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代名人

古代安徽籍名人

管仲----阜阳人,春秋齐国政治家;

范增----桐城人,秦末项羽的谋士;

张良----亳州人,汉初大臣;

英布----六安人,汉初诸侯王;

文翁----庐江人,汉景帝时蜀郡守;

召信臣----寿县人,汉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太守;

华佗 ----亳州人,东汉医学家;

曹操----魏武帝,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丕---- 魏文帝,曹操之子;

曹植----曹操之子,文学家;

夏侯淳----亳州人,魏国大将;

许褚----亳州人,魏国大将;

周瑜----舒城人,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定远人,三国时吴国名将;

吕蒙----阜阳人,三国时吴国名将;

嵇康----宿州人,三国魏国文学家;

刘伶----宿州人,西晋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桓温----怀远人,东晋国戚重臣;

戴逵----宿州人,东晋学者、画家;

曹霸----亳州人,唐朝画家;

朱温----砀山人,五代后梁太祖皇帝;

杨行密----合肥人,五代时吴国的建立者;

高太后----蒙城人,北宋英宗皇后; 吕夷简----寿县人,北宋名臣; 包拯----合肥人,北宋名臣; 崔白----风阳人,北宋画家; 吕公著----寿县人,北宋名臣;

 高等院校 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庆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 得到迅速发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胡玉美蚕豆酱

胡玉美蚕豆辣酱 产于安庆,为安徽省传统产品。其精选优质蚕豆和鲜红硕肥、肉厚糖多的红辣椒等,经科学酿造而成。色绛紫而有光泽,可见豆瓣,但食之又感觉不到。入口鲜美,微辣淡咸,风味独特,畅销国内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合肥四大名点

合肥四大名点 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统称为合肥“四大名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麻饼用青梅、桔饼、桂花、青红丝、冰糖等为主料,经麻油调制成饼心,饼面沾上芝麻烤制而成,香甜可口。烘糕具有香、脆、酥、微甜等特色。寸金糖表层脆、心酥软、甜味醇。白切片薄、质白透明,表层伴有芝麻,香、甜、脆俱佳。

怀远石榴

怀远石榴产于蚌埠怀远县。古人曾赞其“子白莹澈如水晶,果实大如碗,皮黄而透红,粒精赛玉米,明洁如珍珠,肉肥核细,汁多味甘”,“一粒入口,甜如含蜜”。怀远石榴为我国五大名贵石榴品种之一,而怀远玉石籽石榴名列首位,明清时期即被作为贡品送入宫廷。怀远石榴以其独特的品质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远销欧亚。

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主要产于六安市霍山。历史悠久,唐代即有“寿州霍山之黄芽”的记载,明代王象亚的《群芳谱》亦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该条条形紧密,形如雀舌,颜色金黄,白毫显露,汤色黄绿,香醇浓郁,甜和清爽,有板栗香气。

敬亭绿雪

敬亭绿雪产于宣城市宣州区敬亭山。“敬亭绿雪”久负盛名。《宣城县志》上记载有:“明、清之间,每年进贡300斤”。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宣州诗人施润章在京都翰林院修明史,饮敬亭绿雪后即作诗赞:“薄滚如花乳,湛湛如云液……枝枝经手摘,贵真不贵多。”明清时期就被列为贡茶。

鹰窝岩茶

涌溪火青一称“鹰窝岩茶”,产于宣城市泾县,是中国极品绿茶之一,已有300余年的生产历史。外形呈颗粒状,似螺丝形,紧实细润,墨绿白毫,香气浓厚鲜爽,有独特的花香。

太平猴魁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市黄山区。因其品质超群,人称“尖茶魁首”,冠以地名,故名“太平猴魁”。因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芽长藏而不露,有“两刀夹一枪”之说。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奖状。

屯溪绿茶

我国极品名茶之一,简称“屯绿”,又称“眉茶”,产于休宁县、歙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等。黄山茶乡所产的各种绿茶由“屯溪”集散、输出、因此,统称“屯溪绿茶”。“屯绿”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即在国际市场上首露头角,1913年已远销欧美各国。曾被誉为“首屈一指的好茶”、“绿色金子”。

祁门红茶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中国著名的工夫茶。主要产地为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等地。素有“茶中英豪”和“群芳最”之称。“祁门红茶”品质优异,制造工艺精湛。条索紧细,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饮之醇和,回味隽厚。国际上称之为“祁门香”。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信誉。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中国极品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黄山毛峰外形美观,每片茶叶约半寸,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酷似雀舌,全身披白色绒毫,为其他名茶所不及。黄山毛峰是历代皇帝点名要的贡品茶。1949年以后,也一直作为我国外事活动中馈赠国宾的礼品茶。

