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价关系离散数学

等价关系(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掌握等价关系及相应的等价类与集合划分的基本概念及例子

【教学要求】

正确地掌握等价关系及相应的等价类与集合划分之间的关系;给定A 上的等价关系R ,会求所有的等价类和商集A/R,或者求与R 相对应的划分;反之给定集合A 上的划分π,求对应于π的等价关系

【教学重点】

等价关系、偏序关系的各种性质的判断和证明;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地掌握等价关系及相应的等价类与集合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4.1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等价关系(Equivalence Relation).

一、等价关系(Equivalence Relation)

1、定义4.18 设R 为非空集合上的关系. 如果R 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 为A 上的等价关系. 设R 是一个等价关系, 若∈R, 称x 等价于y, 记作:x ~ y. 例4.17 设A = { 1, 2, …, 8 }, 如下定义A 上的关系R:

R = { | x, y∈A ∧x ≡y (mod 3) }

其中x ≡y (mod 3)是x 与y 模3.

不难验证R 为A 上的等价关系, 因为:

∀x ∈A , 有: x≡x (mod 3)

∀x,y ∈A, 若x ≡y (mod 3), 则有: y≡x (mod 3)

∀x,y,z ∈A, 若x ≡y (mod 3), y≡z (mod 3), 则有: x≡z. (mod 3) 该关系的关系图如右图所示.

不难看到, 上述关系图被分为三个互不连通的部分. 每部分中的数两两都有关系. 不同部分中的数则没有关系, 每一部分中的所有的顶点构成一个等价类.

4.2等价关系与划分

2、定义4.19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 ∀x ∈A, 令

[x]R = { y | y∈A ∧xRy }

称[x]R为x 关于R 的等价类(Equivalent Class), 简称为x 的等价类, 简记为[x]. 从以上定义可以知道, x的等价类是A 中所有与x 等价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例4.17中的等价类是:

[1] = [4] = [7] = { 1, 4, 7 }

[2] = [5] = [8] = { 2, 5, 8 }

[3] = [6] = { 3, 6 }

关于等价类,有如下性质:

定理4.8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 则

(1) ∀x ∈A, [x]是A 的非空子集;

(2) ∀x,y ∈A, 若∈R, 则[x] = [y];

(3) ∀x,y ∈A, 若∉R, 则[x]与[y]不交;

(4) ∪{ [x] | x∈A } = A.

证 (1) 由等价类的定义可知, ∀x ∈A, 有: [x] ⊆ A.

由“等价关系的自反性”可知: x∈[x], 即: [x]非空.

(2) 任取z, 则有

z ∈[x] → ∈R → ∈R (因为R 是对称的)

因此有

∈R ∧∈R → ∈R (因为R 是传递的)

→ ∈R (因为R 是对称的)

从而证明了z ∈[y].综合上述, 必有: [x] ⊆ [y].

同理可证: [x] ⊆ [y].这就得到了: [x] = [y].

(3) 假设: [x]∩[y] ≠ φ.

由假设可知: ∃z ∈[x]∩[y], 即: z∈[x]∧z ∈[y].

所以, ∈R 和∈R.

由“R 的对称性”和“∈R ”可知: ∈R.

再由R 的对称性可得: ∈R.

这就与“已知条件: ∉R ”相矛盾.

所以, 命题成立, 即: [x]∩[y] = φ.

(4) 先证: ∪{ [x] | x∈A } ⊆ A

证:

(4.1) 任取y,

y ∈∪{ [x] | x∈A }

⇒ ∃x(x∈A ∧y ∈[x])

⇒ y∈A

从而有: ∪{ [x] | x∈A } ⊆ A

再证: A ⊆ ∪{ [x] | x∈A }.

(4.2) 任取y,

y ∈A ⇒ y∈[y]∧y ∈A

⇒ y∈∪{ [x] | x∈A }

从而有: A⊆∪{ [x] | x∈A }成立.

综合上述得: ∪{ [x] | x∈A } = A.

3、定义4.20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 R所有等价类所组成集合称为A 关于R 的

商集, 记作A/R, 即: A/R = {[x]R |(一切x ∈A )}

例4.17中的商集为: { {1, 4, 7 }, { 2, 5, 8 }, { 3, 6 } }.

和等价关系及商集有密切联系的概念是集合的划分.

定义7.18 设A 为非空集合, 若A 的子集族π(π ⊆ P(A)), 是A 的子集构成的集合) 满足下面的条件: (1) φ∉π

(2) ∀x ∀y(x, yπ∈ ∧x ≠ y ◊ x∩y = φ)

(3) ∪π = A

则称π是A 的划分(Partition), 称π中的元素为A 的划分块.

例7.17 设A = { a, b, c, d }, 给定π1, π2, π3, π4, π5和π6, 如下:

π1 = { { a, b, c }, { d } }

π2 = { { a, b }, { c }, { d } }

π3 = { { a }, { a, b, c, d } }

π4 = { { a, b }, { c } }

π5 = { φ, { a, b }, { c, d } }

π6 = { { a, { a } }, { b, c, d } }

解答:π1是A 的划分; π2是A 的划分

不是A 的划分, π3中的子集中有公共元素a; 不是A 的划分, ∪π4 ≠ A

不是A 的划分, π5中含有空集; 不是A 的划分, π6根本不是A 的子集族

商集是A 的一个划分, 并且不同的商集将对应于不同的划分. 任给A 的一个划分π, 定义A 上的关系R 如下:

R = { | x, y∈A ∧x 与y 在π的同一划分块中 }

不难证明: R为A 上的等价关系, 且该等价关系所确定的商集就是π, 因此, A上的等价关系与A 的划分是一一对应的.

