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与引导研究

  【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立性、同质性强,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好奇心,他们成为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舆论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及时正确的监督和引导尤为必要。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

  日新月异的网络正在使当代大学生的观念、行为等悄然发生着改变。有研究指出,18~24岁间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占据了很大比例。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多样,各类门户网站、校园网站、论坛等都是他们经常出现的网络场所,他们关注舆论事件时,常常是根据事件本身的发展,而且会关注多个网络平台渠道。当他们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引发他们群体内的共鸣或争议时,就会形成一定规模且意见、态度较为鲜明的态势,这便是大学生网络舆情。进一步解读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影响,适时引导,让网络舆论成为大学生发挥自己智慧和民主的场所,同时对高校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论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需

  (一)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关注内容。高校是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看似一切单纯简单,其实高校也存在较为复杂的事务。大学生思维活跃,是社会精英群体,一则网络新闻都有可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应。他们不仅靠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还会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和领域,如本校内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教育、后勤问题,各类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管理及有关大学生利益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爱好或是感兴趣的信息等。

  (二)网络舆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减压场所。大学生常常思想行为冲动,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对于他们来说,除了正常的日常表达之外,网络就成为他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在网络中,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还能通过照片、语音、视频等更加真实、生动地参与讨论。此外,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大学扩招、就业难等现实状况,所以尽管社会环境和信息获取量上存在优势,但是压力却不比之前的大学生少。而网络则成为他们排解生活、学习等压力的场所。在网络中,他们观看电视电影、阅读书等,而且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有助于缓解学习以及即将面对的就业压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因网络的随意性较强,致使一些发帖、跟帖或是语言表达方式与其身份不符。这是学校网络管理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呈现出新表现形式

  对于高校来说,网络舆论搭建起了学校日常事务管理的平台,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高校的政策通知等能更快被大学生了解,如果有意见,还可以及时反馈给高校管理层,有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大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事务上,国家政策方针、社会热点问题都是他们所关注的范围,网络舆论便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交流场,这个交流场内,有理性的建议,也不乏非理性的暴力建议。也正是如此,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出现了些新特点。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特殊性。高校网络舆论由主体、事态、网络媒介、网络舆论数量、对舆论的引导及反应程度等组成。大学生作为高校及网络舆论的主体,思维活跃、信息素质高,但这个群体中有部分人因阅历受限及心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未成熟,所以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遇事极易情绪化。

  (二)话语权得到实质性解放。网络作为新媒体,对受众的话语权开始有了实质性解放,受众群不再是被动接受,而且可以有话语权,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体现出比其他群体更加独立、活跃的思维,并且意识和言论也更张扬,使其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三)网络舆论主体有明显的差异化和分散化。在网络舆论中,大学生是舆论的传播者和构造者。但是由于其各自的专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性别等区别,致使其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出现差异化和分散化。但是在某些事情上,他们也会因为相同的态度而联系起来。这也就使得每次网络舆论并不是相同的,有时部分人趋于此观点的多,有时候则会反对此观点。

  (四)舆论传播方式多元化。新时代媒体不断发展进步,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不但文字盛行,图片、视频、微博、微信和贴吧等都能传递信息,近几年自拍剧也得到发展,如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红遍大江南北后,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版的《小苹果》充斥网络,其中不乏获得较高点击率的版本。

  (五)多向互动、传播迅速、影响大。高校、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以及热点问题符合大学生的好奇心,一旦事件发生,他们会最先得知且会以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如果是和大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及言行上的响应,他们会跟帖、回复,以期引发更多同学对此问题的关注。

  (六)难控性。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很大,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快捷,一些突发事件或是热点问题很容易成为危机事件和各种矛盾的导火索和火药库。如果具有鲜明观点的帖子引起大家的共鸣,便会迅速扩散开来,被转帖或是被跟帖,形成主导性意见,如果是正确的价值导向,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是错误的价值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就会对高校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出现雪崩式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渠道众多

  (一)各类门户网站。如搜狐网、新浪网、新华网等。

  (二)校园网站。各个高校自己的官方网站。

  (三)论坛、贴吧。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论坛、贴吧,以大学生讨论、表达意见为主要目的,涉及内容也比较分散和全面,较能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倾向。

  (四)微博。几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使用微博,它作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渠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微博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也较为私密。近年来也出现虚假消息盛行的现象,有些甚至造成高校、社会恐慌。

