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家庭生活的写照

  卡尔・拉松(Carl Larsson,1853-1919年),瑞典人民最喜爱的画家,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誉为瑞典现代绘画之父。2014年3月7日至6月7日,巴黎小皇宫美术馆为他举办了在法国的首次回顾展,共展出100多件作品―均来自瑞典国立斯德哥尔摩美术馆,以水彩为主。

  卡尔・拉松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贫民窟里。由于父亲离家出走,母亲仅靠为他人洗衣赚取的微薄薪水养活一家人。虽然生活拮据,但拉松从小就展现出了绘画才华。在就读穷人学校时,一位老师发现了他的美术天分,鼓励他报考瑞典皇家艺术学院美术预备班。

  13岁时,他考入瑞典皇家艺术学院的预备班,主要训练素描。刚进入艺术学院的拉松,因为出身贫穷,对学校的生活感到十分迷惑,也不愿意和同学亲近。1869年,16岁的拉松被提升到了瑞典皇家艺术学院高级班,学习古典美术和人体素描。此后,拉松开始找到自信,并逐渐成为学校中的佼佼者。

  为了解决自己的经济困境,1871年,拉松开始为书籍、报纸和杂志等绘制插画。靠着在美术学院所接受的严格的素描训练和对色彩的敏感度,拉松总能很适合地表达主题。虽然插画工作是拉松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他一直梦想当一名真正的画家。1877年,从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拉松,来到了当时欧洲的艺术之都巴黎,立志成为一位学院派画家。但在巴黎,拉松并没有进入当时的主流艺术圈。他几次以油画参加巴黎沙龙展,都惨遭拒绝。

  1882年,拉松来到巴黎东南郊的格雷修尔卢昂村(Grez-sur-Loing)。这里临近枫丹白露森林,是个处处可以入画的小村庄,当时英国画家大多聚集在此。在这里,拉松认识并爱上了瑞典女画家卡琳・贝格(Karin Berg,1859-1928年)。两人于1883年回瑞典结婚后,又回到格雷修尔卢昂村定居。

  当时的巴黎画坛,“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巴比松画派让风景画成为绘画的主流。到过巴比松的拉松,开始以水彩创作风景画。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拉松的画风产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放弃学院派油画的创作,使用大量的透明水彩。他说:“我第一次真正细看大自然,抛弃所有的成见,真正拥抱大自然的单纯之美。”1883年,他的两幅水彩画《十月》《十一月》荣获巴黎沙龙三等奖。

  1885年,拉松带着家人回到斯德哥尔摩定居。他搬到瑞典达拉纳省桑德波恩村(Sundborn),住进了一个叫Lilla Hyttnas的小屋。这是他的岳父阿道夫・贝格(Adolf Berg)赠送给他们的。有了自己的房子,夫妇俩开始一同装饰他们的温馨小窝。尤其是卡琳・贝格,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家的布置中。为了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他们共育有8个儿女,其中一个夭折),她不仅设计了更符合生活需求的居住空间,还给家人设计更舒适的居家服装。

  温馨的家庭给拉松带来了创作的灵感。由于拉松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他以自己的家庭生活、周边静物入画,创作了一本又一本的画作。他使用大量的透明水彩,慢慢地形成了一种轮廓线条粗黑明显、色彩鲜艳的水彩风格。没想到,正是这一系列创作,让拉松走向了自己的艺术高峰。

  今天,我们可通过拉松的《我们的房子》(1899年)、《拉松一家》(1902年)、《阳光下》(1910年)等画册,看到他笔下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拉松画册的译者李辉曾说:“因为拉松的画和文字,人们曾经拥有过的安适与温馨,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将成为永远温暖人心的记忆。”

  作为家的安居地,房子是最重要的。在《我们的房子》里,拉松画了跟房子有关的一切。画中的两层楼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每间屋子的陈设,窗台的盆花,孩子们调皮捣蛋的模样,以及他们入睡后妻子在灯下缝补衣服的情景,无不引起我们的共鸣。在《拉松一家》里,姐姐在厨房一角和小妹妹一起工作,孩子们在卧室中玩游戏、一起看书做功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那种天真烂漫、活泼调皮的模样跃然纸上。到了《阳光下》,一家人在院子的大长桌旁享受阳光,在家附近的河畔捉虾、享受野餐,无不在与读者进行极其亲切的对话。

  这是拉松最快乐的时期。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家人,他随时都在给孩子们作画。有一张女儿布瑞塔正拿着面包站在园中的画,身后是黄灿灿的向日葵,脚下还有一只猫。拉松说,当时布瑞塔刚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面包和一条给猫吃的小鱼。他立即叫布瑞塔站在花前,用铅笔为她画了一幅速写。等孩子走后,他就拿来画架,画出这幅画。拉松用这种即兴的方式,画出了一家人日常生活的情景。

