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博物馆行业发展趋势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得博物馆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

博物馆已不仅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还成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机构。

2017年,博物馆行业的主基调是:让文物活起来落实落地。

为此,国家将继续给博物馆“松绑”,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以推动博物馆创新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调动博物馆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

2017年,博物馆形态将更加多元化,文化服务和教育功能愈发突出。融入当代生活,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命题。

2017年,博物馆有更多的挑战需要面对:如何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如何进行跨界合作,如何利用新技术构筑新型平台,如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如何重写博物馆人的情怀…….

这些问题,永远没有现成答案。

博物馆要想有所作为,唯有把握趋势,积极行动,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趋势一

形态多元,两级分化,面临重新定位

在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博物馆已不仅仅由建筑和藏品定义。

地铁站、社区、商场、户外,都可以成为延伸和实现博物馆功能的重要场所,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露天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

老牌博物馆则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应用新技术拓宽受众面,不但惠及当地民众,还想方设法让外地的观众参与其中。

博物馆的地域和时空限制被逐渐打破,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博物馆发展两极分化现象愈加明显。

大型国有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兵强马壮粮多,再加上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不但在软硬件升级、新技术应用、观众体验改善等方面取得先手,还可以斥巨资推出重磅展览,制造轰动效应,引发社会关注。

此外,大馆还可以利用资源和品牌优势,吸引各路诸侯与之合作,头部效应会更加明显。

强者更强、二八定律将在博物馆界再次得到验证。

与“有钱就是任性”的大馆相比,地方中小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日子,则是另一番景象。

政策红利到了这里,已经层层递减。

缺钱少人,连藏品的规范和有效管理都难以实施,更不要说其他职能了。有心报国,无力上阵,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

国有小馆有财政拨款,即便日子难熬,但至少不用为吃饭发愁。

而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则仍然要为生存问题,绞尽脑汁,四处奔走呼喊。

这些小馆的生存发展命运,更多的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意愿和支持力度。

可以预见,一少部分没有资金支持,没有造血功能的小馆,在2017年会免不了关门的惨淡结局。

很不幸,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面前,博物馆行业也不能例外。

这是博物馆行业的悲哀,也是博物馆人的无奈。

然而,即便如此,2017年的博物馆行业,整体上仍会延续蓬勃发展之势。

博物馆的形态更加多元,博物馆的数量持续增长,博物馆的社会角色更加重要,博物馆的竞争也越发激烈…….

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不管是实力雄厚的大馆,还是默默无闻的小馆,都应该静下心来,先研判大势,再审视自身,重新精准定位,然后制定发展战略,最后分步实施。

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趋势二

功能演进,角色转换,融入当代生活

博物馆的传统功能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

博物馆最早的功能是王权对胜利的陈列,中世纪后演变为贵族的私人收藏空间,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步成为对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此后由政府、基金会和个人进行支持,开始谋求扩大在公众当中的影响力。

随着博物馆自身的演进和公众需求的改变,早期以收藏为核心的“神庙”功能逐步淡化,让位于吸引公众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公共论坛”功能,同时周边文创、智慧服务等功能建成产业,更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

目前,中国博物馆正在经历着“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博物馆做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属性不断强化,工作重点不再是博物馆的可及性,而是调整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满足公众教育和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

为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转换角色,放下身段,以服务者的姿态,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博物馆在城市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巨大作用。2016年,我们听到了很多城市宣称要打造博物馆之城。去年下半年,随着特色小镇的持续火爆,打造博物馆小镇,又被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频频提及……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博物馆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博物馆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势力。

这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必然变得旺盛。而博物馆里的藏品,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衍生各种文化产品的源泉。博物馆手握重宝,掌握着绝对主流的初始文化资源,对馆外人有着难以抗拒的天然吸引力。

现在的问题是,博物馆是否有能力运用好这些资源,藉此来一个华丽转身,一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

显然,按照以前的老套路,只是在圈子里小打小闹,肯定会错失这一发展机遇。

有作为才有地位,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值得每个博物馆人深思。

趋势三技术驱动,创新变革,构筑新型平台

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驱动着博物馆不断进行创新变革。

近年来,作为传承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创造性表达的风向标,博物馆以增强观众体验为导向,实现了运营模式与移动应用、社交网络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用创新科技手段整合线上线下活动的新型博物馆生长模式。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谈“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时指出,当前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是对于文物的价值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全面、系统挖掘和深刻阐释文物的多元价值,难以讲好“中国故事”;

