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

国际分工:

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

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

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部分理论介绍

• (1)资源禀赋论(是指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国专门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第一是自然资源的“有与无”产生分工。第二是“多与少”产生分工。第三种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第四是战略上的原因。)

• (2)劳动力的技术差异论:相对、绝对()

• (3)生产要素禀赋论(瑞典.赫克歇尔)(Factor Endowmen Theory,是用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解释国际分工的原因和结构的理论。各种产品的生产是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 (4)国际分工不完全理论(@)(是指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引起各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使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的理论。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所发生的要素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使国际分工不能实现专业化。因为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会阻止一国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看出,国际分工是指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一国侧重于生产某种产品,另一国侧重于生产另一种产品。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国际分工的程度,并且阐述了这种不完全专业化分工的原因在于,随着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流入生产要素部门的该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递减。建立在机会成本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最初是美国经济学家高特·哈伯勒提出的。这一理论揭示了现实中多数国家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之中。然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某些部门生产要素的流入可能使国际分工趋向于完全专业化。)

• (5)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分工论

• (6)协议分工理论(日本.小岛清)(是指两国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相近的情况下,通过相互达成协议分别专门生产其中的一种产品,实现规模经济,造成国际分工。)

• (7)重叠需求理论

世界市场

•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 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形成的标志

(1)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2) 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

基本运行机制

(1)国际价格机制: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转移至高

(2)关税率机制: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3)资本收益率机制:资本从收益率低流向高

(4)汇率机制:上浮利于进口;下浮利于出口

(5)资源配置机制

(6)传导机制:各国经济状况相互影响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是什么?

答:二战后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优势或资源优势,将自己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安排在不同的国家进行,以追求生产要素或资源的综合优势。结果使国际分工成为企业内的生产分工或劳动分工。

第二章

 经济全球化:

 概念: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主要表现:

一、 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 1.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

 2.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

二、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三、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 1.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 2.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 3.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四、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五、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 一、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转移的客观障碍日益削

弱,使得取得政治独立的后进国家在追求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比较便捷、比较充分地获得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支持,可以更好更快地开发和利用国内资源,可以更快地发展本国的产业和提升产业结构,从而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缩短追赶先进国家的时间。

 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

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 三、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

但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

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经济制裁,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失业者增多…所有这一切,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经济摩擦。

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第四章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一)

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 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 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 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

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二)

 上述六个方面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实现,可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三和第六方面的实现,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四和第五方面的实现,可以既满足物质资源的储备,又满足知识资源的储备,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1)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 (2)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 (3)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了解人口方面的知识点)

第五章

 GATT的宗旨是:各缔约国本着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来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彼此减让关税,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

 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四条:

(1)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2)关税减让原则。

(3)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4)透明度原则。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

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

 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

 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战前要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

快。

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状态。

1、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a) 初级产品比重下降的具体表现是:原料贸易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b)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的具体表现是:化工产品贸易比重上升较

大。

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1)国际贸易格局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

(2)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

(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

(4)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

(5)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3.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

(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3)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4) 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3)本国的经济状况;

(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 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 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六章

国际生产折衷论(@)

 如果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企业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构建跨国公司:

(1)所有权优势: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内部化优势: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利;

(3)区位优势: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 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和原因有哪些?

 答:(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目的: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跨国公司(考案例分析)

 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

答: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经营管理特征:

(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

(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

(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 积极影响:

(1)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2)对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3)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提高了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也扩大了东道国产品的销售市场;

(4)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消极影响

 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 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

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 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欧洲美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离岸金融的兴衰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3.全球资本流动的私人化

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又被称为“信心与清偿力两难”,是由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

不事先宣布汇率轨迹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以影响汇率,但不事先承诺或宣布汇率的轨迹。

最优货币区理论

 当要素在某一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而在其它区域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适合建立一个货币区。这种货币区就是所谓的“最优货币区”。(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界有关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相对优点的争论中提出。需求转移是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货币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要使浮动汇率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放弃各国的国家货币,采用区域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美元与黄金挂钩(即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各国政府可随时用美元按固定比价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比价)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即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为平价上下各1%,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只有当一国发生“根本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时,才允许升值或贬值;当平价变动超过10%时,须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的国际货币制度。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 内容:

