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

技 术 经 济 学

为什么开设这门选修课?

● 问:

● 1、如果你研制、开发了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你怎么推广之?

● 2、你完成了一项科研课题,申请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你如何反映成果预期

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3、你要设计或开发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要获得成功,应考虑哪些主要问题? 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

本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以经济效益为主线,讲授经济效益原理及其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在技术推广与经济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内容涉及经济效益原理、边际分析原理,经济效益评价原理、资源边际报酬递减原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计量分析方法,以及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具体运用等。

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

本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以经济效益为主线,讲授经济效益原理及其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在技术推广与经济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内容涉及经济效益原理、边际分析原理,经济效益评价原理、资源边际报酬递减原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计量分析方法,以及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具体运用等。

有哪些技术经济问题(现象)?

● 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项目规划问题;

● 产品设计中的问题:汽车自重与载重量。

●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问题;

● 生产管理的问题;如规模

● 科研成果评价问题;

● 最先进技术为什么难推广,传统技术却有生命力?

学 习 内 容

● 第一章 技术经济效益lilun

● 第二章 资源报酬变动原理

● 第三章 技术经济评价

● 第四章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五章 资金时间价值

● 第六章 技术经济一般计量分析方法

● 第七章 边际分析法

● 第八章 科技项目的经济评价

● 教材,建议选用:

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经营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技术经济学》王凤科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出版

● 参考书与资料:

1、《技术经济学》许晓峰著,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2、《现代技术经济学》王克军、万兴亚、邵法焕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3、《技术经济》、《工业技术经济》、《农业技术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月刊)

第一章 技术经济效益

● 第一节 《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技术、经济与计量

● 1、技术的含义

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属性与规律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回答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

● 什么是技术?

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能等,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民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能和设备工具等的总称,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自然的方法和手段。

技术是人类智力与科学的结晶。其主要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技术是科学与生产的中介,科学成果必须经过技术层次的转化,才可能转化为显示生产力。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

● 2、技术的存在形态

A 、物化形态、知识(设计)形态、能力形态

B 、有形技术、无形技术

C 、硬技术、软技术

《技术经济学》中的“技术”指广义的技术,包括技术措施、技术方法、技术方案、技术政策,等。

● 3、技术的作用:

高产、

优质、

有效、

抗逆、

节约、

有利 。

● (二)经济

● 1、经济是个多义词:

A 、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B 、经济实力

C 、经济基础

D 、节约、节省

《技术经济学》中的“经济”有多种含义,但侧重于“节约、节省”。

● 经济学则是研究在既定的条件下,如何一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以最

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用的科学。

● 2、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技术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明显的经济目的性,没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技术基础的经济发展。技术与经济的这一特性使得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A 、技术进步与发展以经济需要为动力;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应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受到经济的制约;

B 、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经济飞速发展必须依靠技术的重大突破

C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相互促进。

● 1、含义:

依据数学原理,并借助于一定的计算工具,对事物的发展给予量的规定性。

● 2、计量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 《技术经济学》就是运用计量分析手段,分析研究技术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

科。

● 《技术经济学》研究特点

1、两栖性。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2、综合性。涉及多学科知识、多因素、多方法的综合应用。

3、实用性。注重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4、数量性。侧重定量分析。

5、预测性。注重对技术经济问题论证研究,同时也对技术运用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6、优选性。通过分析研究,选择、提供最优技术与方案。

●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实验法,包括试验法和模拟实验法

3、系统研究法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技术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为改善企业经营,提高经营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服务;

4、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供依据;

5、为促进本学科的完善与发展做出努力。

第二节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

● 一、经济效果

● (一)含义

基本含义:对人们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课程含义:一定的目的下,在人们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劳动消耗量与劳动占用量同所取得的劳动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

● (二)表达式

经济效果=劳动有用成果÷劳动耗费与劳动占用

● (三)讲求经济效果的必要性

1、实现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2、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

3、节约原则的要求

4、解决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矛盾与实现生产目的的需要

5、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 (四)经济效果变动趋势

1、投入不变,产出增加,效果提高;

2、产出不变,投入下降,效果提高;

3、投入下降,产出增加,效果明显提高;

4、投入增加,产出明显增加,效果提高;

5、投入下降,产出有所下降,效果提高。

● 3是理想途径;4是经济发展的一般途径,又叫集约经营;5是粗放经营。

二、经济效益

● (一)含义

指有益的经济效果,实质上是指盈利,是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得大于所费、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 (二)表达式

1、经济效益=收入-支出

=所得-所费

2、经济效益=劳动成果-(劳动耗费+不能实现价值的劳动成果

● 三)经济效益与经济效果的的关系

1、两者都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本质上具有相似的地方。

2、两者形成的先后次序不同,经济效果在前,经济效益在后。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经济效果的延伸,有经济效果才有经济效益,但经济效果好,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存在着矛盾的地方。

3、两者涉及的范围不同,经济效果局限于生产领域,经济效益则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

● (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 经济效益=f (经济效率,经济效果,经济效用)

● 因此,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高效率

2、提高效果

3、提高效用

第三节 技术效果

● 一、含义

在一定的生产中,技术应用后所取得的成就。或者说是对人们应用技术进行活动以后,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 二、计算方法

技术效果=技术应用后的产出水平 - 技术应用前的产出水平

● 三、种类

1、中间技术效果

2、最终技术效果

● 四、特点

1、多样性

2、多面性

3、多变性

● 五、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

(一)两者同时产生,同时形成

(二)先计量技术效果,后计量经济效果

(三)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矛盾是经常的

● 《技术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解决两者的矛盾,促进两者向一致的方向发展。

第四节 技术经济效益

● 一、含义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某项技术所取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费用以后的余额,反映了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技术所取得的最终的成果。

● 二、表达式

技术经济效益=采用技术的收入 - 采用技术产生的费用

● 三、种类

(一)按采用技术的数量划分:单项技术经济效益与综合技术经济效益

(二)按取得的时间划分:目前技术经济效益与长远技术经济效益

(三)按产生的范围划分:局部(微观)技术经济效益与整体(宏观)技术经济效益

● 四、特点

1、相关性——讲求技术之间的合理配合与组合

2、综合性——“水桶原理”

3、极限性——需要讲求投入的适合度

4、不稳定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析与评价技术经济效益

5、持续性——注意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结合,注重长远效益

6、多样性——进行全面评价,发挥最大效益

● 五、提高技术经济效益的对策措施

1、促进科技进步

2、研制既先进又适用的技术

3、增产

4、节约

5、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第二章 资源报酬变动原理

● 第一节 资源概述

● 一、含义

何谓资源?

1、《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

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

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

等资源。

● 所谓资源,是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

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 ● 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 也有人认为:资源是在生产中必须具备的各种自然因素、物质因素、人力因

素的总称 。

● 二、种类

● (一)按属性划分

1、自然资源,是指那些对人类活动有利并能产生效用的自然元素与自然力。如光、热、风、雨水、地热,等。

2、经济资源,指经过人们劳动创造,又被用于生产活动的各种投入物。如:各种原料、机械、设备等。

3、人力资源,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与质量。

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统称为社会资源

● (二)按功能划分

1、土地

2、劳动力

3、资本

4、信息

5、管理

● (三)按提供的功能价值的性质划分

1、储存性资源,其在生产中会转移为新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如原材料、各种生产资料等。这类资源暂时不用可储存起来而不改变其功能价值,投入使用时应提高其转化效率。

2、流失性资源,其在生产中以其功能价值为生产服务,一般不会转移为新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如不及时投入使用,其功能价值会逐步减低,乃至消失,如劳动力、机械、设备等。投入使用时应提高其利用率。

● 三、资源的特点

1、整体性

2、区域性

3、数量有限性与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4、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5、多宜性(用途的多样性)

6、互代性与互补性

● 第二节 资源报酬变动趋势一、资源报酬的含义

● 又叫资源生产力,指在一定的生产中,投入单位资源所取得的产品产量,

反映了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

● 二、产品产出量与资源投入量之间的变动

关系——生产函数

● (一)生产函数及其表示

● 1、涵义

● 描述生产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数量变动关系的一种形式。

● 生产函数是用来描述生产活动中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依存关系的数学的

形式,用以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应用生产函数能帮助我们分析和确定在既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范围和比例,从而提高生产资源的转化效率,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 2、生产函数的表示

● (1)列表法:用表格形式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一一数量对应关系。如下表:

● (3)数学方程式:用数学方程式描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

● Y = f (X1,X2,X3,…,Xr / Xr+1,Xr+2,…,Xs / Xs+1,Xs+2,…,

Xn )

式中:

● X1,X2,X3,…,Xr :可变动投入的资源;

● Xr+1,Xr+2,…,Xs :投入量固定的资源,作为常量处理;

● Xs+1,Xs+2,…,Xn :不可控制投入的资源,看作生产条件处理。 ● 所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 Y = f (X1,X2,X3,…,Xr )

