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过程,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寿命正在不断地延长,出生率也在降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益明显。继发达国家人口普遍老龄化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正在大量增长。并且年龄结构转变的速度远快于发达国家。

我国于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正将逐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它所导致的首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问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保障体系还不很健全,因而社会将会面临很大的养老压力,每个-家庭都正在或即将面临养老问题。而在所有家庭结构中,由于独生子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他们除了会面临普通家庭的一般性问题外,还关系到更多的养老风险和养老困境。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老人们一天天即将到达养老年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重要话题。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成因,其一是由于人们的自发抉择; 其二是由于人们对独生子女政策的自觉响应。目前,独生子女己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独特的庞大群体,因此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无疑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状况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1.2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流动、扩大、就业机会的增多和代际居住方式的变化等,空巢老人家庭数量不断增长,空巢期不断延长,老年人家庭照料难以安排。于是,以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院舍照料模式应运而生,承担起对老年人看护、医疗、保健等照料任务。但是,院舍照料模式存在经济成本较高,个体自我照料能力被削减,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性增加,与家庭及社区的接触减少,缺乏自由,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缺乏回应等弊端。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医疗保障等方面需求的增长与个人满足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将越发强化,由此产生的冲突加剧了老年人与社会的隔膜感和疏离感,形

成了新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切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福利服务需求。通过对大量城区空巢老人的调研,探讨其养老需求及如何建构满足其养老需求的社

区养老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城区空巢老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老有所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为民生工作的一大重点。从养老现状看,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就进入了“空巢化”危机,即使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了小康,人均收入在世界上仍然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这就使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资金、制度、人才等各方面还缺乏应有准备,机构养老难以普及。对于城市空巢家庭而言,了女“离巢而居”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白主养老又存有局限。因此,探讨针对城市空巢家庭养老特征的养老体系,破解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难题,对促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有所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目标。尽管本文强调城市家庭空巢化并不是一种危机,而是生命周期更替的正常表现,也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伴随城市空巢家庭规模日益扩大,它将不可避免地给微观层面的个人、中观层面的家庭和宏观层面的社会带来影响。同时,城市空巢家庭的增多,也会进一步激化现有的养老供需矛盾,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影响。因此,探讨建构一个完善的城市空巢老人养老体系,消除城市家庭“空巢化”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对于解决民生问题,而且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将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分为四大部分,通过不同的侧重点来进行分析。以对城市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为重点,来分析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城市空巢家庭的定义;城市空巢家庭的形成与特点;城市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城市空巢家庭概述

2.1.1城市空巢老人或家庭的定义

对“空巢家庭”概念的界定,国内各学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偏好或研究需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多借用了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界定。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其代表人物有希尔、杜瓦尔、埃多斯、格里克、罗杰斯等人。所谓家庭生命周期,实际上就是把家庭看作一个生命有机体,从而研究家庭生活随着时问的推移所产生的规则性变化,它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是一个循环运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 外国学者杜瓦尔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新婚期、育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空巢期、中年父母期、老年家庭成员。不难看出,按照杜瓦尔的划分,“空巢期”是从了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父母未进入中年期的阶段。实际上,从时间上看,这仅是空巢家庭的起始阶段,可以称之为“年轻空巢家庭”。

到目前为比,中国学者对空巢老人的界定也同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往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如:李锋清把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的村落的那些年龄超过65岁的独居老年人;梁艳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的中年夫妇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家庭;黄界友对空巢老人的定义是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且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孙辈也不在老人身边或虽在老人身边但仍需老人照顾的老人;赵芳、许芸将其界定为无子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陈兰兰认为空巢的概念指的是事实空巢;潘金洪认为空巢家庭是形象地用小鸟离开母巢来形容人类社会中,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去,独立门户,只剩下年老一代人单独生活的家庭,简单地说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在人类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传统社会中几乎没有这样一个阶段,但在现代社会中却越来越普遍,甚至有人提出是很难避免的一个阶段;张秀萍等指出,空巢老人家庭是指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年夫妇家和单身(寡居) 老人家庭;李瑞芬等认为,空巢家庭原是社会学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生活,剩下老人独守空巢的家庭;黄润龙的观点是空巢老人家庭是指与子女分开

居住的老年人家庭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家庭;穆光宗认为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指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至配偶一方死亡这一时期,进入此阶段,空巢家庭形成。

2.1.2城市空巢家庭的形成

(1)个人与家庭的原因

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住房条件的得到改善,很多年轻人在工作后大多都有了自己单独的住房,加上由于上下两代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不同,他们多数都会选择独立居住; 另外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口趋激烈,加上距离的差距使得他们无暇照顾老人,缺少对老人的照顾和沟通,以上原因导致老人们独居时间较长,形成实质意义上的“空巢家庭”。有些子女缺少赡养老人的观念,没有传统孝敬观念的制约,嫌弃老人或对目前的居住条件不满意,而老人也不愿意为自己的子女加重生活负担,迫使老人空巢而居,独自生活。

(2)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年轻人异地求学、异地打工成为普遍现象,留学热持续升温,也使得许多人有实力的家庭推崇让孩子出国读书,尤其是高学历老年群体,子女留学或异地工作的情况更为普遍,造成空巢现象日益突出。

