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案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样分配的, 好吗?

2、出示例题图及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二、思索探究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

板书: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列式:12×10= ( )

(2)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有的算法:

①先算9箱有多少瓶,再加将要放下的1箱的12瓶。12×9=108 108+12=120 ②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5=60 60×2=120

③把每箱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 想到12*10=120

讨论这几种算法,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并说说理由。

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列式:12×30= ( )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里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 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正确列竖式

教学资源: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

2、出示例题情境图

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

简单的问题要求口头列式回答。

出示问题: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

列出算式:28×12= ( )

4、估算。

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钱?(300多元)

你是怎样估算的?

28×10=280,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

或30×12=360,28×12要比360少,可能是300多。

二、思索探究

1、明确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订牛奶到底要交多少钱呢?(算一算)

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同学们所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整理汇报: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1)28+28+28+……+28=336 (连加)

(2)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再算一年要多少钱?

28×6=168,168×2=336 (连乘)

(3)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多少钱,再合起来。

28×10=280,28×2=56,280+56=336 (乘加)

5、用竖式计算。遇到了困难。

提问:接下去该怎么办?谁能接着完成?都来试一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算法,请学生板书。可能会出现: 学生讨论: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讲解简便竖式。

6、完成“试一试”,指名学生板演。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相互检查、纠正错误。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用验算的方法自查。

3、做“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再算出正确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①理解题意 ② 小组提问 ③交流问题 ④独立做题,共同订正。

四、质疑反思: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后记: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练习, 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 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练习

做练习三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做练习三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④比较这四道题目,有什么不同?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三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枝数

④拓展深化: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怎样求“盒数”?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水彩笔的枝数”?

2、做练习三第4题

①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一共有多少千克?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3、做练习三第5题

①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各步的意义。

四、反思总结:

1、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

教学后记:

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正确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教学资源: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谈话:(出示例题情境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思索探究

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

2、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

4、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教师对学生估算中的合理之处应给予充分肯定)

5、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6、比较交流:比较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7、阅读课本并讨论:“小萝卜”“小辣椒”“小番茄”各运用了什么样的估算策略?他们估算的都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

8、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笔算,再口头估算加以验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①谈话每组3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1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①独立估算,完成连线。

②同桌交流估算方法。

③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他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4、出示:58×42 31×62 68×39

①各人选1题完成:用三种方法分别估算,写出估算结果,再进行计算。

②小组讨论:各题哪一个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

③集体交流,小结: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①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②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③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后记: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资源: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练习

1、卡片出示下列各题。

15×10 21×40 20×50 3×9+5

30×12 30×60 13×20 8×3+6

38×40 30×42 57×40 7×4+3

2、学生口算,有选择地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做练习四第1题

38×42 56×79 85×34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反馈评议,口头估算加以验证。

③交流估算方法。

4、做练习四第2题

①出示卡片:

21×38 ,32×29 ,57×43 ,40×47 ,63×27 ,81×19

②任选几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与同桌交流。

③评议反馈

5、做练习四第3题

①小黑板出示:

25×16 34×21 13×29

25×4×4 34×20+34 13×30-13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指名说说通过观察、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6、做练习四第4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③交流反馈:你有什么发现?

④学生独立填写括号里的数。

⑤教师小结。

三、综合练习

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学后记: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资源: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出算式吗?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二、思索探究

1、探讨算法

①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

②谈话: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③交流计算方法:

2、掌握方法。

①介绍方法: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检验。

②提问: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什么?

③小结:做题目,不光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而便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

①板书课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②说说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1组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改正错误。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①理解题意

②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③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两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计算结果。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①学生阅读题目,先观察平面图,再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资源: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五第1题

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怎样口算的。

2、做练习五第2题

小黑板出示: 13×7 19×5 4×23 2× 47

13×70 19×50 40×23 20×47

①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②反馈交流。说说怎样口算的。

③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做练习五第3题

46×50 40×25 63×80 245×3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②反馈评议,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③小结: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做练习五第4题;你能估计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53×60 34×22 43×21

27×13 92×12 25×23

①自己独立思考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填表。

③反馈评议,提炼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④你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做练习五第6题

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全班反馈交流,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教学后记:

复 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二、查漏补缺练习

1、做“复习”第1题: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2、做“复习”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指名做的快的学生板演。

②反馈评议,特别注意64×30、80×45等两题的验算方法。

3、做“复习”第3题

①自己独立思考1分钟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做“复习”第4题

①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2、做“复习”第5题

学生独立口算填表。反馈校对。你发现了什么?

