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简答题
1疾病分布目的意义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全面系统地描述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及其分布特征,可用以探讨流行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病因假设以探索病因提供线索,为制定和评价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与联系12
发病率是指在某一期间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而患病率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人群中所存在的所有病例。发病率反映人群发病的危险,患病率反映人群中某种患者存在的多少。患病率常用与病程长的慢性病,。当当地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3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区别与联系57
联系①都属于观察性研究②都必须设定对照组
区别①病例对照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而队列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
②病例对照研究容易受回忆偏倚的影响,队列研究容易受失访偏倚的影响
③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而队列研究可以
④病例对照研究花费时间少,出结果快,队列研究花费时间长,人力物力消耗大, ⑤病例对照研究检验病因假设的效能较低,而队列研究较强
4现况研究的主要优点缺点
①能在短时间获得结果
②既能够对疾病和暴露做出描述,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和暴露的联系做分析 ③可同时调查多种疾病和多种暴露因素
缺点①一般不适用于调查患病率很低的疾病②难于得到发病率,一般只能得到患病率③不能证明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
5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
队列研究也称为前瞻性研究。①前瞻性研究是根据在自然条件下人群的暴露状态分组,而实验性研究对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从而更好的避免偏倚。
②队列研究的暴露是在自然状态下客观存在的,而实验性研究的干预措施是研究者认为施加的,因此,实验性研究更可能涉及伦理学问题,
6实验性研究的特点
实验性研究有四个基本特征①研究方向是前瞻性的②研究对象来自同一个总体③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④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7实验性研究的优缺点优点69
①才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提高了两组的可比性,能更好的控制混杂偏倚
②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因果论证强度高
③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缺点①实验设计较为复杂,实施条件要求高,难度大
②受干预措施适用条件的限制,纳入的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往往较差,导致实验的结果难以外推
③需要长期随访,容易失访,从而影响实验效应的评价
④为了实现研究目的,研究者对实验组施加人为干预,或者有时不给予对照组有效治疗而仅仅使用安慰剂等,容易引发伦理学问题
8实验性研究中随机分组的目的与方法
方法有①简单随机分组②分层随机分组③区组随机分组④整群随机分组
目的?在确定研究对象及样本含量后,需要按照随机话原则将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9筛检试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和联系84
从筛拣到诊断再到治疗,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有些方法和手段既可以作为筛检试验,又可以作为诊断实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筛拣实验和诊断实验的要求是不同的,①实验的应用对象不同,筛检试验是以表面健康的人作为观察对象,而诊断实验是以可疑对象作为观察对象
②试验的目的不同,筛检试验可以区别可疑患者与健康无病者,而诊断实验用于区别可以有病和实际无病的人
③对实验的要求不同,筛检试验要求其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经济,安全;而诊断实验要求其准确和权威
④对试验阳性者处理措施不同,筛检试验阳性者需要通过诊断实验进一步确诊或者排除诊断,而对于诊断实验阳性者要及时治疗或者密切观察
⑤试验的用途不同,筛检试验可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也可用于一级预防,即筛拣疾病的危险因素;诊断实验主要用于临床诊断,也可用于预后估计,疗效判定,以及副作用监测等 10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优点
①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病因的研究
②适用于潜伏期特别长的疾病病因学分析
③一次研究中可以同时调查多个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④研究时间比较短,节省人力物力,容易出结果
局限性①病例对照研究只能为病因提供线索或者初步检验病因假设
②不能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③不能直接计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④容易产生各种偏倚,尤其是回忆偏倚
⑤选择对照时,难以选择与病例组有相似危险因素的对照。
11队列研究的特点
①属于观察性研究②必须设立对照组③研究方向由因及果④检验效能高于病例对照研究 13现况研究的用途26①描述目标人群特定时间上疾病或者健康的分布特征
②确定高危人群和早期发现患者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③为病因分析提供线索
④其他方面如,疾病监测,考核防治措施的效果,了解社区卫生现况,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水平,用于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为卫生标准的制订和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14随机分配方案的隐匿与盲法有何不同
随机分配方案中的隐匿是为了防止纳入研究对象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分组前知道随机序列,以保证随机分配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避免选择偏倚。而盲法是为了避免实验各方人员主观心理因素对干预措施效果的判断,避免偏倚的产生。 名词解释
1. 暴露:泛指能影响结局(如疾病)的各种因素,即研究对象所具有的与结局有关的特征或状态(如年龄、性别、职业、遗传、行为、生活方式等)或曾接触与结局有关的某因素(如X 线照射、重金属、环境因素等),这些特征、因素或状态即为暴露因素,也称研究因素或研究变量。 P54