(3)社会的原因

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空巢家庭是一个有独特需要的群体,根据调查资料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来,我国“空巢家庭”数量在不断的增多,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出生人数的减少尤其由独生子女组成的421结构的家庭,很难在双方面同时满足对老人的照顾和孩子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的独立生活从而形成空巢。一些特殊群体,比如丁克家庭,他们在概念上虽然不属于空巢家庭,但由于他们没有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原因,都有可能发展为空巢家庭。

2.1.3城市空巢家庭的特点

(1) 城市空巢老人存在精神病症

老年人群中有接近半数患有“空巢综合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城市空巢家庭中老人的精神病症。主要表现为1. 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有子女的家庭,父母一般都形成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密切关孩子的饮食起居,虽感疲惫,但是充实。孩子离开后,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导致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

不安、消沉抑郁的状态。2. 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孤独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没有交流和沟通便有被遗忘的感觉,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严重者甚至出现绝望,乃至自杀的想法和行为。3. 躯体化症状。这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机能病理现象,空巢的生活状态会影响老人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因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最常见的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等。

(2)“空巢家庭”日趋年轻化、时间长。

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现象越来越普遍,大多数父母都选择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所以异地求学、工作等现象也随之而来,每年回家的次数又少之又少,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也趋向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且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小小留学生出外求学催生了诸多中年“空巢”家庭。对自由空间的向往让不少成年子女更喜欢“远走高飞”,许多中年夫妻从孩子离家上大学起,就不得不独守“空巢”。另外,随着独生子女婚育期的到来、住房条件的改善,在未来几年中,中年“空巢”家庭还会逐年增加。在多子女家庭中,当所有的子女离家后,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已基本接近或进入老年阶段。“空巢期”一般为10-15年,时间相对较短。而现代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空巢期”的来临自然提前了不少。

2.2我国城市养老方式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经历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四种方式。

2.2.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从目前来看,这种方式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养老支持力,其居住方式有与配偶居住、与未婚或己婚子女居住等形式,它的特征是分散养老。

我国作为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传统社会就是以家庭为中心,按家庭伦理扩展而组织的。受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一直为家庭养老,家庭为家庭成员提供了经济资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的保障,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核心。在城市社区,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素质的提升,人们正逐步转变己有的生活方式,家庭口趋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工业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冲击,功能受以削弱,这种模式的不足与缺陷也正逐步凸现出来。

2.2.2 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服务由社会提供,如老年人的退体金、医疗费、福利费、救助费、生活照料等方面由社会保障机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而不是由家庭提供。其居住形式有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它的特征是集中养老。当前,传统家庭养老在弱化,社会养老尚不能一蹦而就,我国养老正处于对接的“真空”阶段。

2.2.3 自我养老

自我养老是指老年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收入,为口常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大多数城市老年人享有离、退体金。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程度偏低,仅靠国家的养老保障、退体金来维持老年人的生活是不够的。而且养育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因此,国家鼓励那些有能力的低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以发挥其余热,如在城市里可从事参谋咨询、教育传受、生产经营、公益服务、自我管理服务等诸多类型的工作,在农村可从笋种植业、养殖业、家庭经济、饲养业、服务业、手工业、摆摊经商等。这样就能增加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收入,减轻国家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2.2.4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方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居家养老方式与以上三种养老方式相比相互间既有区别,同时亦存在联系。 由于我国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流动加快及家庭小型化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而社会养老,因其养老成本高,老年人远离开家庭而不被相当部分老年人所接受。同时,社会养老加重财政负担。因此,有些研究者提出了应发展“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容是养老服务主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的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的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因此,居家养老方式的建立,对减轻国家负担、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的不足,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 城市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3.1城市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3.1.1部分空巢老人经济困难

2008年苏州市区空巢家庭状况的调查资料显示 ,被调查空巢老人经济来源主要涉及4个方面,即退休金、工作收入、子女的赡养费、低保金。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18位空巢老人靠退休金或养老金生活,占21%;有21人依靠子女供养,占24.4%;有5人依靠亲友资助,占5.8%;有31人依靠低保金生活,占36%;有11人靠其他经济收入如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生活,占12.8%。在走访调查中,感受到经济状况好的老人,对老年生活充满乐观情绪,而经济状况不好的空巢老人表现出对未来养老生活不可预见性的担忧,因为他们觉得“兜里没钱,心里没底”,特别是遇到疾病时,更有一种无力感。在住房方面,85%的老人住自己的房子,25%的老人住在租借来的房子里。有的困难老人,社区正在为他们申请廉租房,没有自己的安心养老之所,老人对未来很担忧。所以说经济条件是老人晚年生活是否有质量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3.1.2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老年人退休后,从自己原来熟悉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某种程度上和社会疏远了,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孤独和失落,再加上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了,而子女由于忙工作,难得有充足时间陪伴老人,更容易使老人产生冷落感。当前社会,懂得关心老人精神健康的子女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子女由于繁忙的生活无暇去关注物质之外的东西。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原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尤其是丧偶或离婚独居)的晚年生活面临更多困境,没人说话聊天、没有倾诉对象、没有兴趣爱好,常年的“三无”生活,使空巢老人陷入孤独、失落、抑郁、无助的情绪中,出现所谓“空心焦虑症”,久之则导致各种躯体疾病的发生,甚至诱发老年痴呆、抑郁等精神或心理疾病。因此,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亲情和友情的精神慰藉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以河北省为例。通过调查得知在该省,城市空巢老人精神上缺乏慰藉主要表现为:一是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使得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远离了他们的邻居,从而使他们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慰藉来源;二是部分城市空巢老人因生理或心理原因基本上只呆在家里,很少去其他场所活动;三是社区工作的不尽完善(包括社区活动场

