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教师版

洪泽二中2016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小说次要人物作用

主备人:江锋袁书春备课时间:12.22

【教学目标】

1.辨识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形象;

2.结合文章情节,把握次要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情节和主旨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文章情节,把握次要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情节和主旨的作用。

2.掌握答题基本思路。

【教学内容】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在二轮复习训练中,要重点把握好次要人物的特点和作用,不能脱离文本内容泛泛而谈,做到能“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课型】专题复习课

【教学步骤】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一、合作探究

秋祭

刘建超

(1)“小贱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2)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3)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4)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5)古戏楼孤零零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6)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7)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8)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9)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10)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11)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12)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13)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14)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15)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16)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17)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18)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19)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20)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21)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22)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23)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24)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25)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26)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27)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

红酒:①引出“小贱妃”这个人物,②借红酒之口评价人物,③以红酒的情绪感染读者。 朋友: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老婆婆。

二、拓展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蛮师傅

韩少功

(1)莫求带着两个村干部,来到我家言不及义地东拉西扯,喝茶,抽烟,翻翻桌上的报纸,看上去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又迟迟不入正题。

(2)最后莫求犹犹豫豫地说:“到山上走走,如何?”

(3)走就走吧。

(4)他们显然不是拉我去观光。

(5)爬到蕉冲和梅峒之间的大岭上,走完一截新泥翻滚的路坯子,正题才出现在前面。原来公路开挖到这里以后,碰到了前面一个陡崖。往左边挖吧,坡度不大,但可能遇到岩层;往右边挖吧,没有岩层,但必须远远地绕路减坡。他们不知下一步如何才能省工,要我来做个决断。

(6)我吃了一惊。开路这样的大工程,他们既无测量也无设计,一个瞎子也想摸上天?或者说,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摸摸脑袋就是设计,一台挖土机挖到哪里算哪里,再来一次土法上马大跃进么?怪不得他们不久前闯下大祸。一台推土机一步踩空,几个筋斗翻下山去,把竹林哗啦啦压倒一大片。莫求当时脸色惨白,喊一声“娘”,差点晕了过去,好半天醒过神来,要大家赶快下山,说人肯定是没有了,但有只手,有只脚,都要捡回来,到时候请万裁缝拿针线连一下。

(7)没料到那一次居然老天保佑,司机不但没死,而且毛发未损,从砸瘪了的驾驶室里钻出来,拍泥打灰,还是大活人的一个。

(8)翻车没翻出教训,倒翻出了更大的贼胆。他们把推土机卸成几块,嘿哟嘿哟分头搬上山,胳膊大腿一凑,耳朵鼻子一拼,又成了一台推土机,又要继续开工。几双眼睛盯着我,只等我一言定乾坤。“老韩你读书多,”莫求递来一根烟,“你说说,这条路到底应该往左还是往右?”

(9)“我如何懂得这一套?”

(10)“你连外国都去过,什么路没有看见过?你就不要谦虚了。”

(11)“这不是谦虚,是我真的不懂。”

(12)“你当过主席的人,”——莫求知道我当过什么协会的主席,“书都写了好多本,还不比我们的水平高?还不比乡政府贺麻子的水平高?”

(13)我没法让他明白,读书人并不万能,就算当了十个鸟主席,也没法设计出公路。这事还是只能去找路桥设计院。但我后来明白,我这样说也是犯傻。他们虽然一直自称蛮电工、蛮木工、蛮砌匠、蛮司机,但也都是脔心七窍,对工程设计一事岂能不懂?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莫求对我说,他们从各方筹集来的资金总共才六万多,若去找设计院,连半张图纸都买不回,修什么屁路?

(14)我们沉默了很久。最后,我也只能跟着他们蛮干。我提议大家在林子里再钻一遍,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在太阳下山之前,我们总算重新会合了。我脸上被草叶割出好几道血痕,衣衫也汗了个透湿。这还不算什么。最倒霉的是老贵,被马蜂蜇了一下,哇哇大叫,眼泪双流,在林子里狗一样钻来窜去,说要捉住那只马蜂来“原汁化原毒”。但这一切代价仍未换来共识,合议时还是有的要往左,有的要往右,一堆蛮师傅,谁也不服谁。

(15)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渐暗。这种神仙会不宜再开下去,起码老贵的蜇伤也痛得他受不住。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莫求盯着我:“你说说看,挖哪边?”

我心一横:“左边!”反对方没有吱声。

(16)“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

(17)那是当然,那是当然。他们都这样说。

(18)“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我又补上一句,权当是在荒山野岭上再当一回主席。

(19)我的会员们纷纷说:左边就左边,狗屎也要吃了它!

