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展开图

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梅平乐

【摘要】: 我们处在一个被影视文化包围的时代。当今青少年一代是在电影、电视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影视文化深深地介入了他们的社会化和成长过程,与青少年的交融关系日益紧密。作为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影视文化在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着魔力般的影响。这些被称为是“屏幕育成的”一代青少年,他们很多的价值观念直接来自于长期耳濡目染的影视文化。在吸收影视文化积极影响的同时,青少年也在任由影视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其价值观念产生着误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文化正在校园之外对当代青少年实施着另一种价值观教育。而且这种价值观教育由于影视所先天具有的传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甚至超出了学校的影响力。影视文化中突显的影视暴力、广告霸权、戏说历史剧、虚构的都市剧、偶像剧以及泛滥的游艺节目等负面现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令人担忧的消极影响。影视文化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带来的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价值观念的整体异化。大量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正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的正面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浮出水面,亟需引起教育者和所有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充分关注和研究。 本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现状:影视文化与青少年生活的交融。论文首先从影视文化大众化的传播取向、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和人文化的传播内容三个方面论述了影视文化的丰富意蕴。正是这些丰富的意蕴使得影视文化极具亲和力地介入了青少年的生活。接着从影视文化介入青少年生活的一些调查数据入手,进一步论述了影视文化通过对青少年生活的介入,在一种交融关系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部分,隐忧: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审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逻辑主宰影视运作,精英文化的式微与大众文化的泛滥,逐渐导致影视 文化发展的异化。使影视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媚俗化、平面化等异化 表现。这些异化表现以各种不同形式渗透进影视文化中,本部分对与青少年关系 最紧密的几种影视文化现象从五个方面就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了剖析。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一)影视暴力: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误读;(二)广告霸权: 自由精神的束缚与栓桔;(三)都市剧、偶像剧:华丽的梦中之梦;(四)戏说历 史剧:热闹背后的尴尬;(五)游

艺节目:放逐审美的娱乐狂欢。力求通过对这些负 面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的剖折来唤起人们对此问题的隐忧与反 思。 第三部分,解读: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异化的归因分析。影视文化对青 少年价值观之所以会产生诸多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这与影视文化发展中的异化 有最直接的关系。同时,当我们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时,我们的目光仍不免 要回落到学校价值观教育中来。正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低实效性使其无法先入为 主地控制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从而造成青少年在影视文化的负面信息 面前既没有坚定价值观念的扶持,也没有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更没有理性的价 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因此本部分沿着这种逻辑思路从两个叙述线索展开论述: (一)自身返观:影视文化的异化,(二)聚焦校园: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低实效性。 第四部分,应对: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此部分是在问 题的呈现、反思、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的出路的思考。本部分就以影视和青 少年的互动关系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学校、家庭、政府和 传媒为论述要点,分别就它们有针对性的应对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体。在一个日益开放化、全球化的时代,影 视文化对青少年的渗透和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注影视文化,关注青少年 价值观,相信在学校、家庭、政府和传媒的共同思考和应对下,影视文化能够更 好地扬优去弊、转劣为优,赋予自身更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味与思想蕴涵,青 少年也能够更多地汲取影视文化的丰富营养来建构他们的价值世界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影视文化 青少年 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432

【目录】: 中文摘要2-4 英文摘要4-7 引言7-8 一、 现状:影视文化与青少年生活的交融8-15 (一) 感触影视文化的意蕴8-12 (二) 影视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12-15 二、 隐忧: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审视15-35 (一) 影视暴力: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误读16-21 (二) 广告霸权:自由精神的束缚与桎梏21-26 (三) 戏说历史剧:热闹背后的尴尬26-29 (四) 都市剧、偶像剧:华丽的梦中之梦29-32 (五) 游艺节目:放逐审美的娱乐狂欢32-35 三、 解读: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异化的归因分析35-49 (一) 自身返观:影视文化的异化36-43 (二) 聚焦校园: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低实效性43-49 四、 应对: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49-67 (一) 学校:价值观教育理念的转型与实践的探索50-61 (二) 家庭

:媒介指导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61-63 (三) 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统一63-64 (四) 传媒:人文关怀与技术手段的融合64-67 结语67-68 参考文献68-73 后记73-74

影视与文化传媒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影、电视制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互联网的逐渐发达,影视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影视文化也日益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艺术的重大变革与传播自古以来就是伴随着媒介的改变与革新而产生的,依傍着高科技技术的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流的传播与发展日益革新。新兴高科技技术媒介下计算机、录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媒介理论却发展缓慢,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因此,影视文化研究,尤其是传播媒介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视文化指通过电影、电视方式进行的文化创造。它具有可视性、传播性、及时性、直观性、广泛性等特征。影视文化通过直观明了的方式对人们生活、思想进行直观的再现。通过反映生活、记录事态、构造人类想象、再现历史等具体内容对生活进行反应,让观众从直观化的视听说中得到真实原始的认识和、感受和思考,并且借助高科技的媒介方式使影视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文化的媒介经过纸质、音频、视频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先进成果混同并整合发展后的多层次传播媒介。但至今为止,对文化媒介与传播进行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统筹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通过理论的研究促进传播媒介更先进的变革,我们要及时准确的研究理论知识。 在高科技传媒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近年来影视文化取得了不菲的发展成绩。影视文化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娱乐的更多选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新兴文化传媒的带动下,影视文化呈现出的模拟感、新奇感、刺激感是人们有了对生活更直观本真的感悟和思考,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影视文化中所烘托变现出的炫幻感觉,也是人们在文艺与现实不同的比较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对艺术的体悟感知。例如3D电影技术的成熟,使人们能够在立体的空间中感受《阿凡达》中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立体空灵美,能切身体会式的感知星球大战的科技战争与人类爱情的美丽纯粹。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新型电影媒介方式的成熟,才能将人类心中神圣的想象与对另一个世界的主观念想转化为具体真实的视频介质,能够让人们感触到《艾丽斯梦游仙境》中如痴如迷的仙境,将人类美丽富有

创造的想象化身为真实的可观可看的媒介形式。从这方面来说,在新型媒介的带动下

影视文化日益发展,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相反,影视文化媒介化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面。高科技媒介的发展是电影文化人投机取巧,过重的依托高科技而忽略了人的本真,缺失了必要的人文关怀,使电影文化日益成为科技的拼贴而非人类文明和生活的再现。在这种畸形文化创作思想下,影视文化丧失了人文关怀,成为了科技的炫技。 因此在高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媒介与影视文化的发展要特别注重人文关怀,要贴合实际、贴近生活。影视文化应该反映人们的生活、再现人们的合理想象,而不是新型媒介的混乱拼贴和炫技,避免失去根基成为空中楼阁。几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其紧贴人们生活的剧情、源于生活的笑料、贴近生活的琐碎小事,因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视高潮。作为传媒“领头羊”的影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参照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优势,在借鉴中吸收各种媒介所长,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影视文化制作要考虑人们参与度和互动,增强交流,使文化易于受众,使人们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新型媒介带来的与众不同。例如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就是注重观众与文化人的互动与交流才取得了极高的收视效应。 科技时代的到来必将对影视文化媒介的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契机和发展机会。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媒介会日益成熟,并且会促进影视文化的长足发展。一定意义上, 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媒体艺术正逐渐成为这个社会里普泛的艺术样式,以高科技为支点的影视文化必将显示出作为新事物快速发展的咄咄逼人之势,并且会逐渐成为传媒的领军者,带领传媒走向新的辉煌。

dianyingwenhualunwen

摘要: 电影是导演把对某种感受寄托在电影之上,给予它新的生命,让它伴随着自己的梦而转动。而演员则是给自己赋予了新的身份新的生命,用另一种情感去对待一些的事物,一些感情,一些人。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则像是一个聆听者,去感觉,去虚构地体会一些自己无法触及的情感,去填补自己内心的某种空缺。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丧失人格的人或者事时,会气愤,会咬牙。而面对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或者事,我们会像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心中的某处被触动,这大概便是电影最大的魅力,它能让人去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去抚平自一种综合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电影,也有很多种电影的分类方法,用强灯

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己的情感。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 不论是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还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境遇都证明,我们不宜在电影文化的层面上过多地强调所谓民族的差异性。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特别是在中国电影越来越依靠海外市场来支撑其国际化生存发展的格局下,一味地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会强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乃至抗衡、冲突,起码会加剧不同文化之间原本存在的隔阂与对立,这样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延展,不利于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空间里弘扬与传播中国文化。所以,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影片《我的长征》在表现红军转危为安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再现了血火交汇的湘江之战等重大战役,而且把红军进入彝族区从阴森的铁牢拯救奴隶的情节置放在红军的万里征途中,这样红军既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拯救之师。他们所进行的革命就不只是一种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为天下人民求解放、为所有百姓求平等的崇高的人道主义行为。这种叙事情节对于扩展中国电影的文化心理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确认电影是一种艺术商品、一种文化产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进行电影的创