所的缺乏、社区活动内容的相对贫乏、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主动等)使得社区无法将众多空巢老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从而无法真正发挥“社区是我家”的精神作用;四是原工作单位从城市空巢老人生活中的退出也使得空巢老人失去了另外一个精神支柱和依靠。

3.1.3部分空巢老人生活难自理

空巢老人迟早都将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需要有人时刻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在家庭照料功能急剧减弱的背景下,很多城市空巢老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他们生活的社区,而且这些服务需求涉及空巢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老年人服务热线、上门做家务、家庭病床、陪同看病、送饭、日常购物等。目前部分省市的社区照料服务仅在小范围内有所开展,而且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比较有限,仅仅局限于上门做家务、维修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因而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空巢老人多方面的照料需求。

3.1.4社会对空巢家庭养老的关注不够

社会对空巢老人的照料现状也不尽如人意。一是服务保障范围比较窄。目前社区对空巢老人的照料主要集中在“三无”老人、60岁以上的空巢低保户、特困残疾等特殊群体,而子女不在身边、有一定经济能力、对社区服务有特殊需求的空巢老人的需求还无法很好地满足。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工作不到位。首先对空巢老人缺乏细致的登记和统计。其次是缺乏专业的护理员。调查显示,很多街道和社区都没有为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配备家庭护理保健助手,原因在于缺乏专门的护理员,因此无法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项目。再次是对重病或者处于半失能和失能状态的空巢老人缺乏紧急救助措施,普遍没有安装紧急救助呼叫器。空巢老人由于1个人或2个人独居, 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衰退,遇到火灾、漏电、煤气泄漏、滑倒等意外事件时处理能力较低,往往伤害很大。

3.2产生原因

3.2.1子女异地无暇照顾父母

子女到一定年龄后,学习和工作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很多人不得不到外地去群求更更好的环境。比如工作的调度,或者海外求学,在独生子女家庭自然就形成了老人

在家,孩子在异地无法生活在一起的“空巢”模式。但在当今社会,学习和工作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生活,已经成了年轻人必然的选择。所以,空巢家庭已经成为了默认的生活模式。

而且子女结婚重新组建家庭后,不管是在异地还是在同一个城市,基本已经不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了。考虑到想要独立的空间,或是担心婆媳之间等关系的不利发展,子女宁愿买房子离父母家近一些都不会同巢生活。但是独生子女家庭,若是在外地成家,也会成为空巢家庭,因为同样无暇照顾父母。

3.2.2子女没有照顾老人的意愿

有些空巢家庭的老人得不到赡养,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子女根本没有赡养的意愿。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多子女家庭。只要有个别子女不愿赡养或交赡养费,对其他子女就会造成影响。不公平念头就会产生,子女间的互相比较赌气,最终造成没有人去赡养老人。老人在空巢环境下也得不到好的生活环境,更会生活在压抑的生活气氛中,对老人的精神造成不利的影响。

3.2.3空巢家庭退休养老金标准低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退休金起着很大的作用。完全关系着老人的生活质量。拿上海来看,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上海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质量评价调查报告显示,上海“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正快速膨胀,独居趋势日显,而养老金、退休金则成为大部分上海老年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在经济收入上,养老退休金是上海大部分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60周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以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者高达97.4%。 养老退休金甚至成为此间大部分老人唯一的经济来源,调查显示,上海老人获子女经济支持的比重较低,仅14.7%获得子女补贴和赡养费,14.3%需动用积蓄来补贴自己的日常开销。而依靠政府补贴、出租住房收益的比重仅在3%左右,依靠商业保险收益的更是不到1%。

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老人的退休养老金标准还有待提高。

3.2.4空巢家庭老人医疗得不到保障

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阎这些疾病如果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身治疗及护理。在城市,较好的经济条件、医药状况及护

理水平往往使空巢家庭老人能够得到妥善的照料。而在这些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则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农村中很多空巢家庭老人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却无人救助,甚至因病死亡多时仍无人知晓的例子在现实中屡有报道。

第四章 城市空巢的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4.1社会方面

4.1.1建立和完善基本的老年人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一批免费的老年人服务项目,切实提升老年家庭的生活品质。对于老人们的交流娱乐需要,建立免费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对于身体状况不好,家中无人照料的老人,可以考虑建立托管中心,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送回家,既解决白天无人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经常在一起交流的精神需求;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状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比如可以考虑将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空巢家庭(非三无、非低保家庭) 纳入其中。

4.1.2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项目

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通过“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社会福利服务领域,兴办老年公寓、护理院、托老所等设施。政府重点投资兴建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功能的养老机构。探索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对参与养老服务的民间组织在准入门槛、利率政策、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有偿还能力和信贷抵押的养老服务机构优先予以扶持。 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行政管理,建立养老机构准入、退出与监管制度,做好养老机构登记注册和日常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将寄宿制养老机构列入消防安全和卫生许可制度重点管理范围。制定养老服务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水平。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格局。