萧县葡萄酒

萧县葡萄酒盛产于宿州市萧县。该酒营养丰富,醇香浓郁,柔和爽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具有药用价值,长期饮用,可增进食欲,活络筋骨。该酒品种繁多,主要品牌有味美思、白兰地、十全大补、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等。特别是“夜光杯”牌葡萄酒在全国享有盛名,并远销东欧、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水东蜜枣

水东蜜枣盛产于宣州素有“枣乡”之称的水东镇。早在300多年前水东青枣即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而闻名于世。经加工制成的蜜枣具有糖份重、色面好、晶莹透明、甜香可口、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素有“天香枣”之称。其“金丝琥珀枣”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琅琊酥糖

琅琊酥糖产于滁州市,是江淮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借“琅琊山”之名,称之为“琅琊酥糖”。其糖块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分明,呈螺旋体,色泽乳白,入口酥软,香味浓郁,甜而不腻,是畅销海内外市场的名优食品。

徽商,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又称新安商人。徽州人经商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此后代有发展,弦歌不绝。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徽州商人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规模日益庞大,形成徽州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从商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其强盛势头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引领中国商业发展潮流300余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光之后,徽商逐渐趋于衰落,虽然还有为数甚多的徽商奔波于全国各地,但...[详细]

义门苔干,芜湖芝麻香菜,

濉溪酱包瓜(菜中菜) ,芜湖腐乳

,胡玉美蚕豆辣酱

徽派雕刻最为著名的是砖雕、石雕、木雕。明清之际是徽州雕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明清艺林,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举凡于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琢砚、嵌漆、竹刻、乃至建筑雕饰,无不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石雕、木雕、砖雕这三朵奇葩显得更加粲然夺目。石、木、砖雕主要用作建筑装饰。其范围之广,几遍徽州旧辖歙、休、黟、绩、祁、婺六邑,其时间之久,由明入清直至民国,长达三、四百年。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庙宇、牌坊、亭、塔、桥、墓等建筑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详细]

历史上,徽州曾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流传地。由于毗邻浙江,受地缘关系影响,早在明代前期,形成于温州的南戏就开始在徽州流传,并出现了一些戏曲作家,如程添庆、毕尚重等。到了明代中叶,南戏四大声腔即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相继流传到包括徽州在内的皖南地区,所孕育出的“徽州腔”与形成于池州的青阳腔并称为“徽池雅调”,为天下所“时尚”。此时的徽州还形成了喜好“搭台唱戏”的习俗,看戏、赏戏成为当时徽州人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流行的娱乐方式。到了清代,徽州的戏曲演出活动更为普遍,直到今天,黄山地区还保存...[详细]

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绩溪的徽帮厨师将它发扬光大。据《歙县志》记载,宋代以来,徽菜在徽州府(今歙县)已成雏形。南宋以来,随着徽商势力的崛起和向外拓展,徽菜日渐名声远扬;明清两代,长江中下游的城镇大都设有徽菜馆。徽州人把徽菜作为一种经营,大规模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烧菜讲究软糯可口,味美隽永;炖菜讲究汤醇味鲜,熟透酥嫩;蒸菜着重原汁原味,爽口宜人。徽菜能够成为一种区域性菜系,它的风格特征与其它菜系不同...[详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徽州建筑不仅是一首首优美的音乐,还是一幅幅迷人的风情画。中国传统社会后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州村落、祠庙、水口园林和宅居建筑也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并随着徽商走出徽州本土,影响了很多地方的建筑风格,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建筑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征,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既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美与韵律美,同时又是深厚的徽州文化的载体。[详细]

徽派版画

徽派版画雕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雪庄等,都曾为版刻绘画。徽派版画的刻工,往往也是画家,深谙绘画意境,刀法技高一筹。明代,歙县虬村黄姓刻工人才辈出,独傲艺林。从明正统至清道光间,黄姓刻工插图刻画的图书达240余部。明末,流寓南京的休宁人胡正言,创“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徽派版画:肇端于墨模镌刻,明万历年起,墨模中墨面图案的镌刻技术,逐步移植到版画镌刻上来,遂形成徽派版画,至清初,发展到高峰,在海内外独步一时,产量之多,种类之富,技艺之高皆达到空前的地步。徽排版画的艺术特色,是依靠白描手法来造型,线条细如毛发,柔如绢丝,一扫过去粗壮健雄之风,适应明中期以后的社会风尚,以工整、秀丽、缜密而妩媚的情调见长,抒情气息浓厚。技法上舍弃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以线条的粗细、曲直、起落、翻简、疏密、来表现事物的远近、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关系。徽排版画的经典之作很多,如黄应泰明万历元年(1573年)雕版的《帝鉴图说》等等。到19世纪中叶后,随着

