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化”
小学教育 张颖
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阅读有着认识字词句、提升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多方面综合作用。不管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考试中,阅读都是收到广泛关注的焦点。关于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界的人士提出过各种教学方法,对指导语文阅读教学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如今在教学方式上,“生命化教学”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教学理念,这里就从反思传统“以文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出发来谈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生命化的内涵。
一、“以文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刻板划一”的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张的说甚至达到了“神圣化”的地步,阅读一篇文章除了弄清楚字、词、句的用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点往往是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的。为了找到这个标准答案,老师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地引导,学生惟命是从地跟随,最终发现原来作者表达了这个意思。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提出的文本解读的“复原说”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读者在进入了解文本之前必须先放空自己的“先见”,进入文本来理解作者的原意并且遵从作者的原意。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
可是,总会有一些学生“跟不上脚步”,他会提出“作者为什么表达了这个意思,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意思”“作者这样的表达并不是太好”等等偏离标准答案的问题。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中把这样的学生比作行走在边缘的孤独的战士,而战士很可能直接被老师打压而士气低落或者直接因为考试这场战役而精疲力竭,最后只能投入那个追求标准答案的阵营。
(二)“唯分至上”的价值追求
之所以老师和学生都对表达作者原意的教参中的标准答案趋之若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单一的教学评价中“唯分至上”的价值追求。评价一个学生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填写在成绩单上的那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和标准答案是不可分割的,学生为了获得令人满意的分数,不得不让自己紧跟老师的脚步朝着标准答案的方向前进。
(三)“没有生命”的机械学生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这里“没有生命”的学生重点是指其精神生命的缺失。由于对标准答案和分数的追求,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去获得老师想要的答案,有些甚至深谙阅读考试的出题出道,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达到很不错的效果了,这是被功利主义主宰了的语文阅读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在既定的轨道上行走,不需要用自身的经验去建构、去解读,也不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更不用质疑作者的观点或表达,只需要像机器一样按照老师的指导和提示来运转,最终“复原”文本的意义。
二、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
(一)重视阅读者主体的生命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所说的阅读者不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在一篇阅读文本面前,他们都是具有精神生命的主体。
首先,教师要解放被教参禁锢了的思想,释放自己的精神生命,勇敢地对文本做出自己的解读并重拾二次开发的权利,让语文阅读教学不再因标准答案而生气全无。其次,在解放自己精神生命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主体生命,尊重并理解他们每个人的不同个性以及对文本做出的多元化的解读,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并据此对语文阅读教学做出既丰富多彩又不偏离主题的掌控。
(二)发挥教学共同体的生命
教学共同体是师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平等对话的组织形式。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必用自己的知识去挤满整个教学空间,只需要提供少量重要的信息,更多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就文本的意义进行自己的解读和创造。学生多样多样的想法和表达方式与教师的想法碰撞出火花,将会达到教学中的高潮,接着将形成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概念,大家在这个概念上又建构出与各自经验相关的经验。这个教学共同体的生命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存在,一旦这种平等的的关系破裂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也就消失了。
(三)勿忘文本最初的生命
针对“以文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弊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创生说”又是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对文本意义的还原,而是
对文本意义的创建,这里强调的是师生的独创性,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完全脱离了文本的“确定性”(很多经典的文本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或者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下形成的),全盘否定了对文本的“客观解读”。这样一来,作品本身的原初性就得不到体现了,得到的可能是五花八门甚至天马行空的解读。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变中是十分尴尬的,还是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尊重作品原初性的基础上允许师生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建构。
三、构建生命化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
自由是生命化教学的一个关键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课堂上给予每个学生以自主思考和建构的机会,允许学生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鼓励或引导,而不是一偏离标准就打压。同时,教师要善于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建构基础,从而使文本内和文本外的经验得到互相补充和强化,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例如在古诗教学中,在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弄清了生字词的意思之后,就不应该再要求学生把每句话的翻译抄下来、背下来,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感受诗中意蕴,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点给予点拨。
生命化的教学共同体关键在于每个生命间平等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无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无论家庭背景差异多大,教师都不应因为个人的好恶有差别地对待。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对待是一个教师的职业操守,这也是学生感到被尊重,关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前提条件。
(二)善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上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因为学生大多会对与自己以前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的内容感兴趣。
1.意义建构式语文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建构作用。首先是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中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和内化,形成清晰的
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其次是情感和思想的建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文章的感悟,文章中传达的思想感情会在学生身上产生移情的效果,与学生已有的情感经历结合在一起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身情感道德观的建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先对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进行介绍,接着唤起学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亲情记忆,回想自己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细读课文,体会理解文章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从细节入手,发掘作者在文中语言的运用,从一连串动词中感受父亲细腻动人的爱,体会语言的魅力,同时也作为写作方法的学习。