4.1.3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医疗保障改革的趋势之一是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并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尚未定型的背景下,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显然并不可行,但提高其待遇水平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

般人,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

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要探索和尝试建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以老年人医疗为重点,加强对老人疾病的预防治疗、家庭护理、医疗咨询、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医疗服务。

4.2社区方面

4.2.1引导社会慈善力量关爱空巢老人

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以社区为依托,定期为空巢老人提供义

务服务。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扩大为空巢老人服务的支援网络,不仅可以让自愿者上门服务,帮助老人的起居也可以在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老年人一起互动,从而减轻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服务人员与空

巢老人之间起积极的协助作用。

4.2.2加强对老人的健康指导

积极开展老龄人教育活动,加强对其观念和知识的指导。第一,父母对子女离家独

立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子女离家前要有思想准备,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节奏;第二,培养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增进自己的社会交往,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并注意维持一定的社会交往,以缓解孤独感;第三,应及时对症治疗。对较严重的“空巢综合症”老人,如有严重的心境抑郁、失眠,存在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指导其及时寻求心理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以免

延误病情。社区要致力于社区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开设老年绿色通道,满足老年人

的基本医疗保健需要。

4.2.3构建老年人生活平台

以社区照顾为中心,为在社区生活的所有老年人提供社会交往,文化娱乐,体育健

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发挥社区辐射功能,逐步完善社区老年服务

网络,加强养老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在社区构筑民政、卫生、劳动保障不笨及家政服务行业参与的覆盖社区的老龄网络信息平台,并设立服务热线,一便为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形成街、居、楼、组纵向到底,居委会横向到边,连锁互动的社区服务网络。使社

区内所有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各类信息都能达到快捷的反应、有效的反馈和及时的解决。以社区。

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开设家电维修、家政服务、卫生保洁、水电安装、中介服务,确保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球和便利。

4.3子女方面

许多专家学者提议将“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列为法条,这反映了当前比较严峻的养老形势所带来的问题。中国未来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角度看,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强化了子女的责任。然而,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虽然是子女的义务,但是将精神慰藉的功能捆绑给子女,显然忽视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责任。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仅符合适应空巢老人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要,同时也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原则相吻合,是老年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在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中,儿女解决

了老年人精神、经济和保障需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家庭照顾服务功能却在日渐弱化。城市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氛围,老人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一是要加强传统教育,让每一个人要

看到老人也是全社会共有的财富,明白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更是一种传

统美德,懂得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关爱老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动员社会各界多关心、多理解老年人,积极营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社会各界也要积极主动地为“空巢”家庭的老年人老有所依提供条件,给空巢老人一个轻松而舒适的生活空间。

第五章 结论

针对“空巢家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第一,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权利; 第二,建立有效帮扶机制,帮“空巢老人”解决经济困难,以用地、税收、融资等方而的优惠政策,鼓励从事休闲经营的企业家们更多地提供为老年人的休闲服务; 第三,关注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保障机制让利休闲服务的损失,从而使政府有作为、企业得实惠、老人享休闲,三方共赢;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家庭关系,培养和睦氛围; 第五,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尽管多数“空巢老人”独居在家非常寂寞,但仍希望住在家里,而不选择入住老年公寓,家庭养老仍然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养老方式。

本文通过对空巢养老家庭问题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找到空巢情况出现的原因,而减少以后社会中这种状况的出现。无论是因为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还是出于我国传统的孝顺观念,我们都理应给老人最好的生活空间,无可厚非,空巢环境并不利于老人的生活。希望这种情况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缓解的。

参考文献

[1]刘雯.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程立立. 城市空巢老人多元化养老服务及其问题研究.[D].内蒙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年

[3]杨冬玲. 城市空巢家庭老年夫妇代际支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丁辰. 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花月圆. 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陈婷婷.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7]牛晨歌.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8]杨泽. 资源枯竭型城市空巢家庭老年养老途径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朱征. 城镇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王普. 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11]林秋香. 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分析.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7-15

[12]刘晓静. 我国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人民论坛, 2013-05-15

[13]戴尔·卡耐基. 《The Leader in You 》.2010年10月第1版. 中国宇航出版社. 北京,2010年

谢辞

走的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完美的句号。 本论文设计在岳文赫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岳文赫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设计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和熏陶,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此向岳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以及我的各位室友,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赵 善

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过程,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寿命正在不断地延长,出生率也在降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益明显。继发达国家人口普遍老龄化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正在大量增长。并且年龄结构转变的速度远快于发达国家。

我国于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正将逐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它所导致的首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问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保障体系还不很健全,因而社会将会面临很大的养老压力,每个-家庭都正在或即将面临养老问题。而在所有家庭结构中,由于独生子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他们除了会面临普通家庭的一般性问题外,还关系到更多的养老风险和养老困境。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老人们一天天即将到达养老年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重要话题。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成因,其一是由于人们的自发抉择; 其二是由于人们对独生子女政策的自觉响应。目前,独生子女己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独特的庞大群体,因此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无疑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状况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1.2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流动、扩大、就业机会的增多和代际居住方式的变化等,空巢老人家庭数量不断增长,空巢期不断延长,老年人家庭照料难以安排。于是,以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院舍照料模式应运而生,承担起对老年人看护、医疗、保健等照料任务。但是,院舍照料模式存在经济成本较高,个体自我照料能力被削减,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性增加,与家庭及社区的接触减少,缺乏自由,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缺乏回应等弊端。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医疗保障等方面需求的增长与个人满足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将越发强化,由此产生的冲突加剧了老年人与社会的隔膜感和疏离感,形

