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

一、填空

1.真正打破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沉闷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__________。

2.“________”和“_________”是龚自珍反复使用的意象,代表着他多情易感和豪放任侠的两面。

3.歌颂广东人民英勇抗敌斗争的著名诗篇《三元里》是诗人________的作品。

4.林昌彝的《_________》集中搜集并评论了反帝爱国的诗篇,改变了从来的诗话风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王韬的《______》实开近代政论散文的先例。

6.太平天国领袖提倡________,他们的诗文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打破一切封建文学的束缚。表现了“朴实明晓”的文风。

7.近代使“桐城派”古文“中兴”的重要人物,首先是_______,他的古文具有“清淡简朴”的特点,后来曾国藩既详述桐城派古文家的源流,又网罗幕府人才,从而使“桐城派”古文形成了“中兴”的局面。

8.被称为“咸丰兵变,天挺此才”的词人是______。

9.在改良运动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________,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10.黄遵宪提出了“_____”的名目,要旨大体是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

参考答案:

1.龚自珍

2.箫剑

3.张维屏

4.射鹰楼诗话

5.弢园文录外编

6.文以纪实

7.梅曾亮

8.蒋春霖

9.黄遵宪

10.新派诗

11.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广泛接触日本新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想,并移借日语中“革命”一词的用法,提出了“________”的口号,号召对诗歌进行改革。

12.梁启超在文学上的努力以_________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13.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的《__________》一文,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极力强调小说的改良政治社会的作用,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14.梁启超的《__________》打破了古典小说以故事为基本构架的叙事模式,大规模地融人了散文和诗的笔法,但演说、口号、章程毕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艺术兴味。

15.被梁启超推为“诗界革命一巨子”的爱国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

16.在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倡导变革的同时,诗坛上还存在一些传统涛派,这些诗派在当时的实际影响要比新派诗人大得多,最有声势的,有沿承宋诗派、以陈三立等为代表的__________和以王闽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派。

17.陈衍称许——的诗为“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景”。

18.清后期在词作方面,王鹏运、___________、郑文焯、况周颐等四人并称为“清季

四大词人”。

19.况周颐有词论专著《__________》。

20.王鹏运的词论自有其主张,最突出的是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沦。

参考答案:

11.诗界革命

12.散文

1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4.新中国未来记

15.丘逢甲

16.同光体

17.郑珍

18.朱祖谋

19.蕙风词话

20.重拙大

21.严复以严谨的古文翻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著作而著名,并且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翻译标准。

22.自己不懂外文,而以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著名的作家是_________。

23.林纾翻泽的《_____________》的问世,标志着域外小说开始成为中国小说发展的参照系。

24.黄世仲的《________》生动地展示了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反清战史,弘扬了民族革命精神,并融入若干西方议会民主、男女平权等观念。

25.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最具影响的小说,莫过于被_________称为“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四部作品。

26.李宝嘉的《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去的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27.鲁迅先生称许《_______》为“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28.文学团体“南社”最初酝酿于1907年,正式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________,它以提倡民族气节相号召,实际上是应和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种族压迫和专制统治。

29.近代狭义公案小说中较为出色的作品,当推《___________》和《儿女英雄传》,前者在粗犷的平民气息中,保留了较多的傲兀不群英风侠概;后者则堪称京味小说的滥觞,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

30.鸳鸯蝴蝶派亦称__________,它并非组织严密的文学团体,而是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一个小说流派。

参考答案:

21.信达雅

22.林纾

23.巴黎茶花女遗事

24.洪秀全演义

25.鲁迅

26.官场现形记

27.孽海花

28.柳亚子

29.三侠五义

30.礼拜六派

31.民初徐枕亚《_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鸳鸯蝴蝶派的成型,也是鸳鸯蝴蝶派文言小说的奠基之作。

32.李涵秋的《__________》是鸳鸯蝴蝶派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可视为言情小说与谴责小说的合流,扩大了鸳鸯蝴蝶派的营垒。

33.苏曼殊的《_________》是一部自叙传体的抒情小说。

34.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_________》,直抒同家兴亡感慨,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

35.1904年,柳亚子、陈去病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专门戏剧刊物《_________》。

36.1906年底,曾孝谷、李叔同等在日本东京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1.玉梨魂

32.广陵潮

33.断鸿零雁记

34.劫灰梦

35.二十世纪大舞台

36.春柳社

二、名词解释

1.小说界革命

2.诗界革命

3.文体革命

4.熏、浸、刺、提

5.宋诗派和同光体

6.清季四大词人

7.林译小说

8.狭邪小说

9.谴责小说

10.侠义公案小说

11.四大谴责小说

12.黑幕小说

13.鸳鸯蝴蝶派

14.《人间词话》

15.“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6.戏剧改良运动

17.春柳社

18.南社

参考答案:

1.小说界革命:近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改良运动。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迫切需要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他们把小说看作暴露旧社会宣传新思想的有力武器,并一反前人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它提到空前的地位,这就是小说界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小说界革命对晚清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

2.诗界革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这时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3.文体革命:近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改良运动。梁启超打破了桐城派古文的框框,创作出新体散文,在当时风靡一时,为散文家们所推崇,称之为“新文体”。新文体“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需要,而缺点则是往往流于浅率泛滥。新文体运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4.熏、浸、刺、提: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小说有四种“神力”:“熏”、“浸”、“刺”、“提”。“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到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情绪随书中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这对晚清小说的兴盛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宋诗派和同光体:清代程恩泽、郑珍、何绍基等人主张写诗学习杜甫、苏轼、黄庭坚,形成了宋诗运动,此即宋诗派。明代诗人模拟盛唐,清代宋诗派试图以提倡宋诗来创新出奇,但其诗多是写山描水、怀人思旧、唱和酬答之作,内容上无新意,艺术上追求生涩险怪。宋诗派到同治、光绪年间则称为同光体。因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主盛唐者”称为“同光体”而得名,代表人物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

6.清季四大词人:清末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并称“清季四大词人”。而近代词学大家龙沐勋所撰《清季四大词人》,有文廷式,无朱祖谋。他们继承了常州词派的传统,既讲求词的传统艺术规范,又重视词的厚重内容,不把词视为“诗馀”小道。词的内容多涉及清末时事,寄兴深微,风格柔弱。

7.林译小说:近代林纾以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著名,他自己不懂外文,却和懂得西文的人合作,用古文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人们称之为林译小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既有古文简洁、隽永的风韵,又兼有西方文学的灵思美感,一新文坛耳目,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典范。林纾的翻译小说,适应改良运动的需要.不仅增长了人们对国外世情风习的了解,而且也扩大了当时文坛的眼界,改变了中国人轻视外国文学的陈腐观念,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新思潮,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尤其是译作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8.狭邪小说:中国近代以妓女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类型,其名最早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近代狭邪小说受明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影响,由短篇发展到长篇,往往多达数十回;在内容上也有变化,其中的妓女形象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临末又溢恶。代表作品有俞吟香的《青楼梦》、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从文学流派来说,狭邪小说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末流。

9.谴责小说:近代小说类型之一,其名最初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鲁迅先生因这些小说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故称之为“谴责小说”。作品的主要内容为暴露和抨击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艺术上受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影响,多采取联缀许多独立故事而成长篇形式,结构不甚严密,无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缺乏完整的典型塑造;表现手法上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写实。代表作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1O.侠义公案小说:近代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的产物。近代以前,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各自独立发展,近代开始合流,究其原委,大抵是由于政治腐败,对于清官与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适应弘扬圣德的需要。代表性作品有《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

11.四大谴责小说:指近代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出的最具影响的四部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官僚制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小说通过“几死一生”在二十年中耳闻目睹的无数怪现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代末年的社会图卷。《老残游记》写了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官”之恶。《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爱情为线索,展开了一幅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上层社会的图景。这四部小说都采取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选择了宜于反映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的新小说的体裁,抨击腐败,直抉时弊,形成近代一股强劲的批判现实的文学潮流,被鲁迅先生称为“谴责小说”。

12.黑幕小说: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风行于1917年左右,撰述目的是为了揭发“全国社会射影含沙之事,魑魅魍魉之形”,“使幕中人知所惧而幕外人知所防”。由于作者自然主义的手法及缺乏严肃批判的态度,其客观效果并不是“劝惩”,而是教人许多做坏事的知识,其形式不像小说,颇似笔记和新闻报道。黑幕小说生命很短,“五四”前后就逐渐泯灭了。作品有汇编《中国黑幕大观》及《续编》两大册。

13.鸳鸯蝴蝶派:近代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作家没有形成一个文学团体,只是由于作者的文学主张、作品内容和风格大体相近,因而形成一种文学流派,因他们惯写才子佳人,故人们喻之为鸳鸯蝴蝶派,大约形成于1908年左右,辛亥革命后开始兴盛。代表作品是徐枕亚的《玉梨魂》,代表作家还有包天笑、周瘦鹃、陈蝶仙等人,他们以上海《礼拜六》、《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等期刊为中心,既编辑又创作,有的更兼翻译。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在开明与蒙昧杂糅的时代氛围中人们的彷徨、困惑和无奈,具有社会心态史与都市文化史的价值。

14.《人间词话》:中国近代王国维的文学理论著作,发表于1908年。它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而以发挥前者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王国维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这是他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另外在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也有精辟见解。这部著作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在过于受西方唯心主义美学的影响,而且过于推重唐、五代、北宋词人作品,贬抑南宋作家,有失之偏颇之处。这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词学史上影响很大。

15.“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涛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16.戏剧改良运动: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劫灰梦》,直抒国家兴亡感慨,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1904年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人陈去病、汪笑侬等标举“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揭开了戏剧史上新的一页。戏曲改良运动推动传奇杂剧创作出现新的繁荣局面。

17.春柳社: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于J915年解散。主要成员有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他们首次演出自己改编的剧本《黑奴吁天录》可以看作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个剧本。辛亥革命后,春柳社成员纷纷回国,用“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名称在上海、无锡、长沙等地公演了许多有进步意义的剧本,表现了民族独立于民主革命的愿望。春柳社及当时其他一些话剧团体的活动,为中国现代话剧树立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中国话剧最初的基础。

18.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发起,1909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诗歌创作对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朝专制统治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些诗文流于感伤颓废。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会员,其后社员达千余人,政治思想面貌趋于复杂,1923年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1910年开始出版《南社》,分文录、诗录和词录三部分,到1923年,共出版_二十二集。南社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文学为革命服务的目的性更明确了,文学的战斗性和群众性也大大地加强了。