二是对于文物保护的能力有限,在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更大范围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都有大量难题尚未突破,需求复杂而巨大,技术手段却十分有限、单一;

三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有限,展示传播方法陈旧、形式雷同,事倍功半,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急需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技术,突破装备革新,来提高文物保护利用的质量与效果。

从长远看,文物博物馆事业不仅在维系国家记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自信和扩大国家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也将在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空间,急需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来优化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文物工作的影响力。

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科技,博物馆从业者必须有前瞻性的思考,积极应对挑战,主动学习和应用各种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构筑新型平台,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工作,才能把握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机遇。

趋势四文创先行,再战周边,增强造血功能

2016年,博物馆的文创激情,被政府一连串的组合拳,彻底点燃。

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正式成为博物馆的“标配”, 博物馆的文创开发从“萌萌哒”的衍生品向文博IP转型。

从3月份开始,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博物馆松绑,让市场发力。鼓励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积极探索文物活起来的有效途径。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地博物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创新设计等方式,纷纷加大了文化产品开发力度,通过研发文化产品、提供差异化优质有偿服务等途径,为公众提供了相应服务,延伸和拓展了陈列展览的展示服务空间,顺利地实现了对博物馆文化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的传播,同时又增强了博物馆自我造血功能,减少了对财政单一补贴机制的依赖,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在博物馆与文创企业亲密合作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优质IP资源觊觎已久的互联网巨头们,,也把触角伸到文博行业。

故宫博物院与腾讯战略合作,双方在社交平台等领域深度挖掘故宫IP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天猫旗舰店上线,携手阿里巴巴将“文创中国”线下运营中心落户上海自贸区;苏州博物馆与聚划算合作,推出“型走的历史”主题活动…….

这意味着,博物馆的眼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个产品的开发,而是更进一步瞄准了平台建设和IP深度挖掘。

从2015年《博物馆条例》提出博物馆可以经营开始,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整正在改变博物馆对财政单一补贴机制的依赖,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博物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除了大力发展文创产品外,其他周边产业也正逐步提上议事日程,比如教育、旅游、影视、动漫、游戏、餐饮、文化体验、博物馆小镇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博物馆增强造血功能的发力点。

但是,说易行难。

多年事业体制的熏陶,已经固化了博物馆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加上体制机制的束缚、市场运作能力的欠缺和经营人才的匮乏,单纯靠博物馆自身力量,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实效。

怎么办?

合作交流,社会参与,跨界产生力量。

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应该是博物馆的首选。

结束语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彰显文博情怀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文化行动。充分说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经全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与行动,纳入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日程。

这给文博单位指明了未来的工作方向:

一要通过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来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大众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要利用文物征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产品开发,与旅游、科技、教育、金融、企业等人们的生产生活方面融合发展,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

三要通过陈列展览、国际交流、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功能如何演进,博物馆保护历史遗产,传承优秀文化的终极使命,始终不会改变。

不管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还是其他什么功能,博物馆最是要终为人服务的。

未来博物馆之间的竞争,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竞争。

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得博物馆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

博物馆已不仅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还成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机构。

2017年,博物馆行业的主基调是:让文物活起来落实落地。

为此,国家将继续给博物馆“松绑”,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以推动博物馆创新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调动博物馆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

2017年,博物馆形态将更加多元化,文化服务和教育功能愈发突出。融入当代生活,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命题。

2017年,博物馆有更多的挑战需要面对:如何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如何进行跨界合作,如何利用新技术构筑新型平台,如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如何重写博物馆人的情怀…….

