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预防艾滋病教案

高中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预防艾滋病》教案

第1课时:

主 题: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

教学目标:1.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

2.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危害

3.理解窗口期、潜伏期的概念

4.了解艾滋病病毒检测

教学重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窗口期、潜伏期的概念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一、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

2、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

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可能需要数年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

4、艾滋病病毒的特性是什么?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

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

5、感染艾滋病毒的三大途径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途径传播,性途径传播,母婴途径传播。

6、艾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简述)

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正常人身上不会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因此,艾滋病病人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且症状没有特异性,表现为复杂多样的综合症。常见症状有:长期低热,短期内体重减轻十分之一以上、消瘦、乏力、冒汗、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艾滋病病人常见的肿瘤主要以卡波西氏肉瘤最多见,表现为皮肤出现深蓝色或紫色的斑丘疹或结节。除了卡波西氏肉瘤以外,其他的如淋巴瘤、肝癌、肾癌等也不少见。

7、如何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特异性外表及症状,不能根据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必须经过国家确认实验室的实验室诊断。当国家确认实验室血液检测证明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HIV(+),才可以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8、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有哪几个发展时期? 各有多长时间?

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可有3个发展时期。

1)急性感染期

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

2) 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

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

3)艾滋病发病期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

二、 一旦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

第2课时:

主 题:认识高危行为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2.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3.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4.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教学难点: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一)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1)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2)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

卡片内容:

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1)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2)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

(3)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4)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5)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6)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7)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

(8)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4、展示幻灯课件:

(1)如果没有预防意识,无意行为可能就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2)积极预防,高危行为也可能化为低危行为。

(3)正常的交往行为是安全行为。

(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1、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2、情景表演并讨论:(1)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2)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3)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3、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1)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

(2)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3)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4)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5)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三)本课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四)课后作业:

以“防范艾滋,请从身边生活小事做起”为题写一封倡议书,倡导同学坚持健康积极的安全生活方式,有效防范艾滋病传播。

第3课时:

主 题:反对歧视、提倡关爱

教学目标:1. 进一步了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 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3. 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2. 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从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进入反对歧视、提倡关爱这一主题的学习。

提问:目前全球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多少人?

提问:目前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多少人?

讲述: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万~9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4万~6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万(1.5万~2.5万)人。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

一、反对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面对日益严峻的现状,我们该如何面对随时可能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生活中在大家对艾滋病存在认识误区时,往往很容易对艾滋病病人滋生歧视。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艾滋阴霾中的灯塔――――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生态报告》的前半部分

学生当场朗读案例中前半部分中部分内容:

有一次,他到村里去磨面,看到老板人手不够,他便上前帮忙。谁知,老板一看他站在机器旁,立刻嚷道:“快放手,别把艾滋病传给我的机器!”一名乡村医生说得更邪:“艾滋病,风一吹就传染;人埋了,挖地三尺也传染。”

这是当地人最初对艾滋病的态度。莫名的恐惧,像阴霾一样笼罩着小镇。一名感染者痛心地说:“我怎么活不重要,只要把我当人看就行。”让学生认识到艾滋病病人可能所受到的歧视有多深。

2、情景假设

假设自己是案例中的主人翁,体验其心理感受,你是否愿意受到歧视?渴求别人如何对待你?然后分别喊一名男同学和女同学来回答。

3、讨论:哪些是歧视行为,为什么歧视不利于艾滋病防治工

二、正确对待、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我们已经体会到不能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关爱他们呢?

教师继续使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艾滋阴霾中的灯塔――――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生态报

告》后半部分。

学生继续朗读案例中的部分内容:

在培训中,有很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成都一位专家掏出一个面包,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一位感染者把面包掰开,一人吃一半。另一位专家,拿过感染者刚刚用过的杯子,毫无顾忌地喝了两口。这些细微的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村民说:专家都不怕,咱们还怕什么!面对面的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工作人员不仅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还对感染者进行生产生活技能培训,组织经验交流和娱乐活动。全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参观后,称赞这里是“感染者的伊甸园”。让学生了解一些专家和名人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2、情景假设

