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MBA复试政治理论

2015MBA复试政治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物质是: 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发展的知识点

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

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⑴、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斗争性是相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⑶、斗争性是同一性基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

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

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列宁对阶级斗争的定义:?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就阶级斗争发展程度最为充分的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可区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基本形式。

经济斗争是工人为实现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而向个别资本家进行的斗争。罢工是经济斗争最重要的手段。政治斗争包括从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开展无产阶级自己独立的政治活动,到夺取政权的广泛领域,斗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思想斗争方面的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工人群众,使他们从

列宁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的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建立在财产之上的等级制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是全社会最受压迫最底下的等级,他们得到了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此外,当代的民主国家,无产阶级并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民主中来,并不能有代表本阶层的代表,就是因为资本主义把选举的身份后面加入了身份和财产。而列宁主义者同时也认为,如果不通过暴力及专政,无产阶级将更困苦。历史上,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政府,枪杀三万余名公社社员。而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组成联合军队与沙皇俄国时期的封建主们组成白军,更是杀害了

非常多的平民百姓。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们认为,革命在关键的时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将争夺社会的领导权。

国家是一贯阶级统治和控制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2015MBA复试政治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物质是: 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发展的知识点

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

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⑴、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斗争性是相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⑶、斗争性是同一性基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

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

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列宁对阶级斗争的定义:?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就阶级斗争发展程度最为充分的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可区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基本形式。

经济斗争是工人为实现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而向个别资本家进行的斗争。罢工是经济斗争最重要的手段。政治斗争包括从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开展无产阶级自己独立的政治活动,到夺取政权的广泛领域,斗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思想斗争方面的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工人群众,使他们从

列宁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的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建立在财产之上的等级制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是全社会最受压迫最底下的等级,他们得到了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此外,当代的民主国家,无产阶级并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民主中来,并不能有代表本阶层的代表,就是因为资本主义把选举的身份后面加入了身份和财产。而列宁主义者同时也认为,如果不通过暴力及专政,无产阶级将更困苦。历史上,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政府,枪杀三万余名公社社员。而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组成联合军队与沙皇俄国时期的封建主们组成白军,更是杀害了

非常多的平民百姓。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们认为,革命在关键的时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将争夺社会的领导权。

国家是一贯阶级统治和控制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相关文章

  • 2015年东南大学MBA复试政治理论考试思考题
  • 2015年东南大学MBA复试政治理论考试思考题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2.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 ...查看


  • 2016年中传艺术硕士考研招生简章
  • 2016年中传艺术硕士考研招生简章 很多同学都已经在准备16年考研了,在这里凯程老师特意整理了中传MFA15年的招生简章给同学们参考,相信变化不会太大,凯程考研会在第一时间提供16年中传MFA 招生简章.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q ...查看


  • 2015年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 ...查看


  • 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官方微信:cnedu_cn 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学 ...查看


  • 2015年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据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院信息,2015年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一.招生类别 2015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类别有推荐免试.全国统考.联考.单独考试等,共计招生1700余名(推荐免试生人数以最后确认录取人数为准,实际招生人 ...查看


  • 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和担负专门管理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MBA考研调剂公告
  • 一.接收条件:第一志愿参加管理类联考科目的考生,符合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工商管理硕士的条件,初试成绩达到国家基本分数要求(总分:160,外语:40,管理类联考:80). 二.调剂人数:60人. 三.根据教育部规定,欲调剂到我校的考生需统一在中 ...查看


  • 2016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2016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 ...查看


  •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考研参考书
  •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 )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真题 336艺术基础[育明教育独家首发] 一.选择(育明教育提示:第1小题连线,第2-6小题标明题号,写出正确答案,共10分)1.用直线将作者与作品连起来嵇康库尔贝严羽亚里士多德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