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心得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 导入

欣赏:1、大师及师生的优秀作品。

2、播放牒片

三、 新授

1 教师结合人体比例、结构图和动态图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人体结构与比例及动态规律:

①全身人物的结构:

全身人物的结构首先为各部分结构的组合,包括脊柱、头、胸、骨盆、上肢、下肢等,这些外部形体关系可概括为“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其次是上述的结构关系在具体的写生对象,具体的空间状态下所产生的隐与显,虚与实,大与小,长与短,紧与松等差异与变化。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结构概念。

②全身人物的比例: 人物的比例通常以头长为单位。我国成年人身高约为7个半头长度,从下颌到乳头至肚脐各1头长,从足底到膝关节至大转子各2个头长,大转子连线至肚脐半个头长。

上肢约为3个头的长度,肩峰到肘关节1个头长,肘关节到腕关系1个头长度。

下肢约为四个头的长度,大转子到膝关节2个头的长度,膝关节到足底2个头长度。 ③小孩的体形比例特点是:头大,下肢短,上身显得长,十岁左右的儿童身高为5个头长略微多点,五岁儿童身高为5个头长不到,幼儿身高为4个头长

④、立七坐五蹲三半

坐着的人由于腿部弯曲,高度为5个人头,正面对着他时,可用服饰来表现,侧面对着他时可把腿部弯曲画成近似于直角状。坐着的人一定还有凳子、椅子依靠着,必须画出你可以看到的凳子,椅子的角,画时要注意透视现象。

2、作画步骤: 教师作范画

①观察人物的姿态进行分析

②大致轮廓勾出人物姿态

③从头部开始画人物,进行详细刻画

④修改

3、交流自己所带的照片

请小组选派代表将自带的合影照片进行展示,介绍一下这张照片的来历,它在你心目中的价值、分量等。

四、学生作业

今天,让我们用心、用笔、用线来画出这张照片中的人物,抒发自己对这张照片的感情。

五、巡回辅导

六、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找三、五个模特分别站在老师指定的教室中的某个位置,由老师喊口令,做出口令中的各种动作。

换几个模特上来,做一做在校园生活中同学们还会有的其他各种动作。

(在模特做动作时,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动态、结构。)

二、新授。

1、欣赏名画及师生优秀作品。

学生讨论:这是什么画?速写和素描有什么不同?你最欣赏哪一幅?你觉得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你喜欢的原因?你能想像一下这幅作品是在什么情形下画的吗?你猜想一下画家当时捕捉此画面时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速写、速写和素描的区别、速写的表现手法。

教师对速写进行准确描述:速写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用简练的线条、概括、扼要、准确地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简要明确的描写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速写是画家锻炼观察能力,熟悉生活、记录形象、积累素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提高艺术表现技巧的重要手段。速写使用的工具简单,易于操作,是一种灵活机动的绘画方法。

引导学生从几幅素描和速写的作品中分析、区别它们的联系及不同。

3、图片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又快又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动态。

动态线:最能代表人的动作的一条线。

何处起笔,机在动态:

正势从头,侧势从背。

行立从肩,弯曲从腰。

奔起四肢,卧起胸腹。

重心线图片分析。

4、教师写生示范指导。

安排一个学生做模特,做拖地或其他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并讨论如何在短时间内,用简练的线条、概括、扼要地将人物动态表现出来。

表现技巧分析及示范:一竖两横三四肢。

第一、把写生的对象观察、分析清楚,弄清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关系。人物的动态可按自己认为最容易下笔的地方入手,从外向内或从前向后扩展着画,注意写生时要把物象结构关系、前后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

第二、要从大体入手,始终强调大体,逐步深入概括地表现局部,要紧紧掌握第一印象,要有简要的构思,运笔要果断,画时要轻松。从简略定点开始,紧接着从主要部分入手,局部完成,最后稍调整大体。

最后,注意线条的表现。线造型中的线,有精细长短、曲直起伏、阴阳向背、快慢缓急、虚实疏密、动与静、稚润与老辣等变化。整体上用线,一般多用长线,少用短线。运用前实后虚、前粗后细、前轻后重的线条变化加强空间关系,利用虚实、曲直不同线条的特性来处理不同物质和形体特征的对比关系。运用艺术的筛选、取舍、使写生形象更鲜明、更概括、更强烈。

三、学生练习

安排模特做好动作。学生写生一个同学。要求画出大体形象,注意构图及线条的变化。

四、教师巡回辅导

第三课时

教师安排学生或坐或站,学生按自己水平画两到三个模特或更多。

要求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注意前后、虚实等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苏少版初中美术第十五册第4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展示风格各异、材料丰富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述,感悟与体验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及独特美感;以学生非常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媒材进行造型与表现,理解雕塑艺术的本质——以体积和空间的造型方式表达情感。本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对身边材料的观察、分析,探究运用新材料表现生命、创造生命的方法。两课时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学生分析:

1.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处于渴望探求新知识,喜欢张扬个性的年龄阶段,他们会萌发许多奇思妙想并急于表达出来。

2. 雕塑艺术学习内容几乎贯穿义务教育的不同阶段,八年级学生较为熟悉,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学生对于雕塑的表现方法及精神内涵了解较少。

3. 我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们“掠夺性的爱”的包围下,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环保意识也比较淡薄。

教学思路:

毕加索提出了“拾来的材料”概念,这一创新性的材料开发使雕塑语言更加的丰富和个性化,因此,我们整合校本课程“废弃物的艺术加工”与学校传统科技节活动,把本课学习材料定为“废旧物”,教学内容定为:创造之旅——“捡拾”来的生命。教学围绕以废旧物为材料的雕塑创作过程展开,设置了感受材料特点,探究制作方法,创新作品主题,进行创作实践,展示评价作品等一系列环节。教学从体验、感悟到创造、实践,由生活到艺术,层层递进。学生在赏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构思的过程中,在生命的快乐绽放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废废弃物雕塑的创作规律、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评析和考察,认识雕塑的表现语言;

2. 技能目标:探究材料特征,发现生活中废旧材料的美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与制作雕塑作品;

3. 情感目标:体验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对美的感悟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渗透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

空间造型的理解和表现;发现材料的美感,运用恰当方法、形式创作雕塑;

教学难点:

生活中各种材料的想象与创意表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材料:

1. 课件、范作、生活中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如各种纸材、塑料、布、木、线、粮食、泥土等,特别是富有乡土气息的材料,如:自然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的麦秸、稻草、

鹅卵石,“扬中三宝”芦、柳、竹等,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扑克、光盘、机械零件、方便袋等。

2. 所需的加工工具:泥塑工具、绘画工具、美工刀、剪刀、钳子、铅丝、乳胶、双面胶、铅丝、针、线、等。

教学过程:

课前每班准备一只大纸箱,存放、收集班级师生使用过的废弃物品,如吸管、易拉罐、饮料瓶、胶带圈、报纸、杂志、光盘、电池等,课代表安排学生定期收集、清理、分类。

【设计意图】为下一阶段的设计制作做好材料准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一、展示、表演,与材料亲密接触

1. (教师拎着很大的蛇皮袋进班。学生眼里满是困惑:咦?老师到底在做什么? )为奖励同学们上节课的出色表现,老师为同学们变个魔术,愿不愿意看?

