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故在润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受水浸湿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划分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可按室内或现场浸水压缩试验,在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判定。δzs<0.015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

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应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选用。

对于Ⅱ级以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如采用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桩基础预浸水法,不同程度存在工作量大、花费劳力多、施工现场占地大、工期长、造价高等缺点。近几年来,强夯法以其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淤泥质土

由淤泥及淤泥质土组成的高压缩性软弱地基。淤泥及淤泥质土是在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伴有微生物作用的一种结构性土。就其成因看有滨海沉积、湖泊沉积、河滩沉积及

沼泽沉积四种。在中国渤海、东海、黄海等沿海地区的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长江中下游、珠江下游、淮河平原、松辽平原,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和鄱阳湖四周,以及昆明滇池地区,都埋藏有厚度达数米至数十米的淤泥及淤泥质土。它的含水量接近或超过液限;孔隙比大于1,有的高达2.5;压缩系数大于0.5×10帕,有的超过2×10帕;渗透系数为10~10厘米/秒;容许承载力一般为30~100千帕。

淤泥的工程特性 ①地基的沉降由固结沉降、侧向挤出和次固结沉降三部分组成。当荷载小于比例界限值(即从荷载试验曲线得到的直线段)时,沉降主要由固结所引起。在相同条件下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沉降量比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天然地基大若干倍。因此,上部荷重的差异、复杂建筑体型、建筑物的毗邻及大面积地面负荷等都可以引起严重的差异沉降或倾斜,造成房屋损坏,上下水管道开裂及雨水倒灌等不良后果。②沉降速率较大且沉降稳定历时较长,沉降速度与施工的快慢和活载堆积的速率有关。缓慢的加荷,如一般民用房屋或工业建筑的活载较小者,竣工时速度大约为0.5~1.5毫米/日,施工期间沉降量约为总量的20%。主固结沉降稳定历时约需数年。加荷速率过快,且荷载较大时,建筑物容易发生倾斜甚至倒塌事故。主要沉降完成后还有相当长时间的次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速率较小,但延续时间可达几十年。③淤泥固结后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比固结前有很大的提高,预压加固地基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提出的。④在地震周期荷载作用下淤泥地基将出现附加下沉,下沉量与周期荷载的大小、循环次数及地基中的静剪应力状态有关。在中国唐山地震期间,渤海沿岸淤泥地区房屋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下沉;在烈度超过八度地区,下沉量有的超过30厘米,并引起房屋不同程度的倾斜;七度地区下沉现象较轻,一般只有静载引起的沉降的十分之一。

淤泥地基设计 除按一般地基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外,尚需根据淤泥地基变形大、强度低、变形稳定历时长等特点,及建筑结构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建筑结构和地基处理措施。 建筑结构措施 工业厂房与民用房屋往往造型复杂,在平面上有工字形、L形、T形,在立面上有高差变化,在结构上有时为砖石结构与排架结构相连。至于舞台、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则更为复杂。沉降观测资料说明:建筑平面、立面和结构变化的部位,也常是地基变形差异较大,容易引起墙体开裂的部位。因此,在设计时应采用以下措施:①体型不宜太复杂,同一栋建筑高度和荷载不宜变化太多,房屋的纵墙不宜中断或曲折。②将整个房

屋划分为若干基本单元,各单元的长高比应小于2.5,使各单元具有独立良好的刚度和调整不均匀变形的能力。③各单元的结构、荷载应尽量相同。如果相邻两单元的结构、荷载有明显的差异,应计算建筑物各部分的沉降,并研究在结构较弱、荷载较轻的单元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高低层相邻,要考虑高层对低层的影响。必要时必须改变基础形式或施工程序,如先建高、重部分,待其完成后再建低、轻部分等。各单元间应留沉降缝;如有可能,可用简支梁连接。④横向刚度甚弱或无内横墙的多层房屋,特别是双跨的框架结构,其中柱荷载很大,横向变形会很不均匀,应通过变形计算,务使其沉降差异小于0.003l(l为柱中心间距)。 在近代工业区或大城市中,建筑物之间的间距甚小,这种情况往往会引起建筑物的倾斜。倾斜超过容许值后,对使用及安全都不利。可通过计算确定倾斜量。如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则可在两相邻建筑物之一采用桩基解决。

