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经典语录

建筑构成三要素

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借由光的影子阅读出空间疏密的分布层次。经过这样处理,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

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编辑本段

经典语录

1. 在建筑中的墙体中,有的是侵入性的,有的是抵御性的。换言之,它们既可能是暴突的,也可能是拒绝的。迄今为止,在我设计的一系列都市住宅中,墙体无疑表现为侵入性的,在沉寂中具有一种暴力的因素。这些墙体试图对当代社会的本质提出质疑。

2. 在我的都市住宅中,封闭的建筑中都包含有数层的空间和庭院。室外环境被不可置否的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世界在内部诞生。

3. 城市空间中的墙体与那些暴突的或拒绝的墙体根本不同,在开始的时候,它们似乎是在向观者谄媚。换言之,在邀入的时候必定拒绝,在拒绝的时候必定邀入。他们表现的是一种建筑的背叛。

4. 如果要使街道和房屋表现出亲和,通道则不应为封闭的走廊。公共和私密空间的相互渗透使它们具有活力,使人们能够体验各自空间里的生活。

5. 一个建筑场地是街道和城市河流上的一片池塘,它是以天空为顶棚的房屋。

1. 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2. 在我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

3. 在庭院中,自然每天都展现一个不同的方面。庭院是在住屋中展开的生活核心,它引介着诸如光、风和雨这些自然现象,而他们在城市中正在被人们所忘却。

4. 通过将自然和光引入那些与城市环境相隔离的简单几何体中,我创造了复杂的空间。我把非凡注入到最为平凡的熟悉的环境——住屋之中,并一次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平凡。

5. 在西方,有一种与建筑空间互相交织的空间,这种天空出现在封闭空间与开场空间的遭遇处。

个体意识的印记

1. 原省的风景之一中隐藏在黑暗之中的意识,是一束在深度中逐渐消逝的光线,是一种冰冷的触觉,只在幽暗孔家中令人恐惧的柱列。从柱列中发出的笑声。回应着昏暗、摇曳的光线。

2. 我所能做的是把现代建筑往前推进一点,请去发掘他的各种可能性——去使用那些被它遗忘的东西。建筑必须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与城市和社会发生关联,避免沉溺于诸如历史性或符号学之类的处理技巧。

3. 对我来说,重要的失去平衡设计中的逻辑和非逻辑。

4. 我希望我的建筑超越几何大小上的物理界限。我希望人们自问居住究竟是什么,唤醒人们身体中对生活的感觉。

5. 我的建筑以少量的几种材料和对质感的直接表现为特征。至于空间的构成,我的空间并不是功能的直接反映。

力场

1. 关于建筑有很多种看法。然而,广义地来说建筑师城市的一种重要组成因素,建筑师应该承担对城市的责任。

2. 一个山坡要求一种综合性、包容性的场地处理,引发对三维的“空无”的创造。

3. 被框定的天空产生了光和影,促使人们去思考自然的意义,帮助人们理解空间的组织因素。场地意匠就是对大地的三维设计。

4. 日本是从人工环境和大自然的融合中发展出来的,它产生于对地形的识读和对自然的意识。高速的城市化过程阻碍了建筑从自然中获得了帮助,而建筑自身是无法创造怡人的环境的。

5. 在一个场地中,建筑试图去控制空无,而空无同时也在控制着建筑。如果一个建筑想要获得自律和特性,不仅是建筑,空无本身也应具有自身的逻辑。

1. 如同沙漠中的堡垒,一片墙体并不仅仅是一个保护性的屏障,而且是一个精神的桥头堡,在不断变化着的城市中清晰地肯定着自身的存在,并拒绝任何社区的预先关注。

2. 也许因为墙面是平的,它诱使人们在上面涂画。然而,这种引诱应该被抵制,涂鸦的墙面被剥夺了材质的意义。在成为标记的同时,它丧失了自己的存在。

3. 等跨的框架结构是现代建筑的基础,它剥夺了柱子的意义、神圣的特性和韵律。这就是为什么墙体取代了柱子成为建筑主题的原因。

4. 一片封闭的墙体并不是仅仅是防御性的,它是入侵性的,表现着占有者在城市中居住的强烈意愿。同时,它提供了一个私密生活在内部得以展开的场所。

5. 一片墙体是城市逻辑和场地逻辑的相遇点,它是城市结构中最小的,也是最基本的校准器。

纯质的层叠的风景

1. 当柱子、墙体和单个的建筑要素被置于相互联系之中时,风景逐渐开始显示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建筑性品质。