 汇率安排多样化;

 黄金非货币化和储备货币多元化:特别提款权

 扩大基金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 牙买加体系否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双挂钩制度;而保留和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 牙买加体系是在保留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第八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石油输出国组织,考选择判断)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因

 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 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 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 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欧洲货币单位、稳定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第九章

产业组织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 (1)从政策导向角度看,各国已有的产业组织政策通常分为两类。一是竞争促进政策:鼓励竞争、限制垄断,主要有反垄断政策或反托拉斯政策、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政策及中小企业政策等,它着眼于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二是产业合理化政策:主要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鼓励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它着眼于限制过度竞争,直接表现为政府的规制政策。

 (2)从政策对象看,产业组织政策可分为市场结构控制政策和市场行为控制政策两类。 市场结构控制政策是从市场结构方面禁止或限制垄断的政策,如控制市场集中度、降低市场进入壁垒等。市场行为控制政策是从市场行为角度防范或制止限制竞争和不公正交易行为的发生,以及诈骗、行贿等不道德商业行为的发生。

案例分析:发达国家(美德日)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及差异

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 基本特点:

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

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

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 基本特点

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

长与社会福利并重。

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 简要介绍

1.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2.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3.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4.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5.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 基本特点: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

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

简要介绍

1.政府制订经济计划

2.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

(1)产业结构政策;

(2)产业组织政策。

出现“滞胀”的原因

 主要原因:

一是石油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油价上涨;

二是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

 根本原因:

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二是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第十章

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和类型

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对称,通常是指那些过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国家殖民统治和剥削,现已获得政治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的国家。这些国家最初曾被称为“欠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

(一) 按人均国民收入标准来划分

按人均国民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标准来划分是目前最普遍

的分类方法,据此可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类:

1.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2.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

3.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二)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来划分

 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

 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 2.石油输出国

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 4.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

 5.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受阻的重要原因

 一是自然条件不利,大都是内陆国家和岛屿国家。

 二是国内的封建关系和封建势力严重存在,阻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 三是原有的经济基础落后,经济结构畸形,几乎没有现代工业。

 四是在落后的社会、政治基础上建立的政府,未能获得足够的“强度”与“质量”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也未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所谓进口替代战略,也称为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本国经济的工业化。同时,通过进口替代减少贸易逆差,缓解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增强经济独立性;

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的内容

东亚模式

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 拉美模式

 拉美地区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各国实施的政策并不尽相同。但在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前,其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曾经取得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特征”,被称之为“拉美模式”。

主要特征

(1) 政府同样对经济进行了比较积极的干预,但更多侧重于通过制定经济计

划、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以及通过国有化和贸易管制等措施直接控制和保护国内进口替代产业。

(2) 依靠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以初级产品出口支持工业化,在保护国内

市场的条件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实行典型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3)国内积累率较低,投资率不高,对外资依赖较重。曾大量借用外债,以提高增长率,一度形成借债增长型经济。

(4)公共政策并不积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突出,对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相对较少。

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区别?

掌握要点:(1)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

(2)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各自的描述。

跨国公司形成的原因(国际折衷理论:详见第六章PPT)

第一章

国际分工:

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

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

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部分理论介绍

• (1)资源禀赋论(是指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国专门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第一是自然资源的“有与无”产生分工。第二是“多与少”产生分工。第三种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第四是战略上的原因。)

• (2)劳动力的技术差异论:相对、绝对()

• (3)生产要素禀赋论(瑞典.赫克歇尔)(Factor Endowmen Theory,是用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解释国际分工的原因和结构的理论。各种产品的生产是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 (4)国际分工不完全理论(@)(是指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引起各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使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的理论。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所发生的要素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使国际分工不能实现专业化。因为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会阻止一国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看出,国际分工是指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一国侧重于生产某种产品,另一国侧重于生产另一种产品。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国际分工的程度,并且阐述了这种不完全专业化分工的原因在于,随着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流入生产要素部门的该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递减。建立在机会成本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最初是美国经济学家高特·哈伯勒提出的。这一理论揭示了现实中多数国家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之中。然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某些部门生产要素的流入可能使国际分工趋向于完全专业化。)