在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中,目前常采用箱形基础加地下室式的补偿式基础,以满足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要求。该法的原理是通过挖去的土方,减少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和增加基础刚度,以达到减少沉降及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目的。补偿式基础在地震区还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地基处理措施 常用的处理方法分为三类:①利用预压以减少地基变形,增加地基承载力。为了缩短预压时间,多采用砂井排水法,但由于预压所需堆载较多,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已有真空排水预压法,效果甚好。②采用砂垫层(见换土法)和碎石桩(见振冲法),这些方法在薄层土中效果较好。③采用刚性桩,如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和钢管桩,适用于重型构筑物或沉降要求严格的建筑物;采用桩基础后,上部建筑可不设沉降缝,也不需要在结构上采取严格措施,但造价比较昂贵。

大面积地面负荷时的地基设计 各种仓库、码头货栈和高填土等都会引起地面凹陷,桩基和墙基不均匀转动下沉,严重时会造成柱身及墙身断裂及吊车滑行。根据大量现场调查,平均堆料在3吨/米以下时,仍可采用天然地基,但应注意由于不均匀下沉而产生的吊车轨道不平及吊车顶与屋架下弦相撞等问题;同时,应适当增加柱的断面和配筋;禁止在基础上堆料。当平均堆料超过3吨/米时,要通过计算确定是否可用天然地基;必要时应设置柱基桩。露天堆载数量因不涉及建筑物安全,可根据起吊设备要求确定技术措施,但要验算地基稳定性。

软弱地基

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这种地基天然含水量过大,承载力低,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滑动或固结沉降。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规定,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亦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以下简述这些软弱土的特性:

1、淤泥及淤泥质土

它是在净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的、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天然含水量高的、承载力(抗剪强度)低的、软塑到流塑状态的饱和粘性土。其含水量一般大于液限(40&~90%);天然孔隙比一般大于1.0或等于1.0;当土由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并含有机质,其天然孔隙比e大于1.5时为淤泥;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时称为淤泥质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总成软(粘)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如天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等地区及内陆、湖泊、平原和地区。其工程特性主要是具有触变性、高压缩性、低透水性、不均匀性以及流变性等。在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能力低,地基沉降变形大,不均匀沉降也大,而且沉降稳定时间比较长。

2、冲填土

系由水力冲填泥沙沉积形成的填土。常见于沿海地带和江河两岸。冲填土的特性与其颗粒组成有关,此类土含水量较大,压缩性较高,强度低,具有软土性质。它的工程性质随土的颗粒组成、均匀性和排水固结条件不同而异,当含砂量较多时,其性质基本上合粉细砂相同或类似,就不属于软弱土;当粘土颗粒含量较多时,往往欠固结,其强度和压缩性指标都比天然沉积土差,则应进行地基处理。

3、杂填土

系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及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常见于一些较古老城市和工矿区。它的成因没有规律,成分复杂,分布极不均匀,厚度变化大,有机质含量较多,性质也不相同,且无规律性。它的主要特性是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均匀性差,变形大,承载力低,压缩性高,有浸水湿陷性,就是在同一建筑物场地的不同位置,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性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需要经处理才能作建筑物地基。对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油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地基,未经处理,不宜做持力层。

4、其他高压缩性土

饱和的松散粉细沙(含部分粉质粘土),亦属于软弱地基的范畴。当受到机械振动和地震荷载重复作用时,将产生液化现象;基坑开挖时会产生流砂或管涌,再由于建筑物的荷重及地下水的下降,也会促使砂土下沉。其它特殊土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以及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现象,亦属于需要地基处理的软弱地基范畴。

