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创作教程

泥塑创作教程

一、泥塑创作的总概述

雕塑是一种占有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是以形体的构建垒积为语言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以泥为主要材料的泥塑作品因泥材特有的较强的可塑性、适当的黏度和材料的普遍性为人们所广泛运用。在东、西方雕塑史中都有很多用泥塑的手法创作的优秀作品从古延续到今,而且现今涌现出的许多融入了现代观念和技术的泥塑作品,更是为泥塑这一古老的艺术门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同时,泥塑较易被初学者掌握一直以来作为传统雕塑造型训练的基础课程在各大美术院校中开设。综上几种原因,泥塑创作因有了泥塑造型训练这个深厚而广泛的基础,成为许多艺术家进行雕塑创作时所广为采用、最为便捷可行的创作方法之一。课程的内容涉及到:1、创作构思方法基本原理的教授2、雕塑构图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的讲解。该过程将以一些经典雕塑名作和历届学生练习作业为范例进行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在相对比较抽象的构思构图创作阶段中找到具体的范本和例子,帮助学生更迅速的找到构思创作的途径。3、泥塑立体小稿的制作。该过程不是完全单一的小稿制作,而是构思在实际的立体三维空间中的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其中,需要掌握一些艺术语言的基本规律和塑造对象感受上的强化以加强作品自身的表现力。4、放大小稿的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小稿在放大成为正稿的过程当中,常常会碰到与小稿产生造型差距或空洞缺乏内容的问题。该课程将提出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的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塑造能力解决这些问题。5、制作泥塑创作的最终效果。泥塑创作的最后效果的制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在展出或其他与观众接触的机会中作品给予人们的感受。把握好这个过程,可以强化作品的造型感染力,增加作品的表现力,更完整的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并能与观众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此外,泥塑创作这一创作过程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比较抽象,我们将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些相关图片配合理解,并在本章节的结束为大家挑选出一些作品综合点评。

二、泥塑创作训练的目的

泥塑创作训练这个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能有效的掌握一门雕塑创作的基本方法——泥塑创作,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进行造型的设计创作,及创作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以达到传达自身情感和述说内心感受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自身想要表达和述说的内容与雕塑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和怎样将两者相有效的结合以及这个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种种问题,是我们这个课程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解决的。在这个课程中,学生所掌握的泥塑创作方法是今后能够独立的运用雕塑创作的基本手法,将之融入到对木、石、陶、金属等其他传统材料甚至是声、光、色、电、水、影像等新材料的创作中,为学生能够找到个人一定的艺术风格,能够进行室内的架上雕塑创作或户外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等专业领域进行开拓和研究打好基本功,为从事本专业教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泥塑创作的训练方法

第一讲、构思方法

雕塑艺术的构思和艺术家所要传达的情感有着不可分割、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中,两者共生共存、共同完成给予观者视觉感受这一表达和接受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泥塑构思受艺术表现力(表达、传达)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构思这种思维的运动在艺术家的脑海中从未停止过运动,而是更为集中、更加深入具体,表现的过程则是对构思完整性的一种检验。

① 直线表达形式

最直接有效的构思方式之一,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开门见山”、“就是论事”,是艺术家就所见所想以直接的手法表现这对件事或人的想法,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表达方式之一。以直线表达形式来表达的雕塑作品直观而且容易理解,这种表达形式在艺术家与观众的情感沟通中能比较有效率的交换感受,达到艺术家向观众向社会表达情感的目的。因此,这种表达方式能适应社会和历史的需要从古到今一直的不断发展。(图1)

② 象征性表现方法

所谓象征性表现方法,就是艺术家对生活和经历进行高度的提炼和凝聚,在泥塑创作中以隐喻的手法塑造一些视觉形象以传达给人们一些隐秘的思想观念,或取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运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形象作为创作的主体集中表现,此时,艺术家赋予了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些物件以个人的主观理念,让这些往往是人们生存空间里最平凡、最常见的物件变成艺术家特有的“语言形象”开口为艺术家说话。这些平易近人为人们所普遍认知的具有象征性的“语言形象”,为艺术家述说出的理念和思想可以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可以说,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在泥塑创作构思上开拓了新的途径,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差异,每个人对这些“语言形象”的理解都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可以从中挖掘到更深刻的心灵沟通。(图2、3)

③ 解构和重建的新问题

“解构于重建”这两个概念是近年来为雕塑界所重视的表达方式和创作理念。它们的出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是为了给模式化社会体制下模式化思维的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理解社会和人类的思考方式。“解构”是对现有体制和结构的破坏与分解,它是对正统原则和标准和固有的套路的否定和批判。“重建”则是将这些分解后的形象和元素中过滤出的对艺术家有用的形、意和符号,重新构建和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语言表述方式。这些在原先的固有模式中已经被人们界定过的符号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组合后,这两种或多种符号所携带的多元化信息可以传达给人们多层面的意义和感受,打破人们对这些元素和符号的固有理解,因而极具视觉冲击力。(图4、5、6)

④ 观点与态度的个体表现

在现今社会的高度集中的模式化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珍惜个人对社会环境和自身价值的思考。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就是这种现象的突出体现,它们集中体现了这种人与人个体之间,从文化背景到生存空间以及各种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从创作过程到最中结果,个人的“观点”和“态度”成为了雕塑家们表现的主题和主体,泥塑造型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表述雕塑家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立场。这样的表述方式是建立在一个艺术家与观众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的环境下的,同时,这

种表述方式也更有利与建立这种互动沟通的环境。(图7、图8、图9、图9a)

此外,构思的完整性也是我们需要强调的。一件有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雕塑的产生,雕塑家不仅仅要考虑雕塑的造型、内容,后期效果的制作和放置的环境、展示的方式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它们都将作为一件雕塑的整体展示在人们面前。如何协调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为雕塑家的作品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是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工作之一,因此在构思阶段就应该将这些元素和雕塑主体的关系纳入到思考推敲的范围中。

第二讲、创作草图(目的、训练目标,过程)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创作作品传达自身感情的准备阶段,创作草图的绘制是构思和设想在二维平面中的实现和确立、延续和深化,往往可以和构思同步进行。在艺术创作的初期,艺术家构思所得的模糊形象往往还停留在艺术观念的层面上,只有将构思以草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后它才能转化为实际可视的真实存在,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草图中看到该构思是否能够有效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确定是否应该就这一构思进行到下一个创作阶段。

构图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以下几种手法:

① 几何型构图式 。

几何型构图是雕塑构图的基本构图,包括了三角构图、圆型构图、方形构图、梯形构图等多种基本的几何体式构图。其中三角构图又可分为正三角、倒三角、斜三角三种。这三种构图式分别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也各有长短。正三角形和梯形、柱形是稳定性的构图,因其稳定给人以庄重、不朽的感受,纪念碑类大型雕塑常常使用这样的构图增加肃穆神圣的艺术气氛。(图10)倒三角因为它的单一重心具有一种危险的平衡感,这样的构图对于制造一种趣味的平衡是其长项。

