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证券的"重组之舞"

  通过“摘帽”,西南证券向外界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昔日重庆资本市场上份量最重的金融机构终于迎来了浴火重生之日,而ST长运也会很快等到“王者归来”之时。

  

  马拉松式的重组刚刚划上休止符,另一幕好戏又要接着上演。2007年7月14日,重庆证监局下文通知,西南证券正式摘掉戴了两年多的“风险类券商”帽子,正式进入常规券商监管程序。

  通过“摘帽”,西南证券向外界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昔日重庆资本市场上份量最重的金融机构终于迎来了浴火重生之日,而ST长运也会很快等到“王者归来”之时。

  

  从“金融新星”到“资本窟窿”

  

  1999年12月28日,西南证券在重庆国投证券总部、重庆有价证券、重庆证券以及重庆证券登记公司四者合并的基础上成立,注册资本11.28亿元。

  当时,外界曾把西南证券的成立,视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一颗新星。

  成立伊始,西南证券的业绩相当不俗。其投行业务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十强,市场份额已占全国20%。研发中心也展现出强劲实力,一度位居全国前列。

  光环笼罩之下,西南证券开始了第二轮增资扩股。2002年11月,西南证券将注册资金增加到16.30亿元,股东增加至25家。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完美,但西谚有云“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涛”。也就是在2002年底,西南证券对委托理财业务进行清理,发现该项业务亏损达到3.6亿元,公司亏损总额前所未有地达到了4.8亿元,业绩在所有券商中排名倒数第二。

  资本窟窿被查出后,西南证券越发小心翼翼,但未曾料到,自己很快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2003年和2004年之间,西南证券一次又一次的违规操作被曝光。西南证券瞬间走进“最坏时代”,它的资金窟窿以几何倍数在放大。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12月,西南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4.6亿元、挪用客户托管国债5.1亿元、大股东及其企业抽逃占用资金3.98亿元、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担保2.3亿元、委托理财亏损2亿元面临大量诉讼……破产的阴云,一度挥之不去。

  

  从“办丧事”到“办喜事”

  

  重庆市政府在西南证券的生死关头果断出手。

  2005年3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南证券重组领导小组,组长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崔坚,副组长为重庆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副主任林军、重庆证监局副局长蒋辉。

  在此前后,重庆方面已得知,国家决定拿出1000亿元拯救深陷亏损泥潭的国内130多家券商,其中,600多亿元用作“办丧事”,300多亿元用于“办喜事”。“办丧事”即给那些将被关闭、破产的券商“擦屁股”,而“办喜事”,则是支持10%的券商(总共十几家)发展壮大。

  这条消息,给西南证券的重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想把一件“丧事”办成“喜事”,并不容易,因为国家规定了相当高的“门槛”:资本金必须真实到位;内部管理、监控机制等必须完善。关键是,留给西南证券的时间不多,只有3个月。

  重庆市政府下了几步“惊心动魄”的妙棋:

  第一步棋,追回大股东抽走的5亿元资本金。市国资委先是好言相劝,可大股东一点儿也不来气。于是,市国资委通知西南证券向第一中院起诉,并准备查封大股东在渝的资产。对于这一招,两个大股东立即就慌了,赶忙来重庆商量,并很快将5亿元资金划了回来。

  第二步棋,渝富公司追加3亿元夺回话语权。钱追回来了,但影响西南证券的话语权仍掌握在两大股东手中,仍不能改变他们操纵西南证券的格局。于是,市国资委便找到这两大股东商量,最后,他们同意让原有4亿元出资、是西南证券股东之一的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增资3亿元成为西南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第三步棋,重组西南证券。2005年7月8日,市政府召开第21次市长办公会议,决定重组西南证券。当年8月,蒋辉调任西南证券董事长。

  甫一到任,蒋辉便大刀阔斧地精兵简政,将原有的20个职能部门缩减为16个,职工数量也减少了14%。大幅压缩营业面积,全国27家营业部面积从原来的7.44万平方米压缩为现在的3.58万平方米,车辆实行集中调配和闲置出租,年节约费用1800万元。通过机构调整、成本控制、业务转型等系列改革,到2005年8月,西南证券成功减亏6000万元,到当年10月,在增资未到位的情况下,西南证券实现8000多万元的利润。

