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历程

1. 服装系于1982年开始创办服装专业,当时以为总后军需服装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为主要目标、中专层次,在中国也属最早开设服装技术教育的院校,具有深厚的企业背景,从客观上为我们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做好了铺垫。

当时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和服装制作工艺,以讲授军服及各类制式服装为主,还有军需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自1988年赴日留学归国的教师任教以来,汲取日本文化服装原型的精华,结合我国人体特征和传统服装专业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丰富。专业教学也由单一的技术型,逐步发展成为集服装商品企划、产品设计开发、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服装制作工艺、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服装产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雏形。

2. 1991年国家教委同总后勤部联合批文,正式批准我院为第一所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于当年正式招生,承担探索“三校生”、“双起点”、“双证书”教学模式的试点任务,开始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广泛、深入的探讨研究与实践。首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要满足学生就业要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第一任职岗位所需能力的训练及基本完成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我们以军需企业做根基,贴近市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进行职业能力开发、课程开发,制定教学计划。

1988年开始服装专业先后办过三次“技术员班”,其学员都是来自军需服装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作为军需大型制式服装生产企业,对生产技术标准、工艺规程、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管理有严格的要求,对岗位职责、任职能力有明确规定,有缜密成熟的服装生产组织程序。因此,在高职研讨中这些技术员班的学员就成了服装专业DACUM 调查对象,由他们提供了人才需求信息及人才规格标准,共同分析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群)及所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整理归纳出了首届高职班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完成了技能项目开发,并逐渐形成了适应服装专业教学的“单元模块制、整体目标式”教学模式。

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课程建设是关键,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突破口,1994年我们开始进行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1995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力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探索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模拟生产管理实习为代表,建立了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得以确立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1998年,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调整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63

4. 2000年起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承担教育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树立招生、教学、就业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思想,加强师资、教材、设施等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开始了“2+1”分流教学模式的构建。

经过20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并不断完善了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素质养成规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了适应社会、适应服装行业发展、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符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办学理念清晰、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效果优良、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服装专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培养了一批批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状

源于多年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历史积淀,使我们树立起与能力中心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观,围绕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就业第一任职岗位所需基本能力的训练,完成关键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并获得可持续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构建起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能力中心教学模式,形成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具有较强教学综合实力的专业发展现状。2003年,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

1. 素质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有专职专业教师41名,其中从日本留学归国教师11人,意大利进修归国教师1人,教授4人,副教授10人;日籍及澳大利亚籍客座教授6人,聘请企业及服装行业资深专家、名誉教授 9人。专业教师中兼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会员的有5人,全国皮革和皮鞋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河北省服装行业协会、设计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人,模特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人,服装专业为河北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团体会员。

本专业教师参研由我院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中的“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I05-5)”课题,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教育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等的教学研究;研究开发的“新文化式立体裁剪用人体模型”通过了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由此填补了国家该项空白;参加的“新世纪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课题获河北省面向21世纪教学研究成果奖;“一种电热服”项目的设计获国家专利;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论文奖多项。

教师能够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国内具体实际,进行灵活、开创性的教学,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其中连续获得院级、省部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人,河北省优秀64

教育工作者1人,校级优秀党员6人。

2. 良好的实训教学条件满足学生实践教学要求

2000年以来学院投入经费700余万元,其中包括教育部专项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根据现代化服装产业运作条件要求,搭建适合服装产业运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总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24个专业教室的校内实训基地——服饰产业技术中心,配备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程控绱袖机、锁眼机等多种智能化进口设备,建立了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系统,设置真实的职能机构、职能部门。导入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大型品牌企业及外企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规范,完全能够满足边讲边练教学、模拟生产管理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同时又建立起稳固人才需求关系,建立模拟就业系统,实行预就业与订单式培养。目前服装专业就业信息库中的企业达100余家,其中有50余家企业同我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同20余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实施实践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三、专业培养方案的确立

1、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丰富的服装产品开发设计理论、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原理及服装生产技术管理和服装市场营销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服装工业化样板设计与制板技能、工艺设计与精湛的工艺制作技能,并具备服装生产技术管理和服装市场营销等能力,同时掌握计算机、英语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能够胜任服装生产、管理、营销所需要的产品开发设计师、样板师、工艺师工作(或设计人员,工艺技术开发人员),胜任生产管理或市场营销等工作。学生毕业时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A 、B 级、服装设计定制工高级、高级设计人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2、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成立由企业决策管理者及资深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委员会和各企业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及人才规格标准,共同分析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群)及所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借鉴CBE 模式,进行专业技能项目开发,确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开发,确定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以服装产业各岗位所需能力为主线、设计确定具有从市场到市场、从企业到企业的专业培养方案。

65

同时由于高职服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满足服装产业技术更新及生产模式、技术手段不断变更的要求,还要同时满足学生个人可持续学习和后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定期召开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服装产业结构的变化,新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四、教学实施

(一)课程建设

经过1991年到1994年第一个回合服装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是获得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必须要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满足学生后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我们抓住如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把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普遍规律的课程体系作为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这一课程体系,只有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才能够实现,因此课程建设是落脚点,是关键。

1994年初,我院出台了《关于实施课程建设的暂行规定》,对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范围、申报程序、检查、验收、经费、奖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规范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按照学院的整体规划,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工作开始启动。

1.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第一任职岗位所需能力的基本训练并同时基本完成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地增加实践66

教学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在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比至少达到1:1的条件下,如果延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课程体系,要完成这个任务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首先突破逻辑严密的老三段课程体系结构,按照认知规律,遵循“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重置课程顺序关系,创新性地从第一学年就开设实践课,建立起由公共课(英语、数学、计算机、德育、体育等)、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和实践课(以边讲边练为授课形式的课程及传统的实验、实习与社会实践)三部分组成,实践课与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齐头并进,以服务于核心能力的专业主干课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他相关课程横向衔接交叉的网络结构课程体系。单元模块制、整体目标式的教学模式,即体现了这一课程体系的特征,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三年贯通,以代表专业核心能力的专业主干课《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服装制作工艺》为主线贯穿三个学年,并由每一个服种类型将相关专业理论课、实践课贯穿为一个能力与知识的完整单元模块,如裤子单元模块,由款式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制图与样板设计能力、服装工艺制作能力、工艺工程分析能力、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等理论知识与能力构成,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介入服种单元模块的学习与能力训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逐渐添加,能力训练也从低到高,较好地完成了从基础能力到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的自然积累。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完成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也随之开始。

2. 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养成,都需要必要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我们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出支撑专业能力所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点,理清能力、知识、素质之间的关系,搭建能力形成与素质养成的理论基础平台。根据理论与实践学时1:1的定位,就意味着必须要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取足够理论知识,因而,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使内容少而精,专业理论课采取综合处理,实现综合化,使知识结构宽泛而实用,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 和“够用”为度、实现课程综合化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删减和拼凑,而是以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打破学科的系统性,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认真研究教学计划,了解该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前后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再根据高职职业性、实践性较强,而对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要求不高的特点,舍弃理论课程中一些推理、论证过程方面的内容,舍弃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内容,以应用为目的,确定以成熟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进行合理优化组合。

67

以“服装工程学”课程为例,为满足服装产业既具有一定设计、技术能力,又具有管理与市场运作能力的一线管理人员的市场需求,我们开设了服装工程学课程,通过认真研究教学计划,明确了该课程教学的目的,通过沟通产业论、服装商品企划、生产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间的联系,找到关联交叉点,提炼选择服装产业运作过程中服装市场开发、产品定位及产品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发展规划、市场营销活动、服装生产作业研究、工程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并补充外协加工管理及生产技术文件制作等新的知识能力结构,组合形成了综合专业理论课。

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使课程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明确,既节约了大量时间,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 “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方法符合能力培养规律,凸显创新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是使学生尽快完成第一任职岗位能力训练的关键。而原有的教室里面讲原理、看黑板,然后实验室里再实验的教学方式,无法快速有效地完成大量的能力训练。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究,我们创新性地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实践教学活动定位在一种互动的复合活动上,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课程,书上虽然讲的明明白白,插图、范例也很详尽,但只有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结构制图的绘制,才能对其造型、结构、方法等准确把握,因此体现核心能力的大部分专业主干课,都在专业教室或实训场地中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使学生掌握技术要领既准确又快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且大大增加了实践机会。

4. 教材建设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

适用于新课程体系的高职教材,有别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材,它的内容特征是以支撑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试办高职初期,适合高等教育的教材极不完善,适合新的课程体系的许多课程特别是综合课都没有现成的教材,只好将教案或讲稿暂时替代教材,在规范了教学计划、大纲等的基础上,学院提出教材建设规划及规范要求,开始进行配套教材建设。

我们本着教材建设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优化综合教材内容,突出高职特色的原则,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及边讲边练的特色教学方法等为目标,组织教师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动手编写专业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十几年来未间断,成熟一门,编写出版一门,做到了内容规范,实用性强。同时配套实践教材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教材加课程活页(讲义)的方式对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实现教材的动态化,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如服装结构制图与样版课程的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部分,教材以基本型为主注重结构与样板设计原理,活页部分则是时尚流行的变化型款式的引入。