对建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在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方案确定前,应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查明软弱土层的组成、地质成因、分布范围、均匀性、软弱土层厚度、持力层位置及状况以及地基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对冲填土还应了解均匀性和排水固结条件;对杂填土尚应查明堆载历史年代,明确自重下稳定性和湿陷性等基本因素;对其它特殊土应查明其特征、工程性质、成层情况等,以作为工程设计和选用地基处理方案的依据。

目前我们一般采取,喷粉桩、水泥搅拌桩等工艺,利用机械,在地基深处将原状软土和水泥、粉煤灰、添加剂强制搅拌,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生成一种特殊的、具有较高强度、较好变形特性和水稳定性的混合柱体,它对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降量有明显效果,饱和、流塑型淤泥质土层中用喷粉桩效果比较好。当然软地基处理还有很多工艺效果也很好,比如:高压旋喷、布袋桩(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工艺)等,或者就直接抛填石块也一样。至于具体采取什么方法,还要从工程的工作量、对地基的预期承载力、成本、工期以及周围的环境等等综合因素去考虑。

湿陷性黄土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故在润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受水浸湿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划分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可按室内或现场浸水压缩试验,在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判定。δzs<0.015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

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应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选用。

对于Ⅱ级以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如采用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桩基础预浸水法,不同程度存在工作量大、花费劳力多、施工现场占地大、工期长、造价高等缺点。近几年来,强夯法以其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淤泥质土

由淤泥及淤泥质土组成的高压缩性软弱地基。淤泥及淤泥质土是在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伴有微生物作用的一种结构性土。就其成因看有滨海沉积、湖泊沉积、河滩沉积及

沼泽沉积四种。在中国渤海、东海、黄海等沿海地区的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长江中下游、珠江下游、淮河平原、松辽平原,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和鄱阳湖四周,以及昆明滇池地区,都埋藏有厚度达数米至数十米的淤泥及淤泥质土。它的含水量接近或超过液限;孔隙比大于1,有的高达2.5;压缩系数大于0.5×10帕,有的超过2×10帕;渗透系数为10~10厘米/秒;容许承载力一般为30~100千帕。

淤泥的工程特性 ①地基的沉降由固结沉降、侧向挤出和次固结沉降三部分组成。当荷载小于比例界限值(即从荷载试验曲线得到的直线段)时,沉降主要由固结所引起。在相同条件下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沉降量比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天然地基大若干倍。因此,上部荷重的差异、复杂建筑体型、建筑物的毗邻及大面积地面负荷等都可以引起严重的差异沉降或倾斜,造成房屋损坏,上下水管道开裂及雨水倒灌等不良后果。②沉降速率较大且沉降稳定历时较长,沉降速度与施工的快慢和活载堆积的速率有关。缓慢的加荷,如一般民用房屋或工业建筑的活载较小者,竣工时速度大约为0.5~1.5毫米/日,施工期间沉降量约为总量的20%。主固结沉降稳定历时约需数年。加荷速率过快,且荷载较大时,建筑物容易发生倾斜甚至倒塌事故。主要沉降完成后还有相当长时间的次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速率较小,但延续时间可达几十年。③淤泥固结后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比固结前有很大的提高,预压加固地基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提出的。④在地震周期荷载作用下淤泥地基将出现附加下沉,下沉量与周期荷载的大小、循环次数及地基中的静剪应力状态有关。在中国唐山地震期间,渤海沿岸淤泥地区房屋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下沉;在烈度超过八度地区,下沉量有的超过30厘米,并引起房屋不同程度的倾斜;七度地区下沉现象较轻,一般只有静载引起的沉降的十分之一。

淤泥地基设计 除按一般地基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外,尚需根据淤泥地基变形大、强度低、变形稳定历时长等特点,及建筑结构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建筑结构和地基处理措施。 建筑结构措施 工业厂房与民用房屋往往造型复杂,在平面上有工字形、L形、T形,在立面上有高差变化,在结构上有时为砖石结构与排架结构相连。至于舞台、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则更为复杂。沉降观测资料说明:建筑平面、立面和结构变化的部位,也常是地基变形差异较大,容易引起墙体开裂的部位。因此,在设计时应采用以下措施:①体型不宜太复杂,同一栋建筑高度和荷载不宜变化太多,房屋的纵墙不宜中断或曲折。②将整个房

