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翻译适应选择论_的几点思考

第26卷第6期

2010年11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Vol. 26,No. 6Nov. 2010

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几点思考

张群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192)

【摘

要】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 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

可行性的中国译学宏观理论。但该理论在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译者如何实现“主导作用”、以及译品评介标准和“最佳翻译”的论述上, 还有值得探讨商榷的地方。【关键

词】适应选择; 译者; 翻译生态环境“; 主导作用”; ;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622R T ”

G Qun 2xing

(School gn L , B ei ing I nf ormation S 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 y , B ei j ing 100192, China )

Abstract :Hu Gengshen ’s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Darwinian prin 2ciple of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s an original and operational macro translational theory in China. But there is much room for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ranslational eco 2environment , the translator ’s domin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the best translation.

K ey w ord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or ;translational eco 2environment ;dominant role ;translation criteria ; the best translation

  胡庚申教授的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

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 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 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 对翻译理论的宏观问题作了原创性探索。“翻译适应选择论”用“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和阐述, 证明了“适应/选择”学说确实可以用来解释和阐述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 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 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1]。翻译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内部的关系是: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 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 而

[1]42

选择的法则是‘滞弱留强’”。翻译的原则是

【收稿日期】2010209201

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

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 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1]180。

《翻译适应选择论》出版以来, 引起了我国翻译学界的关注, 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和支持。杨自俭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 赞扬了胡庚申教授借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来创建译学理论模式的创新之举。刘云虹、许钧称该书为“一部具有探索

[2]

精神的译学新著”。李亚舒和黄忠廉教授认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构建“将为中国译坛、特别是为

[3]

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一股新风。”蔡新乐指出《翻译适应选择论》“走出社会科学本身固有的程式, 将触角伸向科学以及它可能与之相互联系的人、文化以及翻译本身的生存形式问题。……开辟出一片新的理论天地, 或者说振作起了一种新的

[4]

话语力量”。据2009年当年CN KI 全文数据库

【作者简介】张群星(1979-) , 女, 湖北天门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86—

的统计, 共有16篇论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 探讨了新闻、医药、公示语、文学翻译等领域的适应选择问题。

对于翻译适应选择论, 笔者首先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这的确是一门具有创新性的系统的译学宏观理论, 拓展了翻译活动的思考空间, 但对于该理论的某些要点, 笔者有着不同的思考。

一、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关系的辨析翻译适应选择论借用生物进化论中关于生物体对环境“适应”和环境对生物体“选择”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阐释了译者动态的“双重”身份, 译者“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 另一方[1]73

操纵”, 翻译过程是[1[1]120

‘选择’”。如下图所示

:

某种程度上同样要适应译者, 受到译者和译文的影响。首先, 译者接受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但与此同时, 翻译生态环境也在接受译者的选择, 译者可以出于个人爱好、个人态度、翻译动机、交际目的等主观因素选择原文、作者、读者对象、亦或委托者。其次, 对于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 译者可以选择全部适应、部分适应、或者放弃适应。所以,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过程应描绘环境与译者之间相互的适应选择。最后, 译者对环境的适应选择还能通过译文来实现。译者的和译品的, 译者是“生存”“, 由‘自然’———翻译生态环

[1]95———最终作出选择和仲裁。”但在笔者看来, 译文完成后, 并非只有译者在接受“‘自然’的选择和仲裁”, 译文会对“自然”产生反作用, 影响甚至变革“自然”中的某些事物, 如语言、文化、观念等, 有时译者所引入的新事物甚至会淘汰现有

环境中的事物。

此外, 依据“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翻译适应选择论强调的“适应”就是受“制约”,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就是“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

[1]73配”。所以“, 翻译就是译者的一种自觉或不

图1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过程

上图呈现的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是:

环境选择译者、译者适应环境的单向选择和单向适应的关系, 译者适应环境后实现对译文的选择, 从而产生译文。

然而, 环境与人的适应选择是相互的, 环境能选择人, 人同样能选择环境, 正如杨自俭先生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序言中所指出的“, 生物的生存与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就是说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是依赖于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实际上环境对生物来说也是适应和选择, 这种选择是相互的

[1]

而不是单方面的。”依据胡庚申的界定, 翻译生态环境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环境, 而是包含了“语言、交际、文化、社会, 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体现了由人所构成的社会

自觉的、被翻译生态环境因素所左右的选择活

[1]4

(着重符号为笔者所加) 。上述定义将译者动”