(图11)斜三角有其不稳定性,同时也因此而具备运动感,在塑造有运动感和速度感的雕塑时,斜三角构图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图12、13)圆形构图因其饱满度和膨胀感所具有的内在张力和表现力也常常为雕塑家所用以表达圆满的意向和更为集中的将主体作为视觉焦点。(图14)

② 均衡对称相应式。

均衡对称相应式构图由两个或几个体积相当或相同对应的体块构成雕塑的主体,这些个体块或相等相同、或有差异的相互呼应,它们占据的空间和它们之间的负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微妙的空间关系,这样的构图方式适合表现两个以上等同或有共性的主题。(图15)

③ 不规则形式。

不规则形式构图是指点、线、体块等三维元素以不规则的形态在一定的空间中放置与排列。虽表面上不规则,但实际上还是可以遵循内在的美学规律(如疏密变化、节奏变化等)。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以放松、舒缓的心理感受,在城市景观小品雕塑中时常出现,可舒缓调节人们在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紧张的精神状态。(图16)不规则形式构图还包括曲线式构图,它是以曲线为雕塑构图中的主韵律线的构图方式,或辅以其他线条、体积构成雕塑主体,或纯粹以曲线构成雕塑的主体。曲线是线条中最具柔性和韧性线条,具有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这种构图方式较适合与表达抒情、柔和的感情。(图17)

④ 放射构图式

由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和围绕它们为中心的辅助线、面、体构成的构图方式为放射构图式,改方式的中心点塑造的多是雕塑的核心和关键,其他的构成围绕主体起到烘托、渲染等作用。由于有渲染饿烘托,中心点的地位尤其突出重要使得雕塑主题鲜明,该构图方式是强调主题思想非常、突出主题思想地位较理想的选择。(图18,图18A)

以上的构图手法是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而梳理区分出来的,在实际应用时往往没有过于分明的区分,在一件雕塑的构图中,常常可以看到几种形式的糅合运用和共生。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各个艺术门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例子。为了更有效率的把艺术家的观念表达出来,我们在艺术的形式语言上、在创作手法和构图上,是可以不必那么拘束的。甚至各个艺术门类之间都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所以我们在构思和构图上可以不用过于拘泥于这些模式,展开思维拓宽思路,只要是适合的手法都可以为我所用。

草图绘制的工具和材料:

① 纸张。纸张的品种选用不限,可以选择平时较顺手的纸材或速写本。

② 笔。笔的选择无太多限制,可根据构思的需要分为单色和彩色两类:

⑴单色:普通素描铅笔、钢笔、炭笔、炭条、毛笔、针管笔,水性笔、麦克笔等(图19) ⑵彩色:水彩颜料、水粉颜料、彩色墨水、彩色铅笔、水溶性彩色铅笔、彩色麦克笔等(图20)

③ 电脑雕塑效果图的绘制。现今发达的电脑科技以非常普及,电脑也可以成为雕塑创作效

果草图绘制的有力工具。

电脑可直接在软件中建立雕塑模型并采用较真实的贴图材料模拟现实材料,所以在构想的还原真实性上较手绘草图更直观。但手绘草图强烈的艺术感受和手绘的便捷性,也是它历经多年一直为大多数艺术家所钟爱的原因。(图21)

第三讲、泥塑立体小稿的制作(目的、训练目标,过程)

泥塑小稿创作是雕塑这种空间艺术在现实空间中实现的第一步,也是集构思、空间造型

的验证和制作的可行行验证的重要一步,也可以通过把握小稿对。许多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之所以成为永恒而经久不息的经典杰作,正是因为制作这些经典雕塑的大师们事先通过泥塑小稿的制作、反复推敲、修改小稿、拟订放大而成。所以,训练泥雕塑创作的最初应以泥塑立体小稿的制作开始。其步骤如下:

① 泥塑小稿支架的准备。

支架由底板、承重支架和形体支架三部分组成。在泥塑创作的小稿制作和正稿制作两个过程中,支架准备的质量高低影响到了泥塑的重心稳定与否、承重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和泥塑的整体造型。如果支架的承重性达不到要求和重心无支撑则会出现垮泥的现象。“垮泥”是要尽量避免的,在一个有连贯性和延续性的创作过程中“垮泥”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创作的中断,甚至代表从头开始,之前所有的思路和感觉都会因这个“意外”遭到破坏。但只要在制作泥塑支架时掌握一定的方法这个“意外”也不是不能避免的。

首先说说支架的搭制需要准备的工具:木板(可根据泥塑大小选择尺寸和厚度)、铁丝、铁线、细钢条、麻绳或尼龙绳、各种尺寸铁钉、平口和尖口铁钳、羊头铁锤或圆头铁锤、电焊机、焊条、切割机。其他需要准备的还有电焊手套和其他电焊防护装备(电焊面具或墨镜、工作服等)。准备好这些材料,可以开始着手用电焊机和细钢条制作承重支架,将钢条根据泥塑稿主体尺寸的受力点高度裁切好,并按照(图22)的样式钳制和焊接成型。然后将制作好的承重支架放到木板上、用铁钉将支架固定在木板上。需要注意的是支架前部要预留出泥塑可能占用的足够空间,并能保证泥塑主体的重心在木板的中心。接着用铁线(铁线的粗细以在泥塑空间内可自由扭曲且能够固定承受一定的压力为宜)扭制成泥塑主体韵律线或动态线的形状作为形体支架,用铁丝、麻绳或尼龙绳将形体支架固定到承重支架上。形体支架要求动态和比例都尽量准确,以确保在进入塑造阶段时近可能少的改动架子。最后可用铁丝、麻绳或尼龙绳缠绕在形体支架上以增加支架的摩擦力(图23、23A),避免泥材因为铁线表面过滑无法附着而坍塌。

② 小稿制作的其他必备材料和工具。

泥块或泥粉、水、盛放泥材的容器(如水桶、水盆等),透明塑料布或一次性塑料桌布,喷壶。这些材料的准备是为了使泥粉或泥块在水中泡制达到制作泥塑需要的湿度和黏度,以手揉捏后泥不粘不硬而且可成为宜。(图24)

泥塑制作是“雕”和“塑”两种手法并用的,也就是在泥塑上使用“加”“减”法造型。除了我们自己的手以外,加泥和减泥都可以借助工具以提高效率。木锤或木方条(图25)是在加泥的同时平整造型较有效率的工具,在制作时可根据使用者手的大小和力度选择木材的种类和大小,以称手为宜。在塑造局部时可选择市面上销售的雕塑刀具和自制的木制或竹制刀具(图26),同样以称手为佳。在泥塑制作中,削减大面积或体积泥块时可选用市面上销售的钢丝削(见图),削减小面积泥块时可选用刮刀。(图27、28、29)此外,根据个人喜好,可自制工具,合适的工具在泥塑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事半功倍,而且能使我们保持愉悦畅快的心情去创作作品。