(二)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

—— 回归分析法

● 1、生产函数模型的类型

●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最小

二乘法

● 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4、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变换

第三节 生产资源报酬变动规律

二、资源边际报酬递减原因分析

三、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一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三章 技术经济评价

第一节 评价内容

● 三、生产可行性的评价4-17

● (一)自然条件评价

● (二)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 (三)其它条件评价

● 四、经济合理性的评价

● (一)经济合理性的内涵

● (二)从投入角度评价

● (三)从产出角度评价

● (四)经济合理性的综合评价

● 五、社会、生态合理性的评价

● (一)社会合理性评价

● (二)生态合理性的评价

第二节 评价原则

●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 三、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 四、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兼顾的原则

● 五、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 六、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相统一的原则

● 七、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原则

● 八、可比性原则

第三节 评价标准

● 一、综合评价标准

● (一)政治标准: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要求。

● (二)社会标准: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和谐。 ● (三)国防标准:有利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 (四)经济标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具有经济利益,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

● (五)技术标准:具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 (六)生态标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条

件。

● (七)市场标准:有利于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满足市场需求,繁荣市场经济。

二、技术方案评价选优的一般标准

● (一)市场标准:产品质量好,市场需求前景好、潜力大。

● (二)技术先进性标准:先进适用技术——高产,优质,有效,低耗,有利,

节支。

● (三)生产可行性标准:具备或经过努力能够具备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条件。 ● (四)经济合理性标准:投入成本低;产出效果好;盈利高;利润大,等。 ● (五)社会合理性标准:就业标准;公平分配标准;公益(社会福利)标准,

等。

● (六)生态合理性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生态平衡标准。

第四节 技术经济评价的程序与步骤424

● 一、评价项目的选择

● 二、评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三、技术经济效益的计算与分析

● 四、技术经济的综合评价

第五节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一、产值、收入类指标

● (一)产值类指标

1、总产值: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 年)生产的所有产品所包含的价值总和。

总产值=单位产品价值×总产量

2、净产值: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物质费用)后的余额,是生产者通过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

净产值=总产值 生产资料消耗总价值

3、剩余价值:总产值中扣除全部生产费用后的余额,是生产者通过劳动为社会所新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总价值 - (生产资料消耗价值+人工费用)

● (二)收入类指标

1、总收入:生产经营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通过分配和销售活动所实现的商品价值的总和。

总收入=产品的市场单价 × 分配及销售的产品总量

2、净收入:总收入中扣除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物质费用后的余额,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的新创造的劳动价值的总额。

净收入 = 总收入 - 物质费用总额

3、纯收入(盈利):总收入中扣除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后的余额,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的为社会新创造的劳动价值的总额。 纯收入(盈利)= 总收入 -(物质费用+人工费用)

4、利润总额:纯收入(盈利)中扣除按政策规定必需交纳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后的余额,反映了生产经营者经过收入的社会第一次分配后的经营所得。

利润总额=纯收入(盈利)总额 - 销售税金及附加总额

● 企业的利润总额一般还需进行社会的第二次分配,按规定必须交纳企业所得

税,扣除企业所得税后剩余的利润是税后利润,才是可供企业实际分配的利润。

二、土地生产率指标

● 一)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

是一定时期内,投入单位土地面积所取得的产出效果,等于一定时期内的总产量,或总产值、总收入与为此而投入使用的土地总面积之间的比率。

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

=总产量(总产值、总收入)÷ 土地总面积

土地总面积可分别按播种面积,或耕地面积,或农用地面积来计算,按不同的土地面积计算的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具有不同的意义,前者反映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水平和土地生产力水平。中者反映耕地利用率和利用水平。后者反映农业规划、农业布局的效果,以及农业综合生产率水平。

● (二)单位土地面积净产率

是一定时期内,投入单位土地面积所取得的总产出扣除所耗费的全部物质费用后的余额。反映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上,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单位土地面积净产率=总净产量(总净产值、

总净收入)÷ 土地总面积

● (三)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

这是一个能比较好地综合反映农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的指标,是指是一定时期内,经营单位土地面积所实现的纯收入。

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费用)

÷ 土地总面积

三、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或创造的产品数量或收益。或者劳动者生产或创造单位产品或收益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反映了劳动者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条件下的劳动效率的高低。

● 劳动生产率=总产出或总收益 ÷ 总劳动时间或总人数

总产出或总收益可以分别用净产出或净收益、纯收入、利润等数据来计算。总劳动时间可分别采用工时、工日、人年来计算。总人数通常要将参加劳动的所有劳动力折合成标准劳动力的人数来计算。不同数据计算的结果不同,反映的意义也不同,应根据实际评价需要加以选择和计算。

四、成本生产率指标

● 一)单位产品成本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生产中,取得单位产品平均所耗费的成本总额,等于生产的成本总额与总产量之间的比率。

● 单位产品成本=总成本 ÷ 总产量

单位产品成本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将其与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反映出生产经营的实际经济效益大小与高低,因而,这是个常用的评价指标。

● (二)成本产出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单位成本所取得的产出效果。应用该指标时,通常用数据来进行计算。如果成本产出率大于1,说明有盈利,若成本产出率小于1,则说明出现了亏损。所以这个指标也能比较好地评价农业技术经济效益。

● 成本产出率=总收入÷ 总成本 × 100%

● (三)成本盈利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单位成本所实现的盈利水平,反映了生产经营活动中,成本消耗取得的实际效果。成本盈利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 成本盈利率=总盈利 ÷ 总成本 × 100%

● 五、资金生产率指标

是用来计算和反映生产经营单位或农户在一定时期内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的指标。通常计算资金盈利率、百元固定资产原值盈利率、流动资金占用系数等具体指标。

● (一)资金盈利率

指企业或农户在一定时期内占用单位资金所实现的盈利水平,等于总盈利与实际占用的资金总额(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之间的比率。

● 资金盈利率=总盈利 ÷ 实际占用的资金

总额 × 100%

● 二)百元固定资产原值盈利率

指企业或农户在一定时期内平均占用每百元固定资金所实现的盈利水平,等于总盈利与实际占用的固定资金总值之间的比率。

● 百元固定资产原值盈利率=总盈利 ÷ 实际

占用的固定资金总值 × 100

● (三)流动资金占用系数

指企业或农户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单位产品平均需要占用的流动资金金额,等于平

均占用的流动资金额与总产量之间的比率。

● 流动资金占用系数=年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

÷ 年总产量

第四章 资金时间价值

第一节 资金时间价值概述

● 一、含义

● 指资金数额在特定利率条件下对时间指数的变化关系。或指不同时点发生的

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从量的计量方面理解)。

● 二、表现形式

● 资金时间价值通常以利息、利润或收益的形式来反映的。有绝对形式和相对

形式。

● 绝对形式:利息、利润、收益

● 相对形式:利率、利润率、收益率

● 三、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必要性

● 1、其客观存在

● 2、有利于合理占用、有效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有效理财) ● 3、提高技术经济分析的准确性

● 4、可比性要求

● 四、资金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

1、资金发生的金额

2、资金发生的时间

3、投资回报情况:投资收益率。正相关

4、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是对货币贬值的补偿。

5、风险大小。对承担风险的回报。

● 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508

与银行利息计算方法一样,分为单利计息和复利计息两种。

● 1、单利计息

仅以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的方法。

F=P(1+i·n) 则利息: I=P·i·n

● 2、复利计息

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前期发生的利息也要计算利息的方法,又叫利滚利、利是加利。

F=P(1+i)n

则利息: I=F-P=P[(1+i)n -1]

● 3、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技术经济分析所用的利率通常为年利率,实际中,计算利息的利率并非都是年利率,就需要计算为年利率。

● 实际利率是实际支付的年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率,用“i ”表示。

● 名义利率是指每年只计复利一次的年利率,用“r ”表示,实际计算利息时,

并非按该年利率计息的。如,年利率12%,每月计息一次。则12%为名义利率,而非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的公式:

i = (1+r/m)m -1

式中:m 是一年中复利计息的次数。

如:年利率12%,每月计息一次,则

i = (1+12%/12)12-1

= 12.68%

● 例:期初存入银行10000元,年利率为12%,每半年计息一次和每月计息一次,分

别求七年后的本利和(本金加上利息)个是多少?