的适应限制在“被动”适应的层面。笔者认为译者对环境的适应既包括被动适应, 更应涵盖主动适应, 以及对环境的改造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 主动变革与创造更能体现译者的职责与翻译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功能。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需要适应自然环境, 但是, 人类与其它生物对自然的适应又有区别“:动物是被动地适应自然; 而人类是主动地改造自然”。胡庚申教授清楚地谈到“‘理性选择’‘、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独具的行为特征”“, 人类本身就有双重的、乃至多重的身份”“既是, ‘适应者’、又是‘选择者’或‘改造

[1]75

者’”。翻译活动作为一种人为的创造性活动, 译者“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 发挥着积极

[2]

。译者控制着产生译文的整个操作过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行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作用”

程, 这一点是胡庚申教授所认同的, 在《翻译适应依此, 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的关系更应是双向相

选择论》中, 胡教授曾几次提到了译者的主动性, 互的, 翻译生态环境可以选择译者, 译者也能选择

“译者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反制与受制、颠翻译生态环境; 译者要适应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在

—87—

覆与服从等等, 均可以解释为译者的‘自主’选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就一直处于‘中心’地位, 一直拥有‘主导’作用,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的’‘、主导的’‘、主动地’‘、反制的’、‘颠覆的’的地位。”[1]94“对于产生译文来说, 这时

[1]100的译者就是真正的‘主宰’”。胡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肯定了环境对译者的制约和译者对译品的主宰作用, 但忽略了人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以及人的行为结果对环境的作用。概括言之, 译者所从事的翻译活动, 并非仅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

文、影响译语的文化和社会[1]98。“译有所为”是指“译品具有改变人们认识、促进文化渐变、推动文明进步的功能”, 翻译的“译有所为”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者在产生译文过程中的智力劳动和创造性; 一是译品在为译入语读者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文明发展的丰功伟绩和能动性。胡教授清楚地认识到了译者和译品对改变人们认识、改变行为习惯、促进文化渐进、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他援引周兆祥、谭载喜、许钧、罗选民等学者的言辞专门说明了翻译工作者对社会改革的贡献。笔者认为“译有所为”译过程中的, ““,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 而是浅尝辄止, 实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一大遗憾。

三、对译评标准和“最佳翻译”的思考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 胡庚申提出了对译品“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评价和测定指标, 概括为“三个参考指标”:即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1]144。虽然我国传统译论对翻译标准的界定大都比较模糊, 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但胡庚申所提出的标准甚为笼统, 涵盖面极广。翻译标准作为译学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并非笼统概括, 应当是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相对具体的指标。因此, 该理论还需对译评标准作出严格梳理和准确界定。

在翻译标准确立之后, 胡庚申教授提出了最佳翻译的概念“, 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 对于译者, 适者生存、发展; 对于译文, 适者生存、生效。”最佳

[1]144

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既然任何译文只能是译者适应部分的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部分选择, 正如胡所言“: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文, 由于它们适应了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

[11]

者对象, 因而又有可能共生共存。”那么又何来最佳翻译呢? 在交际语境多元化的原文面前, 为了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风格, 传递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与信息, 译者的选择与适应呈现灵活多变的态势“, 一词多译”“、一文多译”的现象不可避免。况且, 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对翻译的评价

应和选择交替的循环, 更应是以创造者和开拓者的身份, 对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创新。

二、对译者“主导作用”如何体现的思考]

[7]为”。, 东汉至、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以我国新文化运动为例, 翻译在

语言上的重要作用可援引瞿秋白先生之言:“翻译———除出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帮助我们造出许多新的字眼, 新的句法, 丰富的字汇和细腻的精密

[8]

的正确的表现。”在新文化运动初期, 翻译事业风起云涌, 译者的影响甚至比作家的影响有过之无不及, 当时的翻译文学对“新思想, 新文学情趣之移植; 新文法之增益, 新形式之输入; 都是其功

[9]

不可没的”。茅盾先生在谈到外国文学的翻译

对我国新文学发展的借鉴作用时更是提出“:如果说‘,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 其中有很大部分, 是由于吸取近代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厚养料而成长起来的, 那也

[10]

不是一句过分夸张的话罢? ”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纽带, 对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 相对于其它社会成员而言, 具有改变和创造的优势, 更有改变和创造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 改变创造”是译者“主导作用”和价值的真正体现。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重要意义之一, 在于其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念, 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 使译者真正成为‘主宰者’, 从而名正言顺地由译者来主导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以至‘译有所为’地创生译—88

标准都会有不同的选择, 更谈不上“最佳翻译”的说法了。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翻译研究, 是我国译学研究的创新之举, 也是我国学者对翻译宏观理论研究的卓越贡献。在此基础上, 胡教授还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念[12~13]。笔者首先对翻译适应选择论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但对该理论描述的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的单向适应和单向选择关系持有异议。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主动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之间应是环境适应/选择译者、以及译者适应/选择环境的双向相互关系。此外《翻译适应选择论》, 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 能, 促进译者自律、自重, 为”[, , , 均未有深入的探讨, 故而笔者认为作者还应加强“译有所为”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论述。最后笔者认为, 应细化译品译评标准、修正“最佳翻译”术语。

社, 2004:105.

