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意向的实证研究

  摘 要:基于北京科技大学在校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方式、信息获取和就业服务需求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具有明确的意向,就业期望趋于理性,学生能够积极寻求多方帮助的多元化方式求职,学校仍然是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性别、学历、家庭状况等背景因素是影响求职意向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建议学校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方式;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大学生就业状况既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千家万户关注的热门话题,促进就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因此开展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析出学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心态,了解大学生对于就业服务的需求,对于高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使用北京科技大学课题组对本校学生求职意向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方式、信息获取和就业服务需求的基本状况,为学校制定有关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一、数据与样本说明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的情况,本次调研共设计了 “就业期望”“就业途径”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每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计题目。同时,为了比较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问卷分别以 “学科属性”“学历层次”“学生性别”“生源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六种类别加以区分,以便于数据的差异性采集和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为95.65%。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375人,占68.18%;   女学生215人,占39.09%。其样本特征描述见表1。   二、大学生求职意向   本次问卷主要以“就业去向”“就业愿望”和“承受挫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了就业期望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明确了就业或升学的去向,能够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首要考虑因素、月薪期望、地区选择、单位性质等各方面树立理性和现实统一的愿望,并且能承受就业中的挫折,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目前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学生做出倾向于到稳定、舒适、高薪的地区、行业和单位就业的选择,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   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具有明确的意向   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其次是“升学”,两者占80%以上。少数学生选择“创业”和“出国”,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暂不就业”。对于就业工作来说,学生的就业意愿非常重要,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暂不就业”,为全面开展就业工作做好了准备。   低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相对于其他年级学生选择“出国”的比例高出许多,反映了低年级研究生在未面临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对出国深造有更大的兴趣。低年级本科学生选择“升学”的比例接近1/3,远高于其他年级,研究生成为一种比较好的学历选择。独生子女选择“出国”和“升学”的比例比非独生子女高,反映了独生子女通过就业缓解家庭压力承担的责任的比例小,也反映了独生子女学生的家长对子女有更高的学历期望。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出国”的比例接近1/3,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高,反映了在经济条件不成为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出国和创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愿望。   2.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趋于理性   统计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发展机会”作为自己就业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1/4以上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还有少数学生选择“工作环境”“个人兴趣”“社会声誉”“工作地点”等其他因素。多数学生对于就业时最重要因素的考虑比较客观,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有不少学生出于自身经济情况的考虑,把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对而言,博士生研究生由于年龄大、经济压力大等原因,选择“发展机会”的比例远小于其他学历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的比例又远大于其他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由于起点较高,选择“经济收入”的比例大;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自身发展机会少,更多选择“发展机会”。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社会声誉”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生,选择“工作环境”比例高,选择“发展机会”比例低,反映了这个群体更多地追求生活舒适的特点。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由于自身在经济上的极大缺陷,选择“经济收入”比例高。   统计数据显示,分别有近1/3的学生选择“5000~8000元”和“3000~5000元”月薪,1/5以上的学生选择“8000~   10000元”月薪。少数学生选择“10000元以上”和“3000元以下”月薪。这与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设定的月薪值基本吻合,大部分学生对工资收入的期望比较合理,并没有盲目地抬高身价,去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工资的工作,从正面反映了社会上少数人对大学生期望月薪评价的片面性和夸大性。当然,由于学历层次、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差别会很大,这个问题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   统计数据显示,近半数学生选择“大城市和发达地区”,1/3以上学生选择“中等城市”,两者相加,选择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比例达到85%以上。少数学生选择“基层”“家乡”和“西部”。在目前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选择到目前发展最现实、最有利的地区去就业。但是,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供需失衡、学生就业压力大,基层和西部地区岗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给、需要引进大量人才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生去西部、进基层是一个非常好的努力方向。   相对而言,硕士研究生选择“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比例最高。非独生子女学生选择“基层”和“西部”的比例高。文科学生由于就业难度较大,选择“基层”和“家乡”的比例高。   就业单位性质方面,相对而言,理工类学生选择“国有企业”比例高,文史类学生选择“政府机关”比例高。