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形形色色的作文题目我们该怎么审题呢

面对形形色色的作文题目我们该怎么审题呢?

一、紧扣题眼法

就是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深入挖掘题目中的含义。如作文题“难忘的老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难忘”,也就是要写出内心感触最深的。另外从非关键词可知,这是要求我们写记叙文,并以写人为主。那么写什么人呢?题目要求是“老师”,如果写同学朋友或父母就偏题了。再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告诉我们,重点要写家庭中发生的细琐杂事。

二、添加要素法

就是通过增补一些附加的成分,让原来的作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鲜明。如“笑声”这个题目,如果不想办法缩小范围或具体化,还真难下笔。如果我们在题目前添加上地点或人物,使之成为“教室里的笑声”或“爸爸的笑声”等,写作范围就明朗化了;如果在题目后面添加事件,使之成为“笑声激励了我”或“笑声化解了矛盾”等,这样写作的重点就明确了。

三、引申题意法

对有些题目,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题目意思引申。如“路”、“脚印”、“春风”等题目都隐含着另一层意思:“路”不仅仅指脚下的道路,更应该指“成长的历程”;“脚印” 不仅仅指地上的脚印,更应该指“人生的足迹”;“春风” 不仅仅指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更应该指“轻言细语的教诲”。可见,找到“虚题”的另一半就找到了思维的天空。这种引申法最适于单独词(如“花”)、象征词(如“风波”)、比喻词(如“心窗”)和有双关意义(如“黑色的日子”)的作文题目。

四、小题大做法

就是依据题目提供的范围进行联想或挖掘,写出深刻的文章。这种方法适用于开口小、范围有限的小题目,如“教室一角”、 “我的家”等。同学们经常会被这样的小题目困住手脚。对这样的“小”题必须打开思维,管中窥豹,写出大气超凡的文章,要挖掘“小题”中的“大”思想、“深”内涵。如“一份答卷”这样的小题,我们不能只想到考试时的答卷,还要想到生活中的“答卷”:对某次艰苦经历所完成的答卷,在严峻考验面前所做出的表现,在诱惑面前所提交的答卷等。

五、大题小做法

话题作文开放性和自由度高,我们有些同学很难驾驭,采用“大题小做”,有意识地缩小范围,选择某个小的角度来反映比较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达到“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效果。如湖南某市一个考题就是让同学围绕“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来写作,有的同学大谈特谈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来表现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其结果空洞无物,得分较低;但有一同学用4篇日记连缀起学习生活中的4个片段:睡觉遭受蚊虫、放学下楼拥挤、买饭犹如冲锋、考场胜利而归。文尾又紧扣话题道:“通过初中三年的磨砺,我已经练就了取胜的绝招——吃苦耐劳!我没想到自己与吃苦接触的那些日子,竟然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作者大题小做,把“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大主题化成了小主题“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值得提醒的是,运用“大题小做”法的关键就是在选择材料时要“小”,要典型,要与“大题”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选择自己十分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最容易驾驭的小材料。

六、另求新路法

有些作文题看起来很熟悉,但正由于太熟悉、太容易写,才会掉以轻心,才会容易走向平庸和雷同。对熟悉的题目要抛开常规思维套路,独辟蹊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如以“水”为题写作,有些同学在审题时会走老路,出现了“治理洪水”、“水源污染”等撞车现象,有一位同学在审题时别出心裁,把“水”转换为“泪水”,因为“泪水”也是水家族中的特殊一员,一石洞天开,思维顿时开

阔,选材的余地大了,主题也鲜明了。

中考作文命题反对模式化,加大限制性,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我们以简驭繁,以命题作文为主,解剖审题。

一则作文题目,总会呈现哪些信息呢? 文体、字数、人称、范围、句式、情感、修饰词、关键词等等。 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数秒以内;有些,则需要盯N 眼,要推敲,思忖,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

一、文体

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 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 最方便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文,叙事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 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

二、字数

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少了50字,会被扣2分,少100字,基本上就会被划拨到最糟糕的作文里了。 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右”。 从写的角度,应该比题目规定的字数下限略多写几十字,这样不仅内容更显得丰富,也可见你行文的优裕。

三、人称

中考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

再如:“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四、范围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小练习: 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可以怎么理解?(既“我”的范围) “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又该怎么理解? 刚才的题目是2008年江苏常州题“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再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在” 这样娓娓道来。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我们写过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如此。 请同学们特别注意题目里的时间词,如:“一天”“冬天”; 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第二次”

五、句式

题目如果是简单的词语,如“回家”“永远的歌声”,这项审查可略过。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辨析其中的内部联系了。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 “生活因思考而精彩” “失去后才知道可贵” 例如:“我参与,我快乐” 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