作。其实,不论是探讨两代人的感情隔膜,还是表现同代人的情感裂变,主流电影中所表述的叙事主题,都应当具备一种能够让观众所喜爱、所认同的文化母题。 相对于电影艺术的个性化表达,电影对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一个更为复杂和久远的事,因为它包括了对大众情感、道德、精神诸方面的无形因素的引导与重构。要改变人的文化态度,特别是要改变群体的文化态度,提升群体的精神文化指数,有些时候要比改变他们的物质生活

更为艰巨、更为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确实任重道远。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

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

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

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家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考虑,主流电影的创作、制作,包括宣传必须整合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之内,而不是使它置之于外。参考文献:《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罗慧生 著 《影视艺术新论》 张凤铸 著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有生命力的国家之一,她没有悠久的历时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作为一个如此年轻又强盛的国家,正是因为没有了厚重的历史的羁绊,融合了多民族的智慧与特色,才使得她在创造一途上,走的比别人更远。 在这个日渐数字化得年代,电影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一项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美国电影所具有的独特生命力与创造性,使其在世界电影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使得个人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

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孤独的英雄并不完整,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哪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爱情的影子。完美的爱情与家庭更是美国电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笔。诸多经典如《泰坦尼克号》《当幸福来敲门》《拜见岳父大人》都充分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永恒与伟大。尤其在911事件以后,美国人彻底改变了生活人生观念,他们相信:爱与亲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家庭是最温暖的所在。所以,讲述爱情与亲情的电影无疑有着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神奇力量,这类型的电影往往更有亲切感。 随着信息爆炸的逐渐加剧,美国电影利用其独特的生命力,逐渐吸取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元素与演艺界人才。有如同《花木兰》式的中国传统故事,也有类似《功夫熊猫》等经典中国元素的形象塑造,美国电影将这些小众元素加以包装推广,让来自各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从而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这种蚕食他国文化并予以改造与加工的方式为美国电影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也为出产科技型的大片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电影的吸取性与包容性让题材和内容多元化,这也使美国电影在全球影视界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能够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美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促使了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大大增加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美国电影奇幻和梦幻的特点,以及豪华、绚丽的表现形式,打造了一部又一部传奇科幻的影片:《侏罗纪公园》《珍珠港》《阿凡达》等此类影片不仅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全球影迷回味无穷。由此看来,科学技术在美国的电影中发挥了超凡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电影作为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无疑是展现一个国家特点与大众口味的最好口径。美国电影虽然在表现形式与阵容上无懈可击,但过于自我的民族特色让电影的内容偏向于单调的个人主义。美国电影热衷于拍摄全球性的主题,如自然灾害、全球安全、人与自然、畅想未来等等,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些大片仅限于通过造成视觉上的震撼来刺激观众的神经,主题思想也在英雄和拯救世界之间循环打转,过于简单直白和表面化,缺少一些深沉的积淀与内涵,很难到达人类内心深处,更使英雄显得有一些不切实际。这种单纯是一个年轻国家的优势同时也是缺憾所在,大国强权的意识灌输下产生的纯娱乐性质的电影会

愈发苍白。 当然仅从电影去评判一个国家太过片面,我们只能从电影中看到一些模糊的倒影,美国在引领科技发展的途中必不会让我们失望,美国电影的也必将走出瓶颈有所突破。

[学子论文]当代影视的文化特性探析

摘要:当下的影视文化产品具有类型化的特性,但同时又伴随着破坏性的模仿,即在遵循现有套路的基础上会有局部的推陈出新。在执迷影像和外表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影视文化还具有凸现视觉景观和官能性愉悦的特性,但这种强调势必割裂反映现实、抒情表意的连贯性叙述方式,颠覆以思想、情感为指向的理性原则,掩埋深邃思想和浓情蜜意。另外,当下的影视文化还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性意义,改变了日常生活被“冷眼相待”的局面,强调对此岸生活的关怀以及平民化、喜剧式的快乐体验,然而这一取向却又在隐蔽地抹杀彼岸理想的价值和意义,阻滞向崇高美、悲剧美和高雅情趣的理性升华。

关键词:视觉;愉悦;日常生活

作为大众文化类型的“影视文化”是影视媒介建构的生活、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表意符码系统,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成果。电影和电视各有不同的媒介属性,“影视文化”中并称二者是基于它们共有的技术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二者都是运用照相和录音的手段把活动的影像和流动的声音摄录在记录装置上,再通过放映和还音手段形成活动而逼真的影像和声效,以表现一定主题内容。[1](P.1)影视文化包容了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可以凭借运动的画面、流动的声音以及与众不同的镜头组接方式,以独特的叙事表意方式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是高度综合的大众文化形态。影视媒介作为传统媒介的代表,在媒介形态日新月异、新媒介层出不穷的传播环境中,依然具有老少皆宜的文化生产和传播优势,有着新媒介无法匹敌的社会影响力,是当前国内建构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核心媒介。随着全球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文化正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和普及,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消遣娱乐,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当前国内影视文化中流行的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影故事片、电影纪录片、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纪录片、电视综艺晚会等,因为所依托的媒介属性,影视文化有着迥异于其它大众文化类型的个性特征。

1、类型化的叙事与破坏性的模仿交替演进。

类型就是俗套,是已经获得认可的程式。类型化的特征指的是同一形态的影视文化产品在主题拟定、情节设置、层次结构、风格情绪、场景布局、角色安排、技巧运用以及意识形态的预设等方面

程式化的拍摄和制作特点,甚至在宣传和营销策略上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类型化的影视文化产品一般都是仿效已经获得市场检验的成功形式,进行局部的微调和再创作,就像电影类型片“如果一部影片一开始放映就受到普遍欢迎,那么基本的故事就会在后续拍摄的电影里不断重复,直至熟悉的人物、动作、人物关系和冲突变成一种模式……只要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期望,维持片厂的利润,保证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作用,重复就能持续下去。”[2](P.3)类型化特征的出现是电影生产和影片消费合谋的产物,是创作者与观众达成的默契共识。观众会厌烦千篇一律的影片,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超出经验范畴的陌生事象一见倾心。类型化的特点可以让观众在整体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到局部反类型化的陌生感,既可以使内容通俗易懂,又可以使观众获得似即若离的微妙体验。

类型化的特征突出表现在影视剧的创作方面。类型化的影视剧发轫于好莱坞,如今已在世界范围内盛行开来,是影视文化发展成熟的产物,也是当前影视文化的突出代表。类型化的影视剧指涉的是采用通俗化叙事方式的剧情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根据采用形式和拍摄内容的不同,现有的影视剧类型主要有:西部片、爱情片、战争片、惊险片、武侠片、警匪片、灾难片、科幻片、家庭伦理片等,每一种类型“都包含了对观众不同欲望的挑逗、满足与规诫”,一般都是提供“一个包含着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的两难框架……然后用各种变奏去演绎、强化这种对立;并最终用一种假想方式去解决那个事实上根本无法解决的矛盾”[3](P.37)。类型也并非僵化、停滞、一尘不变的,当一种类型在收视市场遇冷后,破坏性的模仿就会随之出现,在遵循现有套路的基础上局部的推陈出新,即使戴着镣铐也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陆贞传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女子陆贞的传奇故事。陆贞原是官商世家的大小姐因躲避追杀入宫,从一个宫女到被孝昭帝高演赏识,步步高升成为女相,并与武成帝高湛相恋。因为同是青春励志剧,都有复杂的爱情故事情节,演员也都青春靓丽,这部电视剧被网友戏称为“古装版‘杜拉拉升职记’”和“中国版《大长今》”。即便桥段俗套,但该剧并未落入类型片的窠臼,剧中服饰造型精致有特色,剧情脱离了宫廷戏邪恶黑暗的宫斗套路,全剧清新明亮,因此该剧开播第二天收视率仍旧迅速蹿升至全国同时段电视节目的第一名。破坏性的模仿看似游离于类型化的叙事之外“另起炉灶”,实则也是基于先在类型的局部改造,而且这一刻

获得市场认可的破坏性模仿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叙事类型的“开山之作”。

2、凸现视觉景观和官能性愉悦。

影视文化是视觉的艺术,在执迷影像和外表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文化对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相当重视,影视文化的视觉形象对日常生活的征服,被视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4](P.38)。王一川的“视觉凸现性美学”准确地概括了这类特征。他认为这是“视觉画面及其愉悦效果凸显于事物再现和情感表现意图之上从而体现独立审美价值的美学观念,即是视觉镜头的力量和效果远远越出事物刻画和情感表现需要而体现自主性的美学观。在这种视觉凸现性美学中,视觉的冲击和快感是第一性的,它使得事物再现和情感表现仿佛只成为它的次要陪衬、点缀或必要的影子”。[3](P.144)