68

目前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建设,如专业教师编译编著的《文化服装讲座》1-10集、《服装样板补正技术》及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服装工程学》等教材都已由轻工出版社正式出版,被列为中国高职教育服装专业专用教材,涵盖了服装专业的全部主干课程,被服装高校广泛应用,得到教育界、服装产业界的认可和高度赞誉,填补了服装高职教育专业教材的多项空白。

5. 精品课建设

在课程建设伊始我们提出,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课程建设为龙头,把课程建设过程作为一个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不断完善和规范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完成了配套教材建设,确立了便于教学内容更新的活页教材模式,做到跟踪服装产业技术前沿,把握国内国际信息动态,将流行信息及时引入教学中,同时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展开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保持了教材、教学内容的先进与适应性,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手段的科学与创新性,师资队伍的优化与合理性,使课程建设工作取得标志性成果:2003年,《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二)实践教学实施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预就业实习等。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所掌握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主要采取批量生产型、模拟产业运作模式、技术输出服务、产学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1. 能力训练计划与职业技能测试

在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的指导下,形成专业(职业)能力开发项目、教学主线、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又包含若干项职业能力,而合理地安排从低级到高级能力的学习与训练以及能力标准的掌握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能力训练计划进行指导。当能力培训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检测学生在某一阶段对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时就需组织职业技能测试。通过能力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以及进行分年度或阶段的职业技能测试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力训练计划的制定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能力项目;②能力项目在各学年学期的分布;③能力项目的标准;④遵循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进行能力训练计划的制定。

2. 职业技能测试

职业技能测试是根据能力训练计划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所掌握职业能力的综合性测试。就服装专业而言,一般是针对某一个服种(即某一个单元模块)进行测试,可以

69

是整体过程测试,也可以是针对一个单元模块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局部过程测试。

(1)整体过程测试

根据设计要求绘制服装效果图——绘制款式图——绘制结构制图——制作工业用样板——用白平布假缝——补正(试穿)——实物制作

(2)局部过程测试

对整体过程测试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测试,多为按所给款式图制作样板并用白平布进行制做。

3. 校内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实践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在这 种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组织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学习和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调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等。实践教学创造仿真教学环境,突出体现人际交互技能、认知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反应技能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为此,建立了服饰产业技术中心,建立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室,实 践环节全部安排在专业教室、实训中心内进行,并贯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原则。

(1)建立同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

培养高水平的实际动手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的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仿真实训,会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借鉴德国“双元制” 及应用北美“CBE ”教学理论和日本“产学研”的成功经验等,我们采取在校内建立与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从根本上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问题。学生在实训基地是以在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职员的身份出现的,由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师和从工厂企业聘任的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以达到最终培养目标。保证了实践教学空间的系统性、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

服装专业建立了与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实训基地——服饰产业技术中心,依照服装产业运作过程中所设置的部门与机构,建立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系统,设置了企划部、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财务部、人事部等相应的机构,每一个部门等同一个专业教室,在每一个专业教室内的教学内容就是产业运作中所要完成的全部工作项目与任务。要完成这些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关键能力和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就是教学目标。学生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以不同的身份完成不同的岗位工作及任务,最终掌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2)实训基地机构设置示意图

建立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系统,设置相应的企业机构,具有服装企业中各部门的功能。可以班为单位成立模拟服装公司,按照国内合资或独资企业70

等较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如技术部按照企划部开发的产品,利用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的方法,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板型设计、工艺设计、制定生产技术文件、制作样品等生产前的全部技术准备工作。同时具有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机能。

除各管理机构,实训场地还包括裁剪室、服装生产管理室、整烫包装室、特种机房等。按现代化服装生产线的模式进行设备配置。按照整体设想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实训基地——服饰产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有样板工作间450平米,拉布机、去皱机各一台,可同时容纳100名学生进入裁剪实习,可做课程中的教学实习也可作为生产车间。日平均开放课时为10学时。缝制车间500平方米,工艺训练教室120平方米,共有平缝机200台,可同时容纳200名学生进行生产管理实习。缝制车间开设一条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生产流水线。日常也可作为教学中的工艺训练场地。日平均开放课时为10学时。特种机车间50平米,后整理车间50平米,特种机24台,西服整烫定型设备13台。其中新购置的先进设备包括:裁剪平台一台,适用于工业化裁剪。平缝机200余台、电脑程控平缝机4台,用以组建具有现代化工业生产特征的服装生产线,特种机24台,其中包括电脑程控上袖机、电脑程控锁眼机等先进的设备,便于特种面料加工、特种工艺加工及进行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使用,另外还有用于西服的成品半成品整烫定型设备,这套设备的引进将完善西服教学过程,提高西服工艺加工的质量。

服饰产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基本完成了与现代化服装产业的接轨。使学生们切身体会服装生产现场的特点,便于学生了解设备、新技术的更新信息,掌握新设备使用技

71

能和新工艺新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们较为全面的、面向未来的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了购置先进电化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主要购置了主控机、液晶投影机、计算机、电动屏幕、摄像头、录音卡座、影碟机、调音台、音箱、调光台、换色器等电化教学、服装表演设备。

4. 模拟生产管理实习

这是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我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围绕服装行业各岗位所需专项能力和岗位能力,拓展职业能力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宽泛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构建以较广泛的基础能力培训为起点的新型实训系统,在学生掌握了岗位基本能力之后,我们设定了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模拟生产管理实习,在第二学年内利用共10周200多学时(包括两个假期)的时间来完成。

基本型形式是学生首先分成若干小组,再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组建模拟服装公司,设立企划部、技术部、生产部、销售部等与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设立服装工业化生产各环节所必须的场所,包括裁剪室、生产管理室、检验、整烫包装室等,突出成衣化生产的特征;采取聘任制,选出公司经理及各部门机构负责人,(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主管,学生可以轮流在每个部门或岗位上“工作” );教师学生具备双重身份,教师既是指导教师又是高层管理者,只作宏观管理和方向性指导,不参与细节工作,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公司企业不同岗位上的职员,或是管理决策者或是一线劳动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要体现公司职员身份。由于学生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决策者,职业道德的养成、责任心的树立融汇于实践教学之中,既强化了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扩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

公司组建完成之后,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本公司的CI 策划、制定发展战略,之后开始进行市场运作,即从市场调研、消费需求预测开始,到服装产品定位、产品开发、组织工业化生产、到质检、整烫包装,然后投放到消费终端市场的全过程。运作过程中采取模拟履行经济合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服饰产业技术中心为甲方,学生组成的公司为乙方,签订经济合同。在合同中还规定实习经费的使用为信贷形式,乙方除返还本金外,还要按一定比例上缴利润,超出部分由乙方自由支配。履行经济合同的实习方式,模拟了市场经济活动现象,使学生学会掌握市场经济原则。

模拟生产管理实习采取双向考核制,即实际模拟的各个工作岗位效果的考核,产品在市场销售情况的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

1996年《〈模拟生产管理实习〉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了我校首届优秀教学72

成果一等奖。

模拟生产管理实习是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时刻面临市场竞争的冲击,更面临着社会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知识与技术的快速更新和生产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更,因此遇到市场、生产状况发生了变化,或出现了新的竞争目标等时,学生们自然会感到自己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必须适合新的形势,于是便各自寻找新的资料、储存新的信息,实施新的手段,形成主动地、积极地接受全方位市场信息的良好状态。

模拟生产管理实习强调实践教学同服装产业的结合,同市场的结合,同社会的融合,把学生放入社会的大课堂,让他们独立完成服装企业的全过程运作,接受从市场调研、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模拟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环境中,完成适应服装市场变化的职业岗位能力、关键能力的训练,创造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真实空间,达到职业观念、职业修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等职业素质养成的目的,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之间的完全接轨,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对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反应的灵敏度。同时又体现了市场、教学、研究三者的紧密结合,使“真题真做”的实践教学形式,成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实现服装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综合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较全面的综合训练,通常采用综合课题的设计形式。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选课题,也可以是校企联合的技术服务项目。要通过采风实习(如有计划安排)、市场调研,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以服装专业为例,采用艺术装作品设计制作与实用装作品设计制作两种方式进行,艺术设计作品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设计思维,体现学生设计素质,实用装作品的设计制作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进行,体现学生市场洞察力和产品开发、技术开发能力。通过校企联合、为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的形式,成功地举办了“厚朴杯”、“乔顿杯”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

6. 产学研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预就业实习 (1)产学研合作

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运作过程中,90%以上为真题真做的实习形式。产学研结合深入到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起,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确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证;在教学改革方面,采纳了企业专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如:服装专业分流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方面,签定校外实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协议书,学生可进入企业实习,企业也可派技术人员来院讲课或指导实践教学。

