处事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性、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执行上级的命令;

(3)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运动用行政方法,特别要强调与思想政治工作相配合。

2、经济方法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P246

经济方法就是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加以引导的控制的管理方法。 优点: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方法实施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自主性。经济方法是依靠经济杠杆为工具,以物质利益为核心实施管理,对被管理者发出的都是经济信息,因而收效快。同时由于经济方法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人们必然会迅速作出反应,按行政机关发出的信号行动,因此效果较为显著。这种方法特点适用于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缺点:但是,经济方法仅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要为前提,因而作用范围仅集中在经济行政管理方面或与经济连带关系的工作方面。因些靠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这种方法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掌握运用不当会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产生副作用,如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意识,置工作不顾而为蝇头小利向集体、国家讨价还价,只注重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等。严重的还会引起经济生活混乱,助长非正常经济行为的蔓延。

3、简述电子政务的特点。P251

(1)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3)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电子政务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国际贯例。

4、简述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P251

答: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第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

5、试论述行政方法的特点及其利弊。P242

特点:

(1)强制性,体现于行政组织在思想上纪律上要服从集中统一的意志,即行政主体发出的命令、规定、条例等都是必须执行的,更有甚者是要求无条件地绝对服从。

(2)权威性,行政指令实质上所依靠的是强制性权威,行政职位越高,其权威就越强,所带来的服从广度也就越大。

(3)具体性,行政指令的内容和发布的对象都是具体的。

(4)层次性,行政方法是根据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自上而下、由大到小一层层进行管理的,行政指令都是直线传递,层层下达。

(5)无偿性,上级行政组织对下级行政组织的人、财、物、技术等的调动与使用不采取等价交换的原则和方式,而是根据工作的需要。

利弊:运用行政指令方法实施行政管理,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意图快速向下贯彻,有利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行政指令方法的运用使行政系统内层层直接控制,各个环节都围绕行政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保证政策、法令、决策指令得到迅速贯彻实施;另个,运用行政指令方法,使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到按时处理,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更显示出这种方法的灵活快捷的优点。

但是,行政方法以强制性的指令、命令支配下级的行为,下级处在被动服从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另外,过分依赖这种方法,容易造成领导者个人专断,助长家长制、一言堂的不良作风,不利于参与式的民主管理。同时,行政指令是以垂直方向传达的,在指示、命令的下行传达过程中容易忽视横向的协调,有可能造成条块之间的矛盾,反过来制约了行政系统的高度统一。

6、试论述电子政务的含义及其功能。P251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载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功能:

(1)实行电子政务,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实行电子政务,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廉政、勤政建设。

(3)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型转变。

(4)电子政务有利于融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试论述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P253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关文章

  • 2016中国石油大学考研内部信息
  • 2016 年中国石油大学考研内部信息一.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 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 年,学校首 批进入国家"211 工程 ...查看


  • 湖南大学面向金融机构项目计划书
  •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面向金融机构员工学历提升 2015年度项目计划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二O一五年四月编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面向金融机构员工 学历提升2015年度项目计划 一.项目意义 为促进银校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 ...查看


  • 黑龙江大学招生简章
  • 黑龙江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 生 简 章 黑龙江大学 二○一三年八月"哈尔滨 目 录 黑龙江大学简介 ························································· ...查看


  •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考研参考书
  •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 )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 336艺术基础[育明教育独家首发] 一.选择(育明教育提示:第1小题连线,第2-6小题标明题号,写出正确答案,共10分)1.用直线将作者与作品连起来嵇康库尔贝严羽亚里士多德尼 ...查看


  • 清华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 清华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有王振民.余凌云.林来梵.何海波四位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①101英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或105法语②603宪法学.行政法学③50 ...查看


  • 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归口管理全校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也有独立办学的职能,学院努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实体化办学新思路,拓展办学空间. 依托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优越条件,成人高等学 ...查看


  • 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审计硕士Maud招生简章
  • 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016 年审计硕士Maud招生简章 南京审计学院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83年,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 ...查看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考博笔记内部资料参考书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考博笔记内部资料参考书 一.专业的设置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4人,含深圳研究生院2名.本院仅招全脱产博士研究生.下设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体育学五个专业. 哲学专业下设科学技术哲学一个方向,共 ...查看


  • 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简章 一.招生人数 我校2016年拟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共计1158人.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拟招收推免生人数以最后推免生系统确认录取人数为准. 二.报考条件 (一) ...查看


  • 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分析报告
  • 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分析报告 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分析报告 一.考试基本情况 试题质量:本次各科试题质量都很高.其中语文.政治两科学生感到有难度,但题目类型和中考接轨,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各科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各段成绩分布: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