电影文化的视觉凸现性尤其突出。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发挥视觉形象在描绘事象、抒情表意中的作用是无须争辩的。电影先天包含着语言和视觉形象两方面,可以被区分为以语言为中心的叙事电影和以视觉为中心的景观电影,通观电影的发展历程“似乎有一个逐渐摆脱语言中心模式影响的历程,它逐渐地找到了电影所以成为电影的根据所在——景观”[4](P.34)。时至当下,电影文化的主导样式已然是景观电影模式,以画面作为电影的表达逻辑,视觉性的场面支配电影表达,语言成了视觉形象的陪衬。国内近些年的电影创作清晰表现出了这种景观电影凸显视觉的表达倾向。本世纪以来,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执导的影片中,场景、动作、身体、氛围、速度等方面都凸显了视觉景观,从《英雄》开始,《无极》、《夜宴》、《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集结号》、《云水谣》、《建国大业》、《画皮》、《刺陵》、《风云2》、《画皮2》等,都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视觉奇观化倾向,导演们用视觉形象壮胆、增势,表现出了导演们在全球化浪潮中谋求“合法性”地位的急迫。在票房上这些影片全线飘红,足以表达出观众对此类影片的青睐。电视剧《陆贞传奇》亦是在视觉效果上做足了功夫,在服饰设计上,男女服饰均为分层的丝质彩衣,主角陆贞随着官位品级的上升,服饰相应变化,颜色不重复;在造型上,女官、贵妃和太后的发髻、头饰也非常精致,根据身份角色的不同风格迥异。和其它宫廷剧相比,《陆贞传奇》不啻为一场唯美的古装视觉盛宴。

凸现的感性画面牵引着观众跳出故事的讲述穿梭于零散的画面之间,在强调视觉愉悦性体验的同时,势必割裂反映现实、抒情表意

的连贯性叙述方式,模糊真实事象的固有轮廓,颠覆以思想、情感为指向的理性原则,掩埋深邃思想和浓情蜜意。诸多非视觉性内容的视像化,还会消解文本解读的深沉性和可能性,使影片降格为凝固、自足的片段符码的组合。赵薇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及90年代的电影时说到也说到了这样的意思——“那些电影没有扎根于剧情和情感,光是富丽堂皇的场景,游泳池、酒会……没有内容和灵魂”[5]。这是商业运作机制形塑的结果,更直接表现为社会生活日益转向视觉文化时代的结果。视觉文化正在改变社会生活、文化形态和大众对现实的认同方式,正如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所说的:“在现代生产条件主导的环境中,社会的全部生活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景观(spectacles)堆积。所有曾经直接存在的都成了(景观的)表象。”[6](P.12)近些年一些以叙事为中心的小成本电影逆天获得高票房,如《疯狂的石头》、《夜店》、《泰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观众对凸显视觉景观的审美疲劳。我们国内有着丰富的电影资源,但是这些年国内电影的发展相比港台和国外却出现了倒退,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制造者缺少对文化的认知和相应的素养”,简单化地把娱乐看作是纯粹的官能愉悦,“所以他们只能利用一些简单的文化符号,但是这些文化符号却不能变成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原动力来支撑他们的创作”[7](P.5)。

3、以日常生活为母体,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性意义。

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开篇就对“日常生活”的抽象概念进行了解释——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8](P.3),与日常生活相对的是政治、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的“非日常生活”。哲学领域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个体物质生活的重要性时提出了日常生活的本体性意义,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转向也正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哲学领域的“日常生活”概念是相对固定和抽象的,影视文化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则相对丰富和具体。影视文化是以日常生活为母体的文化,它承认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把日常生活作为自身的发源地和目的地,重视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欲望。为了强调日常生活的意义,影视文化常常用日常生活的形而下来改写非日常生活形而上,“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后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譬如《林海雪原》,小说中主人公杨子荣的形象“高大全”,没有缺点,也没有不符合理想型英雄的私人癖好,但是在改编之后的电视剧中,创作者将小说中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改造成了普

通人中的一员,他甚至还“嘴里哼着小调、抿着烧酒;不受纪律约束,意气用事;搞‘恶作剧’,使绊子,寻求报复的快感”[9](P.73),这样的叙事策略褪去了英雄身上无瑕而神圣的光环,把英雄带到了观众的身边,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同。除了对非日常生活的解构之外,影视文化还强调日常生活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土壤,为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提供了精神的土壤。在电影《卡拉是条狗》中,冯小刚将主角“老二”的精神寄托在了一条狗的身上,只要和那条狗在一起,老二就能忘记“工作的卑微、性格的懦弱、婚姻的窒息和生活的压迫”[10](P.99),才能感觉到人生有想头,这就是草根从日常生活中寻得的人生意义。

影视文化对日常生活本体性意义的肯定,使其本身的消遣娱乐属性也得到了正名。在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看来,娱乐消遣只是“非日常生活的附属品”,它给人提供愉悦,帮助人们释放身体和精神的压力,为的是要使人们尽快地恢复精力以更好地投入非日常生活的建设中去。在日常生活中消遣娱乐获得本体性的价值,不再是附属品的身份,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自身特性来看,日常生活满足与‘愉快’有关,这里的愉快几乎不涉及道德精神,而是指生理层面的舒适,即单纯享乐式的娱乐消遣”[10](P.156)。这样的消遣娱乐规避了理性社会秩序中的约束,追求的是忙里偷闲的完全放松和喜剧式开怀一笑的快乐体验,影视剧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譬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无论是崇高的、平凡的,还是正义的、邪恶的,都成为了影片恶搞的对象,异想天开的剧情加之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亵渎神圣远离信仰,目的只为一个,就是博观众一笑;在喜剧电影《火星没事》中,名嘴加名演员的阵容拼了命地上演狂癫痴傻,也只是为博观众一笑;冯小刚的贺岁片更是塑造了一系列笑料百出的小人物,葛优的“逗贫”令无数观众开怀大笑难以忘怀,成了冯氏喜剧的“独门秘诀”。

影视文化改变了日常生活受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冷眼相待”的局面,肯定日常生活的本体性意义,强调对此岸生活的关怀以及平民化、喜剧式的快乐体验,令大众欢欣鼓舞;然而影视文化的这一取向却在隐蔽地抹杀彼岸理想的价值和意义,阻滞向崇高美、悲剧美和高雅情趣的理性升华。电视剧《林海雪原》受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带有市民趣味的促狭、幼稚行为和人们心目中胆识过人的侦察英雄联系到一起,其英雄崇高、毫无瑕疵的神圣性被大大削弱”[9](P.74)。当人们置身喜剧以夸张

、巧妙的手法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时,人们会屈服于感官的快乐体验,会导致身体的时空和自我的丧失,容易使人脱离理性的和社会体系的约束——“身体失控后那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即自我的丧失——是一种躲避式的快感,是从自我的控制/社会的控制中逃避出来的”[11](P.62)。开怀一笑的快乐诱惑仿佛塞壬的歌声,最终只会将人们引向“快乐到死”的不归路。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如今的影视文化已经深深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目不暇接的影视产品正在挤占现代文化空间,日渐成为形塑人们价值观的宰制性文化类型,给我国传统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长此以往不仅会破坏文化的生态平衡,更会令大众文化肆无忌惮、不可一世,成为“精神崩溃”的助推器,阻碍社会的发展。面对这一困境担忧焦虑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总结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作者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2012级博士生)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2).

[5] 新浪人物志之赵薇.没有妥协的青春[DB/OL] .

http://ent.sina.com.cn/m/c/2013-04-24/[1**********].shtml,2013-4-24.

[6] Guy Debord(1995).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M]. New York: Zone Books.

[7] 肖鹰.中国文化的问题在精英文化取向的下滑——兼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动[J].探索与争鸣,2012,(5).

[8]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9] 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6).