73

多年来我院为很多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了急需的师资、技术与管理人员,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乔顿服饰企业有限公司、南京3503工厂、山西3534工厂等。为很多企业进行了技术输出服务。如北京潮海服装有限公司、温州乔顿服饰企业有限公司、邯郸雪驰集团、辛集傲蕾一兰皮业有限公司、巨鹿彩棉服装公司等。通过产学合作教学形式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标准,通过常规教学及校内实训教学过程,基本完成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基本解决了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问题,但非社会性的、单纯的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是不能完全体现职业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学生对企业中生产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及职业流动性没有切身的体验,必然会影响学生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造力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实行预就业制,作为学生就业之前的最后砺练。把学生融于社会,置身于企业之中,最大限度地掌握职业知识与能力。

(3)预就业实习

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与企业签定校企联合协议,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双方可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技术服务等共建项目的组织实施,另一方面企业可向我们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真实社会环境,完成预就业实习的教学任务。通过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形式的双向选择,学生进入企业预就业实习。在实习期间,由企业提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有详细的实习日记,指导教师要有评语,实习结束时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签定就业协议书是预就业实习的成功标志之一。

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预就业实习及就业方面,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品牌、不同功能的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岗位,提供了广泛的就业空间。

五、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双证书、双起点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率先实施对口招生,中、高职教育对接、教学质量有保证

1991年国家教委与总后勤部在对我院试办高职的联合批文中,针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招生对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我们承担探讨高职教育模式的试点任务,也明确了“三校生”、“双起点”、“双证书”的具体任务。当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作为高职试点专业,率先实施对口招生,成为我国最早实施对口招生的专业。同时受河北省考试院委托,从1991年至今,一直由我院负责河北省服装专业对口招生的技能测试。围绕中职生源对口专业课程与职业核心技能水平,确定命题方案,制定应知(笔试)、应会(技能)考核标准,集中组织入围出题。

74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与以“知识本位” 为办学理念,以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职业,后者强调的是专业。因此高职的入学特征也应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特征的层面看,高职院校的生源应既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又达到中级技术(操作)等级的要求,教育对象有较高的双起点,高职教育质量才有保证。

2. 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纳入必修课,实践教学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密切结合

“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我们在双证书教育模式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密切结合,被确定为代表学生核心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学被纳入教学计划必修课范畴,做到核心能力考核人人过关,只有获得相应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理论方面达到专科层次,才能拿到毕业证。1993年,在总后勤部组织召开的教学计划审定会上,我们的教学计划得到了来自全国高职界21名专家的肯定。

3. 首开在校生技术等级考核先例,奠定“双证书”制度基础

试点专业建设之初,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当时技术等级的考核仅针对企业职工,为解决在校生技术等级考核问题,学校积极与省、市有关部门协商,得到了大力支持,首开在校生技术等级考核先例,1994年第一批毕业生技术等级考核由劳动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核、发证。1994年首批毕业生就有3人通过7级考核,一人通过8级(当时国家实行的是“八级工”体制,后被规范为初、中、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目前我专业还在要求必须获得代表专业核心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服装设计定制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考取高级设计人员等相关证书。目前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早已经达到100%。

(二)单元模块制、整体目标式的教学模式

是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形式。以单元模块划分课程内容,经过若干个不同单元模块和多阶段的学习之后完成整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根据专业不同单元模块的组成形式也有所区别。这里以服装专业为例。

对应企业运作程序,服装专业的课程划分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服装制作工艺、被服工程学等,而服装款式则是由不同的服种组成。根据课程的不同和任课教师的不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教师分别单独讲授或者训练各自的内容,学生会感觉知识零散,不会很好地融会贯通。如果把各自独立的内容协调归纳于某个产品项目的模块,组成一个按照产品产生程序排列的知识单元,由各知识单元按时间顺序排列形成教学程序骨架,使之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将极有利于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培

75

养。具体方法就是把同一个产品的设计、样板制作、样衣制作、技术文件制作、生产组织、品质管理等内容,由不同的教师围绕同一个产品在同一个时间单位内讲授和练习,这些分散的知识就有了一个可以相互印证的核心。每一个服种形成一个课题的单元模块,囊括各类服种,最后达到整体目标的统一。

单元模块建成后,按照从易到难的习惯顺序,排列为学期主干课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主线,按年级进度逐渐加大单元模块知识含量,教学内容始终不脱离生产实际。如同一个自行车环形链条,当因为需要去掉其中的某个单环节时,仍然可以衔接为一个完整的环形。

这样的模块组成,可以达成知识与能力的横向连接和纵向贯穿,用教学计划中具体的每一个产品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融为一体,是一条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组织形式。

针对单元模块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三)“2+1”专业分流教学模式

200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入选第一批国家试点专业我们更加注重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先进与对社会的适应性,因此我们在举办中日澳服装教育比较研究的同时,召开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议,与国外服装专家、教授共同深入研讨服装市场人人才需求的走向,及与之相适应的服装教育教学模式,当时中国工业设计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服装会馆董事长李英杰先生、河北大田洋服服饰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卓军先生及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古川云雪先生、澳大利亚服装专家凯斯女士等国内外与会专家,针对不同服装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的特征,及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也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服装样板及工艺技术,对同时具有策划、产品设计、管理76

营销能力及能够利用CAD 解决服装设计、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人才的需求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会后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现代I 型、T 型、π型[1]人才的分类,发现I 型学生一生都会在其专业领域内工作,但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微小变化的伤害;π型学生将是最稳定最灵活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群体,这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即服装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专业面窄,职业岗位覆盖面不够,学生就职后发展后劲不足,专业面宽又不可能被放在重要岗位上的矛盾。所以为满足服装产业对人才需求目标的巨大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性举措。我们还在专业建设改革过程中,以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为指导思想,改革传统专业模式,采取“2+1”第三年分流的专业结构形式组织教学,即在第三年分流出服装设计专攻方向、服装技术专攻方向、服装管理与营销专攻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延伸专业内涵。实施“2+1”第三年分流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专业面窄适应性差、专业面宽而无专长人才不被重用等矛盾,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具有较强市场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

开展订单式培养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又一特色。通过订单式教学的开展 ,学生在入校前或一入校就明确了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使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1、以就业为导向,同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

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预就业实习及就业方面,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建立了校企的互信,学生就业有了保障。

同企业签定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从终端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落脚点,但就业岗位、数量、人才规格、能力与岗位之间的差距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就业质量。因此,通过与企业签定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共同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了将来所要就职的企业与岗位并获取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培训,是从源头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同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是首要前题。把校企关系以基地的形式和订单式培养合作伙伴的形式固定下来,是建立人才供需关系的有效途径。

2、订单式教学的开展

首先选择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签定订单式或准订单式(意向

型)人才培养协议书,由企业提供岗位与数量以及标准、要求。各专业根据签定的订单式培养协议书,整理归纳出所需的岗位与数量,并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要求制定订单式教学班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整体培养方案。然后选定被培养对象,同被培养[1] I 型学生仅有一个专门化领域,其基础知识面窄而有限;T 型学生也仅有一个专门化领域,但具有更宽的基础知识面和更广阔的见解;而π型学生有一个以上的专业领域以及更广阔的知识面和广阔的见解。

77

的学生签定协议。使学生一入学就明确了将来的就业企业与岗位。

在订单式教学的开展中应注重对通用知识与能力的分析与提炼、对专项岗位能力的重点培养以及遵循学校教学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岗位适应性实习,通过多次让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和一系列的教学组织最终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在订单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商,企业以设立企业奖学金的形式鼓励学生的学习。

目前我们已同温州乔顿、北极鸥、迪奈尔、邯郸雪驰集团、北京的天釜、北京世气圣地、顺思童、朗昆服装有限公司、珠海心华制衣、苏州三大制衣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定了订单培养协议书。

六、学生教育管理与素质养成教育

我们把学生看作学校精心“塑造”出来的产品,学生的职业能力看作为“产品”的质量,而关键能力与品德修养则是产品的附加值,能力强、素质高、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因此我们把学生关键能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着重通过军队院校育人特色的保持和发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学风校风建设、各教学环节中职业规范的贯彻和实践教学场所职业氛围的建立等环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顽强的意志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团结协作精神、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等,构筑立体全方位的育人平台。

1.军队院校育人特色的保持和发扬

学院有着二十几年的军队办学历史,形成了一些军队院校育人的特色,以入学军训教育为起点,以坚持执行一日生活制度为主线,从早操、内务、上课、晚自习到就寝等生活与学习的全过程,强调时间上的秩序化,制度的有序严谨规范化,渗透军队院校管理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明的组织纪律,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准军事化作风,创造磨炼学生意志、锻炼心理耐力的环境,构建利于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行为规范养成的空间,达到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培养,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职业品德修养的养成,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的要求,因此,学院将这些特色作为优良传统继续保持和发扬。

2000年,学院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导思想,在保持和发扬军队院校育人特色的同时,实行体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带班员制度。带班员从学生中挑选,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一个学期,在新生入学学期充当分管干事的助手,担任分管班级的指导小教员,任务有完成新生的军训任务、协助分管干事完成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新生入学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协助分管干事指导所分管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带班员制度对实践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锻炼提高自身能力效果显著。

