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 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2、 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3、 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2、 《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3、 《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简析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分析《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及其反封建意义

《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黑暗王国,把聪明的蘩漪压制的性情抑郁乖戾,使周萍很他又怕他,导致蘩漪和周萍乱伦。

二、通过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导致侍萍不幸的一生表现出来。《雷雨》中复杂的血缘关系也由此决定,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结局,这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恶果。

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

1、 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2、 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

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

3、 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

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

典型意义:

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

简析《雷雨》中侍萍形象

侍萍是旧社会下层妇女

1、 她纯朴善良、顽强有骨气,在她一生的遭遇中,集中表现了下层妇女所受的深重苦难。周朴园对她始乱终弃,她投河自尽遇救。三十年来她顽强挣扎生存,嫁给了周家的下人鲁贵生了女儿四凤。她的心愿是女儿决不能重蹈自己的路。当重新遇周朴园后,有骨气的撕碎周朴园想赎罪的五千元支票,决定立即带四凤走。

2、 命运观念:当她知道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后,决定让他们走,走的愈远愈好,并且永远不要回来。她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命运。

分析《日出》的思想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平性。

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日出》戏剧结构的特点。

《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它不像《雷雨》的结构那样严密紧凑,而是从“片段的方法写起”:

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

第二,剧本情节线索也较繁杂,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帅全剧的中心冲突,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穿动作。

初看,结构松散,矛盾冲突不集中,但主题思想将他们(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分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形象意义

1、 陈白露是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形象,她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为此她和张乔治等都市群丑厮混,强颜欢笑,维持她习惯的享乐生活。这实际上是出卖色相、自甘堕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内心里厌恶张乔治等人,

2、 夜阑人静,会有一种没有归宿的感觉。但又不甘心漂泊无依的非独立的生活。她玩世不恭,游戏人间。她清醒的认识自己生活在黑暗中,但她沉溺太深无法自拔。

3、 有正义感不能自救却想救人,为拯救小东西甘冒风险,这里表现她敢做敢为的倔强性格。她念着“太阳升起但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觉”而自尽。她成为黑暗社会的殉葬品。

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异化、扭曲,使一个漂亮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

简析《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和曹禺戏剧结构艺术的变化

1、《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

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2、《日出》则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没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让陈白露将一个个人物引出。每个角色都占有相等的轻重,交相陪衬,共同烘托一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结构联系的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基本观念,用的是“横断面的描写”。

5、简析《雷雨》的结构特点。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故事的强烈传奇色彩,使剧本充满戏剧性,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采用西洋戏剧史上特殊的“锁闭式”结构,从事件的危机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推动现在的戏。以周朴园为中心,层次清晰地展现了错综复杂的三条主要矛盾冲突线,其中,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干,它牵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全剧的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雷雨》的矛盾冲突尖锐复杂,有明线和暗线的不同处理。周朴园和蘩漪,周萍与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是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是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互相钳制,纵横交错,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最后,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剧情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既生动的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希腊悲剧结构的同时,吸收了近代戏剧家易卜生的某些艺术特长,并照顾到我国观众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基

础上,出色的创造而成的。

《家》作者:巴金

1、《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

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2、分析高老太爷形象。

①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②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③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分析高觉新形象。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4、分析高觉慧形象。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5、《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种冷静客观地现实主义描写不同,具有巴金独特的风格,主要有二:

一是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主要的是抒情方式,则是人物的心灵倾诉,通过心理描写抒情。

二、充满感情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人物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以女性居多,因而细腻而饱含感情,又因各人的性格处境而各具特色。

1、结合《家》比较分析觉新、觉慧形象性格和命运的异同及其典型意义。

性格: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身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一方面在理论上接受了某些新思想,对理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另一方面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动软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中“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一方面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另一方面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

命运:觉新的命运是悲惨的,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慧却在一个又一个悲剧的教育下逐渐成长起来,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一个革命者。

意义:作者通过觉新的形象,批判了他所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形象地说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只有反抗才有出路;通过觉慧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他们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叛逆精神。

2、结合《家》论述梅、瑞珏、鸣凤等女性形象的性格及命运。

梅是觉新的表姐,与觉新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因双方父母在牌桌上翻脸后,棒打鸳鸯,最终在痛苦和寂寞中死去。她的性格特点是柔弱悒郁。瑞珏是觉新父母为他指定的妻子,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但最后在生产时被高家逼到郊外,因难产而死。她的性格特点是贤淑敦厚。鸣凤是高家的丫头,被高老太爷作为礼物送