  经过一系列的内部调整和资产清理后,西南证券最终被国家认可,由掌管着300亿元“办喜事”资金的汇金公司注资20亿元,其中,10亿元以股本金进入,汇金成为西南证券的股东,另10亿元作为扶持资金,低息贷款。

  2006年8月,西南证券完成了缩股工作,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16.30亿减少到8.15亿。在此后短短两个月,西南证券发力狂奔,完成了一系列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解决了挪用客户交易保证金、占用国债回购资金等历史问题。

  2006年10月23日,中国证监会向公司下发了《关于同意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的批复》,中国建银投资公司和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向西南证券增资11.9亿元和3亿元,而云南冶金对西南证券3140万的债权转为股权,西南证券注册资本达到23.364亿元。

  重庆当地券商曾把这看成是“西南证券历史上最为惊险的一跃”。因为8天后,也就是2006年10月31日,是券商的大限之日――根据证监会要求,在此之前,券商所有资金漏洞必须弥补完成,财务指标必须达标,否则将实行退市处理。

  注资完成后,在中国证券业的版图上,一家风险类券商经过洗心革面,正重新强势崛起。

  

  从“借壳上市”到“资本独舞”

  

  赢得中国建银投资公司注资并不是西南证券重组的终点。

  一个月后,一个更宏大、更具壮志雄心的计划浮出水面。

  2006年11月28日,天空下着��细雨,但这丝毫未冲淡西南证券喜庆的气氛,西南证券增资扩股庆功会在重庆金源饭店隆重召开。当日下午,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透露了西南证券即将借壳ST长运的信息。

  按照构想,西南证券将以1∶1.1―1.2的比例进行换股,如按上述换股区间计算,西南证券23.364亿股权将转换为上市公司25.7004亿股―28.0368亿股,加上ST长运原有的2.448575亿股,换股之后,总股本将达28.148975亿―30.485375亿股,并更名“西南证券”。

  2007上半年,注资后的西南证券交出了一份靓丽的财务数据: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12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17倍;净资本25.14亿元,较2006年底增长57%;净资产收益率达25%。

  7月中旬,西南证券正式摘掉“风险类券商”帽子。据消息人士透露,关于西南证券摘掉“风险类券商”的报道,被重庆券商解读为“西南证券借壳的资格问题已经圆满解决”。更现实的是,“摘帽”意味着西南证券经营的业务有了较大拓展。据券商人士透露,告别“风险类券商”,意味着西南证券的监管机构已由证监会的风险办转到机构办,而业务范围除了原先的经纪类业务外,还可以开始涉足投行、自营等业务。

  随着有关ST长运会在一两个月内复牌的传闻甚嚣尘上,西周证券的“资本独舞”即将登台。

  通过“摘帽”,西南证券向外界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昔日重庆资本市场上份量最重的金融机构终于迎来了浴火重生之日,而ST长运也会很快等到“王者归来”之时。

  

  马拉松式的重组刚刚划上休止符,另一幕好戏又要接着上演。2007年7月14日,重庆证监局下文通知,西南证券正式摘掉戴了两年多的“风险类券商”帽子,正式进入常规券商监管程序。

  通过“摘帽”,西南证券向外界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昔日重庆资本市场上份量最重的金融机构终于迎来了浴火重生之日,而ST长运也会很快等到“王者归来”之时。

  

  从“金融新星”到“资本窟窿”

  

  1999年12月28日,西南证券在重庆国投证券总部、重庆有价证券、重庆证券以及重庆证券登记公司四者合并的基础上成立,注册资本11.28亿元。

  当时,外界曾把西南证券的成立,视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一颗新星。

  成立伊始,西南证券的业绩相当不俗。其投行业务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十强,市场份额已占全国20%。研发中心也展现出强劲实力,一度位居全国前列。