解:1、每半年计息一次的实际利息

i = (1+12%/2)2-1

= 12.36%

7年的本利和为:

F = 10000(1+12.36%)7

= 22609(元)

或 F = 10000(1+12%/2)7×2

2、每月计息一次的实际利息:

i = (1+12%/12)12-1

= 12.68%

7年的本利和为:

F = 10000(1+12.68%)7

= 23067(元)

或 F = 10000(1+12%/12)7×12

● 二、现金流量与现金流量图

● (一)现金流量

● 1、含义

一定时点上,相对于某一系统所发生的资金的金额。进入系统的资金金额叫现金流入(CI ),从系统内支出的资金金额叫现金流出(CO ),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的差额叫净现金流量(NC )。

NC = CI - CO

● 2、计算原则

A 、系统内发生的资金转移不能计算为现金流量

B 、周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计算为期末发生的现金流量

● (二)现金流量图

1、时间轴

2、时点及其含义

3、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表示

4、净现金流量图

题:某公司于2007年7月15日以5800万元购进一套生产线并投入生产,年收入为1680万元,年支出各项费用759万元,试计算该生产线投产3年各年现金流量和累计净现金流量,并画图表示。

● 该生产线各年现金流量计算如下,单位:万元

现金流入 现金流出 净现金流量 2006.7.15 5800 -5800 2007.7.15 1680 759 921 2008.7.15 1680 759 921 2009.7.15 1680 759 921 累计净流量 -3037 1680 1680 1680

● 5800

● 三、资金等值换算

● (一)资金等值的含义

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不同时点发生的金额不等的资金具有相等的价值,叫资金等值。

常用的资金等值概念:现值、终值、年金(又叫等额系列资金

● 1、现值(Present value) :即资金现在的瞬时价值,或把将来发生的资金换算为现

在的等值资金,也叫贴现值,用“P ” 表示。在现金流量图上一般指期初(0点)发生的资金。

● 2、终值(Future value) :也叫未来值,是指计算期末发生的资金,或把某一

时点发生的资金换算为以后某个时点的等值资金。用“F ” 表示。在现金流量图上一般发生在“P ” 的后面。

二、资金等值换算

方法有两种:

1、终值换算

2、现值换算

● 1、终值换算

已知:P 、i 、n ,求F

则:F = P(1 + i)n

● 2、现值换算,也叫贴现或折现

已知: F 、i 、n ,求P 、A

则: P = F (1 + i)-n

例题:若银行年复利率为5%,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3年后的等值资金是多少?若3年

要取得10000元资金,那么,现在要一次性存入银行多少钱?

● 解:

● 1、已知:P=10000元 i=5% n=3年

● 求:F

● 则:F=P(1+5%)n

● =10000 (1+5%)3

● =10000×1.1576

● =11576(元)

● 2、已知:F=10000元 i=5% n=3年

● 求:P

● 则:P=F(1+5%)-n

● =10000 (1+5%)-3

● =10000×0.8638

● =8638(元)

● (三)等额系列资金(A )的等值换算

● 1、零存整取的等值换算

(1)年金终值计算

(2)终值年金计算

● 2、整存零取的等值换算

(1)年金现值计算

(2)现值年金计算

例题:若年复利率为5%,职工退休后20年每年取得10000元退休金,那么,职工退休前30年平均每年应支付退休保险金多少元?

● 解:

A=A0(P/A,i,n)(A/F,i,n)

=10000 (P/A,5%,20)(A/F,5%,30)

=10000×12.4622×0.01505

=1875.56(元)

第六章

技术经济一般计量分析方法

第一节 盈亏分析法

● 一、概念

● 根据技术经济活动中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通过计算盈亏

平衡点确定投入产出水平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 盈亏平衡,即:

收入(TS ) = 支出(TC )

● 二、成本特性分析

● 根据成本与产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可将成本类型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

成本。

● (一)固定成本(F )

指在各项成本中,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项

目。如固定资产折旧费、月薪制的工资费用等。

● 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却随产量的提高而下降,或随产量的下降而提高,两者呈

反比例变动。

● (二)变动成本(V )

指在各项成本中,其总额随产量的增减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项目。如电费、原料费、计件工资费等。

● 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在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定生产的单

位产品变动成本是相对不变的,可看作是一个常数(v ),若产量为“Q ”,则:

V = v Q

● (三)总成本(TC )

指生产一定产品所发生的固定成本总额与变动成本总额之和,即:

TC = F+V = F+ v Q

● 单位产品成本(C ):

C = TC÷Q = F÷Q + v

● 盈亏平衡分析的图解

0 0 t r Q

图6-1 盈亏平衡分析图

● 图6-1中:

TS —总收入

TC —总支出

P —产品单价

Q —产量

F —固定成本

R0—目标收益

t —税率

v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三、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模型

● (一)成本模型

PQ = F + v Q

则:

平衡点产量: Q0 = F÷(P -v )

平衡点价格: P0 = F÷Q + v

平衡点变动成本:V0 = P-F ÷Q

● (二)计税模型

PQ = F + v Q + t PQ

则:

Qt = F÷[P(1-t )-v]

Pt = F÷Q (1-t )+ v(1-t )

Vt = P(1-t )- F ÷Q

● (三)目标利润模型

PQ = F + v Q + t PQ + R0

则:

Qr = ( F+ R0)÷[P(1-t )-v]

Pr= ( F+R0)÷Q (1-t )+ v(1-t )

Vr = P(1-t )-( F+ R0)÷Q

● 四、应用举例

某新建加工厂例子。

● 五、特点与局限性

1、成本划分比较困难

2、成本产量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

3、价格易变性

第二节 综合评分法

● 一、概念

● 对不同技术方案设置多项指标,然后制定评分标准,通过“打分”,加权计算

总分,根据总分高低进行综合评价和选优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二、综合评分法的步骤

● (一)明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因素

● (二)分析确定评价指标

●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四)制定评分标准,对不同方案进行“打分”,编制评分表

● (五)加权计算总分,分析选择最优方案

● Si =W1PI1+W2PI2+ „ + WNPIN

● =∑PijWj

● 式中:

Si :第i 个方案的总分,

Pij :第i 个方案第j 个指标的得分

Wj :第j 个指标的权重

● 三、综合评分法的应用

● 例题:技术革新方案选优

● 四、综合评分法的优缺点

(一)简单、易懂,易掌握

(二)实用,应用较广

(三)统一性强,不受指标的计量单位的影响

(四)综合性强,选择的方案一定是优点比较多的方案,较好地达到评价的目的

(五)不足之处在于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明显,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第三节 因素分析法

● 一、概念

● 通过分解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然后应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各个因素对评

价对象的影响结果和影响程度,分析各个因素在评价对象变动中的重要性与主次关系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 传统地因素分析法是连环代替法。

二、连环代替法

● (一)含义

● 在分解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按照一定顺

序,逐一计算各个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结果和影响程度,分析各个因素在评价对象变动中的重要性与主次关系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 (二)代替原理

● W = ABC W1 = A1B1C1

● 1、评价对象:Q = W1 - W

● 2、A 因素变动结果Q1:

● W1 = A1BC Q1 = W1 - W

● 3、B 因素变动结果Q2:

● W2 = A1B1C Q2= W2 - W1

● 4、B 因素变动结果Q3:

● W3= A1B1C1 = W1 Q3= W3 - W2

● 5、各因素综合影响结果

● Q1 + Q2 + Q3 = W1 - W

● (三)应用举例

——企业日产值提高

● (四)局限性

1、假定性不符合实际,计算结果误差明显。

2、代替顺序缺乏科学依据,代替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不同,难以得出肯定的结论。

三、平均法

● (一)含义

● 运用连环代替法,将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在不同排列顺序下的变动结果

计算出来,再求其平均值,进行因素分析的一种计量分析方法。

● (二)计算模型

● 1、二因素计算模型:W = AB ,W1 = A1B1

● ⊿A=1/2!(A1-A )(B1 +B)

● ⊿B=1/2!(B1-B )(A1 +B)

● 2、三因素计算模型:

● W = ABC ,W1 = A1B1C1

● ⊿A=(A1-A )[B1(2 C1+C)+

B (2C+C1)]÷3!

● ⊿B=(B1-B )[C1(2 A1+A)+

C (2A+A1)]÷3!

● ⊿C=(C1-C )[A1(2 B1+B)+ A (2B+B1)]÷3!

● 3、四因素计算模型:

● W = ABCD ,W1 = A1B1C1D1 ● ⊿A=(A1-A ){ B1 [2 C1(3D1+D)+ C (2D+D1)]+B[2C(3D+D1)+ C1(2D1+D)]}÷4!

● ⊿B=(B1-B ){ C1 [2 D1(3A1+A)+ D (2A+A1)]+C[2D(3A+A1)+ D1(2A1+A)]}÷4!

● ⊿C=(C1-C ){ D1 [2 A1(3B1+B)+ A (2B+B1)]+D[2A(3B+B1)+ A1(2B1+B)]}÷4!