2. 我的目标似乎是创造一种抽取了人性、功能性和生活方式的抽象空间,因为我的建筑首先表现为裸露的空间,凡是我所追求的是原型空间而不是抽象的空间。

3. 高度秩序化的几何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矛盾导致了一种冲突,这有助于产生新的空间,建筑由此获得清晰的认同性。

4. 由等垮的框架结构营造的均质空间是现代建筑的首要基础,而我则倾向于创造一种看似简单而实际尚远不止于此的空间——那就是在单纯化中产生的复杂空间。

5. 个体空间围合而开放,聚合起来就创造了一个整体。这并不单纯是局部的聚合,这些局部也不受外部的控制。单个的元素是设计的基础,单个元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永远被认为反映这涉及从内部发展的过程。

安藤忠雄的作品

一个民族传统建筑的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是特色构件,或称“建筑符号”。狭义的“建筑符号”指建筑形态上最直观的特征,而广义的“建筑符号”也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各种建筑处理手法。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之中,符号系统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常常会逐渐减弱。尤其到了当代,文化之间普遍而频繁的交流,使各民族的建筑在符号上的可识别性趋于淡化甚至完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的民族特色表现在何处呢?

日本当代建筑师的作品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个解答。当我们审视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时,我们会找到西方从古典时代到米开朗基罗、列度等西方传统建筑师的建筑符号直至现代建筑常用的各种建筑符号的存在,唯独表现日本传统和日本历史的具象的建筑符号缺席。然而,整个建筑的空间和形象却让我们感到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这种民族气息是如何实现的呢? 深入探讨我们会发现,筑波中心建筑虽然所用的词汇几乎完全来自西方,但将其词汇组织起来的语法却具有强烈的日本特色。就像日文中大量使用中国的汉字一样,将那些汉字组织起来的语法完全是日本语法,所以我们不会认为它是中文。

每个民族都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历程,这就决定了每个民族在代代的传承中都会都会形成本民族观察和理解事物的特有的结构。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总是无意识地将外来文化的各种要素按照本民族习惯的思维结构重新组合。这种结构由于是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所以,要比本民族特有的“词汇”和“符号”的表现要稳定得多。筑波中心的这种现象就是上述现象在建筑领域的表现。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是更加典型的实例。作为日本当代有世界影响的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对建筑有独特的理解。他曾经对罗马的万神庙进行过长期的研究。万神庙单纯的体量所产生的神圣感和通过穹顶开洞这种对自然因素的引入使建筑具有的动人感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里可以看到这种影响。下面通过对安藤忠雄的六甲山教堂的分析,并与万神庙进行比较,试图探讨达到相似的建筑目的所用的不同建筑手法背后的文化意义。

六甲山教堂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风之教堂”。其座落于神户的六甲山顶。参观此教堂先要通过索道上到800米高,在索道上可以看到海并感受在浮云中升腾的经验。索道上去后,经过短时间的出租车可以到达教堂最外面的入口。穿过狭窄的楼梯、灰暗的走廊以及半日式的园林,象走进一个如鼠洞般黑暗而复杂的迷宫。走过这一段后,在某种程度上如同进入了一个“空间隧道”。一面是矮墙,而另一面是浓密的灌木。从树的枝杈中隐约透出教堂建筑模糊的轮廓,显得遥不可及。

向下几步后可以鸟瞰教堂的全貌,立方体的教堂、玻璃的走廊以及垂直的钟塔。看不到海,感觉自己位于悬崖的边缘。几经周折进入另一个入口,入口前面的花园没有太多的通常的处理手法,只有草坪和边缘处的树。仍然看不到海,而混凝土和磨砂玻璃的材料和单纯体量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这个入口进入玻璃走廊,走廊的尽端并不直接通向作为目标的教堂,而磨砂玻璃使窗外的风景不可见,模糊了真实的尺度感,是这条走廊给人的感觉很长。这条走廊常常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风的吹过,“风之教堂”的名字由此而来。

意外的几级向下的踏步后,向右可看到美丽的花,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教堂本身的入口。教堂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立方体形式,除了一面开窗外,其余墙面都是单纯的素混凝土墙面。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倾斜的草坪,而一面矮墙阻隔住更远的风景视线,以保证教堂神圣的气氛。登上垂直的钟塔,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可以看到海。参观途中一个一直隐含的主题和悬念在静谧中得以呈现。