(教师从袋子里“变”出各种人类家庭生活中废弃的物品:铲子、锅、镇流器、螺丝、旧衣服、扑克牌、麻将、化妆品罐子、钥匙等。)

近距离展示教师“捡拾”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其生活来源。

2. 教师用学生随机挑选的几件物品进行组合、搭配,进行简单人物或动物雕塑创作,学生带着好奇心观望。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一把老虎钳、几根电线,或者一只电子镇流器,几根铁钉,经过我们的手就仿佛具有了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经历创造之旅,给废旧物以生命。

【设计意图】本导入环节从生活出发,通过设疑、“变魔术”展示、示范表演,让学生初步观察、触摸生活中种类繁多的废弃物,初步感知废旧雕塑过程与简单方法,唤醒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尝试的动机。同时肯定上节课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充满自信地进入学习状态,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

二、交流、探究,感受材料特点

1. 师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既容易获得,又具特点的废旧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么处理这些材料的?自己是如何收集到的?

2. 学生分组汇总组员收集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搜集到的废旧材料分类。

3. 师生交流:与常见的石、泥、铜等传统雕塑材料相比,废旧物作为雕塑材料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归纳总结:

1)废旧材料的种类丰富,生活中常被人们随意丢弃,来源广泛,容易得到;

2)废旧材料拥有固有的形状、肌理、色彩、质地,呈现不同特点,给人不同感受;

3)废旧材料形状多样,统括了点、线、面、块等基本造型要素;

4)废旧材料雕塑方法多样,但容易受材料自身特点限制……

4. 参观了解别组所带材料,根据需要在组间进行适当的调换。

材料形态 废旧材料种类 主要加工方法 常用工具

点状材料 稻谷、豆类、电池、贝壳 粘贴、串 剪刀、美工刀、胶水、切割机、焊接机、铅丝、钳子、线绳、线绳、乳胶等

线状材料 线绳、羽毛、芦苇、草 捆扎、粘贴

面状材料 纸张、塑料、布 卷、揉、缝制、团、粘贴、累积、弯曲

块状材料 金属、石、木、泥、石膏 焊接、切割、堆砌、扎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渗透探究及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材料的美感,了解材料是我们借以表达情感,寄情抒怀的物质载体,为下一环节探究材料的造型方法奠定基础。组间的材料调换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培养了学生分享、合作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尝试、赏析,探究制作方法

1. 在组内所带的材料中选择较一种材料,思考:可以采用怎样的加工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空间?学生分组探究后交流。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空间与体积呈现过程。

2. 课件出示表格,总结废旧材料塑造空间体积的一般方法及常用工具。

3. 师生总结:不同的材料应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制作方法。恰当且巧妙的方法能更好地体现空间与体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材料巧妙的空间造型方法。

四、创意互动,赋予材料生命

1. 我们已经熟悉了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方法,那么,怎么超能赋予材料生命呢?大家来试一试。

师生商量选取一、二种材料,尝试“头脑风暴”,用不同方式进行空间与体积造型。看谁的创意巧,这么构思的理由是什么。

一把老虎钳可以是什么?

头脑风暴第一波:

螃蟹的钳、动物的脚、站立的人、未来战士、一条鱼、武器、瞭望台……

头脑风暴第二波:

焊接上一只废簸箕就是一只“寄居蟹”;

绕上一圈电线就是“运动员”;

糊上彩纸就是一条“热带鱼” ……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基础上,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一两件材料入手,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解决教学难点埋下伏笔。如果学生思考的结果与下一环节艺术家作品创意相似,学生的自信心会极大地增强。

2. 那么,艺术家们是怎样让生命绽放的呢?

(PPT 播放综合材料雕塑作品图片3、4、5、6)引导学生分析:

1)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看到了怎样的“生命”?

2)用什么材料来造型的?

3)采用了怎样的造型方法?学生展开想象谈感受。

【设计意图】从美术和人文等角度对名作进行欣赏,既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体现了美术与文化的融合。

3. 大家一起来试试:仔细观察课前所搜集材料,分组讨论可以怎样造型,选派同学在班级交流(一人或者多人均可,可边介绍创意边演示)。

师生归纳:要做出生动富有生命的作品,就必须抓住对象的特点,结合材料呈现的基本造型元素及其他特征,敢于想象、创造,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的空间造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变传统的教师“教式”为学生“学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猜想边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五、创作、实践,生命在快乐中绽放

1. 启发学生构思用材料雕塑的形式为身边的生命“塑像”,学生谈创作设想(材料、方法、构思的独特之处)。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乡土资源如芦柳竹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师生共同帮助学生完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不要追求外形的“像”,而要力求通过材料表现生命的本质、神韵。

2. 以“生命”为主题,创作一件或一组雕塑,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要求:

1)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

2)作品构思巧妙,富有创意;

3. 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

4. 教师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并给与鼓励。

5. 随机拍摄学生创作过程,留下本课课堂骄教学图片。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领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作业要求较宽泛,给了学生展现能力,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

六、评价、收藏,体验成功的快乐

1. 作业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仪、QQ 摄像头、数码相机即拍即用的功能,迅速将学生创作过程和他们的作品迅速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其他同学可以既借鉴他们的优点,也能为他们的作品出谋划策。

2. 创作基本完成,学生围绕自己创作生命的过程谈创意,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从美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作品不是那么完美。

3. 在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作业。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发挥评价的功能,注意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淡化美

术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拨功能,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

4. 结合校本课程“废弃物的艺术加工” 和学校科技节举行“生命的绽放——废弃物雕塑展”,举办收藏拍卖会,通过参与学校大型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令我感悟多多,现列举三点与同仁共勉:

一是要立足学生生活。教师应时时处处引导学生将美术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如学生学习材料大部分来自校园和家庭生活;作品的展示是通过数码相机和QQ 摄像头这两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教学成果最终发挥的是美化家庭生活的功效等,这样的设计不仅

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还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表。 二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有效整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实用功能,使课堂呈现“美”“变”“趣”的特点。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数码相机和QQ 摄像头即拍即得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这不仅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最终作业,记录下学生作业过程,甚至还能直播全班同学或者学生个体创作过程及其学习状态,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评价提供了硬件支撑。

三是注重个性表达。罗丹说:“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由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颤动。”目前我们的美术教学较侧重于注重客观物象的再现,常常忽略了学生主观情感的表达,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不用太在乎造型上的像是不像,而要多揣摩塑造对象的精、气、神,注重表现其生命本质。教师尤其要对学生作品中流露出的个人的感受性的东西加以肯定与引导。