给孔教会年已花甲的冯老太爷作小老婆,最后跳湖自杀。她的性格特点是温柔刚毅。她们三人性格不同,但悲剧命运却是一样的。

《子夜》作者:茅盾

1、“子夜”的含义。

“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2、《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表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驳斥了托派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③民族工业为要自保,拼命从加强剥削工人中寻找出路,引发工人的反抗斗争。

3、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吴荪甫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

吴荪甫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

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以上是主要特征的分析,还应参考5,人物描写特点的分析)。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驳斥了托派中国社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4、简析赵伯韬形象。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他是美国某财团的中国买办,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他的性格特征是骄横狂妄,阴狠狡诈。凭着他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滩兴风作浪,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这个阶级精神上的极端腐朽。

5、《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① 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

② 把人物放在各种境遇中描写,其中特别是逆境困境绝境中描写,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质方面。

③ 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6、《子夜》的结构特点。

《子夜》的结构特点是宏大而严谨。最主要是,结构线索以吴荪甫为中心,以吴荪甫为一切矛盾的焦点,以吴荪甫联系着各种人物、事件。吴赵冲突是作品的结构主线,描写重点。结构严谨还表现在,篇首吴老太爷葬礼,作品的主要人物都调集到吴公馆,小说的主要事件也都作了交代,这是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经济而又集中的结构方法。

《边城》作者:沈从文

1、《边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2、试述《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3、沈从文在《边城》中热情赞美湘西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意义。

作者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厌恶所谓的现代文明,痛恨现实的黑暗,于是他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的希望,表达自己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4、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向往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5、作品在什么样的指定环境中描绘湘西人生的?

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和矛盾被淡化了、诗话了。

6、《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何特点?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

1、《小二黑结婚》的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是抗战时期的解放区。因为是八路军来后新开辟的根据地,又地处山区,封建迷信思想还很浓重。但究竟是解放区,青年们已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斗争性。

2、《小二黑结婚》的思想内容。

作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这是现代文学的老主题。但这一(老)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在解放区发生的,老主题就有了新的主题意义。作品写出了这一主题在解放区新历史条件下的新的深刻含义。一、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

反霸锄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清算封建婚姻制度和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斗争最后以区长根据婚姻法为小二黑、小芹的婚姻做主,肯定了他们婚姻的合法性;否定和接触了他们的包办婚姻。这一完整的结局说明了人民政府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是作品有了歌颂人民政权、歌颂解放区新社会的意义。

3、分析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同中有异的性格。

二诸葛是老农民;三仙姑是四十五岁的农村妇女。

相同点:两人都有封建思想,在儿女婚姻问题上,都反对对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要以父母之命给他们包办婚姻。

不同点:①二诸葛是真迷信。三仙姑是假迷信。二诸葛封建愚昧,但性格厚道,软弱胆小。三仙姑却是自私心很重的变态私欲。她原本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②小说对他们两人进行了讽刺。但有所区别。对二诸葛的讽刺态度较温和,他主要是迂于迷信,心不坏。对三仙姑的讽刺就尖刻的多了。但她还有羞耻之心,说明讽刺还有余地。两位“神仙”最后有了转变。说明封建迷信思想在解放区群众中逐渐失去市场,社会风气在发生变化。

4、小二黑和小芹的主要性格特征。

小二黑和小芹是完全不同于二诸葛、三仙姑的解放区的新一代农民。他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他们的

第一个特点是敢于斗争。对包办婚姻,敢于斗。

第二个特点是充满自信。自信更主要在于他们相信人民政府会执行法令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

5、《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首先是思想内容的问题。《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民情风习等等,都具有民族的地方(具有山西太行山区色彩)特色。

特点:

一、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二、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三、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小二黑结婚》以其新的思想内容和民族化大众化特色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赏。成为赵树理的成名作。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

1、简析莎菲女士形象及其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

意义作品留下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爱情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痛苦的足迹。它也告诉我们,以男女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的人,她的内心是寂寞的、空虚的,而为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和空虚,步履就显得更为沉重。

2、简析小说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特点。

莎菲女士独特心理,被写得细腻而大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1、《骆驼祥子》题解。

《骆驼祥子》是长篇小说的篇名,老舍早期最优秀作品。祥子是主人公名字,“骆驼”是外号。以“骆驼祥子”来命名可能有二层含义:一是点明了中心内容,是描写人力车夫的悲剧故事;二是以骆驼刻苦耐劳,沉默憨厚的特性来比喻祥子的性格。