2.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78

学生教育管理,实际会达到两级目标,一是管理者的目标,另外是被管理者的目标。人性化管理突出的特征是强调被管理者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利益进行和展开,并善于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学生就业所必需具备道德修养的养成、完善人格的锤炼,在于学生的适应能力、将来的技能与知识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服装专业,就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教学育管理的全过程,首先统一新生第一节专业课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课,传递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品德修养要求标准的信息,讲授职业规范、相关操作规程与安全意识等内容。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明确了我们教育管理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为满足他们就业及将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之后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企业、行业等资深专家进行职业德育、企业文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素质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对素质、品德教育的认识,创造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良好互动环境。聘请企业、行业等资深专家进行德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及素质教育讲座

在教育形式上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上网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关键能力。充分利用早操、升国旗、运动会、庆七•一系列活动、开学典礼、元旦晚会等学生大型活动的舞台,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策划、组织和指挥能力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利用这些载体,陶冶情操,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由此服装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真正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形成了以关键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为核心、凸显人性化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3.学风、校风建设

严谨的学风、良好的校风会对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学院始终将学风、校风建设当作学院的“灵魂”来抓,坚持“以制度建设为立足点,以强化管理为突破口,以加强正面教育为平台”的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做法。

学院建立健全了评优制度和奖学金制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规范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评教活动的开展营造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既充满爱心,又从严管理。在授课、批改作业、监考、阅卷等教学环节上严格把关,杜绝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不良现象。

4.教学环节中职业规范的贯彻和实践教学场所职业氛围的建立

79

学院在各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职业规范的贯彻和职业氛围的建立。如职业道德、文明礼貌法律意识、劳动意识等,通过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德育课堂教育、法律基础课、公益劳动课等教育方案都体现在教学计划中;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德育、语文、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即包含了基础能力教育也融进了道德修养教育,达到了素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目的;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层次较高的专业竞赛,如服装系各专业参加的中国国际师生服装设计大奖赛、新丝路、CCTV 模特大赛、河北省服装文化艺术节、康奈杯鞋靴设计大赛等,获奖率高,鼓励学生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专业作品和论文,发表率高。达到了既补充了新知识,又提高了综合素质的目的。

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模拟生产管理实习形式,直接引入和使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企业文化、岗位能力项目要素的标准与科学的管理机制。如引入了河北省新集凯隆制衣服装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部长、设计师等岗位能力要素,即开发部部长及设计师等所具备的岗位素质、岗位职责、岗位作业指导书的标准等,并将其渗透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确这些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要素与标准和主动接受这些能力与素质的训练。在这种与市场完全接轨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知识与技能的 “迁移”能力。同时由于大型品牌企业及外企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修养准则的引入,和按着行业规范、工作职责的要求实施管理,使学生感受团结合作与诚实守信、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等,对企业发展、个人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职业素质养成的良好空间,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之间的0距离对接。

5. 同时我们在学生内务、理论与实践教学场所的管理过程中,导入5S 管理手段,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教养)是现代较先进的管理手段,整理:物品文件的清理;整顿:对所清理文件物品的放置方法的标准化、体系化,即定位管理。清扫:是工作的一部分,清扫时间、方法、责任标准化。清洁:在维持上述3S 的状态下,保持工作场所、生产现场的卫生清洁。教养: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规章制度等。旨在于达到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日常养成的目的。

七、毕业生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有说服力的就应该是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为一种衡量教学质量的量化指标,所以我们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为核心、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严把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关,严把教学质量关,严把素质教育关,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以生源质量保障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指导、职业化、信息化、企业参与指导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同时我们本着稳定老客户,开辟新渠道,立足军工企业、省内周边企业,深入市80

场调研,与服装商会、协会等建立联系,构建全国范围的老毕业生信息网络,充分利用老毕业生自身的影响力,开辟京津、沿海、长江、珠海三角洲南方及北方人才市场,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范围,密切企业关系,建立长期稳固人才需求关系,全面启动预就业机制,最终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招生——教育教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循环。

多年来企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等都给与了较高评价,毕业生社会声誉及认可度较高,因此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还大有供不应求的趋势,甚至于提前一年与我们签定次年的用人意向协议,如目前已经预订了2006届毕业升500余个岗位的意向协议。并且学生就职企业品牌率高、岗位质量高、学生后续发展速度快。

八、专业特色

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创办,以军需企业做根基,具有深厚的企业背景;而面对时代的挑战,专业发展实现了立足军需企业及河北,同时拓展全国企业环境,树立面向全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的大服务意识。

2. 借鉴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教育理念,注重与国际高职教育理念的融合。全体教职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度高,并能够体现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3. 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紧紧围绕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第一任岗位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英语、 IT等基础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开创性地重构“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齐头并进、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确定以成熟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进行课程的优化整合,实现课程综合化。

“双证书”、“双起点”、 “单元模块、整体目标式” 、“2+1”专业分流、 “订单式”等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体现了能力本位、贴近市场、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灵敏度高,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率、符合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的特征。

4. 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具有超前性,设备先进跟踪技术前沿;实践教学环节贴近市场,人才培养过程对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反应的灵敏度高。模拟生产管理实习,接受了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全过程训练,构建了一个适合学生关键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的良好空间;从市场到市场的教学组织过程,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标志,达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对人才需求接近0距离对接。

5. 素质养成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全过程,着重通过军队院校育人特色的保持和发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学风校风建设、各教学环节中职业规范的贯彻和实践教学场所职业氛围的建立等环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顽强的意志

81

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团结协作精神、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等,构筑立体全方位的育人平台。

九、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 拓展专业技术内容,满足市场需要,保证相对应的知识及能力结构快速反映到教学内容当中。如:内衣的设计与制作等,给服装专业学生带来了更宽泛的就职机会,更重要得是满足中国内衣产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建立更加快速的信息反应机制,使专业教学时刻跟踪行业发展前沿,保持超前性。

2. 相关CAD 应用能力的资格证书考核,目前在我国还未规范和普及,面对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遍使用,我们要加大教学力度,同时创造机会尽快开始实施CAD 应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

3. 国内、国际尖端技术信息和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在教学中的快速反映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 本专业的输出“产品”与各品牌企业的要求与相关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应加强订单式教学模式的培养力度。

5. 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双语” 、“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更加优化师资队伍。

十、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未来5年内,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满足教学与就业需求、设施先进、规模强大、管理规范、开放型的国内一流的服装产业中心。

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就业面,使毕业生就业信息库达300至500家。

3. 继续完善“2+1”分流教学模式。

4. 全面开展订单式培养教学,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零距离对接。

附件一、服装系职工花名册及师资情况一览表

附件二、服装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附件三、服装系教材建设

附件四、服装系专任教师部分教科研情况一览表

附件五、服装系部分学生获奖情况一览表

附件六、服装系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8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打分表

15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打分依据表

153

154

155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说明:本方案二级指标共15项,其中特控指标3项,重要指标9项。评估标准给出A 、C 两级,介于A 、C 之间为B 级,低于C 级的为D 级。评估结论分为示范专业、有特色专业、没有称号三种,其标准如下:

1.示范专业应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全部二级评估指标中,A ≥10,C ≤2,D =0; (2)特控指标均为A ;

(3)重要指标中,C ≤1,A ≥6; (4)有专家组确认的特色或创新项目。

近两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排序1/3者不能评为示范专业。

2.有特色专业应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全部二级评估指标中,A+B≥12,D =0; (2)特控指标中,A ≥2,C =0;

(3)重要指标中,C ≤1,A+B≥8,其中A ≥4; (4)有专家组确认的特色或创新项目。

近两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平均水平者不能评为有特色专业。

3.没有称号 为达到上述标准的。

4.先对分析考查内容进行评价,据此给出二级指标等级,A=5,B=4,C=3,D=2分,再将大项内二级指标分值乘以权重后相加得到大项分值,按区间评定大项等级:优秀:4.5-5分;良好:3.5-4.4分;合格:3-3.4;不合格:3分以下。

168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历程

1. 服装系于1982年开始创办服装专业,当时以为总后军需服装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为主要目标、中专层次,在中国也属最早开设服装技术教育的院校,具有深厚的企业背景,从客观上为我们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做好了铺垫。

当时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和服装制作工艺,以讲授军服及各类制式服装为主,还有军需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自1988年赴日留学归国的教师任教以来,汲取日本文化服装原型的精华,结合我国人体特征和传统服装专业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丰富。专业教学也由单一的技术型,逐步发展成为集服装商品企划、产品设计开发、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服装制作工艺、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服装产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雏形。

2. 1991年国家教委同总后勤部联合批文,正式批准我院为第一所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于当年正式招生,承担探索“三校生”、“双起点”、“双证书”教学模式的试点任务,开始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广泛、深入的探讨研究与实践。首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要满足学生就业要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第一任职岗位所需能力的训练及基本完成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我们以军需企业做根基,贴近市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进行职业能力开发、课程开发,制定教学计划。

1988年开始服装专业先后办过三次“技术员班”,其学员都是来自军需服装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作为军需大型制式服装生产企业,对生产技术标准、工艺规程、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管理有严格的要求,对岗位职责、任职能力有明确规定,有缜密成熟的服装生产组织程序。因此,在高职研讨中这些技术员班的学员就成了服装专业DACUM 调查对象,由他们提供了人才需求信息及人才规格标准,共同分析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群)及所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整理归纳出了首届高职班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完成了技能项目开发,并逐渐形成了适应服装专业教学的“单元模块制、整体目标式”教学模式。