当学生的创造之泉滋润了废旧物,废旧物便绽放了生命。希望本课的教学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寻求新材料,利用新语言,探索新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美,让自己的生命绽放艺术创造的光辉。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选自苏教版中学美术15册“综合、探索”单元,《寻古探幽》。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寻古探幽》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学习内容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如何去运用阴刻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学生自己动手,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创造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个时候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根据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从以下3方面设计本节课总教学目标: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与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关于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在评论中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名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2、实践与创造:通过阴刻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在制作过程中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的能力。

3、拓展与体验: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梅兰芳史料纪念馆、泰州古旧民居,与古老文明对话,对历史大胆猜测,增强他们对家乡古老文明的研究兴趣,以及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时代特点。

2、紫砂泥画像砖的制作方法,过程。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正确认识其艺术及考古价值

2、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范例演示等教学法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通过对画像石、画像砖的欣赏,引起情感共鸣,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尊崇,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

在学法上,主要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并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本节课知识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突破教学难点,在体会创作的快乐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课业类别:欣赏、手工制作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凸显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

教学方法:手工制作

教学用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寻古探幽》、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生——紫沙泥块、颜料、刻刀或小竹片(也可准备长铁钉)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分析评价

1、【教学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画像石视频,用课件展示一段关于画像石、画像砖的挖掘现场的片段。 让学生们看到发掘的过程,产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畅谈感受。通过欣赏各种类型

、各种题材的画像石、画像砖、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情景导入法

【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导入法,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融入到所学知识当中。

2、【教学发展】5分钟

当师生共同欣赏完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能够发现画像石、画像砖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同吗?请学生简单归纳雕塑和绘画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形式)

把学生分成6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活动,分组根据不同主题收集图片,每个组把收集到的图片向全班展示,交流作品故事,背景简介及艺术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材料,了解中国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珍惜、热爱、崇敬之情。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究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教学深入】5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出示一枚印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印章的制作与我们学习的哪一个知识点很相似?

学生交流,从印章联系到画像砖——从而揭示本课主题:仿制画像砖。

画像砖雕刻技法—阳刻:线条块面凸出。阴刻:线条凹进。表现形式—人物多以侧面为主,情节生动有趣,富于生活情趣。动物造型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又不失神态逼真。结构、线条、造型质朴雄劲。

并用幻灯片展示制作步骤:1、确定内容,牙签起稿。2、选择表现形式,阴刻或阳刻。3、拓印 教师提问,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小结:画像砖与我国传统的印章、书法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老文化的爱国之心。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清楚了怎么制作仿画像砖,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灵活变通,比如用大铁钉来代替竹片进行刻画。

4、【教学实践】25分钟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大胆创作,尽情发挥创造美丽,我把作业定为6个创作小组自由选题,挑选各自感兴趣的内容用画像砖的形式表达出来,技法不限,工具不限。在创作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学生注意平整泥板。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泥板变型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借鉴,学会自己解决问

题。 六个创作小组互相协作,分工明确,选定一种表象形式,阴刻线还是阳刻线。运用小竹片或者大铁钉进行雕刻。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我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分小组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摔打、画、刻、雕、涂、拓,亲近泥巴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锻炼造型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协助、相互支撑,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同时分组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

5、【分析评价】5分钟

在学生制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同时教师进行点评,表扬作品当中的闪光点,对作品中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 教师评价,生生互评,让学生自己选出他们喜欢的作品,并且在黑板上简单拓印。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根据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展示、分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基本标志。

6、【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材料,以“家乡的古老文化”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以班级黑板报为载体,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传承家乡文明,保护家乡文物。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提出鼓励和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可以完成技能方面、认知方面的教学要求。

【教学反思】 学生比较喜欢这种动手制作的课型,符合初中生好动,好钻研的身心特点,动手制作课堂气氛活泼。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有些学生在制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用牙签起稿时图案太复杂,学生画不好; 在用小竹片挖泥的时候,经常挖的太深,是整个图案显得不整齐。结合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不要选择太过复杂的图案,尽量选择一些抽象的,或者线条简洁的,只有容易做、做得好,学生才有进一步刻画的兴趣,否则往往会半途而废。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第十五册第六课内容。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学习将平

面的纸张,运用一定技法和辅助材料制作成立体贺卡,将它们赠送给父母、老师或同学,让它们打开后呈现奇妙的立体图形,产生令人惊奇的喜悦,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传递美好的祝愿。其中立体贺卡设计构思与利用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是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两个基本环节。学生们通过了解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形式与外形来加深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知识进行贺卡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在版面布置上,教材第24页介绍了贺卡的种类和意义。这些贺卡有印刷的,也有学生自制的,造型简洁、新颖,主题明确,形象优美,体现出浓浓的艺术情趣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教材第25页主要介绍了切割、折叠和组合等制作立体贺卡的不同方法,以及同一件作品由于打开角度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形象,教材第26页和第27页介绍了几件由学生制作的模拟不同物象的立体贺卡,让学生明确立体贺卡的趣味就是在展开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意想不到的立体形态,从而给人以惊喜。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平面设计和立体制作能力,且普遍对动手制作兴趣较浓,而各种不同类型的贺卡又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内容,是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这对于处在十四五岁、乐于交往的中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但他们对立体贺卡的创意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巧妙利用各种材料的特性来制作富有情趣的立体贺卡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立体贺卡作品的欣赏评析、师生的互动,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感受立体贺卡作品之美的同时,逐步了解和掌握运用彩色卡纸和其它不同材料进行立体贺卡制作的要点和难点,使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具形式美感和艺术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形式和表现手法,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独具个性的作品。

2、通过运用彩色卡纸和其它辅助材料制作一件以“感恩”为主题的立体贺卡作品,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和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感受立体贺卡作品的形式美、材质美和色彩美。

3、培养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会用美术的方式与周围人交流沟通,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立体贺卡的特点,感受它的艺术美,利用合适的材料进行立体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综合运用各种材质的不同色彩、质感和肌理,创作出新颖有趣、独具个性的作品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小刀、双面胶、绘画工具、彩色卡纸、毛线、羽毛、钮扣、彩带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教师自制立体贺卡作品。

【教学方式】:

情境法、谈话法、观察法、探究法、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课前选择几种不同材料,用各种不同技法精心制作一张巨大的立体贺卡,将作品包装后带进课堂,故作神秘地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想!”“那现在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帮老师把这件礼物打开。”学生上台从包装纸中取出贺卡并展开,上书:“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快乐!”教师请同学说说刚才在贺卡打开的刹那,自己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惊奇、喜悦、兴奋!”