即给定集合A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R ,由R 可以唯一产生集合A 的一个划分π=A/R,反之,对集合A 的任一划分π = {A1,A 2, „,A k },可唯一对应集合A 上的一等价关系R =(A 1×A 1)∪(A 2×A 2)∪„∪(A k ×A k )。

例4.20 给出A = { 1, 2, 3 }上所有的等价关系.

解 如下图, 先做出A 的所有划分.

这些划分与A 上的等价关系之间的一一对应是: π1对应全域关系EA, π5对应恒等关系IA, π2, π3和π4分别对应于等价关系R2, R3和R4, 其中:

R2 = { , } U IA

R3 = { , } U IA

R4 = { , } U IA

【教学目的】

了解偏序关系的基本概念及例子;给定A 上的偏序关系≤,画出偏序集的哈斯图,反之给定偏序集的哈斯图,求A 和≤的集合表达式;确定偏序集的的任意非空子集B 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

【教学要求】

掌握偏序关系的有关基本概念;理解和判断偏序关系的八种特殊元素。

【教学重点】

偏序关系的各种性质的判断和证明;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偏序关系的八种特殊元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下面介绍另一种重要的关系——偏序关系.

定义4.22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关系. 如果R 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 为A 上的偏序关系, 记作≤.

设为偏序关系, 如果∈≤, 则记作x ≤ y, 读作“小于或等于”.

注意: 这里的“小于或等于”不是指数的大小, 而是在偏序关系中的顺序性.

x “小于或等于”y 的含义是: 依照这个序, x排在y 的前边或者x 就是y.

不同偏序的定义有不同的序解释.

例如整除关系是偏序关系, 3 ≤ 6的含义是3整除6; 大于或等于关系也是偏序关系, 针对这个关系写5 ≤ 4是说大于或等于关系中5排在4的前边, 也就是5比4大.

定义4.23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偏序关系, 定义

(1) ∀x, y∈A, x

(2) ∀x, y∈A, x与y 可比 ⇔ x ≤ y∨y ≤ x.

其中: x

有以上两个定义可知: 在具有偏序关系的集合A 中任取两个元素x 和y, 可能有下述几种情况发生:

x

例如: A = { 1, 2, 3 }, ≤是A 上的整除关系, 则有:

1

1 = 1, 2 = 2, 3 = 3,

2和3不可比.

定义4.24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偏序关系, 如果R 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 为A 上的拟序关系,简称为拟序,记作

定义4.25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偏序关系, 如果x, y∈A, x与y 都是可比的, 则称R 为A 上的全序关系(或线序关系).

例如: 数集上的小于等于关系是全序关系, 因为任何两个数总是可比大小的.

一般来说, 整除关系不是全序关系. 如: 集合{ 1, 2, 3 }上的整除关系就不是全序关系, 因为2和3不可整除.

定义7.22 集合A 和A 上的偏序关系一起叫做偏序集, 记作

.

例如: 整数集合Z 和数的小于等于关系≤构成偏序集

, 集合A 的幂集P(A)和包含关系R 构成偏序集

.

利用偏序关系的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可简化偏序关系的关系图, 该关系图称为哈斯图(Hasse Diagram).

为了说明哈斯图的画法, 先定义偏序集中顶点之间的覆盖关系.

定义7.23 设为偏序集, ∀x,y ∈A, 如果x

例如: { 1, 2, 4, 6 }集合上的整除关系, 有2覆盖1, 4和6都覆盖2. 但, 4不覆盖1, 因为有1

在画偏序集的哈斯图时, 首先适当排列顶点的顺序, 使得: ∀x,y ∈A,

若x

对于A 中的两个不同元素x 和y, 如果y 覆盖x, 就用一条线段连接x 和y.

例4.22 画出偏序集和

的哈斯图. 解 两个哈斯图如右图所示.

}

{a,b }

{a }

ф

例4.23 已知偏序集的哈斯图如下图, 试求出集合A 和关系R 的表达式.

b,c } c }

A = { a, b, c, d, e, f, g, h }

R = { , , , , , , , , } ∪ IA

下面考虑偏序集中的一些特殊元素.

定义4.28 设为偏序集, B⊆A, y∈B.

(1) 若∀x(x∈B →y ≤x) 成立, 则称y 为B 的最小元;

(2) 若∀x(x∈B →x ≤y) 成立, 则称y 为B 的最大元;

(3) 若∀x(x∈B ∧x ≤y →x=y)成立, 则称y 为B 的极小元;

(4) 若∀x(x∈B ∧y ≤x →x=y)成立, 则称y 为B 的极大元.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最小元与极小元是不一样的.

最小元是B 中最小的元素, 它与B 中其它元素都可比;

极小元不一定与B 中元素都可比, 只要没有比它小的元素, 它就是极小元.

对于有穷集B, 极小元一定存在, 而且还可能有多个.

最小元不一定存在, 若存在, 则它一定是唯一的.

若B 中只有一个极小元, 则它一定是B 的最小元.

类似的, 极大元与最大元也有这种区别.

例7.21 设偏序集如下图所示, 求A 的极小元, 最小元, 极大元, 最大元.

解 极小元: a, b, c, g.

极大元: a, f, h.

没有最小元与最大元.

由这个例子可以知道, 哈斯图中的孤立顶点既是极小元也是极大元.

