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设计:朱丽婷

班级:高一(13)班

一、 教学目标:

1. 聆听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中原地区的民歌,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与风格特征。

2. 了解“起承转合”、“鱼咬尾”两种音乐创作手法,以及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3. 简单了解“同体变异”现象。

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起承转合”、“鱼咬尾”两种音乐创作手法。

2.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广东摇篮曲《月光光》——一首广东传统粤语儿歌。和东山少爷演唱的《月光光》来导入,引申到民歌与创作歌曲的联系。

(二)1.出示中国地图,提问:中原地区指的是哪里?简单介绍中原地区,引 出课题《醇厚的中原韵》。

2.欣赏《沂蒙山小调》

(1)介绍这首民歌的背景知识(怎么样经过《十二月调》——《打黄沙会》——《沂蒙山小调》这种演变的过程)。

(2)对比聆听两首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①这两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分别是怎样的?(A.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B.处理的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②这首民歌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从文学中的成语接龙的角度导入音乐的鱼咬尾、起承转合)

(二)《王大娘钉缸》

1.先展示1幅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哪种表演形式?

2.简单介绍一下“地花鼓”的相关知识。

3.对比聆听《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找出其相同点。

(1)欣赏《王大娘钉缸》这首地花鼓,感受其音乐情绪。

(2)欣赏流行很长时间的旋律和这首民歌形似流行音乐《好汉歌》。(《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的旋律是依照《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改编、加工、创作的。)

(3)欣赏另一首有民歌因素的流行曲《姑娘》(曹格演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仍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

4.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孟姜女》与《孟姜女哭长城》

1.提问:同学们知道孟姜女的故事吗?(请同学说一说孟姜女的故事,或者亲自讲孟姜女的故事)

2.对比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这两首民歌。 ①《孟姜女》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地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②《孟姜女哭长城》的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

3.这就是民歌中典型的“同体变异“的特征。通过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我们明显的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四、本课总结:

1.《沂蒙山小调》运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很好的衔接起来,构成了“鱼咬尾”的结构形式。

2.《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得旋律很相似,这是由于《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的旋律是依照《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改编、加工、创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仍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

3.湖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曲旋律是在江苏民歌《孟姜女》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得来的,这是一种“同体变异”的现象。

五: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中原民歌?找几首创作方法为“起——承——转——合”、“鱼咬尾”式的给大家唱唱。

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设计:朱丽婷

班级:高一(13)班

一、 教学目标:

1. 聆听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中原地区的民歌,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与风格特征。

2. 了解“起承转合”、“鱼咬尾”两种音乐创作手法,以及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3. 简单了解“同体变异”现象。

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起承转合”、“鱼咬尾”两种音乐创作手法。

2.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广东摇篮曲《月光光》——一首广东传统粤语儿歌。和东山少爷演唱的《月光光》来导入,引申到民歌与创作歌曲的联系。

(二)1.出示中国地图,提问:中原地区指的是哪里?简单介绍中原地区,引 出课题《醇厚的中原韵》。

2.欣赏《沂蒙山小调》

(1)介绍这首民歌的背景知识(怎么样经过《十二月调》——《打黄沙会》——《沂蒙山小调》这种演变的过程)。

(2)对比聆听两首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①这两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分别是怎样的?(A.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B.处理的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②这首民歌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从文学中的成语接龙的角度导入音乐的鱼咬尾、起承转合)

(二)《王大娘钉缸》

1.先展示1幅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哪种表演形式?

2.简单介绍一下“地花鼓”的相关知识。

3.对比聆听《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找出其相同点。

(1)欣赏《王大娘钉缸》这首地花鼓,感受其音乐情绪。

(2)欣赏流行很长时间的旋律和这首民歌形似流行音乐《好汉歌》。(《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的旋律是依照《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改编、加工、创作的。)

(3)欣赏另一首有民歌因素的流行曲《姑娘》(曹格演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仍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

4.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孟姜女》与《孟姜女哭长城》

1.提问:同学们知道孟姜女的故事吗?(请同学说一说孟姜女的故事,或者亲自讲孟姜女的故事)

2.对比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这两首民歌。 ①《孟姜女》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地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②《孟姜女哭长城》的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

3.这就是民歌中典型的“同体变异“的特征。通过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我们明显的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四、本课总结:

1.《沂蒙山小调》运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很好的衔接起来,构成了“鱼咬尾”的结构形式。

2.《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得旋律很相似,这是由于《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的旋律是依照《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改编、加工、创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仍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

3.湖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曲旋律是在江苏民歌《孟姜女》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得来的,这是一种“同体变异”的现象。

五: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中原民歌?找几首创作方法为“起——承——转——合”、“鱼咬尾”式的给大家唱唱。


相关文章

  • 豫菜大师话豫菜
  • 豫菜,是中国烹饪文化的一支,也是中原烹饪文化自仰韶文化以来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中原烹饪文化曾长期位居中国烹饪文化的主流,仰韶的彩陶.殷商的大鼎.洛阳周代宫廷的食制.北宋汴京饮食市场的繁华与经典书写了中原烹饪的文明,也是中国烹饪文化形成与发展 ...查看


  • 中国八大菜系
  • 中国八大菜系 中国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之一:粤菜 粤菜,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主要由广州.潮州.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以广州风味为代表.组成,以广州风味为代表.粤菜 ...查看


  •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
  • 浅谈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族人,吃苦耐劳.热情大方.名扬海内外.自东汉末年以来,客家人在不断南下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民居有闻名世界的客家土楼:饮食有自成一系的客家菜,以清淡滋补养生闻名.经过几代勤劳的客家人的努力,丰富多彩的客 ...查看


  • 客家自酿白酒
  • 客家自酿白酒 每年进入农历十二月,客家人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其中酿酒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事情. 梅州的客家人原是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饥荒和迫害,或因政府的调迁而来,他们将中原先进的 ...查看


  • 舌尖上的闽南小吃
  • 舌尖上的闽南小吃有故事 同学们,咱们要开讲了,开讲前请各位同学,在看之前,擦干嘴巴,别把口水流出来了. 舌尖上的中国你一定不陌生,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以下舌尖上的<闽南小吃有故事> 闽南小吃是海西家园--绿色海西的一部分知识,为什 ...查看


  • 区域访古:酒泉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边塞文化
  • 酒泉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边塞文化 酒泉,自古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等的混居之地,造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从斗争走向融合的历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军事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为特色的边塞文化.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地域广袤辽阔,其独特的地 ...查看


  • 白兰地的故事
  • 白兰地的故事 故事一: 白兰地的产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6世纪时,法国开伦脱河沿岸的码头上有很多法国和荷兰的葡萄酒商人,他们把法国葡萄酒出口荷兰的交易进行得很旺盛,这种贸易都是通过船只航运而实现的.当时该地区经常发行战争,故而葡萄酒的贸 ...查看


  • 思乡的诗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 出自初唐诗人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赏析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原文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l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