(20)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方案确实是半团狗屎:开挖遇到的岩层,比估计的要硬得多,费了我们好多人工和炸药。一次山体崩塌,还差点闹出人命。好在一俊遮百丑,公路总算通了,大家也就不再说什么。至于另一些方案会不会是狗屎,会不会是更大的狗屎,因为未能实施,就没法验证。

(21)但有一条基本上可以肯定:如果久拖不决,如果空谈坐等,等有了大钱以后再找设计院按部就班——那我们什么也干不成。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 (选自《小说选刊》)

1.“我”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我”是村民修路这一事件的见证者,通过“我”这第一人称的叙述,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②在村民眼中“我”是一个有见识的读书人,他们找“我”商量修路的事,体现了村民对科学知识的看重;③小说结尾通过“我”的评论,揭示了主旨。

三、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1)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2)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土墙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3)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扑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中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4)“很欣赏它吧。”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5)“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兴的淡褐色西装。

(6)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7)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8)“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9)“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10)“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11)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12)“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13)“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14)“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15)记者又得意扬扬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16)“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17)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18)“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特点:身材魁梧,追求时尚,缺乏艺术鉴赏力,世俗、肤浅而又直爽。

作用:①借记者的口吻来介绍画家,推动情节发展;②记者对画作的评价,反衬出画家的艺术追求,有利于深化主题。

洪泽二中2016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小说次要人物作用

主备人:江锋袁书春备课时间:12.22

【教学目标】

1.辨识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形象;

2.结合文章情节,把握次要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情节和主旨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文章情节,把握次要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情节和主旨的作用。

2.掌握答题基本思路。

【教学内容】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在二轮复习训练中,要重点把握好次要人物的特点和作用,不能脱离文本内容泛泛而谈,做到能“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课型】专题复习课

【教学步骤】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一、合作探究

秋祭

刘建超

(1)“小贱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2)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3)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4)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5)古戏楼孤零零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6)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7)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8)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9)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10)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11)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12)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13)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14)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15)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16)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17)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18)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19)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20)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21)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22)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23)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24)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25)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26)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27)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

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

红酒:①引出“小贱妃”这个人物,②借红酒之口评价人物,③以红酒的情绪感染读者。 朋友: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老婆婆。

二、拓展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蛮师傅

韩少功

(1)莫求带着两个村干部,来到我家言不及义地东拉西扯,喝茶,抽烟,翻翻桌上的报纸,看上去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又迟迟不入正题。

(2)最后莫求犹犹豫豫地说:“到山上走走,如何?”

(3)走就走吧。

(4)他们显然不是拉我去观光。

(5)爬到蕉冲和梅峒之间的大岭上,走完一截新泥翻滚的路坯子,正题才出现在前面。原来公路开挖到这里以后,碰到了前面一个陡崖。往左边挖吧,坡度不大,但可能遇到岩层;往右边挖吧,没有岩层,但必须远远地绕路减坡。他们不知下一步如何才能省工,要我来做个决断。

(6)我吃了一惊。开路这样的大工程,他们既无测量也无设计,一个瞎子也想摸上天?或者说,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摸摸脑袋就是设计,一台挖土机挖到哪里算哪里,再来一次土法上马大跃进么?怪不得他们不久前闯下大祸。一台推土机一步踩空,几个筋斗翻下山去,把竹林哗啦啦压倒一大片。莫求当时脸色惨白,喊一声“娘”,差点晕了过去,好半天醒过神来,要大家赶快下山,说人肯定是没有了,但有只手,有只脚,都要捡回来,到时候请万裁缝拿针线连一下。

(7)没料到那一次居然老天保佑,司机不但没死,而且毛发未损,从砸瘪了的驾驶室里钻出来,拍泥打灰,还是大活人的一个。

(8)翻车没翻出教训,倒翻出了更大的贼胆。他们把推土机卸成几块,嘿哟嘿哟分头搬上山,胳膊大腿一凑,耳朵鼻子一拼,又成了一台推土机,又要继续开工。几双眼睛盯着我,只等我一言定乾坤。“老韩你读书多,”莫求递来一根烟,“你说说,这条路到底应该往左还是往右?”

(9)“我如何懂得这一套?”

(10)“你连外国都去过,什么路没有看见过?你就不要谦虚了。”

(11)“这不是谦虚,是我真的不懂。”

(12)“你当过主席的人,”——莫求知道我当过什么协会的主席,“书都写了好多本,还不比我们的水平高?还不比乡政府贺麻子的水平高?”

