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民间文学 引言

第一讲 引言

教学目的:对民间文学有感性认识,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意识到民间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讲讲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理解民间文学就在大家身边。引起对民间文学的兴趣,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热爱民间文学,因为民间文学我们大家的文学,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学。我们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也是它的传播者和修改者。能够意识到民间文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离不开民间文学的。

我们每涉足一门学科,需要了解它的大概容貌,总有一些基础的问题需要搞清。比如,这门学科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性质、方法和基本观点是什么?本讲开始之前,我想要问大家:你心目中的民间文学是什么?你对民间文学是怎么理解的?现在你所知道的民间文学作品有哪些,列举出来?我希望在座每个人都可以给“民间文学”这个词下个定义。为什么不能呢?每一个名词术语不过学者创造出来,用以更方便地认识事物。你们也是学者,即使以后不在大学里做研究,你们也应该有自信,运用你智慧的大脑,给自己眼下的事物命名。不要以为别人给你定义好了,就不能更改了,要敢于打破权威,只要你定义得好,你就是权威。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你的定义,待会我请人讲。

民间文学概论课是高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一分钟到了,哪几位敢于打破权威的勇士站起来讲讲?没有我就点将了。刚才有同学都给“民间文学”下了定义,也有同学列举了民间文学的类型。到底“民间文学”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以后重点讲。

大家知道,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化热。什么都是文化,法律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甚是还有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网络文化等等,都和文化勾连起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两类组成的:一类是上层的,一类是下层的。那么上层的,是知识阶层的文化;或者说是精英文化,也可以这样讲,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那么,另一类为社会底层的文化,平民的文化、民众的文化。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化是更稳定的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结构中,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它是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一种基石的地位。上层文化,或者说是精英文化,是建立在这个基石文化,或者说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的。所以说,民间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也就是说,最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用一句通常所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民间文化,具体到民间文学,在所有的文学中最带有民族性的。这种文化是由漫长的历史的积淀下来的,和民众的心理,性格和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民族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周作人先生他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个三角形。在顶端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那么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要影响下层文化,顶尖文化要影响基座文化,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上层文化是建立在下层文化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处于社会基层的下层文化,上层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支撑。下层的民众文化由民众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等组成,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它不像上层文化,它的变化的频率是比较快的。下层文化,它也不是哪一个人,权威有多么大,他也不可能改变下层文化。所以说,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对上层文化来讲,下层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我刚刚讲了,它是由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广大民众创立的,并且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口耳相传,是广大民众生活的最最真实的反映。也是这个区域内民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兰朵》剧照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蒙古语意思为“温暖”dulaan )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Calaf )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 )---蒙古语为“恋人或者太平的意思””。

《图兰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为《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 的短篇故事。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日》。《Turandot (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图兰朵的故事始见于17世纪波斯无名氏的东方故

事集《一千零一日·杜兰铎的三个谜》。大约在1910年前后,普契尼的一位喜欢旅游的朋友给他带回来一首歌,这首歌便是中国民歌《茉莉花》。普契尼听到这首曲子后大为激动,他一遍又一遍听《茉莉花》,越听越觉得喜欢。因此,他决定将这一曲子用进一部歌剧中。这支曲子既然来自古老的中国,那么用在一部与中国相关的歌剧中,是最相得益彰的。他因此想到了卡罗·哥兹的寓言剧《图兰朵》,那部寓言剧讲的正是中国公主的事,剧情与这首曲子也很合拍。(97年,张艺谋在各国演出,09年鸟巢版《图兰朵》)

“东边小山岗上, 鸟儿啼声凄凉, 春天看不见花和草, 冬天盖满了雪和霜。 四面八方的王孙才郎, 人人向往图兰朵公主, 她的美貌就像天仙一个样。 春天的花儿只为她开, 秋天的明月只为她亮。”公主图兰朵问道: “是什么在每天白昼死去,却在夜晚重新诞生?” 卡拉夫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道: “是希望!是我对图兰朵公主的希望!” 两位大臣打开写着答案的黄绸,那上面的两个大字就是“希望”。 图兰朵公主有些恼怒,她走近卡拉夫,逼视着他提出第二个问题: “是什么有如火焰般燃烧,但当你死去,它就变得冰冷?” 卡拉夫犹豫了,周围的人们甚至包括老国王和大臣们也都为他着急,鼓励他拿出勇气,一定要镇静。卡拉夫抬起眼睛,直视公主: “是热血!它将温暖你那冷酷的心!” 公主这下有点慌神了——在又一次打开的黄绸上,分明写着“热血”两个字。周围的人们兴奋了,图兰朵气恼地命令卫兵用皮鞭抽打那些百姓,不许他们出声。然后,她狠狠地说出了第三个谜: “让你燃起烈火的冰块是什么?” 卡拉夫没有回答,他低下了头,苦苦地思索着。周围静得可怕。图兰朵幸灾乐祸地说: “怎么?异邦人?恐惧已占据了你的心,看吧,你的希望化成了灰烬!” 卡拉夫抬起头来,看着公主那冷酷的面容,略略沉吟了一会儿,突然,他大声地回答道: “这最后的谜语我已猜出,答案就是你——图兰朵公主!”

【课程性质】

《民间文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意图在民俗文化的大框架下,立足文学特质,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认识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了解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对民间文学的几种重要体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充实和扩展学生的文学和语言知识,培养初步的学术能力。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对通俗文学、作家文学有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了解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文学、文化视野,也有特殊的认识作用。这门课的学习,对于充实学生知识,增进学生客观认识民俗事象和民

俗文化传统的意识,以及发展理解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心理的能力,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内容】

阐释民间文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讲述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对民间文学的几种重要体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一些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以点带面,探讨民间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并学习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旧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各体裁中有价值的问题。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家是否在脑中做了浏览对比,你以前学过民间文学作品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文学?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学习的内容是哪些呢?作家介绍、内容鉴赏、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

课程表上把本课写成“民间文学”,与其他课程,仿佛这里讲的将是所谓“民间文学”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其实,这种猜测只对了一半。这门课将集中向大家介绍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例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歌谣、谚语、民间长诗等等。包括它们的时代、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特殊在它的载体—口头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也在作品的主人不是作家,而叫“传承人”,传承人大多是工人、农民,也包括使用口头文学形式的其他人。再通俗地讲,就是老百姓。所以,有关它的研究和一般文学研究存在较大区别,评价标准也和一般文学研究有差异,甚至于常常不评价,而只是客观描述—比如研究其世界性分布与传播。民间文学虽然是口头文学,但是它的传播却是世界性的。如灰姑娘。所以,民间文学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的学科—FOLKLORE 。民俗学是把作品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看待、研究的。因此,它不注重于单一的艺术评价。所以,以后讲课中大家会遇到一些乍一看似乎艺术性不高的作品,只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而进入教材。也就是说,民间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不是纯文学的,也包含了一部分民间大众的观点。准确地讲,是民俗学的标准。除了作品以外,还要介绍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些理论观念。使大家对这个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以,这既是一门作品课,又是一门理论课。