假设教室里有一位感染艾滋的学生,你是否会歧视他?你会与这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如何相处?然后请每位学生将自己的回答写出来,并请部分学生站起来将自己所写的读出来。

3、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关爱身边的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三、相关政策和法规

来自世界各地的艾滋病权威专家纷纷认为,抗击艾滋病,首要条件就是加强政策倡导。做为学生,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下面按课前计划进行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知识抢答。(提前一周发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艾滋病属哪类管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对社会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

抢答题共四道,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三人参加抢答,抢答到手回答时三人可以互相补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生动有趣的来完成这个比较枯燥内容的学习。

答:属乙类管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对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服从并接受医疗或卫生防疫机构的医学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扩散,避免危害其他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哪年哪月哪日正式施行?用一百以内的文字简述其基本内容。 答: 199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实行全民无偿献血,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切实落实对供血(浆)者和血液制品的检测及监测措施。

3、《艾滋病防治条例》中何谓实行艾滋病的综合防治?

答: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4、《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提供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品和新生儿检测试剂;为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免除学费;为感染艾滋病的家庭提供生活求助和人文关怀。

讲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温家宝总理指出:艾滋病的流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防治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保护世界,保护人类,保护自己。以上讲话,表达了中国政府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坚定决心。我们大家要行为起来,切实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四、青少年的责任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在讨论中让学生树立的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

能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社会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

小结并布置、预习内容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完成《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认识高危行为》《反对歧视、提倡关爱》三大主题活动的学习,请同学们写一篇学后感。

预习《生活技能与做出安全决定》这一主题,思考如何去做爱心大使,真正做到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

第4课时:

主 题:生活技能与做出安全决定

教学目标:1.从容自信,适度异性交往

2.学会拒绝是对人生负责任的表现

3.合理使用网络,拒绝网恋

教学重点:1. 适度异性交往

2. 合理使用网络,拒绝网恋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长知识,求上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要求被人理解,要求摆脱被支配而谋求人格独立。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欢乐,有苦恼,成功与失败,斗争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需要理解,需要帮助。渴求寻求友谊,成为一种自然现象。而本身已步入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异性交往被视为“神秘”话题,其实男女间的健康交往,对中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生理、心理、社会及个人发展角度有积极的意义:

1、中学生正常异性交往的积极因素

中学生会普遍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那便是对异性的向往。

①智力上取长补短。

男女有别是千真万确的。除生理上巨大的差异外,比如性格与气质方面,男性刚强、坚毅、豁达、粗犷、豪壮激烈、暴风雨式等,女性端庄、文静、温柔;情感丰富细腻,体验敏感,易同情人等。

男性粗心、果断、有独立性、大胆决断等。

女性细心、敏捷、有耐性,易受暗示,缺乏决断等。

因此,男女交往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比如女性善于具体形象思维,男性较擅长逻辑思维。

②心情上愉悦,互相激励前进。

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对异性产生神秘、好奇、向往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自然产生接近异性的心理倾向,因此满足这种心理,会使人增加愉快、轻松、美好、和谐的关系,使男女双方精神焕发,感受到激荡心灵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③性格的培养与发展。

生活中,既与同性交往,又与异性交往,则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便会是豁达开朗,情感体验较为丰富,个人意志较为坚强。交往对象多会有个体差异,故应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④增进性心理健康和日后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

男女生交往,可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达到性心理平衡。在正常的交往中积累异性交往经验,为今后进入婚恋期打下基础,便能较好地区分友谊与爱情,更稳妥地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从而严肃、认真、负责地择偶,缔造幸福的婚姻。

2、坦然面对异性交往。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接近和爱慕异性的心理需求是很自然的,也很正常,即对异性的爱慕期。

异性交往容易陷入的误区:

①从单纯、外露的情感转变为含蓄而内向的感觉。

②从融洽的异性交往转变为敏感、多疑、微妙的“被爱的错觉”。

③从直白的语言沟通变为书信传情或语言及表情暗示。

以上使不少中学生处于暗恋中,因此,对异性同学的爱慕与无奈的自我约束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了暗恋中的强烈的自责感,甚至罪恶感,并进一步给正常的异性交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力争做到: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要广泛接触,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好的异性,对异性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