定义7.25 设为偏序集, B⊆A, y∈A.

(1) 若∀x(x∈B →x ≤y) 成立, 则称y 为B 的上界;

(2) 若∀x(x∈B →y ≤x) 成立, 则称y 为B 的下界;

(3) 令C = { y | y为B 的上界 }, 则称C 的最小元为B 的最小上界或上确界;

(4) 令D = { y | y为B 的下界 }, 则称D 的最大元为B 的最大下界或下确界

;

由上面定义可知:

B 的最小元一定是B 的下界, 同时也是B 的最大下界;

B 的最大元一定是B 的上界, 同时也是B 的最小上界.

反过来不一定正确, B 的下界不一定是B 的最小元, 因为它可能不是B 中的元素, B 的上界也不一定是B 的最大元.

B 的上界, 下界, 最小上界, 最大下界都可能不存在. 如果存在, 最小上界与最大下界是唯一的.

4良序集

若是偏序集,对A 的任何一个非空子集都有最小元,则“≤”称为良序关系,称为良序集。

“≤”是良序关系⇒“≤”是全序关系⇒“≤”是偏序关系。

【教学目的】

熟练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函数的复合运算,逆运算的计算

【教学要求】

给定f 是从集合A 到B 的二元关系,判断f 是否为从A 到B 的函数f :A →B ,若是,要能用按定义证明法证明f :A →B 是否为单射,满射,双射;熟练掌握函数的复合运算,逆运算的计算

【教学重点】

函数的各种性质的判断和证明;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地判断三种特殊函数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函数(Function)是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

5.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5.1 设f 为二元关系, 若∀x ∈domf, 都存在唯一的y ∈ranf, 使xfy 成立, 则称f 为函数(或映射).

对于函数f, 如果有xfy, 则记作y=f(x), 并称y 为f 在x 的值.

由于函数是集合, 可用集合相等来定义函数的相等.

定义5.2 设F 和G 为函数, 则, F=G ⇔ F⊆G ∧G ⊆F .

由以上定义可知, 如果两个函数F 和G 相等, 一定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 domF = domG

2). ∀x ∈domF = domG, 都有: F(x) = G(x)

例如: 函数F(x) = (x2-1)/(x+1), G(x) = x-1是不相等的, 因为 domF = { x | x ∈R ∧x ≠ -1 } , domG = R.

定义5.3 设A 和B 为集合, 如果f 为函数, 且domf = A, ranf⊆B, 则称f 为从A 到B 的函数, 记作f:A→B.

例如 f:N→N, f(x) = 2x是从N 到N 的函数,

g:N→N, g(x) = 2也是从N 到N 的函数.

定义5.4 所有从A 到B 的函数的集合记作BA, 读作“B 上A ”. 符号化表示为B = { f | f: A→B }.

例5.2 设A = { 1, 2, 3 }, B = { a, b }, 求B .

解 B = { f0, f1,„, f7 }, 其中

f0 = { , , } f1 = { , , } f2 = { , , } f3 = { , , } f4 = { , , } f5 = { , , } f6 = { , , } f7 = { , , } 由排列组合知识不难证明: 若|A| = m, |B| = n, 且m, n > 0, 则|BA| = nm. 在例5.2中, |A| = 3, |B| = 2, 所以, |BA| = 23 = 8.

当A 或B 中至少有一个集合是空集时, 可以分成下面三种情况:

1). A = φ且B = φ, 则BA = φφ = { φ }.

2). A = φ且B ≠ φ, 则BA = Bφ = { φ }.

3). A ≠ φ且B = φ, 则BA = φA = φ.

5.1.2函数的像与完全原像.

定义5.6 设函数f: A→B, A1 ⊆ A, B1 ⊆ B.

(1) 令f(A1) = { f(x) | x∈A1 }, 称f(A1)为A1在f 下的像. 特别的, 当A1=A时称f(A)为函数的像.

(2) 令f-1(B1) = { x | x∈A ∧f(x)∈B1 }, 称f-1(B1)为B1在f 下的完全原像.

这里需区别: 函数的值和像. 函数值f(x)∈B, 而

像f(A1) ⊆ B.

假设: B1 ⊆ B, 显然, B1在f 下的完全原像 f-1(B1)是A 的子集.

考虑A1 ⊆ A, 那么, f(A1) ⊆ B.

f(A1)的完全原像就是f-1(f(A1)).

一般有: f-1(f(A1)) ≠ A1, A1 ⊆ f-1(f(A1)).

例如: 函数f: { 1, 2, 3 }→{ 0, 1 }, 满足: f(1)=f(2)=0, f(3)=1

令A1 = { 1 }, 那么, 有:

f-1(f(A1)) = f-1(f({1})) = f-1({0}) = { 1, 2 }

这时, A1 ⊂ f-1(f(A1)).

例8.3 设f: N→N, 且 A A A

⎧x /2若x 为偶数f (x ) =⎨⎩x +1若x 为奇数

假设: A1 = { 0, 1 }, B1 = { 2 }, 那么, 有

f(A1) = f({0,1}) = { f(0), f(1) } = { 0, 2 }

f-1(B1) = f-1({2}) = { 1, 4 }

下面讨论函数的性质.

定义5.7 设f: A→B,

(1) 若ranf = B, 则称f: A→B 是满射的(Onto);

(2) 若∀y ∈ranf, 都存在唯一的x ∈A, 使得:

f(x) = y, 则称f: A→B 是单射的(One-to-one);

(3) 若f 既是满射又是单射, 则称f 是双射的(或一一映射)(One-to-one Correspondence).

