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黔南州"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着力点的建议

   摘 要:黔南州经过“十一五”的建设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但农村面大,贫困人口多;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自治州的州情决定了自治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从自治州的州情出发,把握自治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对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本文从着力建设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长效机制,着力建设完善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着力建立完善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机构和引导农民建设自已家园的激励机制,着力培植特色产业,确立整体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机制,着力建立和完善城乡经济和社会统一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个人建议。

   关键词:黔南州 新农村建设 重点 建议

  

   一、前言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黔南自治州委、州政府制订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五好五进”工作思路:选好班长,建好班子,选准路子,建好机制,营造好环境;以扶贫开发、科技推广、文明生态、文化旅游、务工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了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自治州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2亿元,实现了5年翻番,年均增长12.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300美元。自治州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建期。实践证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扩大内需、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十二五”期间,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力度,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支持和投入;中央企业加大在西南地区的投入,东部产业加快向西南地区转移,全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这一切为加快黔南州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是,黔南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70%以上,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不高,仍是自治州的州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农村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突出,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大,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以及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显见,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繁巨。所以,必须从建设新农村大格局出发,找准着力点,建立和完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确保自治州新农村建设扎实、快速、高效地发展。

   二、建议

   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已经明确了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现代化农业。那么,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的成效呢?关键在于从全局出发,找准着力点,制订长效机制加以保证。从建设新农村的客观必然性出发,从自治州的州情出发,我认为我们必须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并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1.统一认识,建立高效、协调、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

   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并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党和政府各部门合力、高效、协调、职责分明的长效机制,方能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快速、有效、巩固地向前推进。我们要对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所实行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机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制、考核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加以总结完善,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规范,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领导保障。

   2.确立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不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不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就是空话。尽管自治州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形成。但和全国一样,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未确立。目前,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农业贷款余额只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6%,显然这不仅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相比不相称,而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更是相距甚远。因此,我们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完成农村金融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坚决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机制重点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朝着城乡统筹安排和统一制度发展;建立国债资金用于“三农”和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三农”机制;建立提高土地出让金集中使用于农业生产土地开发机制。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和渠道,建立起新农村建设资金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3.依靠主体,建立全社会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大格局体制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但离开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将极其困难。只有全党、全国人民、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尽力尽责共建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步子才会加快,建设目标才会实现。因此,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依靠农民主体力量,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建设新农村,构建起建设新农村的大格局,并建立长效机制加以保证。我们要将城市文化科技人员下村服务、医疗人员下村服务、中学和小学教师下村支教、各类企业与乡村结对帮扶开发、政府负责社会各方面参予支持培训农民劳动力等等制度加以总结规范,形成长效机制,从而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幅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财力对农村的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要用党的惠农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民积极建设好自己的幸福家园。我们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以总结和完善,建立起引导农民在党和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家园的激励机制。

   4.着力培植特色产业,确立整体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机制

   要立足当地的特色和已有的基础,着眼于现代化农业大局,着力培植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应对罗甸县着力发展秋延晚蔬菜,惠水县辉岩村打造“金钱桔”,贵定音寨村着力打造“中国酥里之乡”,福泉市江边寨着力打造“农家乐”旅游,荔波县着力发展桑养蚕等等特色产业进行总结提升发展质量,要巩固和发展摆忙――甘塘“十里毛尖长廊”示范带和坝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幅射功能。

   5.加紧研讨并逐步建立城乡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别的客观需求。自治州农村人多地少,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这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现在,农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收入超过了种植业收入。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证明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统一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通过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转移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必须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加紧研讨并及早建立起城乡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三、结语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国情和我州的州情决定了建设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理清路子,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扎实,高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德政工程、发展自治州经济社会的民心工程。

   摘 要:黔南州经过“十一五”的建设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但农村面大,贫困人口多;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自治州的州情决定了自治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从自治州的州情出发,把握自治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对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本文从着力建设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长效机制,着力建设完善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着力建立完善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机构和引导农民建设自已家园的激励机制,着力培植特色产业,确立整体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机制,着力建立和完善城乡经济和社会统一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个人建议。

   关键词:黔南州 新农村建设 重点 建议

  

   一、前言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黔南自治州委、州政府制订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五好五进”工作思路:选好班长,建好班子,选准路子,建好机制,营造好环境;以扶贫开发、科技推广、文明生态、文化旅游、务工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了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自治州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2亿元,实现了5年翻番,年均增长12.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300美元。自治州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建期。实践证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扩大内需、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十二五”期间,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力度,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支持和投入;中央企业加大在西南地区的投入,东部产业加快向西南地区转移,全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这一切为加快黔南州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是,黔南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70%以上,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不高,仍是自治州的州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农村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突出,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大,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以及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显见,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繁巨。所以,必须从建设新农村大格局出发,找准着力点,建立和完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确保自治州新农村建设扎实、快速、高效地发展。