由于自身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等优势,半数左右的博士生选择“学校及科研院所”,同时,博士生对“自主创业”的热情高,达到11%以上,属于“技术型创业”。男学生选择“国有企业”比例高,女学生选择“学校及科研院所”“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比例高。家庭经济好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学校及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比例高,体现了经济制约因素弱的情况下学生的职业追求;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选择 “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例高,一种单位相对容易进,一种工资高。   3.大部分学生能正确面对就业中的挫折   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所有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条件和就业期望之间以及和应聘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有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近半数学生选择“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还有部分学生分别选择“通过其他渠道解决”“继续深造”“继续找,直到找到理想工作”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再找”。多数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其余学生也并没有失去继续找工作的动力而放弃就业,学生就业心态良好。   三、大学生求职方式及信息获取   问卷以“求职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了就业途径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多数学生采取以自主意识为主导、积极寻求多方帮助的多元化方式求职,并以学校为主渠道,主动寻找各种校外途径,全方位获取就业信息。学生对待求职途径的这些考虑,基于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对学校工作的肯定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判断,反映了积极、良好的就业意识和心态,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   1.多数学生积极寻求多方帮助的多元化方式求职   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选择“自己找”作为求职的主要方式,其次是“人才交流中心或中介”和“学校推荐”,还有部分学生选择“网上求职”和“家里及朋友帮着找”,形成了“求职方式多元化,自主意识为主导”的特色。   相对而言,硕士生在就业中处于最佳竞争状态,“自己找”和“网上求职”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博士生由于选择面较窄,反而对学校,尤其是导师的依赖性大,“自己找”的比例最小,“学校推荐”的比例大;本科生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或中介”的比例大。男学生通过“自己找”和“学校推荐”的比例大,女学生由于受到一定的性别歧视,就业难度大、压力大,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或中介”“网上求职”和“家里及朋友帮着找”的比例大。   2.多数学生以学校为主渠道,主动寻找各种校外途径,全方位获取就业信息   统计数据显示,半数学生通过“学校就业网”和“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获得招聘信息,近1/3的学生选择“社会就业信息网站”和“校园就业双选会”,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向用人单位或知情人打听”“单位实习”“单位网站和宣传册”“社会就业双选会”“政府就业信息网站”,少数学生选择“实地考察”。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仍然是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政府和用人的信息渠道也逐渐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   由于学校行业性质比较明显,校园双选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与行业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通过“校园就业双选会”获得信息的比例比文科学生要高。博士生由于年龄偏大、参与校园活动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导致通过“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获得信息的比例较低,特别是应届毕业博士生选择“校园就业双选会”的比例低,而选择“向用人单位或知情人打听”的比例高。家庭经济状况对信息获取途径的影响非常明显,家庭经济状况越差,通过“学校就业网”“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和“校园就业双选会”等校内途径获得信息的比例越大,反之,家庭经济状况越好,通过“单位实习”获得信息的比例越大。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40%左右的学生希望得到“单位介绍和招聘信息”“薪酬及福利信息”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服务,相对而言,理工科学生就业岗位专业性强,选择“单位介绍和招聘信息”大。博士生年龄大,经济生活压力大,希望得到“薪酬及福利信息”比例高,需要“面试技巧”比例低;硕士生处于就业竞争的高端,就业压力小,目标明确,自主性强,需要“单位介绍和招聘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比例高,而需要“就业心理辅导”比例低;本科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阅历,需要“专业人士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比例高。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和总体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观点。   1.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比较理智现实   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比较明确,能够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月薪期望、地区选择、单位性质等方面分析理性,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目前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学生做出倾向于到稳定、舒适、高薪的地区、行业和单位就业的选择,符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大学生对求职途径的选择比较科学有效   多数学生采取以自主意识为主导、积极寻求多方帮助的多元化方式求职,并以学校为主渠道,主动寻找各种校外途径,全方位获取就业信息。这些考虑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对学校工作的肯定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判断,同时也说明学生具备积极的就业意识和良好的就业心态。   3.大学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比较直接   大部分学生希望得到与自身具体求职、招聘和面试直接相关的指导与服务,并希望与此相关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表示满意。这些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把学生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也从侧面提醒高校要引导学生而不迎合学生,服务学生而不服从学生,为学生顺利实现方向正确、定位准确、前景明确的成功就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丁小洁,文东茅,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01).   [2]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基于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1).   [3]岳昌君,杨中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04).   [4]樊立三,冯彩玲.高校毕业生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的影响――求职意向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 2012(06).