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为绚:德国学派素描四大特征

雅昌艺术网2017-02-20阅读原文1评

全显光人体素描,极少的调子,简单的线条,塑造出了坚实厚重的体量感

丨线条“活”性与结构“神”性的统一丨

德国学派素描线条灵活痛快,结构严谨沉着,两者得到完美统一,所谓活性(或“写”性),是指这种“写”出来的线条,容易唤起视觉上的触摸感,其质感、速度、力度、节奏,牵引着观者之眼,对它在进行触摸感知,从而在想象中,追溯完成艺术家画线时的所有身体姿势与动作,或畅意,或艰涩——“线有发于形者,发于意者,发于神气者,发于趣者”,在全显光看来,素描从来都不是仅仅依赖眼睛能完成的,而是一个“视觉与动作纠缠在一起的身体”参与其中的结果,自然,这样的线条就活性十足。这点也得到美国著名鉴定大师贝伦森的“触觉理论”的支持,他认为,“艺术家没有别的任务……画面上所有的线条都是功能性的,换言之,都是有目的的,其目标就在于表现触觉值”。

所谓结构“神”性,指用圆形结构、方形结构、方圆结构,提炼归纳物体“本质”,而这些结构程式(尤其是圆形结构),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到塞尚,乃至中国的怀素(书法为圆形结构),颜真卿(方圆结构、魏碑为方形结构)等中外大师艺术中,都得到了运用,它们是宇宙之理的映现与凝炼,且通达、化入了人的心神结构,所以得物之“神”性。由于德国学派素描线条的“活”性,所以在以线条写结构时,结构就被自然掩盖融解了,事实上,在他们完成的素描中,结构是不容易直接看出来的,但其骨力“神”性深隐其中,这样以线条融结构,以结构撑线条,线条“活”性与结构“神”性,就和谐统一于一体了。

丨塑造画“转过去”的体量感丨

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学派的素描极少用明暗调子,寥寥几根线条,塑造出来的形体,却十分饱满厚重,体量感很强。奥妙在于,他们能将线条画转过去,画到纸里面,画出看不见的部分。靳尚谊在很多场合谈到,体量感不强,主要问题出在边线与边线以后的那部分体积上,一般人都只画到边线为止,也就是实物的一半;他很长时间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后来他在欧洲看了大量原作以后,“从国外回来,我就专门研究解决边线的问题,不是用虚实的办法,而是用比较清楚明确的手法,处理边线也非常深入,使它每个地方都有很多个面,让它转过去。”

苏式素描遇到的问题,德派素描可以说从来没有遇到,比如全显光用几何结构,尤其是圆形结构,归纳表现对象。一个对象被艺术化处理为层层叠叠相互交接的圆圈,这些不同的圆圈,在显现部分是具体实在的形体,不显现的部分,是圆球形结构的潜在形体结构,因此每条线都应延长去看,这延长的线又转了回来,这是圆球形结构的特点。结构内外有别,看得见的是外结构,看不见的是潜结构,潜结构对外结构有微妙的影响,深蕴着艺术真义。由于一开始的训练中,就已解决了潜结构的问题,所以德国学派就能自然画“转过去”,塑造出极好的体量感。

丨融创中西的开放性丨

德国学派领军人物全显光的素描体系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把中国艺术的优长与西欧艺术的优长结合起来,开创自家面目。

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艺术理念上,删拔大要,抓住对象的精神本质;中国的以形传神与德国的透过形像提炼“结构”,有契通之处。二、技术方法上,非常注重目识心记、背着画,注重培养艺术家的形象记忆能力。这种方法,中国早在南朝谢赫时就已形成,一直为中国画家采用,典型如吴道子一日画千里嘉陵江山水,全凭目识心记,顾闳中描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纷繁复杂的夜宴场面,也得益于他良好的形象记忆力。这些为全显光提供了深厚的资源支持。三、中国线条表现体系可以与德式的结构完美融合,无论是中国线条的勾、描、勒、写、皴、擦、点、染,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如前所论,都可借鉴运用到“结构”的造型中去。正是因为德派素描体系的开放性,使得他们在习得这套方法后,并没有为其程式拘谨束缚,而是能自由借鉴创新,以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为教育标的。在这个意义上,判定一个基础训练体系的高下,就是看这套体系程式,对其他体系程式能有多大的兼容度与开放性。