三、问答题

1.试述近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概况。

答:近代文学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止。这一时期从作家身份、文学观念到文学载体、接受对象都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显示出与此前封建时代文学明显不同的特色。大体说来,可以1894年中日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变异尚小,后期则变异突出.向现代新文学过渡的痕迹日益明显。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中日甲午战争为近代前期。这一时期诗词文创作流派纷呈,新旧交错。在传统的文坛上,宋诗派兴起,常州词派继续发展,桐城派在努力扩大其影响领域后出现湘乡派。这些文学流派在新的形势下,虽然都有一定的变化和成就,但总体说来,思想基础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其诗文表现出反对封建文化的激进色彩,随着其被镇压而未能发生重要影响。本时期成就显著,反映了时代的新变化,并对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异军突起的一些经世派作家,他们改变了文坛旧貌,翻开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魏源、王韬等是其代表,龚自珍尤为其中的佼佼者。近代前期的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侠义公案小说,一派是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这一时期的戏曲则是雅部衰落,花部兴起,特别是京剧开始成为有广泛影响的一个剧种。

从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到“五四”运动爆发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维新与革命斗争的武器,因此激起文学领域中的广泛革命,涌现了以黄遵宪、梁启超、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诗界革命”与“文界革命”取得的成果,使诗文创作面貌一新,将近代诗文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并为“五四”新文学革命准备了某些条件。本时期旧的诗文流派虽然仍在文坛上继续活动,但在充满近代精神的文学比照之下,愈显得黯然失色。近代后期成为中国小说戏曲转型嬗替的重要时期。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因其向民众启蒙最为得力,被推为文学的最上乘,占据了中心地位。新小说以其干预现实的思想锋芒而震撼文坛,出现了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的四大名著:《宵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在这一时期新式话剧也诞生了,并形成相当大的声势。辛亥革命以后,民众的政治热情锐减,出现了以消闲、游戏为创作宗旨的鸳鸯蝴蝶派,体现了现代都市娱乐消费的文化品味。近代文学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向新的文学时期过渡的征兆,预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2.为什么说龚自珍的诗歌是对腐朽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答:龚自珍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封建国家的危机,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他肯定了未来世界的三大变化,认为清朝已处于“日之将夕”的“衰世”。他在“尊史”的口号下,以公羊学派的发展观,对这“衰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虽然他的

批判是不彻底的,对未来社会的变化方向电很朦胧,改良目标还不明确,但他要求改良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

龚自珍的思想必然贯穿到他诗文的创作中去。龚自珍的诗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开了清中叶以来诗坛七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他的诗很少单纯的描写自然景物,总是着眼于社会,议论纵横,发抒感慨,包含着社会、历史的内容,是一个史家和政论家的涛。他现存六百多首诗,绝大部分是三十岁以后的作品,其中重要的部分是对腐朽社会的批判。龚自珍写了不少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郁和无可奈何的孤寂心情,《能令公少年行》一诗,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矛盾心情。龚自珍不愿在孤寂中沉默,而敢于大胆地呼唤“风雷”,他的《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他预感到死气沉沉的社会里,风暴就要到来,并渴望创造一个新的充满生气的社会的世界的强烈呼声。龚自珍的诗,发出了时代的声音。

3.试分析龚自珍诗歌的特点。

答: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的统一。

其一,龚自珍的诗大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同当时的社会息息相通,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国内阶级矛盾的加深,封建社会深刻的危机感,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灾难,在他的诗中都有广泛而精辟的反映。他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而且指出新的希望在于未来。

其二,龚自珍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龚自珍总的创作倾向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这表现在他对现实的强烈反抗上,也特别表现在他对理想的追求上。龚自珍在对现实进行批判的同时,总是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往往表现为一种对母爱和童心的眷恋,对缥缈的仙境的向往,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否定,表达了他的理想。他的诗歌在创作方法上,浪漫主义的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他的诗歌往往构思神奇,想象丰富.能够借助于事物的自然特征来抒写理想,代表作有《西郊落花歌》。

第三,龚自珍的诗歌形式、风格多样。他能够自如运用古典诗歌的多种传统形式,一般来说,龚自珍的古体诗,五言比较凝炼,七言则较奔放;而近体诗中,七言律诗含蓄工整,绝句又通脱自然。他的诗语言风格也多样化.或瑰丽,或平实,或古奥,或通俗。作者对于语言能驾轻就熟,运用得得心应手,但他的诗歌有的篇章用典过繁,或含蓄曲折过甚,不免带有艰深晦涩的特点。

4.为什么说龚自珍的散文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

答:从清中叶以来,散文领域为桐城派古文所笼罩,而桐城派古文理论的“义法”。限制了散文的活力。龚自珍受经世思潮的鼓荡,主张摆脱一切束缚,畅所欲言。他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周秦诸子散文无所拘忌的创造精神,以自由活泼的体式大胆地抒写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

龚文的突出内容就是揭露专制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命运.呼号变革,憧憬未来,反映了时代的重大课题。龚自珍的时代,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衰朽,迫切需要变革,但专制统治压制言论,摧残人才,堵塞了变革新生之路。他的《尊隐》一文深刻地表现了对大变革的预见与憧憬,特别是其中描写衰世的一段文字,构思不凡,想象奇特,将两种力量的对比,铺排至十几个层次,突出表现了龚文奇谲壮伟的特色。

与反对专制束缚相关,龚自珍的散文也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病梅馆记》是最集中的体现,文章采用比兴手法,以梅为喻,表现了反对摧残自然生机、保护个性自由的坚定态度。他的一些传记文如《吴之癯》等,着重刻画人物奇崛不俗的个性,反映了同样的精神。

龚自珍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识深、气悍而风格瑰奇。他认识深邃,文章发人猛醒,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读龚自珍散文的感觉为“若受电然”。龚文在艺术表现上,刻意追求不恒常的构思与不恒常的语言表现,不落窠臼,想象奇特,文笔纵恣,形成诡异奇崛的独特风格,具有凌厉的气势与震撼力。《尊隐》之写“山中之民”,《送歙吴君序》之写世无奇才等。无不如此。这使他的一些文章能突破一般的论议和记事的模式,富有杂文的色彩,文学意味更浓,在中国散文史上有其独特的贡献。

5.黄遵宪为什么被称为“诗界革命”的旗帜?

答:在中国近代进步诗歌潮流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他毕生从事诗歌创作,主张诗歌应表现时代内容和真实思想感情,对传统的“道统”、“文统”和种种拟古主义进行揭露与批判,成为“诗界革命”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黄遵宪的诗学理论以“诗外有事,诗中有人”为总纲,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历之境,所遭之时势人涛,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20世纪初年兴起的诗界革命,既是对黄遵宪诗学理论的继承光大,又是对其诗学理论的深化丰富。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黄遵宪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在反帝方面,从抵抗英法联军到庚子事变,他的诗都有鲜明反映,中法战争中有《冯将军歌》,中日战争中有《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系列诗作。后来他更以饱满的热情讴歌变法维新,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这种坚信变旧趋新的历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贯穿在他的诗作中。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黄遵宪的诗歌,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他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吟咏在出现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条件下,离别的新况味,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黄遵宪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努力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与新内容谐和,使严正的韵律与散文化的笔法谐和,使新名词与旧格律谐和,并鼓吹“我手写我口”。为了表现新内容,他在诗歌形式上作了很多突破,如结构变化多端,句子错落不齐,一般篇幅较长,使诗歌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完善地体现了梁启超提出的“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6.简答梁启超新体散文的特点。

答:梁启超是近代诗文小说戏曲革命的全面倡导者,而就其创作实绩来说,贡献最为突出、影响最为广远则在“文界革命”方面。他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他所创作的“新文体”散文,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这种略有变革的:艾体成为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特点,首先是比传统的古文语言通俗,条理明晰。其次,它不避俚语俗言,并吸收外国语法,不分骈散与有韵无韵,所以词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再次,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纵笔所至不检束”,思想新警动人,如《呵旁观者文》把缺乏主人翁思想者的表现归纳为浑沌派、为我派等六种,一一加以严厉批判,指出或“不知责任”,或“不行责任”,如此必无法使国家“立于世界生存竞争最剧最烈”的大舞台,发人猛醒。《过渡时代论》指出中国正处于过渡时代,而过渡就是弃旧而立新,引导人们参与变革与建设现实的斗争。最后,笔锋充满情感,往往用铺排的笔墨以加强文章的煽动力、感染力。如《少年中国说》以高度的爱国激情将少年之中国寄托于当时之少年,充满对未来的信心与展望。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以其思想之新颖、形式之通俗、艺术之魅力,影响几乎整整一代人,也对“五四”文学革命有着影响。郑振铎说新文体

文章“不再受已僵死的散文套式与格凋的拘束”,是“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

7.试述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

答: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做了三项促进小说革新的大事,影响深远。

首先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新小说》的办刊宗旨,表现了维新派要借小说宣传维新变政和反帝爱国的主张,也表现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上要变革封建文学的勇气和胆略。自《新小说》创刊以后,小说报刊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而《新小说》的模式大都为尔后创办的小说报刊所借鉴.小说报刊的大量创办,又为小说革新起着促进的作用。

其次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梁启超在《新小说》里,开辟了“论说”专栏,他撰写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涉及小说的社会性、艺术性和典型性等问题,其中对社会性的论述最为突出。晚清“小说界革命”,也正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得到蓬勃发展,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中国小说也从传统的才子佳人、公案、讲史的模式中脱颖而出,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小说、政治小说大量涌现,小说也终于冲破几千年封建文学的桎梏,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

再次是在小说创作上开辟了现实主义新蹊径。《新中国未来记》是梁启超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政治小说,也是“小说界革命”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成果,它标志着一种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的小说模式的诞生。这类小说,利弊参半,就“利”言之,它密切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强的社会需要,改变了小说不能直面社会的传统模式。但“弊”也比较明显,但在他的小说理论的带动下,文学政治化、概念化的小说模式却成了小说家效法的时尚,从而也影响和局限了小说向艺术的深层发展。最后,在结构和语言上,《新中国未来记》也开了一代新文风。在结构上,小说采用“幻梦倒影之法”也就是倒叙法,一开始就写小说的结局,小说是完全采用语体文.也为近代小说语言语体化树立了楷模。

8.何谓“宋诗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哪些,理论主张如何?