近代西洋版画传入中国和近代印刷术的兴起,徽派版画才渐趋于消沉。

徽派刻书:在我国雕版印书史上,明代徽州刻本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徽州刻本的历史自南宋始,至明初已有相当规模,其时歙县“刻铺比比皆是,时人有刻,必求歙工”。徽州自朱熹之后,文书渐开,学风很盛,读书藏书之家日渐增多。尤其在明中期以后,徽商崛起,刻印书籍成为社会百业中一个获利丰厚的时髦行业,在财力雄厚、经营有术的徽商开发下,徽州刻书业更为迅速发展起来,使徽州成了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徽州刻本可上与宋板比美,下与苏杭争价,很快跻身于全国刻书业的前列。

徽派印章: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产生了金石艺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天子印章称“玺”,臣民印章称“印”。徽派篆刻,始于休宁人何震,尤以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创“黟山派”。

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后称徽州)的传播和影响尤深,世称“新安理学”。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今属屯溪),故其为“程朱阙里”。

朱熹提出了“天理”、“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畴。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称“理学”。他所说的“理”,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而且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企图使封建伦理永恒化。他还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朱熹广收弟子,亲自讲学,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政治建树者颇多,这使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学派。他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 新安理学的主要著作,有解释程朱理学命题的《性理字训讲义》、《太极图书》、《近思录注》,阐发程朱学术思想的《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四书章句集注》理学名著,亦是朱熹最有化表性的著作之一。《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朱熹在其后半生用了大量心血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的注释,经过40余年的研究探索,到70岁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四书《大学》诚意一章的注释。他认为“四书”完整地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而二程和自已则是这一久已中绝的道统的继承和发扬者。因此,他费半生精力为四书分别作了注释,给《大学》区分了经传并重新编排了章节,还将四书作为一部“套书”刊行,“四书”之名由此始定。注释中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地反映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明清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诗集传》、《诗经》注本,南宋朱熹撰,全书原20卷,后人并为8

卷。其书采杂古人《毛传》、《郑笺》之说,并间用齐、鲁、韩三家诗义,但均以自已的理学观点为标准加以取舍,言其旨在探求《诗经》的本义。也因此,所作解说与《诗序》颇多不同,对破除盲目崇信《诗序》的观点起到一定的作用。《周易本义》阐释《周易》的专著,南宋朱熹所撰。共12卷。《朱子语类》理学家朱熹讲学、答问语录的分类汇编。《书说》吴昶的理学著作。吴昶(?—1219),字叔夏,南宋歙县人,朱熹门下卓有成就的学生。他的《书说》,直评四书经传,与汉唐古文经学重训诂义疏的传统背道现时驰,抛开传注,借助经文,参以个人体会和一已私见,从中探求性命义理之说。《易原》理学著作,南宋学者程大昌撰。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休宁县会里(今洪里乡)人。《四书通》理学著作,元代胡炳文撰。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号云峰,婺源人。《易学启蒙翼传》理学著作,元代胡一桂撰。胡一桂(生卒年不详)号双湖,婺源人。《元史儒学传》载有其事迹。胡一桂之交胡方平曾作《易学启蒙通释》,一桂更加以推阐明辨,故曰“翼传”。他写此书的目的,在于弘扬朱学。《书传纂疏》理学著作。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陈栎撰。休宁县人。《书传纂疏》是陈栎的代表性著作,此书就儒学流踪,将历代名家的意见加以纂疏,凡数十万言。《春秋经传附录纂疏》理学著作,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撰。祁门县桃墅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是汪克宽的理学名作,凡30卷。他取孔子手笔之《春秋》,博考诸说之异同,研讨众说,荟萃成书。明大学士程敏政称赞他“六经皆有说,而春秋独盛,平生皆可师,而出处尢正。其道足以觉人,其功足以卫圣”。《新安学系录》理学著作,明程瞳撰。休养宁县人。此书程颢、程颐起,至明弘治年间止,共记录了112位新安理学家的事迹和主要学术观点,是对新安理学家进行系统介绍的第一部专著。

新安医学

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医466人,其中197人撰写了355部医学著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安医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

一、兴起时期。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10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

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著《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著作。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著作。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发展。

二、全盛时期。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著书立说。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著作。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著作13部76卷、歙县江颧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民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徐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吴琨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篡》、《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从清代来看(1644~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开展了学术争鸣。在这268年中,涌现出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海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许多医学著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学之一。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医著。

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方有执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力,寻求端绪,撰成《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组。喉科名医郑梅涧父子用养阴清润之法,治疗白喉,开创了喉科医

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人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这些成就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形成很多的“家族链”,至今不息。如始于南宋的“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至今已有二十五世,代不乏人,延续至今的还有明代余午亭和吴正伦创办的“内科”,清代王雪健创始的《新安王氏医学》、郑于丰、郑于蕃创始的“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这些专科,内容丰富,经验独特,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安医著的外传,还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安医学主要著作:《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新安医学的经典著作。