以上综合了几位参观者对此教堂的描述和感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六甲山教堂的空间处理目的在于创造静谧而神圣的空间氛围,这与万神庙的设计理念虽略有差别,但仍有共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形成一种理性的、秩序性的神圣感。

在处理手法上,六甲山教堂与万神庙也有相通之处。万神庙虽然有一些装饰构件,但与穹顶的巨大尺度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仍然呈现出一种单纯的几何式空间。而六甲山教堂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立方体体量,虽然尺度远较万神庙为小,但平整而毫无装饰的四壁亦使其单纯性表露无疑。

而两者的空间处理都没有止于单纯,而是用一些处理手法在单纯空间中产生缝隙,并引入自然因素,使自然因素成为单纯空间的视觉中心。万神庙通过穹顶的洞口引进天空、流云和光线,尤其是光线塑造了空间的神圣意义。六甲山教堂则通过单纯空间的一面大玻璃窗引入室外倾斜的草坪来塑造空间的个性。

上面分析了两者处理手法的相通之处,这表明了文化的交融导致了建筑词汇的交融。然而,两者采用不同的语法来组织相似的要素,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结构的特点。

首先,万神庙是单一空间,并没有太多空间序列作铺垫。产生令人感动的效果靠的是真实尺度的巨大和处理手法的单纯。而六甲山教堂则通过一系列空间序列的处理,使参观者从一系列视野阻隔的空间穿过后最终感觉到教堂的豁然开朗。这样,一个尺度并不大的教堂也能够产生单纯体量的神圣感。这种手法在日本和中国的许多传统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抛开手法本身不谈,安藤忠雄选择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阻隔的手法,通过目标的模糊化来达到空间小中见大的效果,本身就是日本建筑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日本国土狭小和人口稠密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万神庙的单纯性来源于其建筑的技术逻辑,穹顶的造型与其结构形式有直接而明确的关系。而安藤忠雄空间的单纯性却与建筑技术无关。天花板与墙面采用相似的材料,使空间感觉更为单纯,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建筑的结构逻辑。在另外的作品中,安藤曾经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纯性的干扰而将墙做到与柱子等厚。这种设计出发点与日本传统的神道精神对先验的秩序的追求的精神是相通的。

再次,万神庙通过挑战当时技术和能力的极限达到雄伟而神圣的效果,是一种张扬的姿态。而六甲山教堂则处处可以看到建筑师对空间处理的克制态度。教堂通过大玻璃窗引入外面的景色,但又设一道矮墙阻隔了更远的风景。海的主题在参观过程中一直作为悬念而潜伏,而最终观海却在很小的斗室。克制的表现是东亚文化的一个共同特点,但在日本显得尤为突出。

上面对六甲山教堂的分析,说明建筑词汇的民族性和可识别性在建筑文化的交流中逐渐淡化的今天,各民族由于对相同的建筑词汇组织的语法的差异而使建筑具有同样强烈的民族特色。各民族特有的语法根源于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之中形成的各不相同的结构特色,虽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比起具体的建筑形态和符号来要稳定得多。对这种结构的研究是建筑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建筑构成三要素

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借由光的影子阅读出空间疏密的分布层次。经过这样处理,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

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编辑本段

经典语录

1. 在建筑中的墙体中,有的是侵入性的,有的是抵御性的。换言之,它们既可能是暴突的,也可能是拒绝的。迄今为止,在我设计的一系列都市住宅中,墙体无疑表现为侵入性的,在沉寂中具有一种暴力的因素。这些墙体试图对当代社会的本质提出质疑。

2. 在我的都市住宅中,封闭的建筑中都包含有数层的空间和庭院。室外环境被不可置否的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世界在内部诞生。

3. 城市空间中的墙体与那些暴突的或拒绝的墙体根本不同,在开始的时候,它们似乎是在向观者谄媚。换言之,在邀入的时候必定拒绝,在拒绝的时候必定邀入。他们表现的是一种建筑的背叛。

4. 如果要使街道和房屋表现出亲和,通道则不应为封闭的走廊。公共和私密空间的相互渗透使它们具有活力,使人们能够体验各自空间里的生活。

5. 一个建筑场地是街道和城市河流上的一片池塘,它是以天空为顶棚的房屋。

1. 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2. 在我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