屋划分为若干基本单元,各单元的长高比应小于2.5,使各单元具有独立良好的刚度和调整不均匀变形的能力。③各单元的结构、荷载应尽量相同。如果相邻两单元的结构、荷载有明显的差异,应计算建筑物各部分的沉降,并研究在结构较弱、荷载较轻的单元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高低层相邻,要考虑高层对低层的影响。必要时必须改变基础形式或施工程序,如先建高、重部分,待其完成后再建低、轻部分等。各单元间应留沉降缝;如有可能,可用简支梁连接。④横向刚度甚弱或无内横墙的多层房屋,特别是双跨的框架结构,其中柱荷载很大,横向变形会很不均匀,应通过变形计算,务使其沉降差异小于0.003l(l为柱中心间距)。 在近代工业区或大城市中,建筑物之间的间距甚小,这种情况往往会引起建筑物的倾斜。倾斜超过容许值后,对使用及安全都不利。可通过计算确定倾斜量。如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则可在两相邻建筑物之一采用桩基解决。

在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中,目前常采用箱形基础加地下室式的补偿式基础,以满足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要求。该法的原理是通过挖去的土方,减少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和增加基础刚度,以达到减少沉降及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目的。补偿式基础在地震区还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地基处理措施 常用的处理方法分为三类:①利用预压以减少地基变形,增加地基承载力。为了缩短预压时间,多采用砂井排水法,但由于预压所需堆载较多,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已有真空排水预压法,效果甚好。②采用砂垫层(见换土法)和碎石桩(见振冲法),这些方法在薄层土中效果较好。③采用刚性桩,如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和钢管桩,适用于重型构筑物或沉降要求严格的建筑物;采用桩基础后,上部建筑可不设沉降缝,也不需要在结构上采取严格措施,但造价比较昂贵。

大面积地面负荷时的地基设计 各种仓库、码头货栈和高填土等都会引起地面凹陷,桩基和墙基不均匀转动下沉,严重时会造成柱身及墙身断裂及吊车滑行。根据大量现场调查,平均堆料在3吨/米以下时,仍可采用天然地基,但应注意由于不均匀下沉而产生的吊车轨道不平及吊车顶与屋架下弦相撞等问题;同时,应适当增加柱的断面和配筋;禁止在基础上堆料。当平均堆料超过3吨/米时,要通过计算确定是否可用天然地基;必要时应设置柱基桩。露天堆载数量因不涉及建筑物安全,可根据起吊设备要求确定技术措施,但要验算地基稳定性。

软弱地基

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这种地基天然含水量过大,承载力低,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滑动或固结沉降。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规定,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亦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以下简述这些软弱土的特性:

1、淤泥及淤泥质土

它是在净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的、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天然含水量高的、承载力(抗剪强度)低的、软塑到流塑状态的饱和粘性土。其含水量一般大于液限(40&~90%);天然孔隙比一般大于1.0或等于1.0;当土由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并含有机质,其天然孔隙比e大于1.5时为淤泥;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时称为淤泥质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总成软(粘)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如天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等地区及内陆、湖泊、平原和地区。其工程特性主要是具有触变性、高压缩性、低透水性、不均匀性以及流变性等。在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能力低,地基沉降变形大,不均匀沉降也大,而且沉降稳定时间比较长。

2、冲填土

系由水力冲填泥沙沉积形成的填土。常见于沿海地带和江河两岸。冲填土的特性与其颗粒组成有关,此类土含水量较大,压缩性较高,强度低,具有软土性质。它的工程性质随土的颗粒组成、均匀性和排水固结条件不同而异,当含砂量较多时,其性质基本上合粉细砂相同或类似,就不属于软弱土;当粘土颗粒含量较多时,往往欠固结,其强度和压缩性指标都比天然沉积土差,则应进行地基处理。