《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

《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

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学史料之著述——张杲与《医说》张杲,字季明,南宋歙县人其伯祖张扩受业于庞安时,祖张挥,父张师孟均业医。张杲行医五十余年,为了弘扬轩吱及古来名医之道,将古来医者,医案汇集为《医说》于1189年刊行。是书十卷,内分四十七门,总论名医110多人.首七门为医书总叙、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放卷末。有评论,有本人实践附后,取材较丰富。还收载了古代一些不太公开的处方,对保存和传播古代医籍起了一定的作用。虽在张杲之前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但原书已失,故《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该书东传,朝鲜李斯王朝成宗十五年(公元1488年)曾刊行,日本万治二年(公元1659年)也刊行。因此《医说》也是最早流传国外的新安著作。

第一部注介医方之专著——吴昆与《医方考》吴昆,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明代歙县人。15岁时从歙县余家山余午亭学医。临证16年,体会到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疾,不仅疗效不显,而且容易误病殃人,用古方必须要掌握方义和加减进退的规范。于是“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思,订之于证,发其微之,编为六卷,凡二十门,题之端曰《医方考》”。

新安画派

最早提出“新安画派”名称的是清朝康熙所间的艺术理论家张庚,张庚之后,人多沿用,“新安画派”遂成定称。新安画派成员众多,力量雄厚。画艺可观者近80人,其中卓然自成一家者约有20人,分为四个层面:先驱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画派领袖僧渐江;鼎盛期主要成员方式玉、王瘭素、吴山涛、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吴龙、顺田生、程正揆、郑

旼、汪之瑞、孙逸、查士标、汪洪度、雪庄;现代后继者黄宾虹、张氏三雄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等人。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安徽南部(今黄山市一带)的绘画流派。现黄山市原称徽州,秦、晋时设新安郡,新安江又是这一带的重要河流,故又常以“新安”称之。明代的丁瓒、程嘉燧、李永昌等新安画家,崇尚“米倪”之风,枯笔皴擦、简淡深厚,当为新安画派的先驱。 渐江是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清初张庚《浦山论画》云:“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法,即失之疏,是一亦一派也。”而在此之前,诗人、金石家王渔洋(士祯)即谓:“新安画家,多宗倪、黄,以渐江开其先路。……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称为新安四家。”

徐卫新《黄山画人录》云:明清以降,因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诸种因素,尤其以徽商的兴旺发达,在黄山脚下这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徽州土地上,众多的先贤为丰富中国文化艺术宝库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中尤以书画篆刻艺术最为突出。以渐江、查士标、程邃、汪无瑞、汪家珍、雪庄、郑旼、吴山涛、姚宋、祝山嘲、方士庶、汪梅鼎等代表的新安画家,冲破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步履古人,摹仿逼肖”的摹古风气,高扬“师从造化”的大旗,以变幻无穷的黄山为蓝本,将中国山水无尽的情趣、韵味与品格生动地表现在尺幅之间,并且在结构与技法上亦打破了四王“三叠”、“二叠”等陈陈相因的公式,一反柔媚甜俗、奢靡华贵之气,开创了一代简淡高古、秀逸清雅之风,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新安画派”。

 八公山豆腐 正月十五旱船会 寿县大救驾 女子出嫁摔炮 灵璧二十八庙会 亳州“三乐” 九华山庙会 阜阳火把节 徽州婚嫁 休宁五猖会

     嬉钟馗 抛绣球 上九庙会 重阳庙会 荤年素年

 龙灯  腊八粥  除夕进香  阜阳剪纸  百子会  寿庆仪式  琅琊山庙会 仗鼓舞  亮船会  戏台  徽州服饰  节令习俗 

古代安徽籍名人

管仲----阜阳人,春秋齐国政治家;

范增----桐城人,秦末项羽的谋士;

张良----亳州人,汉初大臣;

英布----六安人,汉初诸侯王;

文翁----庐江人,汉景帝时蜀郡守;

召信臣----寿县人,汉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太守;

华佗 ----亳州人,东汉医学家;

曹操----魏武帝,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丕---- 魏文帝,曹操之子;

曹植----曹操之子,文学家;

夏侯淳----亳州人,魏国大将;

许褚----亳州人,魏国大将;

周瑜----舒城人,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定远人,三国时吴国名将;

吕蒙----阜阳人,三国时吴国名将;

嵇康----宿州人,三国魏国文学家;

刘伶----宿州人,西晋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桓温----怀远人,东晋国戚重臣;

戴逵----宿州人,东晋学者、画家;

曹霸----亳州人,唐朝画家;

朱温----砀山人,五代后梁太祖皇帝;

杨行密----合肥人,五代时吴国的建立者;