此外,为了便于在塑造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泥稿,我们还需要一个带升降的工作转台或转盘。(图30)

③ 泥塑小稿的塑造。

按照草图的样式将泥在形体支架上固定拍实,塑造出整体大型。在塑造过程中需不时旋转转台和退后到能整体观察小稿的距离来整体衡量小稿的重心、大的体积、动态走向和比例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草图和构想一致。此时如果发现有不理想的问题出现,就要及时调整和纠正,以免在进入深入阶段时这些问题更加的尖锐且改动起来调整过大。当然,我们并不是害怕过大的改动,此时如果小稿出现的问题很严重、与最初的设想差距太大我们还是要果断的去处理和修改它。小稿的深入,因为它尺寸较小的局限性,只能对泥塑的整体造型气势、一些形式和处理手法进行探索,许多进一步的深入只能留待在小稿放大时实现。对小稿中的整体造型和手法满意,对放大稿细节的处理上有了把握之后,我们可以用喷壶(图31)和塑料布(图32)对小稿进行滋润保湿,着手准备放大小稿为正稿的工作。

第四讲、放大小稿为正稿的过程。

放大小稿为正稿的支架和工具和小稿制作的很相似,区别只在于尺寸和材料的大小是按小稿比例放大了的,在此不再复述。正稿的塑造因其的尺寸较小稿更大,在塑造过程中更需要不断旋转转台和退远观察以确保整体的造型、比例、重心与小稿的效果一致,又要同时考虑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

如何判断一件放大制作的泥稿是否完整表达了小稿意图,同时又是超越了小稿的优秀正稿呢?一件优秀的泥塑正稿必须具备完整的构成形态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丰富的细节和耐看的局部,此时这件雕塑才既有了骨架又有了血肉,才能因此拥有了雕塑的生命。因此,细节对于一件雕塑的整体是非常重要的,做到了细节和整体的和谐,雕塑作品才能拥有被细细研读、慢慢品味的价值,才做到了耐看。一件耐看的艺术品,它吸引人们去关注它并反复体会研读的过程中,才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精彩而回味无穷。我们可以从对优秀雕塑的剖析中看到,是雕塑的“整体”在吸引观众去靠近它进而欣赏它,是雕塑的“局部”和“细节”的魅力在吸引观众去体会它,是这两者共同的努力使雕塑得到认可,甚至吸引人们再次走到它的面前。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视细节与整体这一对矛盾体的存在,说说他们之间密不可分、生生相息的关系。任何一个雕塑的整体离不开它与它的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即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即整体与细节的关系。从辩证学的角度讲,整体离不开局部,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它的局部组成,是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体。整体的特性就是对各组成部分特性

的抽象、概括和统一。离开了局部和局部之间的联系,整体也就不复存在了。局部也同样离不开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它被它所属整体所统一协调。之前所说的关于局部在雕塑整体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都必须依赖与整体的联系。这一对矛盾对于雕塑艺术家来说,是可以控制和协调的,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就能将自己的构思最大限度的在泥塑创作中表现出来。

在具备了雕塑的整体造型之后,如何丰富细节使雕塑既有整体的气势又能有与之协调的细节相呼应,也是我们在放大泥稿时所最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构思时所想到的细节具体的实现在泥塑中,还可以根据整体造型和泥塑所表现的主题的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思考,充分的调动想像力丰富泥塑的空间、形体变化,乃至泥塑表面肌理的处理,所有的细节都只为与整体一起形成一个一致的语言,使泥塑从大形到小形都能服从与雕塑家的控制,为思想和理念的传达制造最理想的效果。(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

值得注意的是,泥稿放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重新创作的过

程,不仅将小稿的体积空间放大了,而且将其内涵与精神无限放大,使之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永恒的魅力。如何把握这一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一件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制作小稿时的构思往往如奔涌之泉,汩汩而出, 在小稿放大时却不能将所有构想全部堆于泥塑之中,要为主题做出取舍,尤其是在肌理效果制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肌理表达方式是塑造成功作品的第一步。首先,肌理效果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美,是源于自然的美。由于肌理效果是自然的,因此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变化性常常引起观者不同的审美感受,给人联想的空间,产生不可名状的想象魅力。其次,肌理作为一种雕塑语言来源于人们在生活中的感受,人们熟悉的编制物、陶瓷或者石块等,他们的质感是人们在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不用通过教育的方式就能获得,因此雕塑语言可以跨越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传递雕塑的意义,肌理效果作为一种雕塑语言,为作品的再生与解读提供了动力。

鉴于肌理效果的重要性,在此,我们将泥塑的肌理效果制作做一个简单介绍。泥塑的肌理效果不同于笔墨,泥塑往往通过泥巴纹理的走向或衔接来表现质感。从材料看,不同的材料显示出不同的肌理效果。运用不同的织物压印在泥塑上,都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布印在泥上„„,网印在泥上„„从制作方式看,有传统的手捏、刀刮、刀削等方式,还有现代的绳捆、掏挖等方式。在泥塑创作中肌理手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体现了一个雕塑家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度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造型综合能力。只有用恰当的肌理语言才能够使作品具有意境悠远的微妙变化和特定的形象特征,由此使作品生动感人,具备经久不衰的魅力。(图38,图39,图40)

第五讲、制作泥塑创作效果。

泥塑正稿的制作完毕并非是泥塑创作的完结,泥塑创作着色的制作对作品最终效果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件优秀的泥塑创作作品的着色工作除了能协调和统一作品整体和丰富表面效果外,更是对作品自身的强化和再深入。

着色工作现在可采用的材料很多,现列出使用较为普遍的:水粉颜料、丙烯颜料、油画颜料、喷漆、油漆、清漆、铅笔、鞋油、金粉、蜡等。所用工具有:水粉笔、油画笔、排刷等用来大面积着色,小面积着色使用笔头较细长的毛笔或水彩笔。此外还需要准备牙刷、软布。

① 仿青铜。

对模型的接缝整理、修补好之后,可对模型表面进行一些打磨和修整。树脂模型则需要对表面附着的隔离剂(蜡等)用洗衣粉或洗涤净清洗干净,以便能够着色均匀。待石膏或树脂模型干透,涂上以绿、红、蓝和黑调和的油画颜料或丙烯颜料。在雕塑形体的低处涂绿或蓝色可仿铜绿效果,在形体的高处抹上一些金粉仿制金属色。待颜料干透后,再罩上黑、棕色鞋油或光蜡。

② 仿石材。

对模型的接缝整理、修补好之后,可对模型表面进行一些打磨和修整。树脂模型则需要对表面附着的隔离剂(蜡等)用洗衣粉或洗涤净清洗干净,以便能够着色均匀。模型干透后在表面涂上深色调子的水粉或丙烯颜料。然后用牙刷粘上未调和的水粉或丙烯颜料(红、黄、蓝、绿、白等),拨动牙刷,使牙刷上的颜料自然喷溅在雕塑表面,以仿制石料表面的不规则组织形成的机理。颜料干透,以光蜡均匀打磨表面可以达到石料温润而浑厚的质感。