教师适时引出课题――《打开的喜悦》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自制的立体贺卡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整体感知立体贺卡的艺术魅力。

二、探究活动一: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卡片给你周围的人,比如亲人、老师或同学?这些卡片可以传递我们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根据不同的时间和情境,我们可以分别送祝福卡、感谢卡、致歉卡、友谊卡等,它们能够传递我们的友谊、亲情和美好的祝愿。

2.市场上有很多印刷精美的贺卡,但我们为什么还强调要自己设计与制作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就像印刷品与艺术品原作不能等同一样,我们自己的设计也许从外观上不如买的精致,但作品中留有我们的智慧和情感,而在制作过程中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境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贺卡来传递我们的情感,认识到自制立体贺卡的意义与价值。

三、探究活动二:自制立体贺卡的形式与外形

1.教师请全班同学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想一想并动手试一试:如果用这张纸做贺卡,可以用哪些不同的形式让这张平面的纸变得立体起来?

学生动手尝试,并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相关图片并小结:

立体贺卡的形式主要有二折式、三折式、对折式、台历式、像框式和开窗式等。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从贺卡的整体外形上来考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创意构思? 请学生上台画一画自己所能设想到的贺卡外形。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相关图片并小结:贺卡外形主要可分为规则形和异形,规则形如横

长方形、竖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菱形、心形,异形如树叶形、花朵形、鞋形、房形、葫芦形、卡通动物形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观察发现立体贺卡的几种主要制作形式和外形设计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后面的设计奠定基础。

四、探究活动三:自制立体贺卡的材料与技法

1.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彩色卡纸做底板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辅助材料来装饰我们的作品?

学生回答:有毛线、羽毛、钮扣、包装纸、彩带、吸管、珠子、树叶、海绵、泡沫、植物种子、废旧画报等。

请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说一说材料有什么特性,可以用来做什么。

2.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立体贺卡的制作技法,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并适当演示,主要技法有:切割、折叠、剪贴、绘画、卡接、插接、编织、镂空、镶嵌、拓印、立纸条等方法。

3.学生观察教材第25页中三种不同方式对纸张进行切割和折叠而成的立体形态作品,让学生对照成品图和制作图说说全切线、半切线以及峰线、谷线的不同意义。

4.动手试一试:除了这三种外,你还能运用同样的制作原理画出其它形式的底图并切割折叠出不同的立体形态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材料与制作技法的思考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综合运用多种不同材料与制作技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避免与他人雷同。

五、探究活动四:自制立体贺卡的创意要诀

通过教材第26页鞋形贺卡与房形贺卡以及其它几件同龄学生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总结出作品创意的六大要诀:

1.加一加。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会有什么结果?

2.减一减。在这件东西上减去些什么,会怎么样呢?

3.变一变。改变一下大小、形状、颜色等,会怎么样?

4.联一联。由这件东西能联想到另外的哪些东西,有哪些共通之处?

5.代一代。有另外什么东西能代替这样东西吗?

6.反一反。如果把一件东西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同龄人作品的欣赏以及对作品创意方法的总结提炼,让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为学生的灵感来源提供了具体操作可行的方法。

六、探究活动五:自制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

以教师自制的立体贺卡作品为例,让学生猜猜老师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制作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制作步骤:

1.构思起稿,确定主题内容;

2.设计结构,安排图形文字;

3.选用材料,精心描绘制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明确构思的重要和全局观念,在有了整体设计方案后,再有条不紊地进行后面每一环节的制作。

七、明确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创作

结合学校近期开展的感恩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回想自己身边有哪些值得自己感恩的人,设计制作一张立体形态的感恩贺卡送给他(她),要求:

真——真情投入;

巧——构思巧妙;

精——工艺精致;

美——造型优美。

同时配以歌曲《感恩的心》作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作品虽然不可能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但通过明确要求,至少让学生知道怎样的作品才是好的,真之所以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生只要在制作过程中怀着感恩的心情真诚投入了,那就已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了,制作技法倒在其次。

八、学生作品展示交流与评价

将制作好的部分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及时展示,请作者介绍自己的创意构思,其他同学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创意、造型、色彩、材料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竞赛评奖的方法,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造型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制作奖等,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解说,对别人作品的客观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彰显了他们的个性,使他们获得了作品完成后的成功感和愉悦感,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强化美术学习兴趣都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九、拓展延伸

1.课后请学生将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送给值得自己感恩的人,设想当对方打开贺卡的那一瞬间充盈在心间的感动与惊喜,自己也会收获一份期待和快乐的。

2.提醒学生要经常关注自己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并注重平时的收集积累。要求学生做到多看、多想、多收集,这样上课时既能有充足的制作材料,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废旧物品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去,让美术作品成为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传达祝愿的载体,学生会深刻地感悟到美术的价值和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加热爱美术,热爱用美术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从司

空见惯的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同材质的价值和美感,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提高学生收集美术材料的意识与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

由课题《打开的喜悦》可知,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可以打开的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但本课的教学设计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法的训练层面,而是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立体贺卡制作基本知识和技法的同时,不忘另两条线索的同时展开,并贯穿课堂始终,一条是情感线,一条是创意线。贺卡是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承载我们各种情感的载体,有了感恩之情的依托,在进行立体贺卡基本技法制作的同时就蕴含了浓浓的人情味,学生就有了真心的投入。另一条创意线则是通过与各个教学环节的融汇交叉而体现出来的。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按“激趣导入——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形式与外形——材料与技法——创意要诀——制作步骤——设计创作——交流评价——拓展延伸”的线索逐步展开,在每一环节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去感受,去发现,发展其创意思维能力,避免与别人的雷同,凸显自己的独特思维和个性,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原理举一反三,激发出创意无限。

有趣的“墙”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 导入

欣赏:1、大师及师生的优秀作品。

2、播放牒片

三、 新授

1 教师结合人体比例、结构图和动态图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人体结构与比例及动态规律:

①全身人物的结构:

全身人物的结构首先为各部分结构的组合,包括脊柱、头、胸、骨盆、上肢、下肢等,这些外部形体关系可概括为“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其次是上述的结构关系在具体的写生对象,具体的空间状态下所产生的隐与显,虚与实,大与小,长与短,紧与松等差异与变化。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结构概念。

②全身人物的比例: 人物的比例通常以头长为单位。我国成年人身高约为7个半头长度,从下颌到乳头至肚脐各1头长,从足底到膝关节至大转子各2个头长,大转子连线至肚脐半个头长。

上肢约为3个头的长度,肩峰到肘关节1个头长,肘关节到腕关系1个头长度。

下肢约为四个头的长度,大转子到膝关节2个头的长度,膝关节到足底2个头长度。 ③小孩的体形比例特点是:头大,下肢短,上身显得长,十岁左右的儿童身高为5个头长略微多点,五岁儿童身高为5个头长不到,幼儿身高为4个头长

