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莽:在翻译和绘画之间寻找人道主义(5)

南方都市报:在你的翻译工作中,戈宝权先生给了你很大的启发?

高莽:戈宝权先生是我的前辈,我的师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派戈宝权去苏联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他路过哈尔滨,看到哈尔滨报纸上有好多人在翻译和撰写有关苏联文学艺术的文章。他特别细心,就把这些名字抄下来,向当地领导提出要请这些人举行一次座谈会,要跟大家交流交流。我接到通知,提前赶到会场。时间到了,可是不见第二个人来。他说:“你们哈尔滨人怎么这么不守时啊?约好了时间开会怎么没人来?”我就问他还有哪些人,他把本子掏出来给我看,又把人名读了一遍。我说人都到齐了,因为那八九个人都是我的笔名。

两个人的座谈会还是开成了。当时不想做翻译。敌伪时代给日本人当翻译官的没什么好人,这个印象很深。我怎么能去干这个职业呢?可是我自己又喜欢俄罗斯文学,又想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所以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戈宝权先生。他讲了一些道理,然后概括成两句话,大意是:关键看我翻译的是什么东西,是为谁翻译的。这两个问题一说,我就明白了。我以前有个笔名叫“何焉”,意思就是:“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做翻译?之后我明确了翻译的目的,就改成了笔名“乌兰汗”,“乌兰”是蒙文,红色的意思,“汗”本来想用“汉”,意指汉族,后来改用“汗”字,因为做翻译是极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流血,也要流汗。

20世纪50年代初,高莽从东北调到北京,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及其附属机构工作。作为翻译人员,高莽有机会多次随代表团出国,接触到中苏等国文学艺术界的名家,也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1962年,高莽调到《世界文学》杂志编辑部,前后工作了27年,从一般的编辑到主编,1989年离休。期间,翻译工作给高莽带了许多苦难和思索。

南方都市报:你还记得第一次去苏联的情况吗?

高莽:我第一次去苏联是1953年。过去我只是从文学作品中、电影中和报刊上知道苏联。记得莱蒙托夫写的《莫斯科全景》一文曾使我着迷。很想看到那里的克列姆林宫,看到红场,看到列宁墓。第一次见到独具特色的大教堂,听到那悠悠的钟声,看到匆匆忙忙的行人,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那里的大街宽阔,广场上耸立着各种历史人物的纪念碑。街上的汽车都是国产的。那时对苏联、对莫斯科充满幻想、充满希望,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国家。那时,我们住在豪华大旅馆,外出有车接待,苏联人盛情、真挚、友好。

多少年后,苏联解体,档案解密,才知道当时的苏联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我们从外表上没有看到生活。

俄罗斯人朴实直爽,文化修养高。这可能与俄罗斯19世纪文学艺术的高峰对人们的影响分不开。俄罗斯民族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保持着自己的尊严。

后来,我发现俄罗斯人对我们很不理解,我们对俄罗斯的理解要深得多。我们有些人可能不懂俄文,但看过俄罗斯的小说、苏联电影和戏剧等。他们的年轻人对中国情况,很少知道。

南方都市报:20世纪50年代,你多次随中国代表团访苏,又多次参加接待苏联代表团,可曾发现两国人士之间有不同的观点?

高莽:那时,苏联是老大哥,处处向苏联学习,交谈以友好为主。但也有看法不同的时候。比如,1955年10月,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书记苏尔科夫率团来中国。有一天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接待了他。茅盾当时兼任《译文》杂志的主编,他提到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说这篇小说写得很好。苏尔科夫作为苏联作家,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界领导人物,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抱有很大的成见,他就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海明威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有天壤之别。另外,《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渔夫在大海里与鱼搏斗的情形,他认为这是个人主义,这个小说对青年读者会有负面影响。

南方都市报:在你的翻译工作中,戈宝权先生给了你很大的启发?

高莽:戈宝权先生是我的前辈,我的师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派戈宝权去苏联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他路过哈尔滨,看到哈尔滨报纸上有好多人在翻译和撰写有关苏联文学艺术的文章。他特别细心,就把这些名字抄下来,向当地领导提出要请这些人举行一次座谈会,要跟大家交流交流。我接到通知,提前赶到会场。时间到了,可是不见第二个人来。他说:“你们哈尔滨人怎么这么不守时啊?约好了时间开会怎么没人来?”我就问他还有哪些人,他把本子掏出来给我看,又把人名读了一遍。我说人都到齐了,因为那八九个人都是我的笔名。

两个人的座谈会还是开成了。当时不想做翻译。敌伪时代给日本人当翻译官的没什么好人,这个印象很深。我怎么能去干这个职业呢?可是我自己又喜欢俄罗斯文学,又想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所以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戈宝权先生。他讲了一些道理,然后概括成两句话,大意是:关键看我翻译的是什么东西,是为谁翻译的。这两个问题一说,我就明白了。我以前有个笔名叫“何焉”,意思就是:“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做翻译?之后我明确了翻译的目的,就改成了笔名“乌兰汗”,“乌兰”是蒙文,红色的意思,“汗”本来想用“汉”,意指汉族,后来改用“汗”字,因为做翻译是极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流血,也要流汗。

20世纪50年代初,高莽从东北调到北京,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及其附属机构工作。作为翻译人员,高莽有机会多次随代表团出国,接触到中苏等国文学艺术界的名家,也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1962年,高莽调到《世界文学》杂志编辑部,前后工作了27年,从一般的编辑到主编,1989年离休。期间,翻译工作给高莽带了许多苦难和思索。

南方都市报:你还记得第一次去苏联的情况吗?