答:“宋诗运动”义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提倡以学为诗,以扩大宋诗影响。道光、成丰年间,由学者程恩泽等加以提倡,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他们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只宗盛唐,总结了清初以来各家诗派兴衰演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变诗风的理论和要求;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抒发情感真实可信;在清代翁方纲主学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养功力说”,提出诗文创作与为人品行相联系的合一主张,强调学古创新。他们的诗学观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强调“立诚”、“真我”、“不俗”,必须恪守政教法规。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诗,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盛唐的俗滥之风。强调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甫、韩愈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性情”、“学问”,对扩大宋涛的影响有一定意义。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所继承。

9.简答近代小说发达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第一,社会、时代的原因。中日甲午之战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初步形成,开始以一个阶级过问政治,提出改良主义的理论,文学改良运动也配合政治运动而兴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使一些爱国作家以小说为工具,揭示社会的丑恶面目和国家的危亡局面,以促进群众的觉醒。

第二,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空前提高,促进了对社会有改革之志的作家的创作热情和自觉意识。从1900年左右到1910年之间,出现了很多反映改良主义政治要求的小说理论,主要有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夏曾佑的《小说理论》,徐念慈的《小说林缘起》等。

第三,新闻、杂志和出版事业的发展,给小说翻译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园地和便利

条件。印刷业的发达,报刊的大量出现,为小说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些依赖通商口岸、现代都市和印刷出版工业及大众传媒体制而出现的都市文学刊物,一方面因适应了都市市民大众的“消闲”、“娱乐”要求从而建立起市场和读者群,一方面又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脱离了传统的“学优而仕”的人生事业格式的知识分子,从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作家的转变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依靠报刊杂志、读者市场和稿酬谋生的“作家”这一职业得到确立,一批职业作家由此在清末逐渐出现。第四,翻译小说的影响。这时期的翻译小说侧重政治小说和侦探小说,政治色彩和宣传意味都比较浓厚,这也影响了新小说的创作。

10.论述资产阶级改良时期小说创作的特点。

答:首先,这个时期的小说作者虽然立场不同.题材也很多样,但都能反映重大事件,有意识地通过小说表明自己的立场,宣扬自己的观点,而使小说带有一种强烈的政治色彩。反映帝国主义侵略的,有林纾的《京华碧血录》;反映工商界争斗及买办阶级的,有吴趼人的《发财秘诀》;直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等。

其次,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批判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小说家普遍采用的创作方法,这主要是由于作家的创作目的就在于暴露现实的丑恶,以唤起民众的改革愿望。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群乃知政府不足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这个时期的小说普遍接受《儒林外史》的影响,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在结构上,大多采用了“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的办法。当然,这种“儒林外史式”的结构也有发展,如《老残游记》中的老残不仅起了引线作用,还充当了主人公。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这一时期小说受《儒林外史》的影响也较大,只是谴责小说的讽刺采取了夸张和漫画化的手法,比较浅露和直接。

再次,由于这一时期外国小说的大量翻译,小说的创作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新因素的萌芽,像大段的心理刻画,长段落的景物描写,像倒叙、插叙的运用,像第一人称的写法等。这些虽然还不太普遍,但在《九命奇冤》、《文明小史》、《老残游记》中已经有了应用。

这个时期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小说理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梁启超办的《新小说》杂志不仅刊载小说,还刊载小说理论,辟专栏发表小说评论。在他的带动下,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考证、研究红极一时。可以说中国小说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才开始在比较明确的小说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

当然这个时期的小说也普遍存在着“辞艺浮露,笔无藏锋”的缺点,以至于数量虽然很多,但文学价值不高。

11。近代以前,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各自独立发展,而它们在近代合流,风靡一时。谈一下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答: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究其原委,大抵由于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因此,对于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与铲霸诛恶、扶危济困的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弘扬圣德的需要。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古代“侠”的特质,韩非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武犯禁”,是在法外维持正义,具有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而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第二,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江湖义气趋于淡化,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则趋于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施公案》中的黄天霰为救施仕伦而杀兄逼嫂就是明显的例子。

第三,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古侠客大都摈弃女色,《水浒传》中第一流的豪杰清一色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侠义公案小说则推出“儿女英雄”模式,《绿牡丹》写江湖侠女花碧莲对将门之子骆宏勋的痴情苦恋,开英雄美人风气;《儿女英雄传》为侠女十三妹在雍熙和睦的家庭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合而为一,遂开其后武侠而兼言情小说的风气。

12.《海上花列传》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答:《海上花列传》是近代狭邪小说重要的代表作,作者是韩邦庆。近代狭邪小说自身有一个由言情小说向社会小说的演变过程,此书在演变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海上花列传》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海上花列传》的艺术造诣,首先表现在那种不见人工痕迹的反映生活的本领上。鲁迅先生评价它“平淡而近自然”,认为作品“记载如实,绝少夸张”。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成功。作者善于结合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通过白描手法,用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如陆秀宝的放荡,卫霞仙的锋利,周双玉的任性,人各一面。再次《海上花列传》的结构也很有特色。作家自己最为自诩的也是小说的艺术结构,曾说“惟穿插藏闪之法,则为从来说部所未有”。所谓“穿插之法”,即是几组故事平行发展,穿插映带,首尾呼应,构成脉络贯通、立体交叉的整体布局;所谓“藏闪之法”,及至藏头露尾的绵密笔法,正面文章如是如是,尚有一半反面文章藏在字句之间,令人会意。另外,《海上花列传》的语言运用很有特色:叙事、描写用普通白话,记言或对话皆用吴方言。胡适称它为吴语文学的开山之作,认为它创造了独立的吴语文学。

处于发展的小说系统之中,《海上花列传》自有其一定的传承性。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上,晚清有着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海派”文学最大的特色——繁华与糜烂的同体文化模式,正是由《海上花列传》开始形成,而且《海上花列传>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创作的邪狭小说之处,就是它的“恶之花”中包含了“现代性”的蓓蕾。小说《海上花列传》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称为“红楼”之后又一高峰,这一评价似有过奖之处,但也证明了此书的价值。

13.《官场现形记》是部怎样的作品?

答: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白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它以纪实性而风靡于世,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官场腐败,自然道德沦丧。居上位者。只知珠玉妖姬,升官发财,所谓政绩,无非是祸国殃民。综观全书,人性的堕落与异化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书中暴露黑暗有馀,缺乏一丝亮色.

在艺术于法上,小说采用若干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方式,虽不免于松散枝蔓,然亦适应敏锐地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的需要。这部小说写人状物以自描传神,如胡统领严州剿匪数回,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人物映带成趣:胡统领涎色贪财,昏聩愚昧,而又乔装张致;周老爷阴险势利,工于心计;赵不了寒酸猥琐,人穷志短;庄大老爷老奸巨猾,八面玲珑,都栩栩如生。作家尤擅长于渲染细节,有入木三分之妙。如“跌茶碗初次上台盘”通过跌茶碗这一细节,将小人物受宠符惊的扭曲心态,描摹尽致。小说还充分运用了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面。《官场现形记》艺术上的缺陷是冗长拖沓,人物情节间有雷同。

14.为什么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沃尧的代表作?

答: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全书以主人公九死

一生奔父丧始,至其经商失败止。小说触及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而,上自部堂督抚,下至三教九流,显示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肌体的溃烂不堪。

小说富有特色的部分是对封建家庭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暴露。在拜金主义狂潮的冲击下,旧式家庭中人伦惨变,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直抉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的丑恶灵魂。九死一生的伯父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他堂而皇之地吞没亡弟的遗产,夺孤侄寡娣的养命钱,几令九死一生流落街头。黎景翼为夺家产,逼死胞弟,又将弟媳卖人娼门。吏部主事符弥轩,高谈性理之学,却百般虐待将他自襁褓抚养成人的祖父。作家抉发官场黑幕,亦颇重从道德批判切入,直斥“这个官竟然不是人做的,头一件先要学会了卑污苟贱”。此外,书中对于清末官吏的崇洋媚外,也有相当生动的刻画,体现了作家的爱国义愤。

本书也反映了作家追求与幻灭的心史历程,书中着意推出一些正面人物如吴继之、九死一生等,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和追求。吴继之由地主、官僚转化为富商,是我国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新兴资产阶级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然而作家笔下商场人物的心理构型仍然是旧的,作家着力刻画的是他们的义骨侠肠,彼此间肝胆相照的深情厚谊,都还缺少商业资本弄潮儿的气质,他们最后的破产则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新兴资产阶级的命定归宿。书中正面人物无例外地被人欲横流的尘嚣浊浪所吞没,“实业救国”、“道德救国”,一一破产,体现了作家“救世之情竭,而后厌世之念生”的心灵搏斗历程。

小说突出地体现了作家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庄谐杂陈,辛辣而有兴味。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以九死一生20年间的悲欢离合、所见所闻贯穿始终,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

15.应该怎样看待《老残游记》这部谴责小说?

答:1903年,刘鹗的《老残游记》首次在《绣像小说》上连载,其独特的立意和优美的文字,使晚清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走方郎中老残为主人公,记叙他在北中国大地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书中触及的社会生活面并不甚广,但开掘甚深。《老残游记》的一大特色,是首揭“清官”之恶。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清廉得格登登的”酷吏典型——玉贤、刚弼。他们的清官、能吏之誉,是以残酷虐政换来的。玉贤做曹州知府,号称路不拾遗,揭示这一美誉的背面,则是滥杀无辜,冤案累累。作家深刻地揭示出这些酷吏的可怕的精神世界,掩盖住清廉之下的是无比冷酷残忍与比贪黩更大的贪欲,他们刚愎自用、任性安为,愚顽而又专横,自以为不要钱,不问青红皂白,放手做去,其实灵魂深处是无限膨胀的野心和权欲。老残一语道破:“只为过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的做到这样。”《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从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称赞。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气氛渲染,刘鹗的文笔都举重若轻,清新朴素,气韵生动。

自鲁迅先生把《老残游记》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后,胡适也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现代学者夏志清也对《老残游记》评价甚高,他认为《老残游记》文如其题,是主人翁所视、所思、所言、所行的第三人称的游记,这游记对布局或多或少是漫不经心的,又钟意貌属枝节或有始无终的事情,使它大类于现代的抒情小说,而不似任何型态的传统中国小说,他认为刘鹗在这方面取得“近乎革命式的成就”,所谓“近乎革命式的成就”主要指《老残游记》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古典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16.为什么说《老残游记》体现了小说艺术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答:刘鹗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写了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官”之恶,对官僚政治的批判和对文化心态的反思形成互补结构。与其他几部小说相比,它是一部很不相同的著作,如果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书把全力放在暴露官场的丑恶腐败上,那么,《老残游记》于抨击官场之外,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表现自我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它在晚清乃至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部流露出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具有最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作品,其艺术品位甚高,留

下蜕旧变新的明显印记。

首先,对中国传统小说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的革新。《老残游记》的艺术革新,表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而代之以适合于作者创作意图的结构方法。刘鹗采取了游记体,书中的老残是作者的艺术化身,是作者抒情写意的寄托,作者不仅利用他来贯串全书,使一些本来不相连属的人、事、景、物,因了老残的游历而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且利用他抒写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乃至爱好和情趣,使作品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从而改变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品格。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是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二集》中写斗姥宫姑子逸云讲述她与任三爷热恋的长篇自白,就是一种大胆尝试。作家的笔锋触及人的潜意识中最隐秘的心弦震颤,将一个青春少女对于情欲、物欲的强烈渴求和盘托出,颇有现代心理分析的意味。

再次,《老残游记》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掺入诗和散文的笔法,开拓审美空间,其文笔之潇洒清丽,意境之深邃高远,都达到很高境界。白描自然景色,尤见艺术功力。如写大明湖秋色,于梵宇僧楼、苍松翠柏间点染一株半株浓艳的丹枫,顿觉秋意盎然。

17.为什么说《孽海花》是晚清小说中成就较高的作品?