高太后----蒙城人,北宋英宗皇后; 吕夷简----寿县人,北宋名臣; 包拯----合肥人,北宋名臣; 崔白----风阳人,北宋画家; 吕公著----寿县人,北宋名臣;

 高等院校 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庆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 得到迅速发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胡玉美蚕豆酱

胡玉美蚕豆辣酱 产于安庆,为安徽省传统产品。其精选优质蚕豆和鲜红硕肥、肉厚糖多的红辣椒等,经科学酿造而成。色绛紫而有光泽,可见豆瓣,但食之又感觉不到。入口鲜美,微辣淡咸,风味独特,畅销国内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合肥四大名点

合肥四大名点 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统称为合肥“四大名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麻饼用青梅、桔饼、桂花、青红丝、冰糖等为主料,经麻油调制成饼心,饼面沾上芝麻烤制而成,香甜可口。烘糕具有香、脆、酥、微甜等特色。寸金糖表层脆、心酥软、甜味醇。白切片薄、质白透明,表层伴有芝麻,香、甜、脆俱佳。

怀远石榴

怀远石榴产于蚌埠怀远县。古人曾赞其“子白莹澈如水晶,果实大如碗,皮黄而透红,粒精赛玉米,明洁如珍珠,肉肥核细,汁多味甘”,“一粒入口,甜如含蜜”。怀远石榴为我国五大名贵石榴品种之一,而怀远玉石籽石榴名列首位,明清时期即被作为贡品送入宫廷。怀远石榴以其独特的品质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远销欧亚。

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主要产于六安市霍山。历史悠久,唐代即有“寿州霍山之黄芽”的记载,明代王象亚的《群芳谱》亦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该条条形紧密,形如雀舌,颜色金黄,白毫显露,汤色黄绿,香醇浓郁,甜和清爽,有板栗香气。

敬亭绿雪

敬亭绿雪产于宣城市宣州区敬亭山。“敬亭绿雪”久负盛名。《宣城县志》上记载有:“明、清之间,每年进贡300斤”。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宣州诗人施润章在京都翰林院修明史,饮敬亭绿雪后即作诗赞:“薄滚如花乳,湛湛如云液……枝枝经手摘,贵真不贵多。”明清时期就被列为贡茶。

鹰窝岩茶

涌溪火青一称“鹰窝岩茶”,产于宣城市泾县,是中国极品绿茶之一,已有300余年的生产历史。外形呈颗粒状,似螺丝形,紧实细润,墨绿白毫,香气浓厚鲜爽,有独特的花香。

太平猴魁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市黄山区。因其品质超群,人称“尖茶魁首”,冠以地名,故名“太平猴魁”。因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芽长藏而不露,有“两刀夹一枪”之说。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奖状。

屯溪绿茶

我国极品名茶之一,简称“屯绿”,又称“眉茶”,产于休宁县、歙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等。黄山茶乡所产的各种绿茶由“屯溪”集散、输出、因此,统称“屯溪绿茶”。“屯绿”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即在国际市场上首露头角,1913年已远销欧美各国。曾被誉为“首屈一指的好茶”、“绿色金子”。

祁门红茶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中国著名的工夫茶。主要产地为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等地。素有“茶中英豪”和“群芳最”之称。“祁门红茶”品质优异,制造工艺精湛。条索紧细,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饮之醇和,回味隽厚。国际上称之为“祁门香”。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信誉。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中国极品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黄山毛峰外形美观,每片茶叶约半寸,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酷似雀舌,全身披白色绒毫,为其他名茶所不及。黄山毛峰是历代皇帝点名要的贡品茶。1949年以后,也一直作为我国外事活动中馈赠国宾的礼品茶。

萧县葡萄酒

萧县葡萄酒盛产于宿州市萧县。该酒营养丰富,醇香浓郁,柔和爽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具有药用价值,长期饮用,可增进食欲,活络筋骨。该酒品种繁多,主要品牌有味美思、白兰地、十全大补、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等。特别是“夜光杯”牌葡萄酒在全国享有盛名,并远销东欧、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水东蜜枣

水东蜜枣盛产于宣州素有“枣乡”之称的水东镇。早在300多年前水东青枣即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而闻名于世。经加工制成的蜜枣具有糖份重、色面好、晶莹透明、甜香可口、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素有“天香枣”之称。其“金丝琥珀枣”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琅琊酥糖

琅琊酥糖产于滁州市,是江淮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借“琅琊山”之名,称之为“琅琊酥糖”。其糖块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分明,呈螺旋体,色泽乳白,入口酥软,香味浓郁,甜而不腻,是畅销海内外市场的名优食品。

徽商,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又称新安商人。徽州人经商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此后代有发展,弦歌不绝。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徽州商人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规模日益庞大,形成徽州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从商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其强盛势头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引领中国商业发展潮流300余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光之后,徽商逐渐趋于衰落,虽然还有为数甚多的徽商奔波于全国各地,但...[详细]