2、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

他是旧北京二、三十年代的人力车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典型。祥子原是破产农民十八岁来北京谋生,(一次)他要强、勤俭、正义,希望买辆洋车,做一个独立自主洋车夫。三年挣出一辆,但被军阀战乱中大兵夺去。(二次)他并没认输,不顾同行义气,积攒的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第三次他牺牲人格和尊严,勉强和车行老板女儿虎妞结婚,用老婆私房钱买辆旧车,一年后老婆难产死掉,不得不卖车葬殓虎妞。卖车的三起三落,概括了祥子悲剧的一生。非人的生活摧残了他的身体,也毁灭了他的灵魂,祥子堕落成为吃喝嫖赌,打架使坏的丑类。作者在小说结尾表示了对祥子堕落的痛惜和对黑暗社会悲愤的控诉。

3、《骆驼祥子》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

小说的社会意义就是主题,也是祥子形象的社会意义。

祥子的悲剧完全是社会造成的。

通过祥子悲剧形象,作者热情赞颂了祥子原有的美好品质,愤怒揭露了吃人旧社会的罪恶和残忍。作者给祥子安排的这个悲惨结局,真实反映了生活,深刻剖析社会本质的表现,是小说最为深刻、最具美学价值的地方。虽然作者还不能为祥子指明出路,但却能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极大愤慨,唤起人们“把世界变个样儿”的斗争信念和决心。

4、《骆驼祥子》对个人奋斗的批判。

《骆驼祥子》对个人奋斗道路批判,也是祥子形象的主要意义,是作品的另一主题。

祥子要强好胜的心胸,是隶属于个体小生产者的狭隘范畴;他的蓝图是个人小天地;他挣扎和反抗,是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小生产者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使他总是迷信自己的力量,不能清醒认识自己,像盲人瞎马摸索。一旦理想被毁,便会仇恨周围一切,疯狂报复。 祥子的悲剧雄辩的说明了:个人奋斗者的精神防线是不堪一击的。祥子悲剧启示人们:个人奋斗的道路是不能救自己的,更有甚者,还可以导致个人的毁灭。

5、虎妞形象及其意义。

虎妞是《骆驼祥子》中的重要人物。她是车行老板刘四的独女,又老又丑,三十七八岁还没人敢娶,但治理车厂和办事却一把好手。她一眼看中祥子,不择手段诱骗结婚,一年后难产而死。

虎妞的性格是复杂的:一方面好逸恶劳、轻视穷人,为人泼辣厉害,把丈夫当作奴隶和玩物;另一方面又值得同情,被刘四榨取了她的劳动力,得知她和祥子关系,一脚踢开。虎妞对祥子的爱虽带有剥削阶级的鲜明印记,但却是热烈、真诚。

作者披露了一个曾经参与剥削,又被剥削;既给祥子以爱,又加深他的悲剧和痛苦;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吃的旧中国剥削阶级出身的妇女的灵魂,和被扭曲的人性。

6、《骆驼祥子》情节结构的特点。

《骆驼祥子》情节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单纯明朗。为了展现车夫生活,作者自始至终盯着笔下主人公。在众多的人事纠葛中,祥子与虎妞的关系是最强烈的一条线,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除了人与人、事与事都和祥子及车有关,作品还精心展现了祥子与自然的关系。

7、《骆驼祥子》心理描写的特点。

心理描写特点,是刻画祥子形象的重要手段。

祥子木衲、沉默寡言,反映了忠厚憨直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倍受压抑、孤苦无告的社会地位。作者常以大段心理描写,来表达祥子的痛苦心声。细致动人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祥子由人到“兽”的性格发展变化的轨迹。

大段的心理描写不但刻画了了性格,代祥子述说内心痛苦和愤怒,也表达了作者对祥子命运深切同情和强烈的义愤。

8、《骆驼祥子》语言的特色。

语言特点是朴实明畅,“京味”浓。文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作者能从容的调动北京的口语,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金锁记》作者:张爱玲

1、简析《金锁记》中的七巧形象及其意义。

《金锁记》收入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小说塑造了主人公七巧这一形象,描写了她一生的命运以及心理变态过程。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女儿,泼辣富风情,不幸被嫁大户,受歧视,夫瘫痪,爱情受到压抑,曾暗爱小叔子,又碍于传统伦理观念。夫死公亡后,分得家产,但长期压抑使她人性扭曲,认为只有金钱才是保障,甚至变态到扼杀他人美满姻缘,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又刻毒、残忍。

意义作品有层次展现七巧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婚姻、封建伦理和金钱世界的痛恨和批判。

2、简析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特点。

《金锁记》突出描写了七巧的种种心理状态,细腻发掘人物特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态。运用对话、动作、肖像服饰描写等传统小说笔法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有时作者又运用西方意识流、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直述人物心理。作者还善用浓墨重彩色调,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月亮、镜子等,甚至使人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令人感觉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现代意味。

3、简要说明小说的结构特点。

《金锁记》写了七巧一生,时间跨度很大。以七巧的生活经历、感受及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随着家庭的变故,人物关系的转换,七巧心理的变异也被展示得明显有序。小说采用单线结构的形式,线索清晰,层次感强。另外作品还有一些对应性描写,如七巧与季泽的两次调情,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也使人物心理及其变化显得更为清晰。

4、简说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时所用的现代派表现技法。

作者在刻画曹七巧的心理时,还运用了西方意识流、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作者还善用浓墨重彩色调,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月亮、镜子等,甚至使人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令人感觉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现代意味。

张爱玲小说的雅与俗?