答:曾朴的《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具有较为进步的思想内容和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概括了中法战争之后三十年间的历史。通过当时京城内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遗文逸事,展现了清末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情况,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一是比其他谴责小说思想水平高。如第一回“恶风潮陆沉奴隶国”,体现了作家深切的危机意识,“十八省都不保了”的疾呼,在20世纪初敲响了警钟。他敢于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甚至借书中人物之口,阐扬了石破天惊的革命主张:“从前的革命,扑了专制政府,又添一个专制政府;现在的革命,要组织我黄帝子孙民族共和的政府。”他驳斥了“列强无野心”的谬论,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是其本性,其思想之激进,实出于晚清一般谴责小说之上。作家着眼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文化推移和政治变动,使小说融注了多重意蕴。首先,它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其次,《孽海花》的讽刺笔墨亦擅胜场。再次,小说着重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嬗替,揭露这过渡时代中持守旧文明的“士”完全无助于挽救天朝上国的沦落。

二是艺术成就较高,鲁迅称许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作者善用细腻的艺术描写,刻画虚伪做作的名士,如第十九回中写李纯客的一段就十分精彩。这部作品在结构上有显著特色,提出“珠花”式的结构艺术。从金雯青和傅彩云在苏州相遇,至于水逝云飞的最后结局,围绕男女主人公命运这一中心主干,把许多本是散漫的故事结成枝叶扶疏的整体布局,并以蟠曲回旋之笔,精心设计了几次高潮。当然书中也有一些杂芜枝蔓的笔墨,失之纵逸。

18.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为例,论述近代小说在题材、结构形式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新的变化。

答: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出的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首先.这些小说作者在选择题材时,眼光多注重现实,写现实,写政治,直论当今,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竞相撰写的时尚主题。从现在看到的近代小说中,写外国的侵略,朝廷、官员的投降卖国,很多是指名道姓的,写社会思潮、革命风暴,写社会变革,写世态人情、道德民俗,都直面人生,毫不隐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时代特点和近代的社会矛盾,体现强烈的爱国思想,体现民族的忧患意识。

其次,在结构形式上有了不同的变化。一种以《官场现形记》为代表的类型。这种类型与《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是块状结构。《官场现形记》全书有二十多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围绕着揭露抨击官场的腐败黑暗这一共同的主题而展开的一个个故事,先后出现了近百个人物,这些故事、人物没有必然的联系,结构松散,人物招之即来,挥之而去,也没有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但表现官场腐败黑暗这一主题却是贯串始终的。一种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代表的类型。它的结构也是由众多的相对独立的故事联缀而成,但全书却有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这就是串珠型。一种是以《孽海花》为代表的类型,被称为珠花式的结构艺术,围绕男女主人公命运这一中心主干,把许多本是散漫的故事结成枝叶扶疏的整体布局。

再次,在人物形象上有以下几种:一是较多较集中地写官僚形象;二是体现社会封建意识的崩溃,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现象层出不穷,集中在下层官吏和无德文人身上;三是写青年男女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和苦闷、抗争与消沉。

19.试述林译小说的主要贡献。

答:近代林纾以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著名,他以生花妙笔翻译了11个国家的180余种作品。林译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既有古文简洁、隽永的风韵,又兼有西方文学的灵思美感,基本上传达了原作的艺术风格,自有它不朽的价值,但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启迪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

首先,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命题,建构了新的小说审美规范,文学的主人公由英雄豪杰、才子佳人转为卑微的小人物,昭示了“平民意识”的崛起与“人”的觉醒。代表性作品为《块肉余生述》和《孝女耐儿传》。

其次,引进了风格流派的概念。林译小说扩大了近代小说的题材,介绍了西洋小说的流派和创作方法。林纾对于作家风格往往有一种灵犀暗通的默契,他对西方作家风格的阐发给人以创造性的启示,如司各德的文心奇幻,仲马父子的冶艳秾丽,华盛顿·欧文的诗的氛围与哲理深味等。

再次,诱发了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巴黎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引进伴随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而兴起的现代性爱意识,对几千年铸就的道德心防产生了轰击作用。近则影响了苏曼殊的哀情小说,远则下开“五四”时代那些浪漫自由的爱情咏叹调。

清末民初的“林泽小说”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新思潮。成为中周小说新旧嬗变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媒介,影响了“五四”一代风流人物,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等,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改变了中国人轻视外国文学的陈腐观念。

20.谈谈你对“鸳鸯蝴蝶派”的认识。

答:所谓“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流派曾广受大众读者欢迎,也曾广受新文学界的批判,其影响非常广远。鸳鸯蝴蝶派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因写才子佳人成双成对有如鸳鸯蝴蝶而得名。作家众多,无严密组织,这些作家、写手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恋爱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人们又多以其所办最有影响的刊物《礼拜六》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全盛时期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以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志,曾一度轰动文坛。《玉梨魂》曾创下了再版三十二次,销量数十万的纪录。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阵营不断地同鸳鸯蝴蝶派展开斗争。他们认为鸳鸯蝴蝶派文学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间,是在人民开始觉醒的道路上的麻醉药和迷惑汤。而这一类作家并非全都只是单纯的以描写“才子佳人”为主,比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包天笑的《沧州道中》等,或多或少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借才子佳人或凄婉

或悲凉的恋爱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贫富不均等种种现象,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鸳鸯蝴蝶派中较著名的作家有张恨水、周瘦鹃、徐枕哑等,他们大都是既编辑又创作,有的还兼翻译。这个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都市通俗文学流派,在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上也做过一定的贡献。在民初的文坛上,无论从大量运用文言创作还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来看,鸳鸯蝴蝶派都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的水平。我们今天对待这一流派,应当正确认识其历史与地位.肯定其历史意义。

21.试述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

答:境界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一,为清代学者王国维所提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由此看出,王国维所谓“境界”是品鉴词的高低优劣的最高水准。那么,何谓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文学作品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以及为抒发这种真挚的情感而对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绘,即要求做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达到了这一步方可谓之有境界。

“境界”问题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在他以前就多次有人加以论述,只是所用的名称不同。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兴趣”,清代王渔洋称之为“神韵”,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内涵却基本一致,即都是指诗词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既包含着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景物,又包含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王国维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境界说”,并详加论述。关于境界说的美学特征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具体说明:首先,“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美学特色。其次,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甲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惟其如此,作品方能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概括说明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是“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继承和融会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王渔洋等人的理论,同时接受了西方美学的影响,创造了境界说,冈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向现代转换,这是他对中国文学批评的一大贡献。,

22.论述近代文学的发展特点。

答:近代文学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必起为止。这一时期从作家身份、文学观念到文学载体、接受对象都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显示出与此前封建时代文学明显不同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文学的政治性、战斗性,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加强和显著了,龚自珍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世纪,他的诗文大都从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观点来揭露现实问题,成为现实政治社会批判的工具。后来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等更直接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密切配合改良主义的政治、文化运动。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提倡“文以纪实”,他们的诗文则是鼓舞广大人民革命斗志、推翻清王朝的武器。章炳麟、秋瑾等和南社的大批诗人们更自觉地使他们的诗文作品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

其次,文学的题材和内容,即文学反映现实的领域空前地扩大了,诗文戏曲小说无不如此。特别是诗,表现得尤为突出。进步诗人不仅系统地反映了近代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等。

再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艺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龚自珍首先突破了清中叶以来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统治,成为近代早期的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许多散文和诗歌也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林昌彝的《射臆楼诗话》具体地反映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观点,而许多进步作家的作品无不着重揭露现实政治社会的腐朽黑暗,这一切都说明

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创作运动的不断高涨。

最后,文学的形式、语言乃至风格特征也有了变化,即趋向通俗化。黄遵宪明白主张“我手写我口”,说明诗人试图突破旧形式。散文不仅有梁启超务为平易畅达的新文体,而且在语文合一的要求下,也出现了白话文。话剧的产生,以及民间文学形式多方面的运用,都是要求通俗化的表现.陈天华的《猛回头》即是以民间唱本形式写成的著名作品。

近代文学呈现着明显的过渡状态。传统文学以“同光体”、“常州词派”、“桐城派”为代表,依然活跃一时。而许多小说旨在广泛地揭露黑暗,随事牵连,结构散漫,很少创造出时代的典型形象,晚清所谓谴责小说大抵都存在着这种缺点。这些都是过渡状态的表现。但近代文学是有成就的,它的反帝爱国和民主主义的基本主题,它的突破旧形式,语文合一、走向通俗化的探索和努力,都为“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准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

近代文学

一、填空

1.真正打破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沉闷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__________。

2.“________”和“_________”是龚自珍反复使用的意象,代表着他多情易感和豪放任侠的两面。

3.歌颂广东人民英勇抗敌斗争的著名诗篇《三元里》是诗人________的作品。

4.林昌彝的《_________》集中搜集并评论了反帝爱国的诗篇,改变了从来的诗话风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王韬的《______》实开近代政论散文的先例。

6.太平天国领袖提倡________,他们的诗文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打破一切封建文学的束缚。表现了“朴实明晓”的文风。

7.近代使“桐城派”古文“中兴”的重要人物,首先是_______,他的古文具有“清淡简朴”的特点,后来曾国藩既详述桐城派古文家的源流,又网罗幕府人才,从而使“桐城派”古文形成了“中兴”的局面。

8.被称为“咸丰兵变,天挺此才”的词人是______。

9.在改良运动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________,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10.黄遵宪提出了“_____”的名目,要旨大体是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

参考答案:

