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词。我方的观点是,当今时代,应当提倡“爱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是指对某一行业有足够的理解和兴趣,努力从事这一行业并追求做到最好,是一种理性之爱。当今时代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强调就业双向选择的时代。虽然“爱一行,干一行”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广泛存在的就业观,但我方认为“爱一行,干一行”是一种积极的就业选择,更有利于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效益最大化,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当今时代应当提倡的。
一、对个人发展而言,“爱一行,干一行”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人总结了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成功的敲门砖。因为爱,所以钻研,因为钻研,所以优秀。无数优秀的人才用毕生证明了这个真理:为医药事业尝便天下毒草的名医李时珍,一生贫困潦倒仍不放弃音乐的贝多芬,无不是“爱一行,干一行”的典范。将兴趣和工作充分结合能提供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也更易有突破和创新,创造更大的成就,实现更高的价值。
二、对企业而言,选择“爱一行,干一行”的人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迅速、有效的实现企业效益无疑是企业会考虑到的问题,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爱一行,干一行”的人相较“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更易迅速融入岗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勇于开拓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对社会而言,“爱一行,干一行”更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被硬性要求到指定岗位工作。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提倡双向选择,强调了人们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中国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便是加快人才结构调整。我们依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选择职业,真正的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 爱一行,干一行”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和企业、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一种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时代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机遇,我们为什么不能爱一行,干一行呢?
攻辩小结
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陈词。真理从来都不是修饰而成的,对方辩友华丽的辞藻下是显而易见的漏洞。
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干一行,爱一行”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把爱岗和敬业混为一谈。敬业是社会所提倡的职业道德,爱岗却不一定。富士康员工有责任干好自己工作,但是他们有必要热爱富士康这种残酷的高强度工作吗?像富士康这种打着敬业的名头做着压榨的事,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提倡能获得我们的共鸣吗?
一、对方辩友一直强调现实,用目前很多人无法从事他所爱行业这一现实,来否定人们能够择其所爱的价值提倡,这本身就不合理。难道就因为我们在现实的无奈下做了工作的奴隶,我们就不能追求我们所热爱的工作吗?对方辩友既然谈现实,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也有很多人从事了自己所爱的行业,可见这个目标并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对方辩友一直用当今的眼光去衡量这个问题,这与清朝后期闭关锁国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有何不同?如果当初邓小平也像对方辩友一样只看到眼前,还会有现在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吗?正因为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这个社会更加美好,我们才更应该提倡“爱一行,干一行”。
二、对方辩友将爱一行干一行片面地理解为喜欢一行干一行,我方在立论时就明确提出“爱一行”是指对某一行业有足够的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的理性的爱。古语有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和选择你的另一半一样,择业同样需要慎重对待。你是想娶一个你爱的人?还是就屈从现实找个自己并不爱的人度过一生呢?
三、爱一行干一行中的一行是一个泛指,有艰苦的行业,有相对舒适的行业,对方辩友将此片面的认为一行就是其中一个具体的艰苦的行业,拘泥于细节之中,有偷换概念之嫌。 另外对方辩友将行业和工作的概念混为一谈, 另外请对方辩友注意,难道是因为社会提倡爱一行干一行才导致了没人爱扫大街吗。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否提倡,都存在这个问题。另外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来解决,事实证明了有人干这样的工作。
1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向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请教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爱上你的工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成功人士有94%以上都是在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工作都不喜欢,又怎么指望他能够做出一番成绩呢?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他也是很有可能在所喜欢的领域发挥最大的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莎士比亚就是一个既有力的例证。
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2如果一部分人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行业,那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这些人可以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行业,但是他们不能选择是他们所期望的具体工作。达
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3跳槽率、就业难:爱是好高骛远容易跳槽
正是因为一个人干了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最终也没有喜欢上,他才会压抑才会消极应付,最终跳槽,或者辞职待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今的辞职跳槽率这么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待业找不到工作。 而且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有关。
4对方“马斯洛”需求层次:不要生存,或者越过生存阶段直接去追求“自我实现”? 首先我方不否认马斯洛的理论,我们也不是不生存,每个人都要生存,生存的需要和自自我价值实现并不是冲突的。并不是由你没我的关系。可以同时实现的。但是我们强调的是 在我们选择维持我们生存的行业的时候,要以爱为导向,尽可能选择自己喜爱的行业,这样才能人尽其才,让行业获得最大的发展。 需求没什么层次之分
5如果暂时找不到自己的所喜爱的行业呢?