2. 普查:是指为了了解某人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或制定某生物学检验标准,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某一地区或具有某一特征)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P41
3. 抽样调查:是指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的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P41
4.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直接抽取若干群组(如村、居委会、班级、车间等)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用此方法抽样时,抽到的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即群体),被抽到的群组中的全部个体均作为调查对象。 P42
5. 分层抽样:先根据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这种抽样方法称分层抽样。P42
6. 相对危险度(RR ):为表示关联强度最长用的指标,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P78
7. 比值比(OR ):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P78
8. 偏倚:病例对照研究在设计、实施、资料分析乃至推论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系统偏离了真实情况,即产生了偏倚。 P83
9. 选择偏倚:主要产生于研究设计阶段,是由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当造成的,即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入选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 P83
10. 信息偏倚:或称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主要发生于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这种偏倚是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于疾病的方法有缺陷而造成的系统误差。 P84
11. 安慰剂对照:药物常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效应,为了排除非特异性效应的干扰,常用安慰剂对照。此种对照由于患者未得到治疗,故应限于研究那些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的疾病,或在使用安慰剂期间,对病情和预后基本没有影响,否则不应使用安慰剂对照。 P91
12. 标准对照:或称阳性对照,此种对照设立的方法是以现行最有效或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用以判断新药或新疗法是否优于该常用药物或疗法。P91
13. 灵敏度:也称敏感度、真阳性率,是评价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的指标。即实际有病且被该诊断试验正确地判断为有病的概率。 P105
14. 特异度:也称真阴性率,是甄别出没有病的人的能力,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试验被正确地判断为无病的概率。 P106
15. 类实验:是不能做到随机分组或没有平行对照的实验。P95
16. 失访:是指研究对象因迁移或其他疾病死亡等而造成失访,从而破坏了原有样本的代表性。 P94
流行病学简答题
1疾病分布目的意义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全面系统地描述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及其分布特征,可用以探讨流行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病因假设以探索病因提供线索,为制定和评价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与联系12
发病率是指在某一期间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而患病率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人群中所存在的所有病例。发病率反映人群发病的危险,患病率反映人群中某种患者存在的多少。患病率常用与病程长的慢性病,。当当地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3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区别与联系57
联系①都属于观察性研究②都必须设定对照组
区别①病例对照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而队列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
②病例对照研究容易受回忆偏倚的影响,队列研究容易受失访偏倚的影响
③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而队列研究可以
④病例对照研究花费时间少,出结果快,队列研究花费时间长,人力物力消耗大, ⑤病例对照研究检验病因假设的效能较低,而队列研究较强
4现况研究的主要优点缺点
①能在短时间获得结果
②既能够对疾病和暴露做出描述,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和暴露的联系做分析 ③可同时调查多种疾病和多种暴露因素
缺点①一般不适用于调查患病率很低的疾病②难于得到发病率,一般只能得到患病率③不能证明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
5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
队列研究也称为前瞻性研究。①前瞻性研究是根据在自然条件下人群的暴露状态分组,而实验性研究对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从而更好的避免偏倚。
②队列研究的暴露是在自然状态下客观存在的,而实验性研究的干预措施是研究者认为施加的,因此,实验性研究更可能涉及伦理学问题,
6实验性研究的特点
实验性研究有四个基本特征①研究方向是前瞻性的②研究对象来自同一个总体③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④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7实验性研究的优缺点优点69
①才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提高了两组的可比性,能更好的控制混杂偏倚
②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因果论证强度高
③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缺点①实验设计较为复杂,实施条件要求高,难度大
②受干预措施适用条件的限制,纳入的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往往较差,导致实验的结果难以外推
③需要长期随访,容易失访,从而影响实验效应的评价
④为了实现研究目的,研究者对实验组施加人为干预,或者有时不给予对照组有效治疗而仅仅使用安慰剂等,容易引发伦理学问题
8实验性研究中随机分组的目的与方法