由定义不难看出:

若f: A→B 是满射的, 则对于∀y ∈B, 都存在x ∈A, 使得: f(x) = y;

若f: A→B 是单射的, 则对于∀x1, x2∈A, x1 ≠ x2, 一定有: f(x1) ≠ f(x2);

若∀x1, x2∈A, 有: f(x1) = f(x2), 则有: x1 = x2.

例5.4 判断下面函数是否为单射, 满射, 双射的, 为什么?

(1) f: R→R, f(x) = -x2+2x-1

(2) f: Z+→R, f(x) = lnx, Z+为正整数集

(3) f: R→Z, f(x) = ⎣x ⎦

(4) f: R→R, f(x) = 2x+1

(5) f: R+→R+, f(x) = (x2+1)/x, 其中R+为正实数集.

(1) f: R→R, f(x)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非单调函数, 并且在x = 1点取得极大值0, 它既不是单射, 也不是满射的;

(2) f: Z+→R, f(x)是单调上升, 单射, 但不是满射的, 因为ranf = { ln1, ln2, „ } ⊂ R;

(3) f: R→Z, f(x)是满射的, 不是单射的, 例如: f(1.5) = f(1.2) = 1;

(4) f: R→R, f(x) = 2x+1是双射的;

(5) f: R+→R+, f(x) = (x2+1)/x不是单射的, 也不是满射的.

当x →0+时, f(x)→+∞;

当x →+∞时, f(x)→+∞;

在x = 1处函数f(x)取得极小值f(1) = 2.f(2) = f(1/2) = 2.5.

例5.5 对于以下各题给定的A 、B 和f, 判断是否构成函数f:A→B. 如果是, 说明f: A→B 是否为单射, 满射, 双射的, 并根据要求进行计算.

(1) A = {1,2,3,4,5}, B = {6,7,8,9,10}, f = {,,,,}

(2) A,B同(1), f = { , , , , }

(3) A,B同(1), f = { , , , }

(4) A = B = R, f(x) = x3

(5) A = B = R+, f(x) = x/(x2+1)

(6) A=B=R ⨯ R, f()=, 令L={|x,y∈R ∧y=x+1}, 计算f(L)

(7) A = N ⨯ N, B = N, f() = |x2-y2|.计算f(N ⨯ {0}), f-1({0})

解 (1) 能.f: A→B 既不是单射, 也不是满射.

(2) 不能.∈f 和, 与函数定义矛盾.

(3) 不能. 因为domf = {1,2,3,4} ≠ A.

(4) 能.f: A→B 是双射的.

(5) 能.F: A→B 既不是单射, 也不是满射的. 因为该函数在x=1取得极大值f(1)=1/2.函数不是单调的, 且ranf ≠ R+.

(6) 能.F: A→B 是双射的.

f(L) = { | x∈R } = R ⨯ {-1}

(7) 能.F: A→B 既不单射, 也不满射. 因为f() = f() = 0, 且2∉ranf. f(N ⨯ {0}) = {n2-02 | n∈N} = {n2 | n∈N},

f-1({0}) = { | n∈N}.

下面定义一些常用的函数.

定义8.7

(1) 设f:A→B, 若∃y ∈B, ∀x ∈A, 都有: f(x) = y, 则称f:A→B 是常函数;

(2) ∀x ∈A, 都有: IA(x) = x, 称恒等关系IA 为A 上的恒等函数;

(3) 设和为偏序集, f: A→B

∀x1, x2∈A, 若x1

∀x1, x2∈A, 若x1

类似的也可以定义单调递减和严格单调递减的函数

(4) 设A 为集合, 对于任意的A ’ ⊆ A, A’的特征函数(Characteristic Function)XA’: A→{0,1}定义为(读: Kai) a ∈A ' ⎧1χ(a ) =⎨ ⎩0a ∈A -A '

(5) 设R 是A 上的等价关系, 令g: A→A/R, g(a) = [a], ∀a ∈A, 称g 是从A 到商集A/R的自然映射.

实数集R 上的函数f: R→R, f(x) = x+1, 它是严格单调递增的.

单调函数可以定义于一般的偏序集上.

例如, 给定偏序集

, .

等价关系(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掌握等价关系及相应的等价类与集合划分的基本概念及例子

【教学要求】

正确地掌握等价关系及相应的等价类与集合划分之间的关系;给定A 上的等价关系R ,会求所有的等价类和商集A/R,或者求与R 相对应的划分;反之给定集合A 上的划分π,求对应于π的等价关系

【教学重点】

等价关系、偏序关系的各种性质的判断和证明;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地掌握等价关系及相应的等价类与集合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4.1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等价关系(Equivalence Relation).

一、等价关系(Equivalence Relation)

1、定义4.18 设R 为非空集合上的关系. 如果R 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 为A 上的等价关系. 设R 是一个等价关系, 若∈R, 称x 等价于y, 记作:x ~ y. 例4.17 设A = { 1, 2, …, 8 }, 如下定义A 上的关系R:

R = { | x, y∈A ∧x ≡y (mod 3) }

其中x ≡y (mod 3)是x 与y 模3.

不难验证R 为A 上的等价关系, 因为:

∀x ∈A , 有: x≡x (mod 3)

∀x,y ∈A, 若x ≡y (mod 3), 则有: y≡x (mod 3)

∀x,y,z ∈A, 若x ≡y (mod 3), y≡z (mod 3), 则有: x≡z. (mod 3) 该关系的关系图如右图所示.