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课程建设是关键,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突破口,1994年我们开始进行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1995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力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探索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模拟生产管理实习为代表,建立了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得以确立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1998年,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调整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63

4. 2000年起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承担教育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树立招生、教学、就业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思想,加强师资、教材、设施等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开始了“2+1”分流教学模式的构建。

经过20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并不断完善了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素质养成规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了适应社会、适应服装行业发展、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符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办学理念清晰、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效果优良、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服装专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培养了一批批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状

源于多年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历史积淀,使我们树立起与能力中心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观,围绕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就业第一任职岗位所需基本能力的训练,完成关键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并获得可持续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构建起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能力中心教学模式,形成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具有较强教学综合实力的专业发展现状。2003年,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

1. 素质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有专职专业教师41名,其中从日本留学归国教师11人,意大利进修归国教师1人,教授4人,副教授10人;日籍及澳大利亚籍客座教授6人,聘请企业及服装行业资深专家、名誉教授 9人。专业教师中兼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会员的有5人,全国皮革和皮鞋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河北省服装行业协会、设计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人,模特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人,服装专业为河北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团体会员。

本专业教师参研由我院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中的“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I05-5)”课题,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教育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等的教学研究;研究开发的“新文化式立体裁剪用人体模型”通过了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由此填补了国家该项空白;参加的“新世纪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课题获河北省面向21世纪教学研究成果奖;“一种电热服”项目的设计获国家专利;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论文奖多项。

教师能够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国内具体实际,进行灵活、开创性的教学,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其中连续获得院级、省部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人,河北省优秀64

教育工作者1人,校级优秀党员6人。

2. 良好的实训教学条件满足学生实践教学要求

2000年以来学院投入经费700余万元,其中包括教育部专项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根据现代化服装产业运作条件要求,搭建适合服装产业运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总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24个专业教室的校内实训基地——服饰产业技术中心,配备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程控绱袖机、锁眼机等多种智能化进口设备,建立了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系统,设置真实的职能机构、职能部门。导入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大型品牌企业及外企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规范,完全能够满足边讲边练教学、模拟生产管理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同时又建立起稳固人才需求关系,建立模拟就业系统,实行预就业与订单式培养。目前服装专业就业信息库中的企业达100余家,其中有50余家企业同我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同20余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实施实践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三、专业培养方案的确立

1、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丰富的服装产品开发设计理论、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原理及服装生产技术管理和服装市场营销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服装工业化样板设计与制板技能、工艺设计与精湛的工艺制作技能,并具备服装生产技术管理和服装市场营销等能力,同时掌握计算机、英语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能够胜任服装生产、管理、营销所需要的产品开发设计师、样板师、工艺师工作(或设计人员,工艺技术开发人员),胜任生产管理或市场营销等工作。学生毕业时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A 、B 级、服装设计定制工高级、高级设计人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2、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成立由企业决策管理者及资深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委员会和各企业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及人才规格标准,共同分析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群)及所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借鉴CBE 模式,进行专业技能项目开发,确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开发,确定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以服装产业各岗位所需能力为主线、设计确定具有从市场到市场、从企业到企业的专业培养方案。

65

同时由于高职服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满足服装产业技术更新及生产模式、技术手段不断变更的要求,还要同时满足学生个人可持续学习和后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定期召开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服装产业结构的变化,新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四、教学实施

(一)课程建设

经过1991年到1994年第一个回合服装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是获得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必须要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满足学生后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我们抓住如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把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普遍规律的课程体系作为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这一课程体系,只有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才能够实现,因此课程建设是落脚点,是关键。

1994年初,我院出台了《关于实施课程建设的暂行规定》,对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范围、申报程序、检查、验收、经费、奖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规范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按照学院的整体规划,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工作开始启动。

1.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第一任职岗位所需能力的基本训练并同时基本完成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地增加实践66

教学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在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比至少达到1:1的条件下,如果延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课程体系,要完成这个任务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首先突破逻辑严密的老三段课程体系结构,按照认知规律,遵循“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重置课程顺序关系,创新性地从第一学年就开设实践课,建立起由公共课(英语、数学、计算机、德育、体育等)、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和实践课(以边讲边练为授课形式的课程及传统的实验、实习与社会实践)三部分组成,实践课与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齐头并进,以服务于核心能力的专业主干课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他相关课程横向衔接交叉的网络结构课程体系。单元模块制、整体目标式的教学模式,即体现了这一课程体系的特征,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三年贯通,以代表专业核心能力的专业主干课《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服装制作工艺》为主线贯穿三个学年,并由每一个服种类型将相关专业理论课、实践课贯穿为一个能力与知识的完整单元模块,如裤子单元模块,由款式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制图与样板设计能力、服装工艺制作能力、工艺工程分析能力、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等理论知识与能力构成,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介入服种单元模块的学习与能力训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逐渐添加,能力训练也从低到高,较好地完成了从基础能力到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的自然积累。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完成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也随之开始。

2. 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养成,都需要必要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我们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出支撑专业能力所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点,理清能力、知识、素质之间的关系,搭建能力形成与素质养成的理论基础平台。根据理论与实践学时1:1的定位,就意味着必须要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取足够理论知识,因而,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使内容少而精,专业理论课采取综合处理,实现综合化,使知识结构宽泛而实用,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 和“够用”为度、实现课程综合化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删减和拼凑,而是以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打破学科的系统性,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认真研究教学计划,了解该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前后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再根据高职职业性、实践性较强,而对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要求不高的特点,舍弃理论课程中一些推理、论证过程方面的内容,舍弃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内容,以应用为目的,确定以成熟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进行合理优化组合。

67

以“服装工程学”课程为例,为满足服装产业既具有一定设计、技术能力,又具有管理与市场运作能力的一线管理人员的市场需求,我们开设了服装工程学课程,通过认真研究教学计划,明确了该课程教学的目的,通过沟通产业论、服装商品企划、生产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间的联系,找到关联交叉点,提炼选择服装产业运作过程中服装市场开发、产品定位及产品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发展规划、市场营销活动、服装生产作业研究、工程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并补充外协加工管理及生产技术文件制作等新的知识能力结构,组合形成了综合专业理论课。

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使课程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明确,既节约了大量时间,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 “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方法符合能力培养规律,凸显创新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是使学生尽快完成第一任职岗位能力训练的关键。而原有的教室里面讲原理、看黑板,然后实验室里再实验的教学方式,无法快速有效地完成大量的能力训练。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究,我们创新性地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实践教学活动定位在一种互动的复合活动上,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课程,书上虽然讲的明明白白,插图、范例也很详尽,但只有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结构制图的绘制,才能对其造型、结构、方法等准确把握,因此体现核心能力的大部分专业主干课,都在专业教室或实训场地中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使学生掌握技术要领既准确又快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且大大增加了实践机会。

4. 教材建设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

适用于新课程体系的高职教材,有别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材,它的内容特征是以支撑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试办高职初期,适合高等教育的教材极不完善,适合新的课程体系的许多课程特别是综合课都没有现成的教材,只好将教案或讲稿暂时替代教材,在规范了教学计划、大纲等的基础上,学院提出教材建设规划及规范要求,开始进行配套教材建设。

我们本着教材建设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优化综合教材内容,突出高职特色的原则,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及边讲边练的特色教学方法等为目标,组织教师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动手编写专业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十几年来未间断,成熟一门,编写出版一门,做到了内容规范,实用性强。同时配套实践教材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教材加课程活页(讲义)的方式对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实现教材的动态化,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如服装结构制图与样版课程的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部分,教材以基本型为主注重结构与样板设计原理,活页部分则是时尚流行的变化型款式的引入。

68

目前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建设,如专业教师编译编著的《文化服装讲座》1-10集、《服装样板补正技术》及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服装工程学》等教材都已由轻工出版社正式出版,被列为中国高职教育服装专业专用教材,涵盖了服装专业的全部主干课程,被服装高校广泛应用,得到教育界、服装产业界的认可和高度赞誉,填补了服装高职教育专业教材的多项空白。

5. 精品课建设

在课程建设伊始我们提出,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课程建设为龙头,把课程建设过程作为一个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不断完善和规范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完成了配套教材建设,确立了便于教学内容更新的活页教材模式,做到跟踪服装产业技术前沿,把握国内国际信息动态,将流行信息及时引入教学中,同时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展开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保持了教材、教学内容的先进与适应性,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手段的科学与创新性,师资队伍的优化与合理性,使课程建设工作取得标志性成果:2003年,《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二)实践教学实施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预就业实习等。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所掌握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主要采取批量生产型、模拟产业运作模式、技术输出服务、产学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1. 能力训练计划与职业技能测试

在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的指导下,形成专业(职业)能力开发项目、教学主线、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又包含若干项职业能力,而合理地安排从低级到高级能力的学习与训练以及能力标准的掌握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能力训练计划进行指导。当能力培训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检测学生在某一阶段对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时就需组织职业技能测试。通过能力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以及进行分年度或阶段的职业技能测试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力训练计划的制定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能力项目;②能力项目在各学年学期的分布;③能力项目的标准;④遵循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进行能力训练计划的制定。