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摘 要:基于北京科技大学在校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方式、信息获取和就业服务需求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具有明确的意向,就业期望趋于理性,学生能够积极寻求多方帮助的多元化方式求职,学校仍然是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性别、学历、家庭状况等背景因素是影响求职意向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建议学校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方式;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大学生就业状况既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千家万户关注的热门话题,促进就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因此开展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能够有针对性地分析出学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心态,了解大学生对于就业服务的需求,对于高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使用北京科技大学课题组对本校学生求职意向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方式、信息获取和就业服务需求的基本状况,为学校制定有关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一、数据与样本说明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的情况,本次调研共设计了 “就业期望”“就业途径”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每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计题目。同时,为了比较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问卷分别以 “学科属性”“学历层次”“学生性别”“生源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六种类别加以区分,以便于数据的差异性采集和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为95.65%。其中理工类专业学生375人,占68.18%;   女学生215人,占39.09%。其样本特征描述见表1。   二、大学生求职意向   本次问卷主要以“就业去向”“就业愿望”和“承受挫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了就业期望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明确了就业或升学的去向,能够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首要考虑因素、月薪期望、地区选择、单位性质等各方面树立理性和现实统一的愿望,并且能承受就业中的挫折,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目前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学生做出倾向于到稳定、舒适、高薪的地区、行业和单位就业的选择,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   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具有明确的意向   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其次是“升学”,两者占80%以上。少数学生选择“创业”和“出国”,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暂不就业”。对于就业工作来说,学生的就业意愿非常重要,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暂不就业”,为全面开展就业工作做好了准备。   低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相对于其他年级学生选择“出国”的比例高出许多,反映了低年级研究生在未面临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对出国深造有更大的兴趣。低年级本科学生选择“升学”的比例接近1/3,远高于其他年级,研究生成为一种比较好的学历选择。独生子女选择“出国”和“升学”的比例比非独生子女高,反映了独生子女通过就业缓解家庭压力承担的责任的比例小,也反映了独生子女学生的家长对子女有更高的学历期望。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出国”的比例接近1/3,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高,反映了在经济条件不成为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出国和创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愿望。   2.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趋于理性   统计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发展机会”作为自己就业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1/4以上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还有少数学生选择“工作环境”“个人兴趣”“社会声誉”“工作地点”等其他因素。多数学生对于就业时最重要因素的考虑比较客观,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有不少学生出于自身经济情况的考虑,把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对而言,博士生研究生由于年龄大、经济压力大等原因,选择“发展机会”的比例远小于其他学历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的比例又远大于其他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由于起点较高,选择“经济收入”的比例大;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自身发展机会少,更多选择“发展机会”。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选择“社会声誉”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生,选择“工作环境”比例高,选择“发展机会”比例低,反映了这个群体更多地追求生活舒适的特点。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由于自身在经济上的极大缺陷,选择“经济收入”比例高。   统计数据显示,分别有近1/3的学生选择“5000~8000元”和“3000~5000元”月薪,1/5以上的学生选择“8000~   10000元”月薪。少数学生选择“10000元以上”和“3000元以下”月薪。这与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设定的月薪值基本吻合,大部分学生对工资收入的期望比较合理,并没有盲目地抬高身价,去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工资的工作,从正面反映了社会上少数人对大学生期望月薪评价的片面性和夸大性。当然,由于学历层次、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差别会很大,这个问题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   统计数据显示,近半数学生选择“大城市和发达地区”,1/3以上学生选择“中等城市”,两者相加,选择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比例达到85%以上。少数学生选择“基层”“家乡”和“西部”。在目前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选择到目前发展最现实、最有利的地区去就业。但是,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供需失衡、学生就业压力大,基层和西部地区岗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给、需要引进大量人才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生去西部、进基层是一个非常好的努力方向。   相对而言,硕士研究生选择“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比例最高。非独生子女学生选择“基层”和“西部”的比例高。文科学生由于就业难度较大,选择“基层”和“家乡”的比例高。   就业单位性质方面,相对而言,理工类学生选择“国有企业”比例高,文史类学生选择“政府机关”比例高。由于自身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等优势,半数左右的博士生选择“学校及科研院所”,同时,博士生对“自主创业”的热情高,达到11%以上,属于“技术型创业”。