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刘备个性

论三国中刘备的人物描写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堪称一部妙笔传神的英雄史诗。作者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的历史题材,描绘了一群性格殊异、形象鲜明的乱世英雄,表明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贤是与”的政治主张。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仁君贤主的典型,“刘备”无疑是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这一个,这既是人物自身性格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性的集中展示。

关键词:刘备 仁君 人物

沧海横流,英雄辈出,历史更迭,群星闪耀。在《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中,作者写到了四百多个人物,他们在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活剧。在这如许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如匆匆过客,销声匿迹;有的虽叱咤风云,却昙花一现;而有的功业卓著,名垂千史。对于成就了帝王之业的三位“开国之君”曹操、刘备和孙权,小说不惜笔墨,进行了着力刻画,使他们形神毕现,各具丰采。在作者笔下,他们虽为并世英雄,却性格迥异,且褒贬有别,“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贯穿全书始终。“尊刘”并不是去尊行将溃灭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辈,而是尊崇“复兴汉室”的仁君贤主刘备。刘备的被“尊”,固然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作品中的反映,但更主要的还在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远大的政治思想、高尚的人格精神、机变的智术谋略。

1、政治理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到刘备一出场就交代他“素有大志”,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难怪叔父对他另眼相看:“此儿非常人也!”桃园结义,他与关、张所发的誓愿更是不同凡响,盟书中“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丝毫没有世俗的“哥们义气”,而是寄托了他们报国安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在豪杰蜂起、群雄割据、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东汉末年,为了救国家于危难,拯黎民于水火,刘备虽由“帝室之胄”沦落为“贩屦织席”的一介匹夫,既非世食国禄的达官显贵,也没有丰厚的家财,强大的势力,但他却以身许国,慷慨赴难,与关、张二人“招募乡勇”,投军御敌,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脱颖而出,屡立战功。 报国首要的是忠君,忠君又莫过于靖难讨逆。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已名存实亡。身为汉室宗亲,又被献帝尊为“皇叔”,刘备十分感念皇恩,时刻不忘诛灭“汉贼”,复兴汉室,即使是身居许昌这个“龙潭虎穴”,而且在“今正依附曹操”之际,当他看到董承出示的“衣带诏”时,也“不胜悲愤”,毅然表示“公既奉诏讨贼,备敢不效犬马之劳。”借故逃离魔掌之后,他虽屡遭兵败势穷之危,饱受兄弟妻儿离散之苦,但始终忠于“汉室”,“与逆贼势不两立”。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借荆州,收两川,取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此时曹丕已篡汉自立,传言汉帝已遇害,刘备闻知,痛哭终日,忧虑成疾。文武百官力劝他“继位以延汉祀”,他坚执不从,“勃然变色曰:„孤岂效逆贼所为‟”。由于诸葛亮等人晓以大义,他才肯“正位续大统”。

“报国安民”是刘备一生追求的政治思想,也是他屡遭困厄却从不沉沦的精神动力,更是他凝聚人心共创大业的致胜法宝。“躬耕垄亩,不求闻达”的诸葛亮之所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五虎上将及文武百官之所以精诚团结为他奋勇效命,并不仅仅是感于他的仁义至诚,更是他这种以国家为己任,解黎民于倒悬的崇高理想激励他们共举大业,讨伐叛逆,伸张正义,匡扶社稷。

2、人格精神:宽仁待民,信义求士。在三国英雄人物谱系里,刘备确实算不上有什么“雄才大略”,并且“不甚好读书”。在各路军阀穷兵黩武、逐鹿中原的时候,他还是位卑职小,势单力簿,无处安身,只得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他先从吕布,再事曹操,又投袁绍,后依刘表,直到曹操统一北中国、孙权坐领江东之时,他还几乎没有什么势力,更没有一块地盘。但赤壁之战以后,他把握时机,不断扩充势力,开拓疆土,建立起基业稳固的蜀汉政权。由

昔日的“织席小儿”终至成就煌煌大业,登上了一国之君的宝座。他靠的是什么呢?民心和人才。又靠什么赢得民心,招致人才呢?靠的是“仁义”二字。

刘备除安喜县尉,赴任之后,“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博望坡大胜,班师回新野,“新野百姓望尘遮道而拜,曰„吾属生全,皆使君得贤人之力也!‟”到处响起一片赞歌:“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在战乱连绵,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三国时代,刘备广施仁政,宽厚待民,使他深得民心,赢得了人民的拥戴,他在败走襄阳时,十万民众相随,慷慨赴难,其情其景何其悲壮!“三让徐州”他坚不受任,使得“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安生矣!‟”。由此可见,行仁政者得民心,得民心者终究王天下。