● ⊿D=(D1-D ){A1 [2B1(3C1+C)+ B (2C+C1)]+A[2B(3C+C1)+ B1(2C1+C)]}÷4

● (三)平均法应用举例 同上例。

第七章 边际分析

——生产决策分析 第一节 边际分析概述

● 一、边际分析法的含义

● 指用边际(增量)的概念来分析研究生产活动中投入与产住之间的变动关系,

用以确定合理的投入产出水平的现代计量分析方法。 ● 二、边际分析法在技术经济中的应用 ● (一)投入产出

用来分析研究企业生产中资源投入量与产出之间的变动关系,即X ——Y 的关系,目的在于确定在一定的生产中,达到特定生产或经营目标的资源的最佳投入水平。

● (二)资源配合

用来分析研究企业生产中达到一定的产出水平,具有互代关系的不同资源要素之间的投入变动关系,即X ——X 的关系,目的在于确定在一定的生产中,达到一定的产出水平,最低成本的资源的配合比例。

● (三)产品配合

用来分析研究企业生产中一定的可分配资源要素用于多种产品生产时的分配问题,或者说是一定量的可分配资源要素情况下的产品配合问题,实际上是生产组合或生产结构的问题,即Y ——Y 的关系。目的在于确定在一定的资源要素情况下,进行最佳的产品配合,以取得最高的收益,即最佳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 单一可变要素投入的最优利用分析

●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任何生产实际上都是一个投入各种资源取得产量的动态过程,随着资源投入水平

的不同,产出的产量也不同。如某企业在现有生产基础上,进行某添加剂试用的生产试验,得出结果如表7-1。

从表中可以看出,添加剂用量不同,产品产量也不同,即在不同的用量水平上,添加剂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

反映资源生产效率可用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表示。 (一)总产量

● 指一定生产中投入可变资源所取得的产品总量,反映的是一定资源转化为产

品的效率,即资源的生产力。用Y 或TPP 表示。

● 这里讲的总产量与统计学中所讲的总产量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生产

力的概念,是相对于资源使用而言的,它不包括资源使用的基础产量;它是资源投入量的函数 。后者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内,各个个体产量的总和。 ● 如:表7—1中,TPP 是指添加剂作用下的产品产量而企业生产的总的产量。 (二)平均产量

指一定生产中投入每单位可变资源所取得的产品数量,反映的是一定投入水平上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平均效率,即资源的平均生产力。用APP 表示。 则:

APP = TPP/X (平均APP ) 或 APP = f(X) /X (精确APP ) 根据表7—1计算的APP 见表7—2。 (三)边际产量

指一定生产中增加投入每单位可变资源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反映的是新增加投入的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即资源的边际生产力。用MPP 表示。 则:

MPP = (Y2-Y1)/( X2-X1)

= ⊿Y/⊿X (平均MPP ) 或 MPP = dY/dX = f′(X) (精确MPP)

● 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形式不同,可分别计算平均MPP 和精确MPP 。平均MPP

的几何意义是指TPP 曲线上某两点之间的一段曲线的平均斜率。 ● 精确MPP 的几何意义是指TPP 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 ● 根据表7—1计算的MPP 见表7—2。

二、生产弹性与生产阶段的划分

● (一)生产弹性

● 根据生产函数式,可以作出精确的TPP 、APP 、MPP 的曲线,将它们上下对

齐画在同一坐标图,如图7-1:

从图7-1还可以看出,不同的资源投入量,其报酬是不同的,即随着投入的

变化,产品产出会有不同的变化。反映产品产出对资源投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叫“生产弹性”(EP )。

1、含义

生产弹性是用来反映产品产出对资源投入变动的反映程度的指标,它表示在生产中,资源投入每增加1%所引起的产品产出变动的百分率,等于生产的MPP 与APP 之间的比率,用“Ep ”表示。

● 2、计算式

Ep = (⊿Y/Y)/(⊿X/X)

● = MPP/APP

● 根据MPP 和APP 的表达式,可分别计算平均Ep 和精确Ep 。

● 平均Ep 的几何意义是指TPP 曲线上某两点之间的投入变化,产品产出所作

出的平均的反映程度。

● 精确Ep 的几何意义是指TPP 曲线上资源投入到某点的水平时,产品产出所

作出的反映程度。 ● 如上例: (表7—2) 当X = 100时

平均的APP = 4.3,MPP = 0.1 ,则平均的生产弹性: Ep = 0.1/4.3 = 0.023

● 根据拟合的函数式,可计算精确的 APP = 5.12 + 0.041X - 0.000476 X2 = 4.46 MPP = 5.12 + 0.082 X - 0.001428 X2 = -0.98 则精确的生产弹性:

Ep = -0.98/4.46 = -0.22

● 从生产弹性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Ep 的大小是由 MPP 与APP 的比值决定的。

从Ep 的大小即可分析生产的技术状况:

(1) Ep >1时, MPP > APP , APP 上升; (2)Ep = 1时, MPP = APP , APP 最大; (3)Ep <1时, MPP < APP , APP 下降; (4)Ep =0时, MPP =0, TPP 最大; (5)Ep <0时, MPP < 0, TPP 下降。

● (二)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

根据Ep 的大小,可以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7-1:

● 第一阶段:(O —A ),这时Ep > 1。 MPP >APP ,TPP 不断提高,APP 不

断提高,并逐步达到最高;当APP 达到最高时,MPP = APP。 ● 第二阶段:(A —B ),这时0< Ep < 1 , MPP <APP , APP 下降,TPP

不断提高,并逐步达到最高;当YPP 达到最高时,MPP = 0。 ● 第三阶段:(B 点之后),这时Ep < 0, MPP <0 ,TPP 下降,APP 接近于0。 ● (三)资源投入的合理阶段的确定

一般认为,MPP 和Ep 是划分生产的三个阶段的两个要素:

● 第一阶段:MPP >APP ,Ep >1,是资源投入相对不合理阶段,因为在这一

阶段,MPP >APP ,资源增产潜力未发挥出来,增加投入可增产增收,应继续增加投入。

● 第二阶段:MPP <APP ,MPP ≥0,1>Ep ≥0。是资源投入的合理阶段,因为

在这一阶段, MPP <APP ,MPP ≥0,TPP 逐步达到最高,资源增产潜力已得到充分发挥出来,生产可以取得合理的效果和效益。最高产量和最大盈利可在这一阶段

出现。

● 第三阶段:MPP <0, Ep <0。是资源投入绝对不合理阶段,因为在这一阶

段,MPP <0,TPP 下降,增加投入,产出不但不提高,反而下降。

三、资源最佳投入量的确定

● (一)最高产量的资源投入量的确定

从图7-1可以看出,MPP = 0 时,TPP 最高。

● 例:在添加剂试验中,令MPP =0 即 5.12 + 0.082 X - 0.001428 X2 = 0 求得 X = 95.12(g) Y = 448.91(Kg)

● (二) 最高盈利的资源投入量的确定 ● 1、边际平衡原则

● 在一定的生产中,当增加某一可变资源的投入量,而其它资源投入相对不变

时,可变资源的投入量增加到生产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源单价与产品单价之比率,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资源投入量最佳,生产可取得最高的盈利。

其表达式:

MPP = PX/PY 或 PY ⊿Y = PX⊿X

● 边际平衡原则的证明: 总产量:TPP = f(X) 总收益:TR = PY f(X) 总成本:TC = F + PXX

盈 利:NR = TR – TC

● = PY f(X) - F - PXX 盈利最高时,必有 NR ′= 0 NR ″< 0。得: NR ′=(PY f(X) - F - PXX)′= 0 求得:

f(X) ′=PX/ PY 即

MPP = PX/PY

或 PY ⊿Y = PX⊿X 得证。

● 2、最高盈利的资源投入量的确定 已知:Y = f(X),PX 、 PY 计算 MPP = f′(X)

令 MPP = PX/PY

解方程得解即为最高盈利的资源投入量。

● 例:在添加剂试验中,已知PY = 0.17元, PX = 0.20元. 令 MPP = 5.12 + 0.082

X - 0.001428 X2 = 0.20/ 0.17

解方程得

X = 88.5(g) Y = 444.3(Kg) 最高盈利 NR = 49.23(元) 第三节 资源配合边际分析

● 生产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资源的使用,要生产出一定的产品,需要投入多种资

源,这些资源如何配合生产才能产生最佳的效益?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 ● ●

(二)等产量曲线具有如下的特点:

1、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一种资源配合,且产量相同;

2、曲线凸向原点,即曲线的斜率小于0,表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时,一种资源投入增加会引起另一种资源的用量下降。

● 3、根据产量不同,可作一组等产量曲线,曲线离原点越近,产量越低,离原

点越远,产量越高。

技 术 经 济 学

为什么开设这门选修课?

● 问:

● 1、如果你研制、开发了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你怎么推广之?

● 2、你完成了一项科研课题,申请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你如何反映成果预期

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3、你要设计或开发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要获得成功,应考虑哪些主要问题? 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

本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以经济效益为主线,讲授经济效益原理及其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在技术推广与经济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内容涉及经济效益原理、边际分析原理,经济效益评价原理、资源边际报酬递减原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计量分析方法,以及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具体运用等。

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

本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以经济效益为主线,讲授经济效益原理及其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在技术推广与经济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内容涉及经济效益原理、边际分析原理,经济效益评价原理、资源边际报酬递减原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计量分析方法,以及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具体运用等。

有哪些技术经济问题(现象)?

● 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项目规划问题;

● 产品设计中的问题:汽车自重与载重量。

●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问题;

● 生产管理的问题;如规模

● 科研成果评价问题;

● 最先进技术为什么难推广,传统技术却有生命力?