成了新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切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福利服务需求。通过对大量城区空巢老人的调研,探讨其养老需求及如何建构满足其养老需求的社

区养老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城区空巢老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老有所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为民生工作的一大重点。从养老现状看,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就进入了“空巢化”危机,即使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了小康,人均收入在世界上仍然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这就使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资金、制度、人才等各方面还缺乏应有准备,机构养老难以普及。对于城市空巢家庭而言,了女“离巢而居”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白主养老又存有局限。因此,探讨针对城市空巢家庭养老特征的养老体系,破解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难题,对促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有所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目标。尽管本文强调城市家庭空巢化并不是一种危机,而是生命周期更替的正常表现,也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伴随城市空巢家庭规模日益扩大,它将不可避免地给微观层面的个人、中观层面的家庭和宏观层面的社会带来影响。同时,城市空巢家庭的增多,也会进一步激化现有的养老供需矛盾,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影响。因此,探讨建构一个完善的城市空巢老人养老体系,消除城市家庭“空巢化”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对于解决民生问题,而且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将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分为四大部分,通过不同的侧重点来进行分析。以对城市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为重点,来分析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城市空巢家庭的定义;城市空巢家庭的形成与特点;城市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城市空巢家庭概述

2.1.1城市空巢老人或家庭的定义

对“空巢家庭”概念的界定,国内各学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偏好或研究需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多借用了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界定。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其代表人物有希尔、杜瓦尔、埃多斯、格里克、罗杰斯等人。所谓家庭生命周期,实际上就是把家庭看作一个生命有机体,从而研究家庭生活随着时问的推移所产生的规则性变化,它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是一个循环运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 外国学者杜瓦尔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新婚期、育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空巢期、中年父母期、老年家庭成员。不难看出,按照杜瓦尔的划分,“空巢期”是从了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父母未进入中年期的阶段。实际上,从时间上看,这仅是空巢家庭的起始阶段,可以称之为“年轻空巢家庭”。

到目前为比,中国学者对空巢老人的界定也同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往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如:李锋清把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的村落的那些年龄超过65岁的独居老年人;梁艳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的中年夫妇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家庭;黄界友对空巢老人的定义是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且子女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孙辈也不在老人身边或虽在老人身边但仍需老人照顾的老人;赵芳、许芸将其界定为无子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陈兰兰认为空巢的概念指的是事实空巢;潘金洪认为空巢家庭是形象地用小鸟离开母巢来形容人类社会中,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去,独立门户,只剩下年老一代人单独生活的家庭,简单地说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在人类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传统社会中几乎没有这样一个阶段,但在现代社会中却越来越普遍,甚至有人提出是很难避免的一个阶段;张秀萍等指出,空巢老人家庭是指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年夫妇家和单身(寡居) 老人家庭;李瑞芬等认为,空巢家庭原是社会学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生活,剩下老人独守空巢的家庭;黄润龙的观点是空巢老人家庭是指与子女分开

居住的老年人家庭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家庭;穆光宗认为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指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至配偶一方死亡这一时期,进入此阶段,空巢家庭形成。

2.1.2城市空巢家庭的形成

(1)个人与家庭的原因

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住房条件的得到改善,很多年轻人在工作后大多都有了自己单独的住房,加上由于上下两代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不同,他们多数都会选择独立居住; 另外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口趋激烈,加上距离的差距使得他们无暇照顾老人,缺少对老人的照顾和沟通,以上原因导致老人们独居时间较长,形成实质意义上的“空巢家庭”。有些子女缺少赡养老人的观念,没有传统孝敬观念的制约,嫌弃老人或对目前的居住条件不满意,而老人也不愿意为自己的子女加重生活负担,迫使老人空巢而居,独自生活。

(2)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年轻人异地求学、异地打工成为普遍现象,留学热持续升温,也使得许多人有实力的家庭推崇让孩子出国读书,尤其是高学历老年群体,子女留学或异地工作的情况更为普遍,造成空巢现象日益突出。

(3)社会的原因

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空巢家庭是一个有独特需要的群体,根据调查资料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来,我国“空巢家庭”数量在不断的增多,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出生人数的减少尤其由独生子女组成的421结构的家庭,很难在双方面同时满足对老人的照顾和孩子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老人主动或被动的独立生活从而形成空巢。一些特殊群体,比如丁克家庭,他们在概念上虽然不属于空巢家庭,但由于他们没有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原因,都有可能发展为空巢家庭。

2.1.3城市空巢家庭的特点

(1) 城市空巢老人存在精神病症

老年人群中有接近半数患有“空巢综合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城市空巢家庭中老人的精神病症。主要表现为1. 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有子女的家庭,父母一般都形成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密切关孩子的饮食起居,虽感疲惫,但是充实。孩子离开后,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导致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