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雅俗融合的特征,即“新旧文学界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

一方面她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于人之世俗层面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投以极大的关注,故事情节以表现市井与情爱为主。另一方面,由于她较早的接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同时对人物的深层意识、人性予以剖析,语言深刻、细腻。

如《金锁记》中: 曹家环境、人物的描写,具体到结婚时婚礼的叙述,家庭中的摆设等 曹七巧哥哥的贪婪,曹七巧得不到满足的性欲,面对子女的爱情时的疯狂

《围城》作者:钱钟书

1、简析“围城”二字的涵义及作品的主题。

《围城》出版于1947年,标题“围城”对作品具有突出意义。表面看“围城”二字涵义是小说中一段对话描写,将婚姻比作“被困的城堡”,未婚想进,已婚想出,比喻揭示婚恋中人复杂心态,也是对人伦中夫妇关系的嘲讽。但整部小说反映远比上述含义更为深广,作者将这种心态倾向扩展到人生万物,包括职业、人生的愿望等方面。小说的中心就是主人公进出于事业、爱情、家庭几座围城,结果屡屡败北,象征当时人生有着“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反映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2、简析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作品着重写了他和几位女性的瓜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3、小说所用的讽刺手法。

钱钟书是位学者型的讽刺幽默作家。《围城》以幽默诙谐笔调,大量奇妙譬喻,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了高超的讽刺才能和作者观世的精细与机智。作者常在情节、场景的推进,描述人物言语行为,给以调侃、挪揄或嘲弄。另外,作者还善于作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财主底儿女们》作者:路翎

1、简析小说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的独特之处。

这部八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分上、下两部。上部描写苏州富豪蒋捷三一家分崩离析过程;下部集中表现蒋纯祖从南京流亡武汉、重庆的经历和曲折心理。展示了蒋家各种类型知识分子生活道路。

独特之处在于选择“财主底儿女们”,即出身欲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作为描写主要对象,并将之放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环境中加以刻画。提出了动乱时代知识分子道路问题,客观展示了知识分子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和痛苦。

2、简析蒋纯祖这一人物形象。

蒋纯祖是蒋家的叛逆新人,曾靠拢过革命,然而最终仍坚持个人主义立场。他的悲剧表现了知识分子在未与人民大众结合时的必然悲剧。可作者由于他偏爱而没做出更多批判,反映了作者思想认识上某种缺陷。

3、简析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作者十分注意充分展示主人公的心灵历程,剖示在大动荡时代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着令人颤栗的心灵搏斗。同时,他又着意通过内在性格矛盾和心理冲突来推动情节。另外,小说还侧重于挖掘内心深处的潜隐意识,表现复杂的心理结构。

4、说明这篇作品所体现的“七月派”小说的创作特点。

路翎是“七月”文学流派代表作家。《财主底儿女们》体现了这一流派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实践着胡风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理论,用主观感情的“扩张”,拥抱与关照客观世界。这篇小说主观色彩强烈,描写充满激情,气势逼人,形成一种描述、议论与抒情交织在一起的艺术风格,与此风格相应,作品的语言多用复杂的长句,酣畅而略嫌重拙。

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 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2、 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3、 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2、 《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3、 《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简析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分析《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及其反封建意义

《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黑暗王国,把聪明的蘩漪压制的性情抑郁乖戾,使周萍很他又怕他,导致蘩漪和周萍乱伦。

二、通过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导致侍萍不幸的一生表现出来。《雷雨》中复杂的血缘关系也由此决定,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结局,这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恶果。

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

1、 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2、 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

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

3、 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

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

典型意义:

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

简析《雷雨》中侍萍形象

侍萍是旧社会下层妇女

1、 她纯朴善良、顽强有骨气,在她一生的遭遇中,集中表现了下层妇女所受的深重苦难。周朴园对她始乱终弃,她投河自尽遇救。三十年来她顽强挣扎生存,嫁给了周家的下人鲁贵生了女儿四凤。她的心愿是女儿决不能重蹈自己的路。当重新遇周朴园后,有骨气的撕碎周朴园想赎罪的五千元支票,决定立即带四凤走。