学 习 内 容

● 第一章 技术经济效益lilun

● 第二章 资源报酬变动原理

● 第三章 技术经济评价

● 第四章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五章 资金时间价值

● 第六章 技术经济一般计量分析方法

● 第七章 边际分析法

● 第八章 科技项目的经济评价

● 教材,建议选用:

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经营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技术经济学》王凤科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出版

● 参考书与资料:

1、《技术经济学》许晓峰著,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2、《现代技术经济学》王克军、万兴亚、邵法焕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3、《技术经济》、《工业技术经济》、《农业技术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月刊)

第一章 技术经济效益

● 第一节 《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技术、经济与计量

● 1、技术的含义

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属性与规律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回答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

● 什么是技术?

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能等,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民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能和设备工具等的总称,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自然的方法和手段。

技术是人类智力与科学的结晶。其主要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技术是科学与生产的中介,科学成果必须经过技术层次的转化,才可能转化为显示生产力。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

● 2、技术的存在形态

A 、物化形态、知识(设计)形态、能力形态

B 、有形技术、无形技术

C 、硬技术、软技术

《技术经济学》中的“技术”指广义的技术,包括技术措施、技术方法、技术方案、技术政策,等。

● 3、技术的作用:

高产、

优质、

有效、

抗逆、

节约、

有利 。

● (二)经济

● 1、经济是个多义词:

A 、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B 、经济实力

C 、经济基础

D 、节约、节省

《技术经济学》中的“经济”有多种含义,但侧重于“节约、节省”。

● 经济学则是研究在既定的条件下,如何一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以最

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用的科学。

● 2、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技术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明显的经济目的性,没有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技术基础的经济发展。技术与经济的这一特性使得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A 、技术进步与发展以经济需要为动力;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应用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受到经济的制约;

B 、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经济飞速发展必须依靠技术的重大突破

C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相互促进。

● 1、含义:

依据数学原理,并借助于一定的计算工具,对事物的发展给予量的规定性。

● 2、计量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 《技术经济学》就是运用计量分析手段,分析研究技术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

科。

● 《技术经济学》研究特点

1、两栖性。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2、综合性。涉及多学科知识、多因素、多方法的综合应用。

3、实用性。注重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4、数量性。侧重定量分析。

5、预测性。注重对技术经济问题论证研究,同时也对技术运用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6、优选性。通过分析研究,选择、提供最优技术与方案。

●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实验法,包括试验法和模拟实验法

3、系统研究法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技术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为改善企业经营,提高经营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服务;

4、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供依据;

5、为促进本学科的完善与发展做出努力。

第二节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

● 一、经济效果

● (一)含义

基本含义:对人们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课程含义:一定的目的下,在人们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劳动消耗量与劳动占用量同所取得的劳动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

● (二)表达式

经济效果=劳动有用成果÷劳动耗费与劳动占用

● (三)讲求经济效果的必要性

1、实现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2、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

3、节约原则的要求

4、解决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矛盾与实现生产目的的需要

5、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 (四)经济效果变动趋势

1、投入不变,产出增加,效果提高;

2、产出不变,投入下降,效果提高;

3、投入下降,产出增加,效果明显提高;

4、投入增加,产出明显增加,效果提高;

5、投入下降,产出有所下降,效果提高。

● 3是理想途径;4是经济发展的一般途径,又叫集约经营;5是粗放经营。

二、经济效益

● (一)含义

指有益的经济效果,实质上是指盈利,是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得大于所费、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 (二)表达式

1、经济效益=收入-支出

=所得-所费

2、经济效益=劳动成果-(劳动耗费+不能实现价值的劳动成果

● 三)经济效益与经济效果的的关系

1、两者都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本质上具有相似的地方。

2、两者形成的先后次序不同,经济效果在前,经济效益在后。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经济效果的延伸,有经济效果才有经济效益,但经济效果好,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存在着矛盾的地方。

3、两者涉及的范围不同,经济效果局限于生产领域,经济效益则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

● (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 经济效益=f (经济效率,经济效果,经济效用)

● 因此,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高效率

2、提高效果

3、提高效用

第三节 技术效果

● 一、含义

在一定的生产中,技术应用后所取得的成就。或者说是对人们应用技术进行活动以后,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 二、计算方法

技术效果=技术应用后的产出水平 - 技术应用前的产出水平

● 三、种类

1、中间技术效果

2、最终技术效果

● 四、特点

1、多样性

2、多面性

3、多变性

● 五、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

(一)两者同时产生,同时形成

(二)先计量技术效果,后计量经济效果

(三)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矛盾是经常的

● 《技术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解决两者的矛盾,促进两者向一致的方向发展。

第四节 技术经济效益

● 一、含义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某项技术所取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费用以后的余额,反映了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技术所取得的最终的成果。

● 二、表达式

技术经济效益=采用技术的收入 - 采用技术产生的费用

● 三、种类

(一)按采用技术的数量划分:单项技术经济效益与综合技术经济效益

(二)按取得的时间划分:目前技术经济效益与长远技术经济效益

(三)按产生的范围划分:局部(微观)技术经济效益与整体(宏观)技术经济效益

● 四、特点

1、相关性——讲求技术之间的合理配合与组合

2、综合性——“水桶原理”

3、极限性——需要讲求投入的适合度

4、不稳定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析与评价技术经济效益

5、持续性——注意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结合,注重长远效益

6、多样性——进行全面评价,发挥最大效益

● 五、提高技术经济效益的对策措施

1、促进科技进步

2、研制既先进又适用的技术

3、增产

4、节约

5、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第二章 资源报酬变动原理

● 第一节 资源概述

● 一、含义

何谓资源?

1、《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

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

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

等资源。

● 所谓资源,是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

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 ● 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 也有人认为:资源是在生产中必须具备的各种自然因素、物质因素、人力因

素的总称 。

● 二、种类

● (一)按属性划分

1、自然资源,是指那些对人类活动有利并能产生效用的自然元素与自然力。如光、热、风、雨水、地热,等。

2、经济资源,指经过人们劳动创造,又被用于生产活动的各种投入物。如:各种原料、机械、设备等。

3、人力资源,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与质量。

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统称为社会资源

● (二)按功能划分

1、土地

2、劳动力

3、资本

4、信息

5、管理

● (三)按提供的功能价值的性质划分

1、储存性资源,其在生产中会转移为新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如原材料、各种生产资料等。这类资源暂时不用可储存起来而不改变其功能价值,投入使用时应提高其转化效率。

2、流失性资源,其在生产中以其功能价值为生产服务,一般不会转移为新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如不及时投入使用,其功能价值会逐步减低,乃至消失,如劳动力、机械、设备等。投入使用时应提高其利用率。

● 三、资源的特点

1、整体性

2、区域性

3、数量有限性与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4、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5、多宜性(用途的多样性)

6、互代性与互补性

● 第二节 资源报酬变动趋势一、资源报酬的含义

● 又叫资源生产力,指在一定的生产中,投入单位资源所取得的产品产量,

反映了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

● 二、产品产出量与资源投入量之间的变动

关系——生产函数

● (一)生产函数及其表示

● 1、涵义

● 描述生产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数量变动关系的一种形式。

● 生产函数是用来描述生产活动中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依存关系的数学的

形式,用以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应用生产函数能帮助我们分析和确定在既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范围和比例,从而提高生产资源的转化效率,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 2、生产函数的表示

● (1)列表法:用表格形式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一一数量对应关系。如下表:

● (3)数学方程式:用数学方程式描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

● Y = f (X1,X2,X3,…,Xr / Xr+1,Xr+2,…,Xs / Xs+1,Xs+2,…,

Xn )

式中:

● X1,X2,X3,…,Xr :可变动投入的资源;

● Xr+1,Xr+2,…,Xs :投入量固定的资源,作为常量处理;

● Xs+1,Xs+2,…,Xn :不可控制投入的资源,看作生产条件处理。 ● 所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 Y = f (X1,X2,X3,…,Xr )

(二)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

—— 回归分析法

● 1、生产函数模型的类型

●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最小

二乘法

● 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4、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变换

第三节 生产资源报酬变动规律

二、资源边际报酬递减原因分析

三、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一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三章 技术经济评价

第一节 评价内容

● 三、生产可行性的评价4-17

● (一)自然条件评价

● (二)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 (三)其它条件评价

● 四、经济合理性的评价

● (一)经济合理性的内涵

● (二)从投入角度评价

● (三)从产出角度评价

● (四)经济合理性的综合评价

● 五、社会、生态合理性的评价

● (一)社会合理性评价

● (二)生态合理性的评价

第二节 评价原则

●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 三、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 四、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兼顾的原则

● 五、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 六、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相统一的原则

● 七、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原则

● 八、可比性原则

第三节 评价标准

● 一、综合评价标准

● (一)政治标准: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要求。

● (二)社会标准: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和谐。 ● (三)国防标准:有利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 (四)经济标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具有经济利益,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