3、做“复习”第6题

①理解题意,说说怎样算“总千克数”,提炼数学关系式:总千克数=每筐千克数*筐数 ②学生计算填表

③拓展深化:如果已知“总千克数”和“每筐千克数”,怎样求“筐数”?如果已知“总千克数”和“筐数”,怎样求“每筐千克数”?

4、做“复习”第7题

①理解题意后求出电脑的价格。35×90=3150(元)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做“复习”第8题

①理解题意 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6、思考题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找规律 ③根据规律填空 ④每人出3题考考同桌。 教学后记: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钉子板、剪刀、彩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国家是哪一年成立的吗?(1949年10月1日)

师:今年是我们国家建国60周年的日子, 所以在10月1日的时候, 天安门广场上会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到时候不仅有威武的仪仗队, 而且还会有英勇的战斗机表演, 对于那些表现出色的队伍, 还将颁发给他们最佳方队奖——一个金灿灿的奖杯。(课件依次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实物图)

二、思索探究。

1、谈话: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你最喜欢哪个物体?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2、师:老师把这三个物体都画了下来,得到了下面三个这样的平面图形。刚刚我们通过观察猜测这三个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你最想亲手来验证哪个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拿出刚才三样物体的平面图形,根据自己的喜好,亲自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S1:对折后两边一样;

S2:对折后两边重合;

3、教师:我们把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的这种情况叫做完全重合,把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学生齐读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观察一下你刚刚对折的图形,你还有什么发现吗?(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4、提问:谁能试着来说说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强调:对折、完全重合

5、教学“试一试”

(1)依次出示题目中的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先猜测哪个是轴对称图形。

(2)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

(3)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4)学生交流汇报。

老师相机提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三、检测完善。

1、谈话:大自然中对称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参观吧。

2、火眼金睛: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用手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魔术变变变:刚刚同学们在“火眼金睛”这个环节中表现的非常棒,老师也很高兴,因此老师打算给同学们现场表演一个小魔术作为一个小小的奖励,好不好?(用彩纸剪一棵爱心)

师:哪个同学能猜出老师的魔术师怎么变的吗?为什么只画了一笔,就出现了一棵“爱心”呢?

老师相信在咱们同学当中肯定也有很多优秀的小魔术师,你想不想自己也创造一个小魔术啊?用我们准备好的小道具(彩纸和剪刀),抓紧时间行动吧!表演的最出色的小魔术师还将获得上台展示的机会哦!

(学生做好后将自己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然后选出两个最好的在班里演示制作过程)

4、师:刚刚在魔术表演环节,班里又出现了好多优秀的小魔术师。老师在课前准备小魔术的时候剪了好几个漂亮的图形,你能猜猜这几个图形都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动手连一连。

5、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画出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你觉得怎样才能准确的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呢?(提示:找出对应点)

6、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你能找出哪些交通标志是轴对称图形?

先引导学生了解关于交通标志的知识,再进行判断。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好吗?

教学后记:

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思索探究。

1、教学例1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

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2)(出示例2右图)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4、交流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S =a×b

(板书:S =a×b )在这个公式里,S 表示什么?a 表示什么?b 呢?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 =a×a )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的面积。

(3)指名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教学后记: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记住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这三个面积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能比划出他们的大小吗?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又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思索探究

1、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谈话: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纸片(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它的边长,再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算出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会有两个答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难道是老师发给你们的纸片不一样大吗?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上讲台前比一比他们手中纸片的大小。(一样大)小组里同学也相互比比手中纸片的大小。

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同意是1平方分米的举手(一部分

同学),同意是100平方厘米的举手(也有一部分同学)。奇怪

了,那你们又是怎么算的呢?

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一种量的边长是1分米,1×1=1(平方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另一种量的边长是10厘米,10×10=100平方厘米。

(3)谈话:噢,原来是测量边长所用的单位不同。它们测量的边长对不对?你怎么知道边长1分米和10厘米都是正确的?计算结果对不对?(两种面积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 从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谈话:你能猜一猜1平方米 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1)在小组里说一说这样猜的理由。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做“试一试”。

先在书上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和第二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2)汇报交流。

(3)讨论:这两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你知道“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吗?