第三、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

第四,要把握好“自然”与“适度”两个原则。

所谓“自然”——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举止、情感流露、以及所思所想做到自然顺畅,既不盲目冲动,也不娇柔做作。

所谓“适度”——指与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接受。

异性交往的行为准则:男女之间的交往,要相互尊重,明确责任感,这是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少男少女要遵循的行为准则。

3、青春期男女要正确认识:男女有别。

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自己适应社会对两性角色的要求?如何看待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①发掘女性自身的优势。

优势: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女性有交往能力优势,较强的管理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细致,遵规守纪方面做得更好等。

女性注意:转变依赖心理,娇气心理,要自尊、自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适宜的位置。

②正确认识男性的社会地位。

优势:往往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某方面享有特权;交往面较广,承担更多的责任,心理压力较大。

男性注意:克服“大男子主义”,不强求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能做到,有事业心,责任感,体贴别人,做生活中的强者。

③培养刚柔相济的人格。

刚柔相济的人格,既不是要求女性“男性化”,也不是要求男性“女性化”,而是强调“弹性”和“整合性”。也就是指男女应该有的特质。

这种意识从小培养,从而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有责任感,有爱心,乐于为家庭付出等健康人格。

4、过早陷入“早到的爱”。

所谓“早到的爱”主要是指学生(高初中生),在没有任何心理与思想准备和接受爱的能力的情况下,便接到来自异性的爱的信息。

这是青春期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与心理需要。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长,掌握知识的最关键的时期,又加上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展不同步,所带来的异性交往及恋爱时所带来的各种困惑,使他们感到,无事所从,力不从心,不知所措,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空间,没有物质基础,没有未来的发展保证等等,所以中学生没有接受和拒绝爱的能力。

如今中学生的恋爱现象已成普遍现象,据调查统计,我国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恋爱现象的占总人数的30%以上,高中生高达60%以上,其根据与背景并不复杂。

首先,青春期身体一系列变化,心理出现渴望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加上流行文化,因趁机充斥了思维想象空间,对许多学生的影响很大。

其次,青春期,自我克制能力,鉴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又加上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很难找到自身价值,对家庭、学校失望、失落感增强,进取心下降,加大对异性的目光投入。另外,攀比与虚荣心也是造成早恋的因素。

再次,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异性交往,不经调查怀疑,以单纯的,粗暴的行为加以制止,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孩子追求异性同学的速度。

最后,青少年升学压力过大,思想空虚,不知所措,同学间的相互慰藉,产生同感,认为“世界上只有你能理解我”,而陷入情网,不能自拔!

怎样才能避免恋爱现象的发生呢?

首先检查自己的对异性的意识和态度,不能因为家庭、学校给自己的“温暖”较少,而去寻找所谓的抚慰,使自己弥补上这一点,于是尝到“爱情”的甘甜后,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炫耀自己,去博取异性注目。

在家长与教师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自尊自爱的道德情操。积极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正确进行异性交往,避免早恋的发生。

如果有冲动或对异性与众多异性有异样的感觉,应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冲动,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的思想,本着对本人和对方负责的态度,慎重交往。

应该明白,爱情绝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它是人类最高级,最美好,最神圣,最纯洁的一种情感。它需要相爱的双方以无私奉献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培养它。它是成熟(包括生理、心理和思想)的男女作出的严肃的负责的选择,如果没有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很难享受爱情甜美的。

高中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预防艾滋病》教案

第1课时:

主 题: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

教学目标:1.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

2.了解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危害

3.理解窗口期、潜伏期的概念

4.了解艾滋病病毒检测

教学重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窗口期、潜伏期的概念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一、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

2、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

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可能需要数年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

4、艾滋病病毒的特性是什么?