男学生选择“国有企业”比例高,女学生选择“学校及科研院所”“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比例高。家庭经济好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学校及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比例高,体现了经济制约因素弱的情况下学生的职业追求;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选择 “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例高,一种单位相对容易进,一种工资高。   3.大部分学生能正确面对就业中的挫折   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所有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条件和就业期望之间以及和应聘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有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近半数学生选择“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还有部分学生分别选择“通过其他渠道解决”“继续深造”“继续找,直到找到理想工作”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再找”。多数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其余学生也并没有失去继续找工作的动力而放弃就业,学生就业心态良好。   三、大学生求职方式及信息获取   问卷以“求职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了就业途径方面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多数学生采取以自主意识为主导、积极寻求多方帮助的多元化方式求职,并以学校为主渠道,主动寻找各种校外途径,全方位获取就业信息。学生对待求职途径的这些考虑,基于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对学校工作的肯定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判断,反映了积极、良好的就业意识和心态,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   1.多数学生积极寻求多方帮助的多元化方式求职   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选择“自己找”作为求职的主要方式,其次是“人才交流中心或中介”和“学校推荐”,还有部分学生选择“网上求职”和“家里及朋友帮着找”,形成了“求职方式多元化,自主意识为主导”的特色。   相对而言,硕士生在就业中处于最佳竞争状态,“自己找”和“网上求职”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博士生由于选择面较窄,反而对学校,尤其是导师的依赖性大,“自己找”的比例最小,“学校推荐”的比例大;本科生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或中介”的比例大。男学生通过“自己找”和“学校推荐”的比例大,女学生由于受到一定的性别歧视,就业难度大、压力大,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或中介”“网上求职”和“家里及朋友帮着找”的比例大。   2.多数学生以学校为主渠道,主动寻找各种校外途径,全方位获取就业信息   统计数据显示,半数学生通过“学校就业网”和“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获得招聘信息,近1/3的学生选择“社会就业信息网站”和“校园就业双选会”,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向用人单位或知情人打听”“单位实习”“单位网站和宣传册”“社会就业双选会”“政府就业信息网站”,少数学生选择“实地考察”。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仍然是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政府和用人的信息渠道也逐渐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   由于学校行业性质比较明显,校园双选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与行业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通过“校园就业双选会”获得信息的比例比文科学生要高。博士生由于年龄偏大、参与校园活动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导致通过“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获得信息的比例较低,特别是应届毕业博士生选择“校园就业双选会”的比例低,而选择“向用人单位或知情人打听”的比例高。家庭经济状况对信息获取途径的影响非常明显,家庭经济状况越差,通过“学校就业网”“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和“校园就业双选会”等校内途径获得信息的比例越大,反之,家庭经济状况越好,通过“单位实习”获得信息的比例越大。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40%左右的学生希望得到“单位介绍和招聘信息”“薪酬及福利信息”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服务,相对而言,理工科学生就业岗位专业性强,选择“单位介绍和招聘信息”大。博士生年龄大,经济生活压力大,希望得到“薪酬及福利信息”比例高,需要“面试技巧”比例低;硕士生处于就业竞争的高端,就业压力小,目标明确,自主性强,需要“单位介绍和招聘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比例高,而需要“就业心理辅导”比例低;本科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阅历,需要“专业人士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比例高。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和总体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观点。   1.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比较理智现实   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比较明确,能够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月薪期望、地区选择、单位性质等方面分析理性,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目前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学生做出倾向于到稳定、舒适、高薪的地区、行业和单位就业的选择,符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大学生对求职途径的选择比较科学有效   多数学生采取以自主意识为主导、积极寻求多方帮助的多元化方式求职,并以学校为主渠道,主动寻找各种校外途径,全方位获取就业信息。这些考虑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对学校工作的肯定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判断,同时也说明学生具备积极的就业意识和良好的就业心态。   3.大学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比较直接   大部分学生希望得到与自身具体求职、招聘和面试直接相关的指导与服务,并希望与此相关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表示满意。这些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把学生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也从侧面提醒高校要引导学生而不迎合学生,服务学生而不服从学生,为学生顺利实现方向正确、定位准确、前景明确的成功就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丁小洁,文东茅,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01).   [2]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基于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1).   [3]岳昌君,杨中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04).   [4]樊立三,冯彩玲.高校毕业生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的影响――求职意向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 2012(06).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相关文章

