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中的南腔北调

本文要讲的是苏州话中的南腔北调,而不是南腔北调的苏州话。苏州古来就是一个外来人口很多的地方,南来北往的各地商人、文人、官员,操着各地的方言,到苏州这个地方经商、游历、上任,总是要与苏州本地人打交道。过去的外地来人毕竟是少数,为了与本地人打交道方便,便要学说苏州话,他们的“苏州话”难免带着他们的家乡口音,他们说的是南腔北调的苏州话。也正因为他们说话南腔北调,苏州人与他们打交道之时,也难免把他们的南腔北调带进苏州话之中,这样时间一长,即使是正统的苏州话,也受到各地方言的影响,成为苏州话里的南腔北调。

上面这一段话有一点“绕”嘴。再重复一下:一个是南腔北调的苏州话,即苏州话说得不够标准,带点南腔北调。另一个是标准的苏州话,不过这些词或这样的读法原来并非苏州话固有,而是来自南腔北调,最后已经被认为是标准的苏州话了。本文说的是后者。

苏州话里的南腔北调主要来自官话,千百年来,北方的官话一直在影响着苏州话。苏州人要读书做官,就要用官话,所以形成了今天苏州话中间有所谓文读即读书用音与白读即白话话音的差别。凡有文读和白读之差别者,其文读基本上都来自官话。如大小的大,文读为da,白读为d?u。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所以本文不说这些。

本文只想举几个例子,推测这些字读法的来历,有的只是本人的猜想,不见得正确,请大家批评。

先说一个筷字。筷是一个后造出来的字,最早用“箸”或“筯”字,后来据说在船上行路之人不喜欢这个“zhu”的音,不喜欢在路上“住”而不行,而是要行的快一点,于是改“zhu”为“快”,称“箸”为“筷”。筷是一个形声字,竹字头为形,表示筷子由竹子所做成,快字为声。但是,众所周知,苏州人快字并不读kuai,而是说kua,但是筷子并不说kua子(吴方言的许多地区倒是这样说的)。可见,苏州话中的这个筷字的音是受了北方人的影响,虽然这是正宗的苏州话,但是却来自南腔北调。

说了筷子就要说调羹。苏州人称为“抄”,这个字怎么写,本字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匙”。匙就是调羹,《说文解字》匙,匕也。而匕的意思,就是调羹,“所以匕取饭”, “北人谓匕为匙”。匙字的读音【集韻】【韻會】常支切【正韻】辰之切,北方人读为chi,而实际上北方人说这个词的时候,总是儿化的,发音为chir。苏州人学着发这个音,嘴巴略张,舌头一伸,就变成了“抄”。

在苏州,许多“大饼店”(卖烧饼、油条之类面食的小铺)都是山东人开的,过去很多年来一直就是如此。照理说,大饼并不是书面语言,日常口头所用。可是这大字在这里绝没有一个人会白读d?u,都说da饼。山东人吆喝“大包子、馒头”,指的是包子(带馅儿的)和馒头(没有馅儿的)两种,苏州人所称的馒头是有馅儿的,而过去一般苏州人吃带馅儿的肉馒头、豆沙馒头等极少会到山东人的小小的大饼店去买,在山东人的大饼店买的大都是不带馅儿的,于是苏州人把山东人的没有馅儿的馒头称为“大包子馒头”,或简称“大包子”。这没有馅儿的“大包子馒头”就成了苏州话,而且这个大也绝不称d?u。

山东人吃发面馒头或发面饼时,有一种吃法,就是先把面发得很稀很软,然后往里面掺许多干面,然后再做馒头或饼。这种工艺,山东人称为qiàng面。Qiàng是山东话,应该是从羼字那里演化来的,意思就是混杂,后来写法就是搀或掺(后造之字),但是山东人口头上称为qiàng。由于qiàng进去了许多并没有发酵的面粉,这种馒头或饼不像全部发酵的那样暄和(松软),吃下去能够经久不饿。所以深得一部分体力劳动者的欢迎。qiàng面的馒头可以做得又细又高,苏州人称为高桩馒头。这种qiàng面的饼,做得很大,切成一角一角地卖,在济南一带称为锅饼。 苏州人在大饼店里买到的qiàng饼,就是这种锅饼的变种。当然,为了适应江南人的口味,qiàng饼也与真正的山东货有所差别,发酵面粉的比例有所增加。(过去的qiàng饼是没有油的,很硬,加碱多一点的发黄,称黄qiàng饼,这都与后来的加油的油煎饼不同。)由于没有一个与山东话qiàng相对应的汉字,人们就找来一个音近的羌,写成了羌饼。于是又有人把它与西北的羌人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个qiàng来自山东人。