丨创造过程的生发性丨

苏式素描为了面面俱到、纤毫毕现地还原对象,“整个创作过程枯燥而冗长,学生在这个‘磨铅笔道’过程中,一切生动的感受都丧失殆尽”。

德派素描与之相反,非常注重开启创造过程中的生发性,这主要通过快画与乱画来实现,快速“写”出的一笔,一旦落纸,“线条本身就开始具有自己的意志,对引导它的手构成挑战,它要求自行其是。在这种紧张关系中,出现了最具有创造力的冲突。”这种最具创造力的冲突,就是诱发手写出下一笔,笔笔相续,笔笔促发,笔笔意连,笔笔气连,手随笔走,忘乎所以,这就是手感。一旦素描中,出现这种情不自禁的手感,未曾预料的、新的创造,就勃发泉涌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混乱与模糊”具有重要意义:贡布里希分析达·芬奇素描时指出,“《安吉里亚之战》、《圣母与猫》、《大洪水》绝不是对完美线条规则的遵守,而是飞速勾勒满纸云烟,这些散乱、不规整的点线,能刺激其迅速进入想象与虚幻状态,作出更多对定型现象的修改,使其继续奔腾向前。” 可见,对这种现象的尊重,正是对古今中外共同艺术真理的尊重,这样的现象,在德派素描创作中比比皆是,所以其作品获得了别样的风貌。

雅昌艺术网2017-02-20阅读原文1评

全显光人体素描,极少的调子,简单的线条,塑造出了坚实厚重的体量感

丨线条“活”性与结构“神”性的统一丨

德国学派素描线条灵活痛快,结构严谨沉着,两者得到完美统一,所谓活性(或“写”性),是指这种“写”出来的线条,容易唤起视觉上的触摸感,其质感、速度、力度、节奏,牵引着观者之眼,对它在进行触摸感知,从而在想象中,追溯完成艺术家画线时的所有身体姿势与动作,或畅意,或艰涩——“线有发于形者,发于意者,发于神气者,发于趣者”,在全显光看来,素描从来都不是仅仅依赖眼睛能完成的,而是一个“视觉与动作纠缠在一起的身体”参与其中的结果,自然,这样的线条就活性十足。这点也得到美国著名鉴定大师贝伦森的“触觉理论”的支持,他认为,“艺术家没有别的任务……画面上所有的线条都是功能性的,换言之,都是有目的的,其目标就在于表现触觉值”。

所谓结构“神”性,指用圆形结构、方形结构、方圆结构,提炼归纳物体“本质”,而这些结构程式(尤其是圆形结构),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到塞尚,乃至中国的怀素(书法为圆形结构),颜真卿(方圆结构、魏碑为方形结构)等中外大师艺术中,都得到了运用,它们是宇宙之理的映现与凝炼,且通达、化入了人的心神结构,所以得物之“神”性。由于德国学派素描线条的“活”性,所以在以线条写结构时,结构就被自然掩盖融解了,事实上,在他们完成的素描中,结构是不容易直接看出来的,但其骨力“神”性深隐其中,这样以线条融结构,以结构撑线条,线条“活”性与结构“神”性,就和谐统一于一体了。

丨塑造画“转过去”的体量感丨

我们可以发现,德国学派的素描极少用明暗调子,寥寥几根线条,塑造出来的形体,却十分饱满厚重,体量感很强。奥妙在于,他们能将线条画转过去,画到纸里面,画出看不见的部分。靳尚谊在很多场合谈到,体量感不强,主要问题出在边线与边线以后的那部分体积上,一般人都只画到边线为止,也就是实物的一半;他很长时间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后来他在欧洲看了大量原作以后,“从国外回来,我就专门研究解决边线的问题,不是用虚实的办法,而是用比较清楚明确的手法,处理边线也非常深入,使它每个地方都有很多个面,让它转过去。”

苏式素描遇到的问题,德派素描可以说从来没有遇到,比如全显光用几何结构,尤其是圆形结构,归纳表现对象。一个对象被艺术化处理为层层叠叠相互交接的圆圈,这些不同的圆圈,在显现部分是具体实在的形体,不显现的部分,是圆球形结构的潜在形体结构,因此每条线都应延长去看,这延长的线又转了回来,这是圆球形结构的特点。结构内外有别,看得见的是外结构,看不见的是潜结构,潜结构对外结构有微妙的影响,深蕴着艺术真义。由于一开始的训练中,就已解决了潜结构的问题,所以德国学派就能自然画“转过去”,塑造出极好的体量感。

丨融创中西的开放性丨

德国学派领军人物全显光的素描体系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把中国艺术的优长与西欧艺术的优长结合起来,开创自家面目。