④、立七坐五蹲三半

坐着的人由于腿部弯曲,高度为5个人头,正面对着他时,可用服饰来表现,侧面对着他时可把腿部弯曲画成近似于直角状。坐着的人一定还有凳子、椅子依靠着,必须画出你可以看到的凳子,椅子的角,画时要注意透视现象。

2、作画步骤: 教师作范画

①观察人物的姿态进行分析

②大致轮廓勾出人物姿态

③从头部开始画人物,进行详细刻画

④修改

3、交流自己所带的照片

请小组选派代表将自带的合影照片进行展示,介绍一下这张照片的来历,它在你心目中的价值、分量等。

四、学生作业

今天,让我们用心、用笔、用线来画出这张照片中的人物,抒发自己对这张照片的感情。

五、巡回辅导

六、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找三、五个模特分别站在老师指定的教室中的某个位置,由老师喊口令,做出口令中的各种动作。

换几个模特上来,做一做在校园生活中同学们还会有的其他各种动作。

(在模特做动作时,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动态、结构。)

二、新授。

1、欣赏名画及师生优秀作品。

学生讨论:这是什么画?速写和素描有什么不同?你最欣赏哪一幅?你觉得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你喜欢的原因?你能想像一下这幅作品是在什么情形下画的吗?你猜想一下画家当时捕捉此画面时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速写、速写和素描的区别、速写的表现手法。

教师对速写进行准确描述:速写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用简练的线条、概括、扼要、准确地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简要明确的描写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速写是画家锻炼观察能力,熟悉生活、记录形象、积累素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提高艺术表现技巧的重要手段。速写使用的工具简单,易于操作,是一种灵活机动的绘画方法。

引导学生从几幅素描和速写的作品中分析、区别它们的联系及不同。

3、图片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又快又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动态。

动态线:最能代表人的动作的一条线。

何处起笔,机在动态:

正势从头,侧势从背。

行立从肩,弯曲从腰。

奔起四肢,卧起胸腹。

重心线图片分析。

4、教师写生示范指导。

安排一个学生做模特,做拖地或其他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并讨论如何在短时间内,用简练的线条、概括、扼要地将人物动态表现出来。

表现技巧分析及示范:一竖两横三四肢。

第一、把写生的对象观察、分析清楚,弄清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关系。人物的动态可按自己认为最容易下笔的地方入手,从外向内或从前向后扩展着画,注意写生时要把物象结构关系、前后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

第二、要从大体入手,始终强调大体,逐步深入概括地表现局部,要紧紧掌握第一印象,要有简要的构思,运笔要果断,画时要轻松。从简略定点开始,紧接着从主要部分入手,局部完成,最后稍调整大体。

最后,注意线条的表现。线造型中的线,有精细长短、曲直起伏、阴阳向背、快慢缓急、虚实疏密、动与静、稚润与老辣等变化。整体上用线,一般多用长线,少用短线。运用前实后虚、前粗后细、前轻后重的线条变化加强空间关系,利用虚实、曲直不同线条的特性来处理不同物质和形体特征的对比关系。运用艺术的筛选、取舍、使写生形象更鲜明、更概括、更强烈。

三、学生练习

安排模特做好动作。学生写生一个同学。要求画出大体形象,注意构图及线条的变化。

四、教师巡回辅导

第三课时

教师安排学生或坐或站,学生按自己水平画两到三个模特或更多。

要求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注意前后、虚实等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苏少版初中美术第十五册第4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展示风格各异、材料丰富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述,感悟与体验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及独特美感;以学生非常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媒材进行造型与表现,理解雕塑艺术的本质——以体积和空间的造型方式表达情感。本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对身边材料的观察、分析,探究运用新材料表现生命、创造生命的方法。两课时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学生分析:

1.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处于渴望探求新知识,喜欢张扬个性的年龄阶段,他们会萌发许多奇思妙想并急于表达出来。

2. 雕塑艺术学习内容几乎贯穿义务教育的不同阶段,八年级学生较为熟悉,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学生对于雕塑的表现方法及精神内涵了解较少。

3. 我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们“掠夺性的爱”的包围下,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环保意识也比较淡薄。

教学思路:

毕加索提出了“拾来的材料”概念,这一创新性的材料开发使雕塑语言更加的丰富和个性化,因此,我们整合校本课程“废弃物的艺术加工”与学校传统科技节活动,把本课学习材料定为“废旧物”,教学内容定为:创造之旅——“捡拾”来的生命。教学围绕以废旧物为材料的雕塑创作过程展开,设置了感受材料特点,探究制作方法,创新作品主题,进行创作实践,展示评价作品等一系列环节。教学从体验、感悟到创造、实践,由生活到艺术,层层递进。学生在赏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构思的过程中,在生命的快乐绽放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废废弃物雕塑的创作规律、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评析和考察,认识雕塑的表现语言;

2. 技能目标:探究材料特征,发现生活中废旧材料的美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与制作雕塑作品;

3. 情感目标:体验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对美的感悟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渗透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

空间造型的理解和表现;发现材料的美感,运用恰当方法、形式创作雕塑;

教学难点:

生活中各种材料的想象与创意表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材料:

1. 课件、范作、生活中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如各种纸材、塑料、布、木、线、粮食、泥土等,特别是富有乡土气息的材料,如:自然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的麦秸、稻草、

鹅卵石,“扬中三宝”芦、柳、竹等,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扑克、光盘、机械零件、方便袋等。

2. 所需的加工工具:泥塑工具、绘画工具、美工刀、剪刀、钳子、铅丝、乳胶、双面胶、铅丝、针、线、等。

教学过程:

课前每班准备一只大纸箱,存放、收集班级师生使用过的废弃物品,如吸管、易拉罐、饮料瓶、胶带圈、报纸、杂志、光盘、电池等,课代表安排学生定期收集、清理、分类。

【设计意图】为下一阶段的设计制作做好材料准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一、展示、表演,与材料亲密接触

1. (教师拎着很大的蛇皮袋进班。学生眼里满是困惑:咦?老师到底在做什么? )为奖励同学们上节课的出色表现,老师为同学们变个魔术,愿不愿意看?

(教师从袋子里“变”出各种人类家庭生活中废弃的物品:铲子、锅、镇流器、螺丝、旧衣服、扑克牌、麻将、化妆品罐子、钥匙等。)

近距离展示教师“捡拾”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其生活来源。

2. 教师用学生随机挑选的几件物品进行组合、搭配,进行简单人物或动物雕塑创作,学生带着好奇心观望。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一把老虎钳、几根电线,或者一只电子镇流器,几根铁钉,经过我们的手就仿佛具有了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经历创造之旅,给废旧物以生命。

【设计意图】本导入环节从生活出发,通过设疑、“变魔术”展示、示范表演,让学生初步观察、触摸生活中种类繁多的废弃物,初步感知废旧雕塑过程与简单方法,唤醒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尝试的动机。同时肯定上节课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充满自信地进入学习状态,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

二、交流、探究,感受材料特点

1. 师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既容易获得,又具特点的废旧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么处理这些材料的?自己是如何收集到的?