不难看到, 上述关系图被分为三个互不连通的部分. 每部分中的数两两都有关系. 不同部分中的数则没有关系, 每一部分中的所有的顶点构成一个等价类.

4.2等价关系与划分

2、定义4.19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 ∀x ∈A, 令

[x]R = { y | y∈A ∧xRy }

称[x]R为x 关于R 的等价类(Equivalent Class), 简称为x 的等价类, 简记为[x]. 从以上定义可以知道, x的等价类是A 中所有与x 等价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例4.17中的等价类是:

[1] = [4] = [7] = { 1, 4, 7 }

[2] = [5] = [8] = { 2, 5, 8 }

[3] = [6] = { 3, 6 }

关于等价类,有如下性质:

定理4.8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 则

(1) ∀x ∈A, [x]是A 的非空子集;

(2) ∀x,y ∈A, 若∈R, 则[x] = [y];

(3) ∀x,y ∈A, 若∉R, 则[x]与[y]不交;

(4) ∪{ [x] | x∈A } = A.

证 (1) 由等价类的定义可知, ∀x ∈A, 有: [x] ⊆ A.

由“等价关系的自反性”可知: x∈[x], 即: [x]非空.

(2) 任取z, 则有

z ∈[x] → ∈R → ∈R (因为R 是对称的)

因此有

∈R ∧∈R → ∈R (因为R 是传递的)

→ ∈R (因为R 是对称的)

从而证明了z ∈[y].综合上述, 必有: [x] ⊆ [y].

同理可证: [x] ⊆ [y].这就得到了: [x] = [y].

(3) 假设: [x]∩[y] ≠ φ.

由假设可知: ∃z ∈[x]∩[y], 即: z∈[x]∧z ∈[y].

所以, ∈R 和∈R.

由“R 的对称性”和“∈R ”可知: ∈R.

再由R 的对称性可得: ∈R.

这就与“已知条件: ∉R ”相矛盾.

所以, 命题成立, 即: [x]∩[y] = φ.

(4) 先证: ∪{ [x] | x∈A } ⊆ A

证:

(4.1) 任取y,

y ∈∪{ [x] | x∈A }

⇒ ∃x(x∈A ∧y ∈[x])

⇒ y∈A

从而有: ∪{ [x] | x∈A } ⊆ A

再证: A ⊆ ∪{ [x] | x∈A }.

(4.2) 任取y,

y ∈A ⇒ y∈[y]∧y ∈A

⇒ y∈∪{ [x] | x∈A }

从而有: A⊆∪{ [x] | x∈A }成立.

综合上述得: ∪{ [x] | x∈A } = A.

3、定义4.20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 R所有等价类所组成集合称为A 关于R 的

商集, 记作A/R, 即: A/R = {[x]R |(一切x ∈A )}

例4.17中的商集为: { {1, 4, 7 }, { 2, 5, 8 }, { 3, 6 } }.

和等价关系及商集有密切联系的概念是集合的划分.

定义7.18 设A 为非空集合, 若A 的子集族π(π ⊆ P(A)), 是A 的子集构成的集合) 满足下面的条件: (1) φ∉π

(2) ∀x ∀y(x, yπ∈ ∧x ≠ y ◊ x∩y = φ)

(3) ∪π = A

则称π是A 的划分(Partition), 称π中的元素为A 的划分块.

例7.17 设A = { a, b, c, d }, 给定π1, π2, π3, π4, π5和π6, 如下:

π1 = { { a, b, c }, { d } }

π2 = { { a, b }, { c }, { d } }

π3 = { { a }, { a, b, c, d } }

π4 = { { a, b }, { c } }

π5 = { φ, { a, b }, { c, d } }

π6 = { { a, { a } }, { b, c, d } }

解答:π1是A 的划分; π2是A 的划分

不是A 的划分, π3中的子集中有公共元素a; 不是A 的划分, ∪π4 ≠ A

不是A 的划分, π5中含有空集; 不是A 的划分, π6根本不是A 的子集族

商集是A 的一个划分, 并且不同的商集将对应于不同的划分. 任给A 的一个划分π, 定义A 上的关系R 如下:

R = { | x, y∈A ∧x 与y 在π的同一划分块中 }

不难证明: R为A 上的等价关系, 且该等价关系所确定的商集就是π, 因此, A上的等价关系与A 的划分是一一对应的.

即给定集合A 上的一个等价关系R ,由R 可以唯一产生集合A 的一个划分π=A/R,反之,对集合A 的任一划分π = {A1,A 2, „,A k },可唯一对应集合A 上的一等价关系R =(A 1×A 1)∪(A 2×A 2)∪„∪(A k ×A k )。

例4.20 给出A = { 1, 2, 3 }上所有的等价关系.

解 如下图, 先做出A 的所有划分.

这些划分与A 上的等价关系之间的一一对应是: π1对应全域关系EA, π5对应恒等关系IA, π2, π3和π4分别对应于等价关系R2, R3和R4, 其中:

R2 = { , } U IA

R3 = { , } U IA

R4 = { , } U IA

【教学目的】

了解偏序关系的基本概念及例子;给定A 上的偏序关系≤,画出偏序集的哈斯图,反之给定偏序集的哈斯图,求A 和≤的集合表达式;确定偏序集的的任意非空子集B 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

【教学要求】

掌握偏序关系的有关基本概念;理解和判断偏序关系的八种特殊元素。

【教学重点】

偏序关系的各种性质的判断和证明;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偏序关系的八种特殊元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下面介绍另一种重要的关系——偏序关系.