2、 命运观念:当她知道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后,决定让他们走,走的愈远愈好,并且永远不要回来。她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命运。

分析《日出》的思想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平性。

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日出》戏剧结构的特点。

《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它不像《雷雨》的结构那样严密紧凑,而是从“片段的方法写起”:

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

第二,剧本情节线索也较繁杂,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帅全剧的中心冲突,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穿动作。

初看,结构松散,矛盾冲突不集中,但主题思想将他们(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分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形象意义

1、 陈白露是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形象,她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为此她和张乔治等都市群丑厮混,强颜欢笑,维持她习惯的享乐生活。这实际上是出卖色相、自甘堕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内心里厌恶张乔治等人,

2、 夜阑人静,会有一种没有归宿的感觉。但又不甘心漂泊无依的非独立的生活。她玩世不恭,游戏人间。她清醒的认识自己生活在黑暗中,但她沉溺太深无法自拔。

3、 有正义感不能自救却想救人,为拯救小东西甘冒风险,这里表现她敢做敢为的倔强性格。她念着“太阳升起但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觉”而自尽。她成为黑暗社会的殉葬品。

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异化、扭曲,使一个漂亮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

简析《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和曹禺戏剧结构艺术的变化

1、《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

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2、《日出》则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没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让陈白露将一个个人物引出。每个角色都占有相等的轻重,交相陪衬,共同烘托一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结构联系的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基本观念,用的是“横断面的描写”。

5、简析《雷雨》的结构特点。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故事的强烈传奇色彩,使剧本充满戏剧性,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采用西洋戏剧史上特殊的“锁闭式”结构,从事件的危机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推动现在的戏。以周朴园为中心,层次清晰地展现了错综复杂的三条主要矛盾冲突线,其中,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干,它牵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全剧的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雷雨》的矛盾冲突尖锐复杂,有明线和暗线的不同处理。周朴园和蘩漪,周萍与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是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是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互相钳制,纵横交错,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最后,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剧情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既生动的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这是作者在借鉴希腊悲剧结构的同时,吸收了近代戏剧家易卜生的某些艺术特长,并照顾到我国观众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基

础上,出色的创造而成的。

《家》作者:巴金

1、《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

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2、分析高老太爷形象。

①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②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③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分析高觉新形象。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4、分析高觉慧形象。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5、《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种冷静客观地现实主义描写不同,具有巴金独特的风格,主要有二:

一是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主要的是抒情方式,则是人物的心灵倾诉,通过心理描写抒情。

二、充满感情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人物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以女性居多,因而细腻而饱含感情,又因各人的性格处境而各具特色。

1、结合《家》比较分析觉新、觉慧形象性格和命运的异同及其典型意义。

性格: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身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一方面在理论上接受了某些新思想,对理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另一方面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动软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中“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一方面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另一方面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

命运:觉新的命运是悲惨的,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慧却在一个又一个悲剧的教育下逐渐成长起来,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一个革命者。

意义:作者通过觉新的形象,批判了他所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形象地说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只有反抗才有出路;通过觉慧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他们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叛逆精神。

2、结合《家》论述梅、瑞珏、鸣凤等女性形象的性格及命运。

梅是觉新的表姐,与觉新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因双方父母在牌桌上翻脸后,棒打鸳鸯,最终在痛苦和寂寞中死去。她的性格特点是柔弱悒郁。瑞珏是觉新父母为他指定的妻子,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但最后在生产时被高家逼到郊外,因难产而死。她的性格特点是贤淑敦厚。鸣凤是高家的丫头,被高老太爷作为礼物送

给孔教会年已花甲的冯老太爷作小老婆,最后跳湖自杀。她的性格特点是温柔刚毅。她们三人性格不同,但悲剧命运却是一样的。

《子夜》作者:茅盾

1、“子夜”的含义。

“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2、《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表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驳斥了托派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③民族工业为要自保,拼命从加强剥削工人中寻找出路,引发工人的反抗斗争。

3、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吴荪甫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

吴荪甫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

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以上是主要特征的分析,还应参考5,人物描写特点的分析)。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驳斥了托派中国社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4、简析赵伯韬形象。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他是美国某财团的中国买办,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他的性格特征是骄横狂妄,阴狠狡诈。凭着他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滩兴风作浪,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这个阶级精神上的极端腐朽。

5、《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① 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

② 把人物放在各种境遇中描写,其中特别是逆境困境绝境中描写,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质方面。

③ 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6、《子夜》的结构特点。

《子夜》的结构特点是宏大而严谨。最主要是,结构线索以吴荪甫为中心,以吴荪甫为一切矛盾的焦点,以吴荪甫联系着各种人物、事件。吴赵冲突是作品的结构主线,描写重点。结构严谨还表现在,篇首吴老太爷葬礼,作品的主要人物都调集到吴公馆,小说的主要事件也都作了交代,这是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经济而又集中的结构方法。

《边城》作者:沈从文

1、《边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2、试述《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3、沈从文在《边城》中热情赞美湘西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意义。

作者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厌恶所谓的现代文明,痛恨现实的黑暗,于是他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的希望,表达自己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4、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向往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5、作品在什么样的指定环境中描绘湘西人生的?

