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
作者:许洪淦
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
摘要:罗兰·巴尔特的著作《作者之死》一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读者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在实现自由的同时,这也对文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读者、作者文本这三者的关系也是许多文艺理论关注的问题,本文在阐述“作者之死”的深刻内涵之后也对作者、读者、文本三者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作者之死;读者;自由;文本
特里·伊格尔顿曾经把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总趋势分为三个阶段:专注作者,专注文本,专注读者。传统的作者中心论认为批评家的任务就是找出作品的作者,文学批评的目的就是要挖出作者的意图。接受美学是注重读者接受能力的一种理论,是读者中心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代表人物是尧斯。而起源于法国的结构主义理论更是流行各种领域。根据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二分,“言语”只有在系统里才显示其意义,这种意义是在系统的组合和聚合中生成的,与作者并无关系。
1968年,罗兰·巴尔特“The Death of Author”(《作者之死》)一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思考。作者又通过《S/Z》来给这套理论佐证。通读《S/Z》,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从传统的客体成为主体,获得了解放,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自由”地“可写性阅读”。“可写性阅读”借助“作者之死”之后文本的开放性,获得文本的“意义复数”,这种“可写性阅读”是相对于“可读性阅读”来说的,在前者中,读者的创造性地位得到了彰显。“作者之死”最终使得人们达成一种新的创作观念共识,即作者不是作品的源泉,作者并不优先于作品,任何一种试图以全知全能的作者身份进行写作的人,只能是限制情感的自动涌动和灵感的自由奔放,起到阻碍、限定和缩编无限多样的话语表达的作用,最终妨碍作品意义的增殖和扩散。[1] “作者之死”这一观点与其“写作的零度”是密切相关的。巴尔特所言“这种中性的新写作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的环境里而又毫不介入其中;它正好是由后者的„不在‟所构成。但是这种„不在‟是完全的,它不包含任何隐蔽处或任何隐秘。于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毫不动心的写作,或者说一种纯洁的写作。”[1]在我国,新写实主义和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常被冠以“零度写作”指导下的写作,在这类型的作品中,因为追求写作的零度,作者之死便成为一种必然。当文本结构被解构后,传统文本世界的作者的中心地位也必然跌落。
在《S/Z》中,巴尔特进行了一种经典的“作者之死”之后的文本解读演示,充分展现了读者新生后的自由。
首先,“作者之死”之后,文本获得了空前的开放性,“要紧的是,摒弃一切不偏不倚,展呈复数性的存在,而不是合理、可信乃至可能的存在。”[1]而正是文本的开放带来了多元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
作者:许洪淦
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
摘要:罗兰·巴尔特的著作《作者之死》一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读者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在实现自由的同时,这也对文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读者、作者文本这三者的关系也是许多文艺理论关注的问题,本文在阐述“作者之死”的深刻内涵之后也对作者、读者、文本三者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作者之死;读者;自由;文本
特里·伊格尔顿曾经把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总趋势分为三个阶段:专注作者,专注文本,专注读者。传统的作者中心论认为批评家的任务就是找出作品的作者,文学批评的目的就是要挖出作者的意图。接受美学是注重读者接受能力的一种理论,是读者中心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代表人物是尧斯。而起源于法国的结构主义理论更是流行各种领域。根据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二分,“言语”只有在系统里才显示其意义,这种意义是在系统的组合和聚合中生成的,与作者并无关系。
1968年,罗兰·巴尔特“The Death of Author”(《作者之死》)一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思考。作者又通过《S/Z》来给这套理论佐证。通读《S/Z》,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从传统的客体成为主体,获得了解放,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自由”地“可写性阅读”。“可写性阅读”借助“作者之死”之后文本的开放性,获得文本的“意义复数”,这种“可写性阅读”是相对于“可读性阅读”来说的,在前者中,读者的创造性地位得到了彰显。“作者之死”最终使得人们达成一种新的创作观念共识,即作者不是作品的源泉,作者并不优先于作品,任何一种试图以全知全能的作者身份进行写作的人,只能是限制情感的自动涌动和灵感的自由奔放,起到阻碍、限定和缩编无限多样的话语表达的作用,最终妨碍作品意义的增殖和扩散。[1] “作者之死”这一观点与其“写作的零度”是密切相关的。巴尔特所言“这种中性的新写作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的环境里而又毫不介入其中;它正好是由后者的„不在‟所构成。但是这种„不在‟是完全的,它不包含任何隐蔽处或任何隐秘。于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毫不动心的写作,或者说一种纯洁的写作。”[1]在我国,新写实主义和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常被冠以“零度写作”指导下的写作,在这类型的作品中,因为追求写作的零度,作者之死便成为一种必然。当文本结构被解构后,传统文本世界的作者的中心地位也必然跌落。
在《S/Z》中,巴尔特进行了一种经典的“作者之死”之后的文本解读演示,充分展现了读者新生后的自由。
首先,“作者之死”之后,文本获得了空前的开放性,“要紧的是,摒弃一切不偏不倚,展呈复数性的存在,而不是合理、可信乃至可能的存在。”[1]而正是文本的开放带来了多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