  拉松的画再现了瑞典的田园风光、乡村温情、都市街角和市井习俗,充满安静与温暖。画中温馨的家庭气氛,让拉松的水彩画得到了全世界观者的喜爱。尤其是拉松夫妇精心设计和挑选的各种家具和清爽的居家空间,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并引发效仿。如今,保留原貌的Lilla Hyttnas小屋,被瑞典列入国家保护的私人博物馆,也成为瑞典著名的旅游景点。小屋由拉松的后辈管理,每年5月到10月对外开放。

  虽然拉松笔下的家庭生活很温暖,但他的肖像画就给人别样的感受了。“当然,在我的生命中,存在着幸福和沉静,同时也有忧虑。早在1896年,我就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速写,阴郁得简直像一个鬼魂。”由于童年时代留下的辛酸记忆,他与父亲的关系从未融洽过。他笔下的父亲抿着嘴,神情严肃,眼神锐利,令人生畏。拉松曾说:“每当经过这幅画前,我总是转过头去,生怕自己被父亲锐利的眼神刺穿。”

  1886年,拉松偕朋友到意大利旅行,让他对大型壁画产生了热爱,点燃了他创作历史画的梦想。1887年,他的作品有幸入选当时巴黎著名的乔治・博帝画廊的展览,当年的审查委员会包括印象派大师莫奈,这让拉松信心倍增。1889年,他的三连作荣获巴黎万国博览会金奖。1891年,他提出的壁画计划草图被国立斯德哥尔摩美术馆接受,但实施过程并不顺利,前后历时20多年。1919年,68岁的拉松辞世,他的这幅壁画作品也未被美术馆接受。直到1997年,这件作品才被挂回他在斯德哥尔摩的原预定地点,供世人观赏。

  虽然拉松立志要做个历史画家,但真正让他享誉全球的还是他的水彩画。拉松的水彩画充满瑞典的民族风格,格调清新优雅。拉松也因此成为瑞典人民最喜爱的画家、瑞典美术史上对世界贡献最大的3位艺术家之一。

  卡尔・拉松(Carl Larsson,1853-1919年),瑞典人民最喜爱的画家,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誉为瑞典现代绘画之父。2014年3月7日至6月7日,巴黎小皇宫美术馆为他举办了在法国的首次回顾展,共展出100多件作品―均来自瑞典国立斯德哥尔摩美术馆,以水彩为主。

  卡尔・拉松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贫民窟里。由于父亲离家出走,母亲仅靠为他人洗衣赚取的微薄薪水养活一家人。虽然生活拮据,但拉松从小就展现出了绘画才华。在就读穷人学校时,一位老师发现了他的美术天分,鼓励他报考瑞典皇家艺术学院美术预备班。

  13岁时,他考入瑞典皇家艺术学院的预备班,主要训练素描。刚进入艺术学院的拉松,因为出身贫穷,对学校的生活感到十分迷惑,也不愿意和同学亲近。1869年,16岁的拉松被提升到了瑞典皇家艺术学院高级班,学习古典美术和人体素描。此后,拉松开始找到自信,并逐渐成为学校中的佼佼者。

  为了解决自己的经济困境,1871年,拉松开始为书籍、报纸和杂志等绘制插画。靠着在美术学院所接受的严格的素描训练和对色彩的敏感度,拉松总能很适合地表达主题。虽然插画工作是拉松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他一直梦想当一名真正的画家。1877年,从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拉松,来到了当时欧洲的艺术之都巴黎,立志成为一位学院派画家。但在巴黎,拉松并没有进入当时的主流艺术圈。他几次以油画参加巴黎沙龙展,都惨遭拒绝。

  1882年,拉松来到巴黎东南郊的格雷修尔卢昂村(Grez-sur-Loing)。这里临近枫丹白露森林,是个处处可以入画的小村庄,当时英国画家大多聚集在此。在这里,拉松认识并爱上了瑞典女画家卡琳・贝格(Karin Berg,1859-1928年)。两人于1883年回瑞典结婚后,又回到格雷修尔卢昂村定居。

  当时的巴黎画坛,“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巴比松画派让风景画成为绘画的主流。到过巴比松的拉松,开始以水彩创作风景画。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拉松的画风产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放弃学院派油画的创作,使用大量的透明水彩。他说:“我第一次真正细看大自然,抛弃所有的成见,真正拥抱大自然的单纯之美。”1883年,他的两幅水彩画《十月》《十一月》荣获巴黎沙龙三等奖。

  1885年,拉松带着家人回到斯德哥尔摩定居。他搬到瑞典达拉纳省桑德波恩村(Sundborn),住进了一个叫Lilla Hyttnas的小屋。这是他的岳父阿道夫・贝格(Adolf Berg)赠送给他们的。有了自己的房子,夫妇俩开始一同装饰他们的温馨小窝。尤其是卡琳・贝格,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家的布置中。为了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他们共育有8个儿女,其中一个夭折),她不仅设计了更符合生活需求的居住空间,还给家人设计更舒适的居家服装。

  温馨的家庭给拉松带来了创作的灵感。由于拉松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他以自己的家庭生活、周边静物入画,创作了一本又一本的画作。他使用大量的透明水彩,慢慢地形成了一种轮廓线条粗黑明显、色彩鲜艳的水彩风格。没想到,正是这一系列创作,让拉松走向了自己的艺术高峰。