(3)独立做题,指名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4)课堂作业。

(5)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200厘米=( )分米 2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四、总结全课,拓展应用

1、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你能知道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吗?先让学生相互讨

论,然后指名回答。

2、出示书上第86页思考题。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分,才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提示:尽可能使小格子纸没有剩余,这样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然后在书上的方格图中画一画。

教学后记:

练习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

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知识

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3)一座塔高36( )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综合知识

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四、反思总结

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学后记:

练习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练习

做练习八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

3、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三、综合练习

做练习八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做练习八第8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

2、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3、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四、反思总结

做练习八第9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做练习八第10题。

1、学生准备好《中国少年报》的报纸。

2、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3、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4、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

(2)尝试计算出结果。

教学后记:

我们的试验田(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分数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增强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情境

育红小学的同学为了学习劳动技能,承包了一片试验田。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好?(逐一展示麦地、花房、菜地和玉米地,而后整体组合场景)提问: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二、 思索探究

1、场景一:麦地

(1)提问:来到麦地,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名回答。)

(2)提问:根据我们收集的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出事相应的问题。

(3)谈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解决。

(4)集体讨论。

① 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回忆面积计算公式,各自列式计算。)

② 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2、场景二:花房

(1)图片展示漂亮的花房。提问:来到花房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汇报交流。

3、场景三:菜地、玉米地

(1)们来看一下试验田和玉米地吧!(图片展示,同时呈现有关信息。)

参观了菜地和玉米地,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选择合适的信息编写成完整的数学问题,然后在下面进行解答。

4、综合观察,自主提问。

出示组合场景。

(1)提问: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样想?

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鼓励使用不同的方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视时间能解决的逐一解决。来不及解决的或暂时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

三、 检测完善

提问:这节课我们参观了育红小学的同学们种的试验田,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学后记: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样分配的, 好吗?

2、出示例题图及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二、思索探究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

板书: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列式:12×10= ( )

(2)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有的算法:

①先算9箱有多少瓶,再加将要放下的1箱的12瓶。12×9=108 108+12=120 ②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5=60 60×2=120

③把每箱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 想到12*10=120

讨论这几种算法,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并说说理由。

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列式:12×30= ( )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里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 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正确列竖式

教学资源: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

2、出示例题情境图

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

简单的问题要求口头列式回答。

出示问题: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

列出算式:28×12= ( )

4、估算。

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钱?(300多元)

你是怎样估算的?

28×10=280,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

或30×12=360,28×12要比360少,可能是300多。

二、思索探究

1、明确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订牛奶到底要交多少钱呢?(算一算)

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同学们所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整理汇报: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1)28+28+28+……+28=336 (连加)

(2)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再算一年要多少钱?

28×6=168,168×2=336 (连乘)

(3)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多少钱,再合起来。

28×10=280,28×2=56,280+56=336 (乘加)

5、用竖式计算。遇到了困难。

提问:接下去该怎么办?谁能接着完成?都来试一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算法,请学生板书。可能会出现: 学生讨论: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讲解简便竖式。

6、完成“试一试”,指名学生板演。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相互检查、纠正错误。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用验算的方法自查。

3、做“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再算出正确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①理解题意 ② 小组提问 ③交流问题 ④独立做题,共同订正。

四、质疑反思: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后记: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练习, 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 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练习

做练习三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做练习三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④比较这四道题目,有什么不同?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三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枝数

④拓展深化: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怎样求“盒数”?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水彩笔的枝数”?

2、做练习三第4题

①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一共有多少千克?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3、做练习三第5题

①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各步的意义。

四、反思总结:

1、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

教学后记:

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正确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教学资源:教学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谈话:(出示例题情境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思索探究

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

2、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

4、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教师对学生估算中的合理之处应给予充分肯定)

5、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6、比较交流:比较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7、阅读课本并讨论:“小萝卜”“小辣椒”“小番茄”各运用了什么样的估算策略?他们估算的都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

8、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笔算,再口头估算加以验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①谈话每组3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1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①独立估算,完成连线。

②同桌交流估算方法。

③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他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4、出示:58×42 31×62 68×39

①各人选1题完成:用三种方法分别估算,写出估算结果,再进行计算。

②小组讨论:各题哪一个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

③集体交流,小结: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①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②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③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后记: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资源: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练习

1、卡片出示下列各题。

15×10 21×40 20×50 3×9+5

30×12 30×60 13×20 8×3+6

38×40 30×42 57×40 7×4+3

2、学生口算,有选择地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做练习四第1题

38×42 56×79 85×34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反馈评议,口头估算加以验证。

③交流估算方法。

4、做练习四第2题

①出示卡片:

21×38 ,32×29 ,57×43 ,40×47 ,63×27 ,81×19

②任选几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与同桌交流。

③评议反馈

5、做练习四第3题

①小黑板出示:

25×16 34×21 13×29

25×4×4 34×20+34 13×30-13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指名说说通过观察、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6、做练习四第4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③交流反馈:你有什么发现?

