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和讲[老子][第十二章]感官

http://www.hljnews.cn  10-08-18 08:42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   [发表评论] [10条]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读“田”音)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语译】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会令人眼花缭乱;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会使人听觉钝化;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会使人食不知味;过分热衷于骑马狩猎,会使人内心狂躁;稀有的物品会引起偷和抢等事情的出现。因此,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去追逐声色,摒弃物欲的诱惑,追求合乎自然的生活。

【解说】从人的生命本位出发,老子在这一章中谈论了过分强烈的物质欲望对人的戕害,也就是物欲横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而其中物质需求又处于基础地位,因为它为人的生存提供了保障。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结果就是人获得了感官方面的享受,而追求感官享受也是人之常情,这一点无可厚非。老子提出,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要适度,过分地沉湎于其中对于人的生命本身是有害的。具体来讲,总是置身于色彩斑斓的世界之中,会使人眼花缭乱;耳边总是甜腻腻的音乐,人的听觉就会钝化;一日三餐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物,你就难以真正品出什么是鲜美;整日在郊野驰骋狩猎,人的内心会变得狂躁。凡此种种,其结果就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迷失了本性,也就远离了道。

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同样涉及到这样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双翼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最终起到支撑作用的应该是人文精神,所谓的“以人为本”。然而多年以来,人类片面追求物质的发展,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进行索取,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平衡关系被完全打破,其结果是大自然对于人类无情的惩罚:全球气候变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饮用水水源日益枯竭……物质产品丰富了,人活得舒适了,但是这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幸福吗?未必尽然。即使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那将来怎么办?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那时物质文明的程度与今天相比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情况之下,老子已经看到了物欲所能对人造成的伤害,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问题却在一定意义上反而被我们忽略了。人的物欲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使人获得幸福,使社会进步;用得不好,则会使得人迷失本性,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物欲的寻求满足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为人的生命带来痛苦,为社会带来混乱;而对于人的物欲的一味压抑,则会使生命失去鲜活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子给出的答案是:追求合乎自然的生活,成为内心向道之人。

杜家和讲《老子》十一章无的作用

http://www.hljnews.cn  10-08-11 08:40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   [发表评论] [10条]

【原文】三十幅共一毂(音“古”),当其无,有车之用。埏(音“山”)埴(音“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语译】车轮上的三十根木条集中在一个车轴上,有了车轴中间的空洞,才能起到车轮转动的作用;糅合粘土做成器皿,有了中间的空处,才能起到器皿盛物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之间的空间,才能起到房屋住人的作用。因此,“有”所带给人们的便利,依靠的是“无”发挥的作用。

【解说】本章谈论的是有和无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有和无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关乎做事,关乎做人,也关乎艺术的创造。

以求学为例来说,“学无止境”,我们读书读得越多,往往越会感觉到自己学识的浅薄。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芝诺曾经讲过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做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关注未知的领域,活到老学到老,如果知道了一点东西就沾沾自喜,是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

对于做人来说,处理好有和无的关系所涉及的就是舍与得之间的取舍的问题。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的艺术。我们往往执著于得到什么,而得到的背后则是舍弃。“人前显贵,人后受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万事万物只有处在舍得之中,才能实现和谐,达到统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艺术创造同样涉及有和无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与西方的油画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留白,由于存在大幅的留白,熟稔西方油画的人,可能会认为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过于浪费纸张,但实际上留白的精髓在于计白当黑。正因为有了留白,才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想象的空间,才使得观赏山水画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也正是因为有了留白,才有了虚实相生的可能,而虚实相生的结果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的实现,那就是意境的生成。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所在,其中所蕴含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http://www.hljnews.cn  10-08-18 08:42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   [发表评论] [10条]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读“田”音)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语译】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会令人眼花缭乱;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会使人听觉钝化;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会使人食不知味;过分热衷于骑马狩猎,会使人内心狂躁;稀有的物品会引起偷和抢等事情的出现。因此,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去追逐声色,摒弃物欲的诱惑,追求合乎自然的生活。

【解说】从人的生命本位出发,老子在这一章中谈论了过分强烈的物质欲望对人的戕害,也就是物欲横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而其中物质需求又处于基础地位,因为它为人的生存提供了保障。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结果就是人获得了感官方面的享受,而追求感官享受也是人之常情,这一点无可厚非。老子提出,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要适度,过分地沉湎于其中对于人的生命本身是有害的。具体来讲,总是置身于色彩斑斓的世界之中,会使人眼花缭乱;耳边总是甜腻腻的音乐,人的听觉就会钝化;一日三餐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物,你就难以真正品出什么是鲜美;整日在郊野驰骋狩猎,人的内心会变得狂躁。凡此种种,其结果就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迷失了本性,也就远离了道。