教材:1、《民间文学引论》2、任课教师讲义

万建中

1961年生,江西省南昌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民俗学

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民革支部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主要研究方向:万建中教授长期从事民俗学方面研究,在中国民间叙事文学、中国民俗史、民俗学理论等领域较有成绩。

代表著作:《民间文学引论》、《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中国民俗史:民国卷》、《饮食与中国文化》、《中国历代葬礼》、《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禁忌与中国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中的“物质”因素》、《中日民间故事中四种禁忌母题的文化解读》、《禁忌民俗发生论》 等。

获奖信息: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 “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等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 ; 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1980 民间文学书写的新范式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发轫于“五四”时期北大歌谣征集活动。最初的民间文学研究以及对民间文学的界定都受到过西方民俗学研究的影响。真正作为高等院校一门学科的民间文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什么是民间文学?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援引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观点,认为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并称“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从其劳动和社会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总汇”。在一些辞书中,“民间文学”也被界定为“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这一理论判断基本符合历史的实际,尽管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这样的界定注意到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以及知识性特点,把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享受的主体界定为“人民”或“劳动人民”,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只有“知识总汇”才与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有关,但没有被强化突出。所以说,这一阶段有关民间文学的定义都是照搬前苏联模式的结果,整个理论框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要做的仅是把本土的内容填充进去。此体系对中国民间文学书写所产生的影响至今犹有余波,以致国内民间文学教材之间基本上差别不大;较早的教材明显带有阶级斗争论的观念,较近出版的把“人民”或“劳动人民”置换为略显中性的“民众”,吸收了新发掘整理的民间文学材料。期间虽有段宝林先生主张对民间文学要做立体研究,以及杨利慧、黄涛诸学者重视民间文学的语境等富有新范式雏形的观点,但相关研究对这样根深蒂固的民间文学书写体系还是反思不够,鲜有从学科体制本

身进行批判性重构。因此,大多数民间文学教材都没有很好地显示出学科本身的深度,以致形成民众的文学就应该是这样浅显的心理暗示。

另外,随着文字、图画、音响、影视、电脑等媒介的出现与运用,民间文学的传播空间获得空前拓展,其传承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尤其是进入国际互联网时代之后,伴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启用,民间文学的概念也面临着重新思考与界定的任务。

这本书与其它民间文学教程最大的不同,也是本书最大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引导,一种思维的拓宽。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当今重要的民俗学理论。它真正把民间文学的研究引向了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或者说,真正把民间文学放在了多元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文学。我想这或许暗示了民间文学的新命运。

万建中先生的《民间文学引论》无疑是此种情境下的“另类”书写,在学科本身的理论深度建构上大大超越于以往任何一部民间文学教材。虽然也有部分理论阐述与民间文学现象还不是那么水乳交融,但著者的理论探索意识和充满安全感的论述,都昭示着迥异于以往民间文学书写的新范式。其《民间文学引论》中的情境、生活属性、表演、民间文学叙事等概念都是第一次在民间文学教材中被论及或强调。把民间文学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使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凸显,从而有力地强化了民间文学学科本身的属性,至少初步拥有了与作家文学对话的底气。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征从而获得彰显,也为民间文学研究展示了新范式。相比较而言,以往教材多注重对被文字记录凝固后的文本分析,忽略了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情境性,其美学和批评话语系统愈来愈显得不堪重负,这是现代民间文学发展逼迫出来的。民间文学不只是作家文学的资源,我们可以更广泛地看待民间文学,把它当作生活的技艺,是传统的或者本地的实践活动的整个范围———包括语言的、物质的和习俗的活动,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文论家艾伯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研究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以及读者,也在万著中得到创造性的体现,不过这里的“作品”是生活世界中的活态的文本,与程式化的生活和程式化的审美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民间生活世界充满民间文学的动感、质感。如果说以往的民间文学研究是韦勒克意义上的内部研究,即仅仅关注文字记载后的文本中的民间文学,那么,万著《民间文学引论》似乎更强调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某种情境下更强调民间文学的书面文本返回到生活中去,以获取其原本的活态性,与生活世界水乳交融;研究、体验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审美情境性研究,或者说让活态的民间文学重新回到生活世界。万著中把前者称为“民间文学的文

学文本”,后者被称之为“民间文学的生活文本”。

放眼全球背景下的民间文学研究,西方是走在前列的;重大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几乎都是西方学者完成的。作家文艺学的研究也启发着民间文学的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严重滞后,一时半时难以走出消化吸收西方理论资源的阴影。“五四”时期对西学的借鉴与启蒙救亡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研究也像政治一样全面倒向前苏联的怀抱,构建本土化的民间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都丧失了,遑论创新。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苏联体制下受到压制的民间文学理论也被当时的中国学者拒绝了。真正的民间文艺学大家如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成果只有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介绍到国内。本土化的民间文学研究一直笼罩在西方的阴影里。可喜的是,这样的借鉴和吸收有了重要进展。万建中的《民间文学引论》视野开阔,广泛吸收最新成果,尤其是对西方的理论资源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兼收并蓄,因而赋予其专著以很浓的理论思辨色彩,这是以往同类教材中所缺少的,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中亟待建构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民间文学引论》作为一本高等院校的民间文学教材无疑显得有点“另类”,作为颇具个性的专著可能更合适。

民间文学研究的展望

毕竟,万建中先生的《民间文学引论》给我们今后的民间文学研究带来很多启发,例如,如何把用来分析作家文学文本的叙事学,成功转换为分析民间文学的文学文本和书面文本的有效工具,就很有挑战性和前瞻性。诚然,如何做到理论阐释与研究对象的妥帖吻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在众多民间文学教材中——包括万建中的《民间文学引论》——民间文学批评一直缺席。既然我们的民间文学研究可以借鉴作家文艺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民间文学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批评,而不仅仅是民间文学研究。在笔者看来,民间文学研究不等于民间文学批评。民间文学批评的缺席就很有探究的必要,相关研究迄今还未见到。若结合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功能,我们可能会厘定出民间文学批评的原则或维度。

民间文学的生态环境走向虚拟化,身体几乎被悬置。民间文学原本与生活世界血脉相连,具有现场性和原生态性,如今却脱离了生活世界,被各种媒介所再现或表现,使民间文学艺术又增加了某种表演性,从而具有了双重的表演性,因此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体验。这种历史情境有利有弊,若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无疑是人类生活走向虚拟等荒诞处境的真实征候。所以有学者曾经著文强烈呼吁重视史前艺术研究的思想在此凸现其重要价值。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问题。金耀基从古城海德堡寄给