要实现报国安民的宏图大志,人才是建功立业的根本。求贤若渴的刘备以真诚和信义待人,因而聚集了一批贤臣良将,奠定了成就大业的人才基础。 桃园结义,组成了日后刘蜀集团的核心,虽属君臣,他始终以兄弟相待。曹操以徐庶为人质,要挟徐庶,正在用人之际的刘备,宁可事业受损,也不做“绝其母子之道”的不义之举,不但忍痛放行,而且“伐树望友”,才引出了“走马荐诸葛”,为君臣际遇的美妙佳话谱写了序曲。三顾茅庐,一顾不遇,二顾白跑,三顾有意冷淡,但他始终不渝,一片赤诚!使“凤翔千仞”、“非梧不栖”的诸葛亮终于出山,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乱军之中,赵云失散,糜芳亲见“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张飞也一口咬定:“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而刘备却坚定不移地认为:“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这种肝胆相照的信任激励着将士们为他驰驱疆场,浴血效命。

由些可见,刘备的仁义,既是他个人立身处事的行为规范,也是他赢得民心和人才的精神武器,更是一个仁君贤主所必备的人格力量。

3、智术谋略:“英雄权变,帝王度量。”刘备的“仁”不是“妇人之仁”,刘备的“义”也不是“市井小义”。他一方面躬行仁义,赢得人心,另一方面运用智谋,求得生存和发展。曹操“许田打围”时用天子的弓箭射死一只大鹿,群臣将校以为是天子射中,欢呼“万岁”,曹操却“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迎受之”,对此无礼僭越的大逆不道之举,刘备非但制止关羽杀操,反而称贺曹操“臣相神射,世所罕及”。难怪毛宗岗评他:“如此涵养,是英雄权变,是帝王度量。”刘备制止关羽动手,是怕周围都是曹操心腹,会祸及天子,又怕关羽的动作引起旁人注意怀疑,所以忙用祝贺来掩饰,足见刘备敏感机智。曹操“青梅煮洒论英雄”,刘备先是假装糊涂,不肯说出自己是英雄,等到曹操“说破英雄惊杀人”,他又借闻雷失箸,巧加掩饰,没有让狡诈多疑的曹操窥破他韬光养晦、有志不露的良苦用心,这正是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精彩表演。他深知身在许昌,如“笼中鸟,网中鱼”,前途凶险莫测,便找一个“截击袁术”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既施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妙计,又赚得了五万人马,过人的胆识和机变,使他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刘备固然讲仁慈信义,但他并不糊涂,他善于审时度势,行动机敏,办事果决。吕布乃一代枭雄,但最无信义。刘备不念他辕门射戟相救之恩,劝曹操杀吕布,是怕曹操得吕布后,如虎添翼,所以不如尽早翦除以绝后患。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政治思想、人格精神、智术权谋三个层面来刻画刘备这个人物形象,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物的主要性格,但作者并没有把刘备写成一个“完人”,他的性格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譬如趋小义而坏大事,少武略且逊智。集中表现在关羽被杀、张飞被害之后,为了替他们报仇雪恨,他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亲帅大军讨伐东吴,而自己并不精通武术,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终至惨败,几近全军覆没,戎马一生的他只落得“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凉结局。

参考文献:

[1] 贺小玲.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用人思想[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5) .

[2] 梁建邦, 张晶. 《三国志》与小说野史刘备形象之比较[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3] 向涛. 浅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多面性[J]. 青年文学家, 2009,(18) .

[4] 李平 , 武显漳. 从《世说新语》及刘注中的刘备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8,(03)

论三国中刘备的人物描写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堪称一部妙笔传神的英雄史诗。作者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的历史题材,描绘了一群性格殊异、形象鲜明的乱世英雄,表明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贤是与”的政治主张。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仁君贤主的典型,“刘备”无疑是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这一个,这既是人物自身性格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性的集中展示。