  光环笼罩之下,西南证券开始了第二轮增资扩股。2002年11月,西南证券将注册资金增加到16.30亿元,股东增加至25家。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完美,但西谚有云“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涛”。也就是在2002年底,西南证券对委托理财业务进行清理,发现该项业务亏损达到3.6亿元,公司亏损总额前所未有地达到了4.8亿元,业绩在所有券商中排名倒数第二。

  资本窟窿被查出后,西南证券越发小心翼翼,但未曾料到,自己很快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2003年和2004年之间,西南证券一次又一次的违规操作被曝光。西南证券瞬间走进“最坏时代”,它的资金窟窿以几何倍数在放大。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12月,西南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4.6亿元、挪用客户托管国债5.1亿元、大股东及其企业抽逃占用资金3.98亿元、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担保2.3亿元、委托理财亏损2亿元面临大量诉讼……破产的阴云,一度挥之不去。

  

  从“办丧事”到“办喜事”

  

  重庆市政府在西南证券的生死关头果断出手。

  2005年3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南证券重组领导小组,组长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崔坚,副组长为重庆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副主任林军、重庆证监局副局长蒋辉。

  在此前后,重庆方面已得知,国家决定拿出1000亿元拯救深陷亏损泥潭的国内130多家券商,其中,600多亿元用作“办丧事”,300多亿元用于“办喜事”。“办丧事”即给那些将被关闭、破产的券商“擦屁股”,而“办喜事”,则是支持10%的券商(总共十几家)发展壮大。

  这条消息,给西南证券的重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想把一件“丧事”办成“喜事”,并不容易,因为国家规定了相当高的“门槛”:资本金必须真实到位;内部管理、监控机制等必须完善。关键是,留给西南证券的时间不多,只有3个月。

  重庆市政府下了几步“惊心动魄”的妙棋:

  第一步棋,追回大股东抽走的5亿元资本金。市国资委先是好言相劝,可大股东一点儿也不来气。于是,市国资委通知西南证券向第一中院起诉,并准备查封大股东在渝的资产。对于这一招,两个大股东立即就慌了,赶忙来重庆商量,并很快将5亿元资金划了回来。

  第二步棋,渝富公司追加3亿元夺回话语权。钱追回来了,但影响西南证券的话语权仍掌握在两大股东手中,仍不能改变他们操纵西南证券的格局。于是,市国资委便找到这两大股东商量,最后,他们同意让原有4亿元出资、是西南证券股东之一的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增资3亿元成为西南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第三步棋,重组西南证券。2005年7月8日,市政府召开第21次市长办公会议,决定重组西南证券。当年8月,蒋辉调任西南证券董事长。

  甫一到任,蒋辉便大刀阔斧地精兵简政,将原有的20个职能部门缩减为16个,职工数量也减少了14%。大幅压缩营业面积,全国27家营业部面积从原来的7.44万平方米压缩为现在的3.58万平方米,车辆实行集中调配和闲置出租,年节约费用1800万元。通过机构调整、成本控制、业务转型等系列改革,到2005年8月,西南证券成功减亏6000万元,到当年10月,在增资未到位的情况下,西南证券实现8000多万元的利润。

  经过一系列的内部调整和资产清理后,西南证券最终被国家认可,由掌管着300亿元“办喜事”资金的汇金公司注资20亿元,其中,10亿元以股本金进入,汇金成为西南证券的股东,另10亿元作为扶持资金,低息贷款。

  2006年8月,西南证券完成了缩股工作,注册资本金由原来的16.30亿减少到8.15亿。在此后短短两个月,西南证券发力狂奔,完成了一系列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解决了挪用客户交易保证金、占用国债回购资金等历史问题。

  2006年10月23日,中国证监会向公司下发了《关于同意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的批复》,中国建银投资公司和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向西南证券增资11.9亿元和3亿元,而云南冶金对西南证券3140万的债权转为股权,西南证券注册资本达到23.364亿元。

  重庆当地券商曾把这看成是“西南证券历史上最为惊险的一跃”。因为8天后,也就是2006年10月31日,是券商的大限之日――根据证监会要求,在此之前,券商所有资金漏洞必须弥补完成,财务指标必须达标,否则将实行退市处理。