1.龚自珍

2.箫剑

3.张维屏

4.射鹰楼诗话

5.弢园文录外编

6.文以纪实

7.梅曾亮

8.蒋春霖

9.黄遵宪

10.新派诗

11.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广泛接触日本新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想,并移借日语中“革命”一词的用法,提出了“________”的口号,号召对诗歌进行改革。

12.梁启超在文学上的努力以_________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13.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的《__________》一文,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极力强调小说的改良政治社会的作用,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14.梁启超的《__________》打破了古典小说以故事为基本构架的叙事模式,大规模地融人了散文和诗的笔法,但演说、口号、章程毕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艺术兴味。

15.被梁启超推为“诗界革命一巨子”的爱国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

16.在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倡导变革的同时,诗坛上还存在一些传统涛派,这些诗派在当时的实际影响要比新派诗人大得多,最有声势的,有沿承宋诗派、以陈三立等为代表的__________和以王闽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派。

17.陈衍称许——的诗为“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景”。

18.清后期在词作方面,王鹏运、___________、郑文焯、况周颐等四人并称为“清季

四大词人”。

19.况周颐有词论专著《__________》。

20.王鹏运的词论自有其主张,最突出的是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沦。

参考答案:

11.诗界革命

12.散文

1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4.新中国未来记

15.丘逢甲

16.同光体

17.郑珍

18.朱祖谋

19.蕙风词话

20.重拙大

21.严复以严谨的古文翻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著作而著名,并且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翻译标准。

22.自己不懂外文,而以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著名的作家是_________。

23.林纾翻泽的《_____________》的问世,标志着域外小说开始成为中国小说发展的参照系。

24.黄世仲的《________》生动地展示了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反清战史,弘扬了民族革命精神,并融入若干西方议会民主、男女平权等观念。

25.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最具影响的小说,莫过于被_________称为“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四部作品。

26.李宝嘉的《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去的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27.鲁迅先生称许《_______》为“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28.文学团体“南社”最初酝酿于1907年,正式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________,它以提倡民族气节相号召,实际上是应和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种族压迫和专制统治。

29.近代狭义公案小说中较为出色的作品,当推《___________》和《儿女英雄传》,前者在粗犷的平民气息中,保留了较多的傲兀不群英风侠概;后者则堪称京味小说的滥觞,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

30.鸳鸯蝴蝶派亦称__________,它并非组织严密的文学团体,而是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一个小说流派。

参考答案:

21.信达雅

22.林纾

23.巴黎茶花女遗事

24.洪秀全演义

25.鲁迅

26.官场现形记

27.孽海花

28.柳亚子

29.三侠五义

30.礼拜六派

31.民初徐枕亚《_________》的发表,标志着鸳鸯蝴蝶派的成型,也是鸳鸯蝴蝶派文言小说的奠基之作。

32.李涵秋的《__________》是鸳鸯蝴蝶派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可视为言情小说与谴责小说的合流,扩大了鸳鸯蝴蝶派的营垒。

33.苏曼殊的《_________》是一部自叙传体的抒情小说。

34.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_________》,直抒同家兴亡感慨,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

35.1904年,柳亚子、陈去病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专门戏剧刊物《_________》。

36.1906年底,曾孝谷、李叔同等在日本东京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1.玉梨魂

32.广陵潮

33.断鸿零雁记

34.劫灰梦

35.二十世纪大舞台

36.春柳社

二、名词解释

1.小说界革命

2.诗界革命

3.文体革命

4.熏、浸、刺、提

5.宋诗派和同光体

6.清季四大词人

7.林译小说

8.狭邪小说

9.谴责小说

10.侠义公案小说

11.四大谴责小说

12.黑幕小说

13.鸳鸯蝴蝶派

14.《人间词话》

15.“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6.戏剧改良运动

17.春柳社

18.南社

参考答案:

1.小说界革命:近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改良运动。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迫切需要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他们把小说看作暴露旧社会宣传新思想的有力武器,并一反前人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它提到空前的地位,这就是小说界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小说界革命对晚清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

2.诗界革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这时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3.文体革命:近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改良运动。梁启超打破了桐城派古文的框框,创作出新体散文,在当时风靡一时,为散文家们所推崇,称之为“新文体”。新文体“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需要,而缺点则是往往流于浅率泛滥。新文体运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4.熏、浸、刺、提: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小说有四种“神力”:“熏”、“浸”、“刺”、“提”。“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到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情绪随书中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这对晚清小说的兴盛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宋诗派和同光体:清代程恩泽、郑珍、何绍基等人主张写诗学习杜甫、苏轼、黄庭坚,形成了宋诗运动,此即宋诗派。明代诗人模拟盛唐,清代宋诗派试图以提倡宋诗来创新出奇,但其诗多是写山描水、怀人思旧、唱和酬答之作,内容上无新意,艺术上追求生涩险怪。宋诗派到同治、光绪年间则称为同光体。因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主盛唐者”称为“同光体”而得名,代表人物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

6.清季四大词人:清末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并称“清季四大词人”。而近代词学大家龙沐勋所撰《清季四大词人》,有文廷式,无朱祖谋。他们继承了常州词派的传统,既讲求词的传统艺术规范,又重视词的厚重内容,不把词视为“诗馀”小道。词的内容多涉及清末时事,寄兴深微,风格柔弱。

7.林译小说:近代林纾以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著名,他自己不懂外文,却和懂得西文的人合作,用古文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人们称之为林译小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既有古文简洁、隽永的风韵,又兼有西方文学的灵思美感,一新文坛耳目,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典范。林纾的翻译小说,适应改良运动的需要.不仅增长了人们对国外世情风习的了解,而且也扩大了当时文坛的眼界,改变了中国人轻视外国文学的陈腐观念,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新思潮,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尤其是译作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8.狭邪小说:中国近代以妓女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类型,其名最早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近代狭邪小说受明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影响,由短篇发展到长篇,往往多达数十回;在内容上也有变化,其中的妓女形象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临末又溢恶。代表作品有俞吟香的《青楼梦》、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从文学流派来说,狭邪小说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末流。

9.谴责小说:近代小说类型之一,其名最初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鲁迅先生因这些小说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故称之为“谴责小说”。作品的主要内容为暴露和抨击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艺术上受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影响,多采取联缀许多独立故事而成长篇形式,结构不甚严密,无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缺乏完整的典型塑造;表现手法上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写实。代表作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1O.侠义公案小说:近代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的产物。近代以前,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各自独立发展,近代开始合流,究其原委,大抵是由于政治腐败,对于清官与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适应弘扬圣德的需要。代表性作品有《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

11.四大谴责小说:指近代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出的最具影响的四部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官僚制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小说通过“几死一生”在二十年中耳闻目睹的无数怪现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代末年的社会图卷。《老残游记》写了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官”之恶。《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爱情为线索,展开了一幅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上层社会的图景。这四部小说都采取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选择了宜于反映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的新小说的体裁,抨击腐败,直抉时弊,形成近代一股强劲的批判现实的文学潮流,被鲁迅先生称为“谴责小说”。

12.黑幕小说: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风行于1917年左右,撰述目的是为了揭发“全国社会射影含沙之事,魑魅魍魉之形”,“使幕中人知所惧而幕外人知所防”。由于作者自然主义的手法及缺乏严肃批判的态度,其客观效果并不是“劝惩”,而是教人许多做坏事的知识,其形式不像小说,颇似笔记和新闻报道。黑幕小说生命很短,“五四”前后就逐渐泯灭了。作品有汇编《中国黑幕大观》及《续编》两大册。

13.鸳鸯蝴蝶派:近代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作家没有形成一个文学团体,只是由于作者的文学主张、作品内容和风格大体相近,因而形成一种文学流派,因他们惯写才子佳人,故人们喻之为鸳鸯蝴蝶派,大约形成于1908年左右,辛亥革命后开始兴盛。代表作品是徐枕亚的《玉梨魂》,代表作家还有包天笑、周瘦鹃、陈蝶仙等人,他们以上海《礼拜六》、《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等期刊为中心,既编辑又创作,有的更兼翻译。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在开明与蒙昧杂糅的时代氛围中人们的彷徨、困惑和无奈,具有社会心态史与都市文化史的价值。

14.《人间词话》:中国近代王国维的文学理论著作,发表于1908年。它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而以发挥前者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王国维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这是他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另外在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也有精辟见解。这部著作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在过于受西方唯心主义美学的影响,而且过于推重唐、五代、北宋词人作品,贬抑南宋作家,有失之偏颇之处。这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词学史上影响很大。

15.“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涛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16.戏剧改良运动: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劫灰梦》,直抒国家兴亡感慨,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1904年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人陈去病、汪笑侬等标举“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揭开了戏剧史上新的一页。戏曲改良运动推动传奇杂剧创作出现新的繁荣局面。

17.春柳社: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于J915年解散。主要成员有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他们首次演出自己改编的剧本《黑奴吁天录》可以看作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个剧本。辛亥革命后,春柳社成员纷纷回国,用“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名称在上海、无锡、长沙等地公演了许多有进步意义的剧本,表现了民族独立于民主革命的愿望。春柳社及当时其他一些话剧团体的活动,为中国现代话剧树立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中国话剧最初的基础。

18.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发起,1909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诗歌创作对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朝专制统治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些诗文流于感伤颓废。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会员,其后社员达千余人,政治思想面貌趋于复杂,1923年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1910年开始出版《南社》,分文录、诗录和词录三部分,到1923年,共出版_二十二集。南社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文学为革命服务的目的性更明确了,文学的战斗性和群众性也大大地加强了。

三、问答题

1.试述近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概况。

答:近代文学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止。这一时期从作家身份、文学观念到文学载体、接受对象都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显示出与此前封建时代文学明显不同的特色。大体说来,可以1894年中日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变异尚小,后期则变异突出.向现代新文学过渡的痕迹日益明显。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中日甲午战争为近代前期。这一时期诗词文创作流派纷呈,新旧交错。在传统的文坛上,宋诗派兴起,常州词派继续发展,桐城派在努力扩大其影响领域后出现湘乡派。这些文学流派在新的形势下,虽然都有一定的变化和成就,但总体说来,思想基础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其诗文表现出反对封建文化的激进色彩,随着其被镇压而未能发生重要影响。本时期成就显著,反映了时代的新变化,并对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异军突起的一些经世派作家,他们改变了文坛旧貌,翻开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魏源、王韬等是其代表,龚自珍尤为其中的佼佼者。近代前期的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侠义公案小说,一派是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这一时期的戏曲则是雅部衰落,花部兴起,特别是京剧开始成为有广泛影响的一个剧种。