关键词:刘备 仁君 人物

沧海横流,英雄辈出,历史更迭,群星闪耀。在《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中,作者写到了四百多个人物,他们在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活剧。在这如许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如匆匆过客,销声匿迹;有的虽叱咤风云,却昙花一现;而有的功业卓著,名垂千史。对于成就了帝王之业的三位“开国之君”曹操、刘备和孙权,小说不惜笔墨,进行了着力刻画,使他们形神毕现,各具丰采。在作者笔下,他们虽为并世英雄,却性格迥异,且褒贬有别,“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贯穿全书始终。“尊刘”并不是去尊行将溃灭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辈,而是尊崇“复兴汉室”的仁君贤主刘备。刘备的被“尊”,固然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作品中的反映,但更主要的还在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远大的政治思想、高尚的人格精神、机变的智术谋略。

1、政治理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到刘备一出场就交代他“素有大志”,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难怪叔父对他另眼相看:“此儿非常人也!”桃园结义,他与关、张所发的誓愿更是不同凡响,盟书中“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丝毫没有世俗的“哥们义气”,而是寄托了他们报国安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在豪杰蜂起、群雄割据、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东汉末年,为了救国家于危难,拯黎民于水火,刘备虽由“帝室之胄”沦落为“贩屦织席”的一介匹夫,既非世食国禄的达官显贵,也没有丰厚的家财,强大的势力,但他却以身许国,慷慨赴难,与关、张二人“招募乡勇”,投军御敌,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脱颖而出,屡立战功。 报国首要的是忠君,忠君又莫过于靖难讨逆。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已名存实亡。身为汉室宗亲,又被献帝尊为“皇叔”,刘备十分感念皇恩,时刻不忘诛灭“汉贼”,复兴汉室,即使是身居许昌这个“龙潭虎穴”,而且在“今正依附曹操”之际,当他看到董承出示的“衣带诏”时,也“不胜悲愤”,毅然表示“公既奉诏讨贼,备敢不效犬马之劳。”借故逃离魔掌之后,他虽屡遭兵败势穷之危,饱受兄弟妻儿离散之苦,但始终忠于“汉室”,“与逆贼势不两立”。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借荆州,收两川,取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此时曹丕已篡汉自立,传言汉帝已遇害,刘备闻知,痛哭终日,忧虑成疾。文武百官力劝他“继位以延汉祀”,他坚执不从,“勃然变色曰:„孤岂效逆贼所为‟”。由于诸葛亮等人晓以大义,他才肯“正位续大统”。

“报国安民”是刘备一生追求的政治思想,也是他屡遭困厄却从不沉沦的精神动力,更是他凝聚人心共创大业的致胜法宝。“躬耕垄亩,不求闻达”的诸葛亮之所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五虎上将及文武百官之所以精诚团结为他奋勇效命,并不仅仅是感于他的仁义至诚,更是他这种以国家为己任,解黎民于倒悬的崇高理想激励他们共举大业,讨伐叛逆,伸张正义,匡扶社稷。

2、人格精神:宽仁待民,信义求士。在三国英雄人物谱系里,刘备确实算不上有什么“雄才大略”,并且“不甚好读书”。在各路军阀穷兵黩武、逐鹿中原的时候,他还是位卑职小,势单力簿,无处安身,只得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他先从吕布,再事曹操,又投袁绍,后依刘表,直到曹操统一北中国、孙权坐领江东之时,他还几乎没有什么势力,更没有一块地盘。但赤壁之战以后,他把握时机,不断扩充势力,开拓疆土,建立起基业稳固的蜀汉政权。由

昔日的“织席小儿”终至成就煌煌大业,登上了一国之君的宝座。他靠的是什么呢?民心和人才。又靠什么赢得民心,招致人才呢?靠的是“仁义”二字。

刘备除安喜县尉,赴任之后,“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博望坡大胜,班师回新野,“新野百姓望尘遮道而拜,曰„吾属生全,皆使君得贤人之力也!‟”到处响起一片赞歌:“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在战乱连绵,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三国时代,刘备广施仁政,宽厚待民,使他深得民心,赢得了人民的拥戴,他在败走襄阳时,十万民众相随,慷慨赴难,其情其景何其悲壮!“三让徐州”他坚不受任,使得“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安生矣!‟”。由此可见,行仁政者得民心,得民心者终究王天下。