石膏模型可直接用香皂或滑石粉以软布打磨,可仿制汉白玉的柔和光泽和质感。(图42)

③ 仿红木。

对模型的接缝整理、修补好之后,可对模型表面进行一些打磨和修整。用深红色或深黄色水粉或丙烯颜料涂在雕塑表面,颜料干后打上光蜡可得到近似红木的效果。

④ 仿铁。

在模型表面罩上一层深色丙烯或水粉颜料后用铅笔在表面涂抹,可得铁厚重而有金属质感的效果。(图43)

在模型表面打磨光洁后,可选用金粉或金色丙烯颜料涂抹雕塑表面达到富丽堂皇的镀金效果。也可采用金色喷漆喷涂,同样可以便捷的达到镀金效果。

此外,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泥塑创作也可以考虑直接铸铜或铁,也可以选择以其他金属锻造或烧制成陶。又或者选择其他个人的方式来制作效果,其目的就只有一个,更有效的表达我们的情感为我们雕塑的完整性说话,因此我们在制作最后效果时也要能够不拘一格勇于去寻找和使用最适合自己雕塑的表面效果制作手法,不断创新和开拓,为表面效果的制作创造更多的选择。

四、国内外泥塑创作优秀作品及学生作业点评

(图44 、45)点评:图一是亨利.摩尔创作的雕塑《西风》(图44)所绘制的草图,《西风》是摩尔为伦敦地铁总部的圣詹姆斯公园设计的一面环境浮雕,也是他的第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公共雕塑订单。在图一的草图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摩尔在构思方案过程中做了多种造型和表现方法的尝试,但无一不是沿着一个清晰的轨迹去思考和变化的:女性人体、横构图、浮动感。这些要素是对于表现《西风》这个的题材是非常切合的,一个在空气中飘浮的女人体。而草图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将这些要素最有效的结合起来,具体怎样组合进行思考,进而能更好的在泥稿创作过程中把握尺度。最终完成的正稿正是在具备了上述几个要素的基础上又进行可对这些要素的强化,其表现在于在造型塑造的过程中,雕塑家刻意强调了横向体积的面和体块之间的交界线,使雕塑除了外轮廓的横向构图外,在内轮廓中同样有这种贯穿的横构图和浮动感。在动态处理上,摩尔选择了将人物的前手臂手掌朝前斜放,后手臂保持与构图一致的横放,有意的既打破了完全是横向体积的死板又保持了整体的平衡感。而夸张的浑圆的乳房也在这些平直又有些许生硬的体积之中起着调节缓冲的作用。

(图46)点评:作品颠覆了传统骑马雕塑的造型,马是前倾竖立的坐姿,人物虽仍保持在马背上,但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介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人和马这两个不完全垂直的大小两个体积所形成的钝角构图,恰恰生动的表现了马在摔倒后奋力挣扎,马上的人在竭力控制自己的平衡和控制马的情绪这一精彩瞬间。在这个抽象的构图中有夸张到近乎几何的构图,又有微妙而切合实际的细节变化,使作品既具备了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冲击力,又有耐人寻味的生动细节,是整体与细节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之一。

(图47)点评:布朗库西的雕塑作品总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恬静、优雅的感受,这件名为《吻》的作品同样也不例外,不同的是这件作品相对于我们常见的布朗库西以往作品的抽象造型更具像些。雕塑使用的是均衡对称和几何构图的结合,将一对热恋的男女并置在一起,身体是粘连在一起的,四只手臂则横向环抱着。单纯的造型和凝炼的手法营造出了一种宁静又具平衡感的氛围,在处理两个粘连的恋人面部和亲吻的嘴唇时,雕塑家将面部的交界处理得更柔和,并打破面部竖向交界的的体积,用简单的一条短短横线将两人连接在一起,使作品宁静中透出可爱,有效的避免了均衡构图的沉闷感。

(图48)点评:通过古代武士蜕变成体育运动员的象征寓意,表现了人类从战争残杀走向和平竞技的文明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

(图49、50、51、52)图49是作品《月亮》的小稿,从小稿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在小稿阶段构思已具备了正稿的雏形,如月光般流动的优美的睡眠姿态,蓬松的枕头和纤细的织物。同样采用倒三角形的不稳定构图,小稿中女人体足部的造型因加入了体积较大的枕头

相对正稿在受力上更稳固,正稿中脚边和头下的枕头被取消了,代之以纤细的织物从头部垂下。图52的局部照片中可以看到,正稿使用织物替代枕头在体积上虽弱些,但在细节的处理上,与女性细腻光洁的肌肤和柔美的五官线条更协调一致。在休憩中的女人优美的身体和她身体中饱满的生命力共同为这件雕塑的整体传达出如同月光般静瑟迷人,细腻动人的气息和其中蕴涵的将要苏醒的生命力。

(图53)这件作品用块状的语言来表现勇敢、坚毅、雄浑的英雄气概,将农民起义运动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之形象立于苍松翠柏中,凸现出人物的崇高地位。作为近代民族革命领袖,作者塑造的洪秀全是一个高大、伟岸的形象,用空间语言给观者视觉崇高感。作者选取了一个动态的造型,使用了象征手法体现天王的英雄气质和革命精神。天王左手握着腰间的宝刀,正欲握剑而出,如此动作和力度表现了天王对革命坚定的信心。天王右手高抬欲振,有陈涉“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之势。整个雕像取天王迈步之形,昂扬的步伐象征了天王雄阔的革命气势。从细节看,天王面部沉着,双目炯炯,一派所向披靡的王者气度。从整体看,作品讲究空间平衡,左手的“静”与右手的“动”配合,上身的“静中有动”与下身的“动中有静”相协调,营造了一个动静和谐的视觉形象。

泥塑创作教程

一、泥塑创作的总概述

雕塑是一种占有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是以形体的构建垒积为语言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以泥为主要材料的泥塑作品因泥材特有的较强的可塑性、适当的黏度和材料的普遍性为人们所广泛运用。在东、西方雕塑史中都有很多用泥塑的手法创作的优秀作品从古延续到今,而且现今涌现出的许多融入了现代观念和技术的泥塑作品,更是为泥塑这一古老的艺术门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同时,泥塑较易被初学者掌握一直以来作为传统雕塑造型训练的基础课程在各大美术院校中开设。综上几种原因,泥塑创作因有了泥塑造型训练这个深厚而广泛的基础,成为许多艺术家进行雕塑创作时所广为采用、最为便捷可行的创作方法之一。课程的内容涉及到:1、创作构思方法基本原理的教授2、雕塑构图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的讲解。该过程将以一些经典雕塑名作和历届学生练习作业为范例进行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在相对比较抽象的构思构图创作阶段中找到具体的范本和例子,帮助学生更迅速的找到构思创作的途径。3、泥塑立体小稿的制作。该过程不是完全单一的小稿制作,而是构思在实际的立体三维空间中的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其中,需要掌握一些艺术语言的基本规律和塑造对象感受上的强化以加强作品自身的表现力。4、放大小稿的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小稿在放大成为正稿的过程当中,常常会碰到与小稿产生造型差距或空洞缺乏内容的问题。该课程将提出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的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塑造能力解决这些问题。5、制作泥塑创作的最终效果。泥塑创作的最后效果的制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在展出或其他与观众接触的机会中作品给予人们的感受。把握好这个过程,可以强化作品的造型感染力,增加作品的表现力,更完整的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并能与观众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此外,泥塑创作这一创作过程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比较抽象,我们将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些相关图片配合理解,并在本章节的结束为大家挑选出一些作品综合点评。

