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的慈孝文化 中华慈孝网

宁波江北区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孝”的传说

江北的慈孝文化原始母本是董孝子——董黯的传说。董黯是西汉江都相董仲舒的六世孙,家住宁波城北慈湖北岸的谈妙涧,自幼失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董母病重,对儿子说:想喝娘家的大隐溪水。董黯一听,立即前往大隐挑水救母,一天又一天……不知是水的甘冽沁入母亲的心田,还是儿子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天天喝着儿子挑来的大隐溪水的董母终于转危为安。之后,董黯在田间锄草,忽然从地下冒出一股清水,像泉涌一样,这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甜,犹如大隐的溪水。董黯就地掘土为井。乡亲听说此事,纷纷称赞是董黯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而董黯回答,是母亲的慈爱感动了天地。董家的邻居王家母亲常与董母黄氏聊天,一次聊到自己的身体,说:“我吃穿不愁,就是身体不如你好,不知为什么?”黄氏说:“这是儿子待我孝,儿子孝,我的心情好,身体自然就好了。”王母听后,回家告诉儿子王寄,希望儿子能像董黯一样孝敬母亲。没想到王寄非但没有听进去,反而趁董黯外出之际将黄氏打成重伤。董黯回家见状,跪在母亲床前痛哭,说:“都是儿子不孝,让母亲遭此大罪”。黄氏说:“不怪你,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不久,黄氏含恨去世。董黯悲愤交加,他想立即去报仇,但想到王母只有王寄这一个儿子,如果现在杀死王寄,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他又于心不忍。终于等到王母去世,董黯砍下王寄的脑袋,祭于母亲墓前,即去官府自首。

汉和帝听说了董黯报仇杀人的事情,觉得其孝行卓然可嘉,便于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五日,发了一道《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这样,就产生了“甬上孝子第一人。”乡亲们以董孝子为骄傲,人们将董黯挖的那口土井命名为“孝子井”,将土井上游的渠水,也就是董黯居住的那谈妙涧取名“慈溪”。之后,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先后提笔撰文,留下自己对董孝子赞颂的心迹。虞翻的《孝子董公赞》写道:“往者孝子句章董黯,尽心色养,丧致其哀,音身林野,鸟兽归怀,怨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着。”南宋景定三年状元方山京的《吊董孝子井》曰:“古井千年尚著名,只缘慈孝不胜情。碧烟自好浓霜白,何必溪流擅独清?”在众多赞扬声中,最具实质意义的可能是房琯的一项决策了,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拟迁城规划时,选址在与孝子井一山之隔的浮碧山南边,又将原城山渡时的“句章县”改名“慈溪县”。

一个人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一个人的孝行影响了古城。受董孝子的影响,“邑有董孝子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事旧矣”,之后的慈城,又涌现了唐孝子张无择,宋孝子孙之翰。

据传,唐代张无择立官为民,廉洁奉公,后因父亡,他弃官奔丧,并在父亲坟墓边搭建草棚相伴,读书养性,有泉水从草棚旁涌出,有灵芝生长在溪边,人们称赞是孝行感动天地。因有张孝子的孝行,慈城流传开了孝顺井的传说。

宋代的孙之翰侍母极孝。母亲病重时,他日夜侍奉以至昏厥。宁波知府赵伯圭大为感动,问他为何如此,他只言心中惟有母亲,只想救活母亲。

因为有了三孝子的孝行,历史上的慈城还被命名为“三孝乡”、“三孝镇”和“孝中镇”。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孝”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累积的一条光芒万丈的人性准则。在董孝子的影响下,慈城历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孝子孝女,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慈孝文化形态。1957年,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在慈城周边拍摄了十多座碑坊,其中的三座孝子坊诉说了孝敬、孝顺、代父受难等不同主题的孝子故事。以孝而名的“三孝乡”,随着时代发展,其慈孝文化有了不同的内涵。