这些问题,永远没有现成答案。

博物馆要想有所作为,唯有把握趋势,积极行动,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趋势一

形态多元,两级分化,面临重新定位

在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博物馆已不仅仅由建筑和藏品定义。

地铁站、社区、商场、户外,都可以成为延伸和实现博物馆功能的重要场所,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露天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

老牌博物馆则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应用新技术拓宽受众面,不但惠及当地民众,还想方设法让外地的观众参与其中。

博物馆的地域和时空限制被逐渐打破,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博物馆发展两极分化现象愈加明显。

大型国有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兵强马壮粮多,再加上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不但在软硬件升级、新技术应用、观众体验改善等方面取得先手,还可以斥巨资推出重磅展览,制造轰动效应,引发社会关注。

此外,大馆还可以利用资源和品牌优势,吸引各路诸侯与之合作,头部效应会更加明显。

强者更强、二八定律将在博物馆界再次得到验证。

与“有钱就是任性”的大馆相比,地方中小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日子,则是另一番景象。

政策红利到了这里,已经层层递减。

缺钱少人,连藏品的规范和有效管理都难以实施,更不要说其他职能了。有心报国,无力上阵,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

国有小馆有财政拨款,即便日子难熬,但至少不用为吃饭发愁。

而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则仍然要为生存问题,绞尽脑汁,四处奔走呼喊。

这些小馆的生存发展命运,更多的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意愿和支持力度。

可以预见,一少部分没有资金支持,没有造血功能的小馆,在2017年会免不了关门的惨淡结局。

很不幸,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面前,博物馆行业也不能例外。

这是博物馆行业的悲哀,也是博物馆人的无奈。

然而,即便如此,2017年的博物馆行业,整体上仍会延续蓬勃发展之势。

博物馆的形态更加多元,博物馆的数量持续增长,博物馆的社会角色更加重要,博物馆的竞争也越发激烈…….

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不管是实力雄厚的大馆,还是默默无闻的小馆,都应该静下心来,先研判大势,再审视自身,重新精准定位,然后制定发展战略,最后分步实施。

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趋势二

功能演进,角色转换,融入当代生活

博物馆的传统功能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

博物馆最早的功能是王权对胜利的陈列,中世纪后演变为贵族的私人收藏空间,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步成为对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此后由政府、基金会和个人进行支持,开始谋求扩大在公众当中的影响力。

随着博物馆自身的演进和公众需求的改变,早期以收藏为核心的“神庙”功能逐步淡化,让位于吸引公众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公共论坛”功能,同时周边文创、智慧服务等功能建成产业,更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

目前,中国博物馆正在经历着“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博物馆做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属性不断强化,工作重点不再是博物馆的可及性,而是调整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满足公众教育和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

为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转换角色,放下身段,以服务者的姿态,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博物馆在城市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巨大作用。2016年,我们听到了很多城市宣称要打造博物馆之城。去年下半年,随着特色小镇的持续火爆,打造博物馆小镇,又被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频频提及……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博物馆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博物馆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势力。

这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必然变得旺盛。而博物馆里的藏品,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衍生各种文化产品的源泉。博物馆手握重宝,掌握着绝对主流的初始文化资源,对馆外人有着难以抗拒的天然吸引力。

现在的问题是,博物馆是否有能力运用好这些资源,藉此来一个华丽转身,一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

显然,按照以前的老套路,只是在圈子里小打小闹,肯定会错失这一发展机遇。

有作为才有地位,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值得每个博物馆人深思。

趋势三技术驱动,创新变革,构筑新型平台

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驱动着博物馆不断进行创新变革。

近年来,作为传承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创造性表达的风向标,博物馆以增强观众体验为导向,实现了运营模式与移动应用、社交网络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用创新科技手段整合线上线下活动的新型博物馆生长模式。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谈“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时指出,当前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是对于文物的价值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全面、系统挖掘和深刻阐释文物的多元价值,难以讲好“中国故事”;

二是对于文物保护的能力有限,在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更大范围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都有大量难题尚未突破,需求复杂而巨大,技术手段却十分有限、单一;

三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有限,展示传播方法陈旧、形式雷同,事倍功半,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急需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技术,突破装备革新,来提高文物保护利用的质量与效果。

从长远看,文物博物馆事业不仅在维系国家记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自信和扩大国家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也将在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空间,急需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来优化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文物工作的影响力。

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科技,博物馆从业者必须有前瞻性的思考,积极应对挑战,主动学习和应用各种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构筑新型平台,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工作,才能把握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机遇。