[2]刘云虹, 许钧. 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

《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J].中国翻译, 2004, (06) :

5.

[3]李亚舒, 黄忠廉. 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读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J].外语教学, 2005, (06) :95.

[4]蔡新乐. 《翻译适应选择论》简评[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01) :58259.

[5]杨武能. 阐释, 接受与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

[J].中国翻译, 1987/06:3.

[6]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2001:5.

[7]李亚舒. [A ].. 译学新

[C].:, [8]. [北京:外语

, :[9翻译研究论文集[C ].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3702371.

[10]茅盾. 茅盾译文选集序.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2

1983)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2. [11]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J].上海翻译, 2008, (02) :125.

[1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06) :11215.

[1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

【参考文献】

[1]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J].上海翻译, 2009, (02) :328.

[责任编辑:辛俊武]

—89—

第26卷第6期

2010年11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Vol. 26,No. 6Nov. 2010

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几点思考

张群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192)

【摘

要】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 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

可行性的中国译学宏观理论。但该理论在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译者如何实现“主导作用”、以及译品评介标准和“最佳翻译”的论述上, 还有值得探讨商榷的地方。【关键

词】适应选择; 译者; 翻译生态环境“; 主导作用”; ;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622R T ”

G Qun 2xing

(School gn L , B ei ing I nf ormation S 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 y , B ei j ing 100192, China )

Abstract :Hu Gengshen ’s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Darwinian prin 2ciple of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s an original and operational macro translational theory in China. But there is much room for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ranslational eco 2environment , the translator ’s domin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the best translation.

K ey w ord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or ;translational eco 2environment ;dominant role ;translation criteria ; the best translation

  胡庚申教授的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

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 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 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 对翻译理论的宏观问题作了原创性探索。“翻译适应选择论”用“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和阐述, 证明了“适应/选择”学说确实可以用来解释和阐述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 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 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1]。翻译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这一循环过程内部的关系是: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 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 而

[1]42

选择的法则是‘滞弱留强’”。翻译的原则是

【收稿日期】2010209201

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

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 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1]180。

《翻译适应选择论》出版以来, 引起了我国翻译学界的关注, 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和支持。杨自俭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 赞扬了胡庚申教授借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来创建译学理论模式的创新之举。刘云虹、许钧称该书为“一部具有探索

[2]

精神的译学新著”。李亚舒和黄忠廉教授认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构建“将为中国译坛、特别是为

[3]

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一股新风。”蔡新乐指出《翻译适应选择论》“走出社会科学本身固有的程式, 将触角伸向科学以及它可能与之相互联系的人、文化以及翻译本身的生存形式问题。……开辟出一片新的理论天地, 或者说振作起了一种新的

[4]

话语力量”。据2009年当年CN KI 全文数据库

【作者简介】张群星(1979-) , 女, 湖北天门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86—

的统计, 共有16篇论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 探讨了新闻、医药、公示语、文学翻译等领域的适应选择问题。

对于翻译适应选择论, 笔者首先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这的确是一门具有创新性的系统的译学宏观理论, 拓展了翻译活动的思考空间, 但对于该理论的某些要点, 笔者有着不同的思考。

一、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关系的辨析翻译适应选择论借用生物进化论中关于生物体对环境“适应”和环境对生物体“选择”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阐释了译者动态的“双重”身份, 译者“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 另一方[1]73

操纵”, 翻译过程是[1[1]120

‘选择’”。如下图所示

:

某种程度上同样要适应译者, 受到译者和译文的影响。首先, 译者接受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但与此同时, 翻译生态环境也在接受译者的选择, 译者可以出于个人爱好、个人态度、翻译动机、交际目的等主观因素选择原文、作者、读者对象、亦或委托者。其次, 对于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 译者可以选择全部适应、部分适应、或者放弃适应。所以,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过程应描绘环境与译者之间相互的适应选择。最后, 译者对环境的适应选择还能通过译文来实现。译者的和译品的, 译者是“生存”“, 由‘自然’———翻译生态环

