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疯顶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疯顶病,也叫玉米霜霉病,是玉米上的一种严重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后,引起雌雄穗变异、畸形、徒长和导致果穗不结实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其田间病株率相当于产量损失率,因此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轻病田病株率为3%~10%,重病田达60%以上。迄今为止,玉米疯顶病在我国宁夏、甘肃、新疆、河北、北京、山西、山东等局部地区都有发生。 1 症状
病株从6~8叶开始显症,抽雄后症状明显。①病苗高20~30cm时,可形成分蘖,有时1株有6~10个分蘖,叶片变窄,质地坚韧,叶鞘表面呈疣状。②上部叶和心叶紧卷,严重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③抽雄后,雄穗叶化,全部雄穗异常增生,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这些变态叶状花序呈疯顶状,植株高矮不一。④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⑤果穗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呈45°角簇生,重者果穗内部全为苞叶,穗成多节茎状,不结实。
2 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2.1 病原菌 玉米疯顶病是由大孢指疫霉菌引起的,该病菌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科,指疫霉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
侵入寄主后,菌丝主要分布在维管束部门和细胞间,不产生吸器。藏卵器、卵孢子在叶片组织内形成,藏卵器直径65~70μm,卵孢子直径55~58μm。孢囊梗自气孔下菌丝伸出,孢子囊无色,柠檬形,尺度为63.20×40.20μm,2~6个聚生于孢囊梗,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无色,球形,双鞭毛,直径7.50~11μm。但这种无性孢子在玉米上不常见。据报道,大孢指疫霉菌存在专化型。根据病菌形态、症状及其致病性不同区分为四个变种,即:引起玉米疯顶病的大孢指疫霉玉蜀黍变种、大孢指疫霉小麦变种、大孢指疫霉水稻变种和大孢指疫霉高粱变种。大孢指疫霉菌寄主十分广泛,除严重侵染玉米外,还侵染水稻、小麦等140余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2.2 传播途径 国外研究认为,玉米疯顶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有发病历史的种植区,当玉米播种后至3~4叶期时,如果田间因降雨或灌溉造成积水,病害就会发生。病残体和土壤中的病菌卵孢子是病害的初侵染源。但罗占忠等利用病残体进行的接种诱发试验未能证明这一点,国外也未见成功利用人工接种技术诱发玉米疯顶病的报道,其原因可能是诱发条件未能满足病害发生的要求。另外,也有研究认为是种子带菌,当它遇到适宜的条件时便会发病。但尽管病株所结种子可以带病菌,由于病株结穗率一般不足5%,而且一般不会采收明显发病植株的果穗,即使采收了也会由于种子多数
瘪小在种子精选过程中被淘汰掉。因此,这种种子传播病害的几率是极低的。
3 发病条件
玉米苗期是主要感病期,苗期若遇阴雨天气或灌水过多,造成土壤积水最容易发生侵染。据研究,相对湿度达85%以上,病菌卵孢子便会萌发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初侵染。另外,排水不畅易产生积水的低洼地块,密度过大通透性差的地块也易发病。
4 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良种 加强玉米品种资源的抗病性鉴定,选育抗病品种。
4.2 消灭越冬病残 播种前,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铲除田边寄主杂草,减少田间病菌量。
4.3 适时播种 错开游动孢子侵染玉米幼苗的时期。
4.4 种子处理 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0%拌种,有较好的防病作用。
4.5 栽培管理 合理灌水,整平地面,提高田间排水能力,严防苗期积水;合理密植,避免因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株间湿度大而发病;轮作倒茬,可与棉花、甘薯、豆类等非寄主类作物轮作。
4.6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瑞毒霉100g加水100kg,
或用1:1:150的波尔多液喷雾,每7d喷1次,连喷2次。若先拔除病株后喷药,防治效果更好。
玉米疯顶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疯顶病,也叫玉米霜霉病,是玉米上的一种严重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后,引起雌雄穗变异、畸形、徒长和导致果穗不结实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其田间病株率相当于产量损失率,因此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轻病田病株率为3%~10%,重病田达60%以上。迄今为止,玉米疯顶病在我国宁夏、甘肃、新疆、河北、北京、山西、山东等局部地区都有发生。 1 症状
病株从6~8叶开始显症,抽雄后症状明显。①病苗高20~30cm时,可形成分蘖,有时1株有6~10个分蘖,叶片变窄,质地坚韧,叶鞘表面呈疣状。②上部叶和心叶紧卷,严重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③抽雄后,雄穗叶化,全部雄穗异常增生,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这些变态叶状花序呈疯顶状,植株高矮不一。④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⑤果穗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呈45°角簇生,重者果穗内部全为苞叶,穗成多节茎状,不结实。
2 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2.1 病原菌 玉米疯顶病是由大孢指疫霉菌引起的,该病菌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科,指疫霉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菌。
侵入寄主后,菌丝主要分布在维管束部门和细胞间,不产生吸器。藏卵器、卵孢子在叶片组织内形成,藏卵器直径65~70μm,卵孢子直径55~58μm。孢囊梗自气孔下菌丝伸出,孢子囊无色,柠檬形,尺度为63.20×40.20μm,2~6个聚生于孢囊梗,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无色,球形,双鞭毛,直径7.50~11μm。但这种无性孢子在玉米上不常见。据报道,大孢指疫霉菌存在专化型。根据病菌形态、症状及其致病性不同区分为四个变种,即:引起玉米疯顶病的大孢指疫霉玉蜀黍变种、大孢指疫霉小麦变种、大孢指疫霉水稻变种和大孢指疫霉高粱变种。大孢指疫霉菌寄主十分广泛,除严重侵染玉米外,还侵染水稻、小麦等140余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2.2 传播途径 国外研究认为,玉米疯顶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有发病历史的种植区,当玉米播种后至3~4叶期时,如果田间因降雨或灌溉造成积水,病害就会发生。病残体和土壤中的病菌卵孢子是病害的初侵染源。但罗占忠等利用病残体进行的接种诱发试验未能证明这一点,国外也未见成功利用人工接种技术诱发玉米疯顶病的报道,其原因可能是诱发条件未能满足病害发生的要求。另外,也有研究认为是种子带菌,当它遇到适宜的条件时便会发病。但尽管病株所结种子可以带病菌,由于病株结穗率一般不足5%,而且一般不会采收明显发病植株的果穗,即使采收了也会由于种子多数
瘪小在种子精选过程中被淘汰掉。因此,这种种子传播病害的几率是极低的。
3 发病条件
玉米苗期是主要感病期,苗期若遇阴雨天气或灌水过多,造成土壤积水最容易发生侵染。据研究,相对湿度达85%以上,病菌卵孢子便会萌发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初侵染。另外,排水不畅易产生积水的低洼地块,密度过大通透性差的地块也易发病。
4 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良种 加强玉米品种资源的抗病性鉴定,选育抗病品种。
4.2 消灭越冬病残 播种前,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铲除田边寄主杂草,减少田间病菌量。
4.3 适时播种 错开游动孢子侵染玉米幼苗的时期。
4.4 种子处理 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0%拌种,有较好的防病作用。
4.5 栽培管理 合理灌水,整平地面,提高田间排水能力,严防苗期积水;合理密植,避免因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株间湿度大而发病;轮作倒茬,可与棉花、甘薯、豆类等非寄主类作物轮作。
4.6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瑞毒霉100g加水100kg,
或用1:1:150的波尔多液喷雾,每7d喷1次,连喷2次。若先拔除病株后喷药,防治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