二、泥塑创作训练的目的

泥塑创作训练这个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能有效的掌握一门雕塑创作的基本方法——泥塑创作,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进行造型的设计创作,及创作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以达到传达自身情感和述说内心感受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自身想要表达和述说的内容与雕塑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和怎样将两者相有效的结合以及这个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种种问题,是我们这个课程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解决的。在这个课程中,学生所掌握的泥塑创作方法是今后能够独立的运用雕塑创作的基本手法,将之融入到对木、石、陶、金属等其他传统材料甚至是声、光、色、电、水、影像等新材料的创作中,为学生能够找到个人一定的艺术风格,能够进行室内的架上雕塑创作或户外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等专业领域进行开拓和研究打好基本功,为从事本专业教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泥塑创作的训练方法

第一讲、构思方法

雕塑艺术的构思和艺术家所要传达的情感有着不可分割、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中,两者共生共存、共同完成给予观者视觉感受这一表达和接受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泥塑构思受艺术表现力(表达、传达)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在表达的过程中,构思这种思维的运动在艺术家的脑海中从未停止过运动,而是更为集中、更加深入具体,表现的过程则是对构思完整性的一种检验。

① 直线表达形式

最直接有效的构思方式之一,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开门见山”、“就是论事”,是艺术家就所见所想以直接的手法表现这对件事或人的想法,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表达方式之一。以直线表达形式来表达的雕塑作品直观而且容易理解,这种表达形式在艺术家与观众的情感沟通中能比较有效率的交换感受,达到艺术家向观众向社会表达情感的目的。因此,这种表达方式能适应社会和历史的需要从古到今一直的不断发展。(图1)

② 象征性表现方法

所谓象征性表现方法,就是艺术家对生活和经历进行高度的提炼和凝聚,在泥塑创作中以隐喻的手法塑造一些视觉形象以传达给人们一些隐秘的思想观念,或取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运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形象作为创作的主体集中表现,此时,艺术家赋予了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些物件以个人的主观理念,让这些往往是人们生存空间里最平凡、最常见的物件变成艺术家特有的“语言形象”开口为艺术家说话。这些平易近人为人们所普遍认知的具有象征性的“语言形象”,为艺术家述说出的理念和思想可以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可以说,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在泥塑创作构思上开拓了新的途径,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差异,每个人对这些“语言形象”的理解都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可以从中挖掘到更深刻的心灵沟通。(图2、3)

③ 解构和重建的新问题

“解构于重建”这两个概念是近年来为雕塑界所重视的表达方式和创作理念。它们的出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是为了给模式化社会体制下模式化思维的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理解社会和人类的思考方式。“解构”是对现有体制和结构的破坏与分解,它是对正统原则和标准和固有的套路的否定和批判。“重建”则是将这些分解后的形象和元素中过滤出的对艺术家有用的形、意和符号,重新构建和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语言表述方式。这些在原先的固有模式中已经被人们界定过的符号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组合后,这两种或多种符号所携带的多元化信息可以传达给人们多层面的意义和感受,打破人们对这些元素和符号的固有理解,因而极具视觉冲击力。(图4、5、6)

④ 观点与态度的个体表现

在现今社会的高度集中的模式化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珍惜个人对社会环境和自身价值的思考。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就是这种现象的突出体现,它们集中体现了这种人与人个体之间,从文化背景到生存空间以及各种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从创作过程到最中结果,个人的“观点”和“态度”成为了雕塑家们表现的主题和主体,泥塑造型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表述雕塑家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立场。这样的表述方式是建立在一个艺术家与观众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的环境下的,同时,这

种表述方式也更有利与建立这种互动沟通的环境。(图7、图8、图9、图9a)

此外,构思的完整性也是我们需要强调的。一件有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雕塑的产生,雕塑家不仅仅要考虑雕塑的造型、内容,后期效果的制作和放置的环境、展示的方式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它们都将作为一件雕塑的整体展示在人们面前。如何协调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为雕塑家的作品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是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工作之一,因此在构思阶段就应该将这些元素和雕塑主体的关系纳入到思考推敲的范围中。

第二讲、创作草图(目的、训练目标,过程)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创作作品传达自身感情的准备阶段,创作草图的绘制是构思和设想在二维平面中的实现和确立、延续和深化,往往可以和构思同步进行。在艺术创作的初期,艺术家构思所得的模糊形象往往还停留在艺术观念的层面上,只有将构思以草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后它才能转化为实际可视的真实存在,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草图中看到该构思是否能够有效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确定是否应该就这一构思进行到下一个创作阶段。

构图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以下几种手法:

① 几何型构图式 。

几何型构图是雕塑构图的基本构图,包括了三角构图、圆型构图、方形构图、梯形构图等多种基本的几何体式构图。其中三角构图又可分为正三角、倒三角、斜三角三种。这三种构图式分别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也各有长短。正三角形和梯形、柱形是稳定性的构图,因其稳定给人以庄重、不朽的感受,纪念碑类大型雕塑常常使用这样的构图增加肃穆神圣的艺术气氛。(图10)倒三角因为它的单一重心具有一种危险的平衡感,这样的构图对于制造一种趣味的平衡是其长项。

(图11)斜三角有其不稳定性,同时也因此而具备运动感,在塑造有运动感和速度感的雕塑时,斜三角构图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图12、13)圆形构图因其饱满度和膨胀感所具有的内在张力和表现力也常常为雕塑家所用以表达圆满的意向和更为集中的将主体作为视觉焦点。(图14)

② 均衡对称相应式。

均衡对称相应式构图由两个或几个体积相当或相同对应的体块构成雕塑的主体,这些个体块或相等相同、或有差异的相互呼应,它们占据的空间和它们之间的负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微妙的空间关系,这样的构图方式适合表现两个以上等同或有共性的主题。(图15)

③ 不规则形式。

不规则形式构图是指点、线、体块等三维元素以不规则的形态在一定的空间中放置与排列。虽表面上不规则,但实际上还是可以遵循内在的美学规律(如疏密变化、节奏变化等)。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以放松、舒缓的心理感受,在城市景观小品雕塑中时常出现,可舒缓调节人们在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紧张的精神状态。(图16)不规则形式构图还包括曲线式构图,它是以曲线为雕塑构图中的主韵律线的构图方式,或辅以其他线条、体积构成雕塑主体,或纯粹以曲线构成雕塑的主体。曲线是线条中最具柔性和韧性线条,具有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这种构图方式较适合与表达抒情、柔和的感情。(图17)