苏州人把买卖东西价钱便宜称为强,写为口字旁一个强字。我以为这个音来自北方人的“贱”。北方人称便宜为“贱”,苏州人要卖东西给北方人,当然要学一点北方的口音,这个只是学口头的发音,与文字无关,日久天长这jian音就讹传成苏州人的强。当然,这个还只是一个猜测,目前缺乏进一步的佐证。

“说书先生”对于苏州话中许多词语的产生和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举一例子,说书先生起某些“戆坯”角色,自称“俺这里”,俺字苏州音ei,与哀一样。许多苏州人也学着说“哀这里”,却不知道这里的“哀”,就是北方人自称的“俺”。

现在,随着各地交流的快速增加,苏州话里的南腔北调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的增长,我想各位会有更多的体会。

更多的情况是现在基本上成为普通话的一统天下,苏州话要进博物馆了,所以,我们还是要留一点资料下来,就像“悠哉游哉”先生到处拍苏州老房子一样,我们这些能够讲苏州话的人,就留一点关于苏州话的材料下来吧。

本文要讲的是苏州话中的南腔北调,而不是南腔北调的苏州话。苏州古来就是一个外来人口很多的地方,南来北往的各地商人、文人、官员,操着各地的方言,到苏州这个地方经商、游历、上任,总是要与苏州本地人打交道。过去的外地来人毕竟是少数,为了与本地人打交道方便,便要学说苏州话,他们的“苏州话”难免带着他们的家乡口音,他们说的是南腔北调的苏州话。也正因为他们说话南腔北调,苏州人与他们打交道之时,也难免把他们的南腔北调带进苏州话之中,这样时间一长,即使是正统的苏州话,也受到各地方言的影响,成为苏州话里的南腔北调。

上面这一段话有一点“绕”嘴。再重复一下:一个是南腔北调的苏州话,即苏州话说得不够标准,带点南腔北调。另一个是标准的苏州话,不过这些词或这样的读法原来并非苏州话固有,而是来自南腔北调,最后已经被认为是标准的苏州话了。本文说的是后者。

苏州话里的南腔北调主要来自官话,千百年来,北方的官话一直在影响着苏州话。苏州人要读书做官,就要用官话,所以形成了今天苏州话中间有所谓文读即读书用音与白读即白话话音的差别。凡有文读和白读之差别者,其文读基本上都来自官话。如大小的大,文读为da,白读为d?u。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所以本文不说这些。

本文只想举几个例子,推测这些字读法的来历,有的只是本人的猜想,不见得正确,请大家批评。

先说一个筷字。筷是一个后造出来的字,最早用“箸”或“筯”字,后来据说在船上行路之人不喜欢这个“zhu”的音,不喜欢在路上“住”而不行,而是要行的快一点,于是改“zhu”为“快”,称“箸”为“筷”。筷是一个形声字,竹字头为形,表示筷子由竹子所做成,快字为声。但是,众所周知,苏州人快字并不读kuai,而是说kua,但是筷子并不说kua子(吴方言的许多地区倒是这样说的)。可见,苏州话中的这个筷字的音是受了北方人的影响,虽然这是正宗的苏州话,但是却来自南腔北调。

说了筷子就要说调羹。苏州人称为“抄”,这个字怎么写,本字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匙”。匙就是调羹,《说文解字》匙,匕也。而匕的意思,就是调羹,“所以匕取饭”, “北人谓匕为匙”。匙字的读音【集韻】【韻會】常支切【正韻】辰之切,北方人读为chi,而实际上北方人说这个词的时候,总是儿化的,发音为chir。苏州人学着发这个音,嘴巴略张,舌头一伸,就变成了“抄”。