2. 职业技能测试

职业技能测试是根据能力训练计划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所掌握职业能力的综合性测试。就服装专业而言,一般是针对某一个服种(即某一个单元模块)进行测试,可以

69

是整体过程测试,也可以是针对一个单元模块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局部过程测试。

(1)整体过程测试

根据设计要求绘制服装效果图——绘制款式图——绘制结构制图——制作工业用样板——用白平布假缝——补正(试穿)——实物制作

(2)局部过程测试

对整体过程测试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测试,多为按所给款式图制作样板并用白平布进行制做。

3. 校内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实践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在这 种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组织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学习和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调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等。实践教学创造仿真教学环境,突出体现人际交互技能、认知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反应技能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为此,建立了服饰产业技术中心,建立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室,实 践环节全部安排在专业教室、实训中心内进行,并贯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原则。

(1)建立同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

培养高水平的实际动手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的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仿真实训,会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借鉴德国“双元制” 及应用北美“CBE ”教学理论和日本“产学研”的成功经验等,我们采取在校内建立与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从根本上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问题。学生在实训基地是以在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职员的身份出现的,由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师和从工厂企业聘任的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以达到最终培养目标。保证了实践教学空间的系统性、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

服装专业建立了与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实训基地——服饰产业技术中心,依照服装产业运作过程中所设置的部门与机构,建立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系统,设置了企划部、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财务部、人事部等相应的机构,每一个部门等同一个专业教室,在每一个专业教室内的教学内容就是产业运作中所要完成的全部工作项目与任务。要完成这些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关键能力和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就是教学目标。学生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以不同的身份完成不同的岗位工作及任务,最终掌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2)实训基地机构设置示意图

建立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系统,设置相应的企业机构,具有服装企业中各部门的功能。可以班为单位成立模拟服装公司,按照国内合资或独资企业70

等较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如技术部按照企划部开发的产品,利用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的方法,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板型设计、工艺设计、制定生产技术文件、制作样品等生产前的全部技术准备工作。同时具有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机能。

除各管理机构,实训场地还包括裁剪室、服装生产管理室、整烫包装室、特种机房等。按现代化服装生产线的模式进行设备配置。按照整体设想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实训基地——服饰产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有样板工作间450平米,拉布机、去皱机各一台,可同时容纳100名学生进入裁剪实习,可做课程中的教学实习也可作为生产车间。日平均开放课时为10学时。缝制车间500平方米,工艺训练教室120平方米,共有平缝机200台,可同时容纳200名学生进行生产管理实习。缝制车间开设一条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生产流水线。日常也可作为教学中的工艺训练场地。日平均开放课时为10学时。特种机车间50平米,后整理车间50平米,特种机24台,西服整烫定型设备13台。其中新购置的先进设备包括:裁剪平台一台,适用于工业化裁剪。平缝机200余台、电脑程控平缝机4台,用以组建具有现代化工业生产特征的服装生产线,特种机24台,其中包括电脑程控上袖机、电脑程控锁眼机等先进的设备,便于特种面料加工、特种工艺加工及进行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使用,另外还有用于西服的成品半成品整烫定型设备,这套设备的引进将完善西服教学过程,提高西服工艺加工的质量。

服饰产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基本完成了与现代化服装产业的接轨。使学生们切身体会服装生产现场的特点,便于学生了解设备、新技术的更新信息,掌握新设备使用技

71

能和新工艺新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们较为全面的、面向未来的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了购置先进电化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主要购置了主控机、液晶投影机、计算机、电动屏幕、摄像头、录音卡座、影碟机、调音台、音箱、调光台、换色器等电化教学、服装表演设备。

4. 模拟生产管理实习

这是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我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围绕服装行业各岗位所需专项能力和岗位能力,拓展职业能力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宽泛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构建以较广泛的基础能力培训为起点的新型实训系统,在学生掌握了岗位基本能力之后,我们设定了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模拟生产管理实习,在第二学年内利用共10周200多学时(包括两个假期)的时间来完成。

基本型形式是学生首先分成若干小组,再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组建模拟服装公司,设立企划部、技术部、生产部、销售部等与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设立服装工业化生产各环节所必须的场所,包括裁剪室、生产管理室、检验、整烫包装室等,突出成衣化生产的特征;采取聘任制,选出公司经理及各部门机构负责人,(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主管,学生可以轮流在每个部门或岗位上“工作” );教师学生具备双重身份,教师既是指导教师又是高层管理者,只作宏观管理和方向性指导,不参与细节工作,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公司企业不同岗位上的职员,或是管理决策者或是一线劳动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要体现公司职员身份。由于学生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决策者,职业道德的养成、责任心的树立融汇于实践教学之中,既强化了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扩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

公司组建完成之后,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本公司的CI 策划、制定发展战略,之后开始进行市场运作,即从市场调研、消费需求预测开始,到服装产品定位、产品开发、组织工业化生产、到质检、整烫包装,然后投放到消费终端市场的全过程。运作过程中采取模拟履行经济合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服饰产业技术中心为甲方,学生组成的公司为乙方,签订经济合同。在合同中还规定实习经费的使用为信贷形式,乙方除返还本金外,还要按一定比例上缴利润,超出部分由乙方自由支配。履行经济合同的实习方式,模拟了市场经济活动现象,使学生学会掌握市场经济原则。

模拟生产管理实习采取双向考核制,即实际模拟的各个工作岗位效果的考核,产品在市场销售情况的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

1996年《〈模拟生产管理实习〉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了我校首届优秀教学72

成果一等奖。

模拟生产管理实习是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时刻面临市场竞争的冲击,更面临着社会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知识与技术的快速更新和生产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更,因此遇到市场、生产状况发生了变化,或出现了新的竞争目标等时,学生们自然会感到自己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必须适合新的形势,于是便各自寻找新的资料、储存新的信息,实施新的手段,形成主动地、积极地接受全方位市场信息的良好状态。

模拟生产管理实习强调实践教学同服装产业的结合,同市场的结合,同社会的融合,把学生放入社会的大课堂,让他们独立完成服装企业的全过程运作,接受从市场调研、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模拟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环境中,完成适应服装市场变化的职业岗位能力、关键能力的训练,创造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真实空间,达到职业观念、职业修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等职业素质养成的目的,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之间的完全接轨,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对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反应的灵敏度。同时又体现了市场、教学、研究三者的紧密结合,使“真题真做”的实践教学形式,成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实现服装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综合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较全面的综合训练,通常采用综合课题的设计形式。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选课题,也可以是校企联合的技术服务项目。要通过采风实习(如有计划安排)、市场调研,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以服装专业为例,采用艺术装作品设计制作与实用装作品设计制作两种方式进行,艺术设计作品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设计思维,体现学生设计素质,实用装作品的设计制作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进行,体现学生市场洞察力和产品开发、技术开发能力。通过校企联合、为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的形式,成功地举办了“厚朴杯”、“乔顿杯”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

6. 产学研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预就业实习 (1)产学研合作

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运作过程中,90%以上为真题真做的实习形式。产学研结合深入到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起,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确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证;在教学改革方面,采纳了企业专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如:服装专业分流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方面,签定校外实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协议书,学生可进入企业实习,企业也可派技术人员来院讲课或指导实践教学。

73

多年来我院为很多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了急需的师资、技术与管理人员,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乔顿服饰企业有限公司、南京3503工厂、山西3534工厂等。为很多企业进行了技术输出服务。如北京潮海服装有限公司、温州乔顿服饰企业有限公司、邯郸雪驰集团、辛集傲蕾一兰皮业有限公司、巨鹿彩棉服装公司等。通过产学合作教学形式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标准,通过常规教学及校内实训教学过程,基本完成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基本解决了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问题,但非社会性的、单纯的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是不能完全体现职业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学生对企业中生产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及职业流动性没有切身的体验,必然会影响学生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造力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实行预就业制,作为学生就业之前的最后砺练。把学生融于社会,置身于企业之中,最大限度地掌握职业知识与能力。

(3)预就业实习

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与企业签定校企联合协议,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双方可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技术服务等共建项目的组织实施,另一方面企业可向我们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真实社会环境,完成预就业实习的教学任务。通过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形式的双向选择,学生进入企业预就业实习。在实习期间,由企业提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有详细的实习日记,指导教师要有评语,实习结束时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签定就业协议书是预就业实习的成功标志之一。

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预就业实习及就业方面,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品牌、不同功能的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岗位,提供了广泛的就业空间。

五、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双证书、双起点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率先实施对口招生,中、高职教育对接、教学质量有保证

1991年国家教委与总后勤部在对我院试办高职的联合批文中,针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招生对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我们承担探讨高职教育模式的试点任务,也明确了“三校生”、“双起点”、“双证书”的具体任务。当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作为高职试点专业,率先实施对口招生,成为我国最早实施对口招生的专业。同时受河北省考试院委托,从1991年至今,一直由我院负责河北省服装专业对口招生的技能测试。围绕中职生源对口专业课程与职业核心技能水平,确定命题方案,制定应知(笔试)、应会(技能)考核标准,集中组织入围出题。