  • 大学生就业率
  • 目 录 中文摘要---------. --------- ----. --1 英文摘要----------------. - -------..1 1.历届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 - ---- ---2 1.1初次就业率-- ...查看


  • 简历个人求职意向怎么写
  • 简历个人求职意向怎么写 个人求职意向怎么写 个人简历中求职意向应该怎么填 求职意向写不写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有人建议不写,认为有求职意向会限定自己的求职范围,而也有人认为求职意向清楚明了,建议在简历上写明.那究竟是写好还是不写好呢?有 ...查看


  • 顾客价值与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关系研究
  •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网络购物模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它改变了顾客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方式,越来越多的顾客使用网店代替实体商店进行购买活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 ...查看


  • 2016个人简历范文范文
  • 2016个人简历范文范文 ##第1篇:矿业工程个人简历 姓名:XXX 性别:男 民族:汉 年龄:33岁 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 婚姻状况:已婚 身高:170CM 体重:146KG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学历:本科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 ...查看


  • 简历的组成
  • 简历的组成 ◎ 封 面 ◎ 求职信(自荐书) ◎ 个人简历 ◎ 附 件 一.简历组成--封面 1制作原则: 设计简洁,信息完整,求职意向明确. 2封面信息:  姓 名  所学专业  毕业院校  求职意向  联系方式 3注意事项: ...查看


  • 大学生就业观和求职意向调查报告
  • 大学生就业观和求职意向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教育是一国兴旺发展的根基,其地位显得非常之重要.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让更多国民受到高等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对民富国强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随着近几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招,中 ...查看


  • 商丘师范学院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 商丘师范学院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摘要 为了了解商丘师范学院09级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笔者针对艺术类毕业生对当今就业形势持怎样看法,持什么样的就业观以及他们的去向和应该为将来就业做些什么准备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发现毕业生欠缺 ...查看


  • 求职简历要求
  • 求职简历 求职材料的种类:简历Resume.CV 申请表Application 求职信Cover Letter 成绩单Transcript 获奖证书Certificate 毕业生推荐表Recommendation Form 求职简历 1.目 ...查看


  •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一个实证研究
  •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一个实证研究 周俊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Beida )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主办Institute of E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