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和矛盾被淡化了、诗话了。

6、《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何特点?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

1、《小二黑结婚》的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是抗战时期的解放区。因为是八路军来后新开辟的根据地,又地处山区,封建迷信思想还很浓重。但究竟是解放区,青年们已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斗争性。

2、《小二黑结婚》的思想内容。

作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这是现代文学的老主题。但这一(老)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在解放区发生的,老主题就有了新的主题意义。作品写出了这一主题在解放区新历史条件下的新的深刻含义。一、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

反霸锄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清算封建婚姻制度和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斗争最后以区长根据婚姻法为小二黑、小芹的婚姻做主,肯定了他们婚姻的合法性;否定和接触了他们的包办婚姻。这一完整的结局说明了人民政府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是作品有了歌颂人民政权、歌颂解放区新社会的意义。

3、分析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同中有异的性格。

二诸葛是老农民;三仙姑是四十五岁的农村妇女。

相同点:两人都有封建思想,在儿女婚姻问题上,都反对对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要以父母之命给他们包办婚姻。

不同点:①二诸葛是真迷信。三仙姑是假迷信。二诸葛封建愚昧,但性格厚道,软弱胆小。三仙姑却是自私心很重的变态私欲。她原本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②小说对他们两人进行了讽刺。但有所区别。对二诸葛的讽刺态度较温和,他主要是迂于迷信,心不坏。对三仙姑的讽刺就尖刻的多了。但她还有羞耻之心,说明讽刺还有余地。两位“神仙”最后有了转变。说明封建迷信思想在解放区群众中逐渐失去市场,社会风气在发生变化。

4、小二黑和小芹的主要性格特征。

小二黑和小芹是完全不同于二诸葛、三仙姑的解放区的新一代农民。他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他们的

第一个特点是敢于斗争。对包办婚姻,敢于斗。

第二个特点是充满自信。自信更主要在于他们相信人民政府会执行法令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

5、《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首先是思想内容的问题。《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民情风习等等,都具有民族的地方(具有山西太行山区色彩)特色。

特点:

一、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二、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三、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小二黑结婚》以其新的思想内容和民族化大众化特色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赏。成为赵树理的成名作。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

1、简析莎菲女士形象及其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

意义作品留下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爱情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痛苦的足迹。它也告诉我们,以男女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的人,她的内心是寂寞的、空虚的,而为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和空虚,步履就显得更为沉重。

2、简析小说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特点。

莎菲女士独特心理,被写得细腻而大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1、《骆驼祥子》题解。

《骆驼祥子》是长篇小说的篇名,老舍早期最优秀作品。祥子是主人公名字,“骆驼”是外号。以“骆驼祥子”来命名可能有二层含义:一是点明了中心内容,是描写人力车夫的悲剧故事;二是以骆驼刻苦耐劳,沉默憨厚的特性来比喻祥子的性格。

2、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

他是旧北京二、三十年代的人力车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典型。祥子原是破产农民十八岁来北京谋生,(一次)他要强、勤俭、正义,希望买辆洋车,做一个独立自主洋车夫。三年挣出一辆,但被军阀战乱中大兵夺去。(二次)他并没认输,不顾同行义气,积攒的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第三次他牺牲人格和尊严,勉强和车行老板女儿虎妞结婚,用老婆私房钱买辆旧车,一年后老婆难产死掉,不得不卖车葬殓虎妞。卖车的三起三落,概括了祥子悲剧的一生。非人的生活摧残了他的身体,也毁灭了他的灵魂,祥子堕落成为吃喝嫖赌,打架使坏的丑类。作者在小说结尾表示了对祥子堕落的痛惜和对黑暗社会悲愤的控诉。

3、《骆驼祥子》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

小说的社会意义就是主题,也是祥子形象的社会意义。

祥子的悲剧完全是社会造成的。

通过祥子悲剧形象,作者热情赞颂了祥子原有的美好品质,愤怒揭露了吃人旧社会的罪恶和残忍。作者给祥子安排的这个悲惨结局,真实反映了生活,深刻剖析社会本质的表现,是小说最为深刻、最具美学价值的地方。虽然作者还不能为祥子指明出路,但却能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极大愤慨,唤起人们“把世界变个样儿”的斗争信念和决心。

