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总结报告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总结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

2014年6月

第一部分: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校成立于1984年,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两级政府的领导下,先后有五所职业学校并入海一职。现占地面积330亩,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实验实训设备总资产5688万元。开设12个专业,其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电力专业是“自治区级精品专业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是“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现有教职工211名,学历教育在校生4061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3340人,成人教育721人。近三年来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650人,职业培训61790人天。

2012年6月4日我校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立项以来,全面贯彻《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示范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历时两年,全面实施并完成了电力、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三个重点专业和一个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54个子项目的建设任务,全部完成了建设预期目标。

学校基本情况及项目进展情况一览表

二、项目建设实施与管理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校建设办公室,组建了电力、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数字化校园四个项目部和相对应的十个专项建设小组。

2、管理机制

建立“专家指导、项目分解、逐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示范校项目建设运行机制,开辟“示范校建设”专题网站,展示建设成果。通过全程监控和指导,使建设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3、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并实施《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建立示范校建设月例会、阶段总结、简报制度,搭建工作QQ群,交流沟通建设情况,推进项目的顺利建设。 第二部分: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1.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校充分依托呼伦贝尔大草原、边境风貌、“三少民族”和蒙古族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专业。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基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需求,经过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调研、研讨及专家审核,形成了以“学校学习——旅行社、酒店实践双循环”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与岗位实践轮换进行,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校内培养与顶岗实习相融,学生角色与员工身份互通”,全面促进学生从掌握知识向掌握技能的有效转变。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着重于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实践、实训内容在课程中的体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特色校本教材,编辑教辅资料,编写了独具呼伦贝尔地区特色的校本教材《呼伦贝尔旅游地理》、《导游实践》,整理了蒙古族和“三少民族”文化宣传手册,有效推进校级精品课程资源以及网络课程建设,完成了《导游实践》、《中国旅游地理》、《全国导游基础》三门校级精品课程以及配套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电力专业。学校结合呼伦贝尔市打造国家煤炭产业基地的优势和电力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通过企业走访座谈、问卷调查、专家指导等形式反复论证,构建了“七段式、三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三学年分为七个学段,从初级工、中级工到准高级工三步职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岗位认识、理论学习、仿真实训、顶岗实训”的教学模式,进行多岗位实训,严格生产操作规程,着重培养学生在电工仪表与测量、电机运行与维修、电工工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运

行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提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文明生产意识等职业素养。在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校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汽修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引产入教、两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汽车修理厂”。研讨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技能包,实现“课堂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学生产合一、作业产品合一”, 构建了“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三个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的评价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 系统培养,专兼结合,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学校以“师德工程、名师工程、双师工程、校企岗位互换工程、骨干培养工程、全员培训工程”为引领,完善了教师引进、培养、培训、聘任等管理制度,通过“基本功达标、企业实践、说做评课、国培省培、专家引领、企业骨干指导、

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培育了一支“名师引领、全员培养、双师结构、专兼结合、校企互融”的教学团队。

3. 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共赢运行机制。

学校通过组建和参与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定向委培等办学模式。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完善了各项章程、协议、合同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企业专家聘任制度》等相关制度,有效的保障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有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层次提升。新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中心、烹饪专业实训中心,引进了汽车修理厂、电气元件厂,新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整车检测维修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达到4个,实训室达到26个,实训工位达到

850个,实习实训设备1363套,总资产2676.7万元,极大的

满足了三个专业实训教学、技能鉴定、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教学需求和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实现了校企资源共建共

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三部分: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学校按照先进性、实用性相结合与“共建共享、建用结合、以用促建、分步实施”原则,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对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信息资源数字化,建立教师、学生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平台,形成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环境。

改造校园网络,提升了服务师生能力。安装网络端口由400个增至1000个。出口带宽由10兆增至100兆,改版门户网站,升级交换机、服务器及管理系统,多媒体实训室由3个增至9个,多媒体教室由3个增至58个,各班级及主要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提高了教学、教研的信息化水平。

搭建数字化平台,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学校完善课件制作中心,12个专业参与了共建共享资源建设,并通过信息与数字化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课件及试题上传、管理、编辑、应用。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一卡通,扩大网络服务资源。通过软、硬件升级,购入、整合大量电子资源,购置24万册蓝创电子图书系统,实现馆藏方式新跨越。与网通公司合作研发一卡通,以有线与无线网络形式覆盖校园,极大地满足学校信息和管理的需要。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我校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面实现了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形式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在学校网络安全方面实现了边界安全、上网行为管理、内网防护、用户终端安全。