• (5)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分工论

• (6)协议分工理论(日本.小岛清)(是指两国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效率相近的情况下,通过相互达成协议分别专门生产其中的一种产品,实现规模经济,造成国际分工。)

• (7)重叠需求理论

世界市场

•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 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形成的标志

(1)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2) 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

基本运行机制

(1)国际价格机制: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转移至高

(2)关税率机制: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3)资本收益率机制:资本从收益率低流向高

(4)汇率机制:上浮利于进口;下浮利于出口

(5)资源配置机制

(6)传导机制:各国经济状况相互影响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是什么?

答:二战后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优势或资源优势,将自己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安排在不同的国家进行,以追求生产要素或资源的综合优势。结果使国际分工成为企业内的生产分工或劳动分工。

第二章

 经济全球化:

 概念: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主要表现:

一、 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 1.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

 2.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

二、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三、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 1.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 2.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 3.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四、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五、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 一、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转移的客观障碍日益削

弱,使得取得政治独立的后进国家在追求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比较便捷、比较充分地获得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支持,可以更好更快地开发和利用国内资源,可以更快地发展本国的产业和提升产业结构,从而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缩短追赶先进国家的时间。

 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

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 三、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

但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

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经济制裁,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失业者增多…所有这一切,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经济摩擦。

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第四章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一)

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 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 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 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

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二)

 上述六个方面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实现,可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三和第六方面的实现,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四和第五方面的实现,可以既满足物质资源的储备,又满足知识资源的储备,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1)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 (2)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 (3)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了解人口方面的知识点)

第五章

 GATT的宗旨是:各缔约国本着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来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彼此减让关税,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

 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四条:

(1)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2)关税减让原则。

(3)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4)透明度原则。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

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

 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

 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战前要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

快。

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状态。

1、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a) 初级产品比重下降的具体表现是:原料贸易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b)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的具体表现是:化工产品贸易比重上升较

大。

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1)国际贸易格局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

(2)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

(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

(4)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

(5)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3.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

(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3)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4) 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3)本国的经济状况;

(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 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 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六章

国际生产折衷论(@)

 如果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企业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构建跨国公司:

(1)所有权优势: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内部化优势: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利;

(3)区位优势: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 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和原因有哪些?

 答:(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目的: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跨国公司(考案例分析)

 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

答: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经营管理特征:

(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

(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

(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 积极影响:

(1)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2)对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3)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提高了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也扩大了东道国产品的销售市场;

(4)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消极影响

 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 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

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 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欧洲美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离岸金融的兴衰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3.全球资本流动的私人化

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又被称为“信心与清偿力两难”,是由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

不事先宣布汇率轨迹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以影响汇率,但不事先承诺或宣布汇率的轨迹。

最优货币区理论

 当要素在某一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而在其它区域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适合建立一个货币区。这种货币区就是所谓的“最优货币区”。(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界有关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相对优点的争论中提出。需求转移是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货币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要使浮动汇率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放弃各国的国家货币,采用区域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美元与黄金挂钩(即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各国政府可随时用美元按固定比价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比价)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即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为平价上下各1%,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只有当一国发生“根本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时,才允许升值或贬值;当平价变动超过10%时,须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的国际货币制度。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 内容:

 汇率安排多样化;

 黄金非货币化和储备货币多元化:特别提款权

 扩大基金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 牙买加体系否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双挂钩制度;而保留和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 牙买加体系是在保留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第八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石油输出国组织,考选择判断)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因

 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 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 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 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欧洲货币单位、稳定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第九章

产业组织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 (1)从政策导向角度看,各国已有的产业组织政策通常分为两类。一是竞争促进政策:鼓励竞争、限制垄断,主要有反垄断政策或反托拉斯政策、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政策及中小企业政策等,它着眼于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二是产业合理化政策:主要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鼓励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它着眼于限制过度竞争,直接表现为政府的规制政策。

 (2)从政策对象看,产业组织政策可分为市场结构控制政策和市场行为控制政策两类。 市场结构控制政策是从市场结构方面禁止或限制垄断的政策,如控制市场集中度、降低市场进入壁垒等。市场行为控制政策是从市场行为角度防范或制止限制竞争和不公正交易行为的发生,以及诈骗、行贿等不道德商业行为的发生。