[10] 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影视文化管理工作创新初探

一、我国影视文化管理工作的现状

(1)影视文化管理理念落后。在早期的政治理论中,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影视文化的发展也受制于国家政治服务的理念。在长期的文化管理中,这种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人们的物质得到极大丰富和满足,对文化的渴望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对影视文化的过于“政治化”的管理方式,显然不利于发挥影视文化应有的愉悦人们精神、陶冶人们情操的

作用。这种对影视文化管理的传统落后的理念,严重限制了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及影视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使影视文化的内容变得狭窄,也使人们失去了对影视文化产品的精神享受,阻碍了影视文化产品质量的提升。(2)影视文化管理方式不当。对影视文化产品的管理,长期以来受到“文化为政治服务”理念的指导,影视文化管理方式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影视文化的权力配置上,国家的权力过大。国家不仅决定着影视文化产品的内容,更决定着产品的数量,国家投资发展的影视文化产品过多,但内容上往往与人们对文化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没有充分发挥出民间文化的作用。二是在具体管理上,政府的管理事无巨细,这种“大事小事一起抓”的方式显然不利于影视文化企业发挥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在影视文化的管理上还存在政企不分、责权不明的现象,经常出现“该管的事情不管,不该管的管了”的现象,甚至有的部门出现不知道该执行谁的命令的情况。造成影视文化工作效率持续低下,影视文化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二、我国影视文化管理工作的创新

(1)创新影视文化管理理念。要做好影视文化管理工作,必须从创新工作理念开始,有了先进理念的指导才能做好管理的具体实践工作。主要做法有:一是把影视文化工作与政治建立合理的联系。事实证明,影视文化完全为政治服务是行不通的,但文化又能反映政治,与政治有一定的关系,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促进政治的发展,所以,探索二者之间科学的联系,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二是树立影视文化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影视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促进物质的发展。同时,影视文化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对精神文明的贡献同样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三是树立影视文化为劳动大众服务的理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满足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能够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2)完善影视文化的立法工作。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的立法、守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但在有些领域,法制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例如,在文化领域,仍存在法律内容相对较少、法律不完善的情况,目前可以发挥作用的也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两部法律,其余基本都是一些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但缺乏内容的针对性,更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效力。相关影视文化的专门立法是少之又少。因此,要创新影视文化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对影视文化的立法工作,通过全面分析,充分调研,完善影视文化的性质、地位、作用等,这样就能够使所有的影视文化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既可以避免部门之间出现责权不明、互相扯皮现象,又能使工作得以规范,提高工作效率。(3)权力配置上要进行放权。过去的文化管理理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政府对影视文化的管理太多、政府的权力太大,这样就限制了企业和地方政府以及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文化的发展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也不符合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原则。为此,在管理上,政府要进行放权,做好自己该做的,管好自己该管的,不要事无巨细,不要越俎代庖。具体地说,即政府对影视文化发展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指导工作,为影视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制定影视文化发展战略,进行影视文化体制建设,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合理分配国家资源,为影视文化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等;同时,对于地方性的影视文化工作要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具体如财务、人事、经营、管理等内容则交由地方自己解决,对于影视企业只要不违反法律政策就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去开创企业的各自辉煌。(4)影视文化应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影视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也有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商品流通的普遍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才能让影视产品顺畅地流通起来,才能够让创作者的目标得以实现,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影视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定地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走市场化道路,要求影视文化的管理工作不能“在家”等顾客,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创作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产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市场发生变动就及时调整自身管理思路,认真研究消费者,紧跟消费者的心理去创作和销售,将消费者视作动力和创作的终极目标。(5)影视文化管理应以服务引导为主。影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生产和消费都有着特殊性,对于影视文化进行管理,也必须符合其规律,减少行政命令和摊派,加强引导服务。引导内容主要有:一是引导影视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保证影视文化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确保影视文化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二是正确引导产品的创作。影视产品的内容、数量、形式等都要遵循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作。管理者可以从多方面搜集信息,为创作者提供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信息,使创作能够更富针对性,但不能进行具体的干预。三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消费者对影视产品的需求大多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部分创作者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违背社会礼仪道德,甚至铤而走险违背法律,这需要影视文化的管理者科学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确保其消费时亦能够遵守社会良俗、优良传统以及法律政策,做到文明消费、理性享受。

三、结语

由于影视文化对人们精神的重要影响,影视文化的管理工作与一般的管理工作不同,它更需要依靠市场化运作方式,所以,创新管理工作就必须创建符合市场文化秩序的长效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百姓满意为目标,对影视文化事业不断放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产品。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影视文化论文

一、英语影视文化导入能有效地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时数多为每周4小时,这对英语语言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课堂学习有效地延伸至课外,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运用英语影视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展拳脚,还可以对传统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将英语教学有效地延伸至课外。更为重要的是,影视作品还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真实而生动的语境和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各种时尚文化的要素。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均有这样的发现,即许多学生,尽管他们对于英语词汇及语法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由于他们是处在一种非英语语言环境中的,所以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仍知之甚少,这对他们形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是弥补这一缺失的最佳途经。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再加上其心智已进一步成熟,已具备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若对之能施以恰当的引导,比如引导他们能善用“任务型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就可以使他们在观赏英语影视作品的同时进行跟读和发音练习,或者是搞配音游戏和角色扮演练习,或者是对相关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作介绍及写出其主题或自己的观后感等。显然,进行此类练习,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做此类练习

的时候,他们通过对相应的英语影视作品的揣摩及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会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长期而单纯的影视欣赏往往会导致学生审美疲劳,但因其中有文化的导入,则可以因为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英语经典影视作品反映出的英语国家的各种人文话题,或者是关于爱情、关于家庭,或者是关于某事业领域的,或者本身就是探讨由于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再加上其中的戏剧性的情节和逼真的影像及音乐效果,往往就能打动学生的心,就会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如此,不仅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较快地形成英语语言能力,同时也能使他们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为他们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打下基础。

二、英语影视文化导入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影视文化的导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直观的文化背景,可以在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无兴趣,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密切相关。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恰好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较为真实的英语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有机会了解陌生的文化,从而学习用英语与人展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学习说到底也是文化的学习。但在,传统上,我们的英语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学习。运用英语影视文化导入法来进行英语教学,能使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日常学习或者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那么我们就免不了会“以己度人”,即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也和我们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了解这种差异,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障碍,甚至会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败。运用用英语影视资料导入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艺术熏陶的过程中,自然也更容易从中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其历史。例如,中国人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傲,“龙”在中国是吉祥、幸运、高贵和权势的象征,但在英语国家,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是喷着火的恶魔。再如,在文化导入的最佳选择之一———美国的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美国在二战后的历史演变———越南战争、反战热潮、种族歧视、水门事件和中美

之间的乒乓球外交等,甚至还有“苹果”公司的影子。这一切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势必会使学生对其中所展现出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阿甘的母亲与阿甘的小学校长之间的对话为例提起学生注意:当校长以一句“IsthereaMr.Gump”含蓄地询问阿甘的家庭状况时,这位母亲的回答为什么是“Heisonvaca-tion”。然后告诉学生:母亲的回答暗示出的是,她不愿意谈论自己家庭的状况。阿甘的母亲与阿甘的小学校长之间的这两句简短的对话,体现出的就是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我们中国,双方在谈论中相互询问对方的家庭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表示友好和亲近的话题,但在一些西方国家则不然。所以那位校长在询问时就显得小心翼翼;而阿甘的父亲是不可能一个人去度假的,因此阿甘的母亲的回答也是婉转地告诉那位校长,她不想谈论自己的丈夫。这些都是典型的英语国家人们的习俗,即年龄、收入和婚姻状况等均属个人隐私,交谈中通常是一个受禁忌的话题。学生在对这些有了了解以后,在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就不会触犯此类禁忌。另外,运用英语影视资料导入方式进行教学,还会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增强其学习趣味,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影视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它能十分生动而直观地反映出一个特定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英语影视作品作文化因素的导入,再加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就能从中了解到其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就能对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说到底是文化的教学。已初步具备英语语言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英语影视资料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加以了解,更可以在对这种文化有了了解之后,再重新思考、审视和欣赏我们的母语文化,从而使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英语影视资料进行文化的导入,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从而较顺利地跨越在用英语与西方人士进行交际时的在文化上的障碍。