④ 放射构图式

由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和围绕它们为中心的辅助线、面、体构成的构图方式为放射构图式,改方式的中心点塑造的多是雕塑的核心和关键,其他的构成围绕主体起到烘托、渲染等作用。由于有渲染饿烘托,中心点的地位尤其突出重要使得雕塑主题鲜明,该构图方式是强调主题思想非常、突出主题思想地位较理想的选择。(图18,图18A)

以上的构图手法是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而梳理区分出来的,在实际应用时往往没有过于分明的区分,在一件雕塑的构图中,常常可以看到几种形式的糅合运用和共生。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各个艺术门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例子。为了更有效率的把艺术家的观念表达出来,我们在艺术的形式语言上、在创作手法和构图上,是可以不必那么拘束的。甚至各个艺术门类之间都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所以我们在构思和构图上可以不用过于拘泥于这些模式,展开思维拓宽思路,只要是适合的手法都可以为我所用。

草图绘制的工具和材料:

① 纸张。纸张的品种选用不限,可以选择平时较顺手的纸材或速写本。

② 笔。笔的选择无太多限制,可根据构思的需要分为单色和彩色两类:

⑴单色:普通素描铅笔、钢笔、炭笔、炭条、毛笔、针管笔,水性笔、麦克笔等(图19) ⑵彩色:水彩颜料、水粉颜料、彩色墨水、彩色铅笔、水溶性彩色铅笔、彩色麦克笔等(图20)

③ 电脑雕塑效果图的绘制。现今发达的电脑科技以非常普及,电脑也可以成为雕塑创作效

果草图绘制的有力工具。

电脑可直接在软件中建立雕塑模型并采用较真实的贴图材料模拟现实材料,所以在构想的还原真实性上较手绘草图更直观。但手绘草图强烈的艺术感受和手绘的便捷性,也是它历经多年一直为大多数艺术家所钟爱的原因。(图21)

第三讲、泥塑立体小稿的制作(目的、训练目标,过程)

泥塑小稿创作是雕塑这种空间艺术在现实空间中实现的第一步,也是集构思、空间造型

的验证和制作的可行行验证的重要一步,也可以通过把握小稿对。许多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之所以成为永恒而经久不息的经典杰作,正是因为制作这些经典雕塑的大师们事先通过泥塑小稿的制作、反复推敲、修改小稿、拟订放大而成。所以,训练泥雕塑创作的最初应以泥塑立体小稿的制作开始。其步骤如下:

① 泥塑小稿支架的准备。

支架由底板、承重支架和形体支架三部分组成。在泥塑创作的小稿制作和正稿制作两个过程中,支架准备的质量高低影响到了泥塑的重心稳定与否、承重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和泥塑的整体造型。如果支架的承重性达不到要求和重心无支撑则会出现垮泥的现象。“垮泥”是要尽量避免的,在一个有连贯性和延续性的创作过程中“垮泥”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创作的中断,甚至代表从头开始,之前所有的思路和感觉都会因这个“意外”遭到破坏。但只要在制作泥塑支架时掌握一定的方法这个“意外”也不是不能避免的。

首先说说支架的搭制需要准备的工具:木板(可根据泥塑大小选择尺寸和厚度)、铁丝、铁线、细钢条、麻绳或尼龙绳、各种尺寸铁钉、平口和尖口铁钳、羊头铁锤或圆头铁锤、电焊机、焊条、切割机。其他需要准备的还有电焊手套和其他电焊防护装备(电焊面具或墨镜、工作服等)。准备好这些材料,可以开始着手用电焊机和细钢条制作承重支架,将钢条根据泥塑稿主体尺寸的受力点高度裁切好,并按照(图22)的样式钳制和焊接成型。然后将制作好的承重支架放到木板上、用铁钉将支架固定在木板上。需要注意的是支架前部要预留出泥塑可能占用的足够空间,并能保证泥塑主体的重心在木板的中心。接着用铁线(铁线的粗细以在泥塑空间内可自由扭曲且能够固定承受一定的压力为宜)扭制成泥塑主体韵律线或动态线的形状作为形体支架,用铁丝、麻绳或尼龙绳将形体支架固定到承重支架上。形体支架要求动态和比例都尽量准确,以确保在进入塑造阶段时近可能少的改动架子。最后可用铁丝、麻绳或尼龙绳缠绕在形体支架上以增加支架的摩擦力(图23、23A),避免泥材因为铁线表面过滑无法附着而坍塌。

② 小稿制作的其他必备材料和工具。

泥块或泥粉、水、盛放泥材的容器(如水桶、水盆等),透明塑料布或一次性塑料桌布,喷壶。这些材料的准备是为了使泥粉或泥块在水中泡制达到制作泥塑需要的湿度和黏度,以手揉捏后泥不粘不硬而且可成为宜。(图24)

泥塑制作是“雕”和“塑”两种手法并用的,也就是在泥塑上使用“加”“减”法造型。除了我们自己的手以外,加泥和减泥都可以借助工具以提高效率。木锤或木方条(图25)是在加泥的同时平整造型较有效率的工具,在制作时可根据使用者手的大小和力度选择木材的种类和大小,以称手为宜。在塑造局部时可选择市面上销售的雕塑刀具和自制的木制或竹制刀具(图26),同样以称手为佳。在泥塑制作中,削减大面积或体积泥块时可选用市面上销售的钢丝削(见图),削减小面积泥块时可选用刮刀。(图27、28、29)此外,根据个人喜好,可自制工具,合适的工具在泥塑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事半功倍,而且能使我们保持愉悦畅快的心情去创作作品。

此外,为了便于在塑造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泥稿,我们还需要一个带升降的工作转台或转盘。(图30)

③ 泥塑小稿的塑造。

按照草图的样式将泥在形体支架上固定拍实,塑造出整体大型。在塑造过程中需不时旋转转台和退后到能整体观察小稿的距离来整体衡量小稿的重心、大的体积、动态走向和比例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草图和构想一致。此时如果发现有不理想的问题出现,就要及时调整和纠正,以免在进入深入阶段时这些问题更加的尖锐且改动起来调整过大。当然,我们并不是害怕过大的改动,此时如果小稿出现的问题很严重、与最初的设想差距太大我们还是要果断的去处理和修改它。小稿的深入,因为它尺寸较小的局限性,只能对泥塑的整体造型气势、一些形式和处理手法进行探索,许多进一步的深入只能留待在小稿放大时实现。对小稿中的整体造型和手法满意,对放大稿细节的处理上有了把握之后,我们可以用喷壶(图31)和塑料布(图32)对小稿进行滋润保湿,着手准备放大小稿为正稿的工作。

第四讲、放大小稿为正稿的过程。

放大小稿为正稿的支架和工具和小稿制作的很相似,区别只在于尺寸和材料的大小是按小稿比例放大了的,在此不再复述。正稿的塑造因其的尺寸较小稿更大,在塑造过程中更需要不断旋转转台和退远观察以确保整体的造型、比例、重心与小稿的效果一致,又要同时考虑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