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

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

5、感染艾滋病毒的三大途径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途径传播,性途径传播,母婴途径传播。

6、艾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简述)

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正常人身上不会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因此,艾滋病病人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且症状没有特异性,表现为复杂多样的综合症。常见症状有:长期低热,短期内体重减轻十分之一以上、消瘦、乏力、冒汗、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艾滋病病人常见的肿瘤主要以卡波西氏肉瘤最多见,表现为皮肤出现深蓝色或紫色的斑丘疹或结节。除了卡波西氏肉瘤以外,其他的如淋巴瘤、肝癌、肾癌等也不少见。

7、如何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特异性外表及症状,不能根据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必须经过国家确认实验室的实验室诊断。当国家确认实验室血液检测证明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HIV(+),才可以确认一个人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8、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有哪几个发展时期? 各有多长时间?

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可有3个发展时期。

1)急性感染期

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

2) 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

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

3)艾滋病发病期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

二、 一旦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

第2课时:

主 题:认识高危行为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2.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3.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4.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教学难点: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一)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1)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2)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

卡片内容:

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1)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2)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

(3)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4)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5)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6)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7)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

(8)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4、展示幻灯课件:

(1)如果没有预防意识,无意行为可能就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2)积极预防,高危行为也可能化为低危行为。

(3)正常的交往行为是安全行为。

(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1、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2、情景表演并讨论:(1)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2)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3)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3、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1)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

(2)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3)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4)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5)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三)本课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四)课后作业:

以“防范艾滋,请从身边生活小事做起”为题写一封倡议书,倡导同学坚持健康积极的安全生活方式,有效防范艾滋病传播。

第3课时:

主 题:反对歧视、提倡关爱

教学目标:1. 进一步了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 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3. 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2. 培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从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进入反对歧视、提倡关爱这一主题的学习。

提问:目前全球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多少人?

提问:目前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多少人?

讲述: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万~9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4万~6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万(1.5万~2.5万)人。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

一、反对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面对日益严峻的现状,我们该如何面对随时可能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生活中在大家对艾滋病存在认识误区时,往往很容易对艾滋病病人滋生歧视。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艾滋阴霾中的灯塔――――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生态报告》的前半部分

学生当场朗读案例中前半部分中部分内容:

有一次,他到村里去磨面,看到老板人手不够,他便上前帮忙。谁知,老板一看他站在机器旁,立刻嚷道:“快放手,别把艾滋病传给我的机器!”一名乡村医生说得更邪:“艾滋病,风一吹就传染;人埋了,挖地三尺也传染。”

这是当地人最初对艾滋病的态度。莫名的恐惧,像阴霾一样笼罩着小镇。一名感染者痛心地说:“我怎么活不重要,只要把我当人看就行。”让学生认识到艾滋病病人可能所受到的歧视有多深。

2、情景假设

假设自己是案例中的主人翁,体验其心理感受,你是否愿意受到歧视?渴求别人如何对待你?然后分别喊一名男同学和女同学来回答。

3、讨论:哪些是歧视行为,为什么歧视不利于艾滋病防治工

二、正确对待、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我们已经体会到不能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关爱他们呢?

教师继续使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艾滋阴霾中的灯塔――――四川省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生态报

告》后半部分。

学生继续朗读案例中的部分内容:

在培训中,有很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成都一位专家掏出一个面包,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一位感染者把面包掰开,一人吃一半。另一位专家,拿过感染者刚刚用过的杯子,毫无顾忌地喝了两口。这些细微的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村民说:专家都不怕,咱们还怕什么!面对面的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工作人员不仅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还对感染者进行生产生活技能培训,组织经验交流和娱乐活动。全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参观后,称赞这里是“感染者的伊甸园”。让学生了解一些专家和名人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2、情景假设

假设教室里有一位感染艾滋的学生,你是否会歧视他?你会与这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如何相处?然后请每位学生将自己的回答写出来,并请部分学生站起来将自己所写的读出来。

3、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关爱身边的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三、相关政策和法规

来自世界各地的艾滋病权威专家纷纷认为,抗击艾滋病,首要条件就是加强政策倡导。做为学生,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下面按课前计划进行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知识抢答。(提前一周发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艾滋病属哪类管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对社会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

抢答题共四道,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三人参加抢答,抢答到手回答时三人可以互相补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生动有趣的来完成这个比较枯燥内容的学习。

答:属乙类管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对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服从并接受医疗或卫生防疫机构的医学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扩散,避免危害其他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哪年哪月哪日正式施行?用一百以内的文字简述其基本内容。 答: 1998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实行全民无偿献血,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切实落实对供血(浆)者和血液制品的检测及监测措施。

3、《艾滋病防治条例》中何谓实行艾滋病的综合防治?