● (五)技术标准:具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 (六)生态标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条

件。

● (七)市场标准:有利于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满足市场需求,繁荣市场经济。

二、技术方案评价选优的一般标准

● (一)市场标准:产品质量好,市场需求前景好、潜力大。

● (二)技术先进性标准:先进适用技术——高产,优质,有效,低耗,有利,

节支。

● (三)生产可行性标准:具备或经过努力能够具备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条件。 ● (四)经济合理性标准:投入成本低;产出效果好;盈利高;利润大,等。 ● (五)社会合理性标准:就业标准;公平分配标准;公益(社会福利)标准,

等。

● (六)生态合理性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生态平衡标准。

第四节 技术经济评价的程序与步骤424

● 一、评价项目的选择

● 二、评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三、技术经济效益的计算与分析

● 四、技术经济的综合评价

第五节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一、产值、收入类指标

● (一)产值类指标

1、总产值: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 年)生产的所有产品所包含的价值总和。

总产值=单位产品价值×总产量

2、净产值: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物质费用)后的余额,是生产者通过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

净产值=总产值 生产资料消耗总价值

3、剩余价值:总产值中扣除全部生产费用后的余额,是生产者通过劳动为社会所新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总价值 - (生产资料消耗价值+人工费用)

● (二)收入类指标

1、总收入:生产经营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通过分配和销售活动所实现的商品价值的总和。

总收入=产品的市场单价 × 分配及销售的产品总量

2、净收入:总收入中扣除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物质费用后的余额,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的新创造的劳动价值的总额。

净收入 = 总收入 - 物质费用总额

3、纯收入(盈利):总收入中扣除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后的余额,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的为社会新创造的劳动价值的总额。 纯收入(盈利)= 总收入 -(物质费用+人工费用)

4、利润总额:纯收入(盈利)中扣除按政策规定必需交纳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后的余额,反映了生产经营者经过收入的社会第一次分配后的经营所得。

利润总额=纯收入(盈利)总额 - 销售税金及附加总额

● 企业的利润总额一般还需进行社会的第二次分配,按规定必须交纳企业所得

税,扣除企业所得税后剩余的利润是税后利润,才是可供企业实际分配的利润。

二、土地生产率指标

● 一)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

是一定时期内,投入单位土地面积所取得的产出效果,等于一定时期内的总产量,或总产值、总收入与为此而投入使用的土地总面积之间的比率。

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

=总产量(总产值、总收入)÷ 土地总面积

土地总面积可分别按播种面积,或耕地面积,或农用地面积来计算,按不同的土地面积计算的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具有不同的意义,前者反映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水平和土地生产力水平。中者反映耕地利用率和利用水平。后者反映农业规划、农业布局的效果,以及农业综合生产率水平。

● (二)单位土地面积净产率

是一定时期内,投入单位土地面积所取得的总产出扣除所耗费的全部物质费用后的余额。反映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上,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单位土地面积净产率=总净产量(总净产值、

总净收入)÷ 土地总面积

● (三)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

这是一个能比较好地综合反映农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的指标,是指是一定时期内,经营单位土地面积所实现的纯收入。

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费用)

÷ 土地总面积

三、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或创造的产品数量或收益。或者劳动者生产或创造单位产品或收益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反映了劳动者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条件下的劳动效率的高低。

● 劳动生产率=总产出或总收益 ÷ 总劳动时间或总人数

总产出或总收益可以分别用净产出或净收益、纯收入、利润等数据来计算。总劳动时间可分别采用工时、工日、人年来计算。总人数通常要将参加劳动的所有劳动力折合成标准劳动力的人数来计算。不同数据计算的结果不同,反映的意义也不同,应根据实际评价需要加以选择和计算。

四、成本生产率指标

● 一)单位产品成本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生产中,取得单位产品平均所耗费的成本总额,等于生产的成本总额与总产量之间的比率。

● 单位产品成本=总成本 ÷ 总产量

单位产品成本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将其与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反映出生产经营的实际经济效益大小与高低,因而,这是个常用的评价指标。

● (二)成本产出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单位成本所取得的产出效果。应用该指标时,通常用数据来进行计算。如果成本产出率大于1,说明有盈利,若成本产出率小于1,则说明出现了亏损。所以这个指标也能比较好地评价农业技术经济效益。

● 成本产出率=总收入÷ 总成本 × 100%

● (三)成本盈利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单位成本所实现的盈利水平,反映了生产经营活动中,成本消耗取得的实际效果。成本盈利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 成本盈利率=总盈利 ÷ 总成本 × 100%

● 五、资金生产率指标

是用来计算和反映生产经营单位或农户在一定时期内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的指标。通常计算资金盈利率、百元固定资产原值盈利率、流动资金占用系数等具体指标。

● (一)资金盈利率

指企业或农户在一定时期内占用单位资金所实现的盈利水平,等于总盈利与实际占用的资金总额(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之间的比率。

● 资金盈利率=总盈利 ÷ 实际占用的资金

总额 × 100%

● 二)百元固定资产原值盈利率

指企业或农户在一定时期内平均占用每百元固定资金所实现的盈利水平,等于总盈利与实际占用的固定资金总值之间的比率。

● 百元固定资产原值盈利率=总盈利 ÷ 实际

占用的固定资金总值 × 100

● (三)流动资金占用系数

指企业或农户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单位产品平均需要占用的流动资金金额,等于平

均占用的流动资金额与总产量之间的比率。

● 流动资金占用系数=年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

÷ 年总产量

第四章 资金时间价值

第一节 资金时间价值概述

● 一、含义

● 指资金数额在特定利率条件下对时间指数的变化关系。或指不同时点发生的

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从量的计量方面理解)。

● 二、表现形式

● 资金时间价值通常以利息、利润或收益的形式来反映的。有绝对形式和相对

形式。

● 绝对形式:利息、利润、收益

● 相对形式:利率、利润率、收益率

● 三、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必要性

● 1、其客观存在

● 2、有利于合理占用、有效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有效理财) ● 3、提高技术经济分析的准确性

● 4、可比性要求

● 四、资金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

1、资金发生的金额

2、资金发生的时间

3、投资回报情况:投资收益率。正相关

4、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是对货币贬值的补偿。

5、风险大小。对承担风险的回报。

● 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508

与银行利息计算方法一样,分为单利计息和复利计息两种。

● 1、单利计息

仅以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的方法。

F=P(1+i·n) 则利息: I=P·i·n

● 2、复利计息

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前期发生的利息也要计算利息的方法,又叫利滚利、利是加利。

F=P(1+i)n

则利息: I=F-P=P[(1+i)n -1]

● 3、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技术经济分析所用的利率通常为年利率,实际中,计算利息的利率并非都是年利率,就需要计算为年利率。

● 实际利率是实际支付的年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率,用“i ”表示。

● 名义利率是指每年只计复利一次的年利率,用“r ”表示,实际计算利息时,

并非按该年利率计息的。如,年利率12%,每月计息一次。则12%为名义利率,而非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的公式:

i = (1+r/m)m -1

式中:m 是一年中复利计息的次数。

如:年利率12%,每月计息一次,则

i = (1+12%/12)12-1

= 12.68%

● 例:期初存入银行10000元,年利率为12%,每半年计息一次和每月计息一次,分

别求七年后的本利和(本金加上利息)个是多少?

解:1、每半年计息一次的实际利息

i = (1+12%/2)2-1

= 12.36%

7年的本利和为:

F = 10000(1+12.36%)7

= 22609(元)

或 F = 10000(1+12%/2)7×2

2、每月计息一次的实际利息:

i = (1+12%/12)12-1

= 12.68%

7年的本利和为:

F = 10000(1+12.68%)7

= 23067(元)

或 F = 10000(1+12%/12)7×12

● 二、现金流量与现金流量图

● (一)现金流量

● 1、含义

一定时点上,相对于某一系统所发生的资金的金额。进入系统的资金金额叫现金流入(CI ),从系统内支出的资金金额叫现金流出(CO ),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的差额叫净现金流量(NC )。

NC = CI - CO

● 2、计算原则

A 、系统内发生的资金转移不能计算为现金流量

B 、周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计算为期末发生的现金流量

● (二)现金流量图

1、时间轴

2、时点及其含义

3、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表示

4、净现金流量图

题:某公司于2007年7月15日以5800万元购进一套生产线并投入生产,年收入为1680万元,年支出各项费用759万元,试计算该生产线投产3年各年现金流量和累计净现金流量,并画图表示。

● 该生产线各年现金流量计算如下,单位:万元

现金流入 现金流出 净现金流量 2006.7.15 5800 -5800 2007.7.15 1680 759 921 2008.7.15 1680 759 921 2009.7.15 1680 759 921 累计净流量 -3037 1680 1680 1680

● 5800

● 三、资金等值换算

● (一)资金等值的含义

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不同时点发生的金额不等的资金具有相等的价值,叫资金等值。

常用的资金等值概念:现值、终值、年金(又叫等额系列资金

● 1、现值(Present value) :即资金现在的瞬时价值,或把将来发生的资金换算为现

在的等值资金,也叫贴现值,用“P ” 表示。在现金流量图上一般指期初(0点)发生的资金。

● 2、终值(Future value) :也叫未来值,是指计算期末发生的资金,或把某一

时点发生的资金换算为以后某个时点的等值资金。用“F ” 表示。在现金流量图上一般发生在“P ” 的后面。

二、资金等值换算

方法有两种:

1、终值换算

2、现值换算

● 1、终值换算

已知:P 、i 、n ,求F

则:F = P(1 + i)n

● 2、现值换算,也叫贴现或折现

已知: F 、i 、n ,求P 、A

则: P = F (1 + i)-n

例题:若银行年复利率为5%,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3年后的等值资金是多少?若3年

要取得10000元资金,那么,现在要一次性存入银行多少钱?