如何判断一件放大制作的泥稿是否完整表达了小稿意图,同时又是超越了小稿的优秀正稿呢?一件优秀的泥塑正稿必须具备完整的构成形态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丰富的细节和耐看的局部,此时这件雕塑才既有了骨架又有了血肉,才能因此拥有了雕塑的生命。因此,细节对于一件雕塑的整体是非常重要的,做到了细节和整体的和谐,雕塑作品才能拥有被细细研读、慢慢品味的价值,才做到了耐看。一件耐看的艺术品,它吸引人们去关注它并反复体会研读的过程中,才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精彩而回味无穷。我们可以从对优秀雕塑的剖析中看到,是雕塑的“整体”在吸引观众去靠近它进而欣赏它,是雕塑的“局部”和“细节”的魅力在吸引观众去体会它,是这两者共同的努力使雕塑得到认可,甚至吸引人们再次走到它的面前。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视细节与整体这一对矛盾体的存在,说说他们之间密不可分、生生相息的关系。任何一个雕塑的整体离不开它与它的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即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即整体与细节的关系。从辩证学的角度讲,整体离不开局部,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它的局部组成,是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体。整体的特性就是对各组成部分特性

的抽象、概括和统一。离开了局部和局部之间的联系,整体也就不复存在了。局部也同样离不开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它被它所属整体所统一协调。之前所说的关于局部在雕塑整体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都必须依赖与整体的联系。这一对矛盾对于雕塑艺术家来说,是可以控制和协调的,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就能将自己的构思最大限度的在泥塑创作中表现出来。

在具备了雕塑的整体造型之后,如何丰富细节使雕塑既有整体的气势又能有与之协调的细节相呼应,也是我们在放大泥稿时所最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构思时所想到的细节具体的实现在泥塑中,还可以根据整体造型和泥塑所表现的主题的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思考,充分的调动想像力丰富泥塑的空间、形体变化,乃至泥塑表面肌理的处理,所有的细节都只为与整体一起形成一个一致的语言,使泥塑从大形到小形都能服从与雕塑家的控制,为思想和理念的传达制造最理想的效果。(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

值得注意的是,泥稿放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重新创作的过

程,不仅将小稿的体积空间放大了,而且将其内涵与精神无限放大,使之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永恒的魅力。如何把握这一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一件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制作小稿时的构思往往如奔涌之泉,汩汩而出, 在小稿放大时却不能将所有构想全部堆于泥塑之中,要为主题做出取舍,尤其是在肌理效果制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肌理表达方式是塑造成功作品的第一步。首先,肌理效果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美,是源于自然的美。由于肌理效果是自然的,因此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变化性常常引起观者不同的审美感受,给人联想的空间,产生不可名状的想象魅力。其次,肌理作为一种雕塑语言来源于人们在生活中的感受,人们熟悉的编制物、陶瓷或者石块等,他们的质感是人们在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不用通过教育的方式就能获得,因此雕塑语言可以跨越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传递雕塑的意义,肌理效果作为一种雕塑语言,为作品的再生与解读提供了动力。

鉴于肌理效果的重要性,在此,我们将泥塑的肌理效果制作做一个简单介绍。泥塑的肌理效果不同于笔墨,泥塑往往通过泥巴纹理的走向或衔接来表现质感。从材料看,不同的材料显示出不同的肌理效果。运用不同的织物压印在泥塑上,都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布印在泥上„„,网印在泥上„„从制作方式看,有传统的手捏、刀刮、刀削等方式,还有现代的绳捆、掏挖等方式。在泥塑创作中肌理手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体现了一个雕塑家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度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造型综合能力。只有用恰当的肌理语言才能够使作品具有意境悠远的微妙变化和特定的形象特征,由此使作品生动感人,具备经久不衰的魅力。(图38,图39,图40)

第五讲、制作泥塑创作效果。

泥塑正稿的制作完毕并非是泥塑创作的完结,泥塑创作着色的制作对作品最终效果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件优秀的泥塑创作作品的着色工作除了能协调和统一作品整体和丰富表面效果外,更是对作品自身的强化和再深入。

着色工作现在可采用的材料很多,现列出使用较为普遍的:水粉颜料、丙烯颜料、油画颜料、喷漆、油漆、清漆、铅笔、鞋油、金粉、蜡等。所用工具有:水粉笔、油画笔、排刷等用来大面积着色,小面积着色使用笔头较细长的毛笔或水彩笔。此外还需要准备牙刷、软布。

① 仿青铜。

对模型的接缝整理、修补好之后,可对模型表面进行一些打磨和修整。树脂模型则需要对表面附着的隔离剂(蜡等)用洗衣粉或洗涤净清洗干净,以便能够着色均匀。待石膏或树脂模型干透,涂上以绿、红、蓝和黑调和的油画颜料或丙烯颜料。在雕塑形体的低处涂绿或蓝色可仿铜绿效果,在形体的高处抹上一些金粉仿制金属色。待颜料干透后,再罩上黑、棕色鞋油或光蜡。

② 仿石材。

对模型的接缝整理、修补好之后,可对模型表面进行一些打磨和修整。树脂模型则需要对表面附着的隔离剂(蜡等)用洗衣粉或洗涤净清洗干净,以便能够着色均匀。模型干透后在表面涂上深色调子的水粉或丙烯颜料。然后用牙刷粘上未调和的水粉或丙烯颜料(红、黄、蓝、绿、白等),拨动牙刷,使牙刷上的颜料自然喷溅在雕塑表面,以仿制石料表面的不规则组织形成的机理。颜料干透,以光蜡均匀打磨表面可以达到石料温润而浑厚的质感。

石膏模型可直接用香皂或滑石粉以软布打磨,可仿制汉白玉的柔和光泽和质感。(图42)

③ 仿红木。

对模型的接缝整理、修补好之后,可对模型表面进行一些打磨和修整。用深红色或深黄色水粉或丙烯颜料涂在雕塑表面,颜料干后打上光蜡可得到近似红木的效果。

④ 仿铁。

在模型表面罩上一层深色丙烯或水粉颜料后用铅笔在表面涂抹,可得铁厚重而有金属质感的效果。(图43)

在模型表面打磨光洁后,可选用金粉或金色丙烯颜料涂抹雕塑表面达到富丽堂皇的镀金效果。也可采用金色喷漆喷涂,同样可以便捷的达到镀金效果。

此外,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泥塑创作也可以考虑直接铸铜或铁,也可以选择以其他金属锻造或烧制成陶。又或者选择其他个人的方式来制作效果,其目的就只有一个,更有效的表达我们的情感为我们雕塑的完整性说话,因此我们在制作最后效果时也要能够不拘一格勇于去寻找和使用最适合自己雕塑的表面效果制作手法,不断创新和开拓,为表面效果的制作创造更多的选择。