答:找不到自己喜爱的行业肯定是有原因的,那么总共360行,总有你喜欢的行业吧,而对方却找不到,说明对方对于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行业并不清楚,内心根本没有一个爱的概念和标准。
6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知道到底喜不喜欢? 答:
知识的获得有两种方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不一定非要通过实践这种非可逆的并且要花费巨大机会成本的方式,说不定你一旦实践了又不喜欢反而浪费了诸多的精力和时间。
7你们的基于爱做出的选择一定是正确或者是适合的吗?(你能保证爱一行了,就一定适合这行吗?也就是说,你加入该行业之前对该行业的爱是一种主观意识,你加入该行业后通过行业实践产生了认识,你能保证前面的主观意识和以后的经过时间的正确认识,是一致的吗?)
答:因为爱而去选择一个行业是一个最优的状态,我们提倡的是这种最优的状态。这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比如巴菲特喜欢经济,而最后也选择了股票经济这一行,他是成功的,并不能因为对方所说的那样,我们即否定了这样一种最优状态,就不去提倡这种最优化的状态!相反正是因为现实这种不完善不如意的状态,我们才更应该提倡这种跟有利益个人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实然状态!
8不能适应环境,没有职业道德 选择“爱一行干一行”
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说明我们没有职业道德,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对于某一行业发自内心深深感情,才能坚守自己的所爱,进而由此慎重的选择自己行业,这也是对其它行业负责、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
9人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塑的
我们不否认有少数人,他们在从事某一工作后真正爱上了工作,但是您要注意当今社会的现实很多人无法培养出对现有工作的兴趣,或者说很难培养出兴趣甚至爱上某一行业,所
以您这种兴趣培养说实在是过于乐观了。再者,一个对这一行业有浓厚兴趣和一个对此毫无感觉相比,我想企业主会选择谁很显而易见吧 。
10为了生存去工作,只能维持生存,而为了爱去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判断标准在于哪方更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哪个从本质上更有利于社会效率最大化。
11那么为了温饱,找到一份大家眼中的优差,可是却失去了自己,这样的就业真的比较好吗?
12.提倡“爱一行干一行”也是对社会、企业提出的要求。
13.爱一行,干一行,能让人更加幸福。
14.他们把做好本职工作和爱上工作相等同。
问1:有人从小喜欢语言学,迫于生活压力去当高中老师,那么我们是否鼓励他继续干下去? 问2:这个人当上高中教师后痛苦不堪,最后还是转入了他爱的语言学。对方辩友是否还鼓励在高中教师的岗位上继续干下去?
这个人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他当高中教师时痛苦不堪,但转入了他热爱的语言学行业,就将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由此可见,从事我们热爱的行业,更能激发热情、更能发挥才智、更能获得幸福感。
15.某公司的员工除了每天工作8小时,还努力勤奋地加班,请问这是否干一行、爱一行的体现呢? 这公司叫富士康,这行员工频频跳楼自杀,您提倡“干一行爱一行”,是否提倡这些员工死了都要爱?
16.有个人从小热爱物理课却经常连考试都不能通过,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提倡他继续研究物理学?应该不应该提倡他继续研究他热爱的物理学?
17.爱迪生在当铁路局报务员的时候,为了偷懒,发挥所长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结果他被因此炒了鱿鱼,请问此时是提倡他“爱一行干一行”转做发明家,还是“干一行爱一行”坚持奋斗在电报业呢?
问2: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爱迪生“做了电报员就应该爱电报业”,社会却更倾向于让他做发明家,这不是自相矛盾?