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同样涉及到这样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双翼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最终起到支撑作用的应该是人文精神,所谓的“以人为本”。然而多年以来,人类片面追求物质的发展,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进行索取,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平衡关系被完全打破,其结果是大自然对于人类无情的惩罚:全球气候变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饮用水水源日益枯竭……物质产品丰富了,人活得舒适了,但是这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幸福吗?未必尽然。即使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那将来怎么办?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那时物质文明的程度与今天相比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情况之下,老子已经看到了物欲所能对人造成的伤害,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问题却在一定意义上反而被我们忽略了。人的物欲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使人获得幸福,使社会进步;用得不好,则会使得人迷失本性,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物欲的寻求满足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为人的生命带来痛苦,为社会带来混乱;而对于人的物欲的一味压抑,则会使生命失去鲜活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子给出的答案是:追求合乎自然的生活,成为内心向道之人。

杜家和讲《老子》十一章无的作用

http://www.hljnews.cn  10-08-11 08:40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   [发表评论] [10条]

【原文】三十幅共一毂(音“古”),当其无,有车之用。埏(音“山”)埴(音“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语译】车轮上的三十根木条集中在一个车轴上,有了车轴中间的空洞,才能起到车轮转动的作用;糅合粘土做成器皿,有了中间的空处,才能起到器皿盛物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之间的空间,才能起到房屋住人的作用。因此,“有”所带给人们的便利,依靠的是“无”发挥的作用。

【解说】本章谈论的是有和无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有和无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关乎做事,关乎做人,也关乎艺术的创造。

以求学为例来说,“学无止境”,我们读书读得越多,往往越会感觉到自己学识的浅薄。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芝诺曾经讲过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做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关注未知的领域,活到老学到老,如果知道了一点东西就沾沾自喜,是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

对于做人来说,处理好有和无的关系所涉及的就是舍与得之间的取舍的问题。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的艺术。我们往往执著于得到什么,而得到的背后则是舍弃。“人前显贵,人后受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万事万物只有处在舍得之中,才能实现和谐,达到统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艺术创造同样涉及有和无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与西方的油画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留白,由于存在大幅的留白,熟稔西方油画的人,可能会认为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过于浪费纸张,但实际上留白的精髓在于计白当黑。正因为有了留白,才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想象的空间,才使得观赏山水画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也正是因为有了留白,才有了虚实相生的可能,而虚实相生的结果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的实现,那就是意境的生成。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所在,其中所蕴含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相关文章

  •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 ...查看


  • 道家美学思想对教学的启示
  • 2010年第11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12010 道家 ...查看


  • 浅析老子与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的异同
  • 作者:刘植强 北京社会科学 1995年02期 春秋战国和古代希腊大体处于同一时代.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和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异同. 一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 ...查看


  • 杜家毫候任湖南省长
  • 2013年03月20日 18:08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18) 长期任职于上海,曾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后调任黑龙江,此番出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并有望出任省长 相关报道 新任最高法院长周强简历 [人物素描]最高法院新任院长周强 湖南省委副 ...查看


  • 十一届省委举行第一次全会 杜家毫提出六点要求
  •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选举产生第十一届省委常务委员会委员,  杜家毫当选省委书记,  许达哲乌兰当选省委副书记 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的报告> 杜家毫主 ...查看


  • 江苏自考奇人3年内通过60门
  • 随着下半年自学考试结果即将公布, 我省也出现了一名自考"奇人".昨天来自省教育考试院的消息,今年23岁的连云港市海州青年杜家迁,报考了5个专业,三年中已过了60余门课程,其中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他过了23 ...查看


  • 荀子"性恶"说重估
  • 张炳尉 内容提要 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性的涵义作了界定,但后世学者对此误解颇多.杨倞和王先谦没有说透,而傅斯年.徐复观等人的解释则有所偏差.把荀子的人性论及与之密不可分的天论.圣人论,放在先秦儒家性命思想演进的整体脉络中进行考察 ...查看


  • 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_杜家骥
  • 2010年第3期No .3,2010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总第592期Sum No.592 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杜家骥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关键词]满汉矛盾,社会经济,文化科技 ...查看


  • [读书笔记作文][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
  • 我看了<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这套书,这套书共有三本,分别是<逃跑的马儿>.<特务足球赛>.<喝汤的土匪>.讲的都是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的故事. 其中最好看的是<特务足球赛>,里面的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