义门苔干,芜湖芝麻香菜,

濉溪酱包瓜(菜中菜) ,芜湖腐乳

,胡玉美蚕豆辣酱

徽派雕刻最为著名的是砖雕、石雕、木雕。明清之际是徽州雕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明清艺林,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举凡于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琢砚、嵌漆、竹刻、乃至建筑雕饰,无不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石雕、木雕、砖雕这三朵奇葩显得更加粲然夺目。石、木、砖雕主要用作建筑装饰。其范围之广,几遍徽州旧辖歙、休、黟、绩、祁、婺六邑,其时间之久,由明入清直至民国,长达三、四百年。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庙宇、牌坊、亭、塔、桥、墓等建筑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详细]

历史上,徽州曾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流传地。由于毗邻浙江,受地缘关系影响,早在明代前期,形成于温州的南戏就开始在徽州流传,并出现了一些戏曲作家,如程添庆、毕尚重等。到了明代中叶,南戏四大声腔即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相继流传到包括徽州在内的皖南地区,所孕育出的“徽州腔”与形成于池州的青阳腔并称为“徽池雅调”,为天下所“时尚”。此时的徽州还形成了喜好“搭台唱戏”的习俗,看戏、赏戏成为当时徽州人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流行的娱乐方式。到了清代,徽州的戏曲演出活动更为普遍,直到今天,黄山地区还保存...[详细]

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绩溪的徽帮厨师将它发扬光大。据《歙县志》记载,宋代以来,徽菜在徽州府(今歙县)已成雏形。南宋以来,随着徽商势力的崛起和向外拓展,徽菜日渐名声远扬;明清两代,长江中下游的城镇大都设有徽菜馆。徽州人把徽菜作为一种经营,大规模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烧菜讲究软糯可口,味美隽永;炖菜讲究汤醇味鲜,熟透酥嫩;蒸菜着重原汁原味,爽口宜人。徽菜能够成为一种区域性菜系,它的风格特征与其它菜系不同...[详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徽州建筑不仅是一首首优美的音乐,还是一幅幅迷人的风情画。中国传统社会后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州村落、祠庙、水口园林和宅居建筑也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并随着徽商走出徽州本土,影响了很多地方的建筑风格,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建筑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征,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既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美与韵律美,同时又是深厚的徽州文化的载体。[详细]

徽派版画

徽派版画雕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雪庄等,都曾为版刻绘画。徽派版画的刻工,往往也是画家,深谙绘画意境,刀法技高一筹。明代,歙县虬村黄姓刻工人才辈出,独傲艺林。从明正统至清道光间,黄姓刻工插图刻画的图书达240余部。明末,流寓南京的休宁人胡正言,创“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徽派版画:肇端于墨模镌刻,明万历年起,墨模中墨面图案的镌刻技术,逐步移植到版画镌刻上来,遂形成徽派版画,至清初,发展到高峰,在海内外独步一时,产量之多,种类之富,技艺之高皆达到空前的地步。徽排版画的艺术特色,是依靠白描手法来造型,线条细如毛发,柔如绢丝,一扫过去粗壮健雄之风,适应明中期以后的社会风尚,以工整、秀丽、缜密而妩媚的情调见长,抒情气息浓厚。技法上舍弃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以线条的粗细、曲直、起落、翻简、疏密、来表现事物的远近、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关系。徽排版画的经典之作很多,如黄应泰明万历元年(1573年)雕版的《帝鉴图说》等等。到19世纪中叶后,随着

近代西洋版画传入中国和近代印刷术的兴起,徽派版画才渐趋于消沉。

徽派刻书:在我国雕版印书史上,明代徽州刻本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徽州刻本的历史自南宋始,至明初已有相当规模,其时歙县“刻铺比比皆是,时人有刻,必求歙工”。徽州自朱熹之后,文书渐开,学风很盛,读书藏书之家日渐增多。尤其在明中期以后,徽商崛起,刻印书籍成为社会百业中一个获利丰厚的时髦行业,在财力雄厚、经营有术的徽商开发下,徽州刻书业更为迅速发展起来,使徽州成了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徽州刻本可上与宋板比美,下与苏杭争价,很快跻身于全国刻书业的前列。

徽派印章: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产生了金石艺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天子印章称“玺”,臣民印章称“印”。徽派篆刻,始于休宁人何震,尤以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创“黟山派”。

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后称徽州)的传播和影响尤深,世称“新安理学”。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今属屯溪),故其为“程朱阙里”。