18.把爱岗和敬业混为一谈。敬业是社会所提倡的职业道德,爱岗却不一定。富士康员工有责任干好工作、敬业于自己的岗位,却不一定要热爱富士康里几近残酷的高强度工作。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词。我方的观点是,当今时代,应当提倡“爱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是指对某一行业有足够的理解和兴趣,努力从事这一行业并追求做到最好,是一种理性之爱。当今时代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强调就业双向选择的时代。虽然“爱一行,干一行”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广泛存在的就业观,但我方认为“爱一行,干一行”是一种积极的就业选择,更有利于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效益最大化,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当今时代应当提倡的。
一、对个人发展而言,“爱一行,干一行”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人总结了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成功的敲门砖。因为爱,所以钻研,因为钻研,所以优秀。无数优秀的人才用毕生证明了这个真理:为医药事业尝便天下毒草的名医李时珍,一生贫困潦倒仍不放弃音乐的贝多芬,无不是“爱一行,干一行”的典范。将兴趣和工作充分结合能提供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也更易有突破和创新,创造更大的成就,实现更高的价值。
二、对企业而言,选择“爱一行,干一行”的人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迅速、有效的实现企业效益无疑是企业会考虑到的问题,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爱一行,干一行”的人相较“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更易迅速融入岗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勇于开拓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对社会而言,“爱一行,干一行”更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被硬性要求到指定岗位工作。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提倡双向选择,强调了人们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中国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便是加快人才结构调整。我们依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选择职业,真正的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 爱一行,干一行”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和企业、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一种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时代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机遇,我们为什么不能爱一行,干一行呢?
攻辩小结
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陈词。真理从来都不是修饰而成的,对方辩友华丽的辞藻下是显而易见的漏洞。
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干一行,爱一行”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把爱岗和敬业混为一谈。敬业是社会所提倡的职业道德,爱岗却不一定。富士康员工有责任干好自己工作,但是他们有必要热爱富士康这种残酷的高强度工作吗?像富士康这种打着敬业的名头做着压榨的事,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提倡能获得我们的共鸣吗?
一、对方辩友一直强调现实,用目前很多人无法从事他所爱行业这一现实,来否定人们能够择其所爱的价值提倡,这本身就不合理。难道就因为我们在现实的无奈下做了工作的奴隶,我们就不能追求我们所热爱的工作吗?对方辩友既然谈现实,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也有很多人从事了自己所爱的行业,可见这个目标并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对方辩友一直用当今的眼光去衡量这个问题,这与清朝后期闭关锁国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有何不同?如果当初邓小平也像对方辩友一样只看到眼前,还会有现在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吗?正因为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这个社会更加美好,我们才更应该提倡“爱一行,干一行”。
二、对方辩友将爱一行干一行片面地理解为喜欢一行干一行,我方在立论时就明确提出“爱一行”是指对某一行业有足够的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的理性的爱。古语有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和选择你的另一半一样,择业同样需要慎重对待。你是想娶一个你爱的人?还是就屈从现实找个自己并不爱的人度过一生呢?
三、爱一行干一行中的一行是一个泛指,有艰苦的行业,有相对舒适的行业,对方辩友将此片面的认为一行就是其中一个具体的艰苦的行业,拘泥于细节之中,有偷换概念之嫌。 另外对方辩友将行业和工作的概念混为一谈, 另外请对方辩友注意,难道是因为社会提倡爱一行干一行才导致了没人爱扫大街吗。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否提倡,都存在这个问题。另外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来解决,事实证明了有人干这样的工作。
1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向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请教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爱上你的工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成功人士有94%以上都是在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工作都不喜欢,又怎么指望他能够做出一番成绩呢?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他也是很有可能在所喜欢的领域发挥最大的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莎士比亚就是一个既有力的例证。
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2如果一部分人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行业,那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这些人可以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行业,但是他们不能选择是他们所期望的具体工作。达
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3跳槽率、就业难:爱是好高骛远容易跳槽
正是因为一个人干了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最终也没有喜欢上,他才会压抑才会消极应付,最终跳槽,或者辞职待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今的辞职跳槽率这么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待业找不到工作。 而且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有关。
4对方“马斯洛”需求层次:不要生存,或者越过生存阶段直接去追求“自我实现”? 首先我方不否认马斯洛的理论,我们也不是不生存,每个人都要生存,生存的需要和自自我价值实现并不是冲突的。并不是由你没我的关系。可以同时实现的。但是我们强调的是 在我们选择维持我们生存的行业的时候,要以爱为导向,尽可能选择自己喜爱的行业,这样才能人尽其才,让行业获得最大的发展。 需求没什么层次之分
5如果暂时找不到自己的所喜爱的行业呢?