案例分析:发达国家(美德日)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及差异

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 基本特点:

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

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

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 基本特点

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

长与社会福利并重。

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 简要介绍

1.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2.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3.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4.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5.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 基本特点: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

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

简要介绍

1.政府制订经济计划

2.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

(1)产业结构政策;

(2)产业组织政策。

出现“滞胀”的原因

 主要原因:

一是石油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油价上涨;

二是工资提高过快,拉动了物价上涨和失业的增多。

 根本原因:

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二是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的消逝。

第十章

发展中国家的含义和类型

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对称,通常是指那些过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国家殖民统治和剥削,现已获得政治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的国家。这些国家最初曾被称为“欠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

(一) 按人均国民收入标准来划分

按人均国民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标准来划分是目前最普遍

的分类方法,据此可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类:

1.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2.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

3.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二)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来划分

 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

 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 2.石油输出国

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 4.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

 5.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受阻的重要原因

 一是自然条件不利,大都是内陆国家和岛屿国家。

 二是国内的封建关系和封建势力严重存在,阻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 三是原有的经济基础落后,经济结构畸形,几乎没有现代工业。

 四是在落后的社会、政治基础上建立的政府,未能获得足够的“强度”与“质量”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也未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所谓进口替代战略,也称为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本国经济的工业化。同时,通过进口替代减少贸易逆差,缓解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增强经济独立性;

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的内容

东亚模式

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 拉美模式

 拉美地区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各国实施的政策并不尽相同。但在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前,其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曾经取得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特征”,被称之为“拉美模式”。

主要特征

(1) 政府同样对经济进行了比较积极的干预,但更多侧重于通过制定经济计

划、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以及通过国有化和贸易管制等措施直接控制和保护国内进口替代产业。

(2) 依靠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以初级产品出口支持工业化,在保护国内

市场的条件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实行典型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3)国内积累率较低,投资率不高,对外资依赖较重。曾大量借用外债,以提高增长率,一度形成借债增长型经济。

(4)公共政策并不积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突出,对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相对较少。

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区别?

掌握要点:(1)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

(2)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各自的描述。

跨国公司形成的原因(国际折衷理论:详见第六章PPT)


相关文章

  • 6381 网络传播概论
  •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 课程代码:6381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网络传播概论"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传播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具 ...查看


  • 南京师范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2009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简章 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邮编:210097 咨询电话:025-83598134 83598275 网址:http://202.119.98.7 南京师范大学简介 南 ...查看


  • 河南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指导
  • 河南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指导(2013.12) 一.考试形式:"开放教育"类考生:开卷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三.试题类型: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核要求 第一章 社会学 ...查看


  • 自学考试[对外经济管理概论]重点要点总结
  •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的两个条件? 1. 经济条件, 即社会生产力的较大发展提供了可 供交换的剩余货物和服务 2.政治条件,即国家 的产生和发展,它使得货物和服务在各自为政的 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交换.从根本上,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查看


  • 旅游学概论考试重点
  • 1. 旅游: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就业和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某 些地方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 旅游者:旅游者是为了审美.愉悦.休闲.完善与发展自我.商务等目的,离开常 ...查看


  • 工商管理考试表2013
  • 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836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微.宏观两册)(第五版),第2-8.11-20章,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837管理与运筹学基础 <新编经济管理基础&g ...查看


  • 教师资格证相关信息
  • 一.各类教师资格教育理论综合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概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导论. 2.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 ...查看


  • 海南专升本旅游学概论考试说明与实施要求
  • 海南专升本旅游学概论考试说明与实施要求 www.aosee.com 发表时间:2012-6-7 16:46:45 来源: 编辑:admin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 识记" ." ...查看


  •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语言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 ...查看


  • 报考教师资格证步骤
  • 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条件 1.非师范类学生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加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所以你准备复习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考试或者去考自学考试相关的科目. 2.教师证全国通用,属于地方考试,但是全国通用,取得了任何地方都承认. 3.教师资格证只是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