董桥的信上说:“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那里了!”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兴的民间文学都是民众所需要的,后者总会或多或少拥有传统的基础,前者至少能帮民众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 另外,在当今社会步入“技术世界”、信息时代之际,在民众与精英、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口头语言与大众传播媒介、迷信与理性、落后与现代等诸多二元对立的冲突交织中,民间文学类型的消长、内容题材的更替、传播途径的变化,都是值得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者关注的新问题。这些建构民众审美认知方式的民间文学将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文学,民间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学理论,它有用吗?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同学有意义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以为:

1、它可以加深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理解。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僵化的死文学”(即书面文学),一条是“民间的活文学”(即白话文学)。民间文学本身就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被忽视了。现在我们应该了解它。胡适还认为:“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1)民间文学对书面文学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即使从增进对书面文学的理解,也应该学习民间文学。

自古以来,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作家文学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如果大家学了《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么对作家文学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这一论述就会更加深刻。比如说,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了大量的辉煌的诗篇。著名的唐诗就有三百首,还有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滋养。诗歌从很简单的三言,四言和七言,从形式上就是吸收了民歌的影响,更不要说内容了。再比如说,明清小说,特别是章回体的小说,章回体本身就是由民间的说话演变而来的。因为民间的说话,它在演唱的时候,不可能一天把它全部演完,所以说,它要分章,“请听下回分解”。即便是内容,也是吸纳了民间文学的素材的。像《西游记》,《聊斋志异》,甚至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故事在写进小说之前,都在民间流传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说,民间文学是所有的其他的文学的源泉。

我们说中国的文学有两大流派,一般都是这样说的,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源头一般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楚辞》,《楚辞》就是楚地的诗歌,是在楚地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再比如说,我们一般认为是黄河流域的《诗经》。《诗经》里的主要的1 胡适:《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集》第9页。其中他回忆1916年前后自己的思想。

作品就是《国风》,那么《国风》本身就是民歌,只不过它是官方有意识的从民间采集上来的。编成集子,经过了论述加工。所以说如果大家了解了中国的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的文学发展史,就可以知道民间文学对整个民族文学的发展,它的意义是非凡的,巨大的。

2、从口头文学的角度、从民俗学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学现象,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文学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它的地位不能过高估计。农村民歌手、故事家往往都是穷人,社会地位不高。过去,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过分拔高了,90年代之后,文学回归本位,很多作家不服气,理论家也有失落感。这是不对的。 新洲裁缝邓训华坚持写作30余年终出文集,卖鱼翁陈海燕出版了22万字自传体小说《鱼贩吟》,布鞋店小老板李燕的诗集《瘦月亮》也付梓待印„„在网络时代,武汉市新洲区仍有一批草根作家笔耕不辍,有近30人出了作品集。

据了解,新洲业余作家有上百人,涉足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领域,仅城关邾城就有近30人。他们中有公务员、教师、医生,也有农民、小贩及无业人士。近年来,新洲草根作家涌现一股出书热,目前已有近30人出了作品集。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的罗光胜称,邾城历史悠久,曾出现过无数贤达人士,在这种传统下,这批草根作家至今仍矢志于文学创作,坚守精神追求。

出版有诗集《笛声》、《一地阳光》的王腊波原本是一介农民,因诗写得好,被作为笔杆子招到机关做地方志研究,后成了国家干部。他的经历当时影响了一批人,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创办新洲青年诗歌学会时,会员一度达到百余人,不少会员坚持写作至今。 近日畅销书《吕碧城情传》的作者周娴,成为为数甚少的走向市场的草根作家,其小说《帮夫记》被一家传媒公司以10万元买断版权。

据了解,新洲草根作家多是自掏腰包出书,一般花费一两万元,印刷1000册。“虽然作品集很难变成钱,但这是对几十年爱好的总结,也能让圈内人了解自己的水平,因此乐此不疲。”一名草根作家说。

旭日阳刚是一个由流浪歌手组成的音乐组合,吉他手刘刚,主唱王旭。2010年9月他们翻唱的《春天里》视频走红网络,一月内转帖超过了两百万,感动无数网友。

有几个误解应该消除:

(1)、民间文学并不只是社会下层人民的文学,而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的一种特殊文学——口头文学。我们每天看的都是作家文学,是精品。民间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粗浅的,底下的,浅陋的,低俗的,是下里巴人的文学,是下里巴人的玩意。那么这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理解民间文学它的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认识世界的价值不同,才会产生这样一些片面的看法。实际上,我们讲,我们把这门

课定义为民间文学概论,把这个文学定义为民间文学,实际上这个定义本身,它就有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民间文学,他是文学,又不是纯文学,它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是老百姓生活的一种样式。关于这一点,以后还会着重讲到。因此,你们的看法不可能达到深刻的片面。只是一种浅显的片面,而不是深刻的片面。那么,在专门从事这一学科的调查研究之前,我对民间文学也是有片面看法的。觉得把自己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这样一种浅显的文学样式,我觉得是不是会被人看不起。人家都是在研究高雅文学,精英文学,上层文学,而你是在研究民间文学,它是属于下层的,老百姓自己的文学,你研究这个是不是有前途。那么,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我才认识到,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具有强大的现实功能。这种文化内涵,它的包容性,现实功能之强大,强大的这样一种渗透力,这是任何文学都没有办法比拟的。

(2)、文学是包含着许多层次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许多日日常新的时髦创造,又有深厚复杂的千古不变的历史传承。这两个方面交织着,共同影响、满足着我们的心灵。针对文学创作的这两个层次,文学研究实际上就产生了两种探索方向:一种是追随创新,以创造性作为评价的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目前书面文学研究中较多。这种价值取向非常典雅、甚至玄妙,但是实际是以少数精英的艺术口味来作为标准。另一种研究方向是探索作品中包含的传统,在不同的外在内容之下探索其中对于传统的再现。口头文学虽然简单,因而时常更新,但是其中对于传统的再现却是十分突出。这些再现使我们可以了解文学中最持久、最深厚的东西是什么。

3、了解一个民族民众的文化心态、思维特征,性格特征,民间文学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要制定对日本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后,美国怎么样对待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人将会干些什么。能否不进攻日本本土,日本人就能够投降。美国是不是需要轰炸日本的皇宫,摧毁它的总部。美国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牺牲美国人的性命和削弱日本人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决心。应该怎么样做?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美国要知道的不仅仅是东京当权者的想法,也就是日本最高统治者的想法是什么。这一点美国人应该知道。但是,仅仅了解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也不仅仅是需要了解日本悠久的民族历史,不仅仅是要了解日本的军事经济一些方面的状况。美国人必须知道他们的政府可能指望从国民那里得到多少支持。任何一场战争,就是包括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也需要知道伊拉克人,伊拉克民众,他在想什么,他会采取什么行动。这些都是需要去研究的,去调查的。这就