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梅平乐

【摘要】: 我们处在一个被影视文化包围的时代。当今青少年一代是在电影、电视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影视文化深深地介入了他们的社会化和成长过程,与青少年的交融关系日益紧密。作为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影视文化在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着魔力般的影响。这些被称为是“屏幕育成的”一代青少年,他们很多的价值观念直接来自于长期耳濡目染的影视文化。在吸收影视文化积极影响的同时,青少年也在任由影视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其价值观念产生着误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文化正在校园之外对当代青少年实施着另一种价值观教育。而且这种价值观教育由于影视所先天具有的传播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甚至超出了学校的影响力。影视文化中突显的影视暴力、广告霸权、戏说历史剧、虚构的都市剧、偶像剧以及泛滥的游艺节目等负面现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令人担忧的消极影响。影视文化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带来的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价值观念的整体异化。大量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正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的正面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浮出水面,亟需引起教育者和所有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充分关注和研究。 本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现状:影视文化与青少年生活的交融。论文首先从影视文化大众化的传播取向、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和人文化的传播内容三个方面论述了影视文化的丰富意蕴。正是这些丰富的意蕴使得影视文化极具亲和力地介入了青少年的生活。接着从影视文化介入青少年生活的一些调查数据入手,进一步论述了影视文化通过对青少年生活的介入,在一种交融关系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部分,隐忧: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审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逻辑主宰影视运作,精英文化的式微与大众文化的泛滥,逐渐导致影视 文化发展的异化。使影视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媚俗化、平面化等异化 表现。这些异化表现以各种不同形式渗透进影视文化中,本部分对与青少年关系 最紧密的几种影视文化现象从五个方面就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了剖析。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一)影视暴力: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误读;(二)广告霸权: 自由精神的束缚与栓桔;(三)都市剧、偶像剧:华丽的梦中之梦;(四)戏说历 史剧:热闹背后的尴尬;(五)游

艺节目:放逐审美的娱乐狂欢。力求通过对这些负 面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的剖折来唤起人们对此问题的隐忧与反 思。 第三部分,解读: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异化的归因分析。影视文化对青 少年价值观之所以会产生诸多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这与影视文化发展中的异化 有最直接的关系。同时,当我们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时,我们的目光仍不免 要回落到学校价值观教育中来。正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低实效性使其无法先入为 主地控制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从而造成青少年在影视文化的负面信息 面前既没有坚定价值观念的扶持,也没有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更没有理性的价 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因此本部分沿着这种逻辑思路从两个叙述线索展开论述: (一)自身返观:影视文化的异化,(二)聚焦校园: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低实效性。 第四部分,应对: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此部分是在问 题的呈现、反思、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的出路的思考。本部分就以影视和青 少年的互动关系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学校、家庭、政府和 传媒为论述要点,分别就它们有针对性的应对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体。在一个日益开放化、全球化的时代,影 视文化对青少年的渗透和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注影视文化,关注青少年 价值观,相信在学校、家庭、政府和传媒的共同思考和应对下,影视文化能够更 好地扬优去弊、转劣为优,赋予自身更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味与思想蕴涵,青 少年也能够更多地汲取影视文化的丰富营养来建构他们的价值世界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影视文化 青少年 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432

【目录】: 中文摘要2-4 英文摘要4-7 引言7-8 一、 现状:影视文化与青少年生活的交融8-15 (一) 感触影视文化的意蕴8-12 (二) 影视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12-15 二、 隐忧: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审视15-35 (一) 影视暴力: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误读16-21 (二) 广告霸权:自由精神的束缚与桎梏21-26 (三) 戏说历史剧:热闹背后的尴尬26-29 (四) 都市剧、偶像剧:华丽的梦中之梦29-32 (五) 游艺节目:放逐审美的娱乐狂欢32-35 三、 解读: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异化的归因分析35-49 (一) 自身返观:影视文化的异化36-43 (二) 聚焦校园: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低实效性43-49 四、 应对: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49-67 (一) 学校:价值观教育理念的转型与实践的探索50-61 (二) 家庭

:媒介指导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61-63 (三) 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统一63-64 (四) 传媒:人文关怀与技术手段的融合64-67 结语67-68 参考文献68-73 后记73-74

影视与文化传媒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影、电视制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互联网的逐渐发达,影视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影视文化也日益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艺术的重大变革与传播自古以来就是伴随着媒介的改变与革新而产生的,依傍着高科技技术的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流的传播与发展日益革新。新兴高科技技术媒介下计算机、录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媒介理论却发展缓慢,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因此,影视文化研究,尤其是传播媒介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视文化指通过电影、电视方式进行的文化创造。它具有可视性、传播性、及时性、直观性、广泛性等特征。影视文化通过直观明了的方式对人们生活、思想进行直观的再现。通过反映生活、记录事态、构造人类想象、再现历史等具体内容对生活进行反应,让观众从直观化的视听说中得到真实原始的认识和、感受和思考,并且借助高科技的媒介方式使影视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文化的媒介经过纸质、音频、视频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先进成果混同并整合发展后的多层次传播媒介。但至今为止,对文化媒介与传播进行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统筹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通过理论的研究促进传播媒介更先进的变革,我们要及时准确的研究理论知识。 在高科技传媒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近年来影视文化取得了不菲的发展成绩。影视文化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娱乐的更多选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新兴文化传媒的带动下,影视文化呈现出的模拟感、新奇感、刺激感是人们有了对生活更直观本真的感悟和思考,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影视文化中所烘托变现出的炫幻感觉,也是人们在文艺与现实不同的比较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对艺术的体悟感知。例如3D电影技术的成熟,使人们能够在立体的空间中感受《阿凡达》中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立体空灵美,能切身体会式的感知星球大战的科技战争与人类爱情的美丽纯粹。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新型电影媒介方式的成熟,才能将人类心中神圣的想象与对另一个世界的主观念想转化为具体真实的视频介质,能够让人们感触到《艾丽斯梦游仙境》中如痴如迷的仙境,将人类美丽富有

创造的想象化身为真实的可观可看的媒介形式。从这方面来说,在新型媒介的带动下

影视文化日益发展,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相反,影视文化媒介化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面。高科技媒介的发展是电影文化人投机取巧,过重的依托高科技而忽略了人的本真,缺失了必要的人文关怀,使电影文化日益成为科技的拼贴而非人类文明和生活的再现。在这种畸形文化创作思想下,影视文化丧失了人文关怀,成为了科技的炫技。 因此在高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媒介与影视文化的发展要特别注重人文关怀,要贴合实际、贴近生活。影视文化应该反映人们的生活、再现人们的合理想象,而不是新型媒介的混乱拼贴和炫技,避免失去根基成为空中楼阁。几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其紧贴人们生活的剧情、源于生活的笑料、贴近生活的琐碎小事,因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视高潮。作为传媒“领头羊”的影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参照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优势,在借鉴中吸收各种媒介所长,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影视文化制作要考虑人们参与度和互动,增强交流,使文化易于受众,使人们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新型媒介带来的与众不同。例如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就是注重观众与文化人的互动与交流才取得了极高的收视效应。 科技时代的到来必将对影视文化媒介的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契机和发展机会。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媒介会日益成熟,并且会促进影视文化的长足发展。一定意义上, 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媒体艺术正逐渐成为这个社会里普泛的艺术样式,以高科技为支点的影视文化必将显示出作为新事物快速发展的咄咄逼人之势,并且会逐渐成为传媒的领军者,带领传媒走向新的辉煌。

dianyingwenhualunwen

摘要: 电影是导演把对某种感受寄托在电影之上,给予它新的生命,让它伴随着自己的梦而转动。而演员则是给自己赋予了新的身份新的生命,用另一种情感去对待一些的事物,一些感情,一些人。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则像是一个聆听者,去感觉,去虚构地体会一些自己无法触及的情感,去填补自己内心的某种空缺。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丧失人格的人或者事时,会气愤,会咬牙。而面对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或者事,我们会像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心中的某处被触动,这大概便是电影最大的魅力,它能让人去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去抚平自一种综合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电影,也有很多种电影的分类方法,用强灯

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己的情感。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电影类型、不同的故事题材、不同的叙事风格,不应当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准入证 不论是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还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境遇都证明,我们不宜在电影文化的层面上过多地强调所谓民族的差异性。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特别是在中国电影越来越依靠海外市场来支撑其国际化生存发展的格局下,一味地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会强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乃至抗衡、冲突,起码会加剧不同文化之间原本存在的隔阂与对立,这样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延展,不利于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空间里弘扬与传播中国文化。所以,信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确认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今合一、中西融汇的文化取向。影片《我的长征》在表现红军转危为安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再现了血火交汇的湘江之战等重大战役,而且把红军进入彝族区从阴森的铁牢拯救奴隶的情节置放在红军的万里征途中,这样红军既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拯救之师。他们所进行的革命就不只是一种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为天下人民求解放、为所有百姓求平等的崇高的人道主义行为。这种叙事情节对于扩展中国电影的文化心理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确认电影是一种艺术商品、一种文化产业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进行电影的创

作。其实,不论是探讨两代人的感情隔膜,还是表现同代人的情感裂变,主流电影中所表述的叙事主题,都应当具备一种能够让观众所喜爱、所认同的文化母题。 相对于电影艺术的个性化表达,电影对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一个更为复杂和久远的事,因为它包括了对大众情感、道德、精神诸方面的无形因素的引导与重构。要改变人的文化态度,特别是要改变群体的文化态度,提升群体的精神文化指数,有些时候要比改变他们的物质生活