3. 在庭院中,自然每天都展现一个不同的方面。庭院是在住屋中展开的生活核心,它引介着诸如光、风和雨这些自然现象,而他们在城市中正在被人们所忘却。

4. 通过将自然和光引入那些与城市环境相隔离的简单几何体中,我创造了复杂的空间。我把非凡注入到最为平凡的熟悉的环境——住屋之中,并一次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平凡。

5. 在西方,有一种与建筑空间互相交织的空间,这种天空出现在封闭空间与开场空间的遭遇处。

个体意识的印记

1. 原省的风景之一中隐藏在黑暗之中的意识,是一束在深度中逐渐消逝的光线,是一种冰冷的触觉,只在幽暗孔家中令人恐惧的柱列。从柱列中发出的笑声。回应着昏暗、摇曳的光线。

2. 我所能做的是把现代建筑往前推进一点,请去发掘他的各种可能性——去使用那些被它遗忘的东西。建筑必须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与城市和社会发生关联,避免沉溺于诸如历史性或符号学之类的处理技巧。

3. 对我来说,重要的失去平衡设计中的逻辑和非逻辑。

4. 我希望我的建筑超越几何大小上的物理界限。我希望人们自问居住究竟是什么,唤醒人们身体中对生活的感觉。

5. 我的建筑以少量的几种材料和对质感的直接表现为特征。至于空间的构成,我的空间并不是功能的直接反映。

力场

1. 关于建筑有很多种看法。然而,广义地来说建筑师城市的一种重要组成因素,建筑师应该承担对城市的责任。

2. 一个山坡要求一种综合性、包容性的场地处理,引发对三维的“空无”的创造。

3. 被框定的天空产生了光和影,促使人们去思考自然的意义,帮助人们理解空间的组织因素。场地意匠就是对大地的三维设计。

4. 日本是从人工环境和大自然的融合中发展出来的,它产生于对地形的识读和对自然的意识。高速的城市化过程阻碍了建筑从自然中获得了帮助,而建筑自身是无法创造怡人的环境的。

5. 在一个场地中,建筑试图去控制空无,而空无同时也在控制着建筑。如果一个建筑想要获得自律和特性,不仅是建筑,空无本身也应具有自身的逻辑。

1. 如同沙漠中的堡垒,一片墙体并不仅仅是一个保护性的屏障,而且是一个精神的桥头堡,在不断变化着的城市中清晰地肯定着自身的存在,并拒绝任何社区的预先关注。

2. 也许因为墙面是平的,它诱使人们在上面涂画。然而,这种引诱应该被抵制,涂鸦的墙面被剥夺了材质的意义。在成为标记的同时,它丧失了自己的存在。

3. 等跨的框架结构是现代建筑的基础,它剥夺了柱子的意义、神圣的特性和韵律。这就是为什么墙体取代了柱子成为建筑主题的原因。

4. 一片封闭的墙体并不是仅仅是防御性的,它是入侵性的,表现着占有者在城市中居住的强烈意愿。同时,它提供了一个私密生活在内部得以展开的场所。

5. 一片墙体是城市逻辑和场地逻辑的相遇点,它是城市结构中最小的,也是最基本的校准器。

纯质的层叠的风景

1. 当柱子、墙体和单个的建筑要素被置于相互联系之中时,风景逐渐开始显示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建筑性品质。

2. 我的目标似乎是创造一种抽取了人性、功能性和生活方式的抽象空间,因为我的建筑首先表现为裸露的空间,凡是我所追求的是原型空间而不是抽象的空间。

3. 高度秩序化的几何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矛盾导致了一种冲突,这有助于产生新的空间,建筑由此获得清晰的认同性。

4. 由等垮的框架结构营造的均质空间是现代建筑的首要基础,而我则倾向于创造一种看似简单而实际尚远不止于此的空间——那就是在单纯化中产生的复杂空间。

5. 个体空间围合而开放,聚合起来就创造了一个整体。这并不单纯是局部的聚合,这些局部也不受外部的控制。单个的元素是设计的基础,单个元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永远被认为反映这涉及从内部发展的过程。

安藤忠雄的作品

一个民族传统建筑的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是特色构件,或称“建筑符号”。狭义的“建筑符号”指建筑形态上最直观的特征,而广义的“建筑符号”也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各种建筑处理手法。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之中,符号系统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常常会逐渐减弱。尤其到了当代,文化之间普遍而频繁的交流,使各民族的建筑在符号上的可识别性趋于淡化甚至完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的民族特色表现在何处呢?