4、《骆驼祥子》对个人奋斗的批判。

《骆驼祥子》对个人奋斗道路批判,也是祥子形象的主要意义,是作品的另一主题。

祥子要强好胜的心胸,是隶属于个体小生产者的狭隘范畴;他的蓝图是个人小天地;他挣扎和反抗,是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小生产者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使他总是迷信自己的力量,不能清醒认识自己,像盲人瞎马摸索。一旦理想被毁,便会仇恨周围一切,疯狂报复。 祥子的悲剧雄辩的说明了:个人奋斗者的精神防线是不堪一击的。祥子悲剧启示人们:个人奋斗的道路是不能救自己的,更有甚者,还可以导致个人的毁灭。

5、虎妞形象及其意义。

虎妞是《骆驼祥子》中的重要人物。她是车行老板刘四的独女,又老又丑,三十七八岁还没人敢娶,但治理车厂和办事却一把好手。她一眼看中祥子,不择手段诱骗结婚,一年后难产而死。

虎妞的性格是复杂的:一方面好逸恶劳、轻视穷人,为人泼辣厉害,把丈夫当作奴隶和玩物;另一方面又值得同情,被刘四榨取了她的劳动力,得知她和祥子关系,一脚踢开。虎妞对祥子的爱虽带有剥削阶级的鲜明印记,但却是热烈、真诚。

作者披露了一个曾经参与剥削,又被剥削;既给祥子以爱,又加深他的悲剧和痛苦;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吃的旧中国剥削阶级出身的妇女的灵魂,和被扭曲的人性。

6、《骆驼祥子》情节结构的特点。

《骆驼祥子》情节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单纯明朗。为了展现车夫生活,作者自始至终盯着笔下主人公。在众多的人事纠葛中,祥子与虎妞的关系是最强烈的一条线,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除了人与人、事与事都和祥子及车有关,作品还精心展现了祥子与自然的关系。

7、《骆驼祥子》心理描写的特点。

心理描写特点,是刻画祥子形象的重要手段。

祥子木衲、沉默寡言,反映了忠厚憨直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倍受压抑、孤苦无告的社会地位。作者常以大段心理描写,来表达祥子的痛苦心声。细致动人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祥子由人到“兽”的性格发展变化的轨迹。

大段的心理描写不但刻画了了性格,代祥子述说内心痛苦和愤怒,也表达了作者对祥子命运深切同情和强烈的义愤。

8、《骆驼祥子》语言的特色。

语言特点是朴实明畅,“京味”浓。文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作者能从容的调动北京的口语,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金锁记》作者:张爱玲

1、简析《金锁记》中的七巧形象及其意义。

《金锁记》收入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小说塑造了主人公七巧这一形象,描写了她一生的命运以及心理变态过程。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女儿,泼辣富风情,不幸被嫁大户,受歧视,夫瘫痪,爱情受到压抑,曾暗爱小叔子,又碍于传统伦理观念。夫死公亡后,分得家产,但长期压抑使她人性扭曲,认为只有金钱才是保障,甚至变态到扼杀他人美满姻缘,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又刻毒、残忍。

意义作品有层次展现七巧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婚姻、封建伦理和金钱世界的痛恨和批判。

2、简析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特点。

《金锁记》突出描写了七巧的种种心理状态,细腻发掘人物特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态。运用对话、动作、肖像服饰描写等传统小说笔法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有时作者又运用西方意识流、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直述人物心理。作者还善用浓墨重彩色调,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月亮、镜子等,甚至使人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令人感觉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现代意味。

3、简要说明小说的结构特点。

《金锁记》写了七巧一生,时间跨度很大。以七巧的生活经历、感受及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随着家庭的变故,人物关系的转换,七巧心理的变异也被展示得明显有序。小说采用单线结构的形式,线索清晰,层次感强。另外作品还有一些对应性描写,如七巧与季泽的两次调情,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也使人物心理及其变化显得更为清晰。

4、简说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时所用的现代派表现技法。

作者在刻画曹七巧的心理时,还运用了西方意识流、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作者还善用浓墨重彩色调,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月亮、镜子等,甚至使人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令人感觉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现代意味。

张爱玲小说的雅与俗?