从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到“五四”运动爆发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维新与革命斗争的武器,因此激起文学领域中的广泛革命,涌现了以黄遵宪、梁启超、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诗界革命”与“文界革命”取得的成果,使诗文创作面貌一新,将近代诗文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并为“五四”新文学革命准备了某些条件。本时期旧的诗文流派虽然仍在文坛上继续活动,但在充满近代精神的文学比照之下,愈显得黯然失色。近代后期成为中国小说戏曲转型嬗替的重要时期。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因其向民众启蒙最为得力,被推为文学的最上乘,占据了中心地位。新小说以其干预现实的思想锋芒而震撼文坛,出现了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的四大名著:《宵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在这一时期新式话剧也诞生了,并形成相当大的声势。辛亥革命以后,民众的政治热情锐减,出现了以消闲、游戏为创作宗旨的鸳鸯蝴蝶派,体现了现代都市娱乐消费的文化品味。近代文学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向新的文学时期过渡的征兆,预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2.为什么说龚自珍的诗歌是对腐朽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答:龚自珍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封建国家的危机,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他肯定了未来世界的三大变化,认为清朝已处于“日之将夕”的“衰世”。他在“尊史”的口号下,以公羊学派的发展观,对这“衰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虽然他的

批判是不彻底的,对未来社会的变化方向电很朦胧,改良目标还不明确,但他要求改良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

龚自珍的思想必然贯穿到他诗文的创作中去。龚自珍的诗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开了清中叶以来诗坛七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他的诗很少单纯的描写自然景物,总是着眼于社会,议论纵横,发抒感慨,包含着社会、历史的内容,是一个史家和政论家的涛。他现存六百多首诗,绝大部分是三十岁以后的作品,其中重要的部分是对腐朽社会的批判。龚自珍写了不少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郁和无可奈何的孤寂心情,《能令公少年行》一诗,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矛盾心情。龚自珍不愿在孤寂中沉默,而敢于大胆地呼唤“风雷”,他的《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他预感到死气沉沉的社会里,风暴就要到来,并渴望创造一个新的充满生气的社会的世界的强烈呼声。龚自珍的诗,发出了时代的声音。

3.试分析龚自珍诗歌的特点。

答: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的统一。

其一,龚自珍的诗大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同当时的社会息息相通,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国内阶级矛盾的加深,封建社会深刻的危机感,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灾难,在他的诗中都有广泛而精辟的反映。他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而且指出新的希望在于未来。

其二,龚自珍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龚自珍总的创作倾向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这表现在他对现实的强烈反抗上,也特别表现在他对理想的追求上。龚自珍在对现实进行批判的同时,总是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往往表现为一种对母爱和童心的眷恋,对缥缈的仙境的向往,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否定,表达了他的理想。他的诗歌在创作方法上,浪漫主义的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他的诗歌往往构思神奇,想象丰富.能够借助于事物的自然特征来抒写理想,代表作有《西郊落花歌》。

第三,龚自珍的诗歌形式、风格多样。他能够自如运用古典诗歌的多种传统形式,一般来说,龚自珍的古体诗,五言比较凝炼,七言则较奔放;而近体诗中,七言律诗含蓄工整,绝句又通脱自然。他的诗语言风格也多样化.或瑰丽,或平实,或古奥,或通俗。作者对于语言能驾轻就熟,运用得得心应手,但他的诗歌有的篇章用典过繁,或含蓄曲折过甚,不免带有艰深晦涩的特点。

4.为什么说龚自珍的散文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

答:从清中叶以来,散文领域为桐城派古文所笼罩,而桐城派古文理论的“义法”。限制了散文的活力。龚自珍受经世思潮的鼓荡,主张摆脱一切束缚,畅所欲言。他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周秦诸子散文无所拘忌的创造精神,以自由活泼的体式大胆地抒写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

龚文的突出内容就是揭露专制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命运.呼号变革,憧憬未来,反映了时代的重大课题。龚自珍的时代,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衰朽,迫切需要变革,但专制统治压制言论,摧残人才,堵塞了变革新生之路。他的《尊隐》一文深刻地表现了对大变革的预见与憧憬,特别是其中描写衰世的一段文字,构思不凡,想象奇特,将两种力量的对比,铺排至十几个层次,突出表现了龚文奇谲壮伟的特色。

与反对专制束缚相关,龚自珍的散文也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病梅馆记》是最集中的体现,文章采用比兴手法,以梅为喻,表现了反对摧残自然生机、保护个性自由的坚定态度。他的一些传记文如《吴之癯》等,着重刻画人物奇崛不俗的个性,反映了同样的精神。

龚自珍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识深、气悍而风格瑰奇。他认识深邃,文章发人猛醒,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读龚自珍散文的感觉为“若受电然”。龚文在艺术表现上,刻意追求不恒常的构思与不恒常的语言表现,不落窠臼,想象奇特,文笔纵恣,形成诡异奇崛的独特风格,具有凌厉的气势与震撼力。《尊隐》之写“山中之民”,《送歙吴君序》之写世无奇才等。无不如此。这使他的一些文章能突破一般的论议和记事的模式,富有杂文的色彩,文学意味更浓,在中国散文史上有其独特的贡献。

5.黄遵宪为什么被称为“诗界革命”的旗帜?

答:在中国近代进步诗歌潮流中,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他毕生从事诗歌创作,主张诗歌应表现时代内容和真实思想感情,对传统的“道统”、“文统”和种种拟古主义进行揭露与批判,成为“诗界革命”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黄遵宪的诗学理论以“诗外有事,诗中有人”为总纲,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历之境,所遭之时势人涛,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20世纪初年兴起的诗界革命,既是对黄遵宪诗学理论的继承光大,又是对其诗学理论的深化丰富。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黄遵宪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在反帝方面,从抵抗英法联军到庚子事变,他的诗都有鲜明反映,中法战争中有《冯将军歌》,中日战争中有《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系列诗作。后来他更以饱满的热情讴歌变法维新,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这种坚信变旧趋新的历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贯穿在他的诗作中。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黄遵宪的诗歌,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他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吟咏在出现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条件下,离别的新况味,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黄遵宪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努力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与新内容谐和,使严正的韵律与散文化的笔法谐和,使新名词与旧格律谐和,并鼓吹“我手写我口”。为了表现新内容,他在诗歌形式上作了很多突破,如结构变化多端,句子错落不齐,一般篇幅较长,使诗歌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完善地体现了梁启超提出的“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6.简答梁启超新体散文的特点。

答:梁启超是近代诗文小说戏曲革命的全面倡导者,而就其创作实绩来说,贡献最为突出、影响最为广远则在“文界革命”方面。他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他所创作的“新文体”散文,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这种略有变革的:艾体成为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特点,首先是比传统的古文语言通俗,条理明晰。其次,它不避俚语俗言,并吸收外国语法,不分骈散与有韵无韵,所以词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再次,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纵笔所至不检束”,思想新警动人,如《呵旁观者文》把缺乏主人翁思想者的表现归纳为浑沌派、为我派等六种,一一加以严厉批判,指出或“不知责任”,或“不行责任”,如此必无法使国家“立于世界生存竞争最剧最烈”的大舞台,发人猛醒。《过渡时代论》指出中国正处于过渡时代,而过渡就是弃旧而立新,引导人们参与变革与建设现实的斗争。最后,笔锋充满情感,往往用铺排的笔墨以加强文章的煽动力、感染力。如《少年中国说》以高度的爱国激情将少年之中国寄托于当时之少年,充满对未来的信心与展望。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以其思想之新颖、形式之通俗、艺术之魅力,影响几乎整整一代人,也对“五四”文学革命有着影响。郑振铎说新文体

文章“不再受已僵死的散文套式与格凋的拘束”,是“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

7.试述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

答: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做了三项促进小说革新的大事,影响深远。

首先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新小说》的办刊宗旨,表现了维新派要借小说宣传维新变政和反帝爱国的主张,也表现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上要变革封建文学的勇气和胆略。自《新小说》创刊以后,小说报刊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而《新小说》的模式大都为尔后创办的小说报刊所借鉴.小说报刊的大量创办,又为小说革新起着促进的作用。

其次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梁启超在《新小说》里,开辟了“论说”专栏,他撰写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涉及小说的社会性、艺术性和典型性等问题,其中对社会性的论述最为突出。晚清“小说界革命”,也正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得到蓬勃发展,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中国小说也从传统的才子佳人、公案、讲史的模式中脱颖而出,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小说、政治小说大量涌现,小说也终于冲破几千年封建文学的桎梏,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

再次是在小说创作上开辟了现实主义新蹊径。《新中国未来记》是梁启超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政治小说,也是“小说界革命”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成果,它标志着一种文学政治化、政治文学化的小说模式的诞生。这类小说,利弊参半,就“利”言之,它密切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强的社会需要,改变了小说不能直面社会的传统模式。但“弊”也比较明显,但在他的小说理论的带动下,文学政治化、概念化的小说模式却成了小说家效法的时尚,从而也影响和局限了小说向艺术的深层发展。最后,在结构和语言上,《新中国未来记》也开了一代新文风。在结构上,小说采用“幻梦倒影之法”也就是倒叙法,一开始就写小说的结局,小说是完全采用语体文.也为近代小说语言语体化树立了楷模。

8.何谓“宋诗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哪些,理论主张如何?

