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想

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想

生物教学,拓展材料,教材生活化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在教学中适当选择课外的拓展材料,辅助教材内容,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课程的学习,要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生物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生物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校本的开展是在教学坚持对教材内容附加上拓展材料,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效果非常好。

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拓展具有相对优势,因为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是,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相关现象,学生一般不太注意,更不会探求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生物的热情,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并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调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结合生产实践中应用生物学知识的例子认识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获得成功。下面介绍一些我校的校本开发的具体做法:

一、 在生活中寻找情景,开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之门

新的生物知识的引入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典型例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新鲜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生物学问,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生物的恐惧和厌烦心理,明确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案例:初中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入新课的情景是这样设置的: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饮食情况。下面请某同学说一下昨天他的一日三餐都有哪些食物?

生:早饭吃了牛奶和馒头,中午饭吃了青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土豆丝和米饭,晚饭吃了面片和羊肉,还吃了一个苹果。

师:你吃的羊肉肥吗?

生:“肥搭瘦”。

师:其他同学都吃了哪些食物?

生:……

师:从同学们的食物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食物中富含各种营养物质。牛奶、瘦肉、豆类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很高,馒头、米饭、土豆、面粉、苹果中糖类含量很高(淀粉也是糖类物质),肥肉、炒菜用的植物油主要是脂类物质。除此以外,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炒菜时加食盐以及食物中本身也含有无机盐,每天喝水、吃饭都摄入大量的水分。总上所述,我们每天摄入的营养物质有:糖类、脂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这些营养物质对人和动物来说有什么用处呢?今天我们学习人体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营养以及这些营养物质的作用,以及下一节的这些营养物质是怎样被人和动物体消化、吸收利用的。

所谓“生活性”是指生物课程内容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现象和活动。这个情景设置符合观察——思考的逻辑顺序,也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树立了本节学习的目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生物知识走向生活实践,让学生体会生物知识的价值。

现实生产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及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习生物的目的在于用生物和生物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乐于用学到的生物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如何养好家里的花卉、金鱼”,“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人体健康与疾病”等等。但学生很少用生物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策划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当学生学习了生物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外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物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符合的。

教学案例:学习完初中生物《绿色植物利用光制造有机物》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怎样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将这个问题具体化:“树影下的小麦为什么生长不好”,“为什么种植密度过大过小都降低产量”,“为什么要轮作”,“为什么要一年多茬”,“为什么北方冬天植物几乎不生长”,“为什么温室大棚栽培要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等问题。随即拓展提问“为什么要中耕松土?”“为什么盐碱地上植物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 等问题。

让学生在分析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时生物学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培养具有一定生物学素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

三、学以致用,用生活中的生物启迪学生创新的智慧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生物,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打开学生的创造智慧,让生物课堂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教学案例:仿生学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边缘科学,教师先可以介绍一些仿生学应用的例子,如雷达与蛙眼,北极熊中空体毛与高保暖衣服,变色龙与伪装迷彩,宇航员的宇航服和长颈鹿,血液透析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等。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相关问题,模仿相关原理进行发明创

造。例如,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壁虎的脚设计一款登山鞋等等,可以适当开放实验室设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发明创造条件,通过创造发明等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大有帮助。

总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建构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生物课是不完整的课,缺少学生生活经验的生物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根据新课程要求,充分利用拓展材料大胆开展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我们把生物教学立足于生活,让教材外的拓展材料在生物教学新起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一、问题情境的种类

(1)呈现型问题情境。这是将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的一种情境。如,教师利用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归纳,以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设疑方法,多用来理解某一知识、概念、观点等。由于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极其有限,这类设疑只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因而我们的设疑不能只停留在这类问题情境上。

(2)发现型问题情境。这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他人提供问题。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探究史》的时候,老师设置如下问题情境。师:一粒种子能长成苍天大树,植物是从哪里进行物质积累的?生甲:从土壤。生乙:从空气。生丙:不对,植物生长都需要浇水,应该从水中吸收营养物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不同回答,形成认知冲突,想知道哪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接下来教师抛出亚里士多德观点“,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亚里士多德是著名学者、科学家,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偏向这一观点,有的学生在怀疑中思考。创设发现型问题情境的常用方式有: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提出个人要学习的目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和学习后质疑、标新立异等。教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把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3)应用型问题情境。这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或有目的制造矛盾,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地、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如学习完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为农民制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农作物产量,一方面提高光合作用,另一方面降低呼吸作用,如蔬菜大棚用蓝色塑料薄膜或挂红光灯、蓝紫光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增强光合作用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夜间适当降温以降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这样的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变通思路考虑问题的习惯。