   二、建议

   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已经明确了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现代化农业。那么,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的成效呢?关键在于从全局出发,找准着力点,制订长效机制加以保证。从建设新农村的客观必然性出发,从自治州的州情出发,我认为我们必须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并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1.统一认识,建立高效、协调、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

   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并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党和政府各部门合力、高效、协调、职责分明的长效机制,方能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快速、有效、巩固地向前推进。我们要对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所实行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机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制、考核机制和行政问责制加以总结完善,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规范,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领导保障。

   2.确立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不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不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就是空话。尽管自治州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形成。但和全国一样,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未确立。目前,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农业贷款余额只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6%,显然这不仅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相比不相称,而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更是相距甚远。因此,我们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完成农村金融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坚决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机制重点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朝着城乡统筹安排和统一制度发展;建立国债资金用于“三农”和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三农”机制;建立提高土地出让金集中使用于农业生产土地开发机制。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和渠道,建立起新农村建设资金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3.依靠主体,建立全社会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大格局体制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但离开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将极其困难。只有全党、全国人民、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尽力尽责共建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步子才会加快,建设目标才会实现。因此,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依靠农民主体力量,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建设新农村,构建起建设新农村的大格局,并建立长效机制加以保证。我们要将城市文化科技人员下村服务、医疗人员下村服务、中学和小学教师下村支教、各类企业与乡村结对帮扶开发、政府负责社会各方面参予支持培训农民劳动力等等制度加以总结规范,形成长效机制,从而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幅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财力对农村的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要用党的惠农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民积极建设好自己的幸福家园。我们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以总结和完善,建立起引导农民在党和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家园的激励机制。

   4.着力培植特色产业,确立整体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机制

   要立足当地的特色和已有的基础,着眼于现代化农业大局,着力培植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应对罗甸县着力发展秋延晚蔬菜,惠水县辉岩村打造“金钱桔”,贵定音寨村着力打造“中国酥里之乡”,福泉市江边寨着力打造“农家乐”旅游,荔波县着力发展桑养蚕等等特色产业进行总结提升发展质量,要巩固和发展摆忙――甘塘“十里毛尖长廊”示范带和坝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幅射功能。

   5.加紧研讨并逐步建立城乡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别的客观需求。自治州农村人多地少,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这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现在,农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收入超过了种植业收入。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证明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统一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通过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转移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必须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加紧研讨并及早建立起城乡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三、结语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国情和我州的州情决定了建设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理清路子,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扎实,高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德政工程、发展自治州经济社会的民心工程。


相关文章

  • 平塘:"六个坚定不移"推动教育发展新突破
  • 平塘:"六个坚定不移"推动教育发展新突破 近日,在平塘县教育工作会上,平塘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余星进对2016年教育工作提出了"团结.务实.创新.奋进"的总要求,以"六个坚定不移"推动 ...查看


  • 2013年10月20日安徽遴选真题
  • 2013年安徽省直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 一.某县一明胶生产企业被媒体曝光其明胶90%被食用或被出售给药厂制作胶囊,省里非常重视,决定成立调查组,你是调查组成员,请列出调查工作思路.(200字以内) 2012年安徽省直遴选公务员考试也考过类似题 ...查看


  • 201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遴选真题
  • 上午:写作基础能力 (上午:8︰30-11︰30:共两道题) 试题一:新闻稿撰写 以下是赵克志省长到黔西南州普安县.晴隆县调研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座谈时的讲话原音(见资料一:赵克志省长讲话音频文件)及调研方案(见资料二:赵克志省长赴普安县.晴 ...查看


  • 六解全域旅游
  •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需多级联动丨六解全域旅游 2016-02-22 石培华 中国旅游报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需要国家.省.市(县.区)多级联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需要分类创新推动.对此,笔者概括为以下"三个六". ...查看


  • 农业产业园区视察报告
  • 平塘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视察报告 根据县委批转县政协2014年工作要点安排, 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分2个视察组,于7月21日.22日深入白龙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塘生态茶叶两个省级产业园区.牙舟州级现代烟草产业示范园区.四寨蔬菜县级产业示 ...查看


  • XX县2014年度扶贫资金中药材(灵芝)项目实施方案(1)
  • 项目编号:黔扶药2014(Ⅰ)39-28 贵州省XX县2014年中药材(灵芝) 产业化扶贫项目 实施方案 申报单位(盖章):XX县XX镇人民政府(农业扶贫产业园区) 实施单位(盖章): XX县XX镇人民政府 主管部门(盖章): XX县扶贫开 ...查看


  • 美丽乡村建设要过垃圾处理这道坎
  • 我要评论 2016年02月29日 06:57:2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与其 ...查看


  • 黔东南州老干部工作自身建设情况汇报
  • 黔东南州老干部工作部门 自身建设情况汇报 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老干部门的自身建设.提升老干部门的服务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我州历来 ...查看


  • 找准着力点?促进扶贫开发精准有效
  • 凯里市积极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扶贫脱贫长效机制,确保2020年实现全市全部脱贫. 围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凯里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落实 "四个切实&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