  (五)微信。是近几年开辟的新的通信方式,它所呈现的是大学生真实的生活,因其有助于内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更容易在大学生群体内引发舆情。   四、高校网络舆论的功能与影响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舆论强化和巩固了教育主体的地位,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提供了平台;也为师生积极拓展了专业知识,使教育手段出现了改进和变革,但因为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及参差不齐,舆论也直接冲击了正常的教学,加重了教育的危机。

  就积极方面而言,高校的行政、教学科研、后勤、财务等部门的工作情况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情况、就业情况,甚至是学生干部评选、奖学金设置、班费、师生关系等敏感问题都会在网络中有所体现,因可以匿名,深受大家喜爱,很多大学生乐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高校管理层也可以参考大家的意见来调整工作,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

  消极方面,网络舆论不但具有信息传播、意见交流、下情上达、和谐高校文化等的积极作用,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偶尔误导价值取向、深化矛盾、引起混乱、破坏高校及社会秩序等消极作用。很多大学生有时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感,获得大家的关注,因此故意在网络上散布学校、社会上的虚假信息,诽谤他人、泄露他人隐私等。如果这种错误舆论被散播,极易引发其余大学生精神恐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严重的还会影响高校和社会和谐。

  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一)为大学生营造开放的网络舆论环境。大学生是特殊群体,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点,接受每个大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而将各种道理灌输给他们,要相信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相信他们能进行自我管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为他们积极营造开放的舆论氛围,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网络舆论也是一样,要关注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和各种“不同的声音”,注意舆论内容的开放性。

  (二)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利于高校领导及时把握和控制舆论的导向,一旦出现不良消息,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扩散。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做到早发现舆论,早向上级反馈,早做好应对方案。面对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一般可采取“堵、疏、移”的方式。堵是指及时删除舆论信息,不过这种方式极易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舆论以其他形式散布;疏是指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对错误的信息进行及时纠正,这种方式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移是指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给舆论留出解决的缓冲时间。

  (三)掌握舆论话题的话语权。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一定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展开,以获得网络舆论的话语权。高校可以主动营造当下网上的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不妨设置一个 “舆论领袖”,这个人可以是学生会干部,也可以是有威信的教师,他们能得到学生的支持认可,他们发出正面、积极的声音,必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可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化解已有矛盾,还可以带动相关话题的讨论。此外,大学生对信息极为敏感,遇到突发事件或是热点问题,通常会经过想象后再得出结论,这些结论往往是赋予了主观色彩的,不准确的,因此,保证大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及正确性,才是制止错误走向的舆论的正确途径,也才能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反之,则会使矛盾更加激化,舆论攀升。

  (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面对日益喧嚣的校园网络舆论,高校有责任承担起教育大学生理性上网、提高学生网络素养、规范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任务。首先要将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传达给大学生,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严肃地使用网络。

  (五)多方配合,构建大学生新媒体舆情引导长效机制。网络舆情引导,仅仅依靠高校单方面的工作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借助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政府要做好网络信息的审查及监督,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社会每个人都要加强自律,传播正面、正确的消息,不散布粗滥信息;家庭应营造正面的氛围,不谈论、散布负面新闻,不轻信网络上的谣言,给大学生提供相对干净的家庭环境。只有大家相互配合,大学生网络舆论才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本文是2014―2015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引导研究》(编号:2014WT064)和广东高校校报研究会2014年度课题《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与引导研究》(编号:2014ZC0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天志,戴建友.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网络舆情[J].教育旬刊,2013(2).

  [2张凌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舆情教育的应对策略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9).

  [3]刘毅,王祥.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探讨[J].中国报业,2012(4).

  [4]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3).

  【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立性、同质性强,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好奇心,他们成为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舆论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及时正确的监督和引导尤为必要。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

  日新月异的网络正在使当代大学生的观念、行为等悄然发生着改变。有研究指出,18~24岁间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占据了很大比例。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多样,各类门户网站、校园网站、论坛等都是他们经常出现的网络场所,他们关注舆论事件时,常常是根据事件本身的发展,而且会关注多个网络平台渠道。当他们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引发他们群体内的共鸣或争议时,就会形成一定规模且意见、态度较为鲜明的态势,这便是大学生网络舆情。进一步解读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影响,适时引导,让网络舆论成为大学生发挥自己智慧和民主的场所,同时对高校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论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需