(4)创造型问题情境。这是指让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做新的探索、补充新的见解。如学习了标志重捕法后,教师拿出一大袋黄豆和一小袋赤豆,要求学生估算出黄豆的数量,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最终想出了用标志重捕法类似的实验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未提示或少提示可联系的信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创造性地从已学知识中发现可类比的对象,找出源问题与目标问题中隐含的相似属性,实现迁移,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逐渐形成。创设此种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常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如“除教材中关于„„ 方法之外,你还有自己的方法吗?”也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展开想象。如提问“假如你是市环保局长,将怎样治理本市环境?”通过这种角色的设计和转换,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现实的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类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问题情境教学其本质特征是师生间、生生间多元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二、组织问题情境教学的方式

(1)课堂讨论活动。讨论是生物课常用的体验式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要使讨论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式,如同桌共议、小组讨论、全班发言等。讨论中,教师要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引导、辅导。如在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中,我先在黑板上画出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后进行提问:“图中果蝇体细胞内有多少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后的配子中有几条染色体?”然后让学生把这几条染色体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接着告知这四条染色体可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当学生感到理解困难的时候,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给染色体组下定义,再把自己的定义和教材中的定义进行比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对直观的图解有个初步的印象,这与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是一致的,并且能锻炼学生从具体图像中抽象出概念并组织语言描述的能力,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进行修正、完善,加深对疑难概念的理解。

(2)案例辩论活动。对于需要开展案例辩论的,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型。课堂上的案例辩论活动比讨论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发表不同观点,在“头脑风暴”等活动中,在针锋相对的

辩论中明辨是非曲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运用。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结合案例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设计适合的辩题,通过多种途径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知识开展课堂案例辩论。例如在讲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时,先放了一影片《逃出克隆岛》,该影片中克隆人被称作产品,出现问题的“产品”可以被任意销毁,而影片的最后,“产品”又将本体杀死后取而代之。结合现实中大家对于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学生就克隆人安全和伦理问题展开辩论。

(3)角色体验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让学生或检验现实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生物课堂教学中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部分中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课标内容对我们的生物教学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应打破那种照本宣科的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在盎然的兴趣中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 指导观察生活,做好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生物课的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材所讲的内容并结合课标的要求,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带着这些好奇和疑虑去学习相关生物学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为课堂有效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关于酶的知识时,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使用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蛋白酶、脂肪酶)分别洗衣服,然后对比洗衣效果。在讲细胞呼吸知识的时候,课前让学生进行农业社会调查:为什么植物浇水后,要适时松土?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课前去观察生活现象,不但能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程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

二、 展示生活案例,创造学习情景。

形象化、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实效。在生物教学中更是如此。生物学知识,属于严谨的自然科学,但也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用生活中的案例引导,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讲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了广东海域的大面积赤潮现象,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触目惊心,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述发酵技术的时候,在课堂上,我呈给学生亲自酿制的葡萄美酒,在品尝芬芳甘甜的美

酒同时,在一片唏嘘的赞叹声中,学生们跃跃欲试,身心早已迫不及待地飞向知识的殿堂。之后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 培养动手能力,崇尚学以致用

知识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引导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在讲述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有关知识时,我让学生了解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后,探究恶性肿瘤的防治措施,关注人类自身健康。在学习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知识时,让学生在秋季,葡萄丰产的时候,尝试亲自酿制葡萄酒。在讲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后,让学生自制豆芽菜。当甘醇的美酒和鲜嫩的豆芽通过学生自己的劳动被创造出来的时候,知识就真正的转化成了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谈到:“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的生物教师,更应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教学中,本着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想

生物教学,拓展材料,教材生活化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在教学中适当选择课外的拓展材料,辅助教材内容,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课程的学习,要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生物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生物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校本的开展是在教学坚持对教材内容附加上拓展材料,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效果非常好。

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拓展具有相对优势,因为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是,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相关现象,学生一般不太注意,更不会探求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生物的热情,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并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调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结合生产实践中应用生物学知识的例子认识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获得成功。下面介绍一些我校的校本开发的具体做法:

一、 在生活中寻找情景,开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之门

新的生物知识的引入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典型例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新鲜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生物学问,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生物的恐惧和厌烦心理,明确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案例:初中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入新课的情景是这样设置的: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饮食情况。下面请某同学说一下昨天他的一日三餐都有哪些食物?

生:早饭吃了牛奶和馒头,中午饭吃了青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土豆丝和米饭,晚饭吃了面片和羊肉,还吃了一个苹果。

师:你吃的羊肉肥吗?

生:“肥搭瘦”。

师:其他同学都吃了哪些食物?