乐”是“参与”后必然的情绪反映。你行文时,就需要既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

六、情感

最近两年,中考命题老师都变成情种了,以往那种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的淡漠不多见了。你看这些题目,“你还会 吗”、“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让我握住你的手”,你得体会这里面的一往情深;再看这些题目,“向前,向前,向前”、“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坚强起来”,你得领悟其中蕴含的积极、进取、不屈的精神力量。而所有的体会、领悟,最后又得落实在你饱蘸情感的笔触里。

七、副词

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然”“真”“也”“最”。 如“门其实开着” “——其实很快乐” “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如“我依然——” “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再如:“下雨天,真好”“——,真有趣”“有时,我也想——”“——,最美的数字”“我最好的朋友”······ “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 “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 “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

八、关键词

要善于锁定题目最关键的词语,找找下面题目的关键词。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温暖的时刻” “我眼中的色彩” 要死盯着这些关键词,慢慢咂摸他们的“色香味”。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2、“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3、“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注意: 近两年,比喻入题的现象很普遍。 如“水总 如“水总有澄清的一天”“每一种草都会开花” “心中有盏红绿灯” “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 “让——像门前小河般流过” “收藏阳光” 我们要善于由虚到实,把题目里的比喻词跟自己成长的具体感悟链接起来。 作 业 请以“门其实开着”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拟题

拟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大化小法

以大化小的方法就是指在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比如以“父辈”为话题,采用这种方法,就可拟出下面一些标题:“父辈——艰辛的一代”、 “父辈就是传统”、“假如我是父辈”等。这样拟题,缩小了写作范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文章写得具体而生动。

二、文体定向法

文体定向法就是根据自己选定的文体进行拟题的方法。不同的文体,对题目的要求不同。记叙文的题目,讲究生动形象,讲究有意韵;议论文的题目,讲究鲜明深刻;而说明文的题目,则讲究简洁准确。因此,拟题时要注意切合文体特点。比如,以“树”为话题,写成记叙文,可拟为“树下”、“桃树之死”;写成抒情散文,可拟为“松树赞”、“最爱那抹绿荫”;写成议论文,可拟为“给我一片绿荫”、“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拟的标题是记叙文,而写作时又按照议论文的要求进行写作,那么,得分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考生在写作时,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按照相应的文体要求拟题。

三、妙用歌词法

歌曲的歌名及歌词或魅力十足、准确精练;或脍炙人口、富有哲理;其中不乏极富思想性、思辨性、口语化、人情味的词句。这些词句一旦入题就能像磁场一样吸引读者。如原汁原味,直接引用歌词拟题的“血染的风采——记与歹徒奋勇搏斗的北京干警崔大勇”;又如旧瓶装新酒,灵活化用歌词拟题的“回扣,好大一个‘瘤’”,都能使读者悬念顿生,给他们造成极佳的第一印象。这种拟题法实在是讨巧又实用。

四、巧用修辞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比如“诚信”话题,巧用修辞法可拟为“诚信是桨”、“岂可弃我?”、“要用一生弄懂的两个字”。这些标题由于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阅卷者一看便有种耳目一新之感,标题就给阅卷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五、反向拟题法

运用多角度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考构成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如“弄斧到班门”、“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三个臭皮匠怎敌诸葛亮”等,这些标题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势,它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六、诗句拟题法

引用、活用诗句拟题,也能使人有一种新鲜感。比如“诚信”话题,可改造诗句拟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记忆移植”话题,借用诗句拟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这个标题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并意味深长地加上问号,概括“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都因袭同一种记忆,那么人类将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文旨,实在令人注目凝思。 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鲜活、巧妙的题目能为文章增色,让读者产生非读不可的感觉。要想作文得高分,不可不重视拟题。

面对形形色色的作文题目我们该怎么审题呢?

一、紧扣题眼法

就是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深入挖掘题目中的含义。如作文题“难忘的老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难忘”,也就是要写出内心感触最深的。另外从非关键词可知,这是要求我们写记叙文,并以写人为主。那么写什么人呢?题目要求是“老师”,如果写同学朋友或父母就偏题了。再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告诉我们,重点要写家庭中发生的细琐杂事。

二、添加要素法

就是通过增补一些附加的成分,让原来的作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鲜明。如“笑声”这个题目,如果不想办法缩小范围或具体化,还真难下笔。如果我们在题目前添加上地点或人物,使之成为“教室里的笑声”或“爸爸的笑声”等,写作范围就明朗化了;如果在题目后面添加事件,使之成为“笑声激励了我”或“笑声化解了矛盾”等,这样写作的重点就明确了。