2.体验情境式语文阅读教学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的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情境,比如学习到描写大自然的课文,应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再回到文中学习作者的表达,同时可以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作;其次,模拟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借助工具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等来创设一个与文中类似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学习《观潮》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壮观景象;最后,是描述情境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呈现出课文表达的感情或是营造出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置身于情境中,从而理解体会文本的意蕴,这里的朗读不局限于老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揣摩感受,增加内心的情感体验。如小学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伯牙断琴》等,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陈情表》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3.戏剧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教学法是一种再现情境、感悟文章并进行再创作的有效方法,陶行知在上个世纪就提出应该重视戏剧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56号教室的雷夫也在戏剧教学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他的小小莎士比亚们在美国甚至世界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里提出戏剧教学法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个好处,其一,由于表演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中的知识,对字词句更加熟练,同时感悟文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其二,通过表演,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
解,甚至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诠释。关于剧本的取得,可以是直接使用戏剧类课文,或者对普通课文进行改变,也可以选择课外的经典戏剧。
(三)转变语文阅读的评价方式
不管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不得不承认,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是教学必须要考虑并且放在首位的因素,很大程度上,评价影响了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获得,针对上面说的追求统一化的弊端,提出以下转变评价方式的建议。
1.转变评价的价值取向
追求标准答案的评价在语文阅读中并不十分适宜,除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需要准确掌握之外,阅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每个学生都可能在文本原意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标准化的答案会挫伤他们表达自己的勇气,而变成背诵标准答案的机器,也就丧失了精神生命。所以,在进行阅读评价时应改变对标准答案的追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的发挥,如编制试题或练习题时除了基础知识和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等题目外,还可以加入对文章的反思或是给作者提建议等反应学生批判思维的题目,这种题目不宜给出标准答案。
2.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运用
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只在乎呈现在考卷上的一个答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并作出及时的反馈,对于在主体基础上的创新应该给予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严重偏离主题的理解或者表达,教师也不应该放任不管,要及时进行引导,帮组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文本材料。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化”
小学教育 张颖
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阅读有着认识字词句、提升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多方面综合作用。不管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考试中,阅读都是收到广泛关注的焦点。关于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界的人士提出过各种教学方法,对指导语文阅读教学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如今在教学方式上,“生命化教学”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教学理念,这里就从反思传统“以文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出发来谈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生命化的内涵。
一、“以文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刻板划一”的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张的说甚至达到了“神圣化”的地步,阅读一篇文章除了弄清楚字、词、句的用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点往往是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的。为了找到这个标准答案,老师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地引导,学生惟命是从地跟随,最终发现原来作者表达了这个意思。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提出的文本解读的“复原说”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读者在进入了解文本之前必须先放空自己的“先见”,进入文本来理解作者的原意并且遵从作者的原意。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
可是,总会有一些学生“跟不上脚步”,他会提出“作者为什么表达了这个意思,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意思”“作者这样的表达并不是太好”等等偏离标准答案的问题。佐藤学的《课程与教师》中把这样的学生比作行走在边缘的孤独的战士,而战士很可能直接被老师打压而士气低落或者直接因为考试这场战役而精疲力竭,最后只能投入那个追求标准答案的阵营。
(二)“唯分至上”的价值追求
之所以老师和学生都对表达作者原意的教参中的标准答案趋之若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单一的教学评价中“唯分至上”的价值追求。评价一个学生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填写在成绩单上的那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和标准答案是不可分割的,学生为了获得令人满意的分数,不得不让自己紧跟老师的脚步朝着标准答案的方向前进。
(三)“没有生命”的机械学生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这里“没有生命”的学生重点是指其精神生命的缺失。由于对标准答案和分数的追求,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去获得老师想要的答案,有些甚至深谙阅读考试的出题出道,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达到很不错的效果了,这是被功利主义主宰了的语文阅读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在既定的轨道上行走,不需要用自身的经验去建构、去解读,也不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更不用质疑作者的观点或表达,只需要像机器一样按照老师的指导和提示来运转,最终“复原”文本的意义。
二、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
(一)重视阅读者主体的生命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所说的阅读者不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在一篇阅读文本面前,他们都是具有精神生命的主体。
首先,教师要解放被教参禁锢了的思想,释放自己的精神生命,勇敢地对文本做出自己的解读并重拾二次开发的权利,让语文阅读教学不再因标准答案而生气全无。其次,在解放自己精神生命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主体生命,尊重并理解他们每个人的不同个性以及对文本做出的多元化的解读,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并据此对语文阅读教学做出既丰富多彩又不偏离主题的掌控。
(二)发挥教学共同体的生命