74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与以“知识本位” 为办学理念,以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职业,后者强调的是专业。因此高职的入学特征也应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特征的层面看,高职院校的生源应既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又达到中级技术(操作)等级的要求,教育对象有较高的双起点,高职教育质量才有保证。

2. 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纳入必修课,实践教学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密切结合

“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我们在双证书教育模式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密切结合,被确定为代表学生核心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学被纳入教学计划必修课范畴,做到核心能力考核人人过关,只有获得相应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理论方面达到专科层次,才能拿到毕业证。1993年,在总后勤部组织召开的教学计划审定会上,我们的教学计划得到了来自全国高职界21名专家的肯定。

3. 首开在校生技术等级考核先例,奠定“双证书”制度基础

试点专业建设之初,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当时技术等级的考核仅针对企业职工,为解决在校生技术等级考核问题,学校积极与省、市有关部门协商,得到了大力支持,首开在校生技术等级考核先例,1994年第一批毕业生技术等级考核由劳动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核、发证。1994年首批毕业生就有3人通过7级考核,一人通过8级(当时国家实行的是“八级工”体制,后被规范为初、中、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目前我专业还在要求必须获得代表专业核心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服装设计定制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考取高级设计人员等相关证书。目前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早已经达到100%。

(二)单元模块制、整体目标式的教学模式

是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形式。以单元模块划分课程内容,经过若干个不同单元模块和多阶段的学习之后完成整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根据专业不同单元模块的组成形式也有所区别。这里以服装专业为例。

对应企业运作程序,服装专业的课程划分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图与样板、服装制作工艺、被服工程学等,而服装款式则是由不同的服种组成。根据课程的不同和任课教师的不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教师分别单独讲授或者训练各自的内容,学生会感觉知识零散,不会很好地融会贯通。如果把各自独立的内容协调归纳于某个产品项目的模块,组成一个按照产品产生程序排列的知识单元,由各知识单元按时间顺序排列形成教学程序骨架,使之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将极有利于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培

75

养。具体方法就是把同一个产品的设计、样板制作、样衣制作、技术文件制作、生产组织、品质管理等内容,由不同的教师围绕同一个产品在同一个时间单位内讲授和练习,这些分散的知识就有了一个可以相互印证的核心。每一个服种形成一个课题的单元模块,囊括各类服种,最后达到整体目标的统一。

单元模块建成后,按照从易到难的习惯顺序,排列为学期主干课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主线,按年级进度逐渐加大单元模块知识含量,教学内容始终不脱离生产实际。如同一个自行车环形链条,当因为需要去掉其中的某个单环节时,仍然可以衔接为一个完整的环形。

这样的模块组成,可以达成知识与能力的横向连接和纵向贯穿,用教学计划中具体的每一个产品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融为一体,是一条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组织形式。

针对单元模块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三)“2+1”专业分流教学模式

200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入选第一批国家试点专业我们更加注重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先进与对社会的适应性,因此我们在举办中日澳服装教育比较研究的同时,召开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议,与国外服装专家、教授共同深入研讨服装市场人人才需求的走向,及与之相适应的服装教育教学模式,当时中国工业设计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服装会馆董事长李英杰先生、河北大田洋服服饰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卓军先生及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古川云雪先生、澳大利亚服装专家凯斯女士等国内外与会专家,针对不同服装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的特征,及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也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服装样板及工艺技术,对同时具有策划、产品设计、管理76

营销能力及能够利用CAD 解决服装设计、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人才的需求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会后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现代I 型、T 型、π型[1]人才的分类,发现I 型学生一生都会在其专业领域内工作,但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微小变化的伤害;π型学生将是最稳定最灵活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群体,这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即服装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专业面窄,职业岗位覆盖面不够,学生就职后发展后劲不足,专业面宽又不可能被放在重要岗位上的矛盾。所以为满足服装产业对人才需求目标的巨大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性举措。我们还在专业建设改革过程中,以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为指导思想,改革传统专业模式,采取“2+1”第三年分流的专业结构形式组织教学,即在第三年分流出服装设计专攻方向、服装技术专攻方向、服装管理与营销专攻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延伸专业内涵。实施“2+1”第三年分流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专业面窄适应性差、专业面宽而无专长人才不被重用等矛盾,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具有较强市场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

开展订单式培养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又一特色。通过订单式教学的开展 ,学生在入校前或一入校就明确了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使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1、以就业为导向,同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

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预就业实习及就业方面,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建立了校企的互信,学生就业有了保障。

同企业签定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从终端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落脚点,但就业岗位、数量、人才规格、能力与岗位之间的差距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就业质量。因此,通过与企业签定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共同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了将来所要就职的企业与岗位并获取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培训,是从源头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同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是首要前题。把校企关系以基地的形式和订单式培养合作伙伴的形式固定下来,是建立人才供需关系的有效途径。

2、订单式教学的开展

首先选择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签定订单式或准订单式(意向

型)人才培养协议书,由企业提供岗位与数量以及标准、要求。各专业根据签定的订单式培养协议书,整理归纳出所需的岗位与数量,并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要求制定订单式教学班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整体培养方案。然后选定被培养对象,同被培养[1] I 型学生仅有一个专门化领域,其基础知识面窄而有限;T 型学生也仅有一个专门化领域,但具有更宽的基础知识面和更广阔的见解;而π型学生有一个以上的专业领域以及更广阔的知识面和广阔的见解。

77

的学生签定协议。使学生一入学就明确了将来的就业企业与岗位。

在订单式教学的开展中应注重对通用知识与能力的分析与提炼、对专项岗位能力的重点培养以及遵循学校教学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岗位适应性实习,通过多次让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和一系列的教学组织最终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在订单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商,企业以设立企业奖学金的形式鼓励学生的学习。

目前我们已同温州乔顿、北极鸥、迪奈尔、邯郸雪驰集团、北京的天釜、北京世气圣地、顺思童、朗昆服装有限公司、珠海心华制衣、苏州三大制衣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定了订单培养协议书。

六、学生教育管理与素质养成教育

我们把学生看作学校精心“塑造”出来的产品,学生的职业能力看作为“产品”的质量,而关键能力与品德修养则是产品的附加值,能力强、素质高、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因此我们把学生关键能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着重通过军队院校育人特色的保持和发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学风校风建设、各教学环节中职业规范的贯彻和实践教学场所职业氛围的建立等环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顽强的意志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团结协作精神、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等,构筑立体全方位的育人平台。

1.军队院校育人特色的保持和发扬

学院有着二十几年的军队办学历史,形成了一些军队院校育人的特色,以入学军训教育为起点,以坚持执行一日生活制度为主线,从早操、内务、上课、晚自习到就寝等生活与学习的全过程,强调时间上的秩序化,制度的有序严谨规范化,渗透军队院校管理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明的组织纪律,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准军事化作风,创造磨炼学生意志、锻炼心理耐力的环境,构建利于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行为规范养成的空间,达到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培养,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职业品德修养的养成,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的要求,因此,学院将这些特色作为优良传统继续保持和发扬。

2000年,学院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导思想,在保持和发扬军队院校育人特色的同时,实行体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带班员制度。带班员从学生中挑选,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一个学期,在新生入学学期充当分管干事的助手,担任分管班级的指导小教员,任务有完成新生的军训任务、协助分管干事完成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新生入学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协助分管干事指导所分管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带班员制度对实践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锻炼提高自身能力效果显著。

2.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78

学生教育管理,实际会达到两级目标,一是管理者的目标,另外是被管理者的目标。人性化管理突出的特征是强调被管理者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利益进行和展开,并善于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学生就业所必需具备道德修养的养成、完善人格的锤炼,在于学生的适应能力、将来的技能与知识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服装专业,就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教学育管理的全过程,首先统一新生第一节专业课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课,传递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品德修养要求标准的信息,讲授职业规范、相关操作规程与安全意识等内容。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明确了我们教育管理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为满足他们就业及将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之后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企业、行业等资深专家进行职业德育、企业文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素质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对素质、品德教育的认识,创造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良好互动环境。聘请企业、行业等资深专家进行德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及素质教育讲座

在教育形式上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上网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关键能力。充分利用早操、升国旗、运动会、庆七•一系列活动、开学典礼、元旦晚会等学生大型活动的舞台,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策划、组织和指挥能力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利用这些载体,陶冶情操,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由此服装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真正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形成了以关键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为核心、凸显人性化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3.学风、校风建设

严谨的学风、良好的校风会对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学院始终将学风、校风建设当作学院的“灵魂”来抓,坚持“以制度建设为立足点,以强化管理为突破口,以加强正面教育为平台”的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做法。

学院建立健全了评优制度和奖学金制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规范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评教活动的开展营造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既充满爱心,又从严管理。在授课、批改作业、监考、阅卷等教学环节上严格把关,杜绝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不良现象。