定义4.22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关系. 如果R 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 为A 上的偏序关系, 记作≤.

设为偏序关系, 如果∈≤, 则记作x ≤ y, 读作“小于或等于”.

注意: 这里的“小于或等于”不是指数的大小, 而是在偏序关系中的顺序性.

x “小于或等于”y 的含义是: 依照这个序, x排在y 的前边或者x 就是y.

不同偏序的定义有不同的序解释.

例如整除关系是偏序关系, 3 ≤ 6的含义是3整除6; 大于或等于关系也是偏序关系, 针对这个关系写5 ≤ 4是说大于或等于关系中5排在4的前边, 也就是5比4大.

定义4.23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偏序关系, 定义

(1) ∀x, y∈A, x

(2) ∀x, y∈A, x与y 可比 ⇔ x ≤ y∨y ≤ x.

其中: x

有以上两个定义可知: 在具有偏序关系的集合A 中任取两个元素x 和y, 可能有下述几种情况发生:

x

例如: A = { 1, 2, 3 }, ≤是A 上的整除关系, 则有:

1

1 = 1, 2 = 2, 3 = 3,

2和3不可比.

定义4.24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偏序关系, 如果R 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 则称R 为A 上的拟序关系,简称为拟序,记作

定义4.25 设R 为非空集合A 上的偏序关系, 如果x, y∈A, x与y 都是可比的, 则称R 为A 上的全序关系(或线序关系).

例如: 数集上的小于等于关系是全序关系, 因为任何两个数总是可比大小的.

一般来说, 整除关系不是全序关系. 如: 集合{ 1, 2, 3 }上的整除关系就不是全序关系, 因为2和3不可整除.

定义7.22 集合A 和A 上的偏序关系一起叫做偏序集, 记作

.

例如: 整数集合Z 和数的小于等于关系≤构成偏序集

, 集合A 的幂集P(A)和包含关系R 构成偏序集

.

利用偏序关系的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可简化偏序关系的关系图, 该关系图称为哈斯图(Hasse Diagram).

为了说明哈斯图的画法, 先定义偏序集中顶点之间的覆盖关系.

定义7.23 设为偏序集, ∀x,y ∈A, 如果x

例如: { 1, 2, 4, 6 }集合上的整除关系, 有2覆盖1, 4和6都覆盖2. 但, 4不覆盖1, 因为有1

在画偏序集的哈斯图时, 首先适当排列顶点的顺序, 使得: ∀x,y ∈A,

若x

对于A 中的两个不同元素x 和y, 如果y 覆盖x, 就用一条线段连接x 和y.

例4.22 画出偏序集和

的哈斯图. 解 两个哈斯图如右图所示.

}

{a,b }

{a }

ф

例4.23 已知偏序集的哈斯图如下图, 试求出集合A 和关系R 的表达式.

b,c } c }

A = { a, b, c, d, e, f, g, h }

R = { , , , , , , , , } ∪ IA

下面考虑偏序集中的一些特殊元素.

定义4.28 设为偏序集, B⊆A, y∈B.

(1) 若∀x(x∈B →y ≤x) 成立, 则称y 为B 的最小元;

(2) 若∀x(x∈B →x ≤y) 成立, 则称y 为B 的最大元;

(3) 若∀x(x∈B ∧x ≤y →x=y)成立, 则称y 为B 的极小元;

(4) 若∀x(x∈B ∧y ≤x →x=y)成立, 则称y 为B 的极大元.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最小元与极小元是不一样的.

最小元是B 中最小的元素, 它与B 中其它元素都可比;

极小元不一定与B 中元素都可比, 只要没有比它小的元素, 它就是极小元.

对于有穷集B, 极小元一定存在, 而且还可能有多个.

最小元不一定存在, 若存在, 则它一定是唯一的.

若B 中只有一个极小元, 则它一定是B 的最小元.

类似的, 极大元与最大元也有这种区别.

例7.21 设偏序集如下图所示, 求A 的极小元, 最小元, 极大元, 最大元.

解 极小元: a, b, c, g.

极大元: a, f, h.

没有最小元与最大元.

由这个例子可以知道, 哈斯图中的孤立顶点既是极小元也是极大元.

定义7.25 设为偏序集, B⊆A, y∈A.

(1) 若∀x(x∈B →x ≤y) 成立, 则称y 为B 的上界;

(2) 若∀x(x∈B →y ≤x) 成立, 则称y 为B 的下界;

(3) 令C = { y | y为B 的上界 }, 则称C 的最小元为B 的最小上界或上确界;

(4) 令D = { y | y为B 的下界 }, 则称D 的最大元为B 的最大下界或下确界

;

由上面定义可知:

B 的最小元一定是B 的下界, 同时也是B 的最大下界;

B 的最大元一定是B 的上界, 同时也是B 的最小上界.

反过来不一定正确, B 的下界不一定是B 的最小元, 因为它可能不是B 中的元素, B 的上界也不一定是B 的最大元.

B 的上界, 下界, 最小上界, 最大下界都可能不存在. 如果存在, 最小上界与最大下界是唯一的.