朱熹提出了“天理”、“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畴。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称“理学”。他所说的“理”,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而且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企图使封建伦理永恒化。他还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朱熹广收弟子,亲自讲学,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政治建树者颇多,这使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学派。他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 新安理学的主要著作,有解释程朱理学命题的《性理字训讲义》、《太极图书》、《近思录注》,阐发程朱学术思想的《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四书章句集注》理学名著,亦是朱熹最有化表性的著作之一。《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朱熹在其后半生用了大量心血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的注释,经过40余年的研究探索,到70岁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四书《大学》诚意一章的注释。他认为“四书”完整地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而二程和自已则是这一久已中绝的道统的继承和发扬者。因此,他费半生精力为四书分别作了注释,给《大学》区分了经传并重新编排了章节,还将四书作为一部“套书”刊行,“四书”之名由此始定。注释中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地反映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明清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诗集传》、《诗经》注本,南宋朱熹撰,全书原20卷,后人并为8

卷。其书采杂古人《毛传》、《郑笺》之说,并间用齐、鲁、韩三家诗义,但均以自已的理学观点为标准加以取舍,言其旨在探求《诗经》的本义。也因此,所作解说与《诗序》颇多不同,对破除盲目崇信《诗序》的观点起到一定的作用。《周易本义》阐释《周易》的专著,南宋朱熹所撰。共12卷。《朱子语类》理学家朱熹讲学、答问语录的分类汇编。《书说》吴昶的理学著作。吴昶(?—1219),字叔夏,南宋歙县人,朱熹门下卓有成就的学生。他的《书说》,直评四书经传,与汉唐古文经学重训诂义疏的传统背道现时驰,抛开传注,借助经文,参以个人体会和一已私见,从中探求性命义理之说。《易原》理学著作,南宋学者程大昌撰。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休宁县会里(今洪里乡)人。《四书通》理学著作,元代胡炳文撰。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号云峰,婺源人。《易学启蒙翼传》理学著作,元代胡一桂撰。胡一桂(生卒年不详)号双湖,婺源人。《元史儒学传》载有其事迹。胡一桂之交胡方平曾作《易学启蒙通释》,一桂更加以推阐明辨,故曰“翼传”。他写此书的目的,在于弘扬朱学。《书传纂疏》理学著作。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陈栎撰。休宁县人。《书传纂疏》是陈栎的代表性著作,此书就儒学流踪,将历代名家的意见加以纂疏,凡数十万言。《春秋经传附录纂疏》理学著作,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撰。祁门县桃墅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是汪克宽的理学名作,凡30卷。他取孔子手笔之《春秋》,博考诸说之异同,研讨众说,荟萃成书。明大学士程敏政称赞他“六经皆有说,而春秋独盛,平生皆可师,而出处尢正。其道足以觉人,其功足以卫圣”。《新安学系录》理学著作,明程瞳撰。休养宁县人。此书程颢、程颐起,至明弘治年间止,共记录了112位新安理学家的事迹和主要学术观点,是对新安理学家进行系统介绍的第一部专著。

新安医学

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医466人,其中197人撰写了355部医学著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安医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

一、兴起时期。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10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

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著《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著作。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著作。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发展。

二、全盛时期。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著书立说。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著作。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著作13部76卷、歙县江颧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民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徐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吴琨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篡》、《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从清代来看(1644~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开展了学术争鸣。在这268年中,涌现出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海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许多医学著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学之一。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医著。

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方有执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力,寻求端绪,撰成《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组。喉科名医郑梅涧父子用养阴清润之法,治疗白喉,开创了喉科医

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人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这些成就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形成很多的“家族链”,至今不息。如始于南宋的“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至今已有二十五世,代不乏人,延续至今的还有明代余午亭和吴正伦创办的“内科”,清代王雪健创始的《新安王氏医学》、郑于丰、郑于蕃创始的“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这些专科,内容丰富,经验独特,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安医著的外传,还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安医学主要著作:《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新安医学的经典著作。

《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

《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

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学史料之著述——张杲与《医说》张杲,字季明,南宋歙县人其伯祖张扩受业于庞安时,祖张挥,父张师孟均业医。张杲行医五十余年,为了弘扬轩吱及古来名医之道,将古来医者,医案汇集为《医说》于1189年刊行。是书十卷,内分四十七门,总论名医110多人.首七门为医书总叙、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放卷末。有评论,有本人实践附后,取材较丰富。还收载了古代一些不太公开的处方,对保存和传播古代医籍起了一定的作用。虽在张杲之前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但原书已失,故《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该书东传,朝鲜李斯王朝成宗十五年(公元1488年)曾刊行,日本万治二年(公元1659年)也刊行。因此《医说》也是最早流传国外的新安著作。

第一部注介医方之专著——吴昆与《医方考》吴昆,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明代歙县人。15岁时从歙县余家山余午亭学医。临证16年,体会到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疾,不仅疗效不显,而且容易误病殃人,用古方必须要掌握方义和加减进退的规范。于是“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思,订之于证,发其微之,编为六卷,凡二十门,题之端曰《医方考》”。