四、国内外泥塑创作优秀作品及学生作业点评

(图44 、45)点评:图一是亨利.摩尔创作的雕塑《西风》(图44)所绘制的草图,《西风》是摩尔为伦敦地铁总部的圣詹姆斯公园设计的一面环境浮雕,也是他的第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公共雕塑订单。在图一的草图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摩尔在构思方案过程中做了多种造型和表现方法的尝试,但无一不是沿着一个清晰的轨迹去思考和变化的:女性人体、横构图、浮动感。这些要素是对于表现《西风》这个的题材是非常切合的,一个在空气中飘浮的女人体。而草图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将这些要素最有效的结合起来,具体怎样组合进行思考,进而能更好的在泥稿创作过程中把握尺度。最终完成的正稿正是在具备了上述几个要素的基础上又进行可对这些要素的强化,其表现在于在造型塑造的过程中,雕塑家刻意强调了横向体积的面和体块之间的交界线,使雕塑除了外轮廓的横向构图外,在内轮廓中同样有这种贯穿的横构图和浮动感。在动态处理上,摩尔选择了将人物的前手臂手掌朝前斜放,后手臂保持与构图一致的横放,有意的既打破了完全是横向体积的死板又保持了整体的平衡感。而夸张的浑圆的乳房也在这些平直又有些许生硬的体积之中起着调节缓冲的作用。

(图46)点评:作品颠覆了传统骑马雕塑的造型,马是前倾竖立的坐姿,人物虽仍保持在马背上,但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介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人和马这两个不完全垂直的大小两个体积所形成的钝角构图,恰恰生动的表现了马在摔倒后奋力挣扎,马上的人在竭力控制自己的平衡和控制马的情绪这一精彩瞬间。在这个抽象的构图中有夸张到近乎几何的构图,又有微妙而切合实际的细节变化,使作品既具备了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冲击力,又有耐人寻味的生动细节,是整体与细节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之一。

(图47)点评:布朗库西的雕塑作品总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恬静、优雅的感受,这件名为《吻》的作品同样也不例外,不同的是这件作品相对于我们常见的布朗库西以往作品的抽象造型更具像些。雕塑使用的是均衡对称和几何构图的结合,将一对热恋的男女并置在一起,身体是粘连在一起的,四只手臂则横向环抱着。单纯的造型和凝炼的手法营造出了一种宁静又具平衡感的氛围,在处理两个粘连的恋人面部和亲吻的嘴唇时,雕塑家将面部的交界处理得更柔和,并打破面部竖向交界的的体积,用简单的一条短短横线将两人连接在一起,使作品宁静中透出可爱,有效的避免了均衡构图的沉闷感。

(图48)点评:通过古代武士蜕变成体育运动员的象征寓意,表现了人类从战争残杀走向和平竞技的文明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

(图49、50、51、52)图49是作品《月亮》的小稿,从小稿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在小稿阶段构思已具备了正稿的雏形,如月光般流动的优美的睡眠姿态,蓬松的枕头和纤细的织物。同样采用倒三角形的不稳定构图,小稿中女人体足部的造型因加入了体积较大的枕头

相对正稿在受力上更稳固,正稿中脚边和头下的枕头被取消了,代之以纤细的织物从头部垂下。图52的局部照片中可以看到,正稿使用织物替代枕头在体积上虽弱些,但在细节的处理上,与女性细腻光洁的肌肤和柔美的五官线条更协调一致。在休憩中的女人优美的身体和她身体中饱满的生命力共同为这件雕塑的整体传达出如同月光般静瑟迷人,细腻动人的气息和其中蕴涵的将要苏醒的生命力。

(图53)这件作品用块状的语言来表现勇敢、坚毅、雄浑的英雄气概,将农民起义运动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之形象立于苍松翠柏中,凸现出人物的崇高地位。作为近代民族革命领袖,作者塑造的洪秀全是一个高大、伟岸的形象,用空间语言给观者视觉崇高感。作者选取了一个动态的造型,使用了象征手法体现天王的英雄气质和革命精神。天王左手握着腰间的宝刀,正欲握剑而出,如此动作和力度表现了天王对革命坚定的信心。天王右手高抬欲振,有陈涉“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之势。整个雕像取天王迈步之形,昂扬的步伐象征了天王雄阔的革命气势。从细节看,天王面部沉着,双目炯炯,一派所向披靡的王者气度。从整体看,作品讲究空间平衡,左手的“静”与右手的“动”配合,上身的“静中有动”与下身的“动中有静”相协调,营造了一个动静和谐的视觉形象。


相关文章

  • [雕塑与陶艺]教学大纲
  • <雕塑与陶艺>课程教学大纲 一.<陶艺>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7132013 (二)课程英文名称:Sculpture and Ceramics (三)开课对象:美术学专业 (四)课程性质: 雕塑与陶艺作为一门造 ...查看


  •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泥塑教案_文档[1]
  • 学习目标: 1.掌握泥塑的基本方法,尝试用橡皮泥制作或和小木棍结合的方式塑造立体形象. 2.能够在合作中塑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3.体验玩泥的乐趣,提高学习劳技的兴趣. 4.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萌生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泥塑 ...查看


  • 四川大邑[收租院]泥塑群雕的故事
  • 1965年6月,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专业的10多位青年教师和学生应四川文化厅的邀请,先后到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与陈列馆的美工.当地文化馆干部和民间艺人合作,进行<收租院>泥塑创作.创作组集体住宿在大邑县刘文彩地主庄园陈列馆内,用 ...查看


  • 泥塑教学计划 1
  • 泥塑教学计划 泥塑是我国民间传统雕塑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特点小巧玲珑可爱,适于学生学习操 作. 依据我校教学工作计划及上级要求,本学年,为更好的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丰富学校 兴趣小组活动内容,经美术组全体教师研究商讨,拟设泥塑兴趣小组.泥 ...查看


  • 关于泥塑教学造型表现的思考
  • 关于泥塑教学造型表现的思考[一] 自从前段日子,杨老师提出打造以泥塑特色的教学为基础的课题研究这一设想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泥塑教学,到底能做出怎样的一片天地?这么些年来多多少少接触并实践了一些泥塑教学的设计,感慨和困惑最多的,便是这一点.前 ...查看


  • 课例研究[清晨]
  • <清晨>教学设计 肥城市陶阳矿学校黄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 ...查看


  • 陶艺课教案
  • 陶艺课程第一课 1. 走进泥巴的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泥的基本特性.认识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及使用方法. 2.通过启发.实践体验来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 3.让学生感受"玩泥巴"的乐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创造美. 教学 ...查看


  • 泥塑兴趣小组工作计划
  • 泥塑兴趣小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阅"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重点,为了能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力,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以泥塑教育为特色,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学 ...查看


  • 五上美术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1. 探访老街的历史和文化 2. 学习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对老街进行记录或描绘 3. 在感受和表现老街的传统风俗文化和历史建筑的艺术创作体验中,增进对地方传统 文化的关注.尊重及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用美术形式对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