必须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它的风俗习惯,它的思维方式。

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巨大,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它。西方国家认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敌人的本性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要与日本作战,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她接受了这样一个任务。但是她没有去过日本,那么在战争期间,她也没有机会到日本去,这样她就只能借助第二手材料,把她能够找到的日本人的影片,日本的一些书籍,关于描写日本人的一些书籍,还有一些照片,所有的,她能够找到的,本尼把这些材料全部找来看,其中日本的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给了她极大的帮助。那么,她最后向美国政府提供了她的研究成果,一份关于日本国民性的报告,那么这份报告后来出版翻译成我们中文,而且出版了好几个版本,有的版本叫《菊花与刀》(有的叫《菊与刀》)。

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du 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在这部书中,本尼迪克特成功地雕塑出了与欧美文化类型截然不同的日本文化。日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它的特征,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作者认为日本的社会结合,大部分是统治和被统治服从的关系,而不像西方人那样,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自由的意志这一媒介来结合。也就是说日本人的这样一种关系,往往是属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处在一个社会的组织里边。日本的统治、服从的关系是由报恩的义务构成的,报恩的义务是一种无限的义务。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要报恩。而从这种义务的无限性产生了人身的这种服从关系。我处在这个集团里面,我处在这个公司里面,处在这个组织里面,我就是这个组织里的人,我就要回报这个组织,因为这个组织给了我生活的各种来源,我就要为这个组织作出贡献。这是一种义务,而这种义务一直要履行到你离开这个组织之前。只要你处在这个组织里面,你就要为这个组织尽义务。所以说从义务的无限性中产生了人身的服从关系。

那么,日本人最崇尚的,认为最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是什么呢?人是处在每个组织里面,而比组织更高的是,带有国家最高权威的是什么呢?是天皇。所以说,所有的人都是天皇的臣民,都要服从天皇,对天皇应该是无条件的服从。因此,只要天皇下令投降,臣民就会承认战败这样一个事实。他要是自己实在不愿意投降,他就只能剖腹自杀,也不能反抗天皇的命令。以剖腹来效忠天皇。因此美国军队在日本,他是会收到欢迎的。为什么呢?天皇下令投降,放下武器。

通过分析,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不同于欧美文化,欧美文化是一种“罪恶感文化”。的确是这样,因为欧美文化,他是处在基督教的国度里的,基督教,他宣扬的是一种“原罪”,就是你一生下来,你一来到这个星球,你就是有罪的。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你让你的母亲十月怀胎,尤其是在生你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你让你的母亲遭受磨难,你就是有罪的。你来到这个星球,你就是要来赎罪的。你要行善,做好事,回报赐予你生命的人。而且在圣经里面也宣扬,在伊甸园里面。伊甸园里面本来是很纯洁的,亚当和夏娃是没有性的意识的,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金苹果,使亚当和夏娃有了性的意识,萌发了性的冲动,他们结合在一起,这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的。上帝在哪里呢,当亚当和夏娃,他们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的时候,他们被驱赶出了伊甸园。有了性的意识以后,就繁衍了人类。所以说就是有了罪恶,才有了人类。基督教是这样宣扬的,所以说人都是要赎罪的。所以说每个星期要做礼拜,要忏悔。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忏悔。这是罪恶感文化。

而日本民族文化,按照本尼迪克特的划归,认为它是一种“耻辱感文化”。本尼迪克特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日本自己的广泛认同。正像作者所说的:日本战败了,但日本人并不捶胸顿足地忏悔自己的罪过,来反思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日本人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在这里,来忏悔自己的罪行,日本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不像德国人,德国人对自己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是会进行深刻的反思的。对纳粹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是会进行深刻反思的。日本人不会这样做,而是把失败看成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是一种羞耻,民族的耻辱。他不是去反思,而是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失败了,日本人就放弃战争,而走向强化经济实力的道路,搞经济建设。所以说,日本人在战后,整个国民都投入到日本的建设当中,使日本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至于日本人他是以经济上的建设,经济上的实力,或者说把自己的产品输入到其他国家,以这样一种方式来雪耻,来解脱他在战争中蒙羞的这样一种耻辱,这样一种失败。所以说,正是这样一种耻辱感,深刻的耻辱感,全民族的耻辱感,让日本人形成了一种坚固的凝聚力,带来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所以,现在的

确是,日本的产品行销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我们中国每城市里每一个家庭里面,哪个没有日本的产品呢。即便不是原装的,肯定有一些零部件是日本的。日本的产品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可是,美国的产品要进入日本的市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美国的商人就感叹“日本是一座攻不下的富士山”。的确是这样。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为美国对日本的战后的政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而且已经得到了验证。通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4、有利于提高我们同学的口头语言能力。例如跟别人搞联欢会,我们不会跳舞,不会表演。但是会讲笑话、会唱民歌,如何呢?

5、考研

分数线、书目。06级、07级李倩(硕士论文)、08级兰天龙、09级张小丁、10级

有以上几条,我想大家应该好好学学民间文学。

考查(2学分)方式:【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研究型、参与型等课型教学理论和方法。 ● 点名四次

● 作业一次

● 考查试卷

上课说明:

讲课,讨论,鉴赏。。。(希望大家提供意见和建议)

第一讲 引言

教学目的:对民间文学有感性认识,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意识到民间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讲讲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理解民间文学就在大家身边。引起对民间文学的兴趣,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热爱民间文学,因为民间文学我们大家的文学,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学。我们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也是它的传播者和修改者。能够意识到民间文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离不开民间文学的。

我们每涉足一门学科,需要了解它的大概容貌,总有一些基础的问题需要搞清。比如,这门学科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性质、方法和基本观点是什么?本讲开始之前,我想要问大家:你心目中的民间文学是什么?你对民间文学是怎么理解的?现在你所知道的民间文学作品有哪些,列举出来?我希望在座每个人都可以给“民间文学”这个词下个定义。为什么不能呢?每一个名词术语不过学者创造出来,用以更方便地认识事物。你们也是学者,即使以后不在大学里做研究,你们也应该有自信,运用你智慧的大脑,给自己眼下的事物命名。不要以为别人给你定义好了,就不能更改了,要敢于打破权威,只要你定义得好,你就是权威。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你的定义,待会我请人讲。

民间文学概论课是高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一分钟到了,哪几位敢于打破权威的勇士站起来讲讲?没有我就点将了。刚才有同学都给“民间文学”下了定义,也有同学列举了民间文学的类型。到底“民间文学”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以后重点讲。