[1]95———最终作出选择和仲裁。”但在笔者看来, 译文完成后, 并非只有译者在接受“‘自然’的选择和仲裁”, 译文会对“自然”产生反作用, 影响甚至变革“自然”中的某些事物, 如语言、文化、观念等, 有时译者所引入的新事物甚至会淘汰现有

环境中的事物。

此外, 依据“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 翻译适应选择论强调的“适应”就是受“制约”,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就是“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

[1]73配”。所以“, 翻译就是译者的一种自觉或不

图1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过程

上图呈现的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是:

环境选择译者、译者适应环境的单向选择和单向适应的关系, 译者适应环境后实现对译文的选择, 从而产生译文。

然而, 环境与人的适应选择是相互的, 环境能选择人, 人同样能选择环境, 正如杨自俭先生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序言中所指出的“, 生物的生存与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就是说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是依赖于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实际上环境对生物来说也是适应和选择, 这种选择是相互的

[1]

而不是单方面的。”依据胡庚申的界定, 翻译生态环境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环境, 而是包含了“语言、交际、文化、社会, 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体现了由人所构成的社会

自觉的、被翻译生态环境因素所左右的选择活

[1]4

(着重符号为笔者所加) 。上述定义将译者动”

的适应限制在“被动”适应的层面。笔者认为译者对环境的适应既包括被动适应, 更应涵盖主动适应, 以及对环境的改造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 主动变革与创造更能体现译者的职责与翻译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功能。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需要适应自然环境, 但是, 人类与其它生物对自然的适应又有区别“:动物是被动地适应自然; 而人类是主动地改造自然”。胡庚申教授清楚地谈到“‘理性选择’‘、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独具的行为特征”“, 人类本身就有双重的、乃至多重的身份”“既是, ‘适应者’、又是‘选择者’或‘改造

[1]75

者’”。翻译活动作为一种人为的创造性活动, 译者“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 发挥着积极

[2]

。译者控制着产生译文的整个操作过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行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作用”

程, 这一点是胡庚申教授所认同的, 在《翻译适应依此, 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的关系更应是双向相

选择论》中, 胡教授曾几次提到了译者的主动性, 互的, 翻译生态环境可以选择译者, 译者也能选择

“译者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反制与受制、颠翻译生态环境; 译者要适应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在

—87—

覆与服从等等, 均可以解释为译者的‘自主’选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就一直处于‘中心’地位, 一直拥有‘主导’作用,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的’‘、主导的’‘、主动地’‘、反制的’、‘颠覆的’的地位。”[1]94“对于产生译文来说, 这时

[1]100的译者就是真正的‘主宰’”。胡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肯定了环境对译者的制约和译者对译品的主宰作用, 但忽略了人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以及人的行为结果对环境的作用。概括言之, 译者所从事的翻译活动, 并非仅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

文、影响译语的文化和社会[1]98。“译有所为”是指“译品具有改变人们认识、促进文化渐变、推动文明进步的功能”, 翻译的“译有所为”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者在产生译文过程中的智力劳动和创造性; 一是译品在为译入语读者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文明发展的丰功伟绩和能动性。胡教授清楚地认识到了译者和译品对改变人们认识、改变行为习惯、促进文化渐进、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他援引周兆祥、谭载喜、许钧、罗选民等学者的言辞专门说明了翻译工作者对社会改革的贡献。笔者认为“译有所为”译过程中的, ““,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 而是浅尝辄止, 实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一大遗憾。

三、对译评标准和“最佳翻译”的思考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 胡庚申提出了对译品“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评价和测定指标, 概括为“三个参考指标”:即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1]144。虽然我国传统译论对翻译标准的界定大都比较模糊, 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但胡庚申所提出的标准甚为笼统, 涵盖面极广。翻译标准作为译学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并非笼统概括, 应当是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相对具体的指标。因此, 该理论还需对译评标准作出严格梳理和准确界定。

在翻译标准确立之后, 胡庚申教授提出了最佳翻译的概念“, 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 对于译者, 适者生存、发展; 对于译文, 适者生存、生效。”最佳

[1]144

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既然任何译文只能是译者适应部分的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部分选择, 正如胡所言“: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文, 由于它们适应了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

[11]

者对象, 因而又有可能共生共存。”那么又何来最佳翻译呢? 在交际语境多元化的原文面前, 为了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风格, 传递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与信息, 译者的选择与适应呈现灵活多变的态势“, 一词多译”“、一文多译”的现象不可避免。况且, 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对翻译的评价

应和选择交替的循环, 更应是以创造者和开拓者的身份, 对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创新。

二、对译者“主导作用”如何体现的思考]