答:“宋诗运动”义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提倡以学为诗,以扩大宋诗影响。道光、成丰年间,由学者程恩泽等加以提倡,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他们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只宗盛唐,总结了清初以来各家诗派兴衰演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变诗风的理论和要求;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抒发情感真实可信;在清代翁方纲主学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养功力说”,提出诗文创作与为人品行相联系的合一主张,强调学古创新。他们的诗学观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强调“立诚”、“真我”、“不俗”,必须恪守政教法规。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诗,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盛唐的俗滥之风。强调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甫、韩愈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性情”、“学问”,对扩大宋涛的影响有一定意义。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所继承。

9.简答近代小说发达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第一,社会、时代的原因。中日甲午之战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初步形成,开始以一个阶级过问政治,提出改良主义的理论,文学改良运动也配合政治运动而兴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使一些爱国作家以小说为工具,揭示社会的丑恶面目和国家的危亡局面,以促进群众的觉醒。

第二,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空前提高,促进了对社会有改革之志的作家的创作热情和自觉意识。从1900年左右到1910年之间,出现了很多反映改良主义政治要求的小说理论,主要有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夏曾佑的《小说理论》,徐念慈的《小说林缘起》等。

第三,新闻、杂志和出版事业的发展,给小说翻译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园地和便利

条件。印刷业的发达,报刊的大量出现,为小说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些依赖通商口岸、现代都市和印刷出版工业及大众传媒体制而出现的都市文学刊物,一方面因适应了都市市民大众的“消闲”、“娱乐”要求从而建立起市场和读者群,一方面又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脱离了传统的“学优而仕”的人生事业格式的知识分子,从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作家的转变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依靠报刊杂志、读者市场和稿酬谋生的“作家”这一职业得到确立,一批职业作家由此在清末逐渐出现。第四,翻译小说的影响。这时期的翻译小说侧重政治小说和侦探小说,政治色彩和宣传意味都比较浓厚,这也影响了新小说的创作。

10.论述资产阶级改良时期小说创作的特点。

答:首先,这个时期的小说作者虽然立场不同.题材也很多样,但都能反映重大事件,有意识地通过小说表明自己的立场,宣扬自己的观点,而使小说带有一种强烈的政治色彩。反映帝国主义侵略的,有林纾的《京华碧血录》;反映工商界争斗及买办阶级的,有吴趼人的《发财秘诀》;直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等。

其次,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批判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小说家普遍采用的创作方法,这主要是由于作家的创作目的就在于暴露现实的丑恶,以唤起民众的改革愿望。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群乃知政府不足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这个时期的小说普遍接受《儒林外史》的影响,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在结构上,大多采用了“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的办法。当然,这种“儒林外史式”的结构也有发展,如《老残游记》中的老残不仅起了引线作用,还充当了主人公。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这一时期小说受《儒林外史》的影响也较大,只是谴责小说的讽刺采取了夸张和漫画化的手法,比较浅露和直接。

再次,由于这一时期外国小说的大量翻译,小说的创作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新因素的萌芽,像大段的心理刻画,长段落的景物描写,像倒叙、插叙的运用,像第一人称的写法等。这些虽然还不太普遍,但在《九命奇冤》、《文明小史》、《老残游记》中已经有了应用。

这个时期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小说理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梁启超办的《新小说》杂志不仅刊载小说,还刊载小说理论,辟专栏发表小说评论。在他的带动下,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考证、研究红极一时。可以说中国小说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才开始在比较明确的小说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

当然这个时期的小说也普遍存在着“辞艺浮露,笔无藏锋”的缺点,以至于数量虽然很多,但文学价值不高。

11。近代以前,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各自独立发展,而它们在近代合流,风靡一时。谈一下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答: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究其原委,大抵由于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因此,对于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与铲霸诛恶、扶危济困的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弘扬圣德的需要。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古代“侠”的特质,韩非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武犯禁”,是在法外维持正义,具有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而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第二,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江湖义气趋于淡化,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则趋于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施公案》中的黄天霰为救施仕伦而杀兄逼嫂就是明显的例子。

第三,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古侠客大都摈弃女色,《水浒传》中第一流的豪杰清一色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侠义公案小说则推出“儿女英雄”模式,《绿牡丹》写江湖侠女花碧莲对将门之子骆宏勋的痴情苦恋,开英雄美人风气;《儿女英雄传》为侠女十三妹在雍熙和睦的家庭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合而为一,遂开其后武侠而兼言情小说的风气。

12.《海上花列传》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答:《海上花列传》是近代狭邪小说重要的代表作,作者是韩邦庆。近代狭邪小说自身有一个由言情小说向社会小说的演变过程,此书在演变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海上花列传》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海上花列传》的艺术造诣,首先表现在那种不见人工痕迹的反映生活的本领上。鲁迅先生评价它“平淡而近自然”,认为作品“记载如实,绝少夸张”。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成功。作者善于结合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通过白描手法,用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如陆秀宝的放荡,卫霞仙的锋利,周双玉的任性,人各一面。再次《海上花列传》的结构也很有特色。作家自己最为自诩的也是小说的艺术结构,曾说“惟穿插藏闪之法,则为从来说部所未有”。所谓“穿插之法”,即是几组故事平行发展,穿插映带,首尾呼应,构成脉络贯通、立体交叉的整体布局;所谓“藏闪之法”,及至藏头露尾的绵密笔法,正面文章如是如是,尚有一半反面文章藏在字句之间,令人会意。另外,《海上花列传》的语言运用很有特色:叙事、描写用普通白话,记言或对话皆用吴方言。胡适称它为吴语文学的开山之作,认为它创造了独立的吴语文学。

处于发展的小说系统之中,《海上花列传》自有其一定的传承性。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上,晚清有着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海派”文学最大的特色——繁华与糜烂的同体文化模式,正是由《海上花列传》开始形成,而且《海上花列传>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创作的邪狭小说之处,就是它的“恶之花”中包含了“现代性”的蓓蕾。小说《海上花列传》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称为“红楼”之后又一高峰,这一评价似有过奖之处,但也证明了此书的价值。

13.《官场现形记》是部怎样的作品?

答: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白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它以纪实性而风靡于世,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官场腐败,自然道德沦丧。居上位者。只知珠玉妖姬,升官发财,所谓政绩,无非是祸国殃民。综观全书,人性的堕落与异化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书中暴露黑暗有馀,缺乏一丝亮色.

在艺术于法上,小说采用若干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方式,虽不免于松散枝蔓,然亦适应敏锐地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的需要。这部小说写人状物以自描传神,如胡统领严州剿匪数回,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人物映带成趣:胡统领涎色贪财,昏聩愚昧,而又乔装张致;周老爷阴险势利,工于心计;赵不了寒酸猥琐,人穷志短;庄大老爷老奸巨猾,八面玲珑,都栩栩如生。作家尤擅长于渲染细节,有入木三分之妙。如“跌茶碗初次上台盘”通过跌茶碗这一细节,将小人物受宠符惊的扭曲心态,描摹尽致。小说还充分运用了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面。《官场现形记》艺术上的缺陷是冗长拖沓,人物情节间有雷同。

14.为什么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沃尧的代表作?

答: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全书以主人公九死

一生奔父丧始,至其经商失败止。小说触及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而,上自部堂督抚,下至三教九流,显示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肌体的溃烂不堪。

小说富有特色的部分是对封建家庭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暴露。在拜金主义狂潮的冲击下,旧式家庭中人伦惨变,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直抉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的丑恶灵魂。九死一生的伯父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他堂而皇之地吞没亡弟的遗产,夺孤侄寡娣的养命钱,几令九死一生流落街头。黎景翼为夺家产,逼死胞弟,又将弟媳卖人娼门。吏部主事符弥轩,高谈性理之学,却百般虐待将他自襁褓抚养成人的祖父。作家抉发官场黑幕,亦颇重从道德批判切入,直斥“这个官竟然不是人做的,头一件先要学会了卑污苟贱”。此外,书中对于清末官吏的崇洋媚外,也有相当生动的刻画,体现了作家的爱国义愤。

本书也反映了作家追求与幻灭的心史历程,书中着意推出一些正面人物如吴继之、九死一生等,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和追求。吴继之由地主、官僚转化为富商,是我国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新兴资产阶级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然而作家笔下商场人物的心理构型仍然是旧的,作家着力刻画的是他们的义骨侠肠,彼此间肝胆相照的深情厚谊,都还缺少商业资本弄潮儿的气质,他们最后的破产则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新兴资产阶级的命定归宿。书中正面人物无例外地被人欲横流的尘嚣浊浪所吞没,“实业救国”、“道德救国”,一一破产,体现了作家“救世之情竭,而后厌世之念生”的心灵搏斗历程。

小说突出地体现了作家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庄谐杂陈,辛辣而有兴味。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以九死一生20年间的悲欢离合、所见所闻贯穿始终,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

15.应该怎样看待《老残游记》这部谴责小说?

答:1903年,刘鹗的《老残游记》首次在《绣像小说》上连载,其独特的立意和优美的文字,使晚清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走方郎中老残为主人公,记叙他在北中国大地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书中触及的社会生活面并不甚广,但开掘甚深。《老残游记》的一大特色,是首揭“清官”之恶。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清廉得格登登的”酷吏典型——玉贤、刚弼。他们的清官、能吏之誉,是以残酷虐政换来的。玉贤做曹州知府,号称路不拾遗,揭示这一美誉的背面,则是滥杀无辜,冤案累累。作家深刻地揭示出这些酷吏的可怕的精神世界,掩盖住清廉之下的是无比冷酷残忍与比贪黩更大的贪欲,他们刚愎自用、任性安为,愚顽而又专横,自以为不要钱,不问青红皂白,放手做去,其实灵魂深处是无限膨胀的野心和权欲。老残一语道破:“只为过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的做到这样。”《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从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称赞。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气氛渲染,刘鹗的文笔都举重若轻,清新朴素,气韵生动。

自鲁迅先生把《老残游记》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后,胡适也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现代学者夏志清也对《老残游记》评价甚高,他认为《老残游记》文如其题,是主人翁所视、所思、所言、所行的第三人称的游记,这游记对布局或多或少是漫不经心的,又钟意貌属枝节或有始无终的事情,使它大类于现代的抒情小说,而不似任何型态的传统中国小说,他认为刘鹗在这方面取得“近乎革命式的成就”,所谓“近乎革命式的成就”主要指《老残游记》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古典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16.为什么说《老残游记》体现了小说艺术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答:刘鹗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写了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官”之恶,对官僚政治的批判和对文化心态的反思形成互补结构。与其他几部小说相比,它是一部很不相同的著作,如果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书把全力放在暴露官场的丑恶腐败上,那么,《老残游记》于抨击官场之外,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表现自我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它在晚清乃至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部流露出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具有最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作品,其艺术品位甚高,留

下蜕旧变新的明显印记。

首先,对中国传统小说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的革新。《老残游记》的艺术革新,表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而代之以适合于作者创作意图的结构方法。刘鹗采取了游记体,书中的老残是作者的艺术化身,是作者抒情写意的寄托,作者不仅利用他来贯串全书,使一些本来不相连属的人、事、景、物,因了老残的游历而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且利用他抒写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乃至爱好和情趣,使作品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从而改变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品格。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是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二集》中写斗姥宫姑子逸云讲述她与任三爷热恋的长篇自白,就是一种大胆尝试。作家的笔锋触及人的潜意识中最隐秘的心弦震颤,将一个青春少女对于情欲、物欲的强烈渴求和盘托出,颇有现代心理分析的意味。

再次,《老残游记》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掺入诗和散文的笔法,开拓审美空间,其文笔之潇洒清丽,意境之深邃高远,都达到很高境界。白描自然景色,尤见艺术功力。如写大明湖秋色,于梵宇僧楼、苍松翠柏间点染一株半株浓艳的丹枫,顿觉秋意盎然。

17.为什么说《孽海花》是晚清小说中成就较高的作品?