第四部分: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

1. 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示范校项目建设预算总投入1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9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60万元,学校自筹240万元。截止2013年9月,项目建设资金全部到位。

2. 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中央财政资金投入900万元,使用情况:其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支出517.6万元,师资队伍建设支出88.47万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支出283.88万元。

第五部分:贡献与示范

一、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 1. 引领其它专业的整体发展

三个重点专业的建设模式和成效,形成了引领带动效应,促进了其它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筑专业与天成房地产公司合作,美术专业与广告企业合作设立“广告设计与制作工作室”,幼师专业学生寒暑假期间走进幼儿园,开展“工学交替”实习实训。同时,各专业也对应地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实践。

2. 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提升。

学校注重将各行业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有机地融入“班级文化、实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以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技能为内涵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提前受到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熏陶。

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 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借助呼伦贝尔市煤炭能源、旅游资源、冬季汽车保养技术等地区特色优势,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引企入校等合作方式,在校企共建、按需培养的教学模式下,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每年向企业输送千余名毕业生,为企业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为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发挥学校实训基地作用,提升社会培训职能

学校依靠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优势,依托国家职

业技能鉴定站、成人函授站、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和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机构,积极服务行业企业,履行社会培训职能。年均完成行业企业员工培训21000人天,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1160人次,成人教育培训721人次。

3. 加强职业引导,注重能力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办学职能和资源优势,每年利

用实训基地对海拉尔区属初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达3000余人次。

三、对其他地区和学校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1. 校际交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与呼伦贝尔市高级技工学校、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职业中专学校、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等第三批国家示范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内容广泛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校校联合,发挥核心校的辐射作用

学校作为呼伦贝尔市中等职业教育核心校,与区域内的陈巴尔虎旗、鄂伦春旗、新巴尔虎右旗职教中心开展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同时学校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联合办学,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3. 承办市区竞赛,促进中职发展

学校成功承办了呼伦贝尔市第三届中职运动会,呼伦贝尔市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烹饪专业技能大赛,海拉尔区教育系统校园文化现场会,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为其他中职学校作出了示范。

4、媒体宣传,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呼伦贝尔日报》分别刊载了关于学校《做内涵发展先锋,树中职示范品牌》的示范校建设报道,呼伦贝尔市电视台、呼伦贝尔市调频台、海拉尔区新闻中心等媒体先后多次对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专业发展、校企合作、学生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新闻报道,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第六部分:建设成果

一、总体建设成果

1、形成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制定20门课程标准,编写9本校本教材、19门教学实训指导书、4本民族宣传手册。完成了11门精品课程,建设了专业教学资源库

2、培养4名名师、8名专业带头人、33名骨干教师、54名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聘请了13名兼职教师,构建了一支合理的师资团队。编辑3本教科研论文集。

3、成立了3个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引企入校2家,建立校企合作25家、校外实训基地21家、订单班7个。新增校内工学实训室6个、设备设施107台套、120个工位。年均为企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近千名,社会培训规模1.1万人次。编辑1本优秀毕业生风彩录。

4、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管理的规范。建设校园公共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数字化服务系统、数据资源共享系统等教学资源,带动了学校其它专业的整体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

二、典型案例

1.传承草原民族文化,提升旅游服务内涵

充分利用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和行业指导,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加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力度,结合本地区地域特点编写《呼伦贝尔旅游地理》、《呼伦贝尔导游实践》两本校本教材。收集整理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四个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形成较为系统的宣传读本。广泛开展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活动,强化学生传承草原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合格技能人才

电力专业通过把三个学年分为七个学段,从初级工、中级工到准高级工三步递进职业技能培养,推进校企对接,强化工学交替,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实行双主体育人。通过“岗位认识、理论学习、仿真实训、顶岗实训”的教学模式,进行多岗位实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实施评价体系改革,对培养质量进行监控

和促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3. 转观念促改革,提素质求发展

学校本着“转观念促改革 提素质求发展”的宗旨,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以参训教师为主体,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培养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共建为抓手,努力建设一支理念新、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 引企入校,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学校多年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广泛开展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特别是采用了“引企入校”的合作新模式,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平台,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5.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突破电力专业群实操瓶颈

以火力发电厂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真实工作过程构建数据模型,建成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仿真网络平台,让学生在仿真操作平台上详细掌握火力发电机组的全部操控,并针对特殊故障进行具体排除等仿真训练,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学习过程网络化、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新模式。 第七部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职业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均