4良序集

若是偏序集,对A 的任何一个非空子集都有最小元,则“≤”称为良序关系,称为良序集。

“≤”是良序关系⇒“≤”是全序关系⇒“≤”是偏序关系。

【教学目的】

熟练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函数的复合运算,逆运算的计算

【教学要求】

给定f 是从集合A 到B 的二元关系,判断f 是否为从A 到B 的函数f :A →B ,若是,要能用按定义证明法证明f :A →B 是否为单射,满射,双射;熟练掌握函数的复合运算,逆运算的计算

【教学重点】

函数的各种性质的判断和证明;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地判断三种特殊函数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手段】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函数(Function)是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

5.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5.1 设f 为二元关系, 若∀x ∈domf, 都存在唯一的y ∈ranf, 使xfy 成立, 则称f 为函数(或映射).

对于函数f, 如果有xfy, 则记作y=f(x), 并称y 为f 在x 的值.

由于函数是集合, 可用集合相等来定义函数的相等.

定义5.2 设F 和G 为函数, 则, F=G ⇔ F⊆G ∧G ⊆F .

由以上定义可知, 如果两个函数F 和G 相等, 一定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 domF = domG

2). ∀x ∈domF = domG, 都有: F(x) = G(x)

例如: 函数F(x) = (x2-1)/(x+1), G(x) = x-1是不相等的, 因为 domF = { x | x ∈R ∧x ≠ -1 } , domG = R.

定义5.3 设A 和B 为集合, 如果f 为函数, 且domf = A, ranf⊆B, 则称f 为从A 到B 的函数, 记作f:A→B.

例如 f:N→N, f(x) = 2x是从N 到N 的函数,

g:N→N, g(x) = 2也是从N 到N 的函数.

定义5.4 所有从A 到B 的函数的集合记作BA, 读作“B 上A ”. 符号化表示为B = { f | f: A→B }.

例5.2 设A = { 1, 2, 3 }, B = { a, b }, 求B .

解 B = { f0, f1,„, f7 }, 其中

f0 = { , , } f1 = { , , } f2 = { , , } f3 = { , , } f4 = { , , } f5 = { , , } f6 = { , , } f7 = { , , } 由排列组合知识不难证明: 若|A| = m, |B| = n, 且m, n > 0, 则|BA| = nm. 在例5.2中, |A| = 3, |B| = 2, 所以, |BA| = 23 = 8.

当A 或B 中至少有一个集合是空集时, 可以分成下面三种情况:

1). A = φ且B = φ, 则BA = φφ = { φ }.

2). A = φ且B ≠ φ, 则BA = Bφ = { φ }.

3). A ≠ φ且B = φ, 则BA = φA = φ.

5.1.2函数的像与完全原像.

定义5.6 设函数f: A→B, A1 ⊆ A, B1 ⊆ B.

(1) 令f(A1) = { f(x) | x∈A1 }, 称f(A1)为A1在f 下的像. 特别的, 当A1=A时称f(A)为函数的像.

(2) 令f-1(B1) = { x | x∈A ∧f(x)∈B1 }, 称f-1(B1)为B1在f 下的完全原像.

这里需区别: 函数的值和像. 函数值f(x)∈B, 而

像f(A1) ⊆ B.

假设: B1 ⊆ B, 显然, B1在f 下的完全原像 f-1(B1)是A 的子集.

考虑A1 ⊆ A, 那么, f(A1) ⊆ B.

f(A1)的完全原像就是f-1(f(A1)).

一般有: f-1(f(A1)) ≠ A1, A1 ⊆ f-1(f(A1)).

例如: 函数f: { 1, 2, 3 }→{ 0, 1 }, 满足: f(1)=f(2)=0, f(3)=1

令A1 = { 1 }, 那么, 有:

f-1(f(A1)) = f-1(f({1})) = f-1({0}) = { 1, 2 }

这时, A1 ⊂ f-1(f(A1)).

例8.3 设f: N→N, 且 A A A

⎧x /2若x 为偶数f (x ) =⎨⎩x +1若x 为奇数

假设: A1 = { 0, 1 }, B1 = { 2 }, 那么, 有

f(A1) = f({0,1}) = { f(0), f(1) } = { 0, 2 }

f-1(B1) = f-1({2}) = { 1, 4 }

下面讨论函数的性质.

定义5.7 设f: A→B,

(1) 若ranf = B, 则称f: A→B 是满射的(Onto);

(2) 若∀y ∈ranf, 都存在唯一的x ∈A, 使得:

f(x) = y, 则称f: A→B 是单射的(One-to-one);

(3) 若f 既是满射又是单射, 则称f 是双射的(或一一映射)(One-to-one Correspondence).

由定义不难看出:

若f: A→B 是满射的, 则对于∀y ∈B, 都存在x ∈A, 使得: f(x) = y;

若f: A→B 是单射的, 则对于∀x1, x2∈A, x1 ≠ x2, 一定有: f(x1) ≠ f(x2);

若∀x1, x2∈A, 有: f(x1) = f(x2), 则有: x1 = x2.

例5.4 判断下面函数是否为单射, 满射, 双射的, 为什么?

(1) f: R→R, f(x) = -x2+2x-1

(2) f: Z+→R, f(x) = lnx, Z+为正整数集

(3) f: R→Z, f(x) = ⎣x ⎦

(4) f: R→R, f(x) = 2x+1

(5) f: R+→R+, f(x) = (x2+1)/x, 其中R+为正实数集.