答:找不到自己喜爱的行业肯定是有原因的,那么总共360行,总有你喜欢的行业吧,而对方却找不到,说明对方对于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行业并不清楚,内心根本没有一个爱的概念和标准。
6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知道到底喜不喜欢? 答:
知识的获得有两种方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不一定非要通过实践这种非可逆的并且要花费巨大机会成本的方式,说不定你一旦实践了又不喜欢反而浪费了诸多的精力和时间。
7你们的基于爱做出的选择一定是正确或者是适合的吗?(你能保证爱一行了,就一定适合这行吗?也就是说,你加入该行业之前对该行业的爱是一种主观意识,你加入该行业后通过行业实践产生了认识,你能保证前面的主观意识和以后的经过时间的正确认识,是一致的吗?)
答:因为爱而去选择一个行业是一个最优的状态,我们提倡的是这种最优的状态。这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比如巴菲特喜欢经济,而最后也选择了股票经济这一行,他是成功的,并不能因为对方所说的那样,我们即否定了这样一种最优状态,就不去提倡这种最优化的状态!相反正是因为现实这种不完善不如意的状态,我们才更应该提倡这种跟有利益个人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实然状态!
8不能适应环境,没有职业道德 选择“爱一行干一行”
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说明我们没有职业道德,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对于某一行业发自内心深深感情,才能坚守自己的所爱,进而由此慎重的选择自己行业,这也是对其它行业负责、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
9人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塑的
我们不否认有少数人,他们在从事某一工作后真正爱上了工作,但是您要注意当今社会的现实很多人无法培养出对现有工作的兴趣,或者说很难培养出兴趣甚至爱上某一行业,所
以您这种兴趣培养说实在是过于乐观了。再者,一个对这一行业有浓厚兴趣和一个对此毫无感觉相比,我想企业主会选择谁很显而易见吧 。
10为了生存去工作,只能维持生存,而为了爱去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判断标准在于哪方更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哪个从本质上更有利于社会效率最大化。
11那么为了温饱,找到一份大家眼中的优差,可是却失去了自己,这样的就业真的比较好吗?
12.提倡“爱一行干一行”也是对社会、企业提出的要求。
13.爱一行,干一行,能让人更加幸福。
14.他们把做好本职工作和爱上工作相等同。
问1:有人从小喜欢语言学,迫于生活压力去当高中老师,那么我们是否鼓励他继续干下去? 问2:这个人当上高中教师后痛苦不堪,最后还是转入了他爱的语言学。对方辩友是否还鼓励在高中教师的岗位上继续干下去?
这个人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他当高中教师时痛苦不堪,但转入了他热爱的语言学行业,就将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由此可见,从事我们热爱的行业,更能激发热情、更能发挥才智、更能获得幸福感。
15.某公司的员工除了每天工作8小时,还努力勤奋地加班,请问这是否干一行、爱一行的体现呢? 这公司叫富士康,这行员工频频跳楼自杀,您提倡“干一行爱一行”,是否提倡这些员工死了都要爱?
16.有个人从小热爱物理课却经常连考试都不能通过,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提倡他继续研究物理学?应该不应该提倡他继续研究他热爱的物理学?
17.爱迪生在当铁路局报务员的时候,为了偷懒,发挥所长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结果他被因此炒了鱿鱼,请问此时是提倡他“爱一行干一行”转做发明家,还是“干一行爱一行”坚持奋斗在电报业呢?
问2: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爱迪生“做了电报员就应该爱电报业”,社会却更倾向于让他做发明家,这不是自相矛盾?
18.把爱岗和敬业混为一谈。敬业是社会所提倡的职业道德,爱岗却不一定。富士康员工有责任干好工作、敬业于自己的岗位,却不一定要热爱富士康里几近残酷的高强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