日本当代建筑师的作品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个解答。当我们审视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时,我们会找到西方从古典时代到米开朗基罗、列度等西方传统建筑师的建筑符号直至现代建筑常用的各种建筑符号的存在,唯独表现日本传统和日本历史的具象的建筑符号缺席。然而,整个建筑的空间和形象却让我们感到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这种民族气息是如何实现的呢? 深入探讨我们会发现,筑波中心建筑虽然所用的词汇几乎完全来自西方,但将其词汇组织起来的语法却具有强烈的日本特色。就像日文中大量使用中国的汉字一样,将那些汉字组织起来的语法完全是日本语法,所以我们不会认为它是中文。

每个民族都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历程,这就决定了每个民族在代代的传承中都会都会形成本民族观察和理解事物的特有的结构。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总是无意识地将外来文化的各种要素按照本民族习惯的思维结构重新组合。这种结构由于是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所以,要比本民族特有的“词汇”和“符号”的表现要稳定得多。筑波中心的这种现象就是上述现象在建筑领域的表现。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是更加典型的实例。作为日本当代有世界影响的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对建筑有独特的理解。他曾经对罗马的万神庙进行过长期的研究。万神庙单纯的体量所产生的神圣感和通过穹顶开洞这种对自然因素的引入使建筑具有的动人感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里可以看到这种影响。下面通过对安藤忠雄的六甲山教堂的分析,并与万神庙进行比较,试图探讨达到相似的建筑目的所用的不同建筑手法背后的文化意义。

六甲山教堂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风之教堂”。其座落于神户的六甲山顶。参观此教堂先要通过索道上到800米高,在索道上可以看到海并感受在浮云中升腾的经验。索道上去后,经过短时间的出租车可以到达教堂最外面的入口。穿过狭窄的楼梯、灰暗的走廊以及半日式的园林,象走进一个如鼠洞般黑暗而复杂的迷宫。走过这一段后,在某种程度上如同进入了一个“空间隧道”。一面是矮墙,而另一面是浓密的灌木。从树的枝杈中隐约透出教堂建筑模糊的轮廓,显得遥不可及。

向下几步后可以鸟瞰教堂的全貌,立方体的教堂、玻璃的走廊以及垂直的钟塔。看不到海,感觉自己位于悬崖的边缘。几经周折进入另一个入口,入口前面的花园没有太多的通常的处理手法,只有草坪和边缘处的树。仍然看不到海,而混凝土和磨砂玻璃的材料和单纯体量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这个入口进入玻璃走廊,走廊的尽端并不直接通向作为目标的教堂,而磨砂玻璃使窗外的风景不可见,模糊了真实的尺度感,是这条走廊给人的感觉很长。这条走廊常常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风的吹过,“风之教堂”的名字由此而来。

意外的几级向下的踏步后,向右可看到美丽的花,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教堂本身的入口。教堂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立方体形式,除了一面开窗外,其余墙面都是单纯的素混凝土墙面。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倾斜的草坪,而一面矮墙阻隔住更远的风景视线,以保证教堂神圣的气氛。登上垂直的钟塔,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可以看到海。参观途中一个一直隐含的主题和悬念在静谧中得以呈现。

以上综合了几位参观者对此教堂的描述和感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六甲山教堂的空间处理目的在于创造静谧而神圣的空间氛围,这与万神庙的设计理念虽略有差别,但仍有共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形成一种理性的、秩序性的神圣感。

在处理手法上,六甲山教堂与万神庙也有相通之处。万神庙虽然有一些装饰构件,但与穹顶的巨大尺度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仍然呈现出一种单纯的几何式空间。而六甲山教堂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立方体体量,虽然尺度远较万神庙为小,但平整而毫无装饰的四壁亦使其单纯性表露无疑。

而两者的空间处理都没有止于单纯,而是用一些处理手法在单纯空间中产生缝隙,并引入自然因素,使自然因素成为单纯空间的视觉中心。万神庙通过穹顶的洞口引进天空、流云和光线,尤其是光线塑造了空间的神圣意义。六甲山教堂则通过单纯空间的一面大玻璃窗引入室外倾斜的草坪来塑造空间的个性。