“慈”的传播

众所周知,自汉代以后,中国慈孝文化强调子(女)孝,而相对忽视了父(母)慈。从人性的角度看,单向流程式的慈孝文化,如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似乎有点残酷,而在慈城,人们继承了先秦儒家“父(母)慈子(女)孝”的文化传统,始终强调父(母)子(女)之间的双向对流关系,如《四明桂氏家谱》的家训有这么一条:“为卑幼者固当尊敬长上,而长上者又当爱惜卑幼,切不可加以无礼之事。”

在历代的慈母中,最富有戏剧情节的是三娘。三娘是慈城谁家的母亲因传说版本不同而不同,但主题却一样,那就是三娘是慈祥的女人。宁波俗语曰:“六月的日头,后娘的拳头”,作为后母的三娘却给予儿子倚哥春天般的母爱。不说三娘为维持生计而披星戴月忙于织布,就说面对每日叛逆白眼的倚哥,三娘不知吃了多少苦呢,但她照样孜孜引导倚哥奋发读书以振家业……三娘的慈爱,使倚哥终于浪子回头,并在科场折桂。

据传,现在慈城冯岳彩绘台门旁的三娘井诉说的就是三娘教子的故事。而且三娘教子后被搬上舞台,成为一传统戏剧。

旧时的家庭,三世同堂较为普遍,四世甚至五世同堂也不稀罕。慈城人强调父(母)慈子(女)孝的同时,还时刻提防因过度宠爱养出逆子,《拗孟公的传说》是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一个教本,这也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妇中年得子溺爱儿子的故事。故事通俗易懂,告诉人们“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

慈城的大家望族常把家训记录于各自家谱之首,如桂氏的家训曰:“为祖者要拣择好先生教子孙,初教《三字经》、《状元诗》、《社诗》,次读《孝经》……”

自唐开元起至1954年,1000多年间,慈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作为当时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慈城还有“家诗户书,科第相继,甲于东南”的风尚。慈城是宁波府首开县学之地,私塾也相当发达,到清光绪年间,慈城的冯氏、董氏、陈氏等12个家族创办了14所私塾。这些私塾不仅招收自家子孙接爱启蒙教育,还招收外族求知学子读书。书法大师沙孟海就是从鄞县到慈城冯君木的私塾读的书,他曾回忆说:“我是山村孤童子,负笈到城中。受先生知遇,奖掖逾恒。1919年秋,招我住入他家西偏小轩,亲自督课。”因为有良好的教育,慈城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美誉,一个小城考出了500多位进士。

董孝子的遗风,更使这块古老的大地流淌着温馨的慈孝颂歌。在慈孝名册中,记录着一个名叫冯元仲的孝子。慈城冯氏素有名硕相望之称,冯元仲因淡泊名利而隐居城东的汤山,并筑堂采药,以卖草药为生。汤山草堂边有一望烟楼,冯元仲每天早起就要登楼向城里眺望,如无炊烟者,他都会施舍银米。自古读书人多贫寒,于是他的汤山草堂常常成了穷秀才们的客栈,有一书生携母在草堂内住了数年,一年除夕,他实在无颜再居,就悄悄陪着母亲下了山。元仲知晓后,连夜追回这对母子,还烧了热气腾腾的腊肉年夜饭款待。

与冯元仲一样,慈城人似乎都愿意接过慈孝的接力棒,通过自己的行动,又将单纯的孝行演绎成崇高的博爱。如今,慈城老人还记得“云华堂”、“宝善堂”两个慈善机构。

由翰林杨泰亨创办的云华堂历时半个多世纪,作为民办的慈善机构,一直靠乡贤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得以生存。云华堂收养弃婴、孤儿和孤老,还兼办有200位学生的小学。人们牢记着有功于云华堂的人:秦润卿、秦子敬、董恒祥、陈章夫、叶志康,还有一位名叫陈芝霖的老人。陈芝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徒步往返十多公里,到云华堂帮助堂内的老少。陈家子孙先后移居上海后,陈芝霖不愿随晚辈同行。为了行善,这位老人自学中医,熟读《本草纲目》等医书,收集了许多民间土方、偏方,调制了不少膏药,为无力求医的邻里乡亲治病……