趋势四文创先行,再战周边,增强造血功能

2016年,博物馆的文创激情,被政府一连串的组合拳,彻底点燃。

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正式成为博物馆的“标配”, 博物馆的文创开发从“萌萌哒”的衍生品向文博IP转型。

从3月份开始,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博物馆松绑,让市场发力。鼓励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积极探索文物活起来的有效途径。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地博物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创新设计等方式,纷纷加大了文化产品开发力度,通过研发文化产品、提供差异化优质有偿服务等途径,为公众提供了相应服务,延伸和拓展了陈列展览的展示服务空间,顺利地实现了对博物馆文化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的传播,同时又增强了博物馆自我造血功能,减少了对财政单一补贴机制的依赖,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在博物馆与文创企业亲密合作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优质IP资源觊觎已久的互联网巨头们,,也把触角伸到文博行业。

故宫博物院与腾讯战略合作,双方在社交平台等领域深度挖掘故宫IP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天猫旗舰店上线,携手阿里巴巴将“文创中国”线下运营中心落户上海自贸区;苏州博物馆与聚划算合作,推出“型走的历史”主题活动…….

这意味着,博物馆的眼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个产品的开发,而是更进一步瞄准了平台建设和IP深度挖掘。

从2015年《博物馆条例》提出博物馆可以经营开始,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整正在改变博物馆对财政单一补贴机制的依赖,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博物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除了大力发展文创产品外,其他周边产业也正逐步提上议事日程,比如教育、旅游、影视、动漫、游戏、餐饮、文化体验、博物馆小镇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博物馆增强造血功能的发力点。

但是,说易行难。

多年事业体制的熏陶,已经固化了博物馆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加上体制机制的束缚、市场运作能力的欠缺和经营人才的匮乏,单纯靠博物馆自身力量,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实效。

怎么办?

合作交流,社会参与,跨界产生力量。

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应该是博物馆的首选。

结束语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彰显文博情怀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文化行动。充分说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经全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与行动,纳入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日程。

这给文博单位指明了未来的工作方向:

一要通过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来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大众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要利用文物征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产品开发,与旅游、科技、教育、金融、企业等人们的生产生活方面融合发展,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

三要通过陈列展览、国际交流、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功能如何演进,博物馆保护历史遗产,传承优秀文化的终极使命,始终不会改变。

不管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还是其他什么功能,博物馆最是要终为人服务的。

未来博物馆之间的竞争,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竞争。

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相关文章

  • 2017-2022年中国民俗文化市场运行态势研究报告(目录)
  • 2017-2022年中国民俗文化市场运行 态势研究报告(目录) www.chyxx.com 公司介绍 北京智研科研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从事市场调研.产业研究的专业咨询机构,拥有强大的调研团队和数据资源,主要产品有多用户报告. ...查看


  • 成都市青羊区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 成都市青羊区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 2012-7-17 12:58:00 来源:互联网 第一章 健康产业概念与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民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 ...查看


  • 2017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案例分析]每日三题,练手啦
  • 第一题 一.情景描述 某博物馆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4133.7m2,总建筑面积63390m2.建筑高度(檐口)36.4m,地上五层,地下两层,地下三层为2.2m层高的设备夹层.工程性质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建筑.其中地上各层和地下一层南区为展示. ...查看


  • 2017-2022年中国烷基葡萄糖苷产业市场运行及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目录)
  • 2017-2022年中国烷基葡萄糖苷产业市场运 行及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目录) 报告简析: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市场调查领域已有十余年的调研经验.着力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多用户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查阅咨询报告. ...查看


  • 中国邻硝基氯化苯产业调研分析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中国服装行业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2017考研适合女生考研的专业推荐之文化产业管理
  •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是应该如何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中公考研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择校择专业信息,并且提供考研辅导.考研复习资料.2017考研时间等信息,祝2017考研学子金榜题名,考入自己理想院校. [文化产业管理] 适 ...查看


  • 北京安贞医院黄连军主任:情绪不好,家庭不和谐,易引发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 在外工作每次和父母通电话,父母都会对我们千叮咛万嘱咐: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身体是一切的资本!别等到老了得病了,才知道身体的重!要!性! 是的,人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 那么今天就由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主任医师--黄连军,全面的分 ...查看


  • 中国中小企业贷款行业研究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