在苏州,许多“大饼店”(卖烧饼、油条之类面食的小铺)都是山东人开的,过去很多年来一直就是如此。照理说,大饼并不是书面语言,日常口头所用。可是这大字在这里绝没有一个人会白读d?u,都说da饼。山东人吆喝“大包子、馒头”,指的是包子(带馅儿的)和馒头(没有馅儿的)两种,苏州人所称的馒头是有馅儿的,而过去一般苏州人吃带馅儿的肉馒头、豆沙馒头等极少会到山东人的小小的大饼店去买,在山东人的大饼店买的大都是不带馅儿的,于是苏州人把山东人的没有馅儿的馒头称为“大包子馒头”,或简称“大包子”。这没有馅儿的“大包子馒头”就成了苏州话,而且这个大也绝不称d?u。

山东人吃发面馒头或发面饼时,有一种吃法,就是先把面发得很稀很软,然后往里面掺许多干面,然后再做馒头或饼。这种工艺,山东人称为qiàng面。Qiàng是山东话,应该是从羼字那里演化来的,意思就是混杂,后来写法就是搀或掺(后造之字),但是山东人口头上称为qiàng。由于qiàng进去了许多并没有发酵的面粉,这种馒头或饼不像全部发酵的那样暄和(松软),吃下去能够经久不饿。所以深得一部分体力劳动者的欢迎。qiàng面的馒头可以做得又细又高,苏州人称为高桩馒头。这种qiàng面的饼,做得很大,切成一角一角地卖,在济南一带称为锅饼。 苏州人在大饼店里买到的qiàng饼,就是这种锅饼的变种。当然,为了适应江南人的口味,qiàng饼也与真正的山东货有所差别,发酵面粉的比例有所增加。(过去的qiàng饼是没有油的,很硬,加碱多一点的发黄,称黄qiàng饼,这都与后来的加油的油煎饼不同。)由于没有一个与山东话qiàng相对应的汉字,人们就找来一个音近的羌,写成了羌饼。于是又有人把它与西北的羌人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个qiàng来自山东人。

苏州人把买卖东西价钱便宜称为强,写为口字旁一个强字。我以为这个音来自北方人的“贱”。北方人称便宜为“贱”,苏州人要卖东西给北方人,当然要学一点北方的口音,这个只是学口头的发音,与文字无关,日久天长这jian音就讹传成苏州人的强。当然,这个还只是一个猜测,目前缺乏进一步的佐证。

“说书先生”对于苏州话中许多词语的产生和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举一例子,说书先生起某些“戆坯”角色,自称“俺这里”,俺字苏州音ei,与哀一样。许多苏州人也学着说“哀这里”,却不知道这里的“哀”,就是北方人自称的“俺”。

现在,随着各地交流的快速增加,苏州话里的南腔北调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的增长,我想各位会有更多的体会。

更多的情况是现在基本上成为普通话的一统天下,苏州话要进博物馆了,所以,我们还是要留一点资料下来,就像“悠哉游哉”先生到处拍苏州老房子一样,我们这些能够讲苏州话的人,就留一点关于苏州话的材料下来吧。


相关文章

  • 放下你的鞭子
  • <放下你的鞭子>(教师用)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把握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形象的特点,理解戏剧的主题. 2.体会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基本特点和独特作用. [学习重点] 体会街头剧政 ...查看


  • [现代汉语专题]网考任务6答案
  • 1.答:吴方言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通行地域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具体情 ...查看


  • 方言:上海话怎么了 上海
  • 上海话怎么了 就如白话文被认为起自汉代,语言如水,千年流转.对沪语危机,专家观点是:可渐变,不断代 发布者:mao小苗 时间:2012-08-16 07:08:15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收藏][0] [评论0 查看] [我要评论] ...查看


  • 广西教师招聘:不可不知的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 广西教师考试QQ交流群:214438376 广西教师招聘:不可不知的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1.鲁迅(1881-1936).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 ...查看


  • 南北差异原因
  • 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 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 ...查看


  • 京杭大运河的申遗现状_价值和保护
  • 京杭大运河的申遗现状.价值和保护 阮仪三 王建波 摘 要:京杭大运河作为正在申请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的主体,面临着现状不清.价值不明.保护无从下手的难题.本文阐述了大运河遗产特征的现状,提出了大运河在申遗保护过程中的质疑和思考. 关键词:京 ...查看


  • 京剧的来源 不可不知
  •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q ...查看


  • 细细品味滋味长
  • 细细品味滋味长 作者:乐继平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8期 <雪>选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收录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文章对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精神和创作特点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 ...查看


  • 语文版初中文学常识大全
  • `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 七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 1.<忆读书>选自< 冰心选集>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 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