  (一)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关注内容。高校是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看似一切单纯简单,其实高校也存在较为复杂的事务。大学生思维活跃,是社会精英群体,一则网络新闻都有可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应。他们不仅靠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还会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和领域,如本校内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教育、后勤问题,各类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管理及有关大学生利益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爱好或是感兴趣的信息等。

  (二)网络舆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减压场所。大学生常常思想行为冲动,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对于他们来说,除了正常的日常表达之外,网络就成为他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在网络中,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还能通过照片、语音、视频等更加真实、生动地参与讨论。此外,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大学扩招、就业难等现实状况,所以尽管社会环境和信息获取量上存在优势,但是压力却不比之前的大学生少。而网络则成为他们排解生活、学习等压力的场所。在网络中,他们观看电视电影、阅读书等,而且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有助于缓解学习以及即将面对的就业压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因网络的随意性较强,致使一些发帖、跟帖或是语言表达方式与其身份不符。这是学校网络管理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呈现出新表现形式

  对于高校来说,网络舆论搭建起了学校日常事务管理的平台,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高校的政策通知等能更快被大学生了解,如果有意见,还可以及时反馈给高校管理层,有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大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事务上,国家政策方针、社会热点问题都是他们所关注的范围,网络舆论便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交流场,这个交流场内,有理性的建议,也不乏非理性的暴力建议。也正是如此,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出现了些新特点。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特殊性。高校网络舆论由主体、事态、网络媒介、网络舆论数量、对舆论的引导及反应程度等组成。大学生作为高校及网络舆论的主体,思维活跃、信息素质高,但这个群体中有部分人因阅历受限及心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未成熟,所以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遇事极易情绪化。

  (二)话语权得到实质性解放。网络作为新媒体,对受众的话语权开始有了实质性解放,受众群不再是被动接受,而且可以有话语权,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体现出比其他群体更加独立、活跃的思维,并且意识和言论也更张扬,使其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三)网络舆论主体有明显的差异化和分散化。在网络舆论中,大学生是舆论的传播者和构造者。但是由于其各自的专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性别等区别,致使其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出现差异化和分散化。但是在某些事情上,他们也会因为相同的态度而联系起来。这也就使得每次网络舆论并不是相同的,有时部分人趋于此观点的多,有时候则会反对此观点。

  (四)舆论传播方式多元化。新时代媒体不断发展进步,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不但文字盛行,图片、视频、微博、微信和贴吧等都能传递信息,近几年自拍剧也得到发展,如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红遍大江南北后,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版的《小苹果》充斥网络,其中不乏获得较高点击率的版本。

  (五)多向互动、传播迅速、影响大。高校、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以及热点问题符合大学生的好奇心,一旦事件发生,他们会最先得知且会以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如果是和大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及言行上的响应,他们会跟帖、回复,以期引发更多同学对此问题的关注。

  (六)难控性。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很大,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快捷,一些突发事件或是热点问题很容易成为危机事件和各种矛盾的导火索和火药库。如果具有鲜明观点的帖子引起大家的共鸣,便会迅速扩散开来,被转帖或是被跟帖,形成主导性意见,如果是正确的价值导向,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是错误的价值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就会对高校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出现雪崩式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渠道众多

  (一)各类门户网站。如搜狐网、新浪网、新华网等。

  (二)校园网站。各个高校自己的官方网站。

  (三)论坛、贴吧。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论坛、贴吧,以大学生讨论、表达意见为主要目的,涉及内容也比较分散和全面,较能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倾向。

  (四)微博。几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使用微博,它作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渠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微博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也较为私密。近年来也出现虚假消息盛行的现象,有些甚至造成高校、社会恐慌。

  (五)微信。是近几年开辟的新的通信方式,它所呈现的是大学生真实的生活,因其有助于内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更容易在大学生群体内引发舆情。   四、高校网络舆论的功能与影响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舆论强化和巩固了教育主体的地位,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提供了平台;也为师生积极拓展了专业知识,使教育手段出现了改进和变革,但因为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及参差不齐,舆论也直接冲击了正常的教学,加重了教育的危机。

  就积极方面而言,高校的行政、教学科研、后勤、财务等部门的工作情况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情况、就业情况,甚至是学生干部评选、奖学金设置、班费、师生关系等敏感问题都会在网络中有所体现,因可以匿名,深受大家喜爱,很多大学生乐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高校管理层也可以参考大家的意见来调整工作,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