2. 学生分组汇总组员收集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搜集到的废旧材料分类。

3. 师生交流:与常见的石、泥、铜等传统雕塑材料相比,废旧物作为雕塑材料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归纳总结:

1)废旧材料的种类丰富,生活中常被人们随意丢弃,来源广泛,容易得到;

2)废旧材料拥有固有的形状、肌理、色彩、质地,呈现不同特点,给人不同感受;

3)废旧材料形状多样,统括了点、线、面、块等基本造型要素;

4)废旧材料雕塑方法多样,但容易受材料自身特点限制……

4. 参观了解别组所带材料,根据需要在组间进行适当的调换。

材料形态 废旧材料种类 主要加工方法 常用工具

点状材料 稻谷、豆类、电池、贝壳 粘贴、串 剪刀、美工刀、胶水、切割机、焊接机、铅丝、钳子、线绳、线绳、乳胶等

线状材料 线绳、羽毛、芦苇、草 捆扎、粘贴

面状材料 纸张、塑料、布 卷、揉、缝制、团、粘贴、累积、弯曲

块状材料 金属、石、木、泥、石膏 焊接、切割、堆砌、扎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渗透探究及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材料的美感,了解材料是我们借以表达情感,寄情抒怀的物质载体,为下一环节探究材料的造型方法奠定基础。组间的材料调换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培养了学生分享、合作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尝试、赏析,探究制作方法

1. 在组内所带的材料中选择较一种材料,思考:可以采用怎样的加工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空间?学生分组探究后交流。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空间与体积呈现过程。

2. 课件出示表格,总结废旧材料塑造空间体积的一般方法及常用工具。

3. 师生总结:不同的材料应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制作方法。恰当且巧妙的方法能更好地体现空间与体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材料巧妙的空间造型方法。

四、创意互动,赋予材料生命

1. 我们已经熟悉了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方法,那么,怎么超能赋予材料生命呢?大家来试一试。

师生商量选取一、二种材料,尝试“头脑风暴”,用不同方式进行空间与体积造型。看谁的创意巧,这么构思的理由是什么。

一把老虎钳可以是什么?

头脑风暴第一波:

螃蟹的钳、动物的脚、站立的人、未来战士、一条鱼、武器、瞭望台……

头脑风暴第二波:

焊接上一只废簸箕就是一只“寄居蟹”;

绕上一圈电线就是“运动员”;

糊上彩纸就是一条“热带鱼” ……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基础上,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一两件材料入手,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解决教学难点埋下伏笔。如果学生思考的结果与下一环节艺术家作品创意相似,学生的自信心会极大地增强。

2. 那么,艺术家们是怎样让生命绽放的呢?

(PPT 播放综合材料雕塑作品图片3、4、5、6)引导学生分析:

1)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看到了怎样的“生命”?

2)用什么材料来造型的?

3)采用了怎样的造型方法?学生展开想象谈感受。

【设计意图】从美术和人文等角度对名作进行欣赏,既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体现了美术与文化的融合。

3. 大家一起来试试:仔细观察课前所搜集材料,分组讨论可以怎样造型,选派同学在班级交流(一人或者多人均可,可边介绍创意边演示)。

师生归纳:要做出生动富有生命的作品,就必须抓住对象的特点,结合材料呈现的基本造型元素及其他特征,敢于想象、创造,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的空间造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变传统的教师“教式”为学生“学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猜想边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五、创作、实践,生命在快乐中绽放

1. 启发学生构思用材料雕塑的形式为身边的生命“塑像”,学生谈创作设想(材料、方法、构思的独特之处)。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乡土资源如芦柳竹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师生共同帮助学生完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不要追求外形的“像”,而要力求通过材料表现生命的本质、神韵。

2. 以“生命”为主题,创作一件或一组雕塑,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要求:

1)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

2)作品构思巧妙,富有创意;

3. 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

4. 教师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并给与鼓励。

5. 随机拍摄学生创作过程,留下本课课堂骄教学图片。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领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作业要求较宽泛,给了学生展现能力,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

六、评价、收藏,体验成功的快乐

1. 作业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仪、QQ 摄像头、数码相机即拍即用的功能,迅速将学生创作过程和他们的作品迅速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其他同学可以既借鉴他们的优点,也能为他们的作品出谋划策。

2. 创作基本完成,学生围绕自己创作生命的过程谈创意,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从美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作品不是那么完美。

3. 在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作业。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发挥评价的功能,注意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淡化美

术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拨功能,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

4. 结合校本课程“废弃物的艺术加工” 和学校科技节举行“生命的绽放——废弃物雕塑展”,举办收藏拍卖会,通过参与学校大型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令我感悟多多,现列举三点与同仁共勉:

一是要立足学生生活。教师应时时处处引导学生将美术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如学生学习材料大部分来自校园和家庭生活;作品的展示是通过数码相机和QQ 摄像头这两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教学成果最终发挥的是美化家庭生活的功效等,这样的设计不仅

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还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表。 二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有效整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实用功能,使课堂呈现“美”“变”“趣”的特点。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数码相机和QQ 摄像头即拍即得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这不仅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最终作业,记录下学生作业过程,甚至还能直播全班同学或者学生个体创作过程及其学习状态,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评价提供了硬件支撑。

三是注重个性表达。罗丹说:“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由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颤动。”目前我们的美术教学较侧重于注重客观物象的再现,常常忽略了学生主观情感的表达,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不用太在乎造型上的像是不像,而要多揣摩塑造对象的精、气、神,注重表现其生命本质。教师尤其要对学生作品中流露出的个人的感受性的东西加以肯定与引导。

当学生的创造之泉滋润了废旧物,废旧物便绽放了生命。希望本课的教学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寻求新材料,利用新语言,探索新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美,让自己的生命绽放艺术创造的光辉。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选自苏教版中学美术15册“综合、探索”单元,《寻古探幽》。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寻古探幽》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学习内容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如何去运用阴刻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学生自己动手,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创造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个时候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也许想象力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但动手创造能力却是非常活跃的时期,根据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从以下3方面设计本节课总教学目标: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与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关于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在评论中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名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2、实践与创造:通过阴刻线、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在制作过程中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的能力。

3、拓展与体验: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梅兰芳史料纪念馆、泰州古旧民居,与古老文明对话,对历史大胆猜测,增强他们对家乡古老文明的研究兴趣,以及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时代特点。

2、紫砂泥画像砖的制作方法,过程。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正确认识其艺术及考古价值

2、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范例演示等教学法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通过对画像石、画像砖的欣赏,引起情感共鸣,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尊崇,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

在学法上,主要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并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本节课知识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突破教学难点,在体会创作的快乐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课业类别:欣赏、手工制作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凸显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

教学方法:手工制作

教学用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寻古探幽》、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生——紫沙泥块、颜料、刻刀或小竹片(也可准备长铁钉)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分析评价

1、【教学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画像石视频,用课件展示一段关于画像石、画像砖的挖掘现场的片段。 让学生们看到发掘的过程,产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畅谈感受。通过欣赏各种类型

、各种题材的画像石、画像砖、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情景导入法

【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导入法,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融入到所学知识当中。

2、【教学发展】5分钟

当师生共同欣赏完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能够发现画像石、画像砖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同吗?请学生简单归纳雕塑和绘画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形式)

把学生分成6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活动,分组根据不同主题收集图片,每个组把收集到的图片向全班展示,交流作品故事,背景简介及艺术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材料,了解中国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珍惜、热爱、崇敬之情。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究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教学深入】5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出示一枚印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印章的制作与我们学习的哪一个知识点很相似?