三、引申题意法

对有些题目,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题目意思引申。如“路”、“脚印”、“春风”等题目都隐含着另一层意思:“路”不仅仅指脚下的道路,更应该指“成长的历程”;“脚印” 不仅仅指地上的脚印,更应该指“人生的足迹”;“春风” 不仅仅指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更应该指“轻言细语的教诲”。可见,找到“虚题”的另一半就找到了思维的天空。这种引申法最适于单独词(如“花”)、象征词(如“风波”)、比喻词(如“心窗”)和有双关意义(如“黑色的日子”)的作文题目。

四、小题大做法

就是依据题目提供的范围进行联想或挖掘,写出深刻的文章。这种方法适用于开口小、范围有限的小题目,如“教室一角”、 “我的家”等。同学们经常会被这样的小题目困住手脚。对这样的“小”题必须打开思维,管中窥豹,写出大气超凡的文章,要挖掘“小题”中的“大”思想、“深”内涵。如“一份答卷”这样的小题,我们不能只想到考试时的答卷,还要想到生活中的“答卷”:对某次艰苦经历所完成的答卷,在严峻考验面前所做出的表现,在诱惑面前所提交的答卷等。

五、大题小做法

话题作文开放性和自由度高,我们有些同学很难驾驭,采用“大题小做”,有意识地缩小范围,选择某个小的角度来反映比较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达到“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效果。如湖南某市一个考题就是让同学围绕“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来写作,有的同学大谈特谈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来表现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其结果空洞无物,得分较低;但有一同学用4篇日记连缀起学习生活中的4个片段:睡觉遭受蚊虫、放学下楼拥挤、买饭犹如冲锋、考场胜利而归。文尾又紧扣话题道:“通过初中三年的磨砺,我已经练就了取胜的绝招——吃苦耐劳!我没想到自己与吃苦接触的那些日子,竟然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作者大题小做,把“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大主题化成了小主题“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值得提醒的是,运用“大题小做”法的关键就是在选择材料时要“小”,要典型,要与“大题”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选择自己十分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最容易驾驭的小材料。

六、另求新路法

有些作文题看起来很熟悉,但正由于太熟悉、太容易写,才会掉以轻心,才会容易走向平庸和雷同。对熟悉的题目要抛开常规思维套路,独辟蹊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如以“水”为题写作,有些同学在审题时会走老路,出现了“治理洪水”、“水源污染”等撞车现象,有一位同学在审题时别出心裁,把“水”转换为“泪水”,因为“泪水”也是水家族中的特殊一员,一石洞天开,思维顿时开

阔,选材的余地大了,主题也鲜明了。

中考作文命题反对模式化,加大限制性,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我们以简驭繁,以命题作文为主,解剖审题。

一则作文题目,总会呈现哪些信息呢? 文体、字数、人称、范围、句式、情感、修饰词、关键词等等。 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数秒以内;有些,则需要盯N 眼,要推敲,思忖,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

一、文体

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 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 最方便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文,叙事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 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

二、字数

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少了50字,会被扣2分,少100字,基本上就会被划拨到最糟糕的作文里了。 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右”。 从写的角度,应该比题目规定的字数下限略多写几十字,这样不仅内容更显得丰富,也可见你行文的优裕。

三、人称

中考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

再如:“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 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四、范围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小练习: 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可以怎么理解?(既“我”的范围) “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又该怎么理解? 刚才的题目是2008年江苏常州题“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再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在” 这样娓娓道来。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我们写过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如此。 请同学们特别注意题目里的时间词,如:“一天”“冬天”; 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第二次”

五、句式

题目如果是简单的词语,如“回家”“永远的歌声”,这项审查可略过。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辨析其中的内部联系了。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 “生活因思考而精彩” “失去后才知道可贵” 例如:“我参与,我快乐” 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

乐”是“参与”后必然的情绪反映。你行文时,就需要既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

六、情感

最近两年,中考命题老师都变成情种了,以往那种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的淡漠不多见了。你看这些题目,“你还会 吗”、“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让我握住你的手”,你得体会这里面的一往情深;再看这些题目,“向前,向前,向前”、“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坚强起来”,你得领悟其中蕴含的积极、进取、不屈的精神力量。而所有的体会、领悟,最后又得落实在你饱蘸情感的笔触里。

七、副词

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然”“真”“也”“最”。 如“门其实开着” “——其实很快乐” “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如“我依然——” “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再如:“下雨天,真好”“——,真有趣”“有时,我也想——”“——,最美的数字”“我最好的朋友”······ “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 “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 “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