上面分析了两者处理手法的相通之处,这表明了文化的交融导致了建筑词汇的交融。然而,两者采用不同的语法来组织相似的要素,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结构的特点。

首先,万神庙是单一空间,并没有太多空间序列作铺垫。产生令人感动的效果靠的是真实尺度的巨大和处理手法的单纯。而六甲山教堂则通过一系列空间序列的处理,使参观者从一系列视野阻隔的空间穿过后最终感觉到教堂的豁然开朗。这样,一个尺度并不大的教堂也能够产生单纯体量的神圣感。这种手法在日本和中国的许多传统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抛开手法本身不谈,安藤忠雄选择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阻隔的手法,通过目标的模糊化来达到空间小中见大的效果,本身就是日本建筑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日本国土狭小和人口稠密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万神庙的单纯性来源于其建筑的技术逻辑,穹顶的造型与其结构形式有直接而明确的关系。而安藤忠雄空间的单纯性却与建筑技术无关。天花板与墙面采用相似的材料,使空间感觉更为单纯,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建筑的结构逻辑。在另外的作品中,安藤曾经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纯性的干扰而将墙做到与柱子等厚。这种设计出发点与日本传统的神道精神对先验的秩序的追求的精神是相通的。

再次,万神庙通过挑战当时技术和能力的极限达到雄伟而神圣的效果,是一种张扬的姿态。而六甲山教堂则处处可以看到建筑师对空间处理的克制态度。教堂通过大玻璃窗引入外面的景色,但又设一道矮墙阻隔了更远的风景。海的主题在参观过程中一直作为悬念而潜伏,而最终观海却在很小的斗室。克制的表现是东亚文化的一个共同特点,但在日本显得尤为突出。

上面对六甲山教堂的分析,说明建筑词汇的民族性和可识别性在建筑文化的交流中逐渐淡化的今天,各民族由于对相同的建筑词汇组织的语法的差异而使建筑具有同样强烈的民族特色。各民族特有的语法根源于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之中形成的各不相同的结构特色,虽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比起具体的建筑形态和符号来要稳定得多。对这种结构的研究是建筑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关文章

  • 安藤忠雄语录
  • 安藤忠雄语录 1.人生的终点无论落在何处,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无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也终究会有倒下去的那一天. 2.我所能做的是把现代建筑往前 ...查看


  • 建筑历史及建筑理论
  • 建筑历史及建筑理论: <西方建筑的意义><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茨的经典之作) <世界建筑史丛书>全套12本 <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 <透明性>(柯林·罗) < ...查看


  • 安藤忠雄建筑理念与作品赏析
  • 2安藤忠雄建筑理念的初步形成[1] 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是从旅行中一点一滴地 体验 而来 的,在日本各地,包括京都.东京.广岛等地,他所接触到的京都庙宇龙安寺中极 富禅意的枯山水,使他体验到传统日本建筑的空.间.寂的奥义,这种榻榻米模矩化空间 ...查看


  • 建筑书籍推荐
  • 一年级 A必看 (与课程相关)B推荐(建筑素养) A 1<建筑师的20岁> 作者: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安藤忠雄研究室编 译者: 王静 王建国 / 费移山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浅显易懂,整本书洋溢的是建筑界巨 ...查看


  • 建筑书籍[1]
  • 建筑学的学生宜看的书籍 写在开始 可以说这本书的对象是面对低年级同学和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建筑书单的中高年级同学 有两种同学最多: 1面对琳琅满目的建筑图书晕了头干脆不读书或是随便买(借)了读,5年下来积累的东西支离破碎,容易一知半解. 2看 ...查看


  • 最著名的十大建筑设计师
  •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建筑设计师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 ...查看


  • 十大著名建筑师
  •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 ...查看


  • 建筑设计书籍
  • 本文由芝士小狂人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建筑设计书籍: JZ-221-20 世纪世界建筑:精彩的视觉建筑史.pdf JZ-222-40_40:来自芬兰的青年建筑师.pdf ...查看


  • 论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 摘 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考虑设计定位的初始阶段,从功能出发还是从形式出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设计应当以满足某种功能为先,推出一种新的使用方式,从而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形态.本文通过举例分析现代主义建筑.表现主义建筑等建筑派别,探讨功能 ...查看


热门内容