答:曾朴的《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具有较为进步的思想内容和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概括了中法战争之后三十年间的历史。通过当时京城内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遗文逸事,展现了清末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情况,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一是比其他谴责小说思想水平高。如第一回“恶风潮陆沉奴隶国”,体现了作家深切的危机意识,“十八省都不保了”的疾呼,在20世纪初敲响了警钟。他敢于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甚至借书中人物之口,阐扬了石破天惊的革命主张:“从前的革命,扑了专制政府,又添一个专制政府;现在的革命,要组织我黄帝子孙民族共和的政府。”他驳斥了“列强无野心”的谬论,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是其本性,其思想之激进,实出于晚清一般谴责小说之上。作家着眼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文化推移和政治变动,使小说融注了多重意蕴。首先,它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其次,《孽海花》的讽刺笔墨亦擅胜场。再次,小说着重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嬗替,揭露这过渡时代中持守旧文明的“士”完全无助于挽救天朝上国的沦落。

二是艺术成就较高,鲁迅称许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作者善用细腻的艺术描写,刻画虚伪做作的名士,如第十九回中写李纯客的一段就十分精彩。这部作品在结构上有显著特色,提出“珠花”式的结构艺术。从金雯青和傅彩云在苏州相遇,至于水逝云飞的最后结局,围绕男女主人公命运这一中心主干,把许多本是散漫的故事结成枝叶扶疏的整体布局,并以蟠曲回旋之笔,精心设计了几次高潮。当然书中也有一些杂芜枝蔓的笔墨,失之纵逸。

18.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为例,论述近代小说在题材、结构形式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新的变化。

答: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出的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首先.这些小说作者在选择题材时,眼光多注重现实,写现实,写政治,直论当今,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竞相撰写的时尚主题。从现在看到的近代小说中,写外国的侵略,朝廷、官员的投降卖国,很多是指名道姓的,写社会思潮、革命风暴,写社会变革,写世态人情、道德民俗,都直面人生,毫不隐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时代特点和近代的社会矛盾,体现强烈的爱国思想,体现民族的忧患意识。

其次,在结构形式上有了不同的变化。一种以《官场现形记》为代表的类型。这种类型与《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是块状结构。《官场现形记》全书有二十多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围绕着揭露抨击官场的腐败黑暗这一共同的主题而展开的一个个故事,先后出现了近百个人物,这些故事、人物没有必然的联系,结构松散,人物招之即来,挥之而去,也没有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但表现官场腐败黑暗这一主题却是贯串始终的。一种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代表的类型。它的结构也是由众多的相对独立的故事联缀而成,但全书却有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这就是串珠型。一种是以《孽海花》为代表的类型,被称为珠花式的结构艺术,围绕男女主人公命运这一中心主干,把许多本是散漫的故事结成枝叶扶疏的整体布局。

再次,在人物形象上有以下几种:一是较多较集中地写官僚形象;二是体现社会封建意识的崩溃,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现象层出不穷,集中在下层官吏和无德文人身上;三是写青年男女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和苦闷、抗争与消沉。

19.试述林译小说的主要贡献。

答:近代林纾以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著名,他以生花妙笔翻译了11个国家的180余种作品。林译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既有古文简洁、隽永的风韵,又兼有西方文学的灵思美感,基本上传达了原作的艺术风格,自有它不朽的价值,但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启迪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

首先,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命题,建构了新的小说审美规范,文学的主人公由英雄豪杰、才子佳人转为卑微的小人物,昭示了“平民意识”的崛起与“人”的觉醒。代表性作品为《块肉余生述》和《孝女耐儿传》。

其次,引进了风格流派的概念。林译小说扩大了近代小说的题材,介绍了西洋小说的流派和创作方法。林纾对于作家风格往往有一种灵犀暗通的默契,他对西方作家风格的阐发给人以创造性的启示,如司各德的文心奇幻,仲马父子的冶艳秾丽,华盛顿·欧文的诗的氛围与哲理深味等。

再次,诱发了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巴黎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引进伴随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而兴起的现代性爱意识,对几千年铸就的道德心防产生了轰击作用。近则影响了苏曼殊的哀情小说,远则下开“五四”时代那些浪漫自由的爱情咏叹调。

清末民初的“林泽小说”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新思潮。成为中周小说新旧嬗变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媒介,影响了“五四”一代风流人物,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等,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改变了中国人轻视外国文学的陈腐观念。

20.谈谈你对“鸳鸯蝴蝶派”的认识。

答:所谓“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流派曾广受大众读者欢迎,也曾广受新文学界的批判,其影响非常广远。鸳鸯蝴蝶派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因写才子佳人成双成对有如鸳鸯蝴蝶而得名。作家众多,无严密组织,这些作家、写手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恋爱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人们又多以其所办最有影响的刊物《礼拜六》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全盛时期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以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志,曾一度轰动文坛。《玉梨魂》曾创下了再版三十二次,销量数十万的纪录。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阵营不断地同鸳鸯蝴蝶派展开斗争。他们认为鸳鸯蝴蝶派文学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间,是在人民开始觉醒的道路上的麻醉药和迷惑汤。而这一类作家并非全都只是单纯的以描写“才子佳人”为主,比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包天笑的《沧州道中》等,或多或少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借才子佳人或凄婉

或悲凉的恋爱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贫富不均等种种现象,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鸳鸯蝴蝶派中较著名的作家有张恨水、周瘦鹃、徐枕哑等,他们大都是既编辑又创作,有的还兼翻译。这个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都市通俗文学流派,在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上也做过一定的贡献。在民初的文坛上,无论从大量运用文言创作还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来看,鸳鸯蝴蝶派都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的水平。我们今天对待这一流派,应当正确认识其历史与地位.肯定其历史意义。

21.试述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

答:境界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一,为清代学者王国维所提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由此看出,王国维所谓“境界”是品鉴词的高低优劣的最高水准。那么,何谓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文学作品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以及为抒发这种真挚的情感而对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绘,即要求做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达到了这一步方可谓之有境界。

“境界”问题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在他以前就多次有人加以论述,只是所用的名称不同。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兴趣”,清代王渔洋称之为“神韵”,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内涵却基本一致,即都是指诗词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既包含着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景物,又包含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王国维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境界说”,并详加论述。关于境界说的美学特征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具体说明:首先,“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美学特色。其次,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甲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惟其如此,作品方能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概括说明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是“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继承和融会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王渔洋等人的理论,同时接受了西方美学的影响,创造了境界说,冈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向现代转换,这是他对中国文学批评的一大贡献。,

22.论述近代文学的发展特点。

答:近代文学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必起为止。这一时期从作家身份、文学观念到文学载体、接受对象都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显示出与此前封建时代文学明显不同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文学的政治性、战斗性,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加强和显著了,龚自珍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世纪,他的诗文大都从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观点来揭露现实问题,成为现实政治社会批判的工具。后来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等更直接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密切配合改良主义的政治、文化运动。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提倡“文以纪实”,他们的诗文则是鼓舞广大人民革命斗志、推翻清王朝的武器。章炳麟、秋瑾等和南社的大批诗人们更自觉地使他们的诗文作品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

其次,文学的题材和内容,即文学反映现实的领域空前地扩大了,诗文戏曲小说无不如此。特别是诗,表现得尤为突出。进步诗人不仅系统地反映了近代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等。

再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艺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龚自珍首先突破了清中叶以来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统治,成为近代早期的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许多散文和诗歌也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林昌彝的《射臆楼诗话》具体地反映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观点,而许多进步作家的作品无不着重揭露现实政治社会的腐朽黑暗,这一切都说明

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创作运动的不断高涨。

最后,文学的形式、语言乃至风格特征也有了变化,即趋向通俗化。黄遵宪明白主张“我手写我口”,说明诗人试图突破旧形式。散文不仅有梁启超务为平易畅达的新文体,而且在语文合一的要求下,也出现了白话文。话剧的产生,以及民间文学形式多方面的运用,都是要求通俗化的表现.陈天华的《猛回头》即是以民间唱本形式写成的著名作品。

近代文学呈现着明显的过渡状态。传统文学以“同光体”、“常州词派”、“桐城派”为代表,依然活跃一时。而许多小说旨在广泛地揭露黑暗,随事牵连,结构散漫,很少创造出时代的典型形象,晚清所谓谴责小说大抵都存在着这种缺点。这些都是过渡状态的表现。但近代文学是有成就的,它的反帝爱国和民主主义的基本主题,它的突破旧形式,语文合一、走向通俗化的探索和努力,都为“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准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


相关文章

  • 近代中外文学关系的精心梳理
  • 月于Ⅱ.季刊.年刊:从版式看,有全张.对开.四开.八开.十六开乃至六十四开:从内容上看,有综合性报刊和侧重于科技.文学.体育.艺术.摄影.漫画等方面的专业性报刊:从读者对象看,有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也有以工.农.青.学生等一部分读者为对象的 ...查看


  •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导读1
  • 第一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近代文学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的进一步勾结, 一.中国近代文学的分期问题: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高涨.在近代 ...查看


  • 论阿英日记的文学价值
  • 摘 要:钱杏�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一生涉足文艺领域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现阶段对于阿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综述.史料研究.历史剧研究及藏书家身份等方面,对阿英日记的价值论研究存在较大的不足.为了使他的各类作品.各种身份 ...查看


  • 日本近代文学史(大纲)
  • <日语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6018 学分:2 学时:34(其中实践学时:0 ) 授课学期:第六学期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日语近代文学史>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查看


  • 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特色
  • 论 中国<近文代发学史>的特色展 捷骆文华南师 范学大学院文 摘 要 : 管和林 贤培 主编 的 钟 <中国近 文代发展 史学 是一本>富 有特色 , 点优突 出 书的.即便 是与其 版本 他的代 文近学 科教书相 ...查看


  • 蒋寅: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
  • 文学的历史虽是生生不息的永恒过程,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却呈现为某种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文学史家根据这种特征划分出文学史的时代.在许多时候,文学史的时代并不和王朝的起讫相吻合,但在一些时期,由于王朝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特殊性使得孕育于其 ...查看


  • 近代文学史发展纲要
  • 1.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的.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经世致用&qu ...查看


  • 中国近代文学史--zzz 2
  • 清末文学 一. 曾国藩和湘乡派: 曾国藩,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借鼓吹桐城派发展自己创立的湘乡派.在桐城派主张的义理.考据.词章外补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同时改进了桐城派的文风,是古文舒展有气势,雄厚有内容.但在思想方 ...查看


  • 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编复习资料
  • 中编 (1895-1905) 第一章 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 第一节 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进程 一.文学改良运动兴起的原因: 1.近代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政治.经济的变法维新运动和思潮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二.文学改良运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