八、关键词

要善于锁定题目最关键的词语,找找下面题目的关键词。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温暖的时刻” “我眼中的色彩” 要死盯着这些关键词,慢慢咂摸他们的“色香味”。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2、“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3、“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注意: 近两年,比喻入题的现象很普遍。 如“水总 如“水总有澄清的一天”“每一种草都会开花” “心中有盏红绿灯” “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 “让——像门前小河般流过” “收藏阳光” 我们要善于由虚到实,把题目里的比喻词跟自己成长的具体感悟链接起来。 作 业 请以“门其实开着”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拟题

拟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大化小法

以大化小的方法就是指在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比如以“父辈”为话题,采用这种方法,就可拟出下面一些标题:“父辈——艰辛的一代”、 “父辈就是传统”、“假如我是父辈”等。这样拟题,缩小了写作范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文章写得具体而生动。

二、文体定向法

文体定向法就是根据自己选定的文体进行拟题的方法。不同的文体,对题目的要求不同。记叙文的题目,讲究生动形象,讲究有意韵;议论文的题目,讲究鲜明深刻;而说明文的题目,则讲究简洁准确。因此,拟题时要注意切合文体特点。比如,以“树”为话题,写成记叙文,可拟为“树下”、“桃树之死”;写成抒情散文,可拟为“松树赞”、“最爱那抹绿荫”;写成议论文,可拟为“给我一片绿荫”、“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拟的标题是记叙文,而写作时又按照议论文的要求进行写作,那么,得分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考生在写作时,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按照相应的文体要求拟题。

三、妙用歌词法

歌曲的歌名及歌词或魅力十足、准确精练;或脍炙人口、富有哲理;其中不乏极富思想性、思辨性、口语化、人情味的词句。这些词句一旦入题就能像磁场一样吸引读者。如原汁原味,直接引用歌词拟题的“血染的风采——记与歹徒奋勇搏斗的北京干警崔大勇”;又如旧瓶装新酒,灵活化用歌词拟题的“回扣,好大一个‘瘤’”,都能使读者悬念顿生,给他们造成极佳的第一印象。这种拟题法实在是讨巧又实用。

四、巧用修辞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比如“诚信”话题,巧用修辞法可拟为“诚信是桨”、“岂可弃我?”、“要用一生弄懂的两个字”。这些标题由于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阅卷者一看便有种耳目一新之感,标题就给阅卷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五、反向拟题法

运用多角度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考构成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如“弄斧到班门”、“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三个臭皮匠怎敌诸葛亮”等,这些标题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势,它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六、诗句拟题法

引用、活用诗句拟题,也能使人有一种新鲜感。比如“诚信”话题,可改造诗句拟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记忆移植”话题,借用诗句拟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这个标题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并意味深长地加上问号,概括“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都因袭同一种记忆,那么人类将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文旨,实在令人注目凝思。 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鲜活、巧妙的题目能为文章增色,让读者产生非读不可的感觉。要想作文得高分,不可不重视拟题。


相关文章

  • 关于话题作文(五)
  • 金太阳教育网 关于话题作文(五) --话题作文的审题 一.浅谈话题作文的审题 在一次高三期末抽查测试中,考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 ...查看


  • 作文的命题
  • 借你一双慧眼,审清"话题作文" 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审题时,对写作要求(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自然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而更要紧的是要细读话题材料与话题,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 ...查看


  • "高考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 "高考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高考作文 2014-12-30 1046 <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指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原则.方法,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查看


  • 真情实感是写好初中作文的关键
  • [摘 要]真正好的作文都是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具有真情实感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许多老师在教授学生作文的时候,只是强调作文的技巧,比如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结构如何使语言精彩,立意如何新颖等等.这些要素在作文中不是不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 ...查看


  • 作文阅读材料三
  • 素 材 --紧扣主题,灵活运用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国家里,人是有权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 ...查看


  •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2
  • 第二节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命题作文是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进行写作的命题形式.命题作文的基本格式是"题目+要求".题目主要对作文内容作限定,要求则是就作文的体裁.篇幅等形式作出限制.有时,命题 ...查看


  • 2014年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
  • 2014年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 ...查看


  • 阅读与写作2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 01任务 一.论述题(共3 道试题,共45 分.) 1. 如何处理材料? 答:材料的处理是指将文章所用的材料大体选好之后,即将写入文章 时所做的一些技术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剪裁和组合.剪裁指对材料的 取舍.详略处理,取舍在上面"材料 ...查看


  • 怎样写作文 2
  • 怎样写作文(一)怎样审题(8篇) 写在前面: 这是我在给中小学生办作文辅导班时搜集下载的资料,有的已经成为我的讲稿.现在因为身体原因不办班了,可我还是愿意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步把这些宝贵的作文资料(有的是有偿下载的)编辑整理出来奉献给需要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