要实现报国安民的宏图大志,人才是建功立业的根本。求贤若渴的刘备以真诚和信义待人,因而聚集了一批贤臣良将,奠定了成就大业的人才基础。 桃园结义,组成了日后刘蜀集团的核心,虽属君臣,他始终以兄弟相待。曹操以徐庶为人质,要挟徐庶,正在用人之际的刘备,宁可事业受损,也不做“绝其母子之道”的不义之举,不但忍痛放行,而且“伐树望友”,才引出了“走马荐诸葛”,为君臣际遇的美妙佳话谱写了序曲。三顾茅庐,一顾不遇,二顾白跑,三顾有意冷淡,但他始终不渝,一片赤诚!使“凤翔千仞”、“非梧不栖”的诸葛亮终于出山,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乱军之中,赵云失散,糜芳亲见“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张飞也一口咬定:“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而刘备却坚定不移地认为:“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这种肝胆相照的信任激励着将士们为他驰驱疆场,浴血效命。

由些可见,刘备的仁义,既是他个人立身处事的行为规范,也是他赢得民心和人才的精神武器,更是一个仁君贤主所必备的人格力量。

3、智术谋略:“英雄权变,帝王度量。”刘备的“仁”不是“妇人之仁”,刘备的“义”也不是“市井小义”。他一方面躬行仁义,赢得人心,另一方面运用智谋,求得生存和发展。曹操“许田打围”时用天子的弓箭射死一只大鹿,群臣将校以为是天子射中,欢呼“万岁”,曹操却“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迎受之”,对此无礼僭越的大逆不道之举,刘备非但制止关羽杀操,反而称贺曹操“臣相神射,世所罕及”。难怪毛宗岗评他:“如此涵养,是英雄权变,是帝王度量。”刘备制止关羽动手,是怕周围都是曹操心腹,会祸及天子,又怕关羽的动作引起旁人注意怀疑,所以忙用祝贺来掩饰,足见刘备敏感机智。曹操“青梅煮洒论英雄”,刘备先是假装糊涂,不肯说出自己是英雄,等到曹操“说破英雄惊杀人”,他又借闻雷失箸,巧加掩饰,没有让狡诈多疑的曹操窥破他韬光养晦、有志不露的良苦用心,这正是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精彩表演。他深知身在许昌,如“笼中鸟,网中鱼”,前途凶险莫测,便找一个“截击袁术”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既施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妙计,又赚得了五万人马,过人的胆识和机变,使他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刘备固然讲仁慈信义,但他并不糊涂,他善于审时度势,行动机敏,办事果决。吕布乃一代枭雄,但最无信义。刘备不念他辕门射戟相救之恩,劝曹操杀吕布,是怕曹操得吕布后,如虎添翼,所以不如尽早翦除以绝后患。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政治思想、人格精神、智术权谋三个层面来刻画刘备这个人物形象,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物的主要性格,但作者并没有把刘备写成一个“完人”,他的性格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譬如趋小义而坏大事,少武略且逊智。集中表现在关羽被杀、张飞被害之后,为了替他们报仇雪恨,他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亲帅大军讨伐东吴,而自己并不精通武术,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终至惨败,几近全军覆没,戎马一生的他只落得“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凉结局。

参考文献:

[1] 贺小玲.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用人思想[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5) .

[2] 梁建邦, 张晶. 《三国志》与小说野史刘备形象之比较[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3] 向涛. 浅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多面性[J]. 青年文学家, 2009,(18) .

[4] 李平 , 武显漳. 从《世说新语》及刘注中的刘备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8,(03)


相关文章

  • 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
  • 第11卷第5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9月 V01.1I No.5 JOURNALOFHUANGHES&TUNIVERS兀Y Sep.2009 从<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虚构的得与失 高卫红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 ...查看


  •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 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 ...查看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学习指导(1) 复习过程中,大家需要格外注意教学内容中要求掌握和重点掌握的部分,这些内容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在考核中大约占据70%-80%的分值,终结性考试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基本出自这两部内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Ⅱ: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Ⅱ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学校: 系别: 班级: 姓名: 内部资料出版社 二〇一一年八月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 ...查看


  •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述评
  • J0删I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 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5201I <三国演义>人物形 ...查看


  • _三国演义_人物性格缺少变化辩_以刘备_关羽_张飞为例
  • 第27卷第2期2011年4月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JIANGEDUCATIONINSTITUTENo.2Vol.27,Apr.2011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缺少变化辩 ---以刘备.关羽.张飞为例 张真 ...查看


  • 九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整理
  • 初三语文九上文学常识 2008·12 1.<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 ...查看


  • 文学史问答题
  • 四.简答题 1. 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2. 汉大赋兴盛的原因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4.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5.<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6.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7. 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查看


  • 水浒传考题
  • 考题: 1.<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 曹操 刘备 2.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