衡状况;尽管我校做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优秀中职学校,为本地区输入合格技能人才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处内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存在较大差距。

2.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建设中,学校本身的力量和影响力有限,企业的积极性不高,集团化办学机制运行也存在困难。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导地位,组织学校、行业、企业等部门共同探索,形成地区职业教育集团效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示范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按着重点专业和特色项目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学校地处边疆民族地区,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和高度有限,因而借助上海、深圳两个专业公司力量,一同合作研发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所以还存在课程体系建设成效的进一步实践。

二、改进措施

1.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和海拉尔区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 积极走访企业,加深校企之间的感情,主动服务企业、让利企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同时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理顺校企合作关系,协调集团化办学。

3. 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实现校

本教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发挥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的建设成效,继续深入推广、使用,及时跟踪、总结、提升。

2014年6月4日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总结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

2014年6月

第一部分: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校成立于1984年,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两级政府的领导下,先后有五所职业学校并入海一职。现占地面积330亩,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实验实训设备总资产5688万元。开设12个专业,其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电力专业是“自治区级精品专业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是“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现有教职工211名,学历教育在校生4061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3340人,成人教育721人。近三年来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650人,职业培训61790人天。

2012年6月4日我校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立项以来,全面贯彻《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示范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历时两年,全面实施并完成了电力、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三个重点专业和一个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54个子项目的建设任务,全部完成了建设预期目标。

学校基本情况及项目进展情况一览表

二、项目建设实施与管理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校建设办公室,组建了电力、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数字化校园四个项目部和相对应的十个专项建设小组。

2、管理机制

建立“专家指导、项目分解、逐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示范校项目建设运行机制,开辟“示范校建设”专题网站,展示建设成果。通过全程监控和指导,使建设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3、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并实施《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建立示范校建设月例会、阶段总结、简报制度,搭建工作QQ群,交流沟通建设情况,推进项目的顺利建设。 第二部分: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1.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校充分依托呼伦贝尔大草原、边境风貌、“三少民族”和蒙古族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专业。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基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需求,经过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调研、研讨及专家审核,形成了以“学校学习——旅行社、酒店实践双循环”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与岗位实践轮换进行,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校内培养与顶岗实习相融,学生角色与员工身份互通”,全面促进学生从掌握知识向掌握技能的有效转变。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着重于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实践、实训内容在课程中的体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特色校本教材,编辑教辅资料,编写了独具呼伦贝尔地区特色的校本教材《呼伦贝尔旅游地理》、《导游实践》,整理了蒙古族和“三少民族”文化宣传手册,有效推进校级精品课程资源以及网络课程建设,完成了《导游实践》、《中国旅游地理》、《全国导游基础》三门校级精品课程以及配套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电力专业。学校结合呼伦贝尔市打造国家煤炭产业基地的优势和电力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通过企业走访座谈、问卷调查、专家指导等形式反复论证,构建了“七段式、三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三学年分为七个学段,从初级工、中级工到准高级工三步职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岗位认识、理论学习、仿真实训、顶岗实训”的教学模式,进行多岗位实训,严格生产操作规程,着重培养学生在电工仪表与测量、电机运行与维修、电工工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运

行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提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文明生产意识等职业素养。在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校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汽修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引产入教、两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汽车修理厂”。研讨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技能包,实现“课堂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学生产合一、作业产品合一”, 构建了“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三个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的评价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 系统培养,专兼结合,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学校以“师德工程、名师工程、双师工程、校企岗位互换工程、骨干培养工程、全员培训工程”为引领,完善了教师引进、培养、培训、聘任等管理制度,通过“基本功达标、企业实践、说做评课、国培省培、专家引领、企业骨干指导、

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培育了一支“名师引领、全员培养、双师结构、专兼结合、校企互融”的教学团队。

3. 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共赢运行机制。

学校通过组建和参与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定向委培等办学模式。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完善了各项章程、协议、合同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企业专家聘任制度》等相关制度,有效的保障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有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层次提升。新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中心、烹饪专业实训中心,引进了汽车修理厂、电气元件厂,新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整车检测维修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达到4个,实训室达到26个,实训工位达到

850个,实习实训设备1363套,总资产2676.7万元,极大的

满足了三个专业实训教学、技能鉴定、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教学需求和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实现了校企资源共建共

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三部分: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学校按照先进性、实用性相结合与“共建共享、建用结合、以用促建、分步实施”原则,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对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信息资源数字化,建立教师、学生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平台,形成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环境。