因为博爱,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的慈城人,无论他们身居何地,离家乡有多远,慈城似乎是他们摘不断的根,一旦赚了钱,他们就不会忘记家乡,就想着为乡亲们做一些善事、好事。慈城现有三所百年学校——慈湖中学、中城小学和崇本学校,这是乡贤们创办的民办学校,还有保黎医院——全国第一所引进X光机的民营医院;普迪小学——创办于二十世纪初的“民工学校”……这里凝聚着历代慈城孝子的慈善之心。

慈城的别称为慈水,还有慈江、慈湖。慈城因董孝子的孝行而得名,又因众多孝子的慈善之举而传播。正因如此,2008年1月10日,江北区被命名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

“爱”的传承

董黯被皇帝敕封为孝子以后,孝名从慈城传到了宁波。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在宁波的祖关山建董孝子庙以作纪念。明朝洪武四年,董黯被敕封为“董孝子之神”,并于每年六月六举行祭祀,以弘扬孝道。这样,祖关山成了宁波第一个慈孝文化的传承地。

与祖关山同样蕴含慈孝文化的另一地名是江东区的惊驾桥。惊驾桥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当年康王赵构,一路被金兵追杀着逃到明州,在骑马路过此桥时,马突然受惊,将赵构从马上摔下,从而得名。另一版本说是因乾隆皇帝寻父而得名。旧时的宁波城厢,有座孝闻坊,这是表彰宁波的另一孝子杨庆性而建。

2004年12月,江北境内的傅家山遗址出土了象牙雕鹰头器,这是宁波先民对鸟类崇拜的实物。宁波民间传说中的不少故事是借鸟来流传的,比如《念娘鸟》、《哭爹鸟》、《怨鸟》、《竹杠鸟》等,以动物喻人,是希望借此来实现教化功能。在江北的庄桥街道流传着《敲破猫饭碗》的传说,故事在太婆、婆婆和孙媳妇三代女人间展开。自古婆媳关系难处理,三代两对的婆媳关系更是微妙,太婆年老卧床生病时,婆婆不孝,常用一只猫吃的碗盛饭给太婆。太婆过世了,孙媳妇敲破这只猫饭碗,简单的故事,却道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

宁波人的中秋节是八月十六。宁波人的中秋节为什么与众不同呢?传说有三个版本,第一,宋代宰相史弥远因工作无法及时赶回鄞县老家过节;第二,明朝工部尚书赵文华因浙江沿海的大潮汛,回慈城老家路上顺便视察而耽误;第三,慈城老百姓同情小康王赵构落难而延迟一天。这三个民间传说,不管哪个版本,差不多都蕴含着慈孝文化固有的“爱”的内涵。

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在慈城发源,又能在宁波大地上广为传播、传承,这是因为宁波是个充满爱心的城市。爱,是传承慈孝文化的土壤。

作者:未知 来源:宁波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5日

宁波江北区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孝”的传说

江北的慈孝文化原始母本是董孝子——董黯的传说。董黯是西汉江都相董仲舒的六世孙,家住宁波城北慈湖北岸的谈妙涧,自幼失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董母病重,对儿子说:想喝娘家的大隐溪水。董黯一听,立即前往大隐挑水救母,一天又一天……不知是水的甘冽沁入母亲的心田,还是儿子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天天喝着儿子挑来的大隐溪水的董母终于转危为安。之后,董黯在田间锄草,忽然从地下冒出一股清水,像泉涌一样,这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甜,犹如大隐的溪水。董黯就地掘土为井。乡亲听说此事,纷纷称赞是董黯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而董黯回答,是母亲的慈爱感动了天地。董家的邻居王家母亲常与董母黄氏聊天,一次聊到自己的身体,说:“我吃穿不愁,就是身体不如你好,不知为什么?”黄氏说:“这是儿子待我孝,儿子孝,我的心情好,身体自然就好了。”王母听后,回家告诉儿子王寄,希望儿子能像董黯一样孝敬母亲。没想到王寄非但没有听进去,反而趁董黯外出之际将黄氏打成重伤。董黯回家见状,跪在母亲床前痛哭,说:“都是儿子不孝,让母亲遭此大罪”。黄氏说:“不怪你,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不久,黄氏含恨去世。董黯悲愤交加,他想立即去报仇,但想到王母只有王寄这一个儿子,如果现在杀死王寄,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他又于心不忍。终于等到王母去世,董黯砍下王寄的脑袋,祭于母亲墓前,即去官府自首。