生:……

师:从同学们的食物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食物中富含各种营养物质。牛奶、瘦肉、豆类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很高,馒头、米饭、土豆、面粉、苹果中糖类含量很高(淀粉也是糖类物质),肥肉、炒菜用的植物油主要是脂类物质。除此以外,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炒菜时加食盐以及食物中本身也含有无机盐,每天喝水、吃饭都摄入大量的水分。总上所述,我们每天摄入的营养物质有:糖类、脂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这些营养物质对人和动物来说有什么用处呢?今天我们学习人体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营养以及这些营养物质的作用,以及下一节的这些营养物质是怎样被人和动物体消化、吸收利用的。

所谓“生活性”是指生物课程内容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现象和活动。这个情景设置符合观察——思考的逻辑顺序,也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树立了本节学习的目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生物知识走向生活实践,让学生体会生物知识的价值。

现实生产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及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习生物的目的在于用生物和生物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乐于用学到的生物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如何养好家里的花卉、金鱼”,“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人体健康与疾病”等等。但学生很少用生物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策划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当学生学习了生物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外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物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符合的。

教学案例:学习完初中生物《绿色植物利用光制造有机物》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怎样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并将这个问题具体化:“树影下的小麦为什么生长不好”,“为什么种植密度过大过小都降低产量”,“为什么要轮作”,“为什么要一年多茬”,“为什么北方冬天植物几乎不生长”,“为什么温室大棚栽培要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等问题。随即拓展提问“为什么要中耕松土?”“为什么盐碱地上植物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 等问题。

让学生在分析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时生物学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培养具有一定生物学素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

三、学以致用,用生活中的生物启迪学生创新的智慧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生物,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打开学生的创造智慧,让生物课堂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教学案例:仿生学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边缘科学,教师先可以介绍一些仿生学应用的例子,如雷达与蛙眼,北极熊中空体毛与高保暖衣服,变色龙与伪装迷彩,宇航员的宇航服和长颈鹿,血液透析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等。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相关问题,模仿相关原理进行发明创

造。例如,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壁虎的脚设计一款登山鞋等等,可以适当开放实验室设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发明创造条件,通过创造发明等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大有帮助。

总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建构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生物课是不完整的课,缺少学生生活经验的生物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根据新课程要求,充分利用拓展材料大胆开展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我们把生物教学立足于生活,让教材外的拓展材料在生物教学新起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一、问题情境的种类

(1)呈现型问题情境。这是将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的一种情境。如,教师利用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归纳,以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设疑方法,多用来理解某一知识、概念、观点等。由于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极其有限,这类设疑只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因而我们的设疑不能只停留在这类问题情境上。

(2)发现型问题情境。这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他人提供问题。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探究史》的时候,老师设置如下问题情境。师:一粒种子能长成苍天大树,植物是从哪里进行物质积累的?生甲:从土壤。生乙:从空气。生丙:不对,植物生长都需要浇水,应该从水中吸收营养物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不同回答,形成认知冲突,想知道哪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接下来教师抛出亚里士多德观点“,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亚里士多德是著名学者、科学家,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偏向这一观点,有的学生在怀疑中思考。创设发现型问题情境的常用方式有: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提出个人要学习的目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和学习后质疑、标新立异等。教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把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3)应用型问题情境。这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或有目的制造矛盾,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地、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如学习完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为农民制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农作物产量,一方面提高光合作用,另一方面降低呼吸作用,如蔬菜大棚用蓝色塑料薄膜或挂红光灯、蓝紫光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增强光合作用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夜间适当降温以降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这样的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变通思路考虑问题的习惯。

(4)创造型问题情境。这是指让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做新的探索、补充新的见解。如学习了标志重捕法后,教师拿出一大袋黄豆和一小袋赤豆,要求学生估算出黄豆的数量,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最终想出了用标志重捕法类似的实验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未提示或少提示可联系的信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创造性地从已学知识中发现可类比的对象,找出源问题与目标问题中隐含的相似属性,实现迁移,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逐渐形成。创设此种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常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如“除教材中关于„„ 方法之外,你还有自己的方法吗?”也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展开想象。如提问“假如你是市环保局长,将怎样治理本市环境?”通过这种角色的设计和转换,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现实的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类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问题情境教学其本质特征是师生间、生生间多元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二、组织问题情境教学的方式