学生交流,从印章联系到画像砖——从而揭示本课主题:仿制画像砖。

画像砖雕刻技法—阳刻:线条块面凸出。阴刻:线条凹进。表现形式—人物多以侧面为主,情节生动有趣,富于生活情趣。动物造型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又不失神态逼真。结构、线条、造型质朴雄劲。

并用幻灯片展示制作步骤:1、确定内容,牙签起稿。2、选择表现形式,阴刻或阳刻。3、拓印 教师提问,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小结:画像砖与我国传统的印章、书法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老文化的爱国之心。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清楚了怎么制作仿画像砖,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灵活变通,比如用大铁钉来代替竹片进行刻画。

4、【教学实践】25分钟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大胆创作,尽情发挥创造美丽,我把作业定为6个创作小组自由选题,挑选各自感兴趣的内容用画像砖的形式表达出来,技法不限,工具不限。在创作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学生注意平整泥板。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泥板变型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借鉴,学会自己解决问

题。 六个创作小组互相协作,分工明确,选定一种表象形式,阴刻线还是阳刻线。运用小竹片或者大铁钉进行雕刻。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我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分小组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摔打、画、刻、雕、涂、拓,亲近泥巴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锻炼造型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协助、相互支撑,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同时分组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

5、【分析评价】5分钟

在学生制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同时教师进行点评,表扬作品当中的闪光点,对作品中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 教师评价,生生互评,让学生自己选出他们喜欢的作品,并且在黑板上简单拓印。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根据同学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展示、分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基本标志。

6、【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材料,以“家乡的古老文化”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以班级黑板报为载体,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传承家乡文明,保护家乡文物。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提出鼓励和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可以完成技能方面、认知方面的教学要求。

【教学反思】 学生比较喜欢这种动手制作的课型,符合初中生好动,好钻研的身心特点,动手制作课堂气氛活泼。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有些学生在制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用牙签起稿时图案太复杂,学生画不好; 在用小竹片挖泥的时候,经常挖的太深,是整个图案显得不整齐。结合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不要选择太过复杂的图案,尽量选择一些抽象的,或者线条简洁的,只有容易做、做得好,学生才有进一步刻画的兴趣,否则往往会半途而废。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少版第十五册第六课内容。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学习将平

面的纸张,运用一定技法和辅助材料制作成立体贺卡,将它们赠送给父母、老师或同学,让它们打开后呈现奇妙的立体图形,产生令人惊奇的喜悦,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传递美好的祝愿。其中立体贺卡设计构思与利用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是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两个基本环节。学生们通过了解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形式与外形来加深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知识进行贺卡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在版面布置上,教材第24页介绍了贺卡的种类和意义。这些贺卡有印刷的,也有学生自制的,造型简洁、新颖,主题明确,形象优美,体现出浓浓的艺术情趣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教材第25页主要介绍了切割、折叠和组合等制作立体贺卡的不同方法,以及同一件作品由于打开角度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形象,教材第26页和第27页介绍了几件由学生制作的模拟不同物象的立体贺卡,让学生明确立体贺卡的趣味就是在展开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意想不到的立体形态,从而给人以惊喜。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平面设计和立体制作能力,且普遍对动手制作兴趣较浓,而各种不同类型的贺卡又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内容,是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这对于处在十四五岁、乐于交往的中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但他们对立体贺卡的创意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巧妙利用各种材料的特性来制作富有情趣的立体贺卡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立体贺卡作品的欣赏评析、师生的互动,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感受立体贺卡作品之美的同时,逐步了解和掌握运用彩色卡纸和其它不同材料进行立体贺卡制作的要点和难点,使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具形式美感和艺术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形式和表现手法,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独具个性的作品。

2、通过运用彩色卡纸和其它辅助材料制作一件以“感恩”为主题的立体贺卡作品,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和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感受立体贺卡作品的形式美、材质美和色彩美。

3、培养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会用美术的方式与周围人交流沟通,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立体贺卡的特点,感受它的艺术美,利用合适的材料进行立体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综合运用各种材质的不同色彩、质感和肌理,创作出新颖有趣、独具个性的作品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小刀、双面胶、绘画工具、彩色卡纸、毛线、羽毛、钮扣、彩带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教师自制立体贺卡作品。

【教学方式】:

情境法、谈话法、观察法、探究法、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课前选择几种不同材料,用各种不同技法精心制作一张巨大的立体贺卡,将作品包装后带进课堂,故作神秘地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想!”“那现在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帮老师把这件礼物打开。”学生上台从包装纸中取出贺卡并展开,上书:“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快乐!”教师请同学说说刚才在贺卡打开的刹那,自己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惊奇、喜悦、兴奋!”

教师适时引出课题――《打开的喜悦》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自制的立体贺卡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整体感知立体贺卡的艺术魅力。

二、探究活动一: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卡片给你周围的人,比如亲人、老师或同学?这些卡片可以传递我们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根据不同的时间和情境,我们可以分别送祝福卡、感谢卡、致歉卡、友谊卡等,它们能够传递我们的友谊、亲情和美好的祝愿。

2.市场上有很多印刷精美的贺卡,但我们为什么还强调要自己设计与制作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就像印刷品与艺术品原作不能等同一样,我们自己的设计也许从外观上不如买的精致,但作品中留有我们的智慧和情感,而在制作过程中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境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贺卡来传递我们的情感,认识到自制立体贺卡的意义与价值。

三、探究活动二:自制立体贺卡的形式与外形

1.教师请全班同学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想一想并动手试一试:如果用这张纸做贺卡,可以用哪些不同的形式让这张平面的纸变得立体起来?