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艺术理念上,删拔大要,抓住对象的精神本质;中国的以形传神与德国的透过形像提炼“结构”,有契通之处。二、技术方法上,非常注重目识心记、背着画,注重培养艺术家的形象记忆能力。这种方法,中国早在南朝谢赫时就已形成,一直为中国画家采用,典型如吴道子一日画千里嘉陵江山水,全凭目识心记,顾闳中描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纷繁复杂的夜宴场面,也得益于他良好的形象记忆力。这些为全显光提供了深厚的资源支持。三、中国线条表现体系可以与德式的结构完美融合,无论是中国线条的勾、描、勒、写、皴、擦、点、染,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如前所论,都可借鉴运用到“结构”的造型中去。正是因为德派素描体系的开放性,使得他们在习得这套方法后,并没有为其程式拘谨束缚,而是能自由借鉴创新,以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为教育标的。在这个意义上,判定一个基础训练体系的高下,就是看这套体系程式,对其他体系程式能有多大的兼容度与开放性。

丨创造过程的生发性丨

苏式素描为了面面俱到、纤毫毕现地还原对象,“整个创作过程枯燥而冗长,学生在这个‘磨铅笔道’过程中,一切生动的感受都丧失殆尽”。

德派素描与之相反,非常注重开启创造过程中的生发性,这主要通过快画与乱画来实现,快速“写”出的一笔,一旦落纸,“线条本身就开始具有自己的意志,对引导它的手构成挑战,它要求自行其是。在这种紧张关系中,出现了最具有创造力的冲突。”这种最具创造力的冲突,就是诱发手写出下一笔,笔笔相续,笔笔促发,笔笔意连,笔笔气连,手随笔走,忘乎所以,这就是手感。一旦素描中,出现这种情不自禁的手感,未曾预料的、新的创造,就勃发泉涌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混乱与模糊”具有重要意义:贡布里希分析达·芬奇素描时指出,“《安吉里亚之战》、《圣母与猫》、《大洪水》绝不是对完美线条规则的遵守,而是飞速勾勒满纸云烟,这些散乱、不规整的点线,能刺激其迅速进入想象与虚幻状态,作出更多对定型现象的修改,使其继续奔腾向前。” 可见,对这种现象的尊重,正是对古今中外共同艺术真理的尊重,这样的现象,在德派素描创作中比比皆是,所以其作品获得了别样的风貌。


相关文章

  • 政治简答题及答案
  • 一.简答题(任选其四,每题10分) 1. 自然观及其基本形态 答:不同的自然观,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的思维方 式和科学方法,所以,自然观的学习,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批判 地学习过程.其基本形态主要有以下5种: 1)古代自然观:以介绍 ...查看


  • 民间文学考研论述题
  • (一) 1. 论述现代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兴起的历史背景. (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所导致的对于传统主流文化的批判,对民间文化的关注. (2)新文学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促使当时的学者和作家到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和资源,尤其体现于北大歌谣运动. ...查看


  • 四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初探
  • 四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初探 商旅学院 2000级企业管理 喻佳泉 摘 要: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经由过去的美.日.欧三个支点变成为现在的 美.日.欧.中四个支点.研究美.日.欧.中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四个 ...查看


  •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
  • 内容简介 该书源于2002年在德国的哈雷举办的题为"人类学的四大传统"的一个讲座系列.四位演讲人均是各国杰出的人类学家.书中内容包括:英国和英联邦的人类学,德语国家的人类学,法语国家的人类学,美国的人类学. 目录 前言 ...查看


  • 论社会法的思想
  • 试论西方社会学法学的思想流变 内容摘要:社会法学是西方法学流派中独树一帜的流派,是将法律置于社会背景中,研究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由法学与社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学术派别.本文主要论述西方社会法学的思想流变和特征,揭示了 ...查看


  • 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史学解析[1]
  • 2001年第5期双月刊 总第128期中南财经大学学报JOU RNAL O F ZHON GNAN UN I V ERS ITY O F F I NAN CE AND ECONOM I CS №. 5. 2001B i m onth ly S ...查看


  • 推动文艺复兴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 满意答案 糖块君  2010-01-26 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后来文艺复兴的鼎盛发展打下了基础.此间,意大利产生了许多第一流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著名画家马萨 ...查看


  •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基础知识整编
  •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 ...查看


  • 三大表演体系
  • 三大表演体系 百科名片 三大表演体系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以及以梅兰芳(中国)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体系 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