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能够灵活迁移运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感知身边民族交融的事例。养成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学习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1 淝水之战

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东晋团结一致,在________与前秦前锋隔岸对峙。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________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________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________;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以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采用两汉、曹魏的________、________等。

影响:促进了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________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________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__________制度。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___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________,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

(一)知识回顾:

1.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2.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曾出现过几次短暂的统一局面?

(二)史海钩沉

1.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 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五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 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 材料二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材料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四: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1.上面的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北方地区出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材料指出这一趋势有哪些表现?如何评价这些表现?

2. 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联系现实生活,想想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三、当堂检测:

1.小明在一次知识竞赛中,遇到一个难题,不知下列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请你帮他作答。( )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实力强盛,因此大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2.“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时代的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3.“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大一

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融合

4.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北魏文官俑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5.(2015·桂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四、课堂总结: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能够灵活迁移运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感知身边民族交融的事例。养成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学习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1 淝水之战

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东晋团结一致,在________与前秦前锋隔岸对峙。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________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________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________;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以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采用两汉、曹魏的________、________等。

影响:促进了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________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________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__________制度。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___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________,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

(一)知识回顾:

1.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2.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曾出现过几次短暂的统一局面?

(二)史海钩沉

1.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 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五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 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 材料二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材料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四: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1.上面的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北方地区出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材料指出这一趋势有哪些表现?如何评价这些表现?

2. 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联系现实生活,想想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三、当堂检测:

1.小明在一次知识竞赛中,遇到一个难题,不知下列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请你帮他作答。( )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实力强盛,因此大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2.“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时代的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3.“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大一

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融合

4.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北魏文官俑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5.(2015·桂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四、课堂总结:


相关文章

  • 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
  • 参考答案 1.B 2.C3.A 4.D 5.B 6.C 7.A8.A9.B10.D11.B12.C13.D15.D16.C17.B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 ...查看


  •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教材复习资料(人教版)
  •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旧)时期 时代) 1. 我国目前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能造工具), 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两 颗牙齿图片) 2. 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北京人遗址,(北京周口店)约70至 ...查看


  •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任崇岳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因融合入汉 ...查看


  • 北方民族大融合
  •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 作者:岳文忠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65 | 更新时间:2004-12-27 | 文章录入:admin ]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 ...查看


  • 汇编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 2011--2012年两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三 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011天津)结合西藏的历史,回答6~7题: 6.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是在 A.汉朝 C.唐朝 B.隋朝 D.清朝 答案:C[来源:www.shulihua ...查看


  •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人教版选修1)
  •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案 (人教版 选修1)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案
  •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七 年级上册 第 四 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 18.19.20 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课型:复习课 (三)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四)教具: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 ...查看


  • 韩茂莉: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 ?作者: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转载自"E史学"公众号 ?"舆地志"专栏编辑:申志锋,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当代政治学认为国家包括三要素,即领土. ...查看


  •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一 梭伦改革 一.历史背景 ㈠改革根本原因: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矛盾的激化 ㈡改革的内因:基伦暴动和德拉古法:矛盾激化的表现(解决危机的尝试) ㈢改革外因和导火线:萨拉米危机(解决危机尝试的影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