更为艰巨、更为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确实任重道远。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

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

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

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家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考虑,主流电影的创作、制作,包括宣传必须整合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之内,而不是使它置之于外。参考文献:《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罗慧生 著 《影视艺术新论》 张凤铸 著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有生命力的国家之一,她没有悠久的历时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作为一个如此年轻又强盛的国家,正是因为没有了厚重的历史的羁绊,融合了多民族的智慧与特色,才使得她在创造一途上,走的比别人更远。 在这个日渐数字化得年代,电影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一项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美国电影所具有的独特生命力与创造性,使其在世界电影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使得个人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

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孤独的英雄并不完整,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哪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爱情的影子。完美的爱情与家庭更是美国电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笔。诸多经典如《泰坦尼克号》《当幸福来敲门》《拜见岳父大人》都充分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永恒与伟大。尤其在911事件以后,美国人彻底改变了生活人生观念,他们相信:爱与亲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家庭是最温暖的所在。所以,讲述爱情与亲情的电影无疑有着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神奇力量,这类型的电影往往更有亲切感。 随着信息爆炸的逐渐加剧,美国电影利用其独特的生命力,逐渐吸取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元素与演艺界人才。有如同《花木兰》式的中国传统故事,也有类似《功夫熊猫》等经典中国元素的形象塑造,美国电影将这些小众元素加以包装推广,让来自各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从而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这种蚕食他国文化并予以改造与加工的方式为美国电影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也为出产科技型的大片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电影的吸取性与包容性让题材和内容多元化,这也使美国电影在全球影视界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能够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美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促使了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大大增加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美国电影奇幻和梦幻的特点,以及豪华、绚丽的表现形式,打造了一部又一部传奇科幻的影片:《侏罗纪公园》《珍珠港》《阿凡达》等此类影片不仅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全球影迷回味无穷。由此看来,科学技术在美国的电影中发挥了超凡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电影作为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无疑是展现一个国家特点与大众口味的最好口径。美国电影虽然在表现形式与阵容上无懈可击,但过于自我的民族特色让电影的内容偏向于单调的个人主义。美国电影热衷于拍摄全球性的主题,如自然灾害、全球安全、人与自然、畅想未来等等,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些大片仅限于通过造成视觉上的震撼来刺激观众的神经,主题思想也在英雄和拯救世界之间循环打转,过于简单直白和表面化,缺少一些深沉的积淀与内涵,很难到达人类内心深处,更使英雄显得有一些不切实际。这种单纯是一个年轻国家的优势同时也是缺憾所在,大国强权的意识灌输下产生的纯娱乐性质的电影会

愈发苍白。 当然仅从电影去评判一个国家太过片面,我们只能从电影中看到一些模糊的倒影,美国在引领科技发展的途中必不会让我们失望,美国电影的也必将走出瓶颈有所突破。

[学子论文]当代影视的文化特性探析

摘要:当下的影视文化产品具有类型化的特性,但同时又伴随着破坏性的模仿,即在遵循现有套路的基础上会有局部的推陈出新。在执迷影像和外表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影视文化还具有凸现视觉景观和官能性愉悦的特性,但这种强调势必割裂反映现实、抒情表意的连贯性叙述方式,颠覆以思想、情感为指向的理性原则,掩埋深邃思想和浓情蜜意。另外,当下的影视文化还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性意义,改变了日常生活被“冷眼相待”的局面,强调对此岸生活的关怀以及平民化、喜剧式的快乐体验,然而这一取向却又在隐蔽地抹杀彼岸理想的价值和意义,阻滞向崇高美、悲剧美和高雅情趣的理性升华。

关键词:视觉;愉悦;日常生活

作为大众文化类型的“影视文化”是影视媒介建构的生活、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表意符码系统,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成果。电影和电视各有不同的媒介属性,“影视文化”中并称二者是基于它们共有的技术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二者都是运用照相和录音的手段把活动的影像和流动的声音摄录在记录装置上,再通过放映和还音手段形成活动而逼真的影像和声效,以表现一定主题内容。[1](P.1)影视文化包容了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可以凭借运动的画面、流动的声音以及与众不同的镜头组接方式,以独特的叙事表意方式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是高度综合的大众文化形态。影视媒介作为传统媒介的代表,在媒介形态日新月异、新媒介层出不穷的传播环境中,依然具有老少皆宜的文化生产和传播优势,有着新媒介无法匹敌的社会影响力,是当前国内建构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核心媒介。随着全球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文化正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和普及,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消遣娱乐,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当前国内影视文化中流行的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影故事片、电影纪录片、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纪录片、电视综艺晚会等,因为所依托的媒介属性,影视文化有着迥异于其它大众文化类型的个性特征。

1、类型化的叙事与破坏性的模仿交替演进。

类型就是俗套,是已经获得认可的程式。类型化的特征指的是同一形态的影视文化产品在主题拟定、情节设置、层次结构、风格情绪、场景布局、角色安排、技巧运用以及意识形态的预设等方面

程式化的拍摄和制作特点,甚至在宣传和营销策略上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类型化的影视文化产品一般都是仿效已经获得市场检验的成功形式,进行局部的微调和再创作,就像电影类型片“如果一部影片一开始放映就受到普遍欢迎,那么基本的故事就会在后续拍摄的电影里不断重复,直至熟悉的人物、动作、人物关系和冲突变成一种模式……只要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期望,维持片厂的利润,保证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作用,重复就能持续下去。”[2](P.3)类型化特征的出现是电影生产和影片消费合谋的产物,是创作者与观众达成的默契共识。观众会厌烦千篇一律的影片,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超出经验范畴的陌生事象一见倾心。类型化的特点可以让观众在整体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到局部反类型化的陌生感,既可以使内容通俗易懂,又可以使观众获得似即若离的微妙体验。

类型化的特征突出表现在影视剧的创作方面。类型化的影视剧发轫于好莱坞,如今已在世界范围内盛行开来,是影视文化发展成熟的产物,也是当前影视文化的突出代表。类型化的影视剧指涉的是采用通俗化叙事方式的剧情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根据采用形式和拍摄内容的不同,现有的影视剧类型主要有:西部片、爱情片、战争片、惊险片、武侠片、警匪片、灾难片、科幻片、家庭伦理片等,每一种类型“都包含了对观众不同欲望的挑逗、满足与规诫”,一般都是提供“一个包含着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的两难框架……然后用各种变奏去演绎、强化这种对立;并最终用一种假想方式去解决那个事实上根本无法解决的矛盾”[3](P.37)。类型也并非僵化、停滞、一尘不变的,当一种类型在收视市场遇冷后,破坏性的模仿就会随之出现,在遵循现有套路的基础上局部的推陈出新,即使戴着镣铐也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陆贞传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女子陆贞的传奇故事。陆贞原是官商世家的大小姐因躲避追杀入宫,从一个宫女到被孝昭帝高演赏识,步步高升成为女相,并与武成帝高湛相恋。因为同是青春励志剧,都有复杂的爱情故事情节,演员也都青春靓丽,这部电视剧被网友戏称为“古装版‘杜拉拉升职记’”和“中国版《大长今》”。即便桥段俗套,但该剧并未落入类型片的窠臼,剧中服饰造型精致有特色,剧情脱离了宫廷戏邪恶黑暗的宫斗套路,全剧清新明亮,因此该剧开播第二天收视率仍旧迅速蹿升至全国同时段电视节目的第一名。破坏性的模仿看似游离于类型化的叙事之外“另起炉灶”,实则也是基于先在类型的局部改造,而且这一刻

获得市场认可的破坏性模仿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叙事类型的“开山之作”。

2、凸现视觉景观和官能性愉悦。

影视文化是视觉的艺术,在执迷影像和外表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文化对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相当重视,影视文化的视觉形象对日常生活的征服,被视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4](P.38)。王一川的“视觉凸现性美学”准确地概括了这类特征。他认为这是“视觉画面及其愉悦效果凸显于事物再现和情感表现意图之上从而体现独立审美价值的美学观念,即是视觉镜头的力量和效果远远越出事物刻画和情感表现需要而体现自主性的美学观。在这种视觉凸现性美学中,视觉的冲击和快感是第一性的,它使得事物再现和情感表现仿佛只成为它的次要陪衬、点缀或必要的影子”。[3](P.144)