[7]为”。, 东汉至、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以我国新文化运动为例, 翻译在

语言上的重要作用可援引瞿秋白先生之言:“翻译———除出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帮助我们造出许多新的字眼, 新的句法, 丰富的字汇和细腻的精密

[8]

的正确的表现。”在新文化运动初期, 翻译事业风起云涌, 译者的影响甚至比作家的影响有过之无不及, 当时的翻译文学对“新思想, 新文学情趣之移植; 新文法之增益, 新形式之输入; 都是其功

[9]

不可没的”。茅盾先生在谈到外国文学的翻译

对我国新文学发展的借鉴作用时更是提出“:如果说‘,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 其中有很大部分, 是由于吸取近代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厚养料而成长起来的, 那也

[10]

不是一句过分夸张的话罢? ”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纽带, 对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 相对于其它社会成员而言, 具有改变和创造的优势, 更有改变和创造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 改变创造”是译者“主导作用”和价值的真正体现。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重要意义之一, 在于其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念, 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 使译者真正成为‘主宰者’, 从而名正言顺地由译者来主导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以至‘译有所为’地创生译—88

标准都会有不同的选择, 更谈不上“最佳翻译”的说法了。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翻译研究, 是我国译学研究的创新之举, 也是我国学者对翻译宏观理论研究的卓越贡献。在此基础上, 胡教授还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念[12~13]。笔者首先对翻译适应选择论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但对该理论描述的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的单向适应和单向选择关系持有异议。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主动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之间应是环境适应/选择译者、以及译者适应/选择环境的双向相互关系。此外《翻译适应选择论》, 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 能, 促进译者自律、自重, 为”[, , , 均未有深入的探讨, 故而笔者认为作者还应加强“译有所为”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论述。最后笔者认为, 应细化译品译评标准、修正“最佳翻译”术语。

社, 2004:105.

[2]刘云虹, 许钧. 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

《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J].中国翻译, 2004, (06) :

5.

[3]李亚舒, 黄忠廉. 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读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J].外语教学, 2005, (06) :95.

[4]蔡新乐. 《翻译适应选择论》简评[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01) :58259.

[5]杨武能. 阐释, 接受与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

[J].中国翻译, 1987/06:3.

[6]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2001:5.

[7]李亚舒. [A ].. 译学新

[C].:, [8]. [北京:外语

, :[9翻译研究论文集[C ].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3702371.

[10]茅盾. 茅盾译文选集序.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2

1983)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2. [11]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J].上海翻译, 2008, (02) :125.

[1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06) :11215.

[1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

【参考文献】

[1]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J].上海翻译, 2009, (02) :328.

[责任编辑:辛俊武]

—89—


相关文章

  •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甄?执?]英译探析
  •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领域的成就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影视剧.戏剧和电影等开始走向国外.风靡全球的<甄�执�>受到很多外国人的热捧,"娘娘体"迅速走红.本文运用生态翻译 ...查看


  • 2016中考英语专项复习反义疑问句
  • 中考复习反义疑问句专项练习 单项选择 1." What should I get my mum for her birthday ?" "Why _____ get her a scarf ?" A. ...查看


  •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从进化的哲学观念到科学进化论进化论,旧曰演化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物种不变论.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以详 ...查看


  • 解析英语必须要退出高考的原因
  • 英语在过去作为我国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一直被强制贯彻执行,高考的英语分数前些年一直是150分,其地位和语文.数学一致.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英语退出高考呢? 原因很简单,全民强制学英语对中国非常不利,损失极大,效益极少. 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


  • 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理念的思考
  • ' /[1**********]3:43;?>1>906-920341>?@45A3;?3992?3;B9@*' 文章编号:! 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理念的思考 蔡学平!)宋振玲'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经营系,辽宁沈阳)!! ...查看


  • 11公示语翻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释_李琳琳
  • 2015年1月第34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Jan.2015Vol.34No.1 7836.2015.01.056doi :10.3969/j.i ...查看


  •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刍议
  • 校园-"K , -嘻t g-{教研版) 商务英语翻译敦学刍议 ☆薛 薇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影响,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译,然后i I :学qi 翻湃一些商务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其中的文化信息.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查看


  • 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
  •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及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薄弱环节,各个环节中轻视翻译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翻译能力普遍较低.本文简要分析了现存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当前,国际交流空前频 ...查看


  •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冰雪奇缘]字幕翻译
  • 摘 要:本文从生态翻译视角出发,以迪士尼动画片<冰雪奇缘>为例,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探索"三维"转换法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旨在为未来的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冰雪奇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