(1) f: R→R, f(x)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非单调函数, 并且在x = 1点取得极大值0, 它既不是单射, 也不是满射的;

(2) f: Z+→R, f(x)是单调上升, 单射, 但不是满射的, 因为ranf = { ln1, ln2, „ } ⊂ R;

(3) f: R→Z, f(x)是满射的, 不是单射的, 例如: f(1.5) = f(1.2) = 1;

(4) f: R→R, f(x) = 2x+1是双射的;

(5) f: R+→R+, f(x) = (x2+1)/x不是单射的, 也不是满射的.

当x →0+时, f(x)→+∞;

当x →+∞时, f(x)→+∞;

在x = 1处函数f(x)取得极小值f(1) = 2.f(2) = f(1/2) = 2.5.

例5.5 对于以下各题给定的A 、B 和f, 判断是否构成函数f:A→B. 如果是, 说明f: A→B 是否为单射, 满射, 双射的, 并根据要求进行计算.

(1) A = {1,2,3,4,5}, B = {6,7,8,9,10}, f = {,,,,}

(2) A,B同(1), f = { , , , , }

(3) A,B同(1), f = { , , , }

(4) A = B = R, f(x) = x3

(5) A = B = R+, f(x) = x/(x2+1)

(6) A=B=R ⨯ R, f()=, 令L={|x,y∈R ∧y=x+1}, 计算f(L)

(7) A = N ⨯ N, B = N, f() = |x2-y2|.计算f(N ⨯ {0}), f-1({0})

解 (1) 能.f: A→B 既不是单射, 也不是满射.

(2) 不能.∈f 和, 与函数定义矛盾.

(3) 不能. 因为domf = {1,2,3,4} ≠ A.

(4) 能.f: A→B 是双射的.

(5) 能.F: A→B 既不是单射, 也不是满射的. 因为该函数在x=1取得极大值f(1)=1/2.函数不是单调的, 且ranf ≠ R+.

(6) 能.F: A→B 是双射的.

f(L) = { | x∈R } = R ⨯ {-1}

(7) 能.F: A→B 既不单射, 也不满射. 因为f() = f() = 0, 且2∉ranf. f(N ⨯ {0}) = {n2-02 | n∈N} = {n2 | n∈N},

f-1({0}) = { | n∈N}.

下面定义一些常用的函数.

定义8.7

(1) 设f:A→B, 若∃y ∈B, ∀x ∈A, 都有: f(x) = y, 则称f:A→B 是常函数;

(2) ∀x ∈A, 都有: IA(x) = x, 称恒等关系IA 为A 上的恒等函数;

(3) 设和为偏序集, f: A→B

∀x1, x2∈A, 若x1

∀x1, x2∈A, 若x1

类似的也可以定义单调递减和严格单调递减的函数

(4) 设A 为集合, 对于任意的A ’ ⊆ A, A’的特征函数(Characteristic Function)XA’: A→{0,1}定义为(读: Kai) a ∈A ' ⎧1χ(a ) =⎨ ⎩0a ∈A -A '

(5) 设R 是A 上的等价关系, 令g: A→A/R, g(a) = [a], ∀a ∈A, 称g 是从A 到商集A/R的自然映射.

实数集R 上的函数f: R→R, f(x) = x+1, 它是严格单调递增的.

单调函数可以定义于一般的偏序集上.

例如, 给定偏序集

, .


相关文章

  • 离散数学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 离散数学考试试题(A 卷及答案) 一.(10分)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永真式.永假式.可满足式)? 1)((P→Q) ∧Q) ((Q∨R) ∧Q) 2)⌝((Q→P) ∨⌝P) ∧(P∨R) 3)((⌝P ∨Q) →R) →((P∧Q) ∨R ...查看


  • 离散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离散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胡纪华 (安康学院数学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在离散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 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问题成因分析解决方法 究方法各异,研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故各 ...查看


  • 趣味离散数学学后总结 (1)
  • <趣味离散数学>学后总结 0921111028 王蓉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习过程是一个扎扎实实积累的过程,不能打马虎眼.离散数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习离散数学的关键是对离散数学有关基本概念,如集合论.数理逻辑和图论的准确掌握,对 ...查看


  • 离散数学第五版 模拟试题 及答案
  • <离散数学>模拟试题3 一.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已知集合A ={φ,1,2},则A 得幂集合p (A ). 2. 设集合E ={a , b , c , d , e }, A = {a , b , c }, B ...查看


  • 患者满意度评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 第39卷第14期 2009年7月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MATHEMATICSINPRACTICEANDTHEORY V01.39No.14 July・2009 基于粗糙集的患者满意度评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李丽清1, 刘卫东2 330031)3 ...查看


  • 离散数学试题+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一个连通的无向图G ,如果它的所有结点的度数都是偶数,那么它具有一条( ) A. ...查看


  • 14拓扑学(下)
  • 课题:拓扑学(下) [教学目标]了解拓扑学的发展史和有趣概念 [教学重点]拓扑学中的几个典型概念 [教学过程] 等价 在拓扑学里不讨论两个图形全等的概念,但是讨论拓扑等价的概念.比如,圆和方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同,但在拓扑变换下,它们都 ...查看


  • 离散数学第二章
  • 2.1 等值式 一.等值式的概念 两公式什么时候代表了同一个命题呢?抽象地看,它们的真假取值完全相同时即代表了相同的命题. 设公式A,B 共同含有n 个命题变项,可能A 或B 若A 与B 则说明在2n 个赋值的每个赋值下,A 与B 的真值都 ...查看


  •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题(配答案) 1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模拟试题 科 目:离散数学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系别.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谓词公式∀xP (x ) → P(x)∨Q(y) __________. ∃x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