(1)课堂讨论活动。讨论是生物课常用的体验式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要使讨论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式,如同桌共议、小组讨论、全班发言等。讨论中,教师要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引导、辅导。如在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中,我先在黑板上画出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后进行提问:“图中果蝇体细胞内有多少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后的配子中有几条染色体?”然后让学生把这几条染色体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接着告知这四条染色体可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当学生感到理解困难的时候,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给染色体组下定义,再把自己的定义和教材中的定义进行比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对直观的图解有个初步的印象,这与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是一致的,并且能锻炼学生从具体图像中抽象出概念并组织语言描述的能力,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进行修正、完善,加深对疑难概念的理解。

(2)案例辩论活动。对于需要开展案例辩论的,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型。课堂上的案例辩论活动比讨论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发表不同观点,在“头脑风暴”等活动中,在针锋相对的

辩论中明辨是非曲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运用。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结合案例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设计适合的辩题,通过多种途径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知识开展课堂案例辩论。例如在讲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时,先放了一影片《逃出克隆岛》,该影片中克隆人被称作产品,出现问题的“产品”可以被任意销毁,而影片的最后,“产品”又将本体杀死后取而代之。结合现实中大家对于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学生就克隆人安全和伦理问题展开辩论。

(3)角色体验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让学生或检验现实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生物课堂教学中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部分中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课标内容对我们的生物教学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应打破那种照本宣科的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在盎然的兴趣中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 指导观察生活,做好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生物课的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材所讲的内容并结合课标的要求,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带着这些好奇和疑虑去学习相关生物学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为课堂有效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关于酶的知识时,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使用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蛋白酶、脂肪酶)分别洗衣服,然后对比洗衣效果。在讲细胞呼吸知识的时候,课前让学生进行农业社会调查:为什么植物浇水后,要适时松土?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课前去观察生活现象,不但能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程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

二、 展示生活案例,创造学习情景。

形象化、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实效。在生物教学中更是如此。生物学知识,属于严谨的自然科学,但也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用生活中的案例引导,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讲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了广东海域的大面积赤潮现象,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触目惊心,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述发酵技术的时候,在课堂上,我呈给学生亲自酿制的葡萄美酒,在品尝芬芳甘甜的美

酒同时,在一片唏嘘的赞叹声中,学生们跃跃欲试,身心早已迫不及待地飞向知识的殿堂。之后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 培养动手能力,崇尚学以致用

知识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引导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在讲述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有关知识时,我让学生了解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后,探究恶性肿瘤的防治措施,关注人类自身健康。在学习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知识时,让学生在秋季,葡萄丰产的时候,尝试亲自酿制葡萄酒。在讲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后,让学生自制豆芽菜。当甘醇的美酒和鲜嫩的豆芽通过学生自己的劳动被创造出来的时候,知识就真正的转化成了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谈到:“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的生物教师,更应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教学中,本着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相关文章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的感想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的感想 概率问题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学科, 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概率与统计知识应用非常普遍,科学家对实验统计的数据的分析,企业对产品质量检查,产品的市场分析,人口普查,有奖债券,国家彩票等等都用到了 ...查看


  • 折形状公开课教学设计
  • 折形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不同.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 ...查看


  • 听完销售课后的感想
  • 听课收获 王光明 6月4日上午,我听了余义琴老师的七年级生物<预防传染病>和江敏老师的八年级物理<杠杆平衡>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共同特点: 教学设计合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两节课 ...查看


  • 食品小学期总结与感想
  • 小学期总结与感想 人们常说: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不能确定地说为期20天的小学期是很快乐的,但时间却真的过得很快.试想,我用2000字叙述说这次小学期给我带了多大多大的体会与收获,不仅老师见了不相信,连我自己都会觉得心里有愧.鉴于此,仅在此对 ...查看


  • 植物调查报告(1)
  • 辽宁喀左地区植物配置应用调查报告 摘要 对喀左地区的绿地进行调查其选用的绿化植物种类.种植形式.观赏特性等. 关键词 喀左地区绿地,植物种类,种植形式,观赏特性 前言 本次调查报告是在辽宁省喀左县内展开的, 喀左县地处温带半干旱西辽河州向暖 ...查看


  • 水与我们的生活
  • <水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张群 活动一 有限的水资源 活动目的: 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使学生了解水的作用和重要性,对"生活中"的水有初步的认识. 2.运用多种渠道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探讨水 ...查看


  • 陶瓷膜分离纯化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 2011年第19期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教前沿○科技信息 陶瓷膜分离纯化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王宏常晓菲朱维忠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宁 272100) [摘要]生物医药生产 ...查看


  • 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 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物技术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2(IL-2). ...查看


  • 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后的感想和打算
  • 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后的感想和打算 敬爱的党组织: 成为了党的一名预备党员后,我感到无上光荣,从今以后我将更 加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在学习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严格要求自己,经得起党的考验,不辜负组织的希望,争取早日符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