④学生独立填写括号里的数。

⑤教师小结。

三、综合练习

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反馈评议

④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学后记: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资源: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出算式吗?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二、思索探究

1、探讨算法

①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

②谈话: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③交流计算方法:

2、掌握方法。

①介绍方法: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检验。

②提问: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什么?

③小结:做题目,不光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而便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试一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

①板书课题:

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②说说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1组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改正错误。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①理解题意

②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③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两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计算结果。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①学生阅读题目,先观察平面图,再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资源: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五第1题

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怎样口算的。

2、做练习五第2题

小黑板出示: 13×7 19×5 4×23 2× 47

13×70 19×50 40×23 20×47

①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②反馈交流。说说怎样口算的。

③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做练习五第3题

46×50 40×25 63×80 245×3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②反馈评议,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③小结: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做练习五第4题;你能估计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53×60 34×22 43×21

27×13 92×12 25×23

①自己独立思考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填表。

③反馈评议,提炼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④你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做练习五第6题

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全班反馈交流,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教学后记:

复 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形成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二、查漏补缺练习

1、做“复习”第1题: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2、做“复习”第2题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指名做的快的学生板演。

②反馈评议,特别注意64×30、80×45等两题的验算方法。

3、做“复习”第3题

①自己独立思考1分钟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做“复习”第4题

①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2、做“复习”第5题

学生独立口算填表。反馈校对。你发现了什么?

3、做“复习”第6题

①理解题意,说说怎样算“总千克数”,提炼数学关系式:总千克数=每筐千克数*筐数 ②学生计算填表

③拓展深化:如果已知“总千克数”和“每筐千克数”,怎样求“筐数”?如果已知“总千克数”和“筐数”,怎样求“每筐千克数”?

4、做“复习”第7题

①理解题意后求出电脑的价格。35×90=3150(元)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做“复习”第8题

①理解题意 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6、思考题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找规律 ③根据规律填空 ④每人出3题考考同桌。 教学后记: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钉子板、剪刀、彩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国家是哪一年成立的吗?(1949年10月1日)

师:今年是我们国家建国60周年的日子, 所以在10月1日的时候, 天安门广场上会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到时候不仅有威武的仪仗队, 而且还会有英勇的战斗机表演, 对于那些表现出色的队伍, 还将颁发给他们最佳方队奖——一个金灿灿的奖杯。(课件依次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实物图)

二、思索探究。

1、谈话: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你最喜欢哪个物体?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2、师:老师把这三个物体都画了下来,得到了下面三个这样的平面图形。刚刚我们通过观察猜测这三个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你最想亲手来验证哪个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拿出刚才三样物体的平面图形,根据自己的喜好,亲自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S1:对折后两边一样;

S2:对折后两边重合;

3、教师:我们把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的这种情况叫做完全重合,把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学生齐读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观察一下你刚刚对折的图形,你还有什么发现吗?(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4、提问:谁能试着来说说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强调:对折、完全重合

5、教学“试一试”

(1)依次出示题目中的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先猜测哪个是轴对称图形。

(2)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

(3)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4)学生交流汇报。

老师相机提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三、检测完善。

1、谈话:大自然中对称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参观吧。

2、火眼金睛: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用手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魔术变变变:刚刚同学们在“火眼金睛”这个环节中表现的非常棒,老师也很高兴,因此老师打算给同学们现场表演一个小魔术作为一个小小的奖励,好不好?(用彩纸剪一棵爱心)

师:哪个同学能猜出老师的魔术师怎么变的吗?为什么只画了一笔,就出现了一棵“爱心”呢?

老师相信在咱们同学当中肯定也有很多优秀的小魔术师,你想不想自己也创造一个小魔术啊?用我们准备好的小道具(彩纸和剪刀),抓紧时间行动吧!表演的最出色的小魔术师还将获得上台展示的机会哦!

(学生做好后将自己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然后选出两个最好的在班里演示制作过程)

4、师:刚刚在魔术表演环节,班里又出现了好多优秀的小魔术师。老师在课前准备小魔术的时候剪了好几个漂亮的图形,你能猜猜这几个图形都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动手连一连。

5、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画出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你觉得怎样才能准确的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呢?(提示:找出对应点)

6、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你能找出哪些交通标志是轴对称图形?