汉和帝听说了董黯报仇杀人的事情,觉得其孝行卓然可嘉,便于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五日,发了一道《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这样,就产生了“甬上孝子第一人。”乡亲们以董孝子为骄傲,人们将董黯挖的那口土井命名为“孝子井”,将土井上游的渠水,也就是董黯居住的那谈妙涧取名“慈溪”。之后,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先后提笔撰文,留下自己对董孝子赞颂的心迹。虞翻的《孝子董公赞》写道:“往者孝子句章董黯,尽心色养,丧致其哀,音身林野,鸟兽归怀,怨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着。”南宋景定三年状元方山京的《吊董孝子井》曰:“古井千年尚著名,只缘慈孝不胜情。碧烟自好浓霜白,何必溪流擅独清?”在众多赞扬声中,最具实质意义的可能是房琯的一项决策了,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拟迁城规划时,选址在与孝子井一山之隔的浮碧山南边,又将原城山渡时的“句章县”改名“慈溪县”。

一个人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一个人的孝行影响了古城。受董孝子的影响,“邑有董孝子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事旧矣”,之后的慈城,又涌现了唐孝子张无择,宋孝子孙之翰。

据传,唐代张无择立官为民,廉洁奉公,后因父亡,他弃官奔丧,并在父亲坟墓边搭建草棚相伴,读书养性,有泉水从草棚旁涌出,有灵芝生长在溪边,人们称赞是孝行感动天地。因有张孝子的孝行,慈城流传开了孝顺井的传说。

宋代的孙之翰侍母极孝。母亲病重时,他日夜侍奉以至昏厥。宁波知府赵伯圭大为感动,问他为何如此,他只言心中惟有母亲,只想救活母亲。

因为有了三孝子的孝行,历史上的慈城还被命名为“三孝乡”、“三孝镇”和“孝中镇”。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孝”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累积的一条光芒万丈的人性准则。在董孝子的影响下,慈城历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孝子孝女,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慈孝文化形态。1957年,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在慈城周边拍摄了十多座碑坊,其中的三座孝子坊诉说了孝敬、孝顺、代父受难等不同主题的孝子故事。以孝而名的“三孝乡”,随着时代发展,其慈孝文化有了不同的内涵。

“慈”的传播

众所周知,自汉代以后,中国慈孝文化强调子(女)孝,而相对忽视了父(母)慈。从人性的角度看,单向流程式的慈孝文化,如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似乎有点残酷,而在慈城,人们继承了先秦儒家“父(母)慈子(女)孝”的文化传统,始终强调父(母)子(女)之间的双向对流关系,如《四明桂氏家谱》的家训有这么一条:“为卑幼者固当尊敬长上,而长上者又当爱惜卑幼,切不可加以无礼之事。”

在历代的慈母中,最富有戏剧情节的是三娘。三娘是慈城谁家的母亲因传说版本不同而不同,但主题却一样,那就是三娘是慈祥的女人。宁波俗语曰:“六月的日头,后娘的拳头”,作为后母的三娘却给予儿子倚哥春天般的母爱。不说三娘为维持生计而披星戴月忙于织布,就说面对每日叛逆白眼的倚哥,三娘不知吃了多少苦呢,但她照样孜孜引导倚哥奋发读书以振家业……三娘的慈爱,使倚哥终于浪子回头,并在科场折桂。