改造校园网络,提升了服务师生能力。安装网络端口由400个增至1000个。出口带宽由10兆增至100兆,改版门户网站,升级交换机、服务器及管理系统,多媒体实训室由3个增至9个,多媒体教室由3个增至58个,各班级及主要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提高了教学、教研的信息化水平。

搭建数字化平台,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学校完善课件制作中心,12个专业参与了共建共享资源建设,并通过信息与数字化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课件及试题上传、管理、编辑、应用。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一卡通,扩大网络服务资源。通过软、硬件升级,购入、整合大量电子资源,购置24万册蓝创电子图书系统,实现馆藏方式新跨越。与网通公司合作研发一卡通,以有线与无线网络形式覆盖校园,极大地满足学校信息和管理的需要。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我校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面实现了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形式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在学校网络安全方面实现了边界安全、上网行为管理、内网防护、用户终端安全。

第四部分: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

1. 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示范校项目建设预算总投入1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9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60万元,学校自筹240万元。截止2013年9月,项目建设资金全部到位。

2. 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中央财政资金投入900万元,使用情况:其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支出517.6万元,师资队伍建设支出88.47万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支出283.88万元。

第五部分:贡献与示范

一、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 1. 引领其它专业的整体发展

三个重点专业的建设模式和成效,形成了引领带动效应,促进了其它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筑专业与天成房地产公司合作,美术专业与广告企业合作设立“广告设计与制作工作室”,幼师专业学生寒暑假期间走进幼儿园,开展“工学交替”实习实训。同时,各专业也对应地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实践。

2. 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提升。

学校注重将各行业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有机地融入“班级文化、实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以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技能为内涵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提前受到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熏陶。

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 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借助呼伦贝尔市煤炭能源、旅游资源、冬季汽车保养技术等地区特色优势,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引企入校等合作方式,在校企共建、按需培养的教学模式下,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每年向企业输送千余名毕业生,为企业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为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发挥学校实训基地作用,提升社会培训职能

学校依靠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优势,依托国家职

业技能鉴定站、成人函授站、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和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机构,积极服务行业企业,履行社会培训职能。年均完成行业企业员工培训21000人天,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1160人次,成人教育培训721人次。

3. 加强职业引导,注重能力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办学职能和资源优势,每年利

用实训基地对海拉尔区属初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达3000余人次。

三、对其他地区和学校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1. 校际交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与呼伦贝尔市高级技工学校、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职业中专学校、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等第三批国家示范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内容广泛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校校联合,发挥核心校的辐射作用

学校作为呼伦贝尔市中等职业教育核心校,与区域内的陈巴尔虎旗、鄂伦春旗、新巴尔虎右旗职教中心开展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同时学校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联合办学,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3. 承办市区竞赛,促进中职发展

学校成功承办了呼伦贝尔市第三届中职运动会,呼伦贝尔市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烹饪专业技能大赛,海拉尔区教育系统校园文化现场会,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为其他中职学校作出了示范。

4、媒体宣传,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呼伦贝尔日报》分别刊载了关于学校《做内涵发展先锋,树中职示范品牌》的示范校建设报道,呼伦贝尔市电视台、呼伦贝尔市调频台、海拉尔区新闻中心等媒体先后多次对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专业发展、校企合作、学生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新闻报道,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第六部分:建设成果

一、总体建设成果

1、形成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制定20门课程标准,编写9本校本教材、19门教学实训指导书、4本民族宣传手册。完成了11门精品课程,建设了专业教学资源库

2、培养4名名师、8名专业带头人、33名骨干教师、54名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聘请了13名兼职教师,构建了一支合理的师资团队。编辑3本教科研论文集。

3、成立了3个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引企入校2家,建立校企合作25家、校外实训基地21家、订单班7个。新增校内工学实训室6个、设备设施107台套、120个工位。年均为企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近千名,社会培训规模1.1万人次。编辑1本优秀毕业生风彩录。

4、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管理的规范。建设校园公共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数字化服务系统、数据资源共享系统等教学资源,带动了学校其它专业的整体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

二、典型案例

1.传承草原民族文化,提升旅游服务内涵

充分利用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和行业指导,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加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力度,结合本地区地域特点编写《呼伦贝尔旅游地理》、《呼伦贝尔导游实践》两本校本教材。收集整理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四个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形成较为系统的宣传读本。广泛开展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活动,强化学生传承草原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合格技能人才