大家知道,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化热。什么都是文化,法律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甚是还有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网络文化等等,都和文化勾连起来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两类组成的:一类是上层的,一类是下层的。那么上层的,是知识阶层的文化;或者说是精英文化,也可以这样讲,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那么,另一类为社会底层的文化,平民的文化、民众的文化。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化是更稳定的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结构中,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它是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一种基石的地位。上层文化,或者说是精英文化,是建立在这个基石文化,或者说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的。所以说,民间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也就是说,最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用一句通常所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民间文化,具体到民间文学,在所有的文学中最带有民族性的。这种文化是由漫长的历史的积淀下来的,和民众的心理,性格和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民族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周作人先生他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个三角形。在顶端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那么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要影响下层文化,顶尖文化要影响基座文化,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上层文化是建立在下层文化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处于社会基层的下层文化,上层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支撑。下层的民众文化由民众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等组成,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它不像上层文化,它的变化的频率是比较快的。下层文化,它也不是哪一个人,权威有多么大,他也不可能改变下层文化。所以说,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对上层文化来讲,下层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我刚刚讲了,它是由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广大民众创立的,并且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口耳相传,是广大民众生活的最最真实的反映。也是这个区域内民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兰朵》剧照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蒙古语意思为“温暖”dulaan )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Calaf )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 )---蒙古语为“恋人或者太平的意思””。

《图兰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为《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 的短篇故事。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日》。《Turandot (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图兰朵的故事始见于17世纪波斯无名氏的东方故

事集《一千零一日·杜兰铎的三个谜》。大约在1910年前后,普契尼的一位喜欢旅游的朋友给他带回来一首歌,这首歌便是中国民歌《茉莉花》。普契尼听到这首曲子后大为激动,他一遍又一遍听《茉莉花》,越听越觉得喜欢。因此,他决定将这一曲子用进一部歌剧中。这支曲子既然来自古老的中国,那么用在一部与中国相关的歌剧中,是最相得益彰的。他因此想到了卡罗·哥兹的寓言剧《图兰朵》,那部寓言剧讲的正是中国公主的事,剧情与这首曲子也很合拍。(97年,张艺谋在各国演出,09年鸟巢版《图兰朵》)

“东边小山岗上, 鸟儿啼声凄凉, 春天看不见花和草, 冬天盖满了雪和霜。 四面八方的王孙才郎, 人人向往图兰朵公主, 她的美貌就像天仙一个样。 春天的花儿只为她开, 秋天的明月只为她亮。”公主图兰朵问道: “是什么在每天白昼死去,却在夜晚重新诞生?” 卡拉夫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道: “是希望!是我对图兰朵公主的希望!” 两位大臣打开写着答案的黄绸,那上面的两个大字就是“希望”。 图兰朵公主有些恼怒,她走近卡拉夫,逼视着他提出第二个问题: “是什么有如火焰般燃烧,但当你死去,它就变得冰冷?” 卡拉夫犹豫了,周围的人们甚至包括老国王和大臣们也都为他着急,鼓励他拿出勇气,一定要镇静。卡拉夫抬起眼睛,直视公主: “是热血!它将温暖你那冷酷的心!” 公主这下有点慌神了——在又一次打开的黄绸上,分明写着“热血”两个字。周围的人们兴奋了,图兰朵气恼地命令卫兵用皮鞭抽打那些百姓,不许他们出声。然后,她狠狠地说出了第三个谜: “让你燃起烈火的冰块是什么?” 卡拉夫没有回答,他低下了头,苦苦地思索着。周围静得可怕。图兰朵幸灾乐祸地说: “怎么?异邦人?恐惧已占据了你的心,看吧,你的希望化成了灰烬!” 卡拉夫抬起头来,看着公主那冷酷的面容,略略沉吟了一会儿,突然,他大声地回答道: “这最后的谜语我已猜出,答案就是你——图兰朵公主!”

【课程性质】

《民间文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意图在民俗文化的大框架下,立足文学特质,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认识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了解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对民间文学的几种重要体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充实和扩展学生的文学和语言知识,培养初步的学术能力。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对通俗文学、作家文学有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了解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文学、文化视野,也有特殊的认识作用。这门课的学习,对于充实学生知识,增进学生客观认识民俗事象和民

俗文化传统的意识,以及发展理解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心理的能力,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内容】

阐释民间文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讲述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对民间文学的几种重要体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一些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以点带面,探讨民间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并学习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旧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各体裁中有价值的问题。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家是否在脑中做了浏览对比,你以前学过民间文学作品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文学?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学习的内容是哪些呢?作家介绍、内容鉴赏、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

课程表上把本课写成“民间文学”,与其他课程,仿佛这里讲的将是所谓“民间文学”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其实,这种猜测只对了一半。这门课将集中向大家介绍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例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歌谣、谚语、民间长诗等等。包括它们的时代、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特殊在它的载体—口头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也在作品的主人不是作家,而叫“传承人”,传承人大多是工人、农民,也包括使用口头文学形式的其他人。再通俗地讲,就是老百姓。所以,有关它的研究和一般文学研究存在较大区别,评价标准也和一般文学研究有差异,甚至于常常不评价,而只是客观描述—比如研究其世界性分布与传播。民间文学虽然是口头文学,但是它的传播却是世界性的。如灰姑娘。所以,民间文学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的学科—FOLKLORE 。民俗学是把作品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看待、研究的。因此,它不注重于单一的艺术评价。所以,以后讲课中大家会遇到一些乍一看似乎艺术性不高的作品,只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而进入教材。也就是说,民间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不是纯文学的,也包含了一部分民间大众的观点。准确地讲,是民俗学的标准。除了作品以外,还要介绍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些理论观念。使大家对这个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以,这既是一门作品课,又是一门理论课。

教材:1、《民间文学引论》2、任课教师讲义

万建中

1961年生,江西省南昌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民俗学

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民革支部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主要研究方向:万建中教授长期从事民俗学方面研究,在中国民间叙事文学、中国民俗史、民俗学理论等领域较有成绩。

代表著作:《民间文学引论》、《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中国民俗史:民国卷》、《饮食与中国文化》、《中国历代葬礼》、《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禁忌与中国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中的“物质”因素》、《中日民间故事中四种禁忌母题的文化解读》、《禁忌民俗发生论》 等。