电影文化的视觉凸现性尤其突出。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发挥视觉形象在描绘事象、抒情表意中的作用是无须争辩的。电影先天包含着语言和视觉形象两方面,可以被区分为以语言为中心的叙事电影和以视觉为中心的景观电影,通观电影的发展历程“似乎有一个逐渐摆脱语言中心模式影响的历程,它逐渐地找到了电影所以成为电影的根据所在——景观”[4](P.34)。时至当下,电影文化的主导样式已然是景观电影模式,以画面作为电影的表达逻辑,视觉性的场面支配电影表达,语言成了视觉形象的陪衬。国内近些年的电影创作清晰表现出了这种景观电影凸显视觉的表达倾向。本世纪以来,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执导的影片中,场景、动作、身体、氛围、速度等方面都凸显了视觉景观,从《英雄》开始,《无极》、《夜宴》、《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集结号》、《云水谣》、《建国大业》、《画皮》、《刺陵》、《风云2》、《画皮2》等,都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视觉奇观化倾向,导演们用视觉形象壮胆、增势,表现出了导演们在全球化浪潮中谋求“合法性”地位的急迫。在票房上这些影片全线飘红,足以表达出观众对此类影片的青睐。电视剧《陆贞传奇》亦是在视觉效果上做足了功夫,在服饰设计上,男女服饰均为分层的丝质彩衣,主角陆贞随着官位品级的上升,服饰相应变化,颜色不重复;在造型上,女官、贵妃和太后的发髻、头饰也非常精致,根据身份角色的不同风格迥异。和其它宫廷剧相比,《陆贞传奇》不啻为一场唯美的古装视觉盛宴。

凸现的感性画面牵引着观众跳出故事的讲述穿梭于零散的画面之间,在强调视觉愉悦性体验的同时,势必割裂反映现实、抒情表意

的连贯性叙述方式,模糊真实事象的固有轮廓,颠覆以思想、情感为指向的理性原则,掩埋深邃思想和浓情蜜意。诸多非视觉性内容的视像化,还会消解文本解读的深沉性和可能性,使影片降格为凝固、自足的片段符码的组合。赵薇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及90年代的电影时说到也说到了这样的意思——“那些电影没有扎根于剧情和情感,光是富丽堂皇的场景,游泳池、酒会……没有内容和灵魂”[5]。这是商业运作机制形塑的结果,更直接表现为社会生活日益转向视觉文化时代的结果。视觉文化正在改变社会生活、文化形态和大众对现实的认同方式,正如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所说的:“在现代生产条件主导的环境中,社会的全部生活表现为一个巨大的景观(spectacles)堆积。所有曾经直接存在的都成了(景观的)表象。”[6](P.12)近些年一些以叙事为中心的小成本电影逆天获得高票房,如《疯狂的石头》、《夜店》、《泰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观众对凸显视觉景观的审美疲劳。我们国内有着丰富的电影资源,但是这些年国内电影的发展相比港台和国外却出现了倒退,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制造者缺少对文化的认知和相应的素养”,简单化地把娱乐看作是纯粹的官能愉悦,“所以他们只能利用一些简单的文化符号,但是这些文化符号却不能变成一种有生命力的艺术原动力来支撑他们的创作”[7](P.5)。

3、以日常生活为母体,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性意义。

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开篇就对“日常生活”的抽象概念进行了解释——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8](P.3),与日常生活相对的是政治、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的“非日常生活”。哲学领域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个体物质生活的重要性时提出了日常生活的本体性意义,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转向也正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哲学领域的“日常生活”概念是相对固定和抽象的,影视文化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则相对丰富和具体。影视文化是以日常生活为母体的文化,它承认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把日常生活作为自身的发源地和目的地,重视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欲望。为了强调日常生活的意义,影视文化常常用日常生活的形而下来改写非日常生活形而上,“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后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譬如《林海雪原》,小说中主人公杨子荣的形象“高大全”,没有缺点,也没有不符合理想型英雄的私人癖好,但是在改编之后的电视剧中,创作者将小说中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改造成了普

通人中的一员,他甚至还“嘴里哼着小调、抿着烧酒;不受纪律约束,意气用事;搞‘恶作剧’,使绊子,寻求报复的快感”[9](P.73),这样的叙事策略褪去了英雄身上无瑕而神圣的光环,把英雄带到了观众的身边,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同。除了对非日常生活的解构之外,影视文化还强调日常生活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土壤,为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提供了精神的土壤。在电影《卡拉是条狗》中,冯小刚将主角“老二”的精神寄托在了一条狗的身上,只要和那条狗在一起,老二就能忘记“工作的卑微、性格的懦弱、婚姻的窒息和生活的压迫”[10](P.99),才能感觉到人生有想头,这就是草根从日常生活中寻得的人生意义。

影视文化对日常生活本体性意义的肯定,使其本身的消遣娱乐属性也得到了正名。在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看来,娱乐消遣只是“非日常生活的附属品”,它给人提供愉悦,帮助人们释放身体和精神的压力,为的是要使人们尽快地恢复精力以更好地投入非日常生活的建设中去。在日常生活中消遣娱乐获得本体性的价值,不再是附属品的身份,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自身特性来看,日常生活满足与‘愉快’有关,这里的愉快几乎不涉及道德精神,而是指生理层面的舒适,即单纯享乐式的娱乐消遣”[10](P.156)。这样的消遣娱乐规避了理性社会秩序中的约束,追求的是忙里偷闲的完全放松和喜剧式开怀一笑的快乐体验,影视剧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譬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无论是崇高的、平凡的,还是正义的、邪恶的,都成为了影片恶搞的对象,异想天开的剧情加之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亵渎神圣远离信仰,目的只为一个,就是博观众一笑;在喜剧电影《火星没事》中,名嘴加名演员的阵容拼了命地上演狂癫痴傻,也只是为博观众一笑;冯小刚的贺岁片更是塑造了一系列笑料百出的小人物,葛优的“逗贫”令无数观众开怀大笑难以忘怀,成了冯氏喜剧的“独门秘诀”。

影视文化改变了日常生活受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冷眼相待”的局面,肯定日常生活的本体性意义,强调对此岸生活的关怀以及平民化、喜剧式的快乐体验,令大众欢欣鼓舞;然而影视文化的这一取向却在隐蔽地抹杀彼岸理想的价值和意义,阻滞向崇高美、悲剧美和高雅情趣的理性升华。电视剧《林海雪原》受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带有市民趣味的促狭、幼稚行为和人们心目中胆识过人的侦察英雄联系到一起,其英雄崇高、毫无瑕疵的神圣性被大大削弱”[9](P.74)。当人们置身喜剧以夸张

、巧妙的手法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时,人们会屈服于感官的快乐体验,会导致身体的时空和自我的丧失,容易使人脱离理性的和社会体系的约束——“身体失控后那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即自我的丧失——是一种躲避式的快感,是从自我的控制/社会的控制中逃避出来的”[11](P.62)。开怀一笑的快乐诱惑仿佛塞壬的歌声,最终只会将人们引向“快乐到死”的不归路。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如今的影视文化已经深深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目不暇接的影视产品正在挤占现代文化空间,日渐成为形塑人们价值观的宰制性文化类型,给我国传统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长此以往不仅会破坏文化的生态平衡,更会令大众文化肆无忌惮、不可一世,成为“精神崩溃”的助推器,阻碍社会的发展。面对这一困境担忧焦虑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总结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作者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2012级博士生)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2).

[5] 新浪人物志之赵薇.没有妥协的青春[DB/OL] .

http://ent.sina.com.cn/m/c/2013-04-24/[1**********].shtml,2013-4-24.

[6] Guy Debord(1995).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M]. New York: Zone Books.

[7] 肖鹰.中国文化的问题在精英文化取向的下滑——兼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动[J].探索与争鸣,2012,(5).

[8]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9] 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6).