教学共同体是师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平等对话的组织形式。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必用自己的知识去挤满整个教学空间,只需要提供少量重要的信息,更多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就文本的意义进行自己的解读和创造。学生多样多样的想法和表达方式与教师的想法碰撞出火花,将会达到教学中的高潮,接着将形成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概念,大家在这个概念上又建构出与各自经验相关的经验。这个教学共同体的生命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存在,一旦这种平等的的关系破裂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也就消失了。
(三)勿忘文本最初的生命
针对“以文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弊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创生说”又是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对文本意义的还原,而是
对文本意义的创建,这里强调的是师生的独创性,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完全脱离了文本的“确定性”(很多经典的文本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或者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下形成的),全盘否定了对文本的“客观解读”。这样一来,作品本身的原初性就得不到体现了,得到的可能是五花八门甚至天马行空的解读。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变中是十分尴尬的,还是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尊重作品原初性的基础上允许师生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建构。
三、构建生命化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
自由是生命化教学的一个关键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课堂上给予每个学生以自主思考和建构的机会,允许学生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鼓励或引导,而不是一偏离标准就打压。同时,教师要善于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建构基础,从而使文本内和文本外的经验得到互相补充和强化,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例如在古诗教学中,在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弄清了生字词的意思之后,就不应该再要求学生把每句话的翻译抄下来、背下来,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感受诗中意蕴,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点给予点拨。
生命化的教学共同体关键在于每个生命间平等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无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无论家庭背景差异多大,教师都不应因为个人的好恶有差别地对待。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对待是一个教师的职业操守,这也是学生感到被尊重,关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前提条件。
(二)善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上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因为学生大多会对与自己以前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的内容感兴趣。
1.意义建构式语文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建构作用。首先是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中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和内化,形成清晰的
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其次是情感和思想的建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文章的感悟,文章中传达的思想感情会在学生身上产生移情的效果,与学生已有的情感经历结合在一起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身情感道德观的建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先对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进行介绍,接着唤起学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亲情记忆,回想自己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细读课文,体会理解文章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从细节入手,发掘作者在文中语言的运用,从一连串动词中感受父亲细腻动人的爱,体会语言的魅力,同时也作为写作方法的学习。
2.体验情境式语文阅读教学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的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情境,比如学习到描写大自然的课文,应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再回到文中学习作者的表达,同时可以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作;其次,模拟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借助工具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等来创设一个与文中类似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学习《观潮》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壮观景象;最后,是描述情境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呈现出课文表达的感情或是营造出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置身于情境中,从而理解体会文本的意蕴,这里的朗读不局限于老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揣摩感受,增加内心的情感体验。如小学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伯牙断琴》等,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陈情表》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3.戏剧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教学法是一种再现情境、感悟文章并进行再创作的有效方法,陶行知在上个世纪就提出应该重视戏剧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第56号教室的雷夫也在戏剧教学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他的小小莎士比亚们在美国甚至世界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里提出戏剧教学法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个好处,其一,由于表演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中的知识,对字词句更加熟练,同时感悟文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其二,通过表演,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
解,甚至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诠释。关于剧本的取得,可以是直接使用戏剧类课文,或者对普通课文进行改变,也可以选择课外的经典戏剧。
(三)转变语文阅读的评价方式
不管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不得不承认,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是教学必须要考虑并且放在首位的因素,很大程度上,评价影响了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获得,针对上面说的追求统一化的弊端,提出以下转变评价方式的建议。
1.转变评价的价值取向
追求标准答案的评价在语文阅读中并不十分适宜,除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需要准确掌握之外,阅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每个学生都可能在文本原意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标准化的答案会挫伤他们表达自己的勇气,而变成背诵标准答案的机器,也就丧失了精神生命。所以,在进行阅读评价时应改变对标准答案的追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的发挥,如编制试题或练习题时除了基础知识和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等题目外,还可以加入对文章的反思或是给作者提建议等反应学生批判思维的题目,这种题目不宜给出标准答案。
2.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运用
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只在乎呈现在考卷上的一个答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并作出及时的反馈,对于在主体基础上的创新应该给予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严重偏离主题的理解或者表达,教师也不应该放任不管,要及时进行引导,帮组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文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