● 解:

● 1、已知:P=10000元 i=5% n=3年

● 求:F

● 则:F=P(1+5%)n

● =10000 (1+5%)3

● =10000×1.1576

● =11576(元)

● 2、已知:F=10000元 i=5% n=3年

● 求:P

● 则:P=F(1+5%)-n

● =10000 (1+5%)-3

● =10000×0.8638

● =8638(元)

● (三)等额系列资金(A )的等值换算

● 1、零存整取的等值换算

(1)年金终值计算

(2)终值年金计算

● 2、整存零取的等值换算

(1)年金现值计算

(2)现值年金计算

例题:若年复利率为5%,职工退休后20年每年取得10000元退休金,那么,职工退休前30年平均每年应支付退休保险金多少元?

● 解:

A=A0(P/A,i,n)(A/F,i,n)

=10000 (P/A,5%,20)(A/F,5%,30)

=10000×12.4622×0.01505

=1875.56(元)

第六章

技术经济一般计量分析方法

第一节 盈亏分析法

● 一、概念

● 根据技术经济活动中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通过计算盈亏

平衡点确定投入产出水平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 盈亏平衡,即:

收入(TS ) = 支出(TC )

● 二、成本特性分析

● 根据成本与产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可将成本类型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

成本。

● (一)固定成本(F )

指在各项成本中,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项

目。如固定资产折旧费、月薪制的工资费用等。

● 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却随产量的提高而下降,或随产量的下降而提高,两者呈

反比例变动。

● (二)变动成本(V )

指在各项成本中,其总额随产量的增减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项目。如电费、原料费、计件工资费等。

● 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在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定生产的单

位产品变动成本是相对不变的,可看作是一个常数(v ),若产量为“Q ”,则:

V = v Q

● (三)总成本(TC )

指生产一定产品所发生的固定成本总额与变动成本总额之和,即:

TC = F+V = F+ v Q

● 单位产品成本(C ):

C = TC÷Q = F÷Q + v

● 盈亏平衡分析的图解

0 0 t r Q

图6-1 盈亏平衡分析图

● 图6-1中:

TS —总收入

TC —总支出

P —产品单价

Q —产量

F —固定成本

R0—目标收益

t —税率

v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三、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模型

● (一)成本模型

PQ = F + v Q

则:

平衡点产量: Q0 = F÷(P -v )

平衡点价格: P0 = F÷Q + v

平衡点变动成本:V0 = P-F ÷Q

● (二)计税模型

PQ = F + v Q + t PQ

则:

Qt = F÷[P(1-t )-v]

Pt = F÷Q (1-t )+ v(1-t )

Vt = P(1-t )- F ÷Q

● (三)目标利润模型

PQ = F + v Q + t PQ + R0

则:

Qr = ( F+ R0)÷[P(1-t )-v]

Pr= ( F+R0)÷Q (1-t )+ v(1-t )

Vr = P(1-t )-( F+ R0)÷Q

● 四、应用举例

某新建加工厂例子。

● 五、特点与局限性

1、成本划分比较困难

2、成本产量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

3、价格易变性

第二节 综合评分法

● 一、概念

● 对不同技术方案设置多项指标,然后制定评分标准,通过“打分”,加权计算

总分,根据总分高低进行综合评价和选优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二、综合评分法的步骤

● (一)明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因素

● (二)分析确定评价指标

●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四)制定评分标准,对不同方案进行“打分”,编制评分表

● (五)加权计算总分,分析选择最优方案

● Si =W1PI1+W2PI2+ „ + WNPIN

● =∑PijWj

● 式中:

Si :第i 个方案的总分,

Pij :第i 个方案第j 个指标的得分

Wj :第j 个指标的权重

● 三、综合评分法的应用

● 例题:技术革新方案选优

● 四、综合评分法的优缺点

(一)简单、易懂,易掌握

(二)实用,应用较广

(三)统一性强,不受指标的计量单位的影响

(四)综合性强,选择的方案一定是优点比较多的方案,较好地达到评价的目的

(五)不足之处在于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明显,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第三节 因素分析法

● 一、概念

● 通过分解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然后应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各个因素对评

价对象的影响结果和影响程度,分析各个因素在评价对象变动中的重要性与主次关系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 传统地因素分析法是连环代替法。

二、连环代替法

● (一)含义

● 在分解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按照一定顺

序,逐一计算各个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结果和影响程度,分析各个因素在评价对象变动中的重要性与主次关系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 (二)代替原理

● W = ABC W1 = A1B1C1

● 1、评价对象:Q = W1 - W

● 2、A 因素变动结果Q1:

● W1 = A1BC Q1 = W1 - W

● 3、B 因素变动结果Q2:

● W2 = A1B1C Q2= W2 - W1

● 4、B 因素变动结果Q3:

● W3= A1B1C1 = W1 Q3= W3 - W2

● 5、各因素综合影响结果

● Q1 + Q2 + Q3 = W1 - W

● (三)应用举例

——企业日产值提高

● (四)局限性

1、假定性不符合实际,计算结果误差明显。

2、代替顺序缺乏科学依据,代替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不同,难以得出肯定的结论。

三、平均法

● (一)含义

● 运用连环代替法,将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在不同排列顺序下的变动结果

计算出来,再求其平均值,进行因素分析的一种计量分析方法。

● (二)计算模型

● 1、二因素计算模型:W = AB ,W1 = A1B1

● ⊿A=1/2!(A1-A )(B1 +B)

● ⊿B=1/2!(B1-B )(A1 +B)

● 2、三因素计算模型:

● W = ABC ,W1 = A1B1C1

● ⊿A=(A1-A )[B1(2 C1+C)+

B (2C+C1)]÷3!

● ⊿B=(B1-B )[C1(2 A1+A)+

C (2A+A1)]÷3!

● ⊿C=(C1-C )[A1(2 B1+B)+ A (2B+B1)]÷3!

● 3、四因素计算模型:

● W = ABCD ,W1 = A1B1C1D1 ● ⊿A=(A1-A ){ B1 [2 C1(3D1+D)+ C (2D+D1)]+B[2C(3D+D1)+ C1(2D1+D)]}÷4!

● ⊿B=(B1-B ){ C1 [2 D1(3A1+A)+ D (2A+A1)]+C[2D(3A+A1)+ D1(2A1+A)]}÷4!

● ⊿C=(C1-C ){ D1 [2 A1(3B1+B)+ A (2B+B1)]+D[2A(3B+B1)+ A1(2B1+B)]}÷4!

● ⊿D=(D1-D ){A1 [2B1(3C1+C)+ B (2C+C1)]+A[2B(3C+C1)+ B1(2C1+C)]}÷4

● (三)平均法应用举例 同上例。

第七章 边际分析

——生产决策分析 第一节 边际分析概述

● 一、边际分析法的含义

● 指用边际(增量)的概念来分析研究生产活动中投入与产住之间的变动关系,

用以确定合理的投入产出水平的现代计量分析方法。 ● 二、边际分析法在技术经济中的应用 ● (一)投入产出

用来分析研究企业生产中资源投入量与产出之间的变动关系,即X ——Y 的关系,目的在于确定在一定的生产中,达到特定生产或经营目标的资源的最佳投入水平。

● (二)资源配合

用来分析研究企业生产中达到一定的产出水平,具有互代关系的不同资源要素之间的投入变动关系,即X ——X 的关系,目的在于确定在一定的生产中,达到一定的产出水平,最低成本的资源的配合比例。

● (三)产品配合

用来分析研究企业生产中一定的可分配资源要素用于多种产品生产时的分配问题,或者说是一定量的可分配资源要素情况下的产品配合问题,实际上是生产组合或生产结构的问题,即Y ——Y 的关系。目的在于确定在一定的资源要素情况下,进行最佳的产品配合,以取得最高的收益,即最佳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 单一可变要素投入的最优利用分析

●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任何生产实际上都是一个投入各种资源取得产量的动态过程,随着资源投入水平

的不同,产出的产量也不同。如某企业在现有生产基础上,进行某添加剂试用的生产试验,得出结果如表7-1。

从表中可以看出,添加剂用量不同,产品产量也不同,即在不同的用量水平上,添加剂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