先引导学生了解关于交通标志的知识,再进行判断。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好吗?

教学后记:

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或薄塑料板,1张电话卡或其他类似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提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思索探究。

1、教学例1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自己的课本第82页的表格里。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彼此交流,各自填表。

(3)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左图)

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各自测量课本上的例2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2)(出示例2右图)

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

3、教学第82页“试一试”。

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4、交流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S =a×b

(板书:S =a×b )在这个公式里,S 表示什么?a 表示什么?b 呢?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提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2)学生讨论后提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提问:如果用a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 =a×a )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订正时注意是不是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一说估计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3、做第83页“试一试”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注意算式和答语中的单位名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各自用手中的电话卡或其他卡片测量数学书封面各有几个电话卡那么大,并计算书本封面的面积。

(3)指名说出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教学后记: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记住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这三个面积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能比划出他们的大小吗?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又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思索探究

1、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谈话: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纸片(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它的边长,再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算出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会有两个答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难道是老师发给你们的纸片不一样大吗?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上讲台前比一比他们手中纸片的大小。(一样大)小组里同学也相互比比手中纸片的大小。

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同意是1平方分米的举手(一部分

同学),同意是100平方厘米的举手(也有一部分同学)。奇怪

了,那你们又是怎么算的呢?

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一种量的边长是1分米,1×1=1(平方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另一种量的边长是10厘米,10×10=100平方厘米。

(3)谈话:噢,原来是测量边长所用的单位不同。它们测量的边长对不对?你怎么知道边长1分米和10厘米都是正确的?计算结果对不对?(两种面积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 从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谈话:你能猜一猜1平方米 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1)在小组里说一说这样猜的理由。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做“试一试”。

先在书上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检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和第二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2)汇报交流。

(3)讨论:这两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你知道“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吗?

(3)独立做题,指名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4)课堂作业。

(5)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200厘米=( )分米 2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四、总结全课,拓展应用

1、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你能知道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吗?先让学生相互讨

论,然后指名回答。

2、出示书上第86页思考题。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分,才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提示:尽可能使小格子纸没有剩余,这样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然后在书上的方格图中画一画。

教学后记:

练习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2、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

体会。

3、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资源: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知识

练习八第1题

1、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2、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同桌合作完成。

4、反馈交流。

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课桌长106( )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3)一座塔高36( )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

2、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三、综合知识

做练习八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2、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做练习八第4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2、全班交流。

3、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四、反思总结

做练习八第5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2、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学后记:

练习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二、基础练习

做练习八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

3、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三、综合练习

做练习八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做练习八第8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

2、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3、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集体评议。

四、反思总结

做练习八第9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做练习八第10题。

1、学生准备好《中国少年报》的报纸。

2、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3、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4、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

(2)尝试计算出结果。

教学后记:

我们的试验田(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分数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增强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情境

育红小学的同学为了学习劳动技能,承包了一片试验田。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好?(逐一展示麦地、花房、菜地和玉米地,而后整体组合场景)提问: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二、 思索探究

1、场景一:麦地

(1)提问:来到麦地,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名回答。)

(2)提问:根据我们收集的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出事相应的问题。

(3)谈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解决。

(4)集体讨论。

① 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回忆面积计算公式,各自列式计算。)

② 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2、场景二:花房

(1)图片展示漂亮的花房。提问:来到花房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汇报交流。

3、场景三:菜地、玉米地

(1)们来看一下试验田和玉米地吧!(图片展示,同时呈现有关信息。)

参观了菜地和玉米地,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选择合适的信息编写成完整的数学问题,然后在下面进行解答。

4、综合观察,自主提问。

出示组合场景。

(1)提问: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样想?

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鼓励使用不同的方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视时间能解决的逐一解决。来不及解决的或暂时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

三、 检测完善

提问:这节课我们参观了育红小学的同学们种的试验田,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学后记:


相关文章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 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 ...查看


  • 口算乘法教案
  • 第四章两位数乘两位数第1节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1页的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查看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课本第82-84页的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学习过的乘 ...查看


  • 蚂蚁做操教案
  • 1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背景]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 ...查看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案设计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节内容是以表内除法.表内乘法为基础展开教学的,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所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 ...查看


  • 8.节余多少钱教学反思(附教案)
  • 节余多少钱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查看


  • 积的近似值教案
  • 1.理解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口算 0. ...查看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7)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二)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估算的步骤. 难点:确定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查看


  • 201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教案
  • 期中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学习体 ...查看


  •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案
  •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 在学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