不安、消沉抑郁的状态。2. 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孤独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没有交流和沟通便有被遗忘的感觉,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严重者甚至出现绝望,乃至自杀的想法和行为。3. 躯体化症状。这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机能病理现象,空巢的生活状态会影响老人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因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最常见的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等。

(2)“空巢家庭”日趋年轻化、时间长。

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现象越来越普遍,大多数父母都选择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所以异地求学、工作等现象也随之而来,每年回家的次数又少之又少,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也趋向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且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小小留学生出外求学催生了诸多中年“空巢”家庭。对自由空间的向往让不少成年子女更喜欢“远走高飞”,许多中年夫妻从孩子离家上大学起,就不得不独守“空巢”。另外,随着独生子女婚育期的到来、住房条件的改善,在未来几年中,中年“空巢”家庭还会逐年增加。在多子女家庭中,当所有的子女离家后,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已基本接近或进入老年阶段。“空巢期”一般为10-15年,时间相对较短。而现代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空巢期”的来临自然提前了不少。

2.2我国城市养老方式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经历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四种方式。

2.2.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从目前来看,这种方式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养老支持力,其居住方式有与配偶居住、与未婚或己婚子女居住等形式,它的特征是分散养老。

我国作为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传统社会就是以家庭为中心,按家庭伦理扩展而组织的。受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一直为家庭养老,家庭为家庭成员提供了经济资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的保障,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核心。在城市社区,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素质的提升,人们正逐步转变己有的生活方式,家庭口趋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工业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冲击,功能受以削弱,这种模式的不足与缺陷也正逐步凸现出来。

2.2.2 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服务由社会提供,如老年人的退体金、医疗费、福利费、救助费、生活照料等方面由社会保障机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而不是由家庭提供。其居住形式有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它的特征是集中养老。当前,传统家庭养老在弱化,社会养老尚不能一蹦而就,我国养老正处于对接的“真空”阶段。

2.2.3 自我养老

自我养老是指老年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收入,为口常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大多数城市老年人享有离、退体金。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程度偏低,仅靠国家的养老保障、退体金来维持老年人的生活是不够的。而且养育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因此,国家鼓励那些有能力的低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以发挥其余热,如在城市里可从事参谋咨询、教育传受、生产经营、公益服务、自我管理服务等诸多类型的工作,在农村可从笋种植业、养殖业、家庭经济、饲养业、服务业、手工业、摆摊经商等。这样就能增加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收入,减轻国家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2.2.4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方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居家养老方式与以上三种养老方式相比相互间既有区别,同时亦存在联系。 由于我国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流动加快及家庭小型化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而社会养老,因其养老成本高,老年人远离开家庭而不被相当部分老年人所接受。同时,社会养老加重财政负担。因此,有些研究者提出了应发展“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容是养老服务主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的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的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因此,居家养老方式的建立,对减轻国家负担、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的不足,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 城市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3.1城市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3.1.1部分空巢老人经济困难

2008年苏州市区空巢家庭状况的调查资料显示 ,被调查空巢老人经济来源主要涉及4个方面,即退休金、工作收入、子女的赡养费、低保金。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18位空巢老人靠退休金或养老金生活,占21%;有21人依靠子女供养,占24.4%;有5人依靠亲友资助,占5.8%;有31人依靠低保金生活,占36%;有11人靠其他经济收入如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生活,占12.8%。在走访调查中,感受到经济状况好的老人,对老年生活充满乐观情绪,而经济状况不好的空巢老人表现出对未来养老生活不可预见性的担忧,因为他们觉得“兜里没钱,心里没底”,特别是遇到疾病时,更有一种无力感。在住房方面,85%的老人住自己的房子,25%的老人住在租借来的房子里。有的困难老人,社区正在为他们申请廉租房,没有自己的安心养老之所,老人对未来很担忧。所以说经济条件是老人晚年生活是否有质量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3.1.2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老年人退休后,从自己原来熟悉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某种程度上和社会疏远了,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孤独和失落,再加上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了,而子女由于忙工作,难得有充足时间陪伴老人,更容易使老人产生冷落感。当前社会,懂得关心老人精神健康的子女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子女由于繁忙的生活无暇去关注物质之外的东西。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原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尤其是丧偶或离婚独居)的晚年生活面临更多困境,没人说话聊天、没有倾诉对象、没有兴趣爱好,常年的“三无”生活,使空巢老人陷入孤独、失落、抑郁、无助的情绪中,出现所谓“空心焦虑症”,久之则导致各种躯体疾病的发生,甚至诱发老年痴呆、抑郁等精神或心理疾病。因此,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亲情和友情的精神慰藉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以河北省为例。通过调查得知在该省,城市空巢老人精神上缺乏慰藉主要表现为:一是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使得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远离了他们的邻居,从而使他们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慰藉来源;二是部分城市空巢老人因生理或心理原因基本上只呆在家里,很少去其他场所活动;三是社区工作的不尽完善(包括社区活动场

所的缺乏、社区活动内容的相对贫乏、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主动等)使得社区无法将众多空巢老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从而无法真正发挥“社区是我家”的精神作用;四是原工作单位从城市空巢老人生活中的退出也使得空巢老人失去了另外一个精神支柱和依靠。