据传,现在慈城冯岳彩绘台门旁的三娘井诉说的就是三娘教子的故事。而且三娘教子后被搬上舞台,成为一传统戏剧。

旧时的家庭,三世同堂较为普遍,四世甚至五世同堂也不稀罕。慈城人强调父(母)慈子(女)孝的同时,还时刻提防因过度宠爱养出逆子,《拗孟公的传说》是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一个教本,这也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妇中年得子溺爱儿子的故事。故事通俗易懂,告诉人们“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

慈城的大家望族常把家训记录于各自家谱之首,如桂氏的家训曰:“为祖者要拣择好先生教子孙,初教《三字经》、《状元诗》、《社诗》,次读《孝经》……”

自唐开元起至1954年,1000多年间,慈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作为当时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慈城还有“家诗户书,科第相继,甲于东南”的风尚。慈城是宁波府首开县学之地,私塾也相当发达,到清光绪年间,慈城的冯氏、董氏、陈氏等12个家族创办了14所私塾。这些私塾不仅招收自家子孙接爱启蒙教育,还招收外族求知学子读书。书法大师沙孟海就是从鄞县到慈城冯君木的私塾读的书,他曾回忆说:“我是山村孤童子,负笈到城中。受先生知遇,奖掖逾恒。1919年秋,招我住入他家西偏小轩,亲自督课。”因为有良好的教育,慈城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美誉,一个小城考出了500多位进士。

董孝子的遗风,更使这块古老的大地流淌着温馨的慈孝颂歌。在慈孝名册中,记录着一个名叫冯元仲的孝子。慈城冯氏素有名硕相望之称,冯元仲因淡泊名利而隐居城东的汤山,并筑堂采药,以卖草药为生。汤山草堂边有一望烟楼,冯元仲每天早起就要登楼向城里眺望,如无炊烟者,他都会施舍银米。自古读书人多贫寒,于是他的汤山草堂常常成了穷秀才们的客栈,有一书生携母在草堂内住了数年,一年除夕,他实在无颜再居,就悄悄陪着母亲下了山。元仲知晓后,连夜追回这对母子,还烧了热气腾腾的腊肉年夜饭款待。

与冯元仲一样,慈城人似乎都愿意接过慈孝的接力棒,通过自己的行动,又将单纯的孝行演绎成崇高的博爱。如今,慈城老人还记得“云华堂”、“宝善堂”两个慈善机构。

由翰林杨泰亨创办的云华堂历时半个多世纪,作为民办的慈善机构,一直靠乡贤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得以生存。云华堂收养弃婴、孤儿和孤老,还兼办有200位学生的小学。人们牢记着有功于云华堂的人:秦润卿、秦子敬、董恒祥、陈章夫、叶志康,还有一位名叫陈芝霖的老人。陈芝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徒步往返十多公里,到云华堂帮助堂内的老少。陈家子孙先后移居上海后,陈芝霖不愿随晚辈同行。为了行善,这位老人自学中医,熟读《本草纲目》等医书,收集了许多民间土方、偏方,调制了不少膏药,为无力求医的邻里乡亲治病……

因为博爱,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的慈城人,无论他们身居何地,离家乡有多远,慈城似乎是他们摘不断的根,一旦赚了钱,他们就不会忘记家乡,就想着为乡亲们做一些善事、好事。慈城现有三所百年学校——慈湖中学、中城小学和崇本学校,这是乡贤们创办的民办学校,还有保黎医院——全国第一所引进X光机的民营医院;普迪小学——创办于二十世纪初的“民工学校”……这里凝聚着历代慈城孝子的慈善之心。

慈城的别称为慈水,还有慈江、慈湖。慈城因董孝子的孝行而得名,又因众多孝子的慈善之举而传播。正因如此,2008年1月10日,江北区被命名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

“爱”的传承

董黯被皇帝敕封为孝子以后,孝名从慈城传到了宁波。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在宁波的祖关山建董孝子庙以作纪念。明朝洪武四年,董黯被敕封为“董孝子之神”,并于每年六月六举行祭祀,以弘扬孝道。这样,祖关山成了宁波第一个慈孝文化的传承地。