高莽:我第一次去苏联是1953年。过去我只是从文学作品中、电影中和报刊上知道苏联。记得莱蒙托夫写的《莫斯科全景》一文曾使我着迷。很想看到那里的克列姆林宫,看到红场,看到列宁墓。第一次见到独具特色的大教堂,听到那悠悠的钟声,看到匆匆忙忙的行人,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那里的大街宽阔,广场上耸立着各种历史人物的纪念碑。街上的汽车都是国产的。那时对苏联、对莫斯科充满幻想、充满希望,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国家。那时,我们住在豪华大旅馆,外出有车接待,苏联人盛情、真挚、友好。

多少年后,苏联解体,档案解密,才知道当时的苏联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我们从外表上没有看到生活。

俄罗斯人朴实直爽,文化修养高。这可能与俄罗斯19世纪文学艺术的高峰对人们的影响分不开。俄罗斯民族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保持着自己的尊严。

后来,我发现俄罗斯人对我们很不理解,我们对俄罗斯的理解要深得多。我们有些人可能不懂俄文,但看过俄罗斯的小说、苏联电影和戏剧等。他们的年轻人对中国情况,很少知道。

南方都市报:20世纪50年代,你多次随中国代表团访苏,又多次参加接待苏联代表团,可曾发现两国人士之间有不同的观点?

高莽:那时,苏联是老大哥,处处向苏联学习,交谈以友好为主。但也有看法不同的时候。比如,1955年10月,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书记苏尔科夫率团来中国。有一天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接待了他。茅盾当时兼任《译文》杂志的主编,他提到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说这篇小说写得很好。苏尔科夫作为苏联作家,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界领导人物,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抱有很大的成见,他就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海明威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有天壤之别。另外,《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渔夫在大海里与鱼搏斗的情形,他认为这是个人主义,这个小说对青年读者会有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住在灯塔旁的诗人
  • 英国诗人peter hughes和妻子lynn 住在海边的一座石灰岩断层上,他们那栋坚固的老房子,紧挨着一座废弃的灯塔,房梁与海平面平行,窗口是一个海景画框,展示着海的变幻不定.披着黑色斗篷的蛎鹬,一种以蚌壳为食的红喙水鸟,每当涨潮的时候, ...查看


  • [访谈]在艺术世界中,观念是大于形式的--王端廷访谈录
  • 作者     刘淳  王端廷 刘淳:由你翻译的<当代艺术>这本书是对'当代艺术'最清晰的解释,深入浅出,简单明晰.无论是谁,阅读之后都会对'当代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无论是译著还是专著,对于一些问题,作者或译者 ...查看


  • 设计美学--同构
  • 姓名:张素荣 学号:10012110 试举例说明设计师是如何利用同构的艺术形式来实现设计信息的有效传达 构造是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或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通常也可以称为结构.所谓同构指的就是构造或结构相同.有的研究指出," ...查看


  • 大学语文考试题库备考
  • 大学语文考试题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范围基本围绕我们的必讲篇目,写作应用题涉及到对联.自荐书及请假条等格式,全校统考,闭卷考试,所以和教材联系紧密,要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 ...查看


  • 美术概念的形成
  • 作者:邢莉常宁生 文艺研究 2006年08期 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4-0105-11 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美的艺术"--的出现.形成和确立是相当晚近的事.一位西方学者在描述17世纪中叶英格兰文化状 ...查看


  • 徐累的中庸之道
  • 徐累 徐累作品:<空城的追忆>(2005 年) 在场和不在场 作家孙甘露把徐累归入"蕴藉斯文.娴雅僻静"那一类的朋友.1997年,他的长篇小说<呼吸>印行法文版时,法国出版商特别挑了一幅画来做封面 ...查看


  •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1.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早期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具体的文学事实,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梵•第根在& ...查看


  • 傲慢与偏见论文 1
  • 简析<傲慢与偏见>两译文中的 女性主义以及反讽艺术 班级:经贸003班 姓名:罗艺姝 学号:0862010627 [摘要]小于50字,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3-5个词组 1.引言:200字研究背景 2.译文分析角度 2.1 ...查看


  • 赵漱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引文: 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山>中散发的那种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及的诗中意境,正是赵漱时所偏爱的.她1980年出生于西安,现居于北京从事艺术创作.丰富的海外游学经历使赵漱时得以亲身地欣赏和感受灿烂的西方艺术文化,但在赏尽醉人美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