获奖信息: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 “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等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 ; 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1980 民间文学书写的新范式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发轫于“五四”时期北大歌谣征集活动。最初的民间文学研究以及对民间文学的界定都受到过西方民俗学研究的影响。真正作为高等院校一门学科的民间文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什么是民间文学?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援引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观点,认为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并称“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从其劳动和社会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总汇”。在一些辞书中,“民间文学”也被界定为“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这一理论判断基本符合历史的实际,尽管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这样的界定注意到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以及知识性特点,把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享受的主体界定为“人民”或“劳动人民”,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只有“知识总汇”才与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有关,但没有被强化突出。所以说,这一阶段有关民间文学的定义都是照搬前苏联模式的结果,整个理论框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要做的仅是把本土的内容填充进去。此体系对中国民间文学书写所产生的影响至今犹有余波,以致国内民间文学教材之间基本上差别不大;较早的教材明显带有阶级斗争论的观念,较近出版的把“人民”或“劳动人民”置换为略显中性的“民众”,吸收了新发掘整理的民间文学材料。期间虽有段宝林先生主张对民间文学要做立体研究,以及杨利慧、黄涛诸学者重视民间文学的语境等富有新范式雏形的观点,但相关研究对这样根深蒂固的民间文学书写体系还是反思不够,鲜有从学科体制本

身进行批判性重构。因此,大多数民间文学教材都没有很好地显示出学科本身的深度,以致形成民众的文学就应该是这样浅显的心理暗示。

另外,随着文字、图画、音响、影视、电脑等媒介的出现与运用,民间文学的传播空间获得空前拓展,其传承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尤其是进入国际互联网时代之后,伴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启用,民间文学的概念也面临着重新思考与界定的任务。

这本书与其它民间文学教程最大的不同,也是本书最大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引导,一种思维的拓宽。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当今重要的民俗学理论。它真正把民间文学的研究引向了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或者说,真正把民间文学放在了多元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文学。我想这或许暗示了民间文学的新命运。

万建中先生的《民间文学引论》无疑是此种情境下的“另类”书写,在学科本身的理论深度建构上大大超越于以往任何一部民间文学教材。虽然也有部分理论阐述与民间文学现象还不是那么水乳交融,但著者的理论探索意识和充满安全感的论述,都昭示着迥异于以往民间文学书写的新范式。其《民间文学引论》中的情境、生活属性、表演、民间文学叙事等概念都是第一次在民间文学教材中被论及或强调。把民间文学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使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凸显,从而有力地强化了民间文学学科本身的属性,至少初步拥有了与作家文学对话的底气。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征从而获得彰显,也为民间文学研究展示了新范式。相比较而言,以往教材多注重对被文字记录凝固后的文本分析,忽略了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情境性,其美学和批评话语系统愈来愈显得不堪重负,这是现代民间文学发展逼迫出来的。民间文学不只是作家文学的资源,我们可以更广泛地看待民间文学,把它当作生活的技艺,是传统的或者本地的实践活动的整个范围———包括语言的、物质的和习俗的活动,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文论家艾伯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研究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以及读者,也在万著中得到创造性的体现,不过这里的“作品”是生活世界中的活态的文本,与程式化的生活和程式化的审美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民间生活世界充满民间文学的动感、质感。如果说以往的民间文学研究是韦勒克意义上的内部研究,即仅仅关注文字记载后的文本中的民间文学,那么,万著《民间文学引论》似乎更强调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某种情境下更强调民间文学的书面文本返回到生活中去,以获取其原本的活态性,与生活世界水乳交融;研究、体验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审美情境性研究,或者说让活态的民间文学重新回到生活世界。万著中把前者称为“民间文学的文

学文本”,后者被称之为“民间文学的生活文本”。

放眼全球背景下的民间文学研究,西方是走在前列的;重大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几乎都是西方学者完成的。作家文艺学的研究也启发着民间文学的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严重滞后,一时半时难以走出消化吸收西方理论资源的阴影。“五四”时期对西学的借鉴与启蒙救亡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研究也像政治一样全面倒向前苏联的怀抱,构建本土化的民间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都丧失了,遑论创新。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苏联体制下受到压制的民间文学理论也被当时的中国学者拒绝了。真正的民间文艺学大家如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成果只有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介绍到国内。本土化的民间文学研究一直笼罩在西方的阴影里。可喜的是,这样的借鉴和吸收有了重要进展。万建中的《民间文学引论》视野开阔,广泛吸收最新成果,尤其是对西方的理论资源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兼收并蓄,因而赋予其专著以很浓的理论思辨色彩,这是以往同类教材中所缺少的,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中亟待建构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民间文学引论》作为一本高等院校的民间文学教材无疑显得有点“另类”,作为颇具个性的专著可能更合适。

民间文学研究的展望

毕竟,万建中先生的《民间文学引论》给我们今后的民间文学研究带来很多启发,例如,如何把用来分析作家文学文本的叙事学,成功转换为分析民间文学的文学文本和书面文本的有效工具,就很有挑战性和前瞻性。诚然,如何做到理论阐释与研究对象的妥帖吻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在众多民间文学教材中——包括万建中的《民间文学引论》——民间文学批评一直缺席。既然我们的民间文学研究可以借鉴作家文艺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民间文学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批评,而不仅仅是民间文学研究。在笔者看来,民间文学研究不等于民间文学批评。民间文学批评的缺席就很有探究的必要,相关研究迄今还未见到。若结合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功能,我们可能会厘定出民间文学批评的原则或维度。

民间文学的生态环境走向虚拟化,身体几乎被悬置。民间文学原本与生活世界血脉相连,具有现场性和原生态性,如今却脱离了生活世界,被各种媒介所再现或表现,使民间文学艺术又增加了某种表演性,从而具有了双重的表演性,因此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体验。这种历史情境有利有弊,若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无疑是人类生活走向虚拟等荒诞处境的真实征候。所以有学者曾经著文强烈呼吁重视史前艺术研究的思想在此凸现其重要价值。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问题。金耀基从古城海德堡寄给

董桥的信上说:“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那里了!”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兴的民间文学都是民众所需要的,后者总会或多或少拥有传统的基础,前者至少能帮民众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 另外,在当今社会步入“技术世界”、信息时代之际,在民众与精英、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口头语言与大众传播媒介、迷信与理性、落后与现代等诸多二元对立的冲突交织中,民间文学类型的消长、内容题材的更替、传播途径的变化,都是值得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者关注的新问题。这些建构民众审美认知方式的民间文学将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文学,民间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学理论,它有用吗?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同学有意义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以为:

1、它可以加深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理解。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僵化的死文学”(即书面文学),一条是“民间的活文学”(即白话文学)。民间文学本身就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被忽视了。现在我们应该了解它。胡适还认为:“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1)民间文学对书面文学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即使从增进对书面文学的理解,也应该学习民间文学。

自古以来,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作家文学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如果大家学了《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么对作家文学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这一论述就会更加深刻。比如说,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了大量的辉煌的诗篇。著名的唐诗就有三百首,还有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滋养。诗歌从很简单的三言,四言和七言,从形式上就是吸收了民歌的影响,更不要说内容了。再比如说,明清小说,特别是章回体的小说,章回体本身就是由民间的说话演变而来的。因为民间的说话,它在演唱的时候,不可能一天把它全部演完,所以说,它要分章,“请听下回分解”。即便是内容,也是吸纳了民间文学的素材的。像《西游记》,《聊斋志异》,甚至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故事在写进小说之前,都在民间流传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说,民间文学是所有的其他的文学的源泉。