答: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4、《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提供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品和新生儿检测试剂;为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免除学费;为感染艾滋病的家庭提供生活求助和人文关怀。

讲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温家宝总理指出:艾滋病的流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防治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保护世界,保护人类,保护自己。以上讲话,表达了中国政府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坚定决心。我们大家要行为起来,切实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四、青少年的责任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在讨论中让学生树立的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

能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社会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

小结并布置、预习内容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完成《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认识高危行为》《反对歧视、提倡关爱》三大主题活动的学习,请同学们写一篇学后感。

预习《生活技能与做出安全决定》这一主题,思考如何去做爱心大使,真正做到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

第4课时:

主 题:生活技能与做出安全决定

教学目标:1.从容自信,适度异性交往

2.学会拒绝是对人生负责任的表现

3.合理使用网络,拒绝网恋

教学重点:1. 适度异性交往

2. 合理使用网络,拒绝网恋

教学方式: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长知识,求上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要求被人理解,要求摆脱被支配而谋求人格独立。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欢乐,有苦恼,成功与失败,斗争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需要理解,需要帮助。渴求寻求友谊,成为一种自然现象。而本身已步入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异性交往被视为“神秘”话题,其实男女间的健康交往,对中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生理、心理、社会及个人发展角度有积极的意义:

1、中学生正常异性交往的积极因素

中学生会普遍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那便是对异性的向往。

①智力上取长补短。

男女有别是千真万确的。除生理上巨大的差异外,比如性格与气质方面,男性刚强、坚毅、豁达、粗犷、豪壮激烈、暴风雨式等,女性端庄、文静、温柔;情感丰富细腻,体验敏感,易同情人等。

男性粗心、果断、有独立性、大胆决断等。

女性细心、敏捷、有耐性,易受暗示,缺乏决断等。

因此,男女交往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比如女性善于具体形象思维,男性较擅长逻辑思维。

②心情上愉悦,互相激励前进。

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对异性产生神秘、好奇、向往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自然产生接近异性的心理倾向,因此满足这种心理,会使人增加愉快、轻松、美好、和谐的关系,使男女双方精神焕发,感受到激荡心灵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③性格的培养与发展。

生活中,既与同性交往,又与异性交往,则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便会是豁达开朗,情感体验较为丰富,个人意志较为坚强。交往对象多会有个体差异,故应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④增进性心理健康和日后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

男女生交往,可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达到性心理平衡。在正常的交往中积累异性交往经验,为今后进入婚恋期打下基础,便能较好地区分友谊与爱情,更稳妥地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从而严肃、认真、负责地择偶,缔造幸福的婚姻。

2、坦然面对异性交往。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接近和爱慕异性的心理需求是很自然的,也很正常,即对异性的爱慕期。

异性交往容易陷入的误区:

①从单纯、外露的情感转变为含蓄而内向的感觉。

②从融洽的异性交往转变为敏感、多疑、微妙的“被爱的错觉”。

③从直白的语言沟通变为书信传情或语言及表情暗示。

以上使不少中学生处于暗恋中,因此,对异性同学的爱慕与无奈的自我约束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了暗恋中的强烈的自责感,甚至罪恶感,并进一步给正常的异性交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力争做到: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要广泛接触,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好的异性,对异性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

第三、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

第四,要把握好“自然”与“适度”两个原则。

所谓“自然”——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举止、情感流露、以及所思所想做到自然顺畅,既不盲目冲动,也不娇柔做作。

所谓“适度”——指与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接受。

异性交往的行为准则:男女之间的交往,要相互尊重,明确责任感,这是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少男少女要遵循的行为准则。

3、青春期男女要正确认识:男女有别。

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自己适应社会对两性角色的要求?如何看待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①发掘女性自身的优势。

优势: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女性有交往能力优势,较强的管理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细致,遵规守纪方面做得更好等。

女性注意:转变依赖心理,娇气心理,要自尊、自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适宜的位置。