方法有①简单随机分组②分层随机分组③区组随机分组④整群随机分组
目的?在确定研究对象及样本含量后,需要按照随机话原则将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9筛检试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和联系84
从筛拣到诊断再到治疗,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有些方法和手段既可以作为筛检试验,又可以作为诊断实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筛拣实验和诊断实验的要求是不同的,①实验的应用对象不同,筛检试验是以表面健康的人作为观察对象,而诊断实验是以可疑对象作为观察对象
②试验的目的不同,筛检试验可以区别可疑患者与健康无病者,而诊断实验用于区别可以有病和实际无病的人
③对实验的要求不同,筛检试验要求其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经济,安全;而诊断实验要求其准确和权威
④对试验阳性者处理措施不同,筛检试验阳性者需要通过诊断实验进一步确诊或者排除诊断,而对于诊断实验阳性者要及时治疗或者密切观察
⑤试验的用途不同,筛检试验可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也可用于一级预防,即筛拣疾病的危险因素;诊断实验主要用于临床诊断,也可用于预后估计,疗效判定,以及副作用监测等 10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优点
①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病因的研究
②适用于潜伏期特别长的疾病病因学分析
③一次研究中可以同时调查多个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④研究时间比较短,节省人力物力,容易出结果
局限性①病例对照研究只能为病因提供线索或者初步检验病因假设
②不能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③不能直接计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④容易产生各种偏倚,尤其是回忆偏倚
⑤选择对照时,难以选择与病例组有相似危险因素的对照。
11队列研究的特点
①属于观察性研究②必须设立对照组③研究方向由因及果④检验效能高于病例对照研究 13现况研究的用途26①描述目标人群特定时间上疾病或者健康的分布特征
②确定高危人群和早期发现患者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③为病因分析提供线索
④其他方面如,疾病监测,考核防治措施的效果,了解社区卫生现况,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水平,用于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为卫生标准的制订和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14随机分配方案的隐匿与盲法有何不同
随机分配方案中的隐匿是为了防止纳入研究对象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分组前知道随机序列,以保证随机分配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避免选择偏倚。而盲法是为了避免实验各方人员主观心理因素对干预措施效果的判断,避免偏倚的产生。 名词解释
1. 暴露:泛指能影响结局(如疾病)的各种因素,即研究对象所具有的与结局有关的特征或状态(如年龄、性别、职业、遗传、行为、生活方式等)或曾接触与结局有关的某因素(如X 线照射、重金属、环境因素等),这些特征、因素或状态即为暴露因素,也称研究因素或研究变量。 P54
2. 普查:是指为了了解某人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或制定某生物学检验标准,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某一地区或具有某一特征)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P41
3. 抽样调查:是指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的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P41
4.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直接抽取若干群组(如村、居委会、班级、车间等)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用此方法抽样时,抽到的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即群体),被抽到的群组中的全部个体均作为调查对象。 P42
5. 分层抽样:先根据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这种抽样方法称分层抽样。P42
6. 相对危险度(RR ):为表示关联强度最长用的指标,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P78
7. 比值比(OR ):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P78
8. 偏倚:病例对照研究在设计、实施、资料分析乃至推论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系统偏离了真实情况,即产生了偏倚。 P83
9. 选择偏倚:主要产生于研究设计阶段,是由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当造成的,即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入选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 P83
10. 信息偏倚:或称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主要发生于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这种偏倚是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于疾病的方法有缺陷而造成的系统误差。 P84
11. 安慰剂对照:药物常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效应,为了排除非特异性效应的干扰,常用安慰剂对照。此种对照由于患者未得到治疗,故应限于研究那些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的疾病,或在使用安慰剂期间,对病情和预后基本没有影响,否则不应使用安慰剂对照。 P91
12. 标准对照:或称阳性对照,此种对照设立的方法是以现行最有效或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用以判断新药或新疗法是否优于该常用药物或疗法。P91
13. 灵敏度:也称敏感度、真阳性率,是评价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的指标。即实际有病且被该诊断试验正确地判断为有病的概率。 P105
14. 特异度:也称真阴性率,是甄别出没有病的人的能力,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试验被正确地判断为无病的概率。 P106
15. 类实验:是不能做到随机分组或没有平行对照的实验。P95
16. 失访:是指研究对象因迁移或其他疾病死亡等而造成失访,从而破坏了原有样本的代表性。 P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