4.教学环节中职业规范的贯彻和实践教学场所职业氛围的建立

79

学院在各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职业规范的贯彻和职业氛围的建立。如职业道德、文明礼貌法律意识、劳动意识等,通过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德育课堂教育、法律基础课、公益劳动课等教育方案都体现在教学计划中;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德育、语文、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即包含了基础能力教育也融进了道德修养教育,达到了素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目的;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层次较高的专业竞赛,如服装系各专业参加的中国国际师生服装设计大奖赛、新丝路、CCTV 模特大赛、河北省服装文化艺术节、康奈杯鞋靴设计大赛等,获奖率高,鼓励学生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专业作品和论文,发表率高。达到了既补充了新知识,又提高了综合素质的目的。

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模拟生产管理实习形式,直接引入和使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企业文化、岗位能力项目要素的标准与科学的管理机制。如引入了河北省新集凯隆制衣服装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部长、设计师等岗位能力要素,即开发部部长及设计师等所具备的岗位素质、岗位职责、岗位作业指导书的标准等,并将其渗透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确这些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要素与标准和主动接受这些能力与素质的训练。在这种与市场完全接轨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知识与技能的 “迁移”能力。同时由于大型品牌企业及外企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修养准则的引入,和按着行业规范、工作职责的要求实施管理,使学生感受团结合作与诚实守信、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等,对企业发展、个人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职业素质养成的良好空间,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之间的0距离对接。

5. 同时我们在学生内务、理论与实践教学场所的管理过程中,导入5S 管理手段,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教养)是现代较先进的管理手段,整理:物品文件的清理;整顿:对所清理文件物品的放置方法的标准化、体系化,即定位管理。清扫:是工作的一部分,清扫时间、方法、责任标准化。清洁:在维持上述3S 的状态下,保持工作场所、生产现场的卫生清洁。教养: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规章制度等。旨在于达到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日常养成的目的。

七、毕业生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有说服力的就应该是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为一种衡量教学质量的量化指标,所以我们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为核心、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严把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关,严把教学质量关,严把素质教育关,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以生源质量保障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指导、职业化、信息化、企业参与指导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同时我们本着稳定老客户,开辟新渠道,立足军工企业、省内周边企业,深入市80

场调研,与服装商会、协会等建立联系,构建全国范围的老毕业生信息网络,充分利用老毕业生自身的影响力,开辟京津、沿海、长江、珠海三角洲南方及北方人才市场,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范围,密切企业关系,建立长期稳固人才需求关系,全面启动预就业机制,最终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招生——教育教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循环。

多年来企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等都给与了较高评价,毕业生社会声誉及认可度较高,因此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还大有供不应求的趋势,甚至于提前一年与我们签定次年的用人意向协议,如目前已经预订了2006届毕业升500余个岗位的意向协议。并且学生就职企业品牌率高、岗位质量高、学生后续发展速度快。

八、专业特色

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创办,以军需企业做根基,具有深厚的企业背景;而面对时代的挑战,专业发展实现了立足军需企业及河北,同时拓展全国企业环境,树立面向全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的大服务意识。

2. 借鉴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教育理念,注重与国际高职教育理念的融合。全体教职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度高,并能够体现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3. 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紧紧围绕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第一任岗位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英语、 IT等基础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开创性地重构“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齐头并进、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确定以成熟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进行课程的优化整合,实现课程综合化。

“双证书”、“双起点”、 “单元模块、整体目标式” 、“2+1”专业分流、 “订单式”等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体现了能力本位、贴近市场、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灵敏度高,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率、符合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的特征。

4. 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具有超前性,设备先进跟踪技术前沿;实践教学环节贴近市场,人才培养过程对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反应的灵敏度高。模拟生产管理实习,接受了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全过程训练,构建了一个适合学生关键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的良好空间;从市场到市场的教学组织过程,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标志,达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对人才需求接近0距离对接。

5. 素质养成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全过程,着重通过军队院校育人特色的保持和发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学风校风建设、各教学环节中职业规范的贯彻和实践教学场所职业氛围的建立等环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顽强的意志

81

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团结协作精神、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等,构筑立体全方位的育人平台。

九、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 拓展专业技术内容,满足市场需要,保证相对应的知识及能力结构快速反映到教学内容当中。如:内衣的设计与制作等,给服装专业学生带来了更宽泛的就职机会,更重要得是满足中国内衣产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建立更加快速的信息反应机制,使专业教学时刻跟踪行业发展前沿,保持超前性。

2. 相关CAD 应用能力的资格证书考核,目前在我国还未规范和普及,面对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遍使用,我们要加大教学力度,同时创造机会尽快开始实施CAD 应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

3. 国内、国际尖端技术信息和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在教学中的快速反映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 本专业的输出“产品”与各品牌企业的要求与相关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应加强订单式教学模式的培养力度。

5. 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双语” 、“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更加优化师资队伍。

十、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未来5年内,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满足教学与就业需求、设施先进、规模强大、管理规范、开放型的国内一流的服装产业中心。

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就业面,使毕业生就业信息库达300至500家。

3. 继续完善“2+1”分流教学模式。

4. 全面开展订单式培养教学,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零距离对接。

附件一、服装系职工花名册及师资情况一览表

附件二、服装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附件三、服装系教材建设

附件四、服装系专任教师部分教科研情况一览表

附件五、服装系部分学生获奖情况一览表

附件六、服装系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8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打分表

15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评打分依据表

153

154

155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说明:本方案二级指标共15项,其中特控指标3项,重要指标9项。评估标准给出A 、C 两级,介于A 、C 之间为B 级,低于C 级的为D 级。评估结论分为示范专业、有特色专业、没有称号三种,其标准如下:

1.示范专业应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全部二级评估指标中,A ≥10,C ≤2,D =0; (2)特控指标均为A ;

(3)重要指标中,C ≤1,A ≥6; (4)有专家组确认的特色或创新项目。

近两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排序1/3者不能评为示范专业。

2.有特色专业应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全部二级评估指标中,A+B≥12,D =0; (2)特控指标中,A ≥2,C =0;

(3)重要指标中,C ≤1,A+B≥8,其中A ≥4; (4)有专家组确认的特色或创新项目。

近两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平均水平者不能评为有特色专业。

3.没有称号 为达到上述标准的。

4.先对分析考查内容进行评价,据此给出二级指标等级,A=5,B=4,C=3,D=2分,再将大项内二级指标分值乘以权重后相加得到大项分值,按区间评定大项等级:优秀:4.5-5分;良好:3.5-4.4分;合格:3-3.4;不合格:3分以下。

168


相关文章

  • 21.电力工程设计阶段的划分规定
  • Q/NRTL 南瑞天利(福建)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标准Q/NRTL-3.030-001-2011电力工程设计阶段的划分规定 Power engineering design stage division 2011-7-30发布2011-08-0 ...查看


  •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监理规划规范本
  •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阶段 监理规划示范样本 黑龙江电力工程建设监理部 2009年5月 Q/23-GH(Z')xx-200x 工程 监 理 规 划 黑龙江电力工程建设监理部 监理站 200x年xx月xx日 建 设 单 位(章) 审 查 确 认 2 ...查看


  • 最新通讯工程设计与管理专业实习报告
  • 通讯工程设计与管理 专业实习报告 学 院: 专 业: 通讯工程设计与管理 学生姓名: 杜青道 学号: 14880121 指导教师: 杜晓峰 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 2016年5月10日 本范文适合所有通讯工程设计与管理专业实习报告,首页不 ...查看


  • 民用机场建设管理规定--总局第129号令
  •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令 第 129 号 <民用机场建设管理规定>已经2004年10月12日中国民用航 空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局长杨元元 二○○四年十月十二日 民用机场建设管理规定(民航总局令 ...查看


  • 关于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岗位职责的规定
  • 关于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岗位职责的规定 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明确总监和专业监理师的岗位职责,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监理服务水平,特制定此规定. 一. 基本规定: 1. 监理工程师开展监理工作应以"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和 ...查看


  • 单位(子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名称:          (章) 质量监督注册号: 验收日期: XX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监制 (本报告一式五份,建设.施工.监理.备案.消防各一份) 工 程 概况 工程名称 工程地址 工程类型 □1.建筑工 ...查看


  • 监理质量管理工作制度
  • 目录 一.监理部(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岗位职责„„„„„„„„„„1 二.(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职责„„„„„„„„„„„„„„„ 2 三.监理组织结构图„„„„„„„„„„„„„„„„„„„„3 四.单位工程质量控制程序„„„„„„„„„„„ ...查看


  • 水利工程师中级职称评定评审条件及试行条例
  • 关于2011年水利工程师中级职称评定评审条件及试行条例1 (一)专业理论知识 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初级专 ...查看


  • 幕墙验收资料表格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MQ:建筑幕墙部分)档号档案馆代号案卷题名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密 级 共 卷 保管期限 第 卷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编印江 苏 省 建 设 厅 文 件苏 建 质(2002)332 号关于统一使用"建筑工 ...查看


  • 钢结构厂房监理规划
  •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1 1.工程项目概况„„„„„„„„„„„„„„„„„„„„„1 2.监理工作范围„„„„„„„„„„„„„„„„„„„„„2 3.监理工作内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