②正确认识男性的社会地位。

优势:往往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某方面享有特权;交往面较广,承担更多的责任,心理压力较大。

男性注意:克服“大男子主义”,不强求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能做到,有事业心,责任感,体贴别人,做生活中的强者。

③培养刚柔相济的人格。

刚柔相济的人格,既不是要求女性“男性化”,也不是要求男性“女性化”,而是强调“弹性”和“整合性”。也就是指男女应该有的特质。

这种意识从小培养,从而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有责任感,有爱心,乐于为家庭付出等健康人格。

4、过早陷入“早到的爱”。

所谓“早到的爱”主要是指学生(高初中生),在没有任何心理与思想准备和接受爱的能力的情况下,便接到来自异性的爱的信息。

这是青春期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与心理需要。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长,掌握知识的最关键的时期,又加上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展不同步,所带来的异性交往及恋爱时所带来的各种困惑,使他们感到,无事所从,力不从心,不知所措,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空间,没有物质基础,没有未来的发展保证等等,所以中学生没有接受和拒绝爱的能力。

如今中学生的恋爱现象已成普遍现象,据调查统计,我国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恋爱现象的占总人数的30%以上,高中生高达60%以上,其根据与背景并不复杂。

首先,青春期身体一系列变化,心理出现渴望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加上流行文化,因趁机充斥了思维想象空间,对许多学生的影响很大。

其次,青春期,自我克制能力,鉴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又加上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很难找到自身价值,对家庭、学校失望、失落感增强,进取心下降,加大对异性的目光投入。另外,攀比与虚荣心也是造成早恋的因素。

再次,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异性交往,不经调查怀疑,以单纯的,粗暴的行为加以制止,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孩子追求异性同学的速度。

最后,青少年升学压力过大,思想空虚,不知所措,同学间的相互慰藉,产生同感,认为“世界上只有你能理解我”,而陷入情网,不能自拔!

怎样才能避免恋爱现象的发生呢?

首先检查自己的对异性的意识和态度,不能因为家庭、学校给自己的“温暖”较少,而去寻找所谓的抚慰,使自己弥补上这一点,于是尝到“爱情”的甘甜后,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炫耀自己,去博取异性注目。

在家长与教师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自尊自爱的道德情操。积极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正确进行异性交往,避免早恋的发生。

如果有冲动或对异性与众多异性有异样的感觉,应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冲动,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的思想,本着对本人和对方负责的态度,慎重交往。

应该明白,爱情绝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它是人类最高级,最美好,最神圣,最纯洁的一种情感。它需要相爱的双方以无私奉献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培养它。它是成熟(包括生理、心理和思想)的男女作出的严肃的负责的选择,如果没有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很难享受爱情甜美的。


相关文章

  • 中小学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 江山市学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艾滋病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大力提高青 ...查看


  • 健康教育规划
  • 健康教育规划 2009-2010学年,中村镇中心小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贯彻学校"三成两创"教育思想,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 ...查看


  • 小学生防艾滋病教案
  • 小学生防艾滋病教案 课题: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教学内容: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艾滋病的概念. 2.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预防方法. 3.懂得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教学重点 懂得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 ...查看


  • 艾滋病预防教育教案
  • 艾滋病预防教育教案 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知识,但对艾滋病了解的比较少,不全面,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 教学目标: 1.认识艾滋病的病毒及特性: 2.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掌握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4.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 教学材料 ...查看


  • 八年级(1)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教案
  • 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教案 兴义一中八年级(1)班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相关基础知识:(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2.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病人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教学 ...查看


  • 艾滋病的预防教案[1]
  • 艾滋病的预防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哪些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行为 2.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预防途径 3. 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基础知识 二. 授课年级 初一 三. 教学过程 1. 回顾 (1)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 (2)艾滋病传播有哪些 ...查看


  • 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备)
  • 预防艾滋病教案 艾滋病传播的途径 教学目的: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5.关爱他人,共享生 ...查看


  •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博苑 2011-06-01 1252 5d56b7b401017ju0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 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 ...查看


  • 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
  • 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 赵先胜 教学目的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 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以小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