反映资源生产效率可用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表示。 (一)总产量

● 指一定生产中投入可变资源所取得的产品总量,反映的是一定资源转化为产

品的效率,即资源的生产力。用Y 或TPP 表示。

● 这里讲的总产量与统计学中所讲的总产量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生产

力的概念,是相对于资源使用而言的,它不包括资源使用的基础产量;它是资源投入量的函数 。后者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内,各个个体产量的总和。 ● 如:表7—1中,TPP 是指添加剂作用下的产品产量而企业生产的总的产量。 (二)平均产量

指一定生产中投入每单位可变资源所取得的产品数量,反映的是一定投入水平上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平均效率,即资源的平均生产力。用APP 表示。 则:

APP = TPP/X (平均APP ) 或 APP = f(X) /X (精确APP ) 根据表7—1计算的APP 见表7—2。 (三)边际产量

指一定生产中增加投入每单位可变资源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反映的是新增加投入的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即资源的边际生产力。用MPP 表示。 则:

MPP = (Y2-Y1)/( X2-X1)

= ⊿Y/⊿X (平均MPP ) 或 MPP = dY/dX = f′(X) (精确MPP)

● 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形式不同,可分别计算平均MPP 和精确MPP 。平均MPP

的几何意义是指TPP 曲线上某两点之间的一段曲线的平均斜率。 ● 精确MPP 的几何意义是指TPP 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 ● 根据表7—1计算的MPP 见表7—2。

二、生产弹性与生产阶段的划分

● (一)生产弹性

● 根据生产函数式,可以作出精确的TPP 、APP 、MPP 的曲线,将它们上下对

齐画在同一坐标图,如图7-1:

从图7-1还可以看出,不同的资源投入量,其报酬是不同的,即随着投入的

变化,产品产出会有不同的变化。反映产品产出对资源投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叫“生产弹性”(EP )。

1、含义

生产弹性是用来反映产品产出对资源投入变动的反映程度的指标,它表示在生产中,资源投入每增加1%所引起的产品产出变动的百分率,等于生产的MPP 与APP 之间的比率,用“Ep ”表示。

● 2、计算式

Ep = (⊿Y/Y)/(⊿X/X)

● = MPP/APP

● 根据MPP 和APP 的表达式,可分别计算平均Ep 和精确Ep 。

● 平均Ep 的几何意义是指TPP 曲线上某两点之间的投入变化,产品产出所作

出的平均的反映程度。

● 精确Ep 的几何意义是指TPP 曲线上资源投入到某点的水平时,产品产出所

作出的反映程度。 ● 如上例: (表7—2) 当X = 100时

平均的APP = 4.3,MPP = 0.1 ,则平均的生产弹性: Ep = 0.1/4.3 = 0.023

● 根据拟合的函数式,可计算精确的 APP = 5.12 + 0.041X - 0.000476 X2 = 4.46 MPP = 5.12 + 0.082 X - 0.001428 X2 = -0.98 则精确的生产弹性:

Ep = -0.98/4.46 = -0.22

● 从生产弹性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Ep 的大小是由 MPP 与APP 的比值决定的。

从Ep 的大小即可分析生产的技术状况:

(1) Ep >1时, MPP > APP , APP 上升; (2)Ep = 1时, MPP = APP , APP 最大; (3)Ep <1时, MPP < APP , APP 下降; (4)Ep =0时, MPP =0, TPP 最大; (5)Ep <0时, MPP < 0, TPP 下降。

● (二)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

根据Ep 的大小,可以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7-1:

● 第一阶段:(O —A ),这时Ep > 1。 MPP >APP ,TPP 不断提高,APP 不

断提高,并逐步达到最高;当APP 达到最高时,MPP = APP。 ● 第二阶段:(A —B ),这时0< Ep < 1 , MPP <APP , APP 下降,TPP

不断提高,并逐步达到最高;当YPP 达到最高时,MPP = 0。 ● 第三阶段:(B 点之后),这时Ep < 0, MPP <0 ,TPP 下降,APP 接近于0。 ● (三)资源投入的合理阶段的确定

一般认为,MPP 和Ep 是划分生产的三个阶段的两个要素:

● 第一阶段:MPP >APP ,Ep >1,是资源投入相对不合理阶段,因为在这一

阶段,MPP >APP ,资源增产潜力未发挥出来,增加投入可增产增收,应继续增加投入。

● 第二阶段:MPP <APP ,MPP ≥0,1>Ep ≥0。是资源投入的合理阶段,因为

在这一阶段, MPP <APP ,MPP ≥0,TPP 逐步达到最高,资源增产潜力已得到充分发挥出来,生产可以取得合理的效果和效益。最高产量和最大盈利可在这一阶段

出现。

● 第三阶段:MPP <0, Ep <0。是资源投入绝对不合理阶段,因为在这一阶

段,MPP <0,TPP 下降,增加投入,产出不但不提高,反而下降。

三、资源最佳投入量的确定

● (一)最高产量的资源投入量的确定

从图7-1可以看出,MPP = 0 时,TPP 最高。

● 例:在添加剂试验中,令MPP =0 即 5.12 + 0.082 X - 0.001428 X2 = 0 求得 X = 95.12(g) Y = 448.91(Kg)

● (二) 最高盈利的资源投入量的确定 ● 1、边际平衡原则

● 在一定的生产中,当增加某一可变资源的投入量,而其它资源投入相对不变

时,可变资源的投入量增加到生产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源单价与产品单价之比率,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资源投入量最佳,生产可取得最高的盈利。

其表达式:

MPP = PX/PY 或 PY ⊿Y = PX⊿X

● 边际平衡原则的证明: 总产量:TPP = f(X) 总收益:TR = PY f(X) 总成本:TC = F + PXX

盈 利:NR = TR – TC

● = PY f(X) - F - PXX 盈利最高时,必有 NR ′= 0 NR ″< 0。得: NR ′=(PY f(X) - F - PXX)′= 0 求得:

f(X) ′=PX/ PY 即

MPP = PX/PY

或 PY ⊿Y = PX⊿X 得证。

● 2、最高盈利的资源投入量的确定 已知:Y = f(X),PX 、 PY 计算 MPP = f′(X)

令 MPP = PX/PY

解方程得解即为最高盈利的资源投入量。

● 例:在添加剂试验中,已知PY = 0.17元, PX = 0.20元. 令 MPP = 5.12 + 0.082

X - 0.001428 X2 = 0.20/ 0.17

解方程得

X = 88.5(g) Y = 444.3(Kg) 最高盈利 NR = 49.23(元) 第三节 资源配合边际分析

● 生产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资源的使用,要生产出一定的产品,需要投入多种资

源,这些资源如何配合生产才能产生最佳的效益?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 ● ●

(二)等产量曲线具有如下的特点:

1、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一种资源配合,且产量相同;

2、曲线凸向原点,即曲线的斜率小于0,表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时,一种资源投入增加会引起另一种资源的用量下降。

● 3、根据产量不同,可作一组等产量曲线,曲线离原点越近,产量越低,离原

点越远,产量越高。


相关文章

  • 技术经济学 1
  • 技术经济学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摘要:技术经济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汇合联盟的典范.技术与经济相互交叉集成的新兴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我国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广泛吸收国外相近学科的有益成 ...查看


  • 2016年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2022年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行业现状 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61723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 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 ...查看


  •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给人类提供的知识和方法正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生活,而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更加密切.一方面,经济与技术息息相关,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中,技术引导和推动 ...查看


  • 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总结
  • 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总结 07化工二班 0703022005 刘传荣 化工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应用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化学工业的特点,研究化学工业发展中的规划.设计.建设.生产以及科研等各方面和各阶段的经济效益 ...查看


  • 建筑经济论文
  • 浅谈建筑经济学 摘要:随着科学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已经过渡到了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彼此联系越来越紧密,知识经济的全球化是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同时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发 ...查看


  •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实证研究
  • 第27卷第5期2008年5月 工业技术经济 V01.27,No.5 总第175期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实证研究 刘志迎梁丽丽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9) [摘要]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在阐述高技术产业对经济 ...查看


  •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汇总
  • 1.广义技术含义: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 2.经济临界点: 3.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源报酬一开始是递增形态,在生产资源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呈现报酬递减形态. 4.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报 ...查看


  • 技术经济学 教材
  • 第一章 导论 表1.1 学习指导 第一节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结论:技术与经济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1.发展经济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技术的进步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以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 ...查看


  •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摘要 技术创新划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提高生产率,因而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后者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不一定加速增长.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比不上工业经济时期.发 ...查看


  • 2015年温州市专业资格审查办法
  • 附件2 2015年温州市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 专业资格审查办法 2015年温州市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专业(职位)报名资格审查的原则是,对专业技术性强的专业(职位)按照报考人员所学专业对口掌握,综合管理性的专业(职位)适当从宽,相近相关专业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