新安画派

最早提出“新安画派”名称的是清朝康熙所间的艺术理论家张庚,张庚之后,人多沿用,“新安画派”遂成定称。新安画派成员众多,力量雄厚。画艺可观者近80人,其中卓然自成一家者约有20人,分为四个层面:先驱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画派领袖僧渐江;鼎盛期主要成员方式玉、王瘭素、吴山涛、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吴龙、顺田生、程正揆、郑

旼、汪之瑞、孙逸、查士标、汪洪度、雪庄;现代后继者黄宾虹、张氏三雄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等人。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安徽南部(今黄山市一带)的绘画流派。现黄山市原称徽州,秦、晋时设新安郡,新安江又是这一带的重要河流,故又常以“新安”称之。明代的丁瓒、程嘉燧、李永昌等新安画家,崇尚“米倪”之风,枯笔皴擦、简淡深厚,当为新安画派的先驱。 渐江是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清初张庚《浦山论画》云:“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法,即失之疏,是一亦一派也。”而在此之前,诗人、金石家王渔洋(士祯)即谓:“新安画家,多宗倪、黄,以渐江开其先路。……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称为新安四家。”

徐卫新《黄山画人录》云:明清以降,因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诸种因素,尤其以徽商的兴旺发达,在黄山脚下这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徽州土地上,众多的先贤为丰富中国文化艺术宝库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中尤以书画篆刻艺术最为突出。以渐江、查士标、程邃、汪无瑞、汪家珍、雪庄、郑旼、吴山涛、姚宋、祝山嘲、方士庶、汪梅鼎等代表的新安画家,冲破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步履古人,摹仿逼肖”的摹古风气,高扬“师从造化”的大旗,以变幻无穷的黄山为蓝本,将中国山水无尽的情趣、韵味与品格生动地表现在尺幅之间,并且在结构与技法上亦打破了四王“三叠”、“二叠”等陈陈相因的公式,一反柔媚甜俗、奢靡华贵之气,开创了一代简淡高古、秀逸清雅之风,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新安画派”。

 八公山豆腐 正月十五旱船会 寿县大救驾 女子出嫁摔炮 灵璧二十八庙会 亳州“三乐” 九华山庙会 阜阳火把节 徽州婚嫁 休宁五猖会

     嬉钟馗 抛绣球 上九庙会 重阳庙会 荤年素年

 龙灯  腊八粥  除夕进香  阜阳剪纸  百子会  寿庆仪式  琅琊山庙会 仗鼓舞  亮船会  戏台  徽州服饰  节令习俗 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名医名人)
  • 书刊: 健康杂志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国外期刊 中华系列 其它类 报刊选摘 理论书籍 资料 保健: 新闻 评论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男 女 老 少 四季 美容 两性 休闲 招聘 排行 搜 ...查看


  • 安徽名人录
  • 安徽名人录 皋陶: 安徽六安 东夷族首领 舜时被任为掌管刑法的官 中华民族的法律之祖 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谥敬仲.安徽颍上人. 老 子 生卒年不详.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活于春 ...查看


  • 现有重要工具书和部分参考书籍分类目录
  • 现有重要工具书和部分参考书籍分类目录 一.通用类词典及语言文字类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研.语文) 修订版<辞源>(商务) 修订版<辞海>(上海辞书) & ...查看


  • 游安徽名人馆
  • 游安徽名人馆 安徽名人馆位于大蜀山北侧,有23个场景和2个群体蜡像厅向大家展示了形象逼真的50多位安徽历史名人.其中我认为最为恢宏的场景是赤壁之战和戚继光抗倭寇了. 来到赤壁之战展区,中间一艘仿制的古代战船上站立着数位士兵,船上插满了战旗, ...查看


  • 植树节手抄报资料: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 ...查看


  • 梁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 分布地区 甘肃省平凉,甘肃省天水,河南省洛阳 历史来源 「梁」源出 一:出自赢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陜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国,其后 ...查看


  • 刘氏古代名人
  • 刘氏古代名人 1.刘累:尧之裔孙.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御龙于豢龙氏.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御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代行豕韦国君 ...查看


  • 安徽李鸿章故居介绍
  • 安徽李鸿章故居导游词 (更多导游词:www.ahlxw.com )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道光三年生于安徽合肥,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 ...查看


  • [我的家乡作文]家乡名人名片
  • 我的家乡 安徽省从古到今出过不少家喻户晓的名人,从古代的包公.朱元璋到现代的陶行知.主席等,但其中我最了解的就是包公. 包公,真名叫包拯,字希仁.是北宋庐州合肥(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人.他和范仲淹一样,一生做过许多官,小到县令大到枢密副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