3、杂填土

系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及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常见于一些较古老城市和工矿区。它的成因没有规律,成分复杂,分布极不均匀,厚度变化大,有机质含量较多,性质也不相同,且无规律性。它的主要特性是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均匀性差,变形大,承载力低,压缩性高,有浸水湿陷性,就是在同一建筑物场地的不同位置,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性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需要经处理才能作建筑物地基。对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油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地基,未经处理,不宜做持力层。

4、其他高压缩性土

饱和的松散粉细沙(含部分粉质粘土),亦属于软弱地基的范畴。当受到机械振动和地震荷载重复作用时,将产生液化现象;基坑开挖时会产生流砂或管涌,再由于建筑物的荷重及地下水的下降,也会促使砂土下沉。其它特殊土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以及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现象,亦属于需要地基处理的软弱地基范畴。

对建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在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方案确定前,应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查明软弱土层的组成、地质成因、分布范围、均匀性、软弱土层厚度、持力层位置及状况以及地基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对冲填土还应了解均匀性和排水固结条件;对杂填土尚应查明堆载历史年代,明确自重下稳定性和湿陷性等基本因素;对其它特殊土应查明其特征、工程性质、成层情况等,以作为工程设计和选用地基处理方案的依据。

目前我们一般采取,喷粉桩、水泥搅拌桩等工艺,利用机械,在地基深处将原状软土和水泥、粉煤灰、添加剂强制搅拌,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生成一种特殊的、具有较高强度、较好变形特性和水稳定性的混合柱体,它对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降量有明显效果,饱和、流塑型淤泥质土层中用喷粉桩效果比较好。当然软地基处理还有很多工艺效果也很好,比如:高压旋喷、布袋桩(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工艺)等,或者就直接抛填石块也一样。至于具体采取什么方法,还要从工程的工作量、对地基的预期承载力、成本、工期以及周围的环境等等综合因素去考虑。


相关文章

  • 有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 摘要:湿陷性黄土对建筑物造成种种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慎重处理.本文作者从黄土的湿陷性机理,黄土的湿陷性的影响因素及黄土的湿陷性治理措施等几方面对黄土的湿陷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1 湿陷性黄 ...查看


  • 湿陷性黄土论文
  •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及相关研究进展 摘要:全球黄土的分布很广,面积达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1300万km2,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9.3%.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约为63万多km2,占世界黄土分布总面积的4.9%左右.黄土堆积厚度以我国最大.我国的湿 ...查看


  •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摘要:本文简要阐明黄土湿陷地区的特点.危害及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根据现行国家规范标准,针对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详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并对其作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处理 ...查看


  • 浅议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施工方法
  • 摘要:本文首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和湿陷变形特性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冲击压实法.重锤强夯法.土(灰土)垫层.灰土(土)挤密桩和深层搅拌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施工工艺,为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查看


  • 湿陷性黄土的一般概念
  • ∙ 湿陷性黄土的一般概念 黄土分布地区,一般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500mm之间.黄土在自重或一定荷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地附加下沉,以至在其上的建筑物遭到破 ...查看


  •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征及施工处理措施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征及施工处理措施研究 作者:吕永平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21期 摘 要:湿陷性黄土有它的特殊性,当被水浸湿,原来的土壤结构会被破坏, ...查看


  • 特殊性岩土工程性质评价综述1
  • 特殊性岩土工程特性评价综述 参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对于软土的定义都不尽相同. 往往概述性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软土视为软粘土的简称, 软土视为整个软弱土质(高压缩性的有机土.可液化的砂土.软粘土等) 的简称 软土视为软弱土的简称 ...查看


  • 黄土物理特性报告成果摘抄及评价
  • 1,自总结成果 黄土物理特性摘抄 提出了振动压实条件下黄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测定方法及黄土推荐振动压实参数 从静面压力.激动力.频率.振幅和振动时间等振动压实参数以及含水量对黄土振动压实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找出了一套压实 ...查看


  •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评述
  • ・岩土工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评述 胡彦春,和 燕 1 2 (11焦作三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焦作454000;21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3) [摘 要]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对工程的安全十分重要.文中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