与祖关山同样蕴含慈孝文化的另一地名是江东区的惊驾桥。惊驾桥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当年康王赵构,一路被金兵追杀着逃到明州,在骑马路过此桥时,马突然受惊,将赵构从马上摔下,从而得名。另一版本说是因乾隆皇帝寻父而得名。旧时的宁波城厢,有座孝闻坊,这是表彰宁波的另一孝子杨庆性而建。

2004年12月,江北境内的傅家山遗址出土了象牙雕鹰头器,这是宁波先民对鸟类崇拜的实物。宁波民间传说中的不少故事是借鸟来流传的,比如《念娘鸟》、《哭爹鸟》、《怨鸟》、《竹杠鸟》等,以动物喻人,是希望借此来实现教化功能。在江北的庄桥街道流传着《敲破猫饭碗》的传说,故事在太婆、婆婆和孙媳妇三代女人间展开。自古婆媳关系难处理,三代两对的婆媳关系更是微妙,太婆年老卧床生病时,婆婆不孝,常用一只猫吃的碗盛饭给太婆。太婆过世了,孙媳妇敲破这只猫饭碗,简单的故事,却道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

宁波人的中秋节是八月十六。宁波人的中秋节为什么与众不同呢?传说有三个版本,第一,宋代宰相史弥远因工作无法及时赶回鄞县老家过节;第二,明朝工部尚书赵文华因浙江沿海的大潮汛,回慈城老家路上顺便视察而耽误;第三,慈城老百姓同情小康王赵构落难而延迟一天。这三个民间传说,不管哪个版本,差不多都蕴含着慈孝文化固有的“爱”的内涵。

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在慈城发源,又能在宁波大地上广为传播、传承,这是因为宁波是个充满爱心的城市。爱,是传承慈孝文化的土壤。

作者:未知 来源:宁波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5日


相关文章

  • 慈孝: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 --在慈孝文化公开课开讲仪式上的讲话 许嘉璐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2日   15 版) 很高兴在"2013介休绵山慈孝文化周"之际又来到了介休,来到了绵山.今年来和往年来不一样.不一样的是, ...查看


  • 项目组请示报告
  • 北京圣之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圣文发(2015)函呈字003号 关于"中国民族慈孝林园"项目立项的 请示报告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 年,弘扬中华民族敬老 ...查看


  • 慈孝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1
  • 88888888小学 "慈孝文化进校园"德育活动工作总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本次活动中同学们出现次数最多词汇,"孝心.孝道"的诠释足以证明子与父母.情与责任之间的深层含义 ...查看


  • 2011年妇联总结
  • 2011年翠东社区妇联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们在街道妇联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开展了各种丰富多采的有益活动,充分发挥了妇联作为群团组织的独特优势,现将总结如下: 一.围绕经济建设, ...查看


  • 造价3亿的"华夏第一祖龙"
  • 造价3亿的"华夏第一祖龙" http://luojie.360doc.com  [email protected] [提要] 郑州新郑一私营公司投资3亿,在当地始祖山上建造长达21公里的"华夏第一祖龙" ...查看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张佳男 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3期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是继承 ...查看


  • 古运河文化
  • 古运河文化:打造中国聊城"江北水城 聊城"舟楫如云,帆樯蔽日",兴盛的漕运为其带来400年的繁荣.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沉睡以后,聊城人民重拾当年运河的风采,抓住机遇,利用运河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初到聊城,给人 ...查看


  • 中国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及其现代意蕴
  • 陈延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史料记载尧帝就曾命令舜推行包括"子孝"在内的"五典之教",此后重视孝道教化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孝道文化通过诸种教化途径渗透于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立身处世的人生 ...查看


  • 提单精典案件之泰宇诉华海.宁波外运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01)民四提字第2号 原审上诉人:宁波保税区泰宇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住所地:宁波市冷静街43号太阳公寓1号3E室. 法定代表人:张剑萍,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