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雅俗融合的特征,即“新旧文学界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

一方面她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于人之世俗层面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投以极大的关注,故事情节以表现市井与情爱为主。另一方面,由于她较早的接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同时对人物的深层意识、人性予以剖析,语言深刻、细腻。

如《金锁记》中: 曹家环境、人物的描写,具体到结婚时婚礼的叙述,家庭中的摆设等 曹七巧哥哥的贪婪,曹七巧得不到满足的性欲,面对子女的爱情时的疯狂

《围城》作者:钱钟书

1、简析“围城”二字的涵义及作品的主题。

《围城》出版于1947年,标题“围城”对作品具有突出意义。表面看“围城”二字涵义是小说中一段对话描写,将婚姻比作“被困的城堡”,未婚想进,已婚想出,比喻揭示婚恋中人复杂心态,也是对人伦中夫妇关系的嘲讽。但整部小说反映远比上述含义更为深广,作者将这种心态倾向扩展到人生万物,包括职业、人生的愿望等方面。小说的中心就是主人公进出于事业、爱情、家庭几座围城,结果屡屡败北,象征当时人生有着“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反映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2、简析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作品着重写了他和几位女性的瓜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3、小说所用的讽刺手法。

钱钟书是位学者型的讽刺幽默作家。《围城》以幽默诙谐笔调,大量奇妙譬喻,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了高超的讽刺才能和作者观世的精细与机智。作者常在情节、场景的推进,描述人物言语行为,给以调侃、挪揄或嘲弄。另外,作者还善于作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财主底儿女们》作者:路翎

1、简析小说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的独特之处。

这部八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分上、下两部。上部描写苏州富豪蒋捷三一家分崩离析过程;下部集中表现蒋纯祖从南京流亡武汉、重庆的经历和曲折心理。展示了蒋家各种类型知识分子生活道路。

独特之处在于选择“财主底儿女们”,即出身欲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作为描写主要对象,并将之放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环境中加以刻画。提出了动乱时代知识分子道路问题,客观展示了知识分子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和痛苦。

2、简析蒋纯祖这一人物形象。

蒋纯祖是蒋家的叛逆新人,曾靠拢过革命,然而最终仍坚持个人主义立场。他的悲剧表现了知识分子在未与人民大众结合时的必然悲剧。可作者由于他偏爱而没做出更多批判,反映了作者思想认识上某种缺陷。

3、简析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作者十分注意充分展示主人公的心灵历程,剖示在大动荡时代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着令人颤栗的心灵搏斗。同时,他又着意通过内在性格矛盾和心理冲突来推动情节。另外,小说还侧重于挖掘内心深处的潜隐意识,表现复杂的心理结构。

4、说明这篇作品所体现的“七月派”小说的创作特点。

路翎是“七月”文学流派代表作家。《财主底儿女们》体现了这一流派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实践着胡风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理论,用主观感情的“扩张”,拥抱与关照客观世界。这篇小说主观色彩强烈,描写充满激情,气势逼人,形成一种描述、议论与抒情交织在一起的艺术风格,与此风格相应,作品的语言多用复杂的长句,酣畅而略嫌重拙。


相关文章

  • 中国话剧历史
  •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的发展历史.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做到: 1.了解中国话剧发展的概貌,掌握每一历史阶段话剧艺术的特点和代表性的剧作家.艺术家的情况: 2.熟悉中国话剧的传统特色及其戏剧观念的 ...查看


  • 曹禺戏剧赏析
  • 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 曹禺简介 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地位 曹禺戏剧艺术成熟的外部环境原因 曹禺戏剧艺术大融合的艺术境界 创作理念 经典杰作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 ...查看


  • 从现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
  • 摘要:作为五四新文化造就的戏剧大师,曹禺的一生与中国话剧同行.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青年曹禺连续以<雷雨>.<日出>.<原野>等优秀作品震撼海内外剧坛之时,中国现代话剧也脱离了青春期的稚嫩而走向成熟.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年结束.文学研究会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史2]思考题
  • <中国现代文学史2>思考题 名词解释: 1."第三种人"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 年至1932 年," 左联" 与" 自由人" " 第三种人" ...查看


  •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 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 地点集中:故事在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
  •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txt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一.填空:(147题)1.梁启超在< >中提出诗界革命"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 ,第二要新语句,而须以 入之,然后成其为诗."1.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g ...查看


  • 曹禺三部剧[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时间设置巧妙论文
  • 曹禺三部剧<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时间设置的巧 妙 摘要:细读曹禺<日出>.<北京人>.<原野>三部剧作,在时间安排上有其共通点,曹禺巧妙的运用了时间的艺术完成 ...查看


  • 曹禺的戏剧
  • 曹禺的戏剧 曹禺与<雷雨>.<日出> 曹禺的创作道路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天津人.现代戏剧家. 纵观曹禺的生平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学生时期及"三部曲"的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