3.1.3部分空巢老人生活难自理

空巢老人迟早都将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需要有人时刻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在家庭照料功能急剧减弱的背景下,很多城市空巢老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他们生活的社区,而且这些服务需求涉及空巢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老年人服务热线、上门做家务、家庭病床、陪同看病、送饭、日常购物等。目前部分省市的社区照料服务仅在小范围内有所开展,而且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比较有限,仅仅局限于上门做家务、维修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因而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空巢老人多方面的照料需求。

3.1.4社会对空巢家庭养老的关注不够

社会对空巢老人的照料现状也不尽如人意。一是服务保障范围比较窄。目前社区对空巢老人的照料主要集中在“三无”老人、60岁以上的空巢低保户、特困残疾等特殊群体,而子女不在身边、有一定经济能力、对社区服务有特殊需求的空巢老人的需求还无法很好地满足。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工作不到位。首先对空巢老人缺乏细致的登记和统计。其次是缺乏专业的护理员。调查显示,很多街道和社区都没有为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配备家庭护理保健助手,原因在于缺乏专门的护理员,因此无法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项目。再次是对重病或者处于半失能和失能状态的空巢老人缺乏紧急救助措施,普遍没有安装紧急救助呼叫器。空巢老人由于1个人或2个人独居, 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衰退,遇到火灾、漏电、煤气泄漏、滑倒等意外事件时处理能力较低,往往伤害很大。

3.2产生原因

3.2.1子女异地无暇照顾父母

子女到一定年龄后,学习和工作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很多人不得不到外地去群求更更好的环境。比如工作的调度,或者海外求学,在独生子女家庭自然就形成了老人

在家,孩子在异地无法生活在一起的“空巢”模式。但在当今社会,学习和工作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生活,已经成了年轻人必然的选择。所以,空巢家庭已经成为了默认的生活模式。

而且子女结婚重新组建家庭后,不管是在异地还是在同一个城市,基本已经不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了。考虑到想要独立的空间,或是担心婆媳之间等关系的不利发展,子女宁愿买房子离父母家近一些都不会同巢生活。但是独生子女家庭,若是在外地成家,也会成为空巢家庭,因为同样无暇照顾父母。

3.2.2子女没有照顾老人的意愿

有些空巢家庭的老人得不到赡养,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子女根本没有赡养的意愿。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多子女家庭。只要有个别子女不愿赡养或交赡养费,对其他子女就会造成影响。不公平念头就会产生,子女间的互相比较赌气,最终造成没有人去赡养老人。老人在空巢环境下也得不到好的生活环境,更会生活在压抑的生活气氛中,对老人的精神造成不利的影响。

3.2.3空巢家庭退休养老金标准低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退休金起着很大的作用。完全关系着老人的生活质量。拿上海来看,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上海老年人生活方式和质量评价调查报告显示,上海“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正快速膨胀,独居趋势日显,而养老金、退休金则成为大部分上海老年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在经济收入上,养老退休金是上海大部分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60周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以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者高达97.4%。 养老退休金甚至成为此间大部分老人唯一的经济来源,调查显示,上海老人获子女经济支持的比重较低,仅14.7%获得子女补贴和赡养费,14.3%需动用积蓄来补贴自己的日常开销。而依靠政府补贴、出租住房收益的比重仅在3%左右,依靠商业保险收益的更是不到1%。

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老人的退休养老金标准还有待提高。

3.2.4空巢家庭老人医疗得不到保障

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阎这些疾病如果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身治疗及护理。在城市,较好的经济条件、医药状况及护

理水平往往使空巢家庭老人能够得到妥善的照料。而在这些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则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农村中很多空巢家庭老人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却无人救助,甚至因病死亡多时仍无人知晓的例子在现实中屡有报道。

第四章 城市空巢的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4.1社会方面

4.1.1建立和完善基本的老年人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一批免费的老年人服务项目,切实提升老年家庭的生活品质。对于老人们的交流娱乐需要,建立免费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对于身体状况不好,家中无人照料的老人,可以考虑建立托管中心,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送回家,既解决白天无人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经常在一起交流的精神需求;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状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比如可以考虑将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空巢家庭(非三无、非低保家庭) 纳入其中。

4.1.2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项目

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通过“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社会福利服务领域,兴办老年公寓、护理院、托老所等设施。政府重点投资兴建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功能的养老机构。探索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对参与养老服务的民间组织在准入门槛、利率政策、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有偿还能力和信贷抵押的养老服务机构优先予以扶持。 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行政管理,建立养老机构准入、退出与监管制度,做好养老机构登记注册和日常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将寄宿制养老机构列入消防安全和卫生许可制度重点管理范围。制定养老服务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水平。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格局。

4.1.3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医疗保障改革的趋势之一是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并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尚未定型的背景下,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显然并不可行,但提高其待遇水平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

般人,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

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要探索和尝试建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以老年人医疗为重点,加强对老人疾病的预防治疗、家庭护理、医疗咨询、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医疗服务。

4.2社区方面

4.2.1引导社会慈善力量关爱空巢老人

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以社区为依托,定期为空巢老人提供义

务服务。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扩大为空巢老人服务的支援网络,不仅可以让自愿者上门服务,帮助老人的起居也可以在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老年人一起互动,从而减轻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服务人员与空