我们说中国的文学有两大流派,一般都是这样说的,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源头一般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楚辞》,《楚辞》就是楚地的诗歌,是在楚地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再比如说,我们一般认为是黄河流域的《诗经》。《诗经》里的主要的1 胡适:《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集》第9页。其中他回忆1916年前后自己的思想。

作品就是《国风》,那么《国风》本身就是民歌,只不过它是官方有意识的从民间采集上来的。编成集子,经过了论述加工。所以说如果大家了解了中国的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的文学发展史,就可以知道民间文学对整个民族文学的发展,它的意义是非凡的,巨大的。

2、从口头文学的角度、从民俗学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学现象,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文学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它的地位不能过高估计。农村民歌手、故事家往往都是穷人,社会地位不高。过去,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过分拔高了,90年代之后,文学回归本位,很多作家不服气,理论家也有失落感。这是不对的。 新洲裁缝邓训华坚持写作30余年终出文集,卖鱼翁陈海燕出版了22万字自传体小说《鱼贩吟》,布鞋店小老板李燕的诗集《瘦月亮》也付梓待印„„在网络时代,武汉市新洲区仍有一批草根作家笔耕不辍,有近30人出了作品集。

据了解,新洲业余作家有上百人,涉足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领域,仅城关邾城就有近30人。他们中有公务员、教师、医生,也有农民、小贩及无业人士。近年来,新洲草根作家涌现一股出书热,目前已有近30人出了作品集。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的罗光胜称,邾城历史悠久,曾出现过无数贤达人士,在这种传统下,这批草根作家至今仍矢志于文学创作,坚守精神追求。

出版有诗集《笛声》、《一地阳光》的王腊波原本是一介农民,因诗写得好,被作为笔杆子招到机关做地方志研究,后成了国家干部。他的经历当时影响了一批人,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创办新洲青年诗歌学会时,会员一度达到百余人,不少会员坚持写作至今。 近日畅销书《吕碧城情传》的作者周娴,成为为数甚少的走向市场的草根作家,其小说《帮夫记》被一家传媒公司以10万元买断版权。

据了解,新洲草根作家多是自掏腰包出书,一般花费一两万元,印刷1000册。“虽然作品集很难变成钱,但这是对几十年爱好的总结,也能让圈内人了解自己的水平,因此乐此不疲。”一名草根作家说。

旭日阳刚是一个由流浪歌手组成的音乐组合,吉他手刘刚,主唱王旭。2010年9月他们翻唱的《春天里》视频走红网络,一月内转帖超过了两百万,感动无数网友。

有几个误解应该消除:

(1)、民间文学并不只是社会下层人民的文学,而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的一种特殊文学——口头文学。我们每天看的都是作家文学,是精品。民间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粗浅的,底下的,浅陋的,低俗的,是下里巴人的文学,是下里巴人的玩意。那么这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理解民间文学它的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认识世界的价值不同,才会产生这样一些片面的看法。实际上,我们讲,我们把这门

课定义为民间文学概论,把这个文学定义为民间文学,实际上这个定义本身,它就有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民间文学,他是文学,又不是纯文学,它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是老百姓生活的一种样式。关于这一点,以后还会着重讲到。因此,你们的看法不可能达到深刻的片面。只是一种浅显的片面,而不是深刻的片面。那么,在专门从事这一学科的调查研究之前,我对民间文学也是有片面看法的。觉得把自己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这样一种浅显的文学样式,我觉得是不是会被人看不起。人家都是在研究高雅文学,精英文学,上层文学,而你是在研究民间文学,它是属于下层的,老百姓自己的文学,你研究这个是不是有前途。那么,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我才认识到,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具有强大的现实功能。这种文化内涵,它的包容性,现实功能之强大,强大的这样一种渗透力,这是任何文学都没有办法比拟的。

(2)、文学是包含着许多层次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许多日日常新的时髦创造,又有深厚复杂的千古不变的历史传承。这两个方面交织着,共同影响、满足着我们的心灵。针对文学创作的这两个层次,文学研究实际上就产生了两种探索方向:一种是追随创新,以创造性作为评价的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目前书面文学研究中较多。这种价值取向非常典雅、甚至玄妙,但是实际是以少数精英的艺术口味来作为标准。另一种研究方向是探索作品中包含的传统,在不同的外在内容之下探索其中对于传统的再现。口头文学虽然简单,因而时常更新,但是其中对于传统的再现却是十分突出。这些再现使我们可以了解文学中最持久、最深厚的东西是什么。

3、了解一个民族民众的文化心态、思维特征,性格特征,民间文学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要制定对日本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后,美国怎么样对待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人将会干些什么。能否不进攻日本本土,日本人就能够投降。美国是不是需要轰炸日本的皇宫,摧毁它的总部。美国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牺牲美国人的性命和削弱日本人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决心。应该怎么样做?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美国要知道的不仅仅是东京当权者的想法,也就是日本最高统治者的想法是什么。这一点美国人应该知道。但是,仅仅了解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也不仅仅是需要了解日本悠久的民族历史,不仅仅是要了解日本的军事经济一些方面的状况。美国人必须知道他们的政府可能指望从国民那里得到多少支持。任何一场战争,就是包括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也需要知道伊拉克人,伊拉克民众,他在想什么,他会采取什么行动。这些都是需要去研究的,去调查的。这就

必须去理解日本人的思想感情,它的风俗习惯,它的思维方式。

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巨大,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它。西方国家认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敌人的本性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要与日本作战,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她接受了这样一个任务。但是她没有去过日本,那么在战争期间,她也没有机会到日本去,这样她就只能借助第二手材料,把她能够找到的日本人的影片,日本的一些书籍,关于描写日本人的一些书籍,还有一些照片,所有的,她能够找到的,本尼把这些材料全部找来看,其中日本的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给了她极大的帮助。那么,她最后向美国政府提供了她的研究成果,一份关于日本国民性的报告,那么这份报告后来出版翻译成我们中文,而且出版了好几个版本,有的版本叫《菊花与刀》(有的叫《菊与刀》)。

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du 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在这部书中,本尼迪克特成功地雕塑出了与欧美文化类型截然不同的日本文化。日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它的特征,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作者认为日本的社会结合,大部分是统治和被统治服从的关系,而不像西方人那样,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自由的意志这一媒介来结合。也就是说日本人的这样一种关系,往往是属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处在一个社会的组织里边。日本的统治、服从的关系是由报恩的义务构成的,报恩的义务是一种无限的义务。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要报恩。而从这种义务的无限性产生了人身的这种服从关系。我处在这个集团里面,我处在这个公司里面,处在这个组织里面,我就是这个组织里的人,我就要回报这个组织,因为这个组织给了我生活的各种来源,我就要为这个组织作出贡献。这是一种义务,而这种义务一直要履行到你离开这个组织之前。只要你处在这个组织里面,你就要为这个组织尽义务。所以说从义务的无限性中产生了人身的服从关系。