[10] 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影视文化管理工作创新初探

一、我国影视文化管理工作的现状

(1)影视文化管理理念落后。在早期的政治理论中,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影视文化的发展也受制于国家政治服务的理念。在长期的文化管理中,这种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人们的物质得到极大丰富和满足,对文化的渴望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对影视文化的过于“政治化”的管理方式,显然不利于发挥影视文化应有的愉悦人们精神、陶冶人们情操的

作用。这种对影视文化管理的传统落后的理念,严重限制了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及影视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使影视文化的内容变得狭窄,也使人们失去了对影视文化产品的精神享受,阻碍了影视文化产品质量的提升。(2)影视文化管理方式不当。对影视文化产品的管理,长期以来受到“文化为政治服务”理念的指导,影视文化管理方式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影视文化的权力配置上,国家的权力过大。国家不仅决定着影视文化产品的内容,更决定着产品的数量,国家投资发展的影视文化产品过多,但内容上往往与人们对文化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没有充分发挥出民间文化的作用。二是在具体管理上,政府的管理事无巨细,这种“大事小事一起抓”的方式显然不利于影视文化企业发挥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在影视文化的管理上还存在政企不分、责权不明的现象,经常出现“该管的事情不管,不该管的管了”的现象,甚至有的部门出现不知道该执行谁的命令的情况。造成影视文化工作效率持续低下,影视文化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二、我国影视文化管理工作的创新

(1)创新影视文化管理理念。要做好影视文化管理工作,必须从创新工作理念开始,有了先进理念的指导才能做好管理的具体实践工作。主要做法有:一是把影视文化工作与政治建立合理的联系。事实证明,影视文化完全为政治服务是行不通的,但文化又能反映政治,与政治有一定的关系,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促进政治的发展,所以,探索二者之间科学的联系,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二是树立影视文化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影视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促进物质的发展。同时,影视文化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对精神文明的贡献同样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三是树立影视文化为劳动大众服务的理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满足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能够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2)完善影视文化的立法工作。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的立法、守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但在有些领域,法制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例如,在文化领域,仍存在法律内容相对较少、法律不完善的情况,目前可以发挥作用的也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两部法律,其余基本都是一些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但缺乏内容的针对性,更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效力。相关影视文化的专门立法是少之又少。因此,要创新影视文化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对影视文化的立法工作,通过全面分析,充分调研,完善影视文化的性质、地位、作用等,这样就能够使所有的影视文化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既可以避免部门之间出现责权不明、互相扯皮现象,又能使工作得以规范,提高工作效率。(3)权力配置上要进行放权。过去的文化管理理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政府对影视文化的管理太多、政府的权力太大,这样就限制了企业和地方政府以及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文化的发展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也不符合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原则。为此,在管理上,政府要进行放权,做好自己该做的,管好自己该管的,不要事无巨细,不要越俎代庖。具体地说,即政府对影视文化发展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指导工作,为影视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制定影视文化发展战略,进行影视文化体制建设,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合理分配国家资源,为影视文化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等;同时,对于地方性的影视文化工作要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具体如财务、人事、经营、管理等内容则交由地方自己解决,对于影视企业只要不违反法律政策就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去开创企业的各自辉煌。(4)影视文化应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影视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也有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商品流通的普遍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才能让影视产品顺畅地流通起来,才能够让创作者的目标得以实现,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影视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定地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走市场化道路,要求影视文化的管理工作不能“在家”等顾客,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创作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产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市场发生变动就及时调整自身管理思路,认真研究消费者,紧跟消费者的心理去创作和销售,将消费者视作动力和创作的终极目标。(5)影视文化管理应以服务引导为主。影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生产和消费都有着特殊性,对于影视文化进行管理,也必须符合其规律,减少行政命令和摊派,加强引导服务。引导内容主要有:一是引导影视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保证影视文化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确保影视文化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二是正确引导产品的创作。影视产品的内容、数量、形式等都要遵循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作。管理者可以从多方面搜集信息,为创作者提供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信息,使创作能够更富针对性,但不能进行具体的干预。三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消费者对影视产品的需求大多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部分创作者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违背社会礼仪道德,甚至铤而走险违背法律,这需要影视文化的管理者科学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确保其消费时亦能够遵守社会良俗、优良传统以及法律政策,做到文明消费、理性享受。

三、结语

由于影视文化对人们精神的重要影响,影视文化的管理工作与一般的管理工作不同,它更需要依靠市场化运作方式,所以,创新管理工作就必须创建符合市场文化秩序的长效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百姓满意为目标,对影视文化事业不断放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产品。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影视文化论文

一、英语影视文化导入能有效地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时数多为每周4小时,这对英语语言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课堂学习有效地延伸至课外,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运用英语影视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展拳脚,还可以对传统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将英语教学有效地延伸至课外。更为重要的是,影视作品还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真实而生动的语境和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各种时尚文化的要素。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均有这样的发现,即许多学生,尽管他们对于英语词汇及语法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由于他们是处在一种非英语语言环境中的,所以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仍知之甚少,这对他们形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是弥补这一缺失的最佳途经。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再加上其心智已进一步成熟,已具备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若对之能施以恰当的引导,比如引导他们能善用“任务型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就可以使他们在观赏英语影视作品的同时进行跟读和发音练习,或者是搞配音游戏和角色扮演练习,或者是对相关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作介绍及写出其主题或自己的观后感等。显然,进行此类练习,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做此类练习

的时候,他们通过对相应的英语影视作品的揣摩及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会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长期而单纯的影视欣赏往往会导致学生审美疲劳,但因其中有文化的导入,则可以因为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英语经典影视作品反映出的英语国家的各种人文话题,或者是关于爱情、关于家庭,或者是关于某事业领域的,或者本身就是探讨由于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再加上其中的戏剧性的情节和逼真的影像及音乐效果,往往就能打动学生的心,就会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如此,不仅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较快地形成英语语言能力,同时也能使他们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为他们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打下基础。

二、英语影视文化导入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影视文化的导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直观的文化背景,可以在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无兴趣,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密切相关。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恰好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较为真实的英语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有机会了解陌生的文化,从而学习用英语与人展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学习说到底也是文化的学习。但在,传统上,我们的英语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学习。运用英语影视文化导入法来进行英语教学,能使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日常学习或者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那么我们就免不了会“以己度人”,即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也和我们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了解这种差异,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障碍,甚至会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败。运用用英语影视资料导入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艺术熏陶的过程中,自然也更容易从中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其历史。例如,中国人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傲,“龙”在中国是吉祥、幸运、高贵和权势的象征,但在英语国家,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是喷着火的恶魔。再如,在文化导入的最佳选择之一———美国的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美国在二战后的历史演变———越南战争、反战热潮、种族歧视、水门事件和中美

之间的乒乓球外交等,甚至还有“苹果”公司的影子。这一切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势必会使学生对其中所展现出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阿甘的母亲与阿甘的小学校长之间的对话为例提起学生注意:当校长以一句“IsthereaMr.Gump”含蓄地询问阿甘的家庭状况时,这位母亲的回答为什么是“Heisonvaca-tion”。然后告诉学生:母亲的回答暗示出的是,她不愿意谈论自己家庭的状况。阿甘的母亲与阿甘的小学校长之间的这两句简短的对话,体现出的就是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我们中国,双方在谈论中相互询问对方的家庭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表示友好和亲近的话题,但在一些西方国家则不然。所以那位校长在询问时就显得小心翼翼;而阿甘的父亲是不可能一个人去度假的,因此阿甘的母亲的回答也是婉转地告诉那位校长,她不想谈论自己的丈夫。这些都是典型的英语国家人们的习俗,即年龄、收入和婚姻状况等均属个人隐私,交谈中通常是一个受禁忌的话题。学生在对这些有了了解以后,在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就不会触犯此类禁忌。另外,运用英语影视资料导入方式进行教学,还会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增强其学习趣味,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影视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它能十分生动而直观地反映出一个特定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英语影视作品作文化因素的导入,再加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就能从中了解到其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就能对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说到底是文化的教学。已初步具备英语语言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英语影视资料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加以了解,更可以在对这种文化有了了解之后,再重新思考、审视和欣赏我们的母语文化,从而使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英语影视资料进行文化的导入,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从而较顺利地跨越在用英语与西方人士进行交际时的在文化上的障碍。


相关文章

  •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学设计方案
  •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 ...查看


  • 人教版初中数学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 课题 4.1.1认识几何图形(1)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 ...查看


  • 几何图形初步
  • 课题:4.1.1认识几何图形(1) 第 课时 总 课时 备课人:黎朝霞 审核: 时间: 班 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 ...查看


  • 立体图形的展图
  • 科:数学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学习目标要求 ①能根据简单的实物图形想象并画出平面展开图. ②能根据简单的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描述几何体的形状. 中考基本要求 ①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与侧面展开图的意义 ②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 ...查看


  • 初一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2.3)
  •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学习目标: 1.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 2.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得到某种特征. 学习重点: 1.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 ...查看


  • 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讲解与练习题
  • 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讲解与练习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几何图形 1.定义: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要点诠释:几何图形是从实物中抽象得到的,只注重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而不注重它的其它属性,如重量,颜色等. 2.分类:几 ...查看


  • 4.1多姿多彩的图形教案
  • 4.1多姿多彩的图形教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1. 通过实物观察,了解数学中的几何图形. 2. 通过对立体图形的直观感知及动手操作题解决一些简单图形的展开图. 3. 认识最基本的图形--点.线.面.体. 二. 知识要点: 1 ...查看


  • 2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 2.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何寨中心小学 马兰霞 备课日期:2015.3.27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 ...查看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 展开与折叠(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 ...查看


  • 让学生利用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知识
  • 让学生利用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知识,寻找图片中熟悉的几何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4.1 几何图形 一.引言 从城市的建筑到详询简朴的住宅,从四面八方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枯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