巢老人之间起积极的协助作用。

4.2.2加强对老人的健康指导

积极开展老龄人教育活动,加强对其观念和知识的指导。第一,父母对子女离家独

立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子女离家前要有思想准备,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节奏;第二,培养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增进自己的社会交往,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并注意维持一定的社会交往,以缓解孤独感;第三,应及时对症治疗。对较严重的“空巢综合症”老人,如有严重的心境抑郁、失眠,存在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指导其及时寻求心理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以免

延误病情。社区要致力于社区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开设老年绿色通道,满足老年人

的基本医疗保健需要。

4.2.3构建老年人生活平台

以社区照顾为中心,为在社区生活的所有老年人提供社会交往,文化娱乐,体育健

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发挥社区辐射功能,逐步完善社区老年服务

网络,加强养老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在社区构筑民政、卫生、劳动保障不笨及家政服务行业参与的覆盖社区的老龄网络信息平台,并设立服务热线,一便为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形成街、居、楼、组纵向到底,居委会横向到边,连锁互动的社区服务网络。使社

区内所有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各类信息都能达到快捷的反应、有效的反馈和及时的解决。以社区。

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开设家电维修、家政服务、卫生保洁、水电安装、中介服务,确保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球和便利。

4.3子女方面

许多专家学者提议将“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列为法条,这反映了当前比较严峻的养老形势所带来的问题。中国未来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角度看,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强化了子女的责任。然而,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虽然是子女的义务,但是将精神慰藉的功能捆绑给子女,显然忽视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责任。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仅符合适应空巢老人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要,同时也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原则相吻合,是老年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在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中,儿女解决

了老年人精神、经济和保障需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家庭照顾服务功能却在日渐弱化。城市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氛围,老人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一是要加强传统教育,让每一个人要

看到老人也是全社会共有的财富,明白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更是一种传

统美德,懂得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关爱老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动员社会各界多关心、多理解老年人,积极营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社会各界也要积极主动地为“空巢”家庭的老年人老有所依提供条件,给空巢老人一个轻松而舒适的生活空间。

第五章 结论

针对“空巢家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第一,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权利; 第二,建立有效帮扶机制,帮“空巢老人”解决经济困难,以用地、税收、融资等方而的优惠政策,鼓励从事休闲经营的企业家们更多地提供为老年人的休闲服务; 第三,关注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保障机制让利休闲服务的损失,从而使政府有作为、企业得实惠、老人享休闲,三方共赢;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家庭关系,培养和睦氛围; 第五,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尽管多数“空巢老人”独居在家非常寂寞,但仍希望住在家里,而不选择入住老年公寓,家庭养老仍然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养老方式。

本文通过对空巢养老家庭问题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找到空巢情况出现的原因,而减少以后社会中这种状况的出现。无论是因为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还是出于我国传统的孝顺观念,我们都理应给老人最好的生活空间,无可厚非,空巢环境并不利于老人的生活。希望这种情况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缓解的。

参考文献

[1]刘雯.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程立立. 城市空巢老人多元化养老服务及其问题研究.[D].内蒙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年

[3]杨冬玲. 城市空巢家庭老年夫妇代际支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丁辰. 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花月圆. 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陈婷婷.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7]牛晨歌.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8]杨泽. 资源枯竭型城市空巢家庭老年养老途径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朱征. 城镇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王普. 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11]林秋香. 城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分析.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7-15

[12]刘晓静. 我国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人民论坛, 2013-05-15

[13]戴尔·卡耐基. 《The Leader in You 》.2010年10月第1版. 中国宇航出版社. 北京,2010年

谢辞

走的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完美的句号。 本论文设计在岳文赫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岳文赫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设计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和熏陶,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此向岳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以及我的各位室友,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赵 善


相关文章

  •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
  •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 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谢谢大家,我争取在 10 分钟内讲完. 二十年以前,我们国家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时,那时 许多人口学家就提出关注由此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及相关的老年保障问题. 当四分之一个 ...查看


  • 珠海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索与研究
  • 珠海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索与研究 摘要: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动摇了家庭养老模式的根基:政府资助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地方财政实力的制约,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承受,而且准 ...查看


  •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与作用_祁峰
  • 总第196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11)11-0074-03 城市问题2011年第11期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与作用 祁峰 [摘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概念的界定,论述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体系,分析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 ...查看


  • 2016年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6-2021年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发展研究分 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665957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查看


  • 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每个国家.地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人类所无法抗拒的.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都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只有每一个小家都过得幸福,那么我们的大家庭- ...查看


  • 浅析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浅析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姓 名:学 号: 学 院: 班 级: 指导老师: 浅析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老年 ...查看


  •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书(养老院)
  • 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报告书 题目:浅谈当前老年人服务工作 作者: 王彩清 班级: 11级生物科学1班 学号: 11223026 指导老师: 廖晨炜 2013年09月03日 浅谈当前老年人服务工作 海口市秀英 ...查看


  •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综述
  •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综述 2016-02-15 提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社区养老越来越显示出其存在的必要性.本文以近20年来有关社区养老的论文为参考,对我国社区养老现状.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总结,期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 ...查看


  •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以及国家政策对策问题
  • 关于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笔者的话: 记得<论语>里有一段"子游问孝"的故事.孔子回答子游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就是,现在的人以为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