  注资完成后,在中国证券业的版图上,一家风险类券商经过洗心革面,正重新强势崛起。

  

  从“借壳上市”到“资本独舞”

  

  赢得中国建银投资公司注资并不是西南证券重组的终点。

  一个月后,一个更宏大、更具壮志雄心的计划浮出水面。

  2006年11月28日,天空下着��细雨,但这丝毫未冲淡西南证券喜庆的气氛,西南证券增资扩股庆功会在重庆金源饭店隆重召开。当日下午,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透露了西南证券即将借壳ST长运的信息。

  按照构想,西南证券将以1∶1.1―1.2的比例进行换股,如按上述换股区间计算,西南证券23.364亿股权将转换为上市公司25.7004亿股―28.0368亿股,加上ST长运原有的2.448575亿股,换股之后,总股本将达28.148975亿―30.485375亿股,并更名“西南证券”。

  2007上半年,注资后的西南证券交出了一份靓丽的财务数据: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12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17倍;净资本25.14亿元,较2006年底增长57%;净资产收益率达25%。

  7月中旬,西南证券正式摘掉“风险类券商”帽子。据消息人士透露,关于西南证券摘掉“风险类券商”的报道,被重庆券商解读为“西南证券借壳的资格问题已经圆满解决”。更现实的是,“摘帽”意味着西南证券经营的业务有了较大拓展。据券商人士透露,告别“风险类券商”,意味着西南证券的监管机构已由证监会的风险办转到机构办,而业务范围除了原先的经纪类业务外,还可以开始涉足投行、自营等业务。

  随着有关ST长运会在一两个月内复牌的传闻甚嚣尘上,西周证券的“资本独舞”即将登台。


相关文章

  • 并购重组与差异化定价
  • 并购重组与差异化定价 一.并购重组要求概述 1.相关法规与政策 法律:<公司法>.<证券法> 部门规章:<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 ...查看


  • 2015-16上半年券商并购重组业绩排名
  • 2015年度证券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排名14:142016-06-08 中商情报网讯,近期中国证券业协会对2015年度125家证券公司会员经审计经营数据及业务情况进行了统计排名.在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收入排名方面,华泰证券以4.9 ...查看


  • "涌金系"韬光潜行(14.9.6)
  • 本报记者 罗诺 北京报道 六年后,"涌金系"似已成明日黄花. 实际上,韬光养晦淡出公众视线的"涌金系"依旧潜行于资本市场.近一个月,数笔总计或超过20亿元收益的投资浮出水面. 8月中旬,又一轮IPO批 ...查看


  • "后股改"猜想
  • 股改仍在"过大关" 从2005年5月初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已经进行了八个多月;深沪两市1375家上市公司中,已有43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试点方案, 最新平均对价为每10股送3.2股. 从表面看,每星期几乎都有十几家上市 ...查看


  • 买壳上市的风险规避
  • 买壳上市的风险规避 一. 买壳上市简介 (一)买壳上市的概念 买壳上市又称"后门上市"或"逆向收购",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即"壳"公司,剥 ...查看


  •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效用分析
  • 目 录 摘要.................................................................................................................. ...查看


  • 7月6日上市公司晚间公告速递|上市公司|晚间|公告速递
  • 新浪财经讯 7月6日晚间,沪深两市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公告.以下是公告摘要: (600848,900928)自仪股份(7.92, 0.00, 0.00%):公告 目前,有关各方继续积极推进重大资产重组涉及的各项工作,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审计机构 ...查看


  •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历史回顾
  • FINANCE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历史回顾 ■ 高云星 李延军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09) 06-046-02 摘 要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产品已成 ...查看


  • 国企改革系列配套文件基本形成(附股)
  • 地方年中会议密集 国企改革迎东风 备受瞩目的国企改革再现新动向.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今年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系列配套文件基本形成.受利好消息推动,4日A股央企国资改革板块大幅上涨7.38%,国投新集.中粮地产等262只相关股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