学生动手尝试,并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相关图片并小结:

立体贺卡的形式主要有二折式、三折式、对折式、台历式、像框式和开窗式等。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从贺卡的整体外形上来考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创意构思? 请学生上台画一画自己所能设想到的贺卡外形。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相关图片并小结:贺卡外形主要可分为规则形和异形,规则形如横

长方形、竖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菱形、心形,异形如树叶形、花朵形、鞋形、房形、葫芦形、卡通动物形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观察发现立体贺卡的几种主要制作形式和外形设计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后面的设计奠定基础。

四、探究活动三:自制立体贺卡的材料与技法

1.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彩色卡纸做底板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辅助材料来装饰我们的作品?

学生回答:有毛线、羽毛、钮扣、包装纸、彩带、吸管、珠子、树叶、海绵、泡沫、植物种子、废旧画报等。

请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说一说材料有什么特性,可以用来做什么。

2.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立体贺卡的制作技法,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并适当演示,主要技法有:切割、折叠、剪贴、绘画、卡接、插接、编织、镂空、镶嵌、拓印、立纸条等方法。

3.学生观察教材第25页中三种不同方式对纸张进行切割和折叠而成的立体形态作品,让学生对照成品图和制作图说说全切线、半切线以及峰线、谷线的不同意义。

4.动手试一试:除了这三种外,你还能运用同样的制作原理画出其它形式的底图并切割折叠出不同的立体形态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材料与制作技法的思考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综合运用多种不同材料与制作技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避免与他人雷同。

五、探究活动四:自制立体贺卡的创意要诀

通过教材第26页鞋形贺卡与房形贺卡以及其它几件同龄学生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总结出作品创意的六大要诀:

1.加一加。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会有什么结果?

2.减一减。在这件东西上减去些什么,会怎么样呢?

3.变一变。改变一下大小、形状、颜色等,会怎么样?

4.联一联。由这件东西能联想到另外的哪些东西,有哪些共通之处?

5.代一代。有另外什么东西能代替这样东西吗?

6.反一反。如果把一件东西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同龄人作品的欣赏以及对作品创意方法的总结提炼,让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为学生的灵感来源提供了具体操作可行的方法。

六、探究活动五:自制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

以教师自制的立体贺卡作品为例,让学生猜猜老师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制作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制作步骤:

1.构思起稿,确定主题内容;

2.设计结构,安排图形文字;

3.选用材料,精心描绘制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明确构思的重要和全局观念,在有了整体设计方案后,再有条不紊地进行后面每一环节的制作。

七、明确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创作

结合学校近期开展的感恩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回想自己身边有哪些值得自己感恩的人,设计制作一张立体形态的感恩贺卡送给他(她),要求:

真——真情投入;

巧——构思巧妙;

精——工艺精致;

美——造型优美。

同时配以歌曲《感恩的心》作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作品虽然不可能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但通过明确要求,至少让学生知道怎样的作品才是好的,真之所以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生只要在制作过程中怀着感恩的心情真诚投入了,那就已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了,制作技法倒在其次。

八、学生作品展示交流与评价

将制作好的部分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及时展示,请作者介绍自己的创意构思,其他同学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创意、造型、色彩、材料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竞赛评奖的方法,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造型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制作奖等,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解说,对别人作品的客观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彰显了他们的个性,使他们获得了作品完成后的成功感和愉悦感,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强化美术学习兴趣都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九、拓展延伸

1.课后请学生将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送给值得自己感恩的人,设想当对方打开贺卡的那一瞬间充盈在心间的感动与惊喜,自己也会收获一份期待和快乐的。

2.提醒学生要经常关注自己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材料,并注重平时的收集积累。要求学生做到多看、多想、多收集,这样上课时既能有充足的制作材料,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废旧物品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去,让美术作品成为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传达祝愿的载体,学生会深刻地感悟到美术的价值和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加热爱美术,热爱用美术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从司

空见惯的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同材质的价值和美感,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提高学生收集美术材料的意识与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

由课题《打开的喜悦》可知,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可以打开的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但本课的教学设计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法的训练层面,而是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立体贺卡制作基本知识和技法的同时,不忘另两条线索的同时展开,并贯穿课堂始终,一条是情感线,一条是创意线。贺卡是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承载我们各种情感的载体,有了感恩之情的依托,在进行立体贺卡基本技法制作的同时就蕴含了浓浓的人情味,学生就有了真心的投入。另一条创意线则是通过与各个教学环节的融汇交叉而体现出来的。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按“激趣导入——自制立体贺卡的种类与意义——形式与外形——材料与技法——创意要诀——制作步骤——设计创作——交流评价——拓展延伸”的线索逐步展开,在每一环节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去感受,去发现,发展其创意思维能力,避免与别人的雷同,凸显自己的独特思维和个性,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原理举一反三,激发出创意无限。

有趣的“墙”


相关文章

  • 美术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 美术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外出不仅让 我领略到了全市出类拔萃的美术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 自身的不足.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及体会: 一.参赛内容" ...查看


  • 美术教师研修培训心得体会:我的2013国培新起点
  • 美术教师研修培训心得体会:我的2013国培新起点 美术教师研修>培训>心得体会:我的2013国培新起点 曾几何时,带着追寻艺术的梦想,我踏上了美术探索之路.从素描.色彩的基本功,从无限热情地带领学生感受美术,一步步走来,多少汗水 ...查看


  • 和谐互助 分层递进 心得
  • 和谐互助 分层递进教学心得 孟 晓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促使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美术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美术学科 ...查看


  • 浅谈少儿美术教育心得
  • 浅谈少儿美术教育心得 姓名:朱翠云 学好:120101379 摘要:当前的少儿美术教育的特点以及教育方式,在这期间少儿美术存在了许多弊端,这是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认识的少儿美术重要意义以及以后长期发展的趋势.多考虑如何提高少儿美术综合 ...查看


  • 美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 美术教师教学能美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青铜峡三中 李静 "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本应该是要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常态.学习是支撑我们生活的养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学习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职责! ...查看


  • 园长培训学习心得
  • 幼儿园园长培训心得体会 很荣幸在这严热的暑期里能结识到这么多来自郴州市各地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们,也很感谢市教育局和南宁师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能再次走进久别的教室学习深造:又能让我们向更有经验的园长和骨干教师们学习,且 ...查看


  • 第一次来上海学习心得
  • 延川县第二中学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延安市校本培训学习内容介绍 刘海峰 本次培训学习是由延安市教育局主办,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承办的,为期7天,共听了10场报告,考察了2所学校.10场报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素质与专业发展.课堂教学.学生绿色评 ...查看


  • 2013年小学美术新课改心得体会
  • 美术新课改体会 自工作以来,我积极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查看


  • 上好美术课的心得 1
  • 上好美术课的心得 一.我们要抓住学生心理, 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 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 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 ...查看


  • 新教师成长心得
  • 篇一:新教师成长心得 从第一天步入教师这个职业,转眼间,就快一年了.作为一名新教师,刚从学校出来又进学校,但身份却由学生转变为教师.期间,自己感受很多. 到了玉山镇玉山完小已经将近一年,在这一年来,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时刻严格要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