(13)我没法让他明白,读书人并不万能,就算当了十个鸟主席,也没法设计出公路。这事还是只能去找路桥设计院。但我后来明白,我这样说也是犯傻。他们虽然一直自称蛮电工、蛮木工、蛮砌匠、蛮司机,但也都是脔心七窍,对工程设计一事岂能不懂?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莫求对我说,他们从各方筹集来的资金总共才六万多,若去找设计院,连半张图纸都买不回,修什么屁路?

(14)我们沉默了很久。最后,我也只能跟着他们蛮干。我提议大家在林子里再钻一遍,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在太阳下山之前,我们总算重新会合了。我脸上被草叶割出好几道血痕,衣衫也汗了个透湿。这还不算什么。最倒霉的是老贵,被马蜂蜇了一下,哇哇大叫,眼泪双流,在林子里狗一样钻来窜去,说要捉住那只马蜂来“原汁化原毒”。但这一切代价仍未换来共识,合议时还是有的要往左,有的要往右,一堆蛮师傅,谁也不服谁。

(15)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渐暗。这种神仙会不宜再开下去,起码老贵的蜇伤也痛得他受不住。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莫求盯着我:“你说说看,挖哪边?”

我心一横:“左边!”反对方没有吱声。

(16)“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

(17)那是当然,那是当然。他们都这样说。

(18)“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我又补上一句,权当是在荒山野岭上再当一回主席。

(19)我的会员们纷纷说:左边就左边,狗屎也要吃了它!

(20)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方案确实是半团狗屎:开挖遇到的岩层,比估计的要硬得多,费了我们好多人工和炸药。一次山体崩塌,还差点闹出人命。好在一俊遮百丑,公路总算通了,大家也就不再说什么。至于另一些方案会不会是狗屎,会不会是更大的狗屎,因为未能实施,就没法验证。

(21)但有一条基本上可以肯定:如果久拖不决,如果空谈坐等,等有了大钱以后再找设计院按部就班——那我们什么也干不成。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 (选自《小说选刊》)

1.“我”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我”是村民修路这一事件的见证者,通过“我”这第一人称的叙述,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②在村民眼中“我”是一个有见识的读书人,他们找“我”商量修路的事,体现了村民对科学知识的看重;③小说结尾通过“我”的评论,揭示了主旨。

三、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1)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2)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土墙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3)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扑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中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4)“很欣赏它吧。”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5)“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兴的淡褐色西装。

(6)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7)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8)“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9)“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10)“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11)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12)“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13)“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14)“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15)记者又得意扬扬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16)“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17)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18)“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特点:身材魁梧,追求时尚,缺乏艺术鉴赏力,世俗、肤浅而又直爽。

作用:①借记者的口吻来介绍画家,推动情节发展;②记者对画作的评价,反衬出画家的艺术追求,有利于深化主题。


相关文章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摘要:2012年高考尘埃已定,终于静下心来认真地把高考题看了一遍,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今年的高考试题比较稳定,所有的题型我们都带着学生反复练习过,答题技巧和方法也都强化训练过.应该说我们在复习备考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纵观新课改以来的 ...查看


  • 2015届海淀高三期末语文试题_含答案
  •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语 文 2015.1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短文,完成1-6题. ①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 听烧爆竹童心在, ...查看


  • 2015高考语文轻巧夺冠:微专题6_8 小说阅读
  • 2015高考语文轻巧夺冠:微专题6_8 小说阅读 高三 2015-04-18 18:33 2015高考语文轻巧夺冠:微专题6.8 小说阅读 温馨寄语 小说阅读的核心题点主要有: 1.句段作用和某处情节作用分析题.这种题型虽然与散文阅读中的句 ...查看


  • 高三语文备考经验总结
  • 抓基础厚积薄发 重细节有的放矢 --实验高中2017届高三语文备考工作总结 2017年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支持下,高三师生戮力同心,圆满完成了市教育局给我校分配的高考任务,同时,语文学科也取得了不 ...查看


  • 从[在桥边]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
  • <在桥边>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 [摘要]通过对新旧教材相关知识的比对不难发现,作为小说基本元素的八个话题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有重合之处的.例如"场景"可以对应"环境& ...查看


  • 2013-2014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2013-2014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013-2014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12级计算机高考二.三班及12级数控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周授课8节,早自习2节,晚自习2节.针对学生学情及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查看


  • 散文的分类(高三备课资料)
  •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 ...查看


  • 高二语文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工作计划 2014-9 一. 指导思想 以新课改为方向,学习外地经验,在教学改革方面创出自己的路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把高二当高三过,为2016年的高考奠定基础. 二. 工作目标及重点 1.完成 ...查看


  • 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部分答案
  • 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部分之一 三.(25分)文本:峡谷 作者:阿城 11.(25分) (1)(5分)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2)(6分) 答案要点: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