  消极方面,网络舆论不但具有信息传播、意见交流、下情上达、和谐高校文化等的积极作用,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偶尔误导价值取向、深化矛盾、引起混乱、破坏高校及社会秩序等消极作用。很多大学生有时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感,获得大家的关注,因此故意在网络上散布学校、社会上的虚假信息,诽谤他人、泄露他人隐私等。如果这种错误舆论被散播,极易引发其余大学生精神恐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严重的还会影响高校和社会和谐。

  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一)为大学生营造开放的网络舆论环境。大学生是特殊群体,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点,接受每个大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而将各种道理灌输给他们,要相信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相信他们能进行自我管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为他们积极营造开放的舆论氛围,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网络舆论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网络舆论也是一样,要关注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和各种“不同的声音”,注意舆论内容的开放性。

  (二)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利于高校领导及时把握和控制舆论的导向,一旦出现不良消息,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扩散。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做到早发现舆论,早向上级反馈,早做好应对方案。面对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一般可采取“堵、疏、移”的方式。堵是指及时删除舆论信息,不过这种方式极易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舆论以其他形式散布;疏是指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对错误的信息进行及时纠正,这种方式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移是指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给舆论留出解决的缓冲时间。

  (三)掌握舆论话题的话语权。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一定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展开,以获得网络舆论的话语权。高校可以主动营造当下网上的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不妨设置一个 “舆论领袖”,这个人可以是学生会干部,也可以是有威信的教师,他们能得到学生的支持认可,他们发出正面、积极的声音,必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可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化解已有矛盾,还可以带动相关话题的讨论。此外,大学生对信息极为敏感,遇到突发事件或是热点问题,通常会经过想象后再得出结论,这些结论往往是赋予了主观色彩的,不准确的,因此,保证大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及正确性,才是制止错误走向的舆论的正确途径,也才能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反之,则会使矛盾更加激化,舆论攀升。

  (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面对日益喧嚣的校园网络舆论,高校有责任承担起教育大学生理性上网、提高学生网络素养、规范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任务。首先要将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传达给大学生,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严肃地使用网络。

  (五)多方配合,构建大学生新媒体舆情引导长效机制。网络舆情引导,仅仅依靠高校单方面的工作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借助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政府要做好网络信息的审查及监督,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社会每个人都要加强自律,传播正面、正确的消息,不散布粗滥信息;家庭应营造正面的氛围,不谈论、散布负面新闻,不轻信网络上的谣言,给大学生提供相对干净的家庭环境。只有大家相互配合,大学生网络舆论才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本文是2014―2015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引导研究》(编号:2014WT064)和广东高校校报研究会2014年度课题《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与引导研究》(编号:2014ZC0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天志,戴建友.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网络舆情[J].教育旬刊,2013(2).

  [2张凌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舆情教育的应对策略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9).

  [3]刘毅,王祥.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策略探讨[J].中国报业,2012(4).

  [4]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3).


相关文章

  • 新媒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新媒体毕业论文选题(128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级________________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 司法审判的影响 院(系)名 称: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 业 名 称 :网络传播 学 生 姓 名 :王媛媛 指 导 教 师 : ...查看


  • 网络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写作说明 专业从事毕业论文写作与发表相关服务,本团队擅长案例数据分析.编程仿真.图表制作.毕业设 ...查看


  • 网络时代政府如何有效设置议程_以_王家岭矿难_为例
  • 网络新媒 NEWSWORLD 网络时代政府如何有效设置议程 ---以"王家岭矿难"为例 ■王海萍 [摘要]由政府.媒体和公众构成的新闻体系中,政府常借助媒体设置议程,引导公众关注和讨论政府重视的各类公共事务,促进公共事务 ...查看


  • 浅析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作用(论文)
  • 题 目: 浅析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作用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新闻系 专 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年级班级: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查看


  • 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 作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自媒体逐步显示出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每当出现重大突发群体事件时,传统媒体在与自媒体的博弈中,更多的时候成为输家.因此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转变观念,依托自身优势, ...查看


  • 媒介融合背景下负面舆情案例中的舆论引导
  •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一家独大的舆论格局,形成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并存的舆论新格局.负面新闻的信息快速传播,尤其是负面舆论的爆发极易引发社会恐慌与不满情绪,因而做好对负面舆论的引导非常重要. [关键词]媒介融合 ...查看


  • 编辑09级毕业论文选题
  • 09级中编毕业论文选题 (仅供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查看


  • 传播学论文
  • 论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也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到了21世纪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了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信息系统.而借助互联网所形成的网络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