电力专业通过把三个学年分为七个学段,从初级工、中级工到准高级工三步递进职业技能培养,推进校企对接,强化工学交替,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实行双主体育人。通过“岗位认识、理论学习、仿真实训、顶岗实训”的教学模式,进行多岗位实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实施评价体系改革,对培养质量进行监控

和促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3. 转观念促改革,提素质求发展

学校本着“转观念促改革 提素质求发展”的宗旨,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以参训教师为主体,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培养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共建为抓手,努力建设一支理念新、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 引企入校,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学校多年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广泛开展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特别是采用了“引企入校”的合作新模式,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平台,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5.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突破电力专业群实操瓶颈

以火力发电厂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真实工作过程构建数据模型,建成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仿真网络平台,让学生在仿真操作平台上详细掌握火力发电机组的全部操控,并针对特殊故障进行具体排除等仿真训练,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学习过程网络化、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新模式。 第七部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职业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均

衡状况;尽管我校做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优秀中职学校,为本地区输入合格技能人才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处内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存在较大差距。

2.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建设中,学校本身的力量和影响力有限,企业的积极性不高,集团化办学机制运行也存在困难。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导地位,组织学校、行业、企业等部门共同探索,形成地区职业教育集团效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示范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按着重点专业和特色项目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学校地处边疆民族地区,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和高度有限,因而借助上海、深圳两个专业公司力量,一同合作研发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所以还存在课程体系建设成效的进一步实践。

二、改进措施

1.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和海拉尔区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 积极走访企业,加深校企之间的感情,主动服务企业、让利企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同时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理顺校企合作关系,协调集团化办学。

3. 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实现校

本教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发挥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的建设成效,继续深入推广、使用,及时跟踪、总结、提升。

2014年6月4日


相关文章

  • 海拉尔区党代会报告
  • 坚持科学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 为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5月24日) 张玉军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十三届委员 ...查看


  • 呼伦贝尔沙地研究综述
  • 内 蒙 古 林 业 科 技 Vol 134 No 13第34卷 第3期 2008年9月 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Forestry Science &Technol ogy Sep t 12008 呼伦贝尔 ...查看


  • 农牧业种植项目
  • 农牧业种植项目 巴彦托海镇设施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巴彦托海镇设施农业园区建设项目 二.项目简介: 拟建区域与呼伦贝尔市新城区及鄂温克旗(县)城关镇与伊敏河相隔,距巴彦托海镇不到2公里处,距呼伦贝尔市新城区4公里,距飞机场和火 ...查看


  • 食品安全工作信息6
  •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信息 第6期 海拉尔区卫生监督所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海拉尔区卫生监督所根据海拉尔区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迎接自治区文明城区复检.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餐饮服务环节"瘦 ...查看


  • 2014年呼和浩特市城区小学一年级招生划片范围
  • 2014年呼和浩特市城区小学一年级招生划片范 围 新城区小学招生划片范围 向阳小学: 通道北路以东,海拉尔大街以北,团校巷以西(包括气象局铁路宿舍),北郊公园以南. 八一小学: 团校巷以东,呼伦北路以西,公主府街以北,北郊公园以南. 海拉尔 ...查看


  • 去大草原感受秋高气爽的秋日情怀
  • 爱上深秋!去大草原感受秋高气爽的秋日情怀 关键词:大草原 呼和浩特到呼伦贝尔的线路 秋天,最是旅游好时节.而在四季不算分明的南方,若想感受秋高气爽的秋日情怀,华北的各大草原就是最美的旅游胜地了.在中国,草原上尽洒游牧民族的豪爽之风,驰骋于辽 ...查看


  • 幼儿园发展规划 1
  • 金宝贝幼儿园发展规划 我园于2014年成立以来,为使我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由规范化办园向特色化办园发展.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我园成立于2014年,位于海拉尔区天润碧水御翠家园9号楼6号门市,占地面积87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 ...查看


  • 地理小故事
  • "海拉尔"名字之过 北京某大学一位毕业生张某被分配到海拉尔工作. 他从末学过地理,不知海拉尔在什么地方,又因虚荣心太强,不愿请教别人. 于是便以名会意,心想:上海在海边,海口在海边,那海拉尔也一定在海边,一定 是海边某一 ...查看


  • 呼伦贝尔旅游攻略注意事项
  • 能对大家的出行有所帮助同时欢迎大家的质疑/提问/咨询.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谢谢您!!!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自然情况每年都在退化之中,这并非某一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只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更多的人文关注,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有力量来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