那么,日本人最崇尚的,认为最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是什么呢?人是处在每个组织里面,而比组织更高的是,带有国家最高权威的是什么呢?是天皇。所以说,所有的人都是天皇的臣民,都要服从天皇,对天皇应该是无条件的服从。因此,只要天皇下令投降,臣民就会承认战败这样一个事实。他要是自己实在不愿意投降,他就只能剖腹自杀,也不能反抗天皇的命令。以剖腹来效忠天皇。因此美国军队在日本,他是会收到欢迎的。为什么呢?天皇下令投降,放下武器。

通过分析,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不同于欧美文化,欧美文化是一种“罪恶感文化”。的确是这样,因为欧美文化,他是处在基督教的国度里的,基督教,他宣扬的是一种“原罪”,就是你一生下来,你一来到这个星球,你就是有罪的。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你让你的母亲十月怀胎,尤其是在生你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你让你的母亲遭受磨难,你就是有罪的。你来到这个星球,你就是要来赎罪的。你要行善,做好事,回报赐予你生命的人。而且在圣经里面也宣扬,在伊甸园里面。伊甸园里面本来是很纯洁的,亚当和夏娃是没有性的意识的,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金苹果,使亚当和夏娃有了性的意识,萌发了性的冲动,他们结合在一起,这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的。上帝在哪里呢,当亚当和夏娃,他们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的时候,他们被驱赶出了伊甸园。有了性的意识以后,就繁衍了人类。所以说就是有了罪恶,才有了人类。基督教是这样宣扬的,所以说人都是要赎罪的。所以说每个星期要做礼拜,要忏悔。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忏悔。这是罪恶感文化。

而日本民族文化,按照本尼迪克特的划归,认为它是一种“耻辱感文化”。本尼迪克特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日本自己的广泛认同。正像作者所说的:日本战败了,但日本人并不捶胸顿足地忏悔自己的罪过,来反思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日本人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在这里,来忏悔自己的罪行,日本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不像德国人,德国人对自己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是会进行深刻的反思的。对纳粹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是会进行深刻反思的。日本人不会这样做,而是把失败看成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是一种羞耻,民族的耻辱。他不是去反思,而是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在军事上失败了,日本人就放弃战争,而走向强化经济实力的道路,搞经济建设。所以说,日本人在战后,整个国民都投入到日本的建设当中,使日本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至于日本人他是以经济上的建设,经济上的实力,或者说把自己的产品输入到其他国家,以这样一种方式来雪耻,来解脱他在战争中蒙羞的这样一种耻辱,这样一种失败。所以说,正是这样一种耻辱感,深刻的耻辱感,全民族的耻辱感,让日本人形成了一种坚固的凝聚力,带来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所以,现在的

确是,日本的产品行销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我们中国每城市里每一个家庭里面,哪个没有日本的产品呢。即便不是原装的,肯定有一些零部件是日本的。日本的产品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可是,美国的产品要进入日本的市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美国的商人就感叹“日本是一座攻不下的富士山”。的确是这样。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为美国对日本的战后的政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而且已经得到了验证。通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4、有利于提高我们同学的口头语言能力。例如跟别人搞联欢会,我们不会跳舞,不会表演。但是会讲笑话、会唱民歌,如何呢?

5、考研

分数线、书目。06级、07级李倩(硕士论文)、08级兰天龙、09级张小丁、10级

有以上几条,我想大家应该好好学学民间文学。

考查(2学分)方式:【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研究型、参与型等课型教学理论和方法。 ● 点名四次

● 作业一次

● 考查试卷

上课说明:

讲课,讨论,鉴赏。。。(希望大家提供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的流程
  • 毕业论文流程 1.选题 公布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参考题目及评分标准,配备指导教师,并指导学生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下达书>,并下达给学生. 参考:附件一<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导&g ...查看


  • 学术论文写作3
  • Chapter 4 Thesis and Thesis Proposal 一. 论文开题报告概述 1. 开题报告--- thesis proposal ? 2. 旨在向论文指导老师或论文指导小组表明: a. 你有一个好的选题 b. 你有能力 ...查看


  • 第14课_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优质课教案
  •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科学习,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2.认识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3.认识宋词和元曲,掌握杰出代表 4.认识宋元时期的绘画和书法,掌握杰出代表 5.学会感受美.欣 ...查看


  • 期刊投稿格式模板2种
  • 文章编号:1002-5634(2010)00-0000-00 1 中文文题 赵××1, 钱××2, 孙××3 (1.赵××的单位,省 市 邮编;2.钱××的单位,省 市 邮编; 3.孙××的单位,省 市 邮编) 摘 要: 摘要一般包括研究的 ...查看


  • 七月派论文:七月派文艺批评现实主义胡风路翎七月诗派
  • 七月派论文:七月派文学批评研究 [中文摘要]本文以七月派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七月派内部的相互批评--尤其是胡风的文学批评对于七月派流派自我形成和自我发展的作用,正面把握七月派文学批评的品格和个性:通过考察七月派对非七月派作家作品如沙 ...查看


  • [全国农业普查条例]与农业普查工作具体操作指导手册
  • <全国农业普查条例>不农业普查工作具体操作指导手册 册 数 :两卷+1CD-ROM 16 开精装 出 版 社: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6 年 9 月出版 作 定 者 :编委会 价 :498.00 元 优 惠 价:299.00 ...查看


  • 演讲稿开头的六种写法
  • 作者:程泳淋 文章来源:本站约稿 点击数:21808 - 演讲稿开头的六种写法 演讲稿一般分为引言.主体和结束语三部分.今天 我们谈谈引言部分的写法. 引言又叫开场白,它在演讲中处于重要地位,它的作用是引起注意,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使听众明 ...查看


  • 演讲稿开头的六种写法推荐
  •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 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 ...查看


  • 演讲稿开场白:演讲稿开头的六种写法
  • 演讲稿一般分为引言.主体和结束语三部分.今天 我们谈谈引言部分的写法. 引言又叫开场白,它在演讲中处于重要地位,它的作用是引起注意,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使听众明确演讲的主题,彰明演讲者的意图.怎样写引言,无固定格式,常见的写法有六种: 1. ...查看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译者的话 总编辑序 第15卷序 第一章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 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统治方式 毛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 中苏分裂的原因与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 结论对毛的思想遗产的探索 第一篇文化大革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