  今天,我们可通过拉松的《我们的房子》(1899年)、《拉松一家》(1902年)、《阳光下》(1910年)等画册,看到他笔下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拉松画册的译者李辉曾说:“因为拉松的画和文字,人们曾经拥有过的安适与温馨,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将成为永远温暖人心的记忆。”

  作为家的安居地,房子是最重要的。在《我们的房子》里,拉松画了跟房子有关的一切。画中的两层楼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每间屋子的陈设,窗台的盆花,孩子们调皮捣蛋的模样,以及他们入睡后妻子在灯下缝补衣服的情景,无不引起我们的共鸣。在《拉松一家》里,姐姐在厨房一角和小妹妹一起工作,孩子们在卧室中玩游戏、一起看书做功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那种天真烂漫、活泼调皮的模样跃然纸上。到了《阳光下》,一家人在院子的大长桌旁享受阳光,在家附近的河畔捉虾、享受野餐,无不在与读者进行极其亲切的对话。

  这是拉松最快乐的时期。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家人,他随时都在给孩子们作画。有一张女儿布瑞塔正拿着面包站在园中的画,身后是黄灿灿的向日葵,脚下还有一只猫。拉松说,当时布瑞塔刚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面包和一条给猫吃的小鱼。他立即叫布瑞塔站在花前,用铅笔为她画了一幅速写。等孩子走后,他就拿来画架,画出这幅画。拉松用这种即兴的方式,画出了一家人日常生活的情景。

  拉松的画再现了瑞典的田园风光、乡村温情、都市街角和市井习俗,充满安静与温暖。画中温馨的家庭气氛,让拉松的水彩画得到了全世界观者的喜爱。尤其是拉松夫妇精心设计和挑选的各种家具和清爽的居家空间,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并引发效仿。如今,保留原貌的Lilla Hyttnas小屋,被瑞典列入国家保护的私人博物馆,也成为瑞典著名的旅游景点。小屋由拉松的后辈管理,每年5月到10月对外开放。

  虽然拉松笔下的家庭生活很温暖,但他的肖像画就给人别样的感受了。“当然,在我的生命中,存在着幸福和沉静,同时也有忧虑。早在1896年,我就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速写,阴郁得简直像一个鬼魂。”由于童年时代留下的辛酸记忆,他与父亲的关系从未融洽过。他笔下的父亲抿着嘴,神情严肃,眼神锐利,令人生畏。拉松曾说:“每当经过这幅画前,我总是转过头去,生怕自己被父亲锐利的眼神刺穿。”

  1886年,拉松偕朋友到意大利旅行,让他对大型壁画产生了热爱,点燃了他创作历史画的梦想。1887年,他的作品有幸入选当时巴黎著名的乔治・博帝画廊的展览,当年的审查委员会包括印象派大师莫奈,这让拉松信心倍增。1889年,他的三连作荣获巴黎万国博览会金奖。1891年,他提出的壁画计划草图被国立斯德哥尔摩美术馆接受,但实施过程并不顺利,前后历时20多年。1919年,68岁的拉松辞世,他的这幅壁画作品也未被美术馆接受。直到1997年,这件作品才被挂回他在斯德哥尔摩的原预定地点,供世人观赏。

  虽然拉松立志要做个历史画家,但真正让他享誉全球的还是他的水彩画。拉松的水彩画充满瑞典的民族风格,格调清新优雅。拉松也因此成为瑞典人民最喜爱的画家、瑞典美术史上对世界贡献最大的3位艺术家之一。


相关文章

  •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阅读答案
  •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 ...查看


  • 七年级丑小鸭教案
  • 丑小鸭 执教班级:初一(6)班 执教者:XXX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学习,排除文字障碍,掌握并运用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清层次:读-讲-练结合:采取"自主. ...查看


  • 丑小鸭教案设计
  • 丑小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安徒生的生平及童话的文体特征,重点分析丑小鸭这一童话形象. 3.引导学生结合现实领悟丑小鸭形象的意义,激发学生坚韧.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矢 ...查看


  • 我的青春我的梦 做合格共青团员 -演讲稿
  • 我的青春我的梦 做合格共青团员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想要让自己的青春有价值,就要用自己的小梦想配合国家的大梦想,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添砖加瓦,用热血的青春去做无悔的拼搏,这样的青春才值得我们回忆. 青春是用来奉献的,奉献给中国梦 ...查看


  • 山居秋暝教案(1)
  • 山居秋暝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 ...查看


  • 精气神的写照
  •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胡志文已在文坛耕耘了30多年.30多年中,虽然有过艰苦的生活,环境的改变,职位的变迁,但他从未迷失过自己的理想,从未放弃过努力的学习,更没有割舍手中的文学之笔.正是不辍的写作使得他从高中学校小有名气的"文 ...查看


  • [红岩精神]心得
  •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熟悉的<红梅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争取民族独 ...查看


  • [简爱]文学